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惠民县麻店镇为例
小城镇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以天津市杨家泊镇为例

小城镇交通发展策略研究——以天津市杨家泊镇为例
李永博;汪小渟;宋亚南
【期刊名称】《时代汽车》
【年(卷),期】2024()11
【摘要】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小城镇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支撑,道路交通系统承载着城镇未来的发展,关系到群众的日常出行,关于其发展策略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镇具有人口密度小、出行距离短等特点。
由于其现状道路建设滞后、内外出行交织等问题,现状城镇居民和过境车辆都受到很大影响。
本文以天津市杨家泊镇为例,分析了小镇现状交通问题和产业发展方向,坚持因地制宜、绿色优先原则,提出了打造综合性物流枢纽节点、构建便捷的居民出行系统、提供高品质旅游出行服务三项交通发展策略,将杨家泊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小城镇。
【总页数】3页(P162-164)
【作者】李永博;汪小渟;宋亚南
【作者单位】天津市网联智能交通技术有限公司;星际空间(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滨海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
【相关文献】
1.精明增长理论对京津间小城镇发展的启示--以天津市城关镇为例
2.小城镇经济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分析--以天津市武清区王庆坨镇自行车产业发展为例
3.滨海渔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以天津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
4.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小城镇道路交通优化策略研究r——以义乌佛堂镇为例
5.遥感与GIS技术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发展导向型中部小城镇开发边界研探——浅析红色宣化店中心片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化思考

发展导向型中部小城镇开发边界研探——浅析红色宣化店中心片区城镇开发边界优化思考1引言城镇开发边界是控制城市蔓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管理工具。
我国于2019年印发的《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提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城镇开发边界正式作为政策管控的重要依据内容之一。
然而当前,由于各地对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内涵、规划政策及规划原则的理解不尽相同,城镇开发边界的实际管控效果也大相庭径。
特别对于许多中部欠发达地区而言,城镇规模相对较小且尚属于发展阶段,但它们周边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态资源禀赋敏感,缺乏增量指标,难以满足发展实际需求。
大悟县宣化店是典型的中部欠发达地区城镇,也是全国知名的红色小镇和孝感市重点发展的小城镇之一。
本文结合宣化店当前条件禀赋,分析其既有开发边界和实际发展需求的匹配关系,重新审视其划定过程,为其开发边界的优化调整提供思路。
2宣化概况2.1宣化店的特色与演变宣化店位于湖北北缘鄂豫两省边陲、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发展区域,紧邻河南省罗山县、新县和红安县,是连接武汉都市圈与中原城市群的黄金节点。
宣化自古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物流畅达,现存的湖北会馆是明清时代专供鄂豫商贾洽谈生意和商品交易的场所。
同时,它也是全国首批百家红色经典景区之一,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在这里起飞、解放战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境内有周恩来与美蒋代表谈判旧址、中原军区司令部等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
从明清至解放初期,一河两岸的城镇发展格局深刻影响着城市发展肌理脉络。
70年代以来,随着108省道的建成使用通车,宣化城镇空间开始东移,形成竹竿河、316两条纵向城镇发展的廊道。
2023年5月,武大高速及连接线的全线贯通,城镇发展空间开始向南拓展。
目前,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已达2.3平方公里左右。
2.2宣化店的定位与制约根据《孝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大悟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大悟县宣化店镇总体规划(2015-2030)》等相关规划,宣化店属于鼓励扩新型城镇,城镇开发边界应当适当扩大,满足区域发展的要求。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的策略研究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的策略研究2012年10月25日11:20 来源:《农业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4期作者:姜法竹张学勇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81摘要:小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发展趋势,城镇化对于加速农村结构转型、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拉动投资消费具有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省的小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支撑能力薄弱、引发新的结构矛盾、受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受财政体制制约。
