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合集下载

公文写作中的常用辞格

公文写作中的常用辞格

反 、相 对 的 事 物 ,或 同
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加以比较,使 表 达 更 为 鲜 明
的一种修辞方式 。在公文中运 用 对 比 ,能 增 强
读者对事物的了解。
比 如 ,邓 小 平 同 志 在《全 国 科 学 大 会 开 幕 式
上 的 讲 话》中 说 :“ 革 命 事 业 需 要 有 一 批 杰 出 的
是 心 非 ,当 面 说 得 好 听 ,背 后 又 在 捣 鬼 ,这 就 是
两面派行为的表现 。”用对比 的 手 法 描 绘 出 两
面 派 阴 一 面 、阳 一 面 的 嘴 脸 。
对偶
对 偶 又 叫 对 仗 ,是
利用语句形式上的对
称,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
或成语对称地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公文写
系 ”。排 比 可 使 语 言 工 整 且 富 于 气 势 ,增 强 公 文
的表达力。
借代
借代是利用事物
的相关性 ,用 与 本 体 密
切相关、能显示本体特征的事物来代替本体的
一种修辞方式。借代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SECRETARY 35
《秘书》 2009.3
以 具 体 代 替 抽 象 。 如 ,“ 在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领 导 下 ,中 国 人 民 用 小 米 加 步 枪 ,打 垮 了 帝 国 主 义在中国的统治 。”用“小米”代替贫乏的军需 供 应 ,用“ 步 枪 ”代 替 落 后 的 武 器 装 备 。
以部分 代 替 整 体 。 如 ,“ 划 清 两 种 界 限 ,首 先 是 革 命 还 是 反 革 命 ?是 延 安 还 是 西 安 ?”“ 延 安 ”当 时 是 解 放 区 的 首 府 ,代 替 革 命 ;“ 西 安 ”当 时 是 国 民 党 统 治 区 ,代 替 反 革 命 。

公文写作要求之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要求之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要求之恰当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文学技巧,可以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并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公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有力、易懂。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并以实例来说明其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

1. 比喻与拟人比喻是通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相似之处来进行类比,以增加表达的效果和趣味。

例如,我们可以用“大海般辽阔”的形容词来描绘一个广阔的社会范围。

拟人则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使其更加生动。

比如,我们可以说“时间不等人”,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2.排比与反问排比是通过列举相似或对比的事物来加强表达。

例如,我们可以说“荡漾在心头的不仅仅是悲伤,还有希望、勇气和坚持”。

反问则是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需要回答,而是用来引起读者的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说“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吗?”3.夸张与修辞问句夸张是通过夸大或放大描述的手法来达到强烈的说服力和效果。

例如,“这个计划可以改变我们整个世界!”修辞问句则是通过提出一个问题并用修辞手法加以描述,以突出主题和观点。

例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吗?”4.对仗与倒装对仗是通过巧妙地结合两个或多个语句,使其结构和语言表达相互呼应,以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与其沉溺于过去,不如追求未来;与其被压倒,不如主宰自己。

”倒装则是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得句子更加具有诗意和表现力。

例如,“只有在困难面前,才能看到真正的勇者。

”5.比较与反复比较可以通过对两个事物的对比来表达观点和理念。

例如,“这个方案不仅经济实惠,而且环保,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反复则是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来加强表达效果。

例如,“加强教育,教育是基础;加强科技,科技是动力。

”综上所述,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公文写作更加生动、有趣,并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使用修辞手法时,我们需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和目的进行选择,并保持适度和谨慎,避免过分夸张和炫技,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论公文写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权威资料]

论公文写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权威资料]

论公文写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摘要:公文,因其特有的政治性,严肃性以及权威性,直接使得公文往往很难有一般文体中的所富含的“浪漫色彩”。

