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讲【讲师:魏宏远】

合集下载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六、二十七讲【讲师:魏宏远】:共22页文档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六、二十七讲【讲师:魏宏远】:共22页文档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陆 游 52、 生 命 不 等 于是呼 吸,生 命是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 清史第二十六、二十七 讲【讲师:魏宏远】: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四、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四、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 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 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 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 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 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 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辞就死于国,以明 大王之失信。”
《弇州四部稿》提要: 世貞與李攀龍齊名,而才實過之。當時婁東、 厯下狎主文盟,奉之者為玉律金科,詆之者 為塵羮土飯,盛衰遞易,毁譽迭興,藝苑紛 呶,終無定説。
要之,世貞初時,議論太髙,聲名太早,盛 氣坌涌,不暇深自檢點,致重貽海内口實, 逮時移論定,向之力矯其弊、以變為纎仄破 碎之習者,久已為衆所唾棄,而學者論讀書 種子,究不能不心折弇州。是其才雖足以自 累,而其所以不可磨滅者,亦即在於此。今 其書具在,雖未免瑕瑜雜陳,然第舉一時之 巨擘而言,亦終不能舎世貞而别有所屬也。
《子與病起移書,二美吳下羣賢爰修褉事,踊 躍勝遊,遙為屬寄》 伏枕經春憶舊遊,永和三日命扁舟。 一時藝苑人亡恙,千載蘭亭事可求。 吳下山川何藴藉,王家兄弟本風流。 獨憐搦管傳觴處,有客中原自白頭。 搦:nuò 。
王世贞 王世貞,字元美,太倉州人,嘉靖丁未進士, 除刑部主事,歴郎中,出為山東副使,以父 難解官,補大名兵備,歴浙江參政,山西按 察使,入為太僕寺卿,以右副都御史撫鄖陽, 遷行大理寺卿,歴應天府尹、南京刑部侍郎, 改兵部,進刑部尚書,有《弇州正續四部 稾》。

苏子瞻先生之自名其文如万斛之泉,取 之不竭,唯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 止。斯言也,庄生、司马子长故饶之,于诗 则李白氏庶几焉。苏先生盖佹得之,而犹未 尽者也。凡人之文内境发而接于外之境者, 十恒二三;外境来而接于内之境者,十恒六 七。其接也以天,而我无与焉,行乎所当行 者也。意尽而止,而我不为之缀,止乎所不 得不止者也。 ——王世貞《陶懋中镜心堂草序》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六、十七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六、十七讲【讲师:魏宏远】


杨慎与六朝文学
《明诗别裁》卷六:升庵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绝 丽之学,随题赋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诸子外, 拔戟自成一队。五言非其所长,以过于秾丽,失 穆和清风之旨也。

王世贞《艺苑卮言》:“徐昌榖有六朝之才而无 其学,杨用修有六朝之学而非其才。薛君采才不 如徐,学不如杨,而小撮其短,又事事不如何李, 乐府、五言古可得伯仲耳。”


《四庫全書總目· 升庵集提要》:

《升菴集》八十一巻,明楊慎撰,慎字用脩, 新都人,大學士廷和之子,正徳辛未進士第 一,授修撰,以議大禮杖謫,事蹟具《明史》 本傳。„ „慎以博學冠一時,其詩含吐六 朝,於明代獨立門户,文雖不及其詩,然猶 存古法,賢於何、李諸家窒塞艱澁不可句讀 者,至於論説攷證,往往恃其強識,不及檢 核原書,致多疎舛,又負氣求勝,每説有窒 礙,輙造古書以實之,遂為陳耀文等所詬, 亦可為不善用長矣。

《江陵舟中贈田李二子》:
落月寒沙夜未分,玉簫金管醉中聞。 明朝回首沅江路,愁聽清猨和白雲。

《春興》:
最髙樓上俯晴川,萬里登臨絶塞邊。 碣石東浮三絳色,秀峰西合點蒼煙。 天涯游子懸雙淚,海畔孤臣謫九年。 虚擬短衣隨李廣,漢家無事勒燕然。
《送客》:
合尊且醉花間,分襟易慘愁顔。 朝下春風紫陌,天涯落日青山。 美人明月相望,游子浮雲獨還。 愁見河橋栁色,勞歌一曲陽關。 《出郊》: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杨慎及其诗词
一、杨慎其人其诗

《明史》卷一九二《杨慎传》:

愼幼警敏,十一歳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 《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黄葉詩,李東陽 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既投荒多暇,書無 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 自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世宗以議 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愼作何状?閣臣以老 病對,乃稍解。慎聞之,益縱酒自放,明世記誦 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 一百餘種,竝行於世。隆慶初贈光禄大夫,天啟 中追諡文憲。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一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一讲【讲师:魏宏远】


