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优质课省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营养,看看哪些是值得学习的。
本文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仰慕。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选材典型,感情真挚,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优质范文。
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前期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一些现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大体能够做到从宏观角度来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和特色。
但是,要深入研究,达到微观探视,还得颇费工夫。
好的是,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说好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时,学生对于此类文章的特点已有所了解,也做过相应的仿写练习,为本次继续深入学习,达到较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内容,感受其结构特点。
2.细读课文,体会选材的精妙。
3.精读课文,品味文中情感真挚、含义丰富的句子。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结构完整、选材典型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情感真挚、含义丰富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张中行先生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学习略读技巧,体会写作特点。
二、略读文本,了解文章所写事件1.学生活动:这篇散文约2000字,尽量在5分钟内读完,按要求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1)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内容。
(2)采取“圈点"法,勾画出能用来概括事件的关键语句。
2.预设:修改文章、送客、复信,写话重自然、文风重简洁、写作求完美。
三、跳读文本,了解文章行文特点情境设置:假如你是张中行先生,恰好也出现在叶圣陶先生的追悼会上,组织单位邀请你选取这篇文章中的部分内容,从宏观角度为叶圣陶先生献上一段悼词,表达你对先生的怀念之情,若诵读悼词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你该怎么选取?1.学生活动:(1)跳读课文,继续采取“圈点”法,根据情境需要,勾画出标志行文结构的关键语句。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训练并掌握略读技巧,根据文本概括文章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事件。
浏览文本,寻找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掌握本文通过若干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训练并掌握略读技巧,根据文本概括文章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事件。
【教学难点】浏览文本,寻找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掌握本文通过若干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略读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大家知道我们语文课本封面的“语文”二字是由谁题写的吗?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的含义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积累,交流看法】【引入资料:“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
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叶圣陶】【学生结合资料,交流对于“语文”的认知】二、作者简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的叶圣陶先生提出了“语文”这个新概念。
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草拟《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时,第一次使用“语文”作为学科名称。
1950年,由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编写出版全国统一使用的中小学课本时,统一名为“语文”。
自此,语文学科在中国开始有了确定的学科名称。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领导编写《新华字典》。
【学生结合文下注释和日常积累,自行介绍作者信息。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探究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学习略读的方法,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聚焦重点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作者情感、主要观点等,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2.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批注评价性语句,关联事件,结合生活体验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技巧发表自己的心得。
3.撰写主题为“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的演讲稿。
【核心任务】撰写主题为“德泽长青,律己躬行”的演讲稿。
【课时目标】1.略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概述人物主要事迹,品析人物美德,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以小见大,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1.结合具体事件品析人物美德,体会作者情感。
2.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以小见大,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学习策略】默读、略读、朗读、提问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一、导入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修行个人品德。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来学一学叶圣陶先生的美德。
2.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合作探究一——人物事迹人物的品德从事件中展现,文章标题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主要从待人厚、律己严这两个方面来展现叶圣陶先生的崇高德行。
下面请同学们略读这两部分,勾画关键语句,概述本篇文章中叶圣陶先生的主要事迹。
示例: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描改标点。
——邀请“我”帮助他使用普通话修润文章。
三、合作探究二——人物美德作者记述的都是叶圣陶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事情,从中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叶圣陶呢?结合人物主要事迹,勾画关键语句,品析人物美德。
用“通过……(事件),我读出一个……的叶圣陶。
"来完整陈述。
先自行品析,然后小组分享讨论。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教版语⽂⼋年级下册《叶圣陶先⽣⼆三事》省优质课⼀等奖教案《叶圣陶先⽣⼆三事》教案教材分析:作者张中⾏和他⽂中记述的叶圣陶先⽣都是著名的语⽂学家。
两⼈有多年的交情,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16⽇,叶圣陶先⽣辞世,三个⽉后,作者写下了这篇⽂章,从⽂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先⽣的尊敬与怀念。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的⾼尚品德,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的语⽂主张。
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的⼼得。
过程与⽅法:在略读中把握主要内容,边读边思考,画出疑难的地⽅,合作交流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叶圣陶先⽣的⾼尚品质,培养学⽣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的⼼得。
教学难点: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章的主要内容。
2. 在阅读⽂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的⼼得。
