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选择

合集下载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癌诊疗指南
结直肠癌患者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有助于缓解患者的 心理负担。
社会支持
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如家庭、朋友和医疗团队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提高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04
结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和生存质量
康复计划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营养、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以促进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康复 。
风险因素
高龄、男性、长期慢性炎症、息肉等都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 危因素。
诊断和分期
诊断
通过结肠镜、病理活检等手段确诊结 情况 ,将结直肠癌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 。
02
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首 选方法,通过切除肿瘤和周围 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
公共卫生策略
随着结直肠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将带来相应的社会和 经济影响,如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费用的负担等。
制定针对结直肠癌的公共卫生策略,加强健康教育、筛查 和预防工作,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进展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基因、分子和免疫特征,制 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和减少副作用。
VS
精准医学
通过精准医学平台,整合患者的临床、影 像、病理和基因等多维度数据,实现精准 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提高诊疗效果。
社会和经济影响及公共卫生策略
要点一
社会和经济影响
要点二
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调整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 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红肉、 加工肉类的摄入,有助于预防结直肠 癌。
规律运动
控制体重

直肠癌手术治疗的四个原则

直肠癌手术治疗的四个原则

直肠癌手术治疗的四个原则直肠癌是恶性肿瘤的一种,其发病率每年逐渐在增多。

直肠癌早期并无明显的症状。

偶尔会伴有少量的便血,但是情况较轻,并不能引起重视。

因此会导致肿瘤的变大,糜烂,坏死、形成溃疡,随着分泌物不断的增多,便血量也随之增加,便血时伴有血块。

因为其患病位置特殊,所以,在治疗上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每种癌症在手术治疗时,疾病不同,原则也不一样,要找寻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法,因此,直肠癌手术治疗时要注意以下四个原则。

第一,足够充分的原发灶切除。

手术时必须彻底切除原发灶,因为直肠癌隐藏的位置狭小,紧贴阴道、子宫、前列腺,如果肿瘤过大,会对这些器官带来影响。

想要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最好进行完全切除。

如果只将原发灶部分切除,那么没有太大意义。

因为紧连于肛门处,在手术时根据其特殊位置以及身体结构研究周全后方可制定手术方案,防止术后肿瘤复发。

有学者通过病理学研究表示,常规的2-3厘米的下切缘,对直肠癌保肛手术来说是不安全的。

如果切除3厘米后发现保肛手术不行,应该进行腹会阴联合切除手术,虽然双吻合技术应用较多,但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否则会导致手术失败。

第二,合理清扫区域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会导致癌症扩散,危及患者生命。

经我国科研学者研究表明,认为侧方淋巴结清扫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对腹膜返折以下的癌更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我国研究发现,侧方淋巴转移多数都发生在腹膜折返之下的直肠癌。

对于侧方淋巴结清扫的操作比较简单,不会引起合并症,所以,在我国治疗直肠癌时,都建议对腹膜折返之下处进行清扫。

此项研究也被其他研究学者的广泛认同。

近些年,我们国家经过手术的直肠癌一般情况都在进展期,所以对于合理清扫区域淋巴结具有一定的意义。

第三,直肠系膜全切除。

在实施保肛手术治疗中,对扩大的淋巴结进行了清扫,但是,对于局部的复发感染风险还很高,所以直肠系膜全切除彻底清除周围的结缔组织,目的是减少局部的复发,使得保肛手术治疗成功。

为了观察研究直肠癌术后的复发情况,Heald首先提出了TME这一手术原则,而十几年前有学者将其引入到我国,从此在国内引起了直肠癌外科医生的重视及广泛讨论[1]。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治疗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治疗

不可切除结直肠癌的治疗面临诸多挑 战,如肿瘤耐药性的产生、治疗副作 用的影响、患者身体状况的限制等。
PART 02
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及流程
诊断标准
通常基于临床表现、内窥镜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 息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流程
包括初步筛查、内窥镜检查、影 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步 骤,确保准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在评估中应用
腹部CT
评估肿瘤大小、位置、 与周围器官关系及淋巴
结转移情况。
胸部X线或CT
检查肺部是否有转移病 灶。
超声内镜
评估肿瘤浸润深度及与 周围组织关系。
MR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有 助于评估肿瘤与周围结
构的关系。
实验室检查与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01
02
03
常规检查
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 常规、生化检查等,评估 患者一般状况。
象。
新型联合模式探索
01
免疫联合化疗
通过联合使用免疫药物和化疗药物,能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
伤作用,同时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治疗效果

