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第三章
测树学复习资料

测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1.伐倒木材积基本公式:中央断面积式:V=g0.5l平均断面积式:V=(g0+g n)l/22.两个基本公式的误差分析:y2=px r (孔兹干曲线)当r=0或1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
当r>1时,平均断面积公式偏大;中央断面积公式偏小。
当0<r<1时,误差规律正好相反。
3.牛顿公式:V=(2V中+V平)/34.为什么采用区分断面求积法?有效地减少伐倒木材积计算误差,提高计算精度。
区分段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5.胸径测量时的注意事项:○11.3米以下分杈时,对每个枝条进行测定2斜坡上测胸径以高位为准○3采用轮尺或围尺,误差不同4胸高处出现节疤、凹凸时,应在胸高断面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直径取平均值6.立木树高测定方法:采用布鲁莱斯测高器7.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的比成为形数(form factor),有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
8.胸高形数的性质:如果把树干干形看成是遵从孔兹干曲线的规则集合体,则胸高形数与树干形状r和树高h的函数,当r一定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
9.实验形数的性质:不随树高而变化。
10.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
11.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d1/2)与胸径(d1.3)之比称为胸高形率,用q2表示。
12.望点和望高:把树干上部直径等于1/2胸径处称作望点。
望点至干基长(高)度称为望高。
13.立木材积近似计算的三种方法:○1形率法:V= f1.3 g1.3ha.胸高形率的测定与计算b.由胸高形数与胸高刑律的关系式计算胸高形数c.根据胸高形数的定义计算树干材积○2平均实验形数法:V=f(实验形数)g1.3(h+3); ○3望高法:V=2/3 g1.3(h R+1.3/2)○4形点法第二章树木生长量测定1.生长与生长量:一定间隔期内树木某因子所发生的变化统称为生长, 变化的量称为生长量。
2.树干年龄的测定方法:○1查数年轮法:树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个年轮,根颈位置横断面上的年轮数就是树木年龄。
森林计测学

二、基本测树因子
2.种类
⑴直径:是指垂直于树干轴的横断面的直径,用
D或d表示。树干直径随着其在树干上的位置不
同而变化,从根颈至树端其树干直径呈现出由大
到小的变化规律。其中有一种距很颈上1.3m处的
直径,称为胸高直径(d1.3),简称胸径。单位:
cm。
1.3m
d2 d1 D1.3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三、基本测树工具 1.直径测定工具 (1) 轮尺
刻度:尺身上有两种刻度,一是米尺刻度,二是径阶刻 度。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三、基本测树工具 1.直径测定工具 (1) 轮尺
刻度:尺身上有两种刻度,一是米尺刻度,二是径阶刻 度。
0
1
2
34
5
6
2
4
4
6 8
cm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三、基本测树工具 1.直径测定工具 (2) 钩尺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三、基本测树工具
1.直径测定工具
(3)围尺
形状与钢卷尺一样;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布图尺和 钢围尺。通过围尺量测树干的圆周长,换算成直径。一般长l ~3m,围尺采两面(或在一面的上、下)刻划。一面刻普通 米尺;另一面上刻上与圆周长相对应的直径读数。
所谓树干横断面的形状是指树干 横断面的闭合曲线的形状。
第二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
四、树干形状
(一)、树干横断面的形状 2、树干横断面形状的特征 ①一株树的横断面形状近似圆形或更近似椭 圆形; ②按圆形计算横断面积要大于或等于按椭圆 计算的面积。 ③为了便于树干横断面积和树干材积计算, 通常把树干横断面看作圆形。
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doc

测树学复习资料及题目第一章、绪论K测树学的概念:测树学是以森林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单株木、林分、大面积森林以及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
2. 测树学的目的:在分析树木形状、林分结构规律及林分特征因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研究树木、林分的数量(材积或蓄积、生物量x质量(材种岀材量) 及其生长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3、测树学发展简史:(1) 测树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早中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
