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用药原则

合集下载

病毒性角膜炎怎么用药

病毒性角膜炎怎么用药

病毒性角膜炎怎么用药摘要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

正确的用药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病毒性角膜炎的用药原则、药物种类、用药方法和常见的治疗方案。

病毒性角膜炎的用药原则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药物应具有抗病毒活性、无细菌抑制作用、对眼表组织无刺激或副作用。

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常见病毒性角膜炎的药物种类常见的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药物种类有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眼药水和抗炎眼药水。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是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的主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 红霉素眼膏:红霉素眼膏可抑制上皮细胞内的病毒复制,减少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缩短病程和减轻症状。

2. 红霉素眼药水:红霉素眼药水可以有效地抑制眼部感染的病毒,同时对细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美洛昔康:美洛昔康是一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广谱抗病毒活性强,对病毒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抗生素眼药水抗生素眼药水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继发感染,常用的抗生素眼药水有庆大霉素、氯霉素、新诺明、托伐新等。

抗炎眼药水抗炎眼药水可以缓解病情,减轻炎症反应。

常用的抗炎眼药水有氷片、盐酸舒昔明和氟轻松。

病毒性角膜炎的用药方法病毒性角膜炎的用药方法主要是眼部滴眼。

使用药物前需要先用温开水将双手洗净,然后使用无菌的滴眼器滴入眼睛,并保持眼睛闭合约1分钟,以便药物充分润湿眼表面。

滴眼时要避免触碰到眼睛和滴管口,以免感染。

每天使用药物的次数和滴眼的间隔时间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常见的病毒性角膜炎治疗方案根据病毒的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1.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红霉素眼膏,每日3-4次,每次涂抹约0.5cm长。

–氯霉素眼膏,每日3次,每次涂抹约0.5cm长。

–美洛昔康滴眼液,每日5-6次,每次滴眼1-2滴。

2.疱疹性角膜炎:–红霉素眼膏,每日3-4次,每次涂抹约0.5cm长。

肉鸡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肉鸡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

不可过密,注意通风,以免过度拥挤。

加强饲养管理,营养配比科学、合理,为猪群提供干净、卫生的饮水与饲料。

尽量减少相关应激因素的刺激,以增强猪只的抵抗力。

其中,要抓好环境卫生与日常消毒管理,每天打扫,定期消毒。

猪舍与栏架内不要留有尖锐的物品,以免划伤猪的皮肤,引起继发感染后致病。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疫病发生。

3.2发病时做好处理工作发病后应马上将病猪隔离,对病死猪进行集中统一的无害化处理。

对圈舍、用具、环境进行彻底全面的消毒。

3.3定期免疫接种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制定免疫接种计划。

对于猪肺疫可口服或注射肺疫菌苗,大小猪均5mL。

3.4药物防治将氟尼康加入饲料中让猪采食,连续1周,起到预防作用。

对于发病的猪只,肌注氨基比林、链霉素、氟苯尼考,1次/6h,连用2~3次[3]。

根据病猪体重与药物说明书确定用药剂量。

参考文献[1]刘曾妹.规模猪场爆发猪肺疫的诊治[J].农技服务,2016,33(7):108-108.[2]张国纲,黄君贻,蓝兴昌.实用猪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3]孙华忠,周昌松,王小平.猪肺疫的治疗及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5):203-203.疾病防治1病毒性疾病的防治1.1病毒性疾病临床要点和防治措施(见表1)综合防制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建立科学的免疫程序;定期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使鸡群始终保持有效的抗力水平;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应立即对全群实行焚烧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一般疫病应立即隔离和淘汰早期病鸡。

1.2病毒性疾病用药原则1)控制病毒,应用疫苗免疫预防、高免血清、卵黄抗体和抗病毒干扰剂。

2)增强病鸡体质,缓减临床症状,防止机体病情恶化。

3)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

4)强心、排毒。

5)消炎,免疫调节。

2细菌性疾病防治2.1细菌性疾病临床要点和防治措施(见表2)肉鸡常见疾病的综合防治吕旺俊1,郭红光2(1山西省吕梁地区交口县畜牧兽医局山西吕梁032401;2山西省畜牧兽医学校山西太原030024)摘要:肉鸡疾病类型有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等。