02
靶向联合免疫治疗
针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不同基因突变情况,设计个性化的靶向药物和免疫
药物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更精准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治
未来不可切除结直肠癌的治疗 将更加注重多学科协作,包括 肿瘤科、外科、放疗科、影像 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共同参与 ,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的治疗方案。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伊立替康
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I来发挥抗肿瘤作用,主 要用于治疗晚期大肠癌。

直肠癌MDT_评估精准治疗

直肠癌MDT_评估精准治疗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8), 12291-12297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81722直肠癌MDT 评估精准治疗秘如勇1*,周逢强2,孙强玉2,耿 振2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部,山东 济南 2滨州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山东 滨州收稿日期:2023年7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1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8日摘 要直肠癌在我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癌多学科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在国外已经开展较长时间,已经成为国外直肠肿瘤病人进行治疗的固定模式。

近几年,我国也相继在各级医院逐步开展MDT ,MDT 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体现。

内镜下治疗、新辅助治疗、综合治疗、加速康复外科等多种治疗方式与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人民以往追求手术根除恶性肿瘤的传统观念,外科医生对于恶性肿瘤治疗开始不仅仅局限于手术切除,逐步开始探索发展肿瘤的综合治疗,追求多学科诊治,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直肠癌的治疗已经演变成各学科综合治疗,本文将对直肠恶性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直肠癌,多学科治疗,综合治疗MDT Evaluation of Precision Therapy in Rectal CancerRuyong Bi 1*, Fengqiang Zhou 2, Qiangyu Sun 2, Zhen Geng 21Graduate Faculty,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Shandong 2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Binzhou People’s Hospital, Binzhou Shandong Received: Jul. 4th , 2023; accepted: Aug. 1st , 2023; published: Aug. 8th , 2023AbstractRectal cancer is a relatively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our country. The Multi-disciplinary Team of rectal cancer has been carried out for a long time in foreign countries, which has become a fixed *第一作者。

免疫治疗: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新曙光

免疫治疗: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新曙光

免疫治疗:结直肠癌精准治疗的新曙光根据临床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肿瘤疾病的发病率中位居第三位,并且死亡率也处于第二位,随着我国基本国情的改变,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为直线上升的状态。

早期结直肠癌通过手术可以获得90%的治愈率,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14%(美国SEER数据库资料),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和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出现,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实现了更长的生存获益。

一、结直肠癌治疗现状对于结肠腺瘤或部分T1分期的结肠腺癌及直肠高级别瘤变患者,临床上对其进行治疗的主要采取的方法首选内镜下切除(Ⅰ级推荐)或者手术治疗(Ⅱ级推荐),但是对于处于T2及以上分期并且没有发生远处转移的结直肠癌的患者来说,主要对其进行治疗的方式就是通过根治性手术治疗,并且需要对肿瘤所处的位置,T分期以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进行判断,是否需要做术前新辅助治疗或转化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

同时需要根据患者原发肿瘤的位置,术后病理、分期及基因检测结果以及手术完成后机体的恢复状况进行判断,是否要在手术后进行相应的辅助治疗。

临床的实际治疗中,术后辅助化疗一般都是在术后3周左右开始,不应迟于术后2个月,对于身体体质较差的患者,则需要将具体的治疗时间进行延后,辅助化疗总疗程一共为6个月,高危Ⅱ期(除外T4)和Ⅲ期的低危患者(T1-3N1)可考虑3个月的CapeOX方案辅助化疗。

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依照患者的实际体力状况以及药物的毒性对患者使用的药物剂量以及化疗的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中,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中推荐的单药氟尿嘧啶方案包括:口服卡培他滨(首选),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持续静滴输注双周方案,推荐的联合化疗方案包括:CapeOx(又称XEL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三周方案)和m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双周方案)。

而对于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需根据基因检测状态,考虑使用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联合全身化疗。

