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_张雪梅

合集下载

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承接能力的测度与分析--基于甘肃省十四个市州的实证研究

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承接能力的测度与分析--基于甘肃省十四个市州的实证研究

◎王玮杰【内容简介】文章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吸引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等八个方面共22项指标构建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14个市州2017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了各市州产业承接能力,指出不同区域的承接能力有显著差距,其中兰州市、天水市、庆阳市、酒泉市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具有较大优势,适宜作为省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提出可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产业开放优势、采取产业链整体引进策略等方式提高甘肃省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关键词】产业转移;区域承接能力;甘肃省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产业转移背景下区域承接能力的测度与分析引言产业转移是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主要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其出现的先决条件是区域间存在经济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了谋求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对产业结构逐步进行优化,培育一些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的产业,有选择的将一部分技术效率低的产业转出地区。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国内产业转移速度明显加快,向西部转移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日趋增多,产业承接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面对产业转移的大机遇,西部地区发挥自身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中东部及国外产业转移,不仅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推动作用,而且能够助推东部沿海区域打造新型优势产业,优化全国整体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更加科学高效的产业分工体系,实现共赢局面。

随着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日益增速,地处内陆腹地的甘肃省成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

产业承接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力工具,是推动我国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是甘肃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甘肃省进行产业调整和经济赶超的新动能和重大机遇。

从产业转移承接的视角来看,产业转移对区域具有选择性,各地区在产业承接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势态。

甘肃作为西部大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方面拥有比较优势。

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作者:刘芸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年第05期[提要] 本文选取西部省份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等三个指标对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测度。

整体来讲,甘肃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现象并不显著,但在对地级市的指标进行进一步测度后,得出兰州市房地产业集聚现象显著、酒泉市科学技术业集聚现象显著等特征。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区位商;甘肃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1日一、引言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制造业都将是我国的支柱产业,而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却存在着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农业、工业等产业的多个环节,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邱灵(2014)基于文献检索与分析指出,国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测度辨识研究主要存在两个视角:一是基于区域、国家乃至全球尺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城镇体系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空间集聚特征;二是基于城市内部空间尺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部的集聚态势以及不同行业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差异性。

张旺和申玉铭(2012)认为国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区域尺度可分为:①全国层面;②城市群层面;③城市层面。

并经分析得出京津冀都市圈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典型非均衡的单中心、大梯度等级化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也最明显。

蒋丽(2014)认为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是高度集中在CBD,并有沿交通主干线向外扩散的趋势,初步呈现郊区化现象,导致多中心城市出现。

张纯、张丽敏和周楚(2013)基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级市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积累、经济发展结构、城市化水平较为显著,同时证实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视角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视角

产业集聚与城镇化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差异的视角马志东;俞会新【期刊名称】《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41)006【摘要】国内外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发达程度与城镇化水平高低存在很大关系。

首先总结了产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然后在回顾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文献的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东部6省市与中西部5省市产业集聚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确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差异。

东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和后期阶段,第三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超过第二产业。

中西部地区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集聚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

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

【总页数】8页(P80-87)【作者】马志东;俞会新【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4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2.9【相关文献】1.我国FDI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数据的协整检验[J], 曾国平;李燎原2.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基于我国东中西部的实证分析 [J], 周琴;3.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集聚关系研究\r——基于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晓鸿;李彦彦4.城镇化水平与文化产业集聚关系研究--基于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J], 王晓鸿;李彦彦;5.互联网视角下我国健康管理服务需求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基于东中西部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赵人行;苗艳青;赵景林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的实证分析基金项目:甘肃省统计局第五次投入产出调查研究项目“甘肃省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摘要]文章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贡献拉动分析法,分析甘肃省高技术等产业对和工业总产值增长的影响程度与贡献程度,主要结论: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工业、建筑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以高技术产业最为显著;在高技术产业体系内,各部门对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其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最为显著;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逐年的贡献与拉动作用未呈稳定增长趋势,贡献程度处于五类产业的中等水平;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贡献程度存在不平衡关系,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未得充分发挥。

[关键词]高技术产业经济增长灰色关联贡献分析不平衡一、问题的提出高技术产业作为表征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整体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决定一国或地区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和在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进而影响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近年研究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主要成果有:赵玉林、魏芳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从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高技术产业各部门等层面,分析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万勤运用索洛增长模型和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方法,论证高技术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张文红利用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经济环境发展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应作为研究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的必然内容。