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剂量和方案

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剂量和方案

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剂量和方案病毒性疾病是引起全球性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如今,针对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疫苗是病毒性疾病控制和预防的最有效手段,但目前对很多病毒仍缺乏有效且安全的疫苗。

因此,药物治疗是现阶段病毒性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抑制病毒扩散、预防致病机制的发生和减轻患者症状等多种途径来控制感染病毒的进程。

药物治疗的剂量和方案对于疾病治疗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着重探讨病毒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剂量和方案。

1. 药物治疗剂量的选择药物治疗剂量的选择是病毒性疾病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治疗剂量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

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些参数相互影响,并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维持时间。

因此,在选择剂量时,需要考虑药物的最高浓度、生物利用度、半衰期等参数,同时还需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

2. 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涉及到药物选择、剂量和用药时间等因素。

首先,需要选择最适合治疗该疾病的药物。

具体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其抗病毒药物活性、抗耐药性、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等因素。

同时,需要根据病毒的类型和峰值病原体载量等因素来选择药物治疗方案。

3. 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的联合应用可以增加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减少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如抗体治疗和免疫治疗与药物治疗的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但也要注意两种治疗方法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

此外,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4. 药物的副作用及安全性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是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此外,还应注意药物与其它治疗方法可能引起的相互作用。

总而言之,药物治疗是当前病毒性疾病防控措施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治疗剂量和方案的选择对于治疗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抗生素用药原则

抗生素用药原则

抗⽣素⽤药原则抗⽣素⽤药原则应⽤抗⽣素时必须考虑以下⼏个基本原则:(⼀)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可不⽤的尽量不⽤,⽽且除考虑抗⽣素的抗菌作⽤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抗⽣素除病情危重且⾼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抗⽣素,因抗⽣素⽤后常使致病微⽣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抗⽣素抗⽣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疗效,对⿇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素治疗是⽆害⽆益的。

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般不采⽤抗⽣素。

(四)⽪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抗⽣素因⽤后易发⽣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

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的抗⽣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尽量避免。

在眼粘膜及⽪肤烧伤时应⽤抗⽣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

(五)严格控制预防⽤抗⽣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预防治疗:1.风湿热病⼈,定期采⽤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链球菌,防⽌风湿热复发。

2.风湿性或先天性⼼脏病进⾏⼿术前后⽤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素,以防⽌亚急性细菌性⼼内膜炎的发⽣。

3.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选⽤适当的抗⽣素。

4.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性坏疽。

5.结肠⼿术前采⽤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

6.严重烧伤后,在植⽪前应⽤青霉素G消灭创⾯的溶⾎性链球菌感染。

或按创⾯细菌和药敏结果采⽤适当的抗⽣素防⽌败⾎症的发⽣。

7.慢性⽀⽓管炎及⽀⽓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抗⽣素(限于门诊)。

8.颅脑术前1天应⽤抗⽣素,可预防感染。

(六)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应⽤抗⽣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体防御机制的重要性,不能过分依赖抗⽣素的功效⽽忽视了⼈体内在的因素,当⼈体免疫球蛋⽩的质量和数量不⾜、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细胞性能与质量不⾜时,抗⽣素治疗则难以秦效。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及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和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引起各种不良反应.目前,抗菌药物的滥用问题已日益突出,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可引起耐药菌株的产生,还可引起细菌变异,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是医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有关管理规定,特制定我院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以便在保障病人能得到最佳疗效前提下,选用毒副反应最小的抗菌药物,同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并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选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适应症:(1)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早地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或修正原使用的抗菌药物.药敏结果获知后调整用药应以经验治疗的临床效果为主。

(2)病情急、危、重者或细菌培养失败者,可按血清学诊断或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用相应的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除因掌握其抗菌谱外还必须明确各种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及其毒副反应、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及其有效浓度的持续时间等。