(2) 形成和发展时期:19世纪末期开始,德国完成适用伐倒木和木材材积测定公式的理论推导和检验,确定了形数的概念和测定立木的材积公式,并且进行一些简单的测仪器的研制。
(3) 成熟和稳定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由于数理统计、遥感技术、抽样技术和电算技术的发展及广为应用,以及角规测树学理论技术陆续发展起来。
(4) 新技术应用阶段:近10-20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处理数据、航天遥感、动态预测、角规测树等新技术在森林调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这预示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
4、测树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树木和林分的蓄积量(材积X材种出材量生长量及其生物量的测定理论、方法和技术。
5、测树学中的误差:从误差的来源分,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偶然误差。
6、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运算规则:%1加减乘除运算:结果保留位数与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相同。
%1乘方或开方运算:结果有效数字位数不变。
%1对数运算:对数尾数的位数应与真数的有效数字位数相同。
%1表示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时,误差和偏差只取一位或者两位有效数字。
%1计算中涉及到常数TT、e以及非测量值,如自然数、分数时,不考虑其有效数字的位数,视为准确数值。
%1为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在计算过程中可暂时多保留一位有效数字,计算完后在修约。
运用电子计算器运算时,要对其运算结果进行修约,保留适当的位数,不可将显示的全部数字作为结果。
7、测树学所使用的符号和单位:单木:林分:第二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K基本测树因子:树木直径、树高、树干横断面积、树干材积。
【课程大纲】《测树学》

《测树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测树学(英文):Forest Mensuration课程编号:14241017课程学分:3.0课程总学时:48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二、课程内容简介测树学是论述树木、林分、大面积森林及其原木产品的数量测算、质量评定和生长动态分析的理论与技术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为森林资源调查及其它林学相关学科提供研究、分析森林的测算理论、技术和方法,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单株木及林分的4大量(材积或蓄积、出材量、生长量、生物量)的调查测算,林木及林分各因子的调查测算,林分结构调查,林分密度及林地质量评价,角规测树原理及其应用,林分生长收获预估等。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程是林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森林资源调查、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开展森林的外业调查以及内业分析处理工作,理解林业数表编制的一般方法和程序,了解新技术(3S技术等)、新方法在林业中的发展前景及应用,为开展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价及林学的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分析服务,并进而为林学专业学生适应林业生产、成为合格的林业技术人员及研究人员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1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理解测树学的主要任务及其对林学学科的重要意义;了解测树学的发展概况及其先验知识。
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难点:测树学先验知识的学习和巩固。
一、测树学的概念和内容二、测树学的目的、任务三、测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及其在林业中的地位四、测树学发展简史五、测树学中的误差、精确度及准确度六、测树学中的有效数字七、本书调查因子使用的计量单位及符号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6学时)1.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常见树木树高、直径测量仪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伐倒木及立木材积的常规测定方法;理解树干干形及其研究方法,枝条、树皮及薪材材积的测定方法;了解测树新仪器、新方法,立木材积测定的其它方法。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浙江农林大学

森林计测学(测树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浙江农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本门课的学习口诀是:行万里路、测天下树。
