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案(表格式)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教案(表格式)
2、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习俗内容。
3、板书课题:12、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设计意图:教学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过年的热闹场面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对民族风俗文化的亲近、向往之感油然而生。
二、走进春节,感受年味
1、春节是个热闹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过节前后忙忙碌碌,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讲述春节的来历,过年的故事。
压岁钱:说说压岁钱习俗的小故事。
包饺子:说说饺子的寓意。
5、我们刚才交流的是汉族的春节习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你知道少数民族是怎样过他们的春节的吗?
6、春节的这些习俗让我们的年味十足,无论身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人人脸上都绽放着灿烂的笑容,感受着团圆的喜悦。
2、出示视频:春运拥挤的人群,你们看人山人海,寸步难行,这就是春运。这些都是回家的人,据交通部门统计,2018年春运期间,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累计发送旅客约29.7亿人次,是平时运送量的很多倍。什么原因呢?对,因为人们都要回家过年。
3、与家人团圆,永远是身在外地的人们最大的期盼,团圆是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对中国人来说,团圆是不变的主题,无论有多远,只要有可能每逢重要的节日,那些身在外地的人,都会克服种种困难与家人团聚,这是中国人不变的情怀。
2、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放鞭炮、拜年、压岁钱、年夜饭、包饺子、守岁、舞狮舞龙。
3、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象征团圆、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据记载,中华民族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春节习俗背后都有流传已久的传说和美好的寓意。你知道哪些?

《多彩的节日民俗》(教学设计)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多彩的节日民俗》(教学设计)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多彩的节日民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民俗习惯。

2.掌握各个节日的庆祝方式和相关的文化活动。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一、传统节日介绍•重阳节•冬至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和重要意义。

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各个节日的庆祝方式进行介绍。

二、民俗习惯了解引导学生探究各个节日庆祝时的民俗习惯,例如:1.春节期间的贴春联、贴对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传统活动。

2.端午节期间的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活动。

3.中秋节期间的赏月、吃月饼等传统活动。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传统活动,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三、实践活动开展1.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例如挂窗花、折纸灯笼、糖画等。

2.举行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包饺子、赛龙舟、赏月等。

3.参观博物馆:例如中国民俗博物馆、中华民族博物馆等。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底蕴。

教学方法1.主题导入法: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法: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探究和实践活动,考查学生对各个节日的了解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情况。

2.通过作品展示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创意思维和综合素质提升情况。

教学反思1.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条件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

2.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结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各个传统节日的了解,还体验了其中的传统文化活动,提高了文化意识和综合素质。

教师也在本次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参考。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感受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培养学生尊重、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各民族节日的起源、特点和庆祝方式,以及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对民族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民族节日的了解不够全面,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来拓展视野。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民族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和意义缺乏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知道节日的历史起源、特点和庆祝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各民族节日的起源、特点和庆祝方式。

2.难点: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民族节日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展示法:学生分组展示调查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民族节日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提前了解家人对民族节日的看法。

3.准备展示用的PPT、展板等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我国各民族节日的热闹场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各民族节日的起源、特点和庆祝方式,让学生对节日有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如何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

每组选一个民族节日,从节日起源、特点和庆祝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4.巩固(5分钟)各组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同学在聆听过程中,对各民族节日有更深入的理解。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苏教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研究“金陵灯会”、“民间艺术”、“南京方言”、“南京云锦”和“南京剪纸”的特点,从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

2、过程与方法:以研究性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能力,探讨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的特点及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中感受南京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南京百姓幸福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为自己是南京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在研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体会南京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深厚的特点,重点研究“金陵灯会”和“南京方言”,感受南京老百姓幸福祥和的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南京的情感。

教学准备1、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自备剪刀一把。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最喜欢到哪儿呢?为什么呢?2、想不想一起去领略一下南京的风光啊?【播放视频】3、南京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的民风民俗【板书:民风民俗】你们知道有哪些吗?4、揭示民俗村研究内容。