(4)一般情况下,尽可能避免使用广谱药物和抑制厌氧菌的抗菌药物,以防止宿主自身菌群失调而造成外来细菌的定植和耐药菌株的生长.(5)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避免与降低抗菌效力或增强毒性的其它非抗菌药物联用。

(6)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损害者,应酌情选用抗菌药物及调整给药方案,并定期做好临床监测。

(7)抗菌药物的疗效因不同感染而异,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列。

(8)急性感染如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不明显,在48—72小时内应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调整剂量(血清杀菌效价有重要参考价值)。

(9)病毒性感染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根据不同情况适当使用抗菌药物.2、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性疾病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予以对症治疗即可痊愈。

但少数患者可为细菌性感染或在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性感染,此时可予以抗菌治疗。

见表4.4。

【病原治疗】见表4.10。

见表4.18。

见表4.19。

炭疽本病病原菌为炭疽芽孢杆菌,属乙类传染病。

一旦发现,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治疗原则】1.患者应强制住院,严格隔离。

2.皮肤损害禁忌挤压及手术切开。

3.尽早应用抗菌药物。

【病原治疗】见表4.29。

破伤风本病病原菌为破伤风梭菌。

新生儿破伤风应按乙类传染病报告。

【治疗原则】1. 患者应住院治疗,环境要安静,避免刺激。

2. 皮肤损害的清创应在使用抗生素、镇静剂后1小时内进行。

3. 及早应用抗毒素及抗菌药物。

遇有较深伤口或污秽创伤时应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病原治疗】1.抗毒素:人抗破伤风抗毒素用前不需要做皮肤试验。

马抗破伤风抗血清应用前做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用脱敏疗法。

2.抗菌药物:宜选药物为青霉素或多西环素(静脉给药);可选药物为甲硝唑。

气性坏疽本病病原菌为产气荚膜梭菌。

一旦发现,应立即以特殊感染病例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治疗原则】1.患者住单间病房并实施床旁接触隔离。

2.尽早进行清创术,清除感染组织及坏死组织。

取创口分泌物做需氧及厌氧培养。

必要时应截肢。

3.早期足量应用抗厌氧菌药物,合并需氧菌感染时联合应用抗需氧菌药物。

【病原治疗】1. 宜选药物:青霉素+克林霉素。

2. 可选药物:多西环素,氯霉素,头孢曲松或红霉素。

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类常见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除病原体、免疫性各不相同外,两者在病理变化、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均相近。

【治疗原则】。

第二讲病毒性感冒的用药原则

第二讲病毒性感冒的用药原则

第四讲病毒性感冒的药物治疗80%以上的感冒是由病毒所引起的。

根据病原的不同和病情的轻重,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即流感)两类。

普通感冒30%—50%是由鼻病毒引起的,任何季节都可以发病,特点是散发性不引起流行,症状较轻,鼻塞流涕明显,也可发烧,但体温不会太高,头痛、咽痛、咳嗽比较轻微。

一般不会引起其他疾病,而且有自愈性。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特点是具有流行性,流感的发病季节多在晚秋和冬天,流感的症状非常典型,一发病即出现高烧,常达39℃以上,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咽痛、乏力。

并可能导致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流感严重时,可致人昏迷、抽搐、甚至死亡,故流感的危害较大。

发达国家视流感为重病,通常需住院治疗,可见他们对流感危害的重视程度。

一、药物的合理选用熟悉药物是合理用药的基础治疗流感的药物除抗病毒药之外,对症治疗是感冒治疗的主要内容。

有不少流感患者希望通过抗生素治疗达到治愈效果。

事实上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毫无作用,抗生素只能起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病毒是一种含DNA的蛋白质结构,其结构与细菌有着本质的区别,抗生素对由病毒感染而引发的流感起不到治疗作用。

而且,盲目地滥用抗生素还会使人体产生耐药,从而造成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1.抗病毒药物流感病毒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A、B、C型。

