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

一、引言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每个学生的关注重点。

新课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考的命题方式和考察内容。而

其中,新课标一卷和二卷的区别备受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本文将从

多个角度对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进行分析和评述,以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二、新课标一卷的特点

新课标一卷在难度和时间分配上与传统高考试卷相似,但对考生的综

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它更注重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一般来说,新课标一卷的题目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考察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

思考能力。此外,新课标一卷在阅读理解和写作等方面也强调考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备战新课标一卷的考生需要更全面

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

三、新课标二卷的特点

新课标二卷相对于一卷来说,更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深入发掘和拓展。它更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新课标二卷

的题目通常更加抽象,对考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此外,新课标二卷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往往更具挑战性,需要考

生具备更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四、新课标一卷和二卷的联系

虽然新课标一卷和二卷在题型和难度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也存在

一些联系。首先,它们都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对学生

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进行考核。其次,无论是一卷还是二卷,都要

求考生具备系统综合的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卷和二

卷都试图通过多样化的题型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

五、应对策略

1. 全面复习:新课标考试将更注重对学科基本原理和应用的考查,因此,考生要全面复习各个学科的知识,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

问题。

2. 多样化的题型训练:新课标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考生

要多进行实战模拟演练,熟悉各种题型,并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注意解题思路:新课标试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考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善于运用各种解题技巧。

六、总结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的出现,提醒我们面对考试的挑战时,要进行

全面的备考和合理的规划。一卷和二卷虽然不同,但都要求考生具备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全面复习、多样化的

题型训练和培养解题思路,提高自己的备考水平。相信通过科学有效

的备考策略和努力,每个考生都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高考!加油!

全国新课标1、2、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

全国新课标1、2、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 全国新课标3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根据全国统一高考大纲和各省份 教育发展水平,为全国各省份高考考生制定的语文科考试标准。这三套试卷的题型、题量、难度和考点覆盖面均已达成全国统一,成为各地学校备考和考生复习的重要依据。 全国新课标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题型与题量分布,第二部分是考点与难度分布。 在题型与题量分布中,细目表列出了每一种题型的名称、题量和分值,以及该题型所考察的知识点。例如,现代文阅读包括几篇短文或一篇长文,每篇短文或长文后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值多少;作文题目的类型和分值等。 在考点与难度分布中,细目表详细列出了每个知识点在不同题型中的分布情况,以及每个知识点的难度等级。例如,语言文字应用部分包括字音、字形、标点符号使用等多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难度等级,如A级、B级、C级等。 全国新课标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所考察的知识点非常广泛,考生需要全面复习各个知识点,特别是基础知识。考生可以参照细目

表中的知识点和难度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考试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在阅读练习中,考生还需要注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意图。 写作是语文考试中分数占比最大的部分。考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写作练习中,考生需要注意审题、立意、构思、语言表达等多个方面。 语文考试不仅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还考察考生对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的了解和。因此,考生需要经常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动态和人们的焦点。 全国新课标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是考生备考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了解细目表中的知识点和难度等级,考生可以更好地制定备考计划和策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考生还需要注意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时事热点和社会现象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全国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每一位考生的人生轨迹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中,语文学科的考试内容丰富多样,既考查