袁宏道《敘竹林集》:“善畫者,師物不師人; 善學者,師心不師道;善為詩者,師森罗萬象, 不師先輩。法李唐者,岂謂其機格與字句哉?法 其不為漢,不為魏,不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 者也。” 袁宏道《又與馮琢庵師》:“古人詩文,各出己 见,決不肯從人脚跟轉,以故宁今宁俗,不肯拾 人一字。” 袁宏道《雪濤閣集序》:“余與進之遊吳以来, 每會必以詩文相励,務矯今代蹈襲之風,進之才 高识遠,信口信腕,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 能言,與其所不敢言者。”

袁宏道《敘小修詩》:“蓋詩文至近代而卑極矣。 文則必欲準于秦漢,詩則必欲準于盛唐,剿襲模 擬,影響步趨,见人有一語不相肖者,則共指以 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準 秦漢矣,秦漢人曷嘗 字字學六經歟?詩準盛唐矣,盛唐人曷嘗字字學 漢魏歟?秦漢而學六經,岂复有秦漢之文?盛唐 而學漢魏,岂复有盛唐之詩?唯夫代有升降,而 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原 不可以優劣论也。”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 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 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 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 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 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 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 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 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 《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 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 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 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 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 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 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 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 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 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悲夫!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二、十三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二、十三讲【讲师:魏宏远】

▪ 規矩者,法也,僕之尺尺而寸寸之者,固法 也,假令僕竊古之意,盜古形,剪截古辭以 為文,謂之影子誠可;若以我之情,述今之 事,尺寸古法,罔襲其辭,猶班圓倕之圓, 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此奚不 可也?夫筏我二也,猶兔之蹄,魚之筌,舍 之可也,規矩者,方圓之自也,即欲舍之烏 乎舍?子試築一堂,開一户,措規矩而能之 乎?措規矩而能之,必并方圓,而遺之可矣? 何有於法?何有於規矩?”
憂憤,文令夢陽屬草,奏之,疏入詔廷,議其 事,瑾知韓疏出夢陽手,摭(zhí)他事,下夢 陽獄,將殺之,康海力救得免,瑾敗,起江西 提學副使,振古學變宿習,士翕然向風,以材 髙負氣,布政使鄭岳與夢陽因詰問相忤,下廣 信獄,……。夢陽才思雄鷙,以復古自命,與 何景明、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皆卑視一 世,而夢陽尤甚,所著有《空同集》。
▪ 《秋日雜興》: ▪ 野亭千橘未全黄,青柿紅梨盡待霜。 ▪ 南鄰老翁種橡栗,已見兒童收滿牀。
▪ 紫蔓青藤各一叢,野人籬落管西風。 ▪ 郊扉逺絶誰能到?秋日蟲鳴豆葉中。
《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大復集》提要:
正、嘉之間,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爲復古之學, 天下翕然從之,文體一變。然二人天分各 殊,取徑稍異,故集中與夢陽論詩諸書, 反覆詰難,齗齗然兩不相下。平心而論, 摹擬蹊徑,二人之所短畧同,至夢陽雄邁 之氣,與景明諧雅之音,亦各有所長,正 不妨離之雙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 呉人黄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書,願為弟 子。迨嘉靖朝,李攀龍、王世貞出,復奉 以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 無不爭效其體。華州王惟禎以為七言律自 杜甫以後,善用頓挫倒插之法,惟夢陽一 人。而後有譏夢陽詩文者,則謂其模擬剽 竊,得史遷、少陵之似,而失其真。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空同集》提要: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四、二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四、二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 正和平。”
沈德潜《施觉庵考功诗序》:“诗之为道也,
以危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 顺,无放情竭论,而人裴徊自得于意言 之余。”
詩之壞於格調也,自明李、何輩誤之也。李、
何、王、李之徒,泥於格調而偽體出焉,非格 調之病也,泥格調者病之也。夫詩豈有不具格 調者哉?《記》曰:“變成方謂之音”,方者, 音之應節也,其節即格調也。又曰:“聲成文 謂之音”,文者,音之成章也,其章即格調也。 是故噍殺嘽緩直廉和柔之別由此出焉。是則格 調云者,非一家所能概,非一時一代所能專也。 ——翁方綱《複初齋文集》八
詩自太倉歴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
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 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 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録史論皆 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説,獨主 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 其後風流相尚,光景流連,趙執信等遂復 操二馮舊法,起而相争,所作《談龍録》, 排詆是書不遺餘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 説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