森林计测如相助,资源调查我最酷。
()参考答案:对第一章测试1.胸高形数的公式为,式中 V为树干材积,g1.3为断面积,h为树高。
()参考答案:对2.望高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
()参考答案:对3.实验形数法测定立木材积的公式为V= fꞫ g1.3(h+3)。
()参考答案:对4.当树高h=20-30时,丹琴略算法测定立木材积计算结果可靠。
()参考答案:错5.伐倒木木区分求积式区分段划分一般至少不少于5段()参考答案:对6.当长度误差率与直径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的误差对采集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2倍。
()参考答案:错7.一般中央断面积区分求积式多为“正”误差,平均断面求积式多为“负”误差。
()参考答案:错8.当长度测量无误差时,直径测量的误差等同于材积计算的误差。
()参考答案:对9.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需要量测树干中央直径。
()参考答案:错10.中央断面近似求积式需要量测树干大头直径和小头直径。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根据林分的(),可将林分分为单层林和复层林。
参考答案:林相2.划分林层需要满足的条件有()。
参考答案:各林层每公顷的蓄积量要大于30m3;主林层的郁闭度要大于0.3,其它林层的郁闭度应大于0.2;相邻林层之间林木的平均高要相差20%以上;各林层林木的平均胸径应在8cm以上3.分析林木粗度的变化或进行胸径生长比较,以及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林分结构时,一般采用林分的算术平均胸径。
()对4.从树高曲线上不仅可以得到林分的条件平均高,而且根据各径阶中值可查得相应的径阶平均高。
()参考答案:对5.随手绘制树高曲线时应使各点纵坐标值(实际值)与曲线值(理论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参考答案:对6.选择适当的回归模型用数式法拟合树高曲线很方便,但因树高曲线的变化很大,不能未经检验直接采用某一个模型拟合,而必须同时采用几个模型试验,寻求最优的模型。
测树学学习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测树学PPT学习教案适用课程:测树学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计10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培养学生掌握测树学的基本技能,如测量树木的各种参数。
3. 提高学生对森林资源的调查、监测和管理的能力。
教学方法:1. 采用PPT讲解,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测树学的基本知识。
2. 实地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树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第一章:测树学概述1.1 测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测树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3 测树学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二章:测树学基本原理2.1 树木生长的规律2.2 树木测量的基础知识2.3 测树学的数学模型及应用第三章:测树学基本方法3.1 地面测量方法3.2 遥感测量方法3.3 计算机辅助测量方法第四章:树木参数的测量4.1 树高、胸径和冠幅的测量4.2 树干曲率的测量4.3 树木生物量的估算第五章: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5.1 森林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5.2 森林资源监测的技术手段5.3 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的应用案例二、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课件及教学素材。
2. 安排实地操作场地,准备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1. 讲解测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第一章)。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测树学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一章)。
3. 讲解测树学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并提问(第二章)。
4. 实地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测树过程,掌握测量方法(第三章)。
5. 讲解树木参数的测量方法,并进行实践操作(第四章)。
6.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的案例经验(第五章)。
三、教学评价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实地操作能力、课后作业评价内容:1. 学生对测树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测树学实际操作的熟练程度。