2013年高考理科数学全国新课标卷1(附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理工农医类 (全国卷I新课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3至5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3课标全国Ⅰ,理1)已知集合A={x|x2-2x>0},B={x|-5<x<5},则().A.A∩B=B.A∪B=R C.B⊆A D.A⊆B 答案:B 解析:∵x(x-2)>0,∴x<0或x>2. ∴集合A与B可用图象表示为: 由图象可以看出A∪B=R,故选B. 2.(2013课标全国Ⅰ,理2)若复数z满足(3-4i)z=|4+3i|,则z的虚部为(). A.-4 B. 4 5 -C.4 D. 4 5 答案:D 解析:∵(3-4i)z=|4+3i|, ∴ 55(34i)34 i 34i(34i)(34i)55 z + ===+ --+ . 故z的虚部为4 5 ,选D. 3.(2013课标全国Ⅰ,理3)为了解某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拟从该地区的中小学生中抽取部分学生进行调查,事先已了解到该地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学生的视力情况有较大差异,而男女生视力情况差异不大.在下面的抽样方法中,最合理的抽样方法是(). A.简单随机抽样B.按性别分层抽样 C.按学段分层抽样D.系统抽样 答案:C 解析:因为学段层次差异较大,所以在不同学段中抽取宜用分层抽样. 4.(2013课标全国Ⅰ,理4)已知双曲线C: 22 22 =1 x y a b -(a>0,b>0)的离心率为 5 2 ,则C的渐近线方程 为(). A.y= 1 4 x ±B.y= 1 3 x ± C.y= 1 2 x ±D.y=±x 答案:C 解析:∵ 5 2 c e a ==,∴ 222 2 22 5 4 c a b e a a + ===. ∴a2=4b2, 1 = 2 b a ±.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 一、引言 高考作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每个学生的关注重点。 新课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考的命题方式和考察内容。而 其中,新课标一卷和二卷的区别备受广大考生和家长关注。本文将从 多个角度对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进行分析和评述,以帮助读者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二、新课标一卷的特点 新课标一卷在难度和时间分配上与传统高考试卷相似,但对考生的综 合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它更注重对学科知识的应用和拓展。一般来说,新课标一卷的题目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考察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 思考能力。此外,新课标一卷在阅读理解和写作等方面也强调考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备战新课标一卷的考生需要更全面 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 三、新课标二卷的特点 新课标二卷相对于一卷来说,更侧重于对学科知识的深入发掘和拓展。它更注重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新课标二卷 的题目通常更加抽象,对考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此外,新课标二卷的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学科往往更具挑战性,需要考 生具备更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四、新课标一卷和二卷的联系 虽然新课标一卷和二卷在题型和难度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也存在 一些联系。首先,它们都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知识体系,对学生 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进行考核。其次,无论是一卷还是二卷,都要 求考生具备系统综合的学科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卷和二 卷都试图通过多样化的题型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 五、应对策略 1. 全面复习:新课标考试将更注重对学科基本原理和应用的考查,因此,考生要全面复习各个学科的知识,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 问题。 2. 多样化的题型训练:新课标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考生 要多进行实战模拟演练,熟悉各种题型,并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注意解题思路:新课标试卷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考生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善于运用各种解题技巧。 六、总结 高考新课标一卷和二卷的出现,提醒我们面对考试的挑战时,要进行 全面的备考和合理的规划。一卷和二卷虽然不同,但都要求考生具备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因此,我们要通过全面复习、多样化的 题型训练和培养解题思路,提高自己的备考水平。相信通过科学有效

【语文畅学优】2023年高考新课标1卷:官方答案+最新评讲(详尽解析word档+最新课件)

【语文畅学优】2023年高考新课标1卷:官方答案+最新评讲(详尽解析word档+最新课件) 2023所高考新课标1卷官方答案 2023年高考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参考 (山东、河北、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浙江) 特别说明:各省评分细则还是有区别的,此版本仅供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9分) 1.(3分)C 2.(3分)D 3.(3分)A 4.(4分) ①从2006年到2013年,波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②波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五年间下降了34%; ③藜麦种植区域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出一点给1分,如把“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等非真相表述作“竞争性真相”列举,该点不得分。但如明确指出此类为非真相表述,不影响得分。基于准确的“竞争性真相”进行解释分析,或对媒体加以评判、论述当正常给分。未基于“竞争性真相”的论述/评判不得分。】 【此题以下,细则略,请谅解】 5.(6分) 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 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人的意见。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细则,略】 (二)(16分) 6.(3分)B 7.(3分)C 8.(4分) ①体验下田劳作的辛苦(/辛劳/劳苦/不易); ②意识到自我的局限(渺小/缺点/不足);(认清自己,不骄傲,谦虚给分,并非什么都行不给分。) ③认识到有些事物如工具、粮食是最根本也是最恒久的;(/恒久/重要/不被取代的【扔不掉不给分】) ④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热爱/闲适/惬意/舒适/生机活力/乡村景色均可); ⑤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对大地和大自然的感恩/赞美)。 评分参考: 每答出一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照抄原文,答写作技巧、特点不给分。 9.(6分) 甲组: 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笼统答未来的想象/规划等1分,答出旅行的想象/去乡村的旅行2分,去故乡不得分。) 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故乡”回忆不对,1分) 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不管父亲儿子笼统答成长1分,成长具体阐释一下2分。) 评分参考: “未来”和“回忆”所知,1点1分;答出成长所指给2分;将三者联系起来构成清晰的思路,给2分。 乙组: ①河流意象的重要性——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

2023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乙卷、新课标Ⅰ卷、Ⅱ卷参考答案及详解 新课标Ⅰ卷详解 1.C。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藜麦的大面积种植……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误。根据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蒙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2.D。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误。“造成了”或然变必然,原文最后一段中是说“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 3.A。分析论点、论据第二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项,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项,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项,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D 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A. 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与《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每点2分) 6.B。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父亲教给儿子,如何通过看他们的神情、听他们的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分析错误,“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没有坏意”是父亲印象中船上人的形象。此处父亲并不是在教儿子如何通过看神情、听言语来判断他们是否心存善意。 7.C。分析鉴赏文中的语言。“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错误,“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说的是父亲希望儿子通过亲身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从而沉淀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更加稳重成熟。 8.①对自己过去插队生活的怀念。②对儿子(年轻人)经受劳动洗礼