【播放课件】5、四人小组讨论、选定研究专题。

(生讨论汇报)6、读小组研究的提示。

【出示提示】7、老师补充资料。

8、小组活动。

二、分组研究,交流汇报※ 金陵灯会【板书】1、抓——起源:最早从魏晋南北朝就开始啦!距今1500多年了,你们有什么感受?2、抓——花灯:夫子庙的金陵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举行,十五上灯,十八落灯。

(1)出示花灯。

(2)探讨制作的不易。

(3)研究花灯的发展。

3、抓——灯会:是的,自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倡导元宵灯节活动后,夫子庙便开始享有“秦淮灯火甲天下”之美誉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可热闹着呢!咱们一起去逛逛吧!【播放视频】4、引——诗词:此情此景,正应了那首诗:【课件】银花火树自芬芳,天上人间终不分。

多彩民俗教学设计方案

多彩民俗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尊重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2. 地方特色民俗:剪纸、刺绣、民间舞蹈等。

3.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我国民俗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1)中国传统节日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民间传说等,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2)地方特色民俗教师结合当地民俗,介绍剪纸、刺绣、民间舞蹈等民间艺术,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3)民间传说教师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民间传说,引导学生了解民间传说的来源和特点。

3. 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民俗主题进行讨论,如:春节习俗、剪纸艺术等。

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2)实践操作教师提供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操作等表现,评价其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其学习效果。

3. 民俗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多彩民俗》2. 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3. 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材料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结合当地民俗,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教学内容:1.不同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

2.不同民族的习俗和节日。

3.各地方特色美食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通过一段音乐或舞蹈展示不同民族的风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知识点介绍(15分钟)1.分别介绍不同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等特点和文化背景。

2.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进行深入了解,并做简单的报告。

三、小组合作展示(30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民族,进行相关文化展示。

2.学生可以选择表演该民族的传统舞蹈、演唱该民族的传统音乐、展示该民族的传统服饰等。

3.其他小组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提问。

四、制作美食(3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方特色美食,按照制作方法进行制作。

2.学生之间互相品尝,并进行品尝评价和讨论。

五、综合展示(30分钟)1.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日或习俗进行展示。

2.学生通过展示图片、视频或现场演示的方式,介绍所选节日或习俗的来历和庆祝方式。

3.学生之间进行互动问答,增进对各种节日和习俗的了解。

六、总结和反思(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展示和表现给予积极评价。

2.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问题,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教学评价:1.学生的小组展示和互动问答。

2.学生的美食制作过程和品尝评价。

3.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思考。

4.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总结。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设计引言民族节日是每个国家的独特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庆祝和传承的重要活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民族节日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了解、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如何设计一堂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 - 了解国内外常见的民族节日,包括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 - 掌握至少一种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展示; - 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民族节日概述–国内外常见的民族节日,如春节、中秋节、万圣节等;–每个节日的由来、习俗和意义;–各个节日在不同民族中的庆祝方式和特色。

2.选择一种民族节日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可自由选择或根据教师的指导选择一种感兴趣的民族节日;–深入了解该节日的由来、习俗、传统食物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可借助图书、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并整理相关资料。

3.展示与分享–学生将自己研究的民族节日内容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口头报告、PPT演示、手工制作等;–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互相学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或展示一些图片,激发学生对民族节日的兴趣和认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民族节日概述:–教师简要介绍一些国内外常见的民族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学生积极参与,补充自己对这些节日的了解;–教师可以呈现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这些节日的庆祝方式有直观的了解。

3.选择一种民族节日进行深入学习:–学生自由选择或教师指导,确定要研究的民族节日;–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研究,整理相关资料;–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互相帮助和学习。

4.展示与分享:–学生进行展示,可以采用口头报告、PPT演示、手工制作等形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分享进行点评和鼓励。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

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下《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的一个课题,本课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案例,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了我国的一些民族特色,但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仍有很大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视频等,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

