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与外国歌剧认识和区别

合集下载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

”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

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

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

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

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

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

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

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

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

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

中国戏曲与西洋戏剧之比较XX学院 XX班 XXX西洋歌剧与中国戏曲是音乐艺术与戏剧艺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

二者是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社会型态、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出现的艺术类型,从艺术形式上来认识,都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而有诸多的相同之处,但因其起源于不同地域,发展于不同地域,故彼此间又存在诸多不同。

下面将以具体作品为例,比较中国戏剧和西洋歌剧在文化背景,艺术表演方式和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不同。

指出中国戏曲该如何发展。

一、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形成的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植根抵于人民生活之中, 而音乐艺术又都源自民族民间音乐中, 各有各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一是希腊悲剧和喜剧、二是印度梵剧、三是中国戏曲。

可见我国戏曲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了独具特色的重要地位。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 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 经汉唐到宋金的发育成长过程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

如今有360多个剧种,多种唱腔。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而作为世界艺术珍宝的西洋歌剧, 是西方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歌剧最早出现在16世纪的意大利,源自古希腊悲剧的剧场音乐,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

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歌剧的主流。

按其性质特点及流传时、区的不同,分有正歌剧、大歌剧、轻歌剧、乐剧等类型。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

中西歌剧文化艺术差异之探究歌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世界各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的差异,歌剧在两种不同的环境中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音乐特征和表演风格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中西方歌剧的基本知识,但很少涉及两种歌剧之间的比较和差异。

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横向比较的方法,深入研究中西方歌剧在多个维度的差异。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证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中西方歌剧的剧本、音乐、表演等相关文献,了解两种歌剧的基本特征。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方歌剧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演员、导演和音乐指导等关键人员进行访谈,收集他们对中西方歌剧差异的看法和体验。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归纳出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

题材选择:中西方歌剧在题材选择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倾向于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题材,如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而西方歌剧则更倾向于选择古典神话、文学名著等作为题材。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对历史和文化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音乐风格:中西方歌剧在音乐风格上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音乐风格多变,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融合了多种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

而西方歌剧的音乐风格则更注重和声、旋律和节奏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严格的音乐体系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表演风格:中西方歌剧在表演风格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表演风格通常更为夸张和戏剧化,强调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舞台效果,而西方歌剧的表演风格则更注重真实性和细腻的情感表现,强调舞台上的自然主义表演。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影响。

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音乐体系和表演传统。

本研究通过比较和分析中西方歌剧艺术文化的差异,揭示了两种歌剧在题材选择、音乐风格和表演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基于认知和区别视角下的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对比研究

基于认知和区别视角下的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对比研究

169音乐论坛SONG OF YELLOW RIVER / 042020外国歌剧产生于17世纪前后,而中国歌剧产生于20世纪初期。

两者本质相同,都是注重歌唱技巧和音乐元素的舞台戏剧表演形式,中国歌剧也或多或少借鉴了外国歌剧的一些技巧。

但是,由于发展时间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因素,两者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许多差异的,本文以这种差异为主要研究视角,对中外歌剧展开了研究和探讨。

对于中西方歌剧进行比较研究,能够使得中国歌剧艺术创作者和表演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中国歌剧的独特之处和发展方向,同时也能够更加了解西方歌剧的特点和优势,从而更好的发扬中国歌剧特色、借鉴和学习西方歌剧的优势。

一、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在认知层面的比较(一)认知层面的相似之处中国歌剧与外国歌剧一样,都是集歌唱、乐器、表演、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表现形式。

两者都是戏剧表演和歌唱表演的融合,从这个认知层面来说,两者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都是“唱出来的戏剧”,都拥有着非常强的感染力和舞台效果[1]。

(二)认知层面的不同之处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两者在认知层面也存在较多的差异。

中国歌剧在题材的选取方面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民间习俗、社会经济环境和政治历史背景,如《窦娥冤》、《草原之歌》、《江姐》等。