公文写作的目的主要就在于和大众维续一种的合理高效的交流,并且是通过官方主体栽体以及民间环节所传递出现的。

所以,既然赋予了官方意义上的信息传播,通常就直接表示了公文写作的内容为主流意识形态,也就是“主流价值观”。

以发生学视域解析,修辞手法行为的产生,主要是一种传播者重视接受者的一种体现。

但是也由于被传播者内心无可避免的存在潜在的干扰,往往会让传播者在进行表达过程中,会预设一个表达效果,且择取适宜的修辞办法,以期能够获得理想的结局。

关键词:公文:写作:修辞手法一、引言公文特征,顾名思义,其中“公”是最大的特征属性。

因而,不管是写作的语言形式上,抑或是实际使用环节,公文都和常规的文章语言有着很大分别。

公文,也一般被人理解成为十分固定不好修改的语言形式,不可以把修辞手法放到里面。

然而回顾古今历史的所出现的优秀公文稿,通常都会运用到修辞手法,以此来升华想要表达的效果。

二、公文写作中修辞手法运用的原则(一)清晰明确性是公文内核功能所决定的,公文的功能需要语言表达要绝对的明确。

一般意义上,“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根据什么指导思想及标准去做”等都必须明确、清晰。

公文修辞一旦出现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在概念上不清不楚,就容易使人无所适从,不仅不能保证效率,还会贻误工作。

准确是明确的前提,不准确就谈不上明确。

例如,有部门将节日放假的请示,其收文的机关写成“各级领导”,很多人看上去似乎显得“面面俱到”,把所有的领导身份都涵括了进去。

然而,也正是这种“滴水不漏”的写作显示出了文章的错误。

究其原因只在于,“请示”的涵义基本上是下级向上级传递信息,是一种单对单的行为过程中。

因此,“各级领导”,会让人产生一种权力混乱的感觉,其具体内容指向不明确。

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写作者用词必然要非常严谨,公文的严肃性一旦出现疏忽的心理,一字、一词都会产生负面的严重后果。

公文写作中如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中如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中如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修辞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公文写作更生动、更有感染力、更具有说服力。

在公文写作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有效提升文章的文采,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公文写作中如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和拟人修辞比喻是通过将事物和某个意义相类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形容事物。

在公文写作中,比喻能够抽象地表达抽象的问题或概念,使文章更具形象感。

例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使用比喻来形容经济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经济就像一架飞翔的雄鹰,翱翔在蓝天之上。

”这样的比喻能够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

拟人修辞是将非人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特征和行为,使其更有生命力。

在公文写作中,拟人修辞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形象,增强表达的力度。

例如,在环保公告中可以写道:“垃圾是社会的顽疾,我们呼吁每个市民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通过给垃圾赋予“顽疾”这样的拟人形象,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二、排比和对偶修辞排比是通过将词、短语或句子按照相同的结构排列,以增加语言的力度和音韵的美感。

在公文写作中,排比能够强调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对比,使文章更加有条理和表达更加清晰。

例如,在一份扶贫工作总结报告中可以写道:“扶贫不仅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民生工程,是一项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通过排比的形式,凸显了扶贫工作的多重意义和重要性。

对偶修辞是通过在相邻句子中使用形式相对称的词语或短语,使语言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

在公文写作中,对偶修辞可以使文章更加易读、易懂。

例如,在一份感谢信中可以写道:“感谢无私的奉献,感谢辛勤的付出。

”通过对偶修辞的运用,使文章更加朗朗上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夸张和反问修辞夸张修辞是为了增强说话的效果,夸大事物的性质、特点或影响,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或共鸣。

在公文写作中,夸张可以使表达更加夸张生动,增强说服力。

例如,在众多的宣传文案中,可以使用夸张修辞来吸引公众的关注,如:“这款产品让您的生活变得轻松如风。

公文写作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一种修饰、强调或美化文字的技巧,在公文写作中,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笔更加优美,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本文将探讨在公文写作中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以期提升公文的质量和效果。

一、比喻比喻是一种通过将事物和其他具体形象相比较的方式来进行修辞表达的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比喻可以更生动地描述事物,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比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用比喻来形容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如“经济发展如同一片蓬勃生长的森林”。