A型和B 型流感病毒和人类健康相关联,仅A型流感病毒能引起大流行。

其中H亚型、N 亚型最重要,因为H亚型能使病毒粘住和进入细胞,然后病毒进行复制,N亚型控制病毒从细胞中的释放。

例如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致命性肺炎,用抗生素治疗无效。

对流感病毒有效的药物极少,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有可以抑制甲型流感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减轻病毒感染的严重程度金刚乙胺、金刚烷胺。

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已有超过90%流感病毒株对其耐药,美国、加拿大等国已不推荐此类药物用于流感防治,建议选用利巴韦林(病毒唑)和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替代。

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

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

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1.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2.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

3.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

4.密切观察病人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

5.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病人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

6.防止滥用抗感染药物:(1)病毒性疾病或估计为病毒感染者,不宜选用抗感染药物。

(2)原因未明的发热者,除病情危重者外,不宜轻易采用抗感染药物,以防干扰临床症状,增加诊断困难延误治疗。

(3)皮肤粘膜等局部感染,除可采用主要提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外,其他抗菌药物(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以防止引起过敏反应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7.注意克服病菌的抗药性:(1)注意交叉抗药性。

(2)注意抗药性的稳定性:根据抗药性产生的快慢,一般分成快速抗药性和缓慢抗药性两者。

临床利用此特性,对这类抗生素实行计划性分区、分期停用制度。

(3)注意合理的应用原则:正确选择敏感抗生素,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以及必要的联合等合理使用方法。

8.合理的联合用药:(1)联合用药的指征:①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如细菌性心内膜炎和败血症。

②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腹腔脏器穿孔所致的腹膜炎和创伤感染等。

③感染部位一般抗菌药物不易渗入,难以发挥单一药物的充分疗效者,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④长期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者,如结核病,慢性尿路感染,慢性骨髓炎等。

⑤较长期应用广谱抗菌药,有发生二重感染的可能时,或短期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

(2)联合用药的原则:对微生物作用的方式抗菌素分三类:①第一类即速效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胞菌素,万古霉素,杆菌肽。

②第二类即缓效杀菌剂,主要杀灭静止期细菌,如多粘菌素类、氨基糖甙类、利福霉素类。

③第三类即速效抑菌剂,主要是抑制细菌生长,如四环素类、红霉素、林可霉素。

注:①Ⅰ和Ⅱ类联用可获协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疾病用药原则
1、控制病毒:
•与病毒竞争细胞表面的受体,阻止病毒的吸附;
•阻碍病毒穿入或脱壳;
•阻碍病毒生物合成;
•增强宿主抗病能力的物质等。

2、增强宿主体质,缓解侵害症状,防止机体病情恶化。

3、防止和控制继发感染。

呼吸道疾病
病毒、细菌、霉形体感染呼吸道后,呼吸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感染初期浆液腺分泌旺盛,出现甩鼻;
•粘液腺分泌旺盛,导致痰液变粘,咯音;
•病原体在痰液中大量繁殖,破坏呼吸道上皮,引起整个呼吸道炎症,黏膜充血出血;•甩不出的粘液附着在喉头和气管中,引起窒息(天热时最明显);
•肺部严重感染,气囊发炎被破坏,散热功能丧失;
最终呼吸系统衰竭或继发感染其他疾病引起死亡。