但遍历CNKI,目前未见有学者对甘肃省高技术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较为深入地研究,本文由此提出研究目标。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有不少机构和学者提出高技术产业概念,归纳来看,高技术产业一般应是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度高,研究开发投入高,附加值和效益高,发展速度快,拥有一定市场规模,并对相关产业产生较大波及效应的一类产业。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产业集聚增加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形成配套生产和供应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例如,汽车工业集聚区域的高效供应链可以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即时交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产业集聚还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技术交流和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吸引大量企业和相关人才流入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分工和产业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和人才聚集非常有利于形成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例如,硅谷的IT产业集聚就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发人员,使该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这种区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产业集聚促进就业机会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企业的集聚会形成人才需求,吸引外来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和互补,可以发挥分工效应,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例如,深圳特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相关产业从业者就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四、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可以带来经济规模效应,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些优势能够提升区域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中,鼓励制造业集聚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产业要素流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五、产业集聚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产业集聚的企业和产品常常形成地方品牌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高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

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高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

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高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鲍金红;李印【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24(44)4【摘要】用2004-2019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利用区位熵和SBM-DDF模型,测得高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借助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两产业协同集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两产业协同集聚显著地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倒U型非线性关系,且大部分省份位于倒U型曲线左侧,即促进期。

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累积循环效应,两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两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负向作用,中部地区具有正向作用,还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分行业来看,高新制造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协同集聚对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总页数】10页(P179-187)【作者】鲍金红;李印【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相关文献】1.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高技术制造业实证分析2.制造业智能化、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实证分析3.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要素层面协同集聚的实证分析4.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5.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及发展策略分析

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及发展策略分析

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及发展策略分析作者:王晓云张雪梅王胜强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26期◆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价格是由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对供求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可以把握市场发展状态,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兰州市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兰州主成分分析法房地产供求均衡关系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社会稳定,涉及面极广,因此房地产价格的发展变化备受关注,近年来房地产业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

房地产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根本目的是保持房地产供求关系的均衡发展和房价的相对稳定,但由于房地产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人们难以准确把握房地产市场运行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本文以兰州市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兰州市房地产市场供求均衡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兰州市房地产市场发展状态,为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提供依据,以保证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和城市居民的安居乐业。

研究方法选择(一)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PCA),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harles Spearman)在1904年提出。

主成分分析是设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比如P个指标)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通常数学上的处理就是将原来P个指标作线性组合,作为新的综合指标。

最经典的做法就是用F1(选取的第一个线性组合,即第一个综合指标)的方差来表达,即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

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

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F2,即选第二个线性组合,为了有效地反映原来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要求Cov(F1,F2)=0,则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三、第四,……,第P 个主成分。

基于集聚经济的欠发达地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基于集聚经济的欠发达地区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
12 集聚 经 济 和 产 业发 展 .
1 集聚经济 的提 出
1 1 集 聚 经 济 的含 义及 其主 要 形 式 . 集 聚经济是指特定区位 中各种社会经济 因素 的集 中和彼 此相互作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区域经济学 家强 调空间外部 经济源于相关资源的空问集中 ,由此可 以改进 和发展 地方企 业生产的有利环境… 。一般讲 的集聚经济是指与 企业规模相
20 09年第 1 期
S in e a d T c n l g n g me t s a c ce c n e科技管理研究 n e r h h o o y Ma a e Re
2 o n l 0 9 N
文 章 编 号 :10 00—79 (09 1 0 2 0 6 5 2 0 )O — 2 4— 3
性。
由于对 自然条件 的依赖程度低 ,工业生产往往 容易向一些具 有某方面优势条件 的地 区集中 ;同时,加上规模 报酬递增 和 外部经济的正效应 ,工业集聚会导致工业在该 地区的进一 步
集 中,促使集 聚效应在该地 区循环 累积 。由于作 为生产力 空 间集 中的产业集 聚经 济是推动其 他两种集 聚经 济的 源动力 , 所 以只有在产业集聚 的基础上 ,才伴随着家庭集 聚和社 会集
全 ” 生 产方 式 以及 在 地域 上 相 对 分 散 的 生 产 方 式 的 都 无 法 比 拟 的。工业集 聚又是 工业化时 代产业集 聚的主要 表 现形式 ,
向关联的上 、中、下游不 同产业在空间上 的聚集 。集 聚经济 的出现反过来又会推 动特定区位产业 的快速 发展 ,继续强化 产业在该区域的集中和发展 。在工业化 时代 ,产业 活动的集 聚将 会引发社会公共经 济活动的集聚 、市场 的集 聚以及城市 的 兴起 ,而 这 一切 又构 成 了进 一 步 推 动 工 业 化 的 集 聚 经 济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 第8期兰 州 学 刊N o.8 2008 总第179期L a n z h o ux u e k a n G e n e r a l.N o.179·经济学研究·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张雪梅(兰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兰州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要] 甘肃作为西部的欠发达省份之一,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落,推动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文章试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段回归的方法分析甘肃省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从内部集聚经济、布局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三方面对集聚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针对现状,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 集聚效应;产业集聚;产业群落[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92(2008)08-0070-03作者简介:张雪梅,山东莱州人,兰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产业集聚(包含工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层次上迅速地变化,并日益集中于某一地区。