结直肠癌治疗现状

结直肠癌治疗现状
手术方式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根据病情 02 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方式。
手术切除后需要做好护理和康复工作,促进患者 03 恢复。
化疗
01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方法,可 用于结直肠癌的辅助治疗和晚期姑息治疗。
02 化疗药物有多种,包括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靶向治疗是利用针对特定分子靶点的 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可用于结直肠
癌的辅助治疗和晚期姑息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有多种,根 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激活药物进 行治疗的方法,可用于结直肠癌的辅 助治疗和晚期姑息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 副作用,如高血压、心肌缺血等,需 注意监测和处理。
发病机制与风险因素
发病机制
结直肠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 因素有关,目前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风险因素
高龄、男性、遗传因素、慢性炎症、肠道息肉、 不良生活习惯(如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都是 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症状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 出现的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 秘、便血、体重减轻等。
02 靶向治疗
针对结直肠癌的特定靶点,开发新型的靶向药物 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03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的方法,开展免疫治 疗临床试验,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 择。
降低治疗副作用
01
优化手术技巧
通过改进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 降低手术并发症和创伤,提高患 者术后生活质量。
02 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 作用,需注意监测和处理。

保命还是保肛?早诊早治,让直肠癌患者不再纠结

保命还是保肛?早诊早治,让直肠癌患者不再纠结

保命还是保肛?早诊早治,让直肠癌患者不再纠结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该疾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直肠癌中的低位直肠癌因为解剖位置的存在,还会涉及到是否进行保肛治疗。

而且对于直肠癌尤其是低位直肠患者来讲,保肛还是改道,永远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该疾病一直是肠癌治疗中的难点、热点。

肛门之于人体,不仅是一个器官,更肩负排泄重要功能。

保与不保,虽然只有一字之差,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保留肛门,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排便出口、保留了控制排便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保全了身体外在的完整性。

那么,保还是不保,应该如何选择呢?另外,为什么有的直肠癌患者可以保肛,而有的不能保肛呢?是否可以保肛,在临床上,我们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CT,磁共振等一系列检查来判断肿瘤的大小,侵犯深度、有无转移外侵等,即肿瘤本身的临床病期是否适合进行保肛手术。

肿瘤的生物学特点需要进行评估。

近年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有目的的通过了解肿瘤的基因特点,精准的选择治疗方案从而个体化的制定保肛策略。

根据这些因素,准确分期、目标导向、全程管理,制定一个精准科学的保肛策略,才能够真的让患者获益。

(2)普外科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成为肠癌外科治疗的重要方式,微创手术能够在放大视野下操作,精细程度高,可以很好地保护神经功能,出血少,损伤小,恢复快。

同时,在腹腔镜下进行直肠癌根治术,可以更微创的把保肛手术的技术优势发挥出来。

在腹腔镜放大视野下,能够在盆腔狭小的空间里进行精细操作,提高了保肛手术的把握和质量。

总之,得了直肠癌并不可怕。

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当中,及时的观察自己的健康状态,并且通过早期筛查、有效的诊断和治疗,那么绝大多数患者都能重新获得良好的功能和预后。

对于直肠癌患者而言保肛和保命,可以两全其美。

当然,保肛的最佳方式可能并不是手术,而是早期筛查,即肛门指检发现早期肿瘤。

早诊早治,则保肛无忧。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 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 版)

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2020版)第一部分诊疗指南肝脏是结直肠癌血行转移最主要的靶器官。

结直肠癌肝转移是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有15%~25%结直肠癌患者在确诊时即合并有肝转移,而另有15%~25%患者在结直肠癌原发灶根治术后可发生肝转移,其中绝大多数(80%~90%)的肝转移灶初始无法获得根治性切除[3-7]。

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2],未经治疗的肝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6.9个月,无法切除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5%[8-9],而肝转移灶完全切除[或可以达到“无疾病证据(noevidenceofdisease,NED)”状态]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5年生存率为30%~57%[10-14]。

有一部分最初肝转移灶无法根除的患者经治疗后可以转化为可切除[15]或达到NED状态。

因此,通过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team,MDT)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个性化地制定治疗目标,开展相应的综合治疗,以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提高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和5年生存率[16-17]。

为了提高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受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资助(2008年至2010年),中医学会外科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和结直肠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联合编写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草案),以指导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断和治疗,并于2010年、2013年先后进行了2次修订。

2016年联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委员会修订了该指南。

2018年,编写组进一步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肿瘤转移委员会联合修订了该指南。