呼吸道疾病用药原则
1、缓解症状:
•降低痰粘度,便于甩出;
•激活浆液腺,抑制粘液腺分泌;
•宣肺,降低体温。

2、增强宿主体质,恢复呼吸道上皮功能,防止机体病情恶化。

3、选用对症抗生素。

4、使用渗透剂,以便抗生素在肺及气囊的高浓度分布。

育雏
雏鸡病毒细菌感染及生长缓慢的自身原因:
•血清中溶菌酶活性降低;
•肠道有益菌繁殖缓慢;
•肝脏ATP合成的化学能和消耗源供应不足;
•肠道中蛋白钙减少。

雏鸡预防用药原则
1、慎用广谱抗生素:
•对有益菌的繁殖有影响
2、禁用毒性大(包括消毒药):
•阻碍小肠绒毛和小肠壁的发育
3、影响免疫力的药:
•降低雏鸡抗病毒能力
细菌性疾病
细菌感染后,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肠道腺体分泌旺盛,出现腹泻;
•破坏呼吸道上皮,引起整个呼吸道炎症;
•突破免疫屏障后入血,引起全身感染,全身性的代谢、机能与结构发生变化;
•细菌大量繁殖后,与产生的毒素共同瓦解机体防御系统;
最终发展为败血症引起死亡。

•肠道机能改变,通过时间快,药物吸收差;
•肝脏功能变化,药物代谢改变;
•血液循环及成分发生变化。

细菌性疾病用药原则
1、迅速控制感染:
•应用对症抗生素;
•应用高效抗生素;
•免疫力低时,应用杀菌药。

2、增强宿主体质,恢复消化道吸收功能,防止机体因营养不良而病情恶化。

3、应用电解质,防止脱水。

4、使用置换药物,使抗生素在血液中有较高的有效浓度。

5、应用缓泻下药,及时排除被杀死的细菌。

肾病
鸡肾肿的原因:
•禽缺乏精氨酸酶,含氮物转化为微溶的尿酸;
•养户擅自添加蛋白,>22%,肾负担加重;
•代谢物中含有在酸性环境不溶的物质;
•应激时VA损失,导致肾小管上皮粗糙;
•疾病引起尿酸盐沉积。

通肾原则
1、提高尿道的PH值;
2、抑制尿酸的产生;
3、补充足够的维生素A;
4、使用促排尿酸的药物;
5、使用与尿酸盐发生反应的药物;
6、应用控制尿路感染的药物;
7、增加鸡的饮水量。

产蛋鸡禁用五类兽药品
一、磺胺类及含有磺胺类增效剂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脒、复方敌菌净、复方新诺明、复方嘧啶等,由于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价格低廉,所以常用于防治鸡白痢、球虫病、盲肠炎及其它细菌性疾病。

但是由于这类药物都具有抑制产蛋的副作用,所以只能用
一、磺胺类及含有磺胺类增效剂的药物: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磺胺噻唑、磺胺脒、复方敌菌净、复方新诺明、复方嘧啶等,由于这类药物抗菌范围广,价格低廉,所以常用于防治鸡白痢、球虫病、盲肠炎及其它细菌性疾病。

但是由于这类药物都具有抑制产蛋的副作用,所以只能用于青年鸡,产蛋鸡应禁止使用。

二、氨茶碱:由于氨茶碱具有松弛平滑肌的作用,可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所以,具有平喘作用。

在养鸡业上常用于治疗和缓解鸡呼吸道传染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

但鸡产蛋期服用,可导致产蛋量下降,虽然停药后可以恢复产蛋,但一般最好不用。

三、呋喃类药物:常用的呋喃类药物主要有呋喃唑酮等,对沙门氏杆菌所引起的下痢性疾病有显著的疗效,主要用于防治鸡白痢、球虫病、鸡伤寒、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和鸡传染性鼻窦炎、火鸡黑头病等。

但由于其也具有抑制产蛋的作用,所以产蛋期也不宜使用。

四、丙酸睾丸素:该药物为雄性激素,在养鸡业上主要用于抱窝鸡醒抱。

但不宜长期使用。

长期使用会抑制产蛋鸡排卵,甚至发生雄性变异,从而影响产蛋。

五、金霉素:金霉素是一种抗菌素类药物,对鸡白痢、鸡伤寒、鸡霍乱等均有良好的疗效。

但其对鸡消化道具有刺激作用,并能损坏鸡肝脏,可于血钙结合形成难容的钙盐,因而阻止蛋壳的形成,使鸡产软壳蛋,致使产蛋率下降。

因此,蛋鸡在产定期对金霉素也应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