3. 学生对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的应用能力。
(完整版)测树学(总结)

测树学(复习)第一章 单株树木材积测定一、伐倒木:树木伐倒后横卧在地,砍去枝桠,留下的净干称为伐倒木三、近似求积式精度:精度高低为:牛顿式精度最高中央断面式中等平均断面式最差中央断面常出现“负误差”平均断面“正误差”四、区分求积式:把树干分成若干段,段长1或2m ,求出每段材积与梢头材积,再合计。
1、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 V=g 1l+g 2l+…+g n l+1/3g ’ ·l ’=(g 1+g 2+…+g n ) ·l+1/3g ’ ·l ’ g 1、g2、…、g n 为各区分段断面积,l 为区分段长,l ’为梢头长,g ’为梢头底面积 23、区分求积式的精度:在同一树干上,某个区分求积式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分段个数的多少,断数愈多,则精度愈高。
一般区分段数以不少于5个为宜。
五、直径和长度的量测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对树干材积V= g L 求导,得:P v =2Pd+PL 当长度测量误差率与直径测量误差率相等时,直径测量误差对材积计算的影响比长度测量误差的影响大1倍。
六、形数:一般定义:树干材积与树干在某一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称树干在该处的形数。
形数是表示树干形状的指数,它说明树干饱满度。
形数越大,说明越饱满。
1比,即: f1.3式中的胸高断面积,树高和胸高形数通称为立木材积的三要素。
(形数仅说明相当于比较圆柱体体积的成数,不能独立的具体反映树干的形状。
) 2、正形数:树干材积与树干某一相对高度(如0.1h )处的比较圆柱体的体积之比,记为f n 正形数只与r 有关,而与树高无关。
克服了胸高形数依树高而变化的缺点。
能较好的反映不同的干形。
3实验形数的比较圆柱体的横断面为胸高断面,其高度为树高(h )加3吸收了胸高形数量测方便和正形数不受树高影响两方面的优点。
实验形数的材积公式为: 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实验形数比较稳定。
实验形数是一个树种的平均干形指标。
七、形率:定义: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
测树学复习资料

测树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单株树木材积测定1.伐倒木材积基本公式:中央断面积式:V= 平均断面积式:V=(g0+g n)l/22.两个基本公式的误差分析:y2=px r (孔兹干曲线)当r=0或1时,两式均无误差且相等。
当r>1时,平均断面积公式偏大;中央断面积公式偏小。
当0<r<1时,误差规律正好相反。
3.牛顿公式:V=(2V中+V平)/34.为什么采用区分断面求积法有效地减少伐倒木材积计算误差,提高计算精度。
区分段数量不是越多越好。
5.胸径测量时的注意事项:○1米以下分杈时,对每个枝条进行测定2斜坡上测胸径以高位为准○3采用轮尺或围尺,误差不同4胸高处出现节疤、凹凸时,应在胸高断面上下距离相等而干形较正常处,测直径取平均值6.立木树高测定方法:采用布鲁莱斯测高器7.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的比成为形数(form factor),有胸高形数与实验形数。
8.胸高形数的性质:如果把树干干形看成是遵从孔兹干曲线的规则集合体,则胸高形数与树干形状r和树高h的函数,当r一定时,胸高形数依树高的增加而减少。
9.实验形数的性质:不随树高而变化。
10. 形率:树干上某一位置的直径与比较直径之比称为形率。
11.胸高形率:树干中央直径(d1/2)与胸径()之比称为胸高形率,用q2表示。
12.望点和望高:把树干上部直径等于1/2胸径处称作望点。
望点至干基长(高)度称为望高。
13.立木材积近似计算的三种方法:○1形率法:V=a.胸高形率的测定与计算b.由胸高形数与胸高刑律的关系式计算胸高形数c.根据胸高形数的定义计算树干材积○2平均实验形数法:V=f(实验形数)(h+3); ○3望高法:V=2/3 (h R+2)○4形点法第二章树木生长量测定1.生长与生长量:一定间隔期内树木某因子所发生的变化统称为生长, 变化的量称为生长量。
2.树干年龄的测定方法:○1查数年轮法:树木正常情况下每年形成一个年轮,根颈位置横断面上的年轮数就是树木年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采用数理统计分布函数研究林分直径结构时, 都是以算术平均直径(d)为准;
而采用相对直径法研究林分直径结构时,则以林 分平均直径(Dg)为准。
2 同龄纯林直径结构
2.1 直径正态分布
各林分直径分布曲线的具体形状虽略有差异,但 就其直径结构规律来说,尽管林分平均直径不同, 但都具有以下规律: ①单峰左右近似于对称的山状曲线; ②中等大小的林木株数占多数; ③径阶两端的林木株数逐渐减少; ④以林分算术平均直径为峰点。
1.8倍,最细林木直径为0.4~0.5倍。
2.3 累积分布曲线
采用相对直径表示林木直径时,若把各径阶内林 木株数时也换算为相对值,并计算出各径阶株 数累积百分数。这样,便于将不同林分平均直径、 不同林木株数的林分置于相同尺度上进行分析比 较。
经过对各树种不同条件的林分分析结果表 明,不论树种、年龄、密度和立地条件如 何,其林分平均直径(Dg)在株数累积分布 曲线上的位置大致在55%~64%,一般近于 60%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异龄林分直径结构比同 龄林分要复杂得多,其分布曲线类型受林分 年龄结构、树种特征及组成、更新方式及过 程、自然灾害、采伐方式及强度、立地条件 等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异龄林分直径分布, 除了呈典型的反J型曲线外,还经常呈现为 不对称的单峰或多峰团状曲线。