由于中国歌剧发展的时间较短,一些中国歌剧在创作上也借鉴了一些西方作曲的技法,如《白毛女》,但是这部作品也融入了很多中国戏曲元素,且讲述的故事也是中国民族特有的故事情节,表达的是民族情感。

而西方歌剧的题材选取方面则主要结合了当地的历史传说和经典著作,如《茶花女》等。

总而言之,两种歌剧在剧情上分别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民族经历、社会观念和审美标准[2]。

二、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的区别(一)情感表达形式的区别中西方歌剧在情感表达形式上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歌剧的情感表达落脚点以“剧”为主,即往往是通过情节上的戏剧冲突来渲染情感,带动观众的情绪,在整个过程中用,歌声更多的都是用来烘托剧情的,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灯光、舞蹈等来塑造。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

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论我国戏曲与国外歌剧之间的异同分析论文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在学术研究中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内歌剧的引进首先是通过俄罗斯开始的,随着中东铁路在东北修通,有了交通的保障,中国与俄罗斯的交流往来幵始密切起来,歌剧的引进也是从俄罗斯的名族歌剧开始的,如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代表创作的俄罗斯民族歌剧。

随后中国的学者走出国门,带回了国外的先进理念,许多外国着作开始有了中文译本,国内掀起一股翻译国外书籍的风潮,这时关于歌剧的理论研究才逐渐被引入国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只是初始牛角,后五十年才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着作,然而,从内容上看,还只是局限于歌剧作品集的整理以及歌剧演出形式的研究,对于歌剧作为一种文化所承载的内涵等更深层次的理论着作鲜有少见。

同样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与歌剧在欧洲相同的历史意义,更因为二者同从古老的戏剧发展而来,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必不可少。

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是戏剧在不同文化下发展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两种戏剧形式,中国戏曲是从中国戏剧中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西洋歌剧也是从希腊文明中的戏剧文化发展而来,它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原始戏剧,探索二者的起源,我们发现其有着惊人的相似过程,不仅仅是起源,它们的发展过程、表现形态、艺术内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之处。

1.1课题的研究意义对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的比较研究提出新的看法,希望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填充中国戏曲与西洋歌剧之比较研究的一个空白内容,同时也将中国戏曲放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使更多的学习者把关注点投向中国传统声乐文化。

戏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一大精髓,其中蕴含了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性格特点、精神文明和独特语言的最集中、最表象的体现;西洋歌剧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广泛的古典艺术之一,经过了几个世纪,到今天,它仍占据着各大舞台的中心地位。

将二者放在一起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乂。

中外歌剧的历史对比与文化传承

中外歌剧的历史对比与文化传承

中外歌剧的历史对比与文化传承歌剧,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承,它是一种具有高雅艺术,演唱、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元素的完美融合,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外歌剧的历史对比,可以发现两者在音乐创作、主题、表演手法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贯穿其中,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特点。

先看国外。

在欧洲,歌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自十七世纪开始,意大利就开始成为世界歌剧的主要中心。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歌剧逐渐走向了多元化。

法国歌剧以较重的视觉效果著称,德国歌剧大量采用合唱以及音乐技巧,至于俄罗斯的歌剧则更为浪漫热烈。

而中国的歌剧则起源丰富,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与历史背景。

早在唐朝就有“皮黄”的散曲唱腔,元朝花轿戏的出现,则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

到了清朝时期,满族的戏曲文化开始显露,从而形成了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等多种剧种。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然也导致了中外歌剧在音乐创作上的差异。

西方歌剧大量采用旋律主题,发挥旋律的优越性和表现力,突出音乐演唱的主导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的音乐则强调节奏和韵律,打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视听效果。

表演手法方面,中国歌剧更为强调舞台表现。

京剧以注重动作、姿态、衣装、化妆等细节,去达到更加生动传神的表演效果,并以“唱念做打”四大技巧为特色。

相比之下,西方歌剧则更加注重声音的演绎,声乐和音乐成了西方歌剧的核心表现方式。

总的来看,中外歌剧的不同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

在现代,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强,越来越多的异国歌剧作品被引入国内,并逐渐被普及。

