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_基于二元经济的研究视角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_基于二元经济的研究视角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 货币政策对工业与农业存在明显不同的效应。货币政策的工业 效应明显高于农业效应。二元经济的存在,导致我国的货币政 策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货币 政策效应,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范从来、廖晓萍(2003)借鉴 Karras 一文实证研究的思 路与方法,采用向量自回归 VAR 框架,对 1978-2002 年的有 关产出、价格和开放度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经济开 放度对于货币政策数量效果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货币政策 的产出效果随着经济开放度的增大而减小,通货膨胀率同样随 着经济开放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总的来看,80 年代至今,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利用 不同数据和建立不同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理论和 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他们忽略了我国经济转 型时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落后的农业与先进的工业并 存,导致工业与农业对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本文从二元 经济视角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形成机理。
价、货币供应量及贷款等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而且货币政策 冲击短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持续作用时间不超过 40 个月。
刘金全、刘志强(2002)利用 1992 年 1 季度到 2000 年 3 季度的数据,检验得到了货币——产出之间存在 Granger 影 响关系,指出“货币中性命题”只是一个理想经济环境下的 理论命题,在我国经济现实当中并不成立。无论我国经济处 于经济波动期,还是平稳收缩期,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
二、我国转型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 W·A 刘易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 门并存,经济发达部分与不发达部分并存的结构状况。随着 改革的进展,我国已转变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表现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和农村以农业 为主的传统经济并存的一种经济状态。 首先,工业的规模和效益明显优于农业。2005 年全部工 业增加值 7619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农业增加值 22718 亿元,增长 5.2%。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为 41.84%,农业 产值占 GDP 比重为 12.6%。2005 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 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14802.54 亿元,同比增长 19.41%,远远 高于农业企业利润总额。 其次,工业吸收新增资本和就业人口的能力高于农业,工 业人均产出远远高于农业。2005 年,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工 业贷款 87449.2 亿元,农业贷款 11529.9 亿元,工业贷款是农 业贷款的 7.58 倍;新增经济活动人口 1054 万人,新增工作岗 位 625 万个,其中工业企业新增就业人员 1078.4 万人,农业 就业人员则减少 1299 万人;工业人均产值为 44827.83 元,农 业人均产值 6791.4 元,工业人均产值是农业的 6.6 倍。 第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的人均消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而影响信贷供 给并进一步影响投 资和 消费需求 的货币政 策传 导机制。
3 微观 主体理性预期
2 世纪7 年代 中期 以来 ,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 卢卡 0 0 .
斯 为 代 表 的 理 性 预 期 学 派提 出 了 一种 以理 性 预 期 为 假 说 的基
[] 1 。利率工 具是重要 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 可 以通过
则 是 以市 场 的不 完 善 或 存 在 缺 陷 为 前 提 。
市 场 业 务 、再 贴 现 政 策 和 法 定 准 备金 制 度 , 即所 谓 的 货 币政 策 的 三 大 法 宝 。 () 择 性 的 调 控 工 具 , 又 称 为 质 量 性 控 制 2选
信贷渠道是指经济中的银行贷款与债 权和股票 的不 可完
斯 的I—L 模型的利率理论指当实行扩张性的货 币政策时 , s M 由于货 币供应量 的增加导致利率 的降低 ,资本成本 的降低 , 从而投资相应 的增加 ,促使产 出和总需求 的增加 ,最终导致 国民收入 的增加 。此外还包括预期渠道和汇率渠道 ,预期渠 道强调人们对利率所得和通货膨胀变化的预期 ,从而使得货 币政策 的实施 效果减 小 。利 率是货 币渠道 传 导中的 关键因
信息 ,以达到使预期与经济变化趋势相一致的 目的 。”典型
政策最 终 目标 的过程 ,其 与货 币政 策 目标一起决 定着货 币政
■■■ 。、 ■■● 6 ●■■ ■查 垒 墨(7 ■ 一 4
PO PU LAR
金 融 檬 U 越


的例证 出现在 18 年 的夏天 ,因为有 关部 门提 出了 “ 98 价格 闯
全 替 代 时 ,货 币供 给变 化 影 响银 行 的 信 资金 的 可 得性 ,从

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

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

The Micro-foundation Studies of Monetary Policy Effect--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hinese
Residents' Consumption-savings Behavior 作者: 陈学彬[1];杨凌[1];方松[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54页
主题词: 货币政策;微观基础;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对居民消费储蓄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以期揭示影响现阶段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消费储蓄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居民收入,但必要生活水平对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对利率敏感度较差的工薪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比重甚高,而对利率敏感度较高的金融资产收入比重甚低;决定居民消费储蓄的收入主要为持久性收入而非暂时性收入;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和风险意识的增强,导致预防性储蓄增加.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我国居民消费储蓄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货币政策效应下降.。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论文

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本文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分别针对各项传导机制做实证分析考察央行货币政策操作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效果,最后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传导机制 johanson协整检验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能否有效的实现,取决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

目前,理论界已大致形成了四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下分别说明它们的传导机理。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几种渠道(一)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利率途径:货币供给增加导致市场利率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总产出增加。

ms↑→r↓→i↑→y↑(ms:货币供应量;r:市场利率;i:社会总投资;y:国民总产出)(二)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信贷传导机制:央行通过公开市场等操作工具影响货币供给,进而影响银行可贷资金,从而影响企业的投资和居民的消费,导致国民总产出的变化。

ms↑→l↑→i&c↑→y↑(ms:货币供应量;l:信贷量;i:社会总投资;c:消费;y:国民总产出)(三)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传导机制其原理是基于托宾q理论的“托宾效应”和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