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查找作者张中⾏的资料,有关叶圣陶的资料。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激发兴趣,导⼊新课同学们,我们⼩时候学过童话《稻草⼈》,知道作者是谁吗?对,是叶圣陶先⽣。
叶圣陶先⽣不仅在⽂学、教育⽅⾯有很⾼的造诣,⽽且在道德修养⽅⾯是⼈之师表。
今天我们学习张中⾏的《叶圣陶先⽣⼆三事》,了解叶圣陶先⽣有哪些崇⾼的精神品质让⼈感动。
⼆、出⽰学习⽬标1.学习略读, 能快速把握⽂章的主要内容。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叶圣陶先⽣的精神品质。
3. 在阅读⽂章的基础上,能对内容和表达有⾃⼰的⼼得。
4. 体会叶圣陶先⽣的⾼尚品质,提⾼道德修养。
三、汇报⾃学,展⽰⾃我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久仰大名的新朋友,他写的语文二字伴随我们七载有余,咱们课本上的“语文"二字就出自他的笔下。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二、初识“二三”名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后来请他的先生给他改名,名秉臣,意为秉承爱国之志,用一己之力改变国家之命的臣子,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
随后清廷已没,无君哪来臣,遂又改名为圣陶(“圣人陶钧万物"),这个名字便伴随了叶老一生。
改了两三次名的叶圣陶先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三、概括“二三”事1.齐读标题,你可以得知哪些信息?“先生"可见其学识之广博,如:冰心先生,杨绛先生;可见其二者之间的师生关系,如:臧克家称闻一多为先生,萧红称鲁迅为先生。
“二三事”写了叶圣陶先生一些零星片段的事情。
2.略读文本,梳理主要事件。
略读方法:(1)遇到与重点无关的地方,可以跳读;(2)注意每一段的首句,快速把握段意。
主要事件:(1)描标点:“描"可见叶老耐心细致,一丝不苟;(2)修润文章:“不耻下问”,透过这温暖的话语,诚恳的举止,可见叶老待人宽厚,谦逊的品质。
(3)真诚送客:其中的动词、副词、数词,可见其热情待客,礼数周全,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
(4)及时复信:“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可见其对朋友的重视珍惜。
信中所提及的“悔恨”“悲伤"如何理解?引出“十年来的社会现象”:“1966年,叶老靠边了,成了文教界被打倒的“祖师爷"。
当时中央统一的课本没有了,各个省编的课本叫做《政文》,等于是取消了语文课。
文革中一点一滴建立的语言规范和美感瞬间崩塌。
叶老一篇不漏地看报上的批判文章,也出门看机关、学校张贴的大字报。
回到家中,他不做声了。
他有一个原则,既然不能说真话,他就不说话。
在1969年后,叶老到北京,长期与家人分离,叶老内心感到孤独,他开始给儿子写信,一写就是500封。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感知,概括叶老二三事,在评价性语言中感受叶老形象。
2.细读品味,体会一代大师的深重苦心,领会大师立己立人的至上德行。
3.诵读回味,感受作者缅怀叶老时深切浓烈又克制的情感。
4.比读拓展,感受本文语言平易简洁的语言风格,领悟大师精神传承的意义。
教学重点1.略读感知,概括叶老二三事,在评价性语言中感受叶老形象。
2.细读品味,体会一代大师的深重苦心,领会大师立己立人的至上德行。
教学难点1.诵读回味,感受作者缅怀叶老时深切浓烈又克制的情感。
2.比读拓展,感受本文语言平易简洁的语言风格,领悟大师精神传承的意义。
教学过程直观导入叶圣陶先生是我们小学时代的老朋友,我们曾学过他的《荷花》《爬山虎的脚》,还读过他的童话集《稻草人》。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他是我国杰出的编辑家,主编的报刊、图书不计其数,最近几年重新走入我们视野的《开明国语课本》,就是他编写的。
他也是人民教育家,是现代“语文"一词的创始人。
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走近这位伟大的语言艺术家。
略读感知提醒:略读时请大家注意略读速度。
明确:略读任务(了解本文记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可以用简洁的语言随文概括,也可以用笔在行文的相应处圈点勾画)。
有序概括本文记叙的叶老二三事(如:第3段中,先生帮人描标点,先生与我商酌修润意见;第4段中,先生礼送来客;第5段中,先生回信给我;还有第六段后面先生主张平易简洁的文风……);关注文中的评价性的语句,特别以第2段为典型,请大家大声朗读并圈画出评价性语句的关键词(立德最前列,单一的儒,躬行君子、人之师表);进而思辨探究:文章所叙之日常小事与作者所给之极高评价是否相宜?细读品味品读任务:任意选课文3、4、5段所记的一则小事情精读细品,并在你深受感动的细节处做好随文批注。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略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主旨。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叙议结合、具体整合展示人物全貌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学习任务】1.略读课文,知其事2.细品词句,识其人3.重组文本,赏其语4.聚焦首尾,悟其情【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以上是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的名言,关于他的事情还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先生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认识作者:【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代表作有随笔《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文体知识(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背景链接:(具体见配套学习任务单)二、任务开展任务一:略读课文,知其事1.略读文章,找出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学法指导:略读。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
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略读的四个特点:(1)以极快的速度阅读文章,寻找字面上或事实上的主要信息和少量的阐述信息。
(2)可以跳过某个部分或某些部分不读。
(3)理解水平可以稍低一些,但不能太低。
(4)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需要达到的阅读目的,不断灵活地调整阅读速度。
预设:待人厚:修改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教材分析:作者张中行和他文中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
两人有多年的交情,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与怀念。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德,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1.易错字丁卯.年(mǎo)躬.行(gōng)商酌.(zhuó)草率.(shuài)生疏.(shū)恳.切(kěn)譬.如(pì)朦胧..(méng lóng)累赘.(zhui) 别.扭(biè)拖沓.(tà)妥.帖(tuǒ)诲.人不倦(huì)不耻.下问(chǐ)颠沛..流离(diān pèi)修润.(rùn)2.多音字累别强3.形近字4.近义词辨析5.词语释义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诲人不倦:乐于教诲人而不知疲倦。
妥帖:稳当;合适。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不爽利。
修润:修改润色。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商酌:商量斟酌。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张中行(1909—2006),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
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创作背景】叶圣陶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本文作者20世纪50年代曾在叶先生领导下从事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与叶先生有着长期的交往,情同师友,关系密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词语的读音及词义。
2、学会记叙的详略安排,抓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形象。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律己严,待人宽”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精读方法,抓住重点句段。
2、学习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
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二、知人论世,了解课文
➢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商酌:shāng zhuó仔细地商量、推敲。
➢譬如:pìrú①举个例子,打个比方。
➢②比如,好比。
➢累赘:léi zhuì①拖累,麻烦
➢②拖延;啰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