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 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警,有规格法度而少真气,袭盛唐之面目, 绝无出奇生新、略加变化处,殊无谓也。”
袁枚及其性灵说
袁枚《钱玙沙先生诗序》:“尝谓:千古文章传
真不传伪,古曰诗言志,又曰修辞立其诚。”
颜婉云提出:“铃木虎雄和郭绍虞都把前后七 子中人称为‘格调派’,把他们的诗说称为 ‘格调说’。其实,这样的称呼是不合适的, 因为,假如我们细看前、后七子中人的诗论, 我们一定发觉,前、后七子中人从来没有把格、 调标为诗论中心以建立一‘格调说’的意 思。……前、后七子中人论诗,重视格、调, 也重视诗的其他方面。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六、二十七讲【讲师:魏宏远】:共22页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六、二十七讲【讲师:魏宏远】:共22页

END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六、 二十七讲【讲师:魏宏远】: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பைடு நூலகம்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八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八讲【讲师:魏宏远】

吴伟业《致孚社諸子書》:“至古文辭,則規先 秦者,失之摸擬;學六朝者,失之輕靡;震川、 毘陵扶衰起敝,崇尚八家,而鹿門分條晰委,開 示後學。” 贾开宗《侯朝宗古文遗稿序》:“明初刘基、 宋濂辈为古文辞犹有唐宋文之遗意,在李梦阳、 王世贞辈始舍唐宋而宗左、国、庄、列、史、汉、 贾谊、扬雄之文,犹伪鼎伪瓷,貌似而神亡矣。 故明三百年无古文也。嘉靖中王守仁、王慎中、 唐顺之、茅坤四人始起而厘正之,然而茫茫,此 道孤行。”

而茅坤氏乃頗右永叔,而左昌黎,故當不 識也。他序記,熈甫亦甚快,所不足者, 起伏與結搆也。起伏須婉而勁,結搆須味 而裁,要必有千鈞之力而後可。至于照應 點綴絶不可少,又貴琢之無痕,此毋但熈 甫,當時極推重于鱗,于鱗亦似有可憾者。 嗟乎!……熈甫集中有一篇盛推宋人,而 目我輩為蜉蝣之撼不容口,當是于陸生所 見報書,故無言不酬,吾又何憾哉!吾又 何憾哉!

方苞《書歸震川文集後》: 昔吾友王崑繩目震川文為膚庸,而張舜歎 則曰:是直破八家之樊而據司馬氏之奥矣。 二君皆知言者,蓋各有見而特未盡也。震 川之文,鄉曲應酬者十六七,而又狥請者 之意,襲常綴琐,雖欲大遠於俗言,其道 無由。其發於親舊及人微而語無忌者,蓋 多近古之文。至事闗天屬,其尤善者,不 俟修餙而情辭并得,使覽者惻然有隱。其 氣韵蓋得之子長,故能取法於歐、曾而少 更其形貌耳。

王世貞《書歸熈甫文集後》:余方盛年,……謂 陸浚明差强人意,熈甫小勝浚明,然亦未滿語。 又數年而熈甫始第,又數年而卒,客有梓其集貽 余者,……復得而讀之。故是近代名手,若論議 書疏之類,滔滔横流不竭,而發源則泓淳朗著; 誌傳碑表,昌黎十四,永叔十六,又最得昌黎割 愛脫賺法,唯銘辭小不及耳。昌黎于碑誌極有力, 是兼東西京而時出之,永叔雖佳,故一家言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格物說 《傳習錄(中)》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 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 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 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 忠之理矣。理豈外於吾心耶?晦菴謂: “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 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乎萬 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 合之間,而未免已啓學者心理為二之弊。


四、知行合一 《王文成全書》卷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 箇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 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 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有 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 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隠,為羞惡, 為辭讓,為是非;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 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别,為長幼之序, 為朋友之信。是惻隠也,羞惡也,辭讓也。 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别也,信也, 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盖昔者聖人之扶人極、憂後世而述六 經也,猶之富家者之父祖,慮其産業庫 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於遺忘散失、卒 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 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産業庫藏之積而享 用焉,以免於困窮之患。

故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 則具於吾心。猶之産業庫藏之實積,種種 色色,具存於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 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之實於 吾心,而徒考索於影響之間,牽制於文義 之末,硜硜然以為是六經矣。是猶富家之 子孫不務守視、享用其産業庫藏之實積, 日遺忘散失,至於窶人丏夫,而猶嚣嚣然 指其記籍曰:“斯吾産業庫藏之積也。” 何以異於是?