这种在地域上相对集中、专业分工高度细密的产业集聚所具有的产业竞争力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以及在地域上相对分散的生产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工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的形式之一,由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低,工业生产往往容易向一些具有某方面优势条件的地区集中;同时,加上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经济的正效应,工业集聚会导致工业在该地区的进一步集中,促使集聚效应在该地区循环累积。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地区均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不一,地区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甘肃作为西部的省区之一,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积累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亏损企业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竞争力较弱,这些问题都严重束缚了甘肃省的工业发展。

那么甘肃省在“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具有产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乃至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增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文章首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产业集聚效应,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产业集聚发展策略。

二、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分析(一)分析模型及计量结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用于测算产业集聚的指标和方法较多,主要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测算企业市场集中状况;另一类指标是衡量企业集中带来的效率提高、成本节约的程度,即集聚经济效果(集聚效应)的大小。

我国学者唐杰根据可用于规模经济度量的C E S形式函数(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推导出其变式P =A QβKγ和h=(γ+1)/(1-β),为我国集聚效应的测量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其中,P表示某工业部门实现的利润,Q表示工业总产值,K表示固定资产净值,A为系数,β为产出利润弹性,γ为固定资产的利润弹性。

在此,拟采用唐杰的这一模型对甘肃省的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

利用1981—2006年的《甘肃统计年鉴》(1994年后改称为《甘肃年鉴》),选取1980—2005年甘肃省国有工业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1997年以前为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

为了遵循集聚经济效应理论中价格不变的假定,需要在计算过程中对三个变量(P、Q、K)的时间序列样本数据进行转换,调整为1980年的不变价格。

对上述的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取对数,得历年l n P、l n Q和l n K的数据,以l n P被解释变量,l n Q和l n K为解释变量,得到l n P=l n(A)+βl n Q+γl n K,利用E v i e w s3.1对甘肃1980—2005年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时段回归,可求得β、γ值,进而代入公式h=(γ+1)/(1-β),计算出各时段的h值。

表1 1980—2005年分时段回归的结果及h值计算结果时间段l n Aβγh1980—1989-92.9091.8305.724-8.1041981-1990-93.1762.0445.518-6.2441982-1991-70.157-1.6027.5193.2741983-199211.810-0.7660.7520.9921984-199316.020-1.1370.8170.8501985-199418.786-1.7681.2480.8121986-199550.587-1.638-1.172-0.0651987-200039.846-1.642-0.3930.2301988-2001-19.2061.1280.460-11.3851989-200232.865-1.395-0.1460.3571990-200319.720-1.5460.9400.7621991-2004-60.4885.517-0.835-0.0371992-2005-121.4584.9972.213-0.804 分段的时间跨度应根据计量分析中样本数一般为方程中解释变量数5—10倍的要求,而集聚经济效应h的计量方程中有2个解释变量,故取10年可达到要求,即每10年构成一组进行线性回归,逐次向后移动,得到一系列回归方程。

由于甘肃省1996—1999年实际利润为负值,在线性回归前这几年的数据删除。

最后的回归及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1988—2001年为 第8期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异常值,需剔除;而1987—2000年、1989—2002年和1990—2003年中固定资产的利润弹性γ未能通过t 检验,故舍去。

