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课堂实录执教胡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离开过家没有?生纷纷:没有。

师:我记得你们至少有两天。

一生举手。

生:初二上学期社会实践去园博园。

师: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什么感觉?生:还不错。

众生笑。

师:还不错,没有爸爸妈妈在旁边唠叨是吧。

还有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吗?生:有一次我跟同学出去过,两天没回家,挺想家的,那种感觉就是很想回到父母身边。

师:离开两天就想家了吧。

同学们,也许就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如果我们刚刚离开家的时候,可能还曾经庆幸,没有了妈妈的唠叨,父亲的呵斥,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会体会到想家的滋味。

如果让你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离开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伤痛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听天诗人内心的呼唤。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诗歌朗读一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

师:好,诗歌读完了,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也没有一个生字,我们都能读懂吗?生:能。

师:好,那我来问几个问题,谁能告诉我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

师:一种思乡的愁绪是吧。

我们都读到了哪些具体的感情呢?生:亲情、爱情,还有……师:比如说,第一节写到了?生:母子的分别师板书:母子别师:少年时候漂泊到外面,作者用一封家书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我们看到的是母子别。

第二节写到了怎样的感情?生:夫妻师:板书:夫妻别。

年轻的时候除外闯荡,一张船票让他和妻子天各一方,这又是一种深深的愁绪。

我们还读到了什么?生:丧母。

师:母亲去世,中年丧母,这是一种怎样的别离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生:生死。

师板书:生死别。

师:人到中年,母亲撒手而去,这时候阴阳两隔,是一种怎样的伤痛。

除此之外,我们还读导了什么思念国家。

师;这个时候到了什么年纪了?生:老年。

师:这个时候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思念祖国,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别离?我们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我们可以称它是一种——家国之别。

《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教案实录

《乡愁》教案实录乡愁教学实录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一、教师导言: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1、大声朗读余光中的《乡愁》:(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那么感情基调应该是?(2)注意朗读技巧:(根据感情基调确定语速)本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用斜线标出。

朗读注意读出节奏感。

课件展示:乡愁余光中小时侯后来呵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请同学试读。

注意语调(高、低、升、降):请同学们用深情的语调朗读。

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e海峡后来呵y]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4分钟后,比谁能背诵课文。

3、检查自学1、指名背。

(背对的同学要表扬:好,对)师:会背的同学举手,比谁背得好。

[若举手多,则检查;如不多,则再给2分钟][生若背错了,请其他同学更正]2、比男生、女生谁背得好。

①女生背②男生背3、比哪一组背得好。

第1组、第2组、第3组、第4组。

4、齐背这首诗。

四、交流合作:同学们,大家通过自己的读书已能背熟了。

这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

通过自学能把课文后的题目都正确回答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有不会的,哪道题不会的,那就请前后桌讨论(可进一步弄懂某些词语的含义,如这头、那头指什么?)如这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一)指名回答。

师:谁来回答第1题?若不对,则问:有不同意见的举手。

你同意这种意见吗?(着重弄懂这头、那头指什么?说明什么?你怎么知道的?最深:其它任何思念都不及它)若生能回答出:用前三种愁衬托现在的乡愁,使爱国之情更加突出。

《乡愁》的课堂实录

《乡愁》的课堂实录

《乡愁》的课堂实录《乡愁》的课堂实录《乡愁》是一首抒情名诗,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

以下是《乡愁》的课堂实录,欢迎阅读参考。

教学设想1、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在具体操作上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的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氛围,利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激起智慧的火花,从而共同探疑、解疑,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乡愁》一诗的内容不算太难懂,教学中应加强朗读,借助多媒体增强可感性,并在与其它乡愁诗的比较中去体会内容、感悟乡愁,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⑴通过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⑵理解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⑶明确祖国的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2、教学思路定位为:⑴情感导入,创设情景。

⑵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⑶合作探究,品味研读。

⑷点拔释疑,拓展延伸。

⑸朗读指导,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课前活动:作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往往十天半月才能回家一次,那么,在这期间,当你想家、想父母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呢?学生七嘴八舌的说。

