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学案《枣核》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8课《 枣核》导学案、教学设计、课堂练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8课《 枣核》导学案、教学设计、课堂练习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8课《枣核》导学案、教学设计、课堂练习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全面欣赏体会,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品质。

课堂上只有充分地读,反复地读,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

在此基础上我安排讨论理解,明辨是非。

学生对诚信有了更深的理解。

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不足之处:要注意略读课文的方法的训练,阅读技能的指导。

课堂作业一、把下列加点字的注音补充完整。

妻.子 q 扶犁. l 牲.口 sh 官府. f二、照样子,写词语。

1.哈哈大笑:、、2.大摇大摆:、、三、照样子,写句子。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不光,也很。

四、重点段落品析。

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

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1.从这段中找出枣核动作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2.你喜欢枣核吗?理由是什么?五、小练笔。

枣核的故事还有很多,你能写一个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īíēng ǔ二、1.哈哈大笑:洋洋得意、呱呱落地、欣欣向荣2.大摇大摆:大模大样、大是大非、大江大浪三、小红不光写字好,学习也好。

四、1.蹦抓着胡子大摇大摆地走2.喜欢,因为枣核非常聪明、勇敢,又有智慧。

五、示例:枣核把乡亲们的牲口迁回来之后,县官又命令手下人把百姓的粮食拉到衙门里。

枣核又想法把装粮食的仓库的钥匙偷了出来,组织乡亲们把粮食拉回了家。

县官又一次把枣核捉拿到县衙,想好好惩治枣核。

但是还是没有得逞。

没办法,只好把枣核给放了。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22课《枣核》。

本课主要讲述了枣核的聪明才智,以及他如何帮助村民解决困难,成为村民的领袖。

课文通过讲述枣核的冒险经历,引导学生学习枣核勇敢、聪明、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勇敢、聪明、乐于助人的品质。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2. 生字词卡片3. 课文朗读录音4.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枣核的形象特点。

3. 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枣核的冒险经历,以及他所展现出的勇敢、聪明、乐于助人的品质。

4. 朗读:分组进行课文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课文的情感。

5. 练习: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巩固学习成果。

6. 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枣核勇敢聪明乐于助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课文中的生字词造句。

例题:枣核勇敢地跳进了狼群,成功地解救了村民。

答案:我今天在学校的比赛中勇敢地参加了跑步比赛,获得了第一名。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经过。

3. 请学生思考:你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你认为枣核的品质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枣核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了勇敢、聪明、乐于助人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枣核精品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枣核精品教案

《枣核》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枣、核”等10个生字,读准“折、涨、嚷”3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难点】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枣核吗?像枣核一般大小的孩子你们见过吗?(出示图片)2.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小如枣核的男孩,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板书:枣核小如枣核)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导入,使学生对枣核产生好奇,引导学生对这篇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1.自读任务教师明确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3)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随文识字字词检测,读准字音。

枣(zǎo)核(hé) 夫妻(qī) 爹(diē) 勤(qín)快扶犁(lí) 聪(cōn g)明大旱(hàn)县衙(yá)衙役(yì)咧(lie)争辩(biàn)拴(shuān)牛缰(jiān g)绳吆(yāo)喝搜(sōu)人折(zhē)腾困(kùn)得很牲(shēn g)口官府(fǔ) 岂(qǐ)能善罢(bà)甘休绑(bǎn g)起来铁链(liàn)噗(pū)塞(sāi)进钱褡(dā)涨(zhàn g)得通红嚷(rǎn g)道点拨:指名依序朗读句子,认读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

3.集中识字组织学生自主认识生字,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zǎo héqīd iēlícōn g zhēkùn shēn g fǔbàzhàn g rǎn g枣核妻爹犁聪折困牲府罢涨嚷点拨:(1)通过组词“枣树”“枣核”来理解和记忆“枣”“核”。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28《枣核》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枣核的聪明才智,懂得勤劳和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