《王文成全書》卷二 良知只是一箇天理自然明覺發見處,只是 一箇真誠惻怛,便是他本體。故致此良知 之真誠惻怛以事親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 誠惻怛以從兄便是弟,致此良知之真誠惻 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箇良知,一箇真 誠惻怛。……盖天下之事,雖千變萬化, 至於不可窮詰,而但惟致此事親從兄一念 真誠惻怛之良知以應之,則更無有遺缺滲 漏者,正謂其只有此一箇良知故也。
பைடு நூலகம்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 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 是常道也。以言其隂陽消息之行焉,則謂之 《易》;以言其紀綱政事之施焉,則謂之 《書》;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焉,則謂之 《詩》;以言其條理節文之著焉,則謂之 《禮》;以言其欣喜和平之生焉,則謂之 《樂》;以言其誠偽邪正之辨焉,則謂之 《春秋》。是隂陽消息之行也,以至於誠偽 邪正之辨也,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 也。




《龍潭夜坐》 何處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聲。 幽人月出每孤往,棲鳥山空時一鳴。 草露不辭芒屨濕,松風偏與葛衣輕。 臨流欲寫猗蘭意,江北江南無限情。 《興隆衛書壁》 山城高下見樓臺,野戍參差暮角催。 貴竹路從峰頂入,夜郎人自日邉來。 鶯花夾道驚春老,雉堞連雲向晚開。 尺素屢題還屢擲,衡南那有鴈飛回。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 有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 夫是之謂六經。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 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隂陽消息者也; 《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 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 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 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 之誠偽邪正者也。
第二0讲 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思潮及士风变异
一、本课重点 1、阳明“四句教” 2、格物說 3、良知說 4、心体說 5、知行合一說 二、课后研修的问题: 1、晚明心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2、晚明士风变异对文学的影响



一、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君子之於六經也,求之吾心之隂陽消 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 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 《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 發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 條理節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 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 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 時辨焉,所以尊《春秋》也。



二、良知说 良知說 《王文成全書》卷一 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自然知 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 隠,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 之發,更無私意障碍,即所謂充其惻隠之 心,而仁不可勝用矣。然在常人不能無私 意障碍,所以須用致知格物之功;勝私復 理,即心之良知更無障碍;得以充塞流行, 便是致其知。知致則意誠。


《王文成全書》卷二六 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 而能,是故謂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 吾心之本體,自然靈昭明覺者也。凡意 念之發,吾心之良知無有不自知者。其 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 亦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與於 他人者也。故雖小人之為不善,既已無 所不至,然其見君子則必“厭然揜其不 善而著其善”者,是亦可以見其良知之 有不容於自昧者也。


《王文成全書》卷二 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聖人同。但惟聖人 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聖愚 之所由分也。


三、心体说 《王文成全書》卷三 問:先生嘗謂善惡只是一物。善惡兩端, 如冰炭相反,如何謂只一物?先生曰:至 善者,心之本體。本體上才過當些子,便 是惡了。不是有一箇善,却又有一箇惡來 相對也。故善惡只是一物。直因聞先生之 說,則知程子所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 謂之性。又曰:善惡皆天理,謂之惡者, 本非惡,但於本性上過與不及之間耳,其 說皆無可疑。


《王文成全書》卷三 先生遊南鎭,一友指岩中花樹,問曰:天 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 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先生曰:你未看 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来看此 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 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文成全書》卷二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格其知之物也。正心者,正其物之心也。誠 意者,誠其物之意也。致知者,致其物之知 也。此豈有内外彼此之分哉? 《王文成全書》卷一 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 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但意念所在,即 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無時無處不是存天 理,即是窮理。天理即是明徳,窮理即是明 明徳。

嗚呼!六經之學,其不明於世,非一 朝一夕之故矣。尚功利,崇邪說,是謂 亂經。習訓詁,傳記誦,沒溺於淺聞小 見,以塗天下之耳目,是謂侮經。侈淫 辭,競詭辯,飾奸心盗行,逐世壟斷, 而猶自以為通經,是謂賊經。若是者, 是并其所謂記籍者,而割裂棄毁之矣, 寜復知所以為尊經也乎?

越城舊有稽山書院,在卧龍西岡,荒廢 久矣。郡守渭南南君大吉,既敷政於民, 則慨然悼末學之支離,將進之以聖賢之道, 於是使山隂令吳君瀛拓書院而一新之,又 為尊經之閣於其後,曰:“經正則庶民興, 庶民興斯無邪慝矣。”閣成,請予一言以 諗多士。予既不獲辭,則為記之若是。嗚 呼!世之學者得吾說而求諸其心焉,其亦 庶乎知所以為尊經也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