一、情感导入,创设情景师:是啊,同学们,你或许有过与亲人小别而倍感思念的时候,你或许有过因与亲人永别而深感切肤伤痛的时候,那丝丝缕缕的对亲人的怀念与痛悼,那刻骨铭心难于言表的伤感与惆怅,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愁,这样的痛,该用怎样的艺术形式和语言形象来表达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及作者)二、自读质疑,整体感知1、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比比看谁字音读的准。

如有读错字音的,请其它同学举手帮助更正。

2、指名读(一人读一节,共十几人读)。

〔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教师并板书;如无,则罢。

〕(可能读错的字音:一枚méi海峡xiá)3、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乡愁》这首诗所表达的感情。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

《乡愁诗两首》教学实录执教寿光市建桥初中潘继云指导及点评:寿光市教研室刘湘玉上课。

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生1:有。

师:什么时候?生1: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1:心里空荡荡的,象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相家的时候。

十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

同学们有兴趣听吗?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展示诗歌,师配乐朗诵)想家的心情——王慧敏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异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的到/谁也说不清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

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的上愁,称的上痛啊!中国台湾,这个大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中国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中国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师板书课题、课件展示课题)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在导入时,我设问题,采用说话训练的形式导入,而且说话的内容与课文进行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抒发的感情与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如下:师:假设有一天你要离开家乡、亲人、甚至祖国到异地去学习、工作,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请用语言表述出来。

生:会想家。

师:怎么想?你能试着用语言表述出来吗?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然后陆续地举起手来。

生:会在夜里望着星星,想着家人。

1生:会在独自闲逛时感到孤独无依,那就是想家。

2生: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到爸爸、妈妈,要有他们就没事了。

3学生们都笑了。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都是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的,那么,今天我们来和诗人余光中比较一下,看一看诗人的思乡之情的抒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明确相应学法,这样才能为下面的问题的解决作好铺垫。

过程如下:师:猜一下题目“乡愁”的意思?生:(齐声说)思念家乡的愁绪。

师:猜得非常准。

诗人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但祖籍却在大陆,也出生在大陆,后来由于某种原因离开了家乡去了台湾,在台湾,诗人也时刻思念家乡。

下面自己读《乡愁》。

了解一下诗的大意。

生:课文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之情。

1生:课文表现了作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

2生:课文还有爱国之情。

3师:几名同学的观点放在一起就非常准确了。

那么怎么分析这首诗歌呢?想一想我们以前分析诗歌用到了什么方法?生:(齐声说)一个基础,四个步骤。

师:谁给解释一下“一个基础,四个步骤”的含义?生:以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

师: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以此方法来赏析余光中的《乡愁》。

三、赏析环节这一环节即用“朗读为基础,了解大意,体会意境,体会手法,体味语言”的四个步骤来赏析诗歌。

在分梯度进行朗读。

具体过程分四部分:第一步朗读诗歌,明确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师:大声朗读课文,要求不高,只要读准字音和停顿,读两遍。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

《乡愁》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乡愁》教学内容:诗歌欣赏与解读一、导入1. 教师出示《乡愁》一诗,并向学生询问是否听过或读过这首诗。

2. 学生针对诗名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相关问题。

二、诗歌欣赏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情感的紧张、真实和深刻。

2. 学生自由交流,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诗歌解读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形式,包括四个六言绝句,以及每个绝句以一个“予”字开头。

2.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予”的意义,即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教师和学生一同解释每个绝句的意义与感情色彩。

四、文化背景介绍1. 教师介绍《乡愁》一诗的作者,辛弃疾,以及其背景和创作动机。

2. 教师向学生讲解北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状况,以及人民对故乡的强烈乡愁感。

五、扩展阅读1. 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如《青玉案·元夕》等,以便学生深入了解这位伟大诗人。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组阅读,含辛量糟音乐联唱“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关作品,以丰富对乡愁的了解和体验。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习到的诗歌解读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表达对这首诗的新的认识和感悟,以及对辛弃疾这位诗人的赞赏和敬意。

七、作业布置1. 学生以辛弃疾为主题,撰写一篇400字以上的作文,讲述对这位伟大诗人的赞叹和对他诗词的喜爱之情。

2. 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或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堂延伸活动(根据时间情况自定)1. 带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了解更多关于北宋时期和辛弃疾的历史背景。

2. 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部关于故乡的小剧场剧本,并进行录制或表演。

【教学实录结束】一、导入在上一节课的导入环节中,我向学生展示了《乡愁》这首诗,并询问了关于乡愁的问题。

学生们热烈参与,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乡愁的感受和思考。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感受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深刻意义。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