将其余的集聚效应h 值绘成如下趋势图1。

图1 甘肃省产业集聚效益趋势如果h 值大于1,则说明该地区的规模报酬递增;如果h =1,则规模报酬不变;如果h 值小于1,则规模报酬递减。

从图1可以看出,甘肃产业集聚效应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曾经出现过一次高峰,之后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甘肃省的工业发展基本不具备集聚效应,规模报酬不是递增而是递减,这不利于甘肃省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集聚效应的因素分析集聚效应作为一个积累的总体概念,是一系列集聚经济因素的综合反映。

只有各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导致集聚效应的提高或降低。

一般地,集聚效应h 可分解为内部集聚经济(I S E )、布局集聚经济(L O C )、城市集聚经济(U B E )。

因此,可以再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变化情况。

内部集聚经济(I S E )是指某一部门内部企业规模扩大所引起的企业和整个部门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

在实际测算中,一般可以用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和企业数的对比,即某一行业的平均固定资产净值来反映内部集聚经济。

2001—2005年,虽然在九五期间甘肃省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出现了亏损,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甘肃省抢抓发展机遇,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使其工业内部集聚经济有所提高(见图2)。

图2 2002—2005年内部集聚经济变化的情况从整体工业集聚效应的计算来看,甘肃似乎还没有获得由于工业部门内部规模扩大所带来的收益,一方面说明甘肃省除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的大型企业、特大型外,其他工业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可能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他两个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布局集聚经济(L O C )是指受当地自然因素(气候、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经济因素(生产的发展水平、生产能力和技术等)、社会因素(人口的数量和密度、消费市场的容量和性质等)的综合影响,某一工业部门在某一特定地区布局有可能获得较之在其他地区布局更大的集聚效应,在实际测算中可以选取区位熵指标表示,即某地区工业占本地区G D P 的比重与全国范围工业占全国G D P 的比重相比来反映。

当区位熵大于1时,说明该部门是该地区的比较优势部门,否则就为非比较优势部门。

根据历年甘肃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出甘肃1978—2005年的区位熵,并将其绘成趋势图,由图3可以看出,甘肃1978—1986年的区位熵均大于1,说明甘肃省工业具有一定的图3 1978—2005年布局集聚经济变化的情况地区比较优势。

从“一五”到“三线建设”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地处内陆、能源充裕等原因,国家在兰州、金昌、玉门等地建立了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机械制造等行业,从而奠定了甘肃省的工业区位优势。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甘肃省的区位熵一直低于1,并有不断下降趋势,直到2003年才有所回升,但始终低于1。

可见,甘肃省工业原有的区位比较优势主要是由传统的区位因素形成的。

城市集聚经济(U B E ),一般是指各产业部门在一定的城市内集中所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收益,用来估计某一行业的企业之间能否充分利用同类工业企业集中布局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集聚效应,一般可用一定时期内某一行业企业数的变化来表示。

根据2006年《甘肃年鉴》的统计结果,甘肃省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已由2001年的3154个减少为2005年的1733个,尤其支柱工业企业数已由2004年的2304个减少至2005年的1446个,降幅为37.24%,其中涉及石化、有色、机械、食品和建材等支柱工业的企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减,只有电力和冶金有一定的增加,增幅分别为44.63%和13.82%。

可见,甘肃省的城市集聚经济发展不足,效益不显著,工业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水平较低。

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期以来,以能源原材料生产为主的大中型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力和扩散效应较弱,产业关联度不高,区域内资源未能优化配置,致使城市集聚经济因素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从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计算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甘肃71兰 州 学 刊总第179期省的工业发展整体基本不具备产业集聚所能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高度分工协作和知识溢出等特征,但是其内部集聚经济还在不断提高,有些行业还有集聚的趋势,因此,立足现实,利用“十一五”期间西部继续深度开发的机遇,促进产业集聚,形成甘肃省的优势产业群,将对“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以及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群落目前我国大多数产业群落主要集中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的环杭州湾及温台沿海地区、江苏环长江三角洲南部平原地带,以及闽南沿海、京津唐和山东东南沿海地区。

作为一个西部欠发达省份,甘肃如何利用资源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在本地区不断集中,需要政府在产业集聚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采取主动的政策措施。

首先,政府应充分了解本地区的产业基础、企业状况和集聚现状,带动并引导支柱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挖掘甘肃自身的竞争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