解决的对策是要实行一元户籍制度模式,实施金融保障城镇化建设体制,有效解决农民失地问题和明确小城镇发展路径。
关键词:小城镇,障碍,对策研究城镇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镇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是一种传统封闭的文化向具有现代性、开放的文化的转变(孙正林,2006)。
由于黑龙江省特有的地理区位和人文环境,发展小城镇在黑龙江省城镇化建设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目前,黑黑龙江省已经进入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许多机制性障碍。
一、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发展小城镇是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发展趋势城镇化的水平高低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所决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将获得更快的发展与繁荣,这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城市产业结构变迁的要求,更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国内外的实践足以证明,在大、中型城市安排一个劳动力所需要的就业资本装备是小城镇就业资本装备系数的7~10倍,由此可见,通过发展大、中型城市解决人口就业问题的代价是相当高的,而小城镇对加速农业的发展,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体现出的优越性是前者无法超越的,推进小城镇化发展也是在当前我国财力有限特别是黑龙江省经济欠发达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袁中金,2006)。
(二)发展小城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所在“三农”问题,是深深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以及国家现代化实现的核心问题。
黑龙江省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doc28)(1)

黑龙江省小城镇开展战略研究一、小城镇的范畴和类型城镇体系规划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区域规划,因此也遵循上述所谈的原那么。
范畴一般意义上,小城镇是指县城以下〔含县城〕、乡域集镇以上的各种聚落。
包括了地域范围内广阔的集镇聚落、一般建制镇聚落、特殊建制镇聚落〔大型工矿居民点、边境要防、农场居民点等〕以及县城驻地。
当然如果此概念的外涵进一步扩充的话,那么还应包括局部县级市的市区聚落。
这样的界定是为了使城镇的概念在内涵上遵从趋同这一事实。
以便使一般性的理论指导具有针对性和实际的操作性。
据1996年底?黑龙江统计年鉴?统计:黑龙江省现有县城47个,镇445个,乡集镇697个,另有县级市20个。
单就上述范围迭加,那么有1209个城镇型地域。
上述意义上的城镇根本上都处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此承当着连接省域13个地级市[含2个地区]〔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和3万多个农村居民点。
构成了省域城镇体系的中间层次,担负着推动省域整体开展的管理重大职责。
从1996年各县〔市〕的主要指标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上述论及的重大意义类型对大量的城镇群体进行一定范围上的分类,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意义。
首先在于根据一定原那么划分的城镇类型可以分类进行理论指导,出同时必然在分类的根底上施行不同的纵深研究。
根据某种角度划分城镇类型,在黑龙江省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
这里所指的角度是针对城镇的产生、开展的动力机制而言的,比方说,按根据自然条件可以划分为:山区型城镇、半山区型城镇、平原型城镇等。
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上述四种类型的城镇在制定开展战略时,首位需考虑的是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在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以及其产业布局上宜充分考虑上述所言的自然的特异性。
而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可持续开展战略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指导性意义。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影响一定范围上地域的各种因素制定了一定综合评价表。
在群体城镇研究中发现,影响和制约黑龙江省城镇开展状态的自然因素占据较重要位置,特别位置〔含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和地势、土壤、资源等更显其影响的主导性。
城郊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马桥镇彭渡村为例

852024.06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量时代进入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存量时代。
大量的资源集中于城市的大力发展,使得传统村落以往的繁华不再,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也正骄阳似火地进行中。
由于文化传承性的乏力和历史保护意识的欠缺,传统村落出现了如土地开发利用过度、产业经济单调、历史文化没落和人居环境不济等现象。