例如,“杜鵑亭记”、“魔笛”等经典的西方歌剧已经有了中文版演出,而第四届国家京剧艺术节,则将全球京剧艺术届的优秀作品齐聚中国。

无论是中外歌剧,还是不同类型的歌剧,在其中我们都不难看到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视。

文化传承,是让一种艺术得到长久保存的关键。

它的传承一方面可以发掘历史的价值和人类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音乐剧,中国,外国]中国音乐剧和外国音乐剧的比较分析

[音乐剧,中国,外国]中国音乐剧和外国音乐剧的比较分析

中国音乐剧和外国音乐剧的比较分析一、外国音乐剧特点分析对外国多首音乐剧进行研究,发现外国音乐剧中的一些主打曲中歌曲占有较大比重,而非歌剧中的咏叙调、宣叙调、咏叹调,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主打曲歌曲占有比例高外国音乐剧主打曲结构清晰、严谨、结构简单,写法多为变奏式或AB材料的单二部曲。

如上个世纪歌剧向音乐剧过渡时期的《老人河》以复三部曲式为结构,而后经过不断发展音乐剧主打曲结构逐渐向清晰、简单方向发展。

同时,音乐剧的主打曲变化重复、乐句重复、动机重复,与民进歌曲写法相近。

如《夏天摇篮曲》是一种音调重复变奏曲形式的歌曲,又如大家比较熟悉的《音乐之声》中的唱段是屡次重复动机的写法。

2.主打曲呈现载歌载舞特点音乐剧主打曲具有较强的表演性、动作性,使得舞台活力进一步增强,尤其载歌载舞特点突出,和歌剧中程式化的舞蹈具有一定差别。

如《波吉和贝丝》音乐节奏和风格为黑人爵士乐,演唱具有很强的动作性。

又如《音乐之声》具有较强的音乐可动性,当演员演唱时其他人以动作伴随,实现舞台上的互动,这一互动延伸至台下引发观众的共鸣,获得较好的剧场效果。

究其原因在于音乐剧的主要语言由摇滚乐、爵士乐、古典音乐构成,尤其摇滚乐、爵士乐具有较强的音乐动作性。

3.主打曲以流行音乐为基调音乐剧基调为现代流行音乐,尤其主打曲基调和流行音乐写法几乎无差别。

众所周知,流行音乐具有大众化、娱乐化、通俗化特点,一定程度上奠定音乐剧在欧美经久不衰的地位。

音乐剧主打曲演唱技巧与歌曲不同,演唱难度不大,一些表演功底较强的流行歌手可演唱出音乐剧中的歌曲。

另外,音乐剧内容多和生活相关,趋于平民化。

二、中国音乐剧特点分析在中国音乐剧相关著作中常将创作演出于1982年的《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作为中国原创的第一部音乐剧剧目,其后仅有《四毛英雄传》、《鹰》、《山里的游戏》等并不太多的曲目打着音乐剧的大旗,并以喜歌剧、轻歌剧进行演出。

由此可见中国音乐剧的创作者抱着谨慎谦虚的态度,毕竟音乐剧并非土生土长。

浅析20世纪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异同

浅析20世纪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异同

浅析20世纪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异同20世纪是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重要时期,两国在歌剧艺术上都有着独特的传统和发展特点。

本文将就20世纪中国与乌克兰歌剧发展的异同进行浅析,探讨两国在歌剧艺术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对歌剧艺术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发展的特点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受西方文化影响,歌剧艺术也逐渐引入中国。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歌剧受到意大利、法国、俄罗斯等国家歌剧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歌剧在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歌剧作品,这些作品主题多以历史题材为主,如《白毛女》、《刘三姐》等,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