第二节 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林分结构主要研究:
(1)林木在林分中的空间占有状态-生态学
(2)林木各调查因子按林木大小的分布状态-测 树学
第1节 林分直径结构
1 林分直径结构的概念及意义
林分直径分布:也称作林分直径结构,林分内林 木株数按径阶的分配状态。
林分直径结构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林分结构。林 分直径便于测定,且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的树木 的分配状态,将直接影响树木的树高、干形、材 积、材种及树冠等因子的变化。
2 异龄纯林直径结构
同龄林和异龄林的差别:同龄林具有一个整齐的林 冠,最小的林木尽管生长落后于其他林木,生长得 很细,但树高仍达到同一林冠层;而异龄林分的林 冠则是不整齐的。
异龄林分中较常见的情况是最小径阶的林木株数最 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时急剧减少, 达到一定直径后,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而呈现 为近似双曲线形式的反J形曲线。
多年来林学家曾利用正态分布函数 拟合、描述同龄纯林直径分布,并 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因此,可 认为同龄纯林直径结构近似遵从正 态分布。
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形状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变化,即 幼龄林平均直径较小,直径正态分布曲线的偏度为右偏; 其峰度为正值;这种右偏直径分布属于截尾正态分布。随 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分算术平均直径逐渐增大,直径正 态分布曲线的偏度由大变小,峰度也由大变小,林分直径 分布逐渐接近于正态分布曲线。
1.2 概率分布函数法
近20多年来,主要采用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描述、 拟合林分直径分布。
可根据林分直径分布的具体形状特征和变化规律, 选用不同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一般常用的分布 主要有: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Γ分布、β分 布、SB分布等。
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模型、林分直径动态预测模 型中,Weibull分布应用最广泛。
在林分直径分布时间序列中,由于长期自然生长与 竞争,林分直径分布最终都趋于正态分布。也就是 说,正态分布可看成是同龄纯林直径的极限分布。
2.2 直径的变动幅度
相对直径:
林分中各株林木胸径(di)与林分平均胸径(Dg) 的比值,称作相对直径(Ri) Ri=di/Dg
林分平均直径(Dg)的R=1.0 林分内最粗林木的相对直径Rmax=1.7~1.8 最细林木的相对Rmin=0.4~0.5 即林分中最粗林木直径一般为平均直径的1.7~
自然径阶:将相对直径按0.1的阶距划分的径阶。
自然径阶
0.5 0.6 0.7 0.8 0.9 1.0 1.1
株数(%)
0.7 3.5 9.5 16.1 18.4 18.1 13.1
自然径阶
1.2 1.3 1.4 1.5 1.6 1.7
株数(%)
8.9 6.3 3.3 1.5 0.5 0.1
林木按自然径阶分布的情况,并不依树种、地位级 和疏密度而变,仅在某种程度上随林分年龄而改变, 但在很大程度上随着抚育采伐的特点而改变。
森林计测学
Forest Mensuration
第3章 林分结构
林分直径结构 林分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林分树高结构 形数、形率及材积结构
林分结构:林分(人工林、天然林)在未遭受到 严重干扰(如自然因素的破坏及人工采伐等),经 过长期的自然生长、枯损与演替的情况下,林分 内部许多特征因子都具有一定的分布状态。而且 表现出较为稳定的结构规律性,称它为林分结构 规律。
我国对于异龄林分 直径结构也进行了 较深入地研究,如 钱本龙(1984)研 究岷山原始冷杉异 龄林分直径结构, 认为其林分直径分 布为不对称的山状 曲线。
孟宪宇(1988)利用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天然落 叶松林78块标准地资料,分析了林分直径结构, 结果显示:若不分层时其林分直径分布为双峰山 状曲线;而分层后各层的林分直径分布分别为单 峰山状曲线。
森林分子:在同一立地条件下生长发育起来的同一 树种同一年龄世代和同一起源的林木。
森林分子学说:主张把复杂林分划分成若干个森林 分子进行调查,研究森林分子的结构规律。
大量检验都充分证明,当把复杂林分划分成森林分 子后,在每个森林分子内部都存在着与同龄纯林一 样的结构规律,这一发现是研究复杂林分结构规律 的一个重要进展。
1 同龄纯林直径分布拟合方法
1.1 相对直径法
计算相对直径及株数累计百分数 绘制株数累计百分数曲线(肩形曲线)
y a bx cx2 dx3
只要已知林分中任一林木的相对直径,就 能求出小于这一直径的林木占林分总株数 的百分数。相反,若已知株数累积百分数 值,从肩形曲线上也能查出它所对应的相 对直径,再根据林分平均直径就可计算出 所对应的林木直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