二、排比排比是将一系列类似或相近的事物以连续的形式排列出来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可以突出重点,增加记忆效果,并且体现逻辑的有序性。

例如,在法律程序中可以使用排比来阐述各个环节的程序,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三、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感受或作用来强调表达的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使用夸张可以增加形象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以吸引读者的注意。

例如,在环境保护的公告中,可以使用夸张来强调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如“我们的水源如同被污染的毒蛇,威胁着每一个生命”。

四、比较比较是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其中的差异性和优劣势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比较可以更好地说明问题,使读者更加明确地理解其中的含义。

例如,在教育发展规划中可以使用比较来强调我国教育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提出改进的方向。

五、反问反问是一种以质问的方式进行修辞表达的手法,在公文中使用反问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加阅读的趣味和深度。

例如,在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中可以使用反问句来强调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难道我们可以对贪污腐败视而不见吗?难道我们可以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吗?”六、修辞反复修辞反复是通过在文章中多次重复相同的词语、句子或观点来强调表达的手法。

在公文写作中使用修辞反复可以使文章更加连贯,突出重点,增强说服力。

例如,在扶贫工作总结中,可以多次重复“扶贫”这一词语,来强调和巩固工作成效。

公文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公文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

公文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是公文写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在表达意思的同时,通过巧妙的语言运用,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文中所表达的内容。

本文将讨论公文写作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其具体运用。

1. 比喻与暗喻比喻是运用明显的比较使受众更加直观地理解某一概念或情境。

公文中的比喻可以用来形象地描述某一概念的特征、意义或重要性。

例如,在一份政府发文中,可以说“环保就像是我们的生命之水,我们应该共同呵护”。

这种比喻使读者更容易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并产生共鸣。

暗喻则是通过间接的表达方式,通过暗示和隐喻的手法传递特定的信息或情感。

在公文中,暗喻常常用来隐晦地表达某种观点或意图,避免过于直接和冲突。

例如,一份关于市政工程的公告中可以说“城市将蜕变成一位美丽而动人的新娘”。

这句话通过暗喻将城市工程与新娘的美丽、动人相联系,强调城市的变化将会令人惊喜和赞叹。

2. 排比与对偶排比是指在列举事物的时候故意使用相同的结构、相似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以强调一系列概念或论点的重要性。

公文中的排比可以用来强调某一政策、行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在一份关于扶贫工作的报告中,可以写道“投资不止,政策不断,社会力量不遗余力,造福农民不辞辛劳”。

这种排比的写法使得读者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对偶则是在表达过程中通过运用相对的词语、短语或句子结构来对比、强调不同的观点或概念。

在公文中,对偶可以用来对比不同政策、不同行动的利弊、优劣,从而达到影响受众的目的。

例如,在一份法律修订的公告中,可以写道“保护知识产权,打击侵权盗版;鼓励创新创造,严惩假冒伪劣”。

通过对偶的写法,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修订法律的目的和意图。

3. 夸张与反问夸张是一种通过言语手法夸大、渲染事物特征或说服力的修辞手法。

在公文中,夸张可以用来强调某个观点、政策或行动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例如,在一份关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公告中,可以写道“只要你每天坚持运动,你将像超人一样拥有无穷的力量”。

公文写作技巧之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格

公文写作技巧之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格

公文写作技巧之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格修辞手法和修辞格是公文写作中常用的技巧,可以有效地提升文章的表达能力和阅读体验。

在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格的基础上,公文既能传达信息,又能使文章更加生动、优雅。

本文将介绍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格的技巧,并说明其重要性和具体运用。

一、修辞手法的使用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产生形象生动的效果。

在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比喻能够使文章更加具体,增强读者的感知。

例如,在说明一个方案时,可以使用比喻来形容其具体效果,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2. 修辞问答修辞问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并自行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在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修辞问答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例如,在表述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提出问题,接着回答,并给出解决方案,以增强文章的逻辑和条理性。

3. 排比排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列举相同结构或形式的词语或短语,以加强修辞效果。