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余光中《乡愁》教学实录师: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在《九章·哀》中写到“狐死必首丘”,也就是说狐狸死时必将头朝向出生的山丘。

兽尚且如此,人又怎能不承受思乡之愁?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品读余光中先生的一首乡愁诗,感受诗歌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吧。

一首新诗在手,你一定想先睹为快吧,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生:学生读诗师:声音渐落,提一个问题:这首诗适合用怎样的语调朗读?生1:悲伤的。

生2:低沉而满含深情师: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不用欢快的、轻松的、愉悦的语调来读?生3:因为这是一首写愁绪的作品。

师:是啊,这是一首饱含思乡之情的作品,读起来让人的心不免随之沉重起来。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故园暂不能还,便滋生了那宝马香车也载不动的乡愁!让我们带着这份对诗歌的理解,共同朗诵这首诗吧。

生:齐声朗读作品。

师:第一次朗读,就能读出如此神韵,老师为你们骄傲。

但还是想提醒大家:每一节诗的朗读情感应各有侧重,你们发现了吗?生4:第一节诗写小时候,应该轻松些;第二段写长大一些了;第三段写母亲去世,很悲伤;第四段写对国家的思念,很沉重。

师:很好,说得在细致些,能吗?第一节诗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当时什么境遇?生:母子分离。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生5:因为第一节诗中写到邮票,说明两个人要有书信往来,可见母子分离。

师:也就是说第一节诗,为的是展现“少小离家”的境遇,朗读时重在展现对母亲的依恋。

让我们试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节诗。

师:那么第二节诗呢?生6:表现的是对新娘的依恋。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7:其实这首诗的每一节分别有两个字表明是对谁的依恋:第一节的“母亲”、第二节的“新娘”、第三节的“母亲”、第四节的“大陆”,这些都是诗人思念的对象。

师:很聪明,他把每一节表明作者思念对象的词语都为我们找出来了。

也就是说第二节诗,为的是表明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和似水的柔情。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

《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1点击浏览该文件《乡愁》(余光中)课堂实录2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

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生:赵!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生:敢!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

大家听清要求了吗?生:听清了!师: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生:还行吧!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生:(背诵)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愁的教学实录
乡愁的教学实录
乡愁的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

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

(女生读)师:读得不错,清楚。

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

(教师范读。

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遍。

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

)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

)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板书“语调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傍改变吗?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

“小时候”“长大”“后来啊”“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生2:我觉得是按照把“乡愁”比喻的事物由小到大排列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比的事物是由小到大,她发现这个特点,好像也是存在的。

看看还有什么顺序?
生3:我觉得感情方面它是层层递进的。

师:它是怎么层层递进的?
生。

先是对母亲的想念,那个时候母亲还在人世;然后是对新娘的爱恋。

后来是对母亲离去的悲痛,我觉得这段也为后面作了铺垫,借用这段来抒发感情,因为大陆也是他的母亲。

从这个角度看,是无法改变顺序的。

师: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感情发展的顺序特点。

大家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我顺便介绍一下余光中。

他是大陆人,祖籍福建。

21岁离开大陆到台湾,台湾大学毕业又到美国进修,回来之后,先后在台湾大学和香港大学当教授,从60年代开始写了很多怀乡诗,这首诗是70年代写成的,据他说,写这首诗酝酿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

原来,第一小节,写他小时候,读寄宿小学,不能每天回家,想念母亲,母子之思;后
来结婚了,到美国进修,当时大概航空不发达来回坐船,借助船票回家探亲,夫妻之恋;后来母亲去世了,生死之别;最后,是关怀祖国的统一,是对祖国的情感,感情的升华,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对祖国统一的关切,对祖国的眷恋。

这一点,他也说过:我后来慢慢意识到。

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以及文化内容的整个祖国的眷恋。

师:同学们的水平很高,回答问题很好!
【问题二】
第四节中“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觉得“浅浅的”用得不好,我想改为“深深的”,好吗?
师:请看,我这样一改就强调了台湾跟大陆隔离的状况,大雾赞不赞成?赞成我的举手(一个也没有):不赞成的举手(哟,100%)那你们说说理由,要说服我!
生1:因为“浅浅”的海峡,比喻可以逾越的一种希望,作者的希望是有一天台湾可以回归嘛!
师:回归?
生:台湾回归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师:特别地纠正一下,“回归祖国怀抱”说法不妥。