马桥镇彭渡村作为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村落,可见是具有自身别致的历史文化价值的。
1 相关研究进展传统村落原被称作为古村落,是指很早之前形成的,拥有十分丰沃的相关资源,有一定人文、历史、科学等价值的,在一定程度上理应加以保护的村落[1]。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1世纪初我国记录在案的自然村有363万个,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传统村落在多个方面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与破坏,短短十年间数量快速降到了271万个,这相当于平均每天有80~100个村落在消失。
为了阻止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的消亡,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这一行为进入社会各界的视野中。
国家城建相关部门针对传统村落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并编辑出版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用以记录那些含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2]。
2012年,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宝山区罗店镇东南弄村、浦东新区康桥镇沔青村和松江区泗泾镇下塘村均被纳入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中。
1.1 国内外传统村落研究1.1.1 国外相关研究对于村落问题的研究国外早已发出了重视的信号,摘要 随着城市更新的不断发展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不难发现,那些邻近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正因此而面临着自身保护发展与大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因素的放射性影响下所产生的对弈。
文章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镇彭渡村为研究对象,从村落所在乡镇的区域规划与定位入手,通过对村落内含的历史、文化等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分析,基于有机更新理论的指导,提出凸显文化特色、加强积极区域链接、提升人居环境等一系列优化措施,期望可以重新焕发彭渡村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为其他城郊型传统村落的更新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
江西分宜麻纺特色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82页)

交通区位便利通达 距宜春机场30分钟车程,乘杭南长高铁到南昌30分钟,到长沙50分钟, 4小时可达广州,4.5小时可达上海、深圳,交通十分便利。
1 用地建设条件
Land 1.3 C上o位ns规tr划uction
Conditions
《江西省分宜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明确分宜的城市职能 分宜县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以新材料、 电力、纺织、机械、生产型服务业和旅游业等为 主导产业的县域工业经济中心。
书于此
相关荣誉 中国苎麻纺织名城
中国夏布之乡
江西分宜麻纺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
1 用地建设条件
Land 1.1 C规o划ns背tr景uction 特色C产o业nditions
特色产业发达: 纺织工业重镇
江西分宜麻纺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6年全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4亿元,形成了“4321”的产业优势,即:四块牌子、三个全国第一、两个半壁江山和一个产业集群。 四块金字招牌:“中国夏布之乡” 、“中国苎麻纺织名城”、“国家级苎麻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 三个全国第一:运用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全国第一、运用苎麻制品研发床上家居用品和工艺绣品成为全国第一,夏布出口创汇从2007至2016年连续九年居 全国第一。 两个半壁江山:苎麻纺织品全国占有率达50%以上,苎麻出口全国占有率达60%以上。 一个产业集群:恩达麻世纪产业集群,年产值达30.4亿元,全省20个示范麻纺集群之一。
赤峰市小城镇发展潜力研究——以城关镇为例

区 域 经 i 斋
. .
童
麓i
。
赤 峰 帘 小 壤 镇 雇 潜 力 研 究 发
以 城 关 镇 沟 例
戮于显双 赤峰 学 院
戮陈凤臻 赤峰学 院 吉林 大学 地 球探 测科 学 与技术 学 院
基金项 目: 教育部 “ 春晖计划 ”2 0 第二批科研合作项 目 ( 2 0 - -1 0 1 04 Z 04 2 50 ) [ 摘 要】赤峰 市属 于欠发达地 区,城 关镇 的发展 ,对整个地 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笔者收集 了赤峰市城 关镇的有关材料 ,从其城
采用 层坎 分析 法 (H )确 定 指标 权重 . 对 原 始数 据标 准 化 的 基 证获得的数据 . n j AP 在 mi 为第 j X 个指标 的最小数据 . x ma X 为第 个指 础 上 . 析城 关镇 发展 的条 件进 而对 其 发 展 潜 力给 出 定 量评 价 。 分
0 2 5 l 4 l 3 l 5 【 2 8《 9 5 5 3 8 4 0
02 l 8 5 l
镇规模 ,经济规模 ,发展 基础 ,人居环境 、区位 条件等五 个方 面确立评价指标体 系,对城 关镇 发展潜 力进行比较分析。为赤峰城 关
镇 健康 发展 ,提 供 了科 学依 据 , 也 为研 究 欠 发达 地 区 小城 镇 发展 潜 力提 供 一 些 有 益 的 参 考 。
[ 关键词】赤峰市
标的最 大数据 。得 出赤峰市城 关镇发展潜力指标 量值标准化值
( 1。 表 )
1 指标体 系的构建 .