3.准备好教学板书,规划好板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课件、拓展阅读材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个地方有不一样的风俗习惯。今天这堂课,让我们一起阅读几篇文章,来了解不一样的民风民俗。
看书
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回顾旧知,了解风俗
1、课文内容回顾
引语:我们自学了第一单元里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它们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北京的春节》:喜气洋洋;《腊八粥》:使人馋涎欲滴;古诗《寒食》:开心;古诗《迢迢牵牛星》:想念;古诗《十五夜望月》:思念家乡。)
《元夕》(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谈内容
引语:读过这些古诗后,你知道诗中所描绘的传统习俗吗?
(《元日》:春节放爆竹、贴新符;《元夕》:灯会。
3、朗读
放声朗读这三首古诗,熟读成诵。
默读古诗
朗读
感受诗歌中的风俗习惯
对比感受
七夕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传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学生自己在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小练笔
引语: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让我们对这些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它们代表着人们美好的愿望,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学着今天学到的分主次、分详略的写法,把我们心中最想描绘的风俗习惯写一写吧。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教学设计
课题
《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授课人
年级
六年级
教学内容
课文:《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藏戏》
选文:古诗《元日》(宋)王安石、《元夕》(宋)欧阳修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勾画关键词句、写批注、交流”等方法阅读文章,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元宵节: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下令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要烧死人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一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让天帝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此逃过一劫。从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花灯,赏灯会来纪念这个日子。
1、组内分享传说故事,巩固对传统习俗的了解
2、派选代表,全班交流
(过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的野兽"年"的威胁。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后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这一天,人们都在自家门上挂上红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后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点灯笼,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就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现在的"过年"。
2、《腊八粥》一文,作者以八儿的视角,描绘了在腊八节这一天八儿等腊八粥、喝腊八粥的事情。其中在等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整个熬制腊八粥的详细经过,写得细腻而形象,让人垂涎欲滴,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等粥(祥写),喝粥(略写)。
3、而这几首古诗,每首古诗都描写了一种节日,不仅如此,诗中还写到了在节日里的风俗习惯,浓浓的情感也从古诗中显露出来,让人印象很深刻。
引语:课内和课外的阅读,让我们知道了各地不一样的民风民俗。我相信,其中有很多地方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比一下这些文章和古诗,然后在小组内自由畅谈自己的感受吧。
1、《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先生有详有略地描绘了在春节这一段时间里的风俗习惯,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祥写),而其他的地方描绘得很简略。
4、感受:在文章中安排好主次,对重点内容抓住特点进行祥写,就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在习作的时候,也应该试着运用这样的写法。
学生自己在组内谈感受,后全班汇报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拓展延伸
引语:其实,很多的风俗习惯,都有一段美丽而动人的传说故事呢。把大家收集到的有关风俗习惯的传说故事和组内同学分享分享吧。
2、了解民风民俗
引语:在这些文章和古诗中,都描绘到了我们的一些民风民俗,你能具体说一说有哪些吗?
(《北京的春节》描绘了春节,其中还写到了腊八熬粥、泡醋蒜、孩子们买杂拌儿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扫房、除夕、元旦、举办庙会、元宵节;《腊八粥》一文,则具体描写了熬腊八粥的过程;《古诗三首》描绘了人们在寒食节、七夕节和中秋节这一天中所表达的情感或所做的事情。)
1、学生
巩固知识,学以致用
推荐阅读
中华民族是最伟大的民族,而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更让人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要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华民俗的知识,《华夏诸神》、《中华民俗常识》两部书籍推荐给大家。
课后反思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多文本阅读和分享,提升学生整体感知、提取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各地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
教学难点
尊重不一样的传统风俗,感受传统美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先独自勾画、批注,然后和同桌讨论后回答。)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选文阅读
引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空,都有着自己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我们来看看这几首古诗。
1、出示古诗,默读。要求读通、读顺。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