托宾效应:随着货币供给量的上升,市场利率下降,企业股价上升,q值上升,企业增加投资,总产出上升。

m↑→r↓→ps↑→q↑→i↑→y↑(ps:股票市场价格;q:企业股票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莫迪利亚尼的“消费财富效应”:货币供给上升,利率下降,大量资金流入股市,引起股票价格上升,消费者消费支出增加,促进产出增长。

m↑→i↓→ps↑→w↑→c↑→y(ps:股票市场价值; w:金融财富)(四)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汇率传导机制:货币供给增加,本国货币借贷利率下降,国际资金的流出,本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总产出和国民收人增加。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问题研究

摘 要: 随若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货 币政策实施效果越来越受到体制因紊、资本市场、电子货币发展、货币乘数和货 币流通
速度难以预浏等一些因紊的影响。针对这些因紊的影响,中央银行应加任发挥货 币政策以外的其他作用; 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 改革,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 目 ,将证券市场作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 币的新果道 ,发挥社会保津资金对金融体 系的德 标
定作 用。
关扭词: 货币政策; 实施效果; 政策建议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中 央银行体制在我国正式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已开 始形成。以 1998 年 1 月 1 日 取消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和扩
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为主要标志,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开始 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基本转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 我国货 币政策实施效果受到一些 因素的影响。为 此,本文根据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些因素谈谈 自己的拙见,供金融界同仁参考。 一、影响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寮
度无疑加大了。
二、对提离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几点建议
( 一) 货 币政 策的作 用不能等 同于中央银 行 的作 用,
中央银行应加强发挥货币政策以外的其他作用 货币政策的作用不等同于中央银行的作用,可从以下 方面理解 。首先,应该承认,中央银行主要是通过制定与 实施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金融调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 调节经济活动的核心手段。中央银行除制定与实施货币政 策的职能外,还有制定信贷政策与对相关金融机构实施监 管的职能。与货币政策不同的是,信贷政策的实施主体是 商业银行,为了扩大内需,中央银行近年连续发布了支持 中小企业信贷、消费信贷等指导意见,但是任何 “ 指导意 见”既不是数量性工具,也不是价格性工具 ,而只是一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什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相关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等。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

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

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

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

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

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及有效性

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已逐渐演变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宏观调控部门,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阐述了货币政策理论及其相关研究,以及对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有效性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10%。

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通货膨胀一直持续急升。

中国政府已经将治理通货膨胀视为宏观经济第一要务。

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表现在:⑴构成CPI的八大商品类别看,上涨幅度较大的主要是食品类价格。

2006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全线上涨,大部分农作物的价格、涨幅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⑵随着次级债危机影响的不断扩散,美元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国际石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和基础产品价格持续上涨。

使中国企业背负了越来越重的成本压力,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对下游产品的成本推动效应,将带动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扬。

⑶劳动力市场的紧张推动了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特别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提高,而且就业刚性增强。

针对CPI过高的现象,央行2007年提出适度从紧“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作为当时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到了2008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还在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进入9月份以后,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中国人民银行就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而从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为了缓解外汇占款持续上升、经济流动性过剩以及通货膨胀的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自2011年12月30日起,为了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央行又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这些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得到挑战。

一、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选择,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基础研究
【摘要】: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

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是否深入,关系到中央银行能否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诸多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并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关系到宏观调控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因此,货币政策有效性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货币政策理论着重从宏观总量角度来考察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往往忽略从微观角度进行考察的重要性。

但在现实中,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主体的行动中,是由各经济主体的行为综合决定的。

因此,从微观角度去研究货币政策效应是研究角度的创新转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微观主体之一是该国居民,居民对货币政策的反映主要体现在消费行为和储蓄行为上。

居民的消费形成最终需求,居民的储蓄形成重要的投资资金来源,居民储蓄与消费决策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均衡;从而影响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体现为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结果上。

这也是本文选择从居民储蓄和消费角度进行分析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按照先理论分析后实证研究,先研究居民的消费和储蓄行为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再实证检验货币政策效应,最后对检验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按照这一思路,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

该部分主要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如何定义,怎样度量,货币政策效应传导机制三个方面进行讲述。

第二部分是微观基础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机理分析。

首先分析微观基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枢纽,其次分析
居民与中央银行的博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储蓄结构的变化,从居民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及储蓄—投资转化机制的变化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是对研究结果进行实证检验。

在前两部分所建立的理论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考证货币政策与微观主体的相关性,并度量各个相关要素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响应程度。

第四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实证结果和理论结论,对如何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消费储蓄回归分析占优均衡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822.0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2引言12-21一、研究背景12-13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13-19(一)西方的研究观点回顾13-17(二)我国目前的研究观点17-19三、研究方法及思路19-20四、文章的结构20-21第一部分: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分析21-25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21二、货币政策效果的度量21-23(一)从数量效果角度分析22(二)从时滞因素角度分析22-23三、货币政策效力的实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23-25第二部分:居民的储蓄和消费行为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机理分析25-37一、微观基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
制中的重要枢纽25二、居民与中央银行的博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25-37(一)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博弈图25-26(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