3. 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4. 体会枣核的聪明才智,懂得勤劳和智慧的力量。

5.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枣核的聪明才智。

2. 教学难点:概括段落大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插图。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枣核的特点,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生字词,查字典学习。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大意,分析课文结构,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疑难问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枣核2. 结构:第一部分:枣核的特点第二部分:枣核的聪明才智第三部分:枣核的精神品质3. 重点词语:勤劳、智慧、勇敢、善良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读生字词。

2. 摘录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进行积累。

3. 结合生活实际,用“勤劳、智慧、勇敢、善良”造句。

4. 写一篇关于枣核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后作业与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枣核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

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

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

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二、过程与方法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

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

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枣核》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8《枣核》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28 《枣核》部编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3.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获取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创造等方法进行文学欣赏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枣核》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枣核》中的生字、生词的学习。

3. 课文《枣核》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的学习。

4. 课文《枣核》中的思想内容和启示的学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掌握生字、生词,学习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枣核》中的深层含义和启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课文的音频和视频。

2. 学具:学生自备的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引导学生分享对“枣核”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与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枣核》,并回答相关问题,以检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生字、生词学习:通过讲解、举例、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4. 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学习:通过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

5. 思想内容和启示学习:通过讲解、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和启示。

板书设计1. 课文《枣核》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 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

4. 课文中的思想内容和启示。

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写一篇关于《枣核》的读后感。

3. 收集并分享与《枣核》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枣核》,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生字、生词,还学到了修辞手法和文学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得到了对生活的启示。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引导和讲解。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详细内容为《枣核》一文。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枣核的形状、颜色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枣核的寓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枣核的特点及文化寓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寓意。

2.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枣核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枣核的形状、颜色,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枣核的寓意。

4. 例题讲解:讲解关于枣核的谜语,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答案。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谜底,自己编写一个关于枣核的谜语。

六、板书设计1. 《枣核》2. 主要内容:枣核的形状、颜色枣核的寓意枣核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枣核”为主题,编写一个谜语或一个小故事。

2. 答案:谜语答案不唯一,小故事要围绕枣核的特点和寓意展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枣核的民间故事、传说,了解枣核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寓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3. 板书设计的内容和结构。

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开放性。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导学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枣核》导学案

《枣核》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认识“核、妻”等13 个生字,读准“折、涨”等 3 个多音字。

2.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3. 尝试续编故事。

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2. 难点: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续编故事。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思考: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二)合作探究1. 小组内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2. 讨论:枣核做了哪些让人觉得有趣的事情?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

(三)展示交流1. 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学习成果。

2. 分享枣核的有趣事迹。

3.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达标检测一、基础知识。

1. 看拼音,写汉字。

zǎo hé qī zǐ cōng míng zhèng fǔ kùn nán ()()()()()2. 形近字组词。

核()妻()犁()折()该()凄()梨()析()3.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欢喜——()勤快——()本领——()二、阅读理解。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有一年大旱,许多庄稼都枯死了,农民们愁眉苦脸,没有办法。

枣核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跑到县官那里说:“县官老爷,我有一个办法,可以让庄稼得救。

”县官高兴地问:“什么办法?快说来听听。

”枣核说:“让农民们把庄稼都改种枣树,这样就可以耐旱了。

”县官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就派人去通知农民们改种枣树。

过了一段时间,庄稼都成活了,农民们都非常感激枣核。

县官也很高兴,他赏赐了枣核很多财物,还让他做了一个小官。

1. 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2. 枣核是一个怎样的人?3. 你从枣核身上学到了什么?三、写作练习。

以“枣核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发挥想象,续写枣核后来的故事。

答案一、1. 枣核妻子聪明政府困难2. 示例:核心妻子犁地折断应该凄惨梨树分析3. 高兴勤劳本事二、1. 主要写了枣核帮助农民解决旱灾的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核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学习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学习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

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生字学习。

重点学习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情况,学写生字。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 hànɡ,如“豆子涨了、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承诺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
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7.用“不光……也……”造句。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小结,效果强化
1.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

(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

(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

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