2020年编写组再联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结直肠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等总结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最新进展修订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01
生存率
0.8 0.6 0.4 0.2 0.0 0 20
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OS差异显著达19.3月!
生物学 任何治疗OS和PFS Cet v. Bev OS Cet v. Bev OS 原发部位 Cet v. Bev;左侧 Cet v. Bev;右侧 左侧 右侧
40 60 随访时间 (月)
右侧 中位 OS(月) 19.4 16.7
左侧 中位 OS(月) 33.3 36.0
0.8 0.6 0.4 0.2 0.0 0 20 40 随访时间 (月) 左侧原发
1.55(1.32,1.82) 1.87(1.48,2.32)
<0.0001 <0.0001
60
80
1.0
BV
24.2
31.4
1.32(1.05,1.65)
7.4
0 5 10
13.5
15 20 25
Months K-Ras 突变型 (n=78, 34/44)
HR=0.69 (95% CI: 0.37–1.3) p=0.25
1.0
Months
K-Ras 野生型 (n=152, 67/85)
HR=0.58 (95% CI: 0.34–0.99) p=0.04
0.4
0.2
31.2
0 0 12 24
32.0
36 48 时间(月) 60 72 84 96
Lenz, et al. ESMO 2014
欧盟药监局(EMA)发布的mCRC靶向药物的 适应症EGFR抑制剂适应症修改——基于RAS状态
2013年陆续修改EGFR抑制剂适应症:仅用于RAS野生型患者 2005年贝伐珠单抗在欧盟获许的适应症:可用于 ITT人群
目录
从KRAS到RAS突变的意义
BRAF突变对治疗选择的影响 HER2扩增的临床价值
个体化免疫治疗进展
从KRAS到RAS: 目前临床遵循的mCRC分子标志物检测位点
EGF TGF- HB-EGF 上皮调节蛋白
EGFR (HER1)
RAS 突变
KRAS
外显子 1 外显子 2 外显子 3 外显子 4 RAS Src RAF PIP2 PTEN PIP3 PI3K
OS 外显子(95% CI) 1.02 (0.75–1.39) 0.94 (0.76–1.15) 1.03 (0.83–1.28) 1.29 (0.87–1.91) 1.05 (0.69–1.61) 1.15 (0.94–1.41) 1.05 (0.95–1.71) p=0.32 0.5 1 2
不有利于 西妥珠单抗/ 帕妥珠单抗
28.4 vs 20.2 0.69( 0.54–0.88) p=0.0024
16.4 vs 17.7 1.05 (0.86–1.28) p=0.64 18.2 vs 20.7 1.22 (0.69–2.16) p=0.50
66.3 vs 38.6 3.11 (2.03–4.78) p<0.0001
31.7 vs 36.0 0.85 (0.58–1.25) p=0.40 34.4 vs 35.5 1.02 (0.33–3.15) p=0.97
随机研究中>5,000患者的荟萃分析
KRAS WT
KRAS MT
RAS WT
RAS MT
58%
42%
47%
53%
增加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 → 增加疗效
Sorich, et al. Ann Oncol 2015
RAS突变:EGFR抑制剂负向预测因子
亚组 西妥昔单抗 + FOLFOX4 n FOLFOX4 n ORR 比值比(95% CI) p-值 57.9 vs 28.6 3.33 (1.36–8.17) p=0.0084 37.0 vs 50.7 0.58 (0.31–1.08) p=0.0865 53.3 vs 43.8 1.50 (0.34–6.53) p=0.59 PFS 时间 HR(95% CI) p-值 PFS 时间 HR(95% CI) p-值 12.0 vs 5.8 0.53 (0.27–1.04) p=0.0615 5.6 vs 7.8 1.54 (1.04–2.29) p=0.0309 7.5 vs 7.4 0.77 (0.28–2.08) p=0.60 OS时间 HR(95% CI) p-值 OS时间 HR(95% CI) p-值 19.8 vs 17.8 0.94 (0.56–1.56) p=0.80 13.5 vs 17.8 1.29 (0.91–1.84) p=0.1573 18.4 vs 17.8 1.09 (0.44–2.68) p=0.86 ORR 比值比(95% CI) p-值