第二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歌剧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包括戏曲改革、革命戏曲、现代戏曲等形式的歌剧作品相继问世,如《雷雨》、《红色娘子军》等,歌剧创作也逐渐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中国歌剧在20世纪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题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文学作品的改编,也有现实生活题材的创作,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和历史;二是音乐风格多样,结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歌剧音乐风格;三是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不仅有传统的歌剧形式,还有结合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创新表现;四是创作手法灵活多样,既有传统的古典歌剧形式,也有现代戏曲、音乐剧等形式,实现了多层次的创作和表演方式。

乌克兰歌剧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乌克兰歌剧在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其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歌剧作品的创作和演出,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

乌克兰歌剧作品大多以乌克兰传统民间故事、历史题材为主题,如《塔拉斯·布尔巴》、《安德烈·谢尼亚夫斯基》等,反映了乌克兰文化和历史的独特魅力。

二是歌剧音乐风格的形成,乌克兰歌剧音乐融合了俄罗斯古典音乐和乌克兰传统音乐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乌克兰歌剧音乐风格,包括古典派、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等不同风格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以歌唱为主。

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是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歌剧发展的三个阶段:
探索阶段: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

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以及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

那时,一大批秧歌剧,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

探索阶段: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

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1.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2.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3.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

在古希腊时代,希腊人就已经利用音乐来帮助表现诗歌的内容。

常以弦乐器或木管乐器为伴奏,并用合唱来配合动作及剧情的发展。

实际上,带有音乐的戏剧,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也有。

中世纪的教会音乐中,有种称作“宗教戏剧”(又称作奇迹剧、神剧、清唱剧等)的体裁,专门表演圣经故事,有朗诵,有独唱,有合唱,也有角色和动作表演。

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田园剧”也是类似的形式,只是它的内容以表现生活场景为主,例如爱情,饮酒,打猎等等。

应该说,它们是歌剧艺术的诞生的重要基础。

16世纪末,意大利有一群知识分子聚集在巴尔第伯爵的宅第里,讨论古希腊音乐理论。

他们借鉴古希腊悲剧,把音乐和文字交织在一起,想给当时的音乐一个新的面貌。

他们时常欢聚在一起唱歌、演奏乐器。

他们认为创造出一种文字与歌唱水乳交融的音乐,是音乐创新的最佳途径。

当时统治佛罗伦萨的梅迪奇家族在宫廷里为他们提供了实验这种新艺术形式的机会。

由于民族和文化的缘故,中国歌剧和西方歌剧在题材、思想内容、感情表达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感情表达。

西方感情表达直白、炽热,中国人含蓄委婉,在脚本和音乐上,都要注意民族特点,抒情和诗意多一些。

谱曲问题。

说实话,汉语不太适合唱美声,一方面不像意大利语有那么多元音,另一方面汉语声调、节奏感可改动性不大,所以一定要按“文韵”谱“乐韵”。

听众习惯。

中国歌曲作曲通常只传达情感(如喜、怒、哀、思、恐)不表现性格。

但歌剧音乐又讲究表现人物性格、特别是内心深处的东西。

从中西歌剧的表演形式上看,二者在唱法方面有着极大的不同。

显得歌剧一般由宜叙调‘咏叹调贯穿始终。

剧中往往要穿插重唱、合唱、舞曲。

西方的声乐体系是按照演唱者的音域和演唱方法来划分成“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这个区分是由歌剧的作曲家来给予的。

也就是说,一个剧中人的歌唱艺术风格,是由作曲家和演唱者来决定的。

而在中国,演唱的声乐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套——演员的演出区分不是根据角色“行当”的特点。

每一个“行当”都有着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

从发展特点上来说,这个戏剧种类在近乎千年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剧种,出了久负盛名的京剧、越剧、平局、黄梅戏之外,还有十几种各有特色的地方剧种,它们彼此间有同有异,各有所长,在新时期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与中国戏曲的种类多种多样相比,西方歌剧的种类无疑是相对单一的。

几百年来西方歌剧的发展并不在于种类的增加而在于体式的自我完善。

由各国的音乐结合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特色,加以融合改造,使之逐渐丰富、发展、完善、成熟,并最终发出夺目的光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