在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排比能够使文章更有节奏感和力度。

例如,在列举几个相似的项目或观点时,可以使用排比来加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4. 反问反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提出问题并暗指答案,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在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反问可以提升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在陈述一个事实或观点时,可以通过反问来强调其重要性或让读者主动思考。

二、修辞格的使用1. 夸张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处理,以产生强烈的效果。

在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夸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例如,在描述某个问题的严重性时,可以使用夸张的语言和表述,以突出问题的紧迫性。

2. 对比对比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格,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比,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特征。

在公文写作中,适当使用对比可以更好地展示问题的核心。

例如,在说明两种不同的方案时,可以通过对比来强调它们的优缺点,并给出最佳选择。

公文写作要求之准确使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要求之准确使用修辞手法

公文写作要求之准确使用修辞手法公文写作是公务员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准确使用修辞手法可以提高公文的表达效果和文档的质量。

本文将围绕公文写作的准确使用修辞手法展开讨论。

一、修辞手法在公文写作中的作用准确使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公文表达准确、生动、具有说服力,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公文的影响力和效果。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在公文写作中的运用。

1. 比喻和拟人比喻和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使公文更具形象感和感染力。

比如,在行文中使用比喻,可以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如“阳光般的微笑”、“拔山扛鼎的精神”。

2. 夸张和反问夸张和反问可以增强表达的效果,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公文中使用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机遇吗?”。

3.排比和对偶排比和对偶可以使文章结构明确、表达简明、声音和谐,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美感。

在公文写作中,经常使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改变生活,改变产业,改变世界”。

4.托物起兴和讽刺托物起兴是运用拟人手法,将非生命事物拟人化,增加表达的情趣。

讽刺则是以嘲讽的手法来表达对某种现象或人的不满。

在公文写作中,使用托物起兴和讽刺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幽默风趣、生动有趣。

例如,“时间是个无情的刀客,匆匆让人老去”、“有人学了一辈子,都没学会做人”。

二、正确运用修辞手法的原则在公文写作中准确使用修辞手法需要遵守以下原则:1. 情景与背景相适应修辞手法的使用应该与文档所表达的情景和背景相适应,不可过度使用或使用不当。

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选择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档更加准确、恰当、得体。

2. 意义明确、贴切使用修辞手法时,要确保其意义明确、贴切,避免模糊不清或产生歧义。

修辞手法应该能够准确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3. 兼顾简练与详实修辞手法的使用既要注意简练明了,又要注意详实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比较广泛
修辞格在公文中的运用比较广泛,不同种类的修辞格适用不同种类的公文、工作中必须根据行文的对象、环境、条件、效果以及行文的内部、外部要求、选择相应的修辞格,以使语言更加表情达意。

总体而言,公文的修辞格分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类。

一、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又称"规范修辞",但在修辞范围内所起的作用决不是消极的,公文的性质和特点决定消极修辞是公文中一种基本的、普遍使用的修辞方法。

它多跟抽象思维相联系,强调抽象性、概括性和准确性,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加明白、通顺、准确、得体。

公文中常用的消极修辞格有:(一)宾语提前
即用介词"将"把宾语提前,以突出所要强调的表达对象。

如"现将《××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

"又如"现将《××市2001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

"这种写法在发布、转发性公文中,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

(二)重点后置
即把表述的重点放在句未、用以强调,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如"一些地方制售假劣药品的种类多、规模大,违法犯罪分子见利忘义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后果十分严重。

"后置的"后果十分严重"是结论性句子,突出了全段的
要旨。

行文中,要根据表达主旨的需要。

正确地体现这一修辞特点。

(三)词语简缩
即把较多音节词语节缩成较少音节的词语,使语言表达简单明了。

如"第十个五年计划"简缩为"十五","城市和乡村"简缩为"城乡","基本建设"简编为"基建","人民代表大会"简练为"人大","政治协商会议"简缩为"政协"等。

这些减缩词语,已约定俗成,十分规范,被人民长期广泛使用。

但大量多音节词语不可减缩,否则会出现歧义。

二、积极修辞
积极修辞又称"艺术修辞",多采用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公文中根据需要也适当地采用。