香港、澳门被外国人占领了,后来回归到祖国的怀抱。

台湾曾经被日本人占领,抗战胜利后,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现在还是中国人在掌权呢,不是外围人,台湾与大陆是“统一”同题,不是“回归”祖国怀抱的问题。

明白吗?这句话说得不妥当。

但是,她表达的意思很好,觉得用“浅浅的”,祖国统一就有希望。

生2:我觉得这是一种反衬方法,前面“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都是反衬,“浅浅的”反衬出那一代人对回旧祖国的乡愁的深度。

师: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反衬作者乡愁之浓、之深。

还有没有?你们开始说服我了。

确是“浅浅的`”好像更好,不仅是跟前面的用词取得一致。

还说明台湾、大陆本来就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的分裂完全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

大陆和台湾一定要统一,一定会统一。

【问题三】
我总觉得这首诗表达的意思较为含糊,诗人内心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表达出来,我改写一下,大家评一评怎样:
小时候,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对爱人的恋挂。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对亲人的哀悼,我在坟墓外头,母亲在坟墓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对祖国统一的渴望,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怎么样?洪老师改得怎么样?
众生:不怎么样。

师:我觉得还挺不错的。

那你们说说怎么“不怎样”?(指后排学生)来,那个同学。

生l:改过以后,感觉返首诗显得很浅显,不像原来那么有韵味,很难得到感情上的共鸣。

师我觉得我改得不浅显,还没有说服我。

还有谁说说?
生2:我觉得原诗表达得更为婉转,让读者更能体会作者深深思念的感情。

改写后,虽然也有感情。

但是少了那种耐人寻味的东西。

生3:余光中用四种事物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洪老师直接说出对乡愁的思念,这样不耐人寻味,意思太直接了。

如果用比喻的方法,更能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那种思念的情感。

师:现在差不多能说服我了。

他说采光中借用了四个事物,耐人寻味,老师直接说出来了,反而不耐人寻味。

生4:我说的和他们说的差不多。

因为诗本身就是一种韵昧,用直白的手法写出来就不叫诗了。

而且用比喻的手法,会更深刻。

师:诗歌这种文学作品,是越含蓄、越形象越好,直白就不是诗了,这是诗歌的特点。

是的,我的改句太直白了。

刚才那个男同学说得挺好,原诗借助了四个具体的事物,来寄托作者的乡愁。

显得特别的形象,特别含蓄婉转、耐人寻味,这确实说服我了。

【问题四】
还有一个问题:每一段第二句都有一个“是”,把所有的“是”全改为“像”,“乡愁像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像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像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像一湾浅浅的海峡”行不行?为什么?
生1:老师上课前说过,作者写这首诗是酝酿了很长时间写的,如果改为“像”就感觉作者好像对这种情感不是特别深刻。

可实际上,作者是被这种情感困扰了很久的,所以我认为用“是”更好一点。

师:这个没有说服我。

“是”就深刻,改个“像”就好像不深刻,
这个好像没有道理。

谁再说?
生2:我觉得改为“像”给人置身事外的感觉,用“是”就是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邮票上“船票上”坟墓上”和“海峡上”。

师:也没有说服我,可能这个问题有点难。

大家想想,有时“是”是可以改为“像”的:
“我是一只小鸟”和“我像一只小鸟”是相通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跟“邮票”有相似关系吗?有没有?有哪些地方相像,是不是个比喻呢?这里不是比喻,其实是个省略句。

应为“小时候,乡愁是寄托在一张小小的邮票上的”,这里不能改,不是暗喻。

注意这一点,大家要朗读好,作者的感情发展是有层次的,要读出这种层次来。

请刚才这个女同学来读。

(女生读)
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还没有突出出来。

特别是第三小节。

(师范读第三节,并且解说作者很悲伤。

师反复吟咏第三节的“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全诗,要求放声读,各自读自己的,不要齐读。


师:再读几遍,背诵下来,我要检查。

师:会背了,请举手!
(两女生分别背诵)
师:不仅背得准确。

而且朗诵得很好。

下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