Ⅸ 商场现 代 化》2 0 年 2月 ( 08 中旬刊 ) 总第 50期 3
维普资讯
区 域 经 i 斋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区位非优分析及发展探讨——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

第 2 O卷 第 3期
20 0 8年 5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 NNAN E U G OG RAP C ENVI HI RONM E NT ES R EAR CH
V0 . No 3 1 20 . Ma y,2 0 08
定 的现 实 意义 。
关键 词 :欠 发 达 地 区 ;小 城 镇 ;区位 条 件 ;阳 信 县
中 图 分类 号 :F 9 2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 8 2 ( 0 8 3 0 5 — 4 0 1 7 5 2 0 )0 - 0 6 0
欠发 达是 对地 区发 展 状态 的一 种表 述 ,即指落
首先 ,农业 基础 薄 弱 影响 小 城 镇 成 长 。 阳信 县
是农 业 为主 的 县 ,但是 由于 自然 条 件 的 限制 , 比如
水 资源短 缺 ,土地 盐碱 化 严重 等 的 影 响 ,长 期 以来
区 的经 济 发 展 。在 市 场 的经 济 环 境 中 ,生 产 要 素
滞 后 。 以 山东 省 阳信 县 为 例 ,在 实 地 调 查 的基 础
上 ,分 析 了其 城镇 化 发展 的非优 区位特 征 ,并 结合
在 规 模 经 济 和 积 聚 经 济 的作 用 下 将 向少 数 地 区 集
上 ,指 出 了小 城 镇 不 发 达 的原 因 , 并从 发 展 战 略 、城 镇 职 能 、 城 镇 形 象 、城 镇 软 环 境 建 设 等 方 面 提 出 了欠 发 达 区
域小 城 镇 成 长 的建 议 。这 不 仅 有 利 于 当 地 小 城 镇 的 合 理 发 展 ,并 且 对 于 其 他 经 济 欠 发 达 地 区 的 小 城 镇 发 展 也 有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惠民县麻店镇为例范绍磊赵健【摘要】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城镇化的主动力,在城镇化过程中备受关注。
本文选取具有特色的城市边缘小城镇为研究对象,以惠民县麻店镇为例。
总结其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制约条件,并引用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剖析,系统的提出以麻店为代表的相邻型小城镇发展策略。
【关键词】中小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发展引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地说,我们在2011年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了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2012年5月在欧洲布鲁塞尔召开的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李克强副总理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的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城镇化。
《2011'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显示:我国中小城市经济实力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中小城市2212个。
到2010年末,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总人口达10.0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1%。
在健康、绿色、集约的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中小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1.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概念解析1.1 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是一个地理学概念,而由于研究角度不同,对其描述也有差异,如“半城市化地区”“Desakota”“城乡边缘带”,“城乡结合部”等,但其基本概念类似,是指城市与乡村的一种过渡地带。
顾朝林、陈田(1993)认为,“从理论上讲,其内边界应以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单位——街道为界,外边界以物质要素(工业、居住、交通、绿地等)扩散范围为界,将这一城乡相互包含、互有飞地和犬牙交错的地域划分为城市边缘区”。
[1]L.H.Russwurm 提出的“区域城市结构”,将区域城市从城市建成区向外划分为几个地带,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边缘区这一特殊的地带(见图1)。