常用的积极修辞格有:(一)引用
引用是通过援引现成的语言材料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与一般公文有所不同,公文的引用主要不是引进诗文名句、谚语典故,而是恰当运用引用,简明扼要地交代行文目的和提出各种主张的依据、增强公文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且多为明引。

引用的种类。

一是引出被解释、被说明的对象,使语言表述准确;二是引出行文的依据,包括上级公文的文号、标题、公文精神、领导的指示等;二是引述群众的生动语言,用于调查报告、总结等公文中,以增强自身的权威性,提高可信度。

如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
部一定要讲政治》一书中指出:"领导干部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

做什么人?建议大家重读毛泽东同志的《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里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语言,直截了当的回答了做什么人的问题,使人一看就明白。

同时指出:"改革开放开始不久,邓小平同志就向全党打招呼。

指出'不过一两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

这股风来得很猛。

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歪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

"又如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书中指出:"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有一幅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

那对于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

你们看,像不像。

"这里的引文,直接说明了行文的目的,十分恰当。

(二)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说明或描摹甲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被比喻物和比喻物之
间是两个本质不相同的事物。

比喻一般分为二类。

明喻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都出现,常用比喻词"象"等联系;暗喻也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都出现,常用比喻词"是"等联系;借喻是以比喻物代替了被比喻物,比喻词不出现。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将人们感到陌生的事物变为熟悉的事物,将一些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将平淡无奇的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提高公文的感染力、说服力。

如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书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这里的"重于泰山"比喻人死得非常有意义,"轻于鸿毛"比喻人死得毫无价值。

邓小平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书中指出:"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这里运用的借喻,把以前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比喻成"辫子",把对这些问题和错误的认识上纲上线比喻成"帽子",把对问题和错误的处理比喻成"棍子"。

这种比喻既做到了恰当、贴切,同时又注意了浅显、鲜明和新颖,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三)借代
借代是不直接说的人和事,而用另外一种与本体密切相
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使语言表达更加活泼、鲜明、形象,加深人们的感受。

代的和被代的事物之间存在不可分离的关系,代体有充分的代表性。

事物的特征、标志以及事物的所在、产生、材料等都可用来作代体,事物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现象,如部分和整体、结果和原因、抽象和具体、特指和泛指等也可相互代替。

如《全国物价大检查总结报告》中指出:"要抓紧落实粮食风险基金和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定切实措施,稳定'菜篮子'、'米袋子'、'火炉子'价格。

"其中用"菜篮子"代蔬菜和副食品,用"米袋子"代粮食,用"火炉子"代燃料,皆为借代辞格,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公文中的借代,以保证公文语体特点为前提,不够庄重严肃和不为人们所熟悉的借体,不适于在公文中运用。

(四)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的词组或句子排列成串,形成一个整体。

一般来说,排比的各个部分常有共同或相近的提示语。

恰当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使公文文气贯通,增强语势,引起读者对所说问题的重视。

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

这就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需要深化改革,解决体制转变中的深层次矛盾和
关键问题;需要扩大开放,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菱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

"这里的"需要"、"不能"分别排列使用,使语气贯通流畅,收到了强调的效果。

(五)反复
反复就是重复使用某个词、句、段,起到加强语气和感情,强调和突出某一问题的作用。

如国务院领导同志在强调做好各种债券发行审批工作时指出:"集资一定要按国务院的规定执行,对违反规定的要登报批评。

集资要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要在国家规定的规模之内,利率不得超过国库券的利率。

"其中"集资"一词反复使用,起到了强调和突出的作用。

修辞格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行连用、套用或兼用。

连用是接连用几种修辞格。

套用是一个修辞格中包孕着又一辞格,也就是辞格里套辞格。

兼用是从这一角度看是甲格,从另一角度看是乙格,几种修辞格融合在一起,浑然一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