Sorich, et al. Ann Oncol 2015
Sridharan, et al. Oncology 2014
Van Cutsem, et al. Ann Oncol 2014
BREAC研究
BRAF突变状态对抗EGFR抗体治疗的mCRC患者结局的临床影响 一项BREAC研究的分析(综合癌症基因组学的抗EGFR单抗生物标志物研究) 探索性队列 2008年9月-2010年5月 KRAS外显子2 WT或未知 mCRC FU/伊立替康/奥沙利铂治疗 失败后接受抗EGFRmAb (N=184) 超级缓解者 (CR, PR, 长期SD) 推导队列 2010年6月-2012年6月
任何 RAS MT
246
214
其他 RAS MT
32
31
(K)RAS突变患者 接受EGFR抑制剂OS不优于单纯化疗
随机研究中>5,000患者的荟萃分析
任何 RAS MT KRAS 外显子 2 MT OS 危险比(95% CI) 1.06 (0.79–1.42) 0.91 (0.76–1.10) 1.05 (0.86–1.28) 1.29 (0.91–1.84) 1.22 (0.85–1.76) 1.21 (1.01–1.45) 1.08 (0.97–1.21) p=0.14 0.5
目录
从KRAS到RAS突变的意义
BRAF突变对治疗选择的影响 HER2扩增的临床价值
个体化免疫治疗进展
结直肠癌中的BRAF突变
Ras Raf*
CRC中BRAF的突变率5%-20% 导致构成活化与细胞增殖 与KRAS突变无重叠 预后更差 单纯RAF抑制剂无效
MEK
结直肠癌的精准治疗选择
目录
从KRAS到RAS突变的意义
BRAF突变对治疗选择的影响 HER2扩增的临床价值
个体化免疫治疗进展
从80405看肿瘤部位对生存的影响
1.0 右侧原发 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HR(95%CI)(校正)
P(校正)
生存率
KRAS wt N=1025 所有患者 Cet
Months
CALGB 80405研究: 在RAS野生型患者中 应用贝伐珠单抗与EGFR抑制剂OS获益相当
1.0
0.8
贝伐珠单抗 + CT (n=256; 178个事件) 西妥昔单抗 + CT (n=270; 177个事件)
HR=0.9 (95% CI: 0.7–1.1) p=0.40
OS 预估
0.6
80
100
HR(95%CI) 1.53 (1.13,2.08) 0.82 (0.69,0.96) 1.26 (0.98,1.63)
P(校正) Pint=0.005 P=0.01 P=0.08
*对生物学、化疗方案、既往辅助治疗、既往放疗、年龄、性别、伴随疾病、原发部位、肝转移进行校正 Venook A, et al. 2016 ASCO Abstract 3504.
mCRC患者中常见的突变基因
KRAS1 NRAS2 BRAF3 MMR-deficient4 PIK3CA5 PTEN6 TP537 HER28
39% 6% 10% 4% 20% 20% 50% 6% 0% 20% 40% 94% 60% 94% 90% 96% 80% 80%
61%
MT
WT
50%
CMS1和CMS3亚型多见于右半结肠癌
HR=0.41 (95% CI: 0.24–0.71) p=0.0008
1.0 0.8 0.6 0.4
K-Ras 野生型 (n=152, 67/85)
HR=0.44 (95% CI: 0.29–0.67) p=0.0001
0.2
0.0 0 1.0 5
PFS
5.5
10
0.2
0.0
9.3
15 20 25
ERK
存活
增殖
Normanno et al. Ann Oncol. 2015 Aug;26(8):1710-4.
BRAF检测:突变患者比例进一步增加到60%
随机研究中>5,000患者的荟萃分析
KRAS WT KRAS MT RAS/BRAF WT RAS/BRAF MT
58%
42%
40%
60%
接近7%mCRC存在BRAF 突变
38
49
任何 RAS MT
92
75
其他 RAS MT
15
16
亚组
西妥昔单抗 + FOLFIRI n
FOLFIRI n
RAS WT
178
189
11.4 vs 8.4 0.56 (0.41–0.76) p=0.0002
7.4 vs 7.5 1.10(0.85–1.42) p=0.47 7.2 vs 6.9 0.81 (0.39–1.67) p=0.56
研 究
研 究
1. Van Cutsem, et al. JCO 201 2. Ciardiello, et al. ASCO 2014 3. Bokemeyer, et al. Ann Oncol 2011 4. Bokemeyer, et al. ASCO 20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