[2]由于城市边缘区的独特区位条件,决定了它的几个主要特点:(1)过渡性。
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的过度地带,具有城乡过渡性特点。
主要变现在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从城市向乡村递减的趋势。
(2)混杂性。
城市与乡村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边缘区,决定了其在人口、社会、经济、景观格局方面具有城乡混杂的特征。
(3)动态性。
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与乡村地区自下而上的城市化,使得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形式、产业、空间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当中。
(4)依赖性。
城市边缘区由于受城市的辐射影响较大,表现为对城市经济的较大依存性。
其工业主要为建材、食品、轻纺等为城市服务的行业;其农业主要为多样性的、各种城市需求的鲜活农产品等。
[3]1.2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分类中小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是指位于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
但是由于城市边缘区是一个边界模糊的概念,难以界定其具体范围,本文以城市远景规划区边界为标准,来作为小城镇与城市边缘区的关系:镇驻地与规划区有交集、镇驻地与规划区无交集、镇驻地包含于规划区(见图2)。
对于三类关系的小城镇,则成为相邻型、相靠型和相交型小城镇。
图2 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分类2.麻店镇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2.1惠民县发展简介2.1.1惠民县概况惠民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地处鲁北平原、黄河三角洲地带,是山东半岛内陆通往京、津、唐地区的交通要道。
惠民县共有10个一般镇,4个乡,乡镇空间分布密度1.03个/百平方公里,其中一般镇空间分布密度为0.7个/百平方公里,与全省、全市平均密度比,惠民县的城镇密度较低。
这与惠民县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人口密度小相适应。
现有城镇的分布直接受地形地貌的影响。
惠民县各城镇有沿主要交通线集中的趋势,其中有5个分布在220国道沿线,其余城镇多分布在大济路、庆淄路、乐胡路沿线。
《惠民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规划惠民县县城规划布局为“四片区、五节点”。
“四片区”—古城区、南部城区、东部城区、工业区。
惠民县县城由现状建城区向东发展,形成古城区、南部城区、东部城区、工业区四个城市发展片区。
规划建议在乐胡路以西形成高职教育园区,乐胡路以东形成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大工业用地规模,带动惠民县城区经济的腾飞。
2.1.2城市工业用地需求旺盛鉴于现状城区内居住、工业混杂现象较为严重,为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工业规模发展,亟待把城区内工业转移出去。
同时,根据惠民县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工业兴县、产业强县”战略是城市发展主格调。
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均在30%以上。
首先,重大项目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新办成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过亿元项目24个;其次,骨干企业规模不断膨胀。
工业的蓬勃发展,带来的是对工业用地规模的不断需求。
2.2 麻店镇简介2.2.1麻店发展优势麻店镇位于惠民县东南部,相距约6千米。
根据麻店与惠民县关系,其属于典型的相邻型小城镇。
滨惠大道的修建已成事实,且于年内竣工,在惠民县与滨州市的影响下,城镇发展初具规模。
特别是惠民县在县城东部大力发展工业园区,而麻店镇与惠民县城毗邻之处存有大量一般农田,将来随城镇发展,作为存量可建设用地。
图3 麻店镇区位关系图2.2.2城镇空间发展状况及问题(1)麻店镇目前关注与西部新镇区的建设,对东南侧老镇区的建设缺乏重视。
麻店镇的政府办公楼已从老镇区迁往新镇区,新区建设已小具规模。
而老镇区仍集中了相对较多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中小学、各类商业设施等。
但是依托新镇区的建设,城镇向西发展的态势依然十分明显。
(2)居住空间急需整合改善。
镇区内只有一个建成小区,其余全部为相对条件较差的平房,居民对良好居住条件的诉求较高。
镇区需要进行高质量的房地产开发,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
(3)麻店镇现状用地布局比较分散,工业用地与其他用地交叉布置,且工业用地占地比重较大,达到52.1%。
镇区建设用地比较集中,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为7.8公顷,仅占7.3%,需要做适当的改造。
农贸加工产业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也需要发展空间,麻店的用地需要整体协调调整(见图4、图5)。
图4 镇驻地用地混杂现象图5 镇驻地沿街商业(4)可建设用地情况。
根据《麻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城镇的可建设用地主要集中于老镇区的北侧。
而一般农田有大量存量,广泛分布于以老镇区为中心的第二象限,这些土地远景可以转化为可建设用地,这些用地既为麻店镇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可以作为惠民县城的远景发展承载(见图6)。
图6 麻店镇区周边土地利用规划图(2006年—2020年)3 中小城市边缘区城镇发展的理论及实践3.1 “核心—边缘”理论随着惠民县城的进一步东拓,及麻店镇依靠滨惠大道的经济腾飞,惠民县城与麻店镇基本形成中小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空间格局。
弗里德曼(Friedman)的“核心—边缘理论”指出:核心与边缘区之间存在着一种扩散与交流的基本关系,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核心区一方面从边缘区吸聚生产要素产生革新,另一方面这些革新又向外扩散,反作用于边缘区的活动。
核心区与边缘区是一种动态关系,彼此是可以相互演替的。
在发展初期,核心区对边缘区有吸聚效应,边缘区依附核心区。
核心区带动、影响边缘区发展,随着区域一体的发展,边缘区逐渐成长为次级核心,反作用于核心区。
3.2 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区域发展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增长是在不同时期相对集中于某些主导部门的增长,而不是各部门均衡的增长。
而不是各部门均衡的增长。
从空间上说,这类主导产业一般集中在某些条件优异的城镇,规模发展后再向外扩展。
集中了主导承业的城镇就是区域的增长极。
3.3 国内城镇“趋城”现象周树南(2011)提出,趋城现象,即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各项经济活动和城镇建设活动利用区位优势,空间上主动向城市趋近,以获得最大利益的一种城市发展现象。
他在对夏庄镇、柏城镇等,从人口、公共服务设施、工业用地三项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山东省小城镇的趋城现象的普遍存在,并且最为明显的是相邻型小城镇。
[4]趋城现象是城市规模扩张中的阶段性现象。
在城市扩张中期,城市的吸引力已基本成形,城市的吸引力处于优势地位,从周边地区吸聚生产要素。
使得城市边缘区的各种生产要素呈现一种向城市聚集的分布趋势。
(见图7、图8)图7 单城单镇趋城模式图图8 单城多镇趋城模式图通过对麻店镇2005年和2012年的发展状况对比,城镇建设也发生了趋城现象。
主要表现为镇政府的西移,以及新兴商业、新增工业在镇区西部的建设。
(见图9)图9 麻店镇2006年与2012年用地情况对比图(左为2006年,右为2012年)4.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对麻店镇的发展分析,不难看出其作为惠民县发展备用地的可能。
那么如何做好规划,迎接惠民县城将来的城市发展,同时强化自身实力,成长为城市边缘区的次中心,正是麻店镇这类小城镇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对于大城市而言,惠民县这种中小城市的辐射吸引力不是很强,小城镇可以有一定的自主发展空间。
4.1 科学合理划定规划区范围小城镇在进行用地及空间布局时,既要考虑未来与县城的对接,又要考虑自身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从全市角度分析考虑。
首先,合理确定规划区的规模,科学划定规划区的范围。
切忌盲目进取,不考虑实际发展诉求,盲目向县城蔓延;其次,要保持城镇自身规划的合理性,保持小城镇自身健康、合理的空间发展结构。
只有小城镇自身发展健全,规模合理,将来才能承载县城的发展。
4.2 小城镇应依托城市发展4.2.1麻店镇城镇建设空间发展战略——趋城发展合理利用城镇的“趋城”现象,通过对麻店镇的分析发现,城镇的“趋城”发展方向与城镇的科学、健康发展方向是一致的,这就仅需对其的发展稍加指导,就能使城镇按照既有惯性、动力继续发展。
(见图10)图10 麻店镇与惠民县远景发展图4.2.2城镇产业发展战略——抓住机遇产业转型目前麻店镇工业化进城仍处于初级阶段,加快工业发展是镇政府加快现代化的主要手段,需要把握惠民县大力发展工业园区的战略机遇,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传统工业、外向型加工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引进知名品牌大企业,扶持本土工业品牌,积极调整工业发展结构,形成既有自身特色,又符合惠民县工业发展战略的综合型加工城镇。
首先,做好本镇强势工业,处理好钢厂及其二期的发展规模,加大废气、渣的处理力度,建设环保型龙头企业。
其次,结合即将竣工的滨惠大道,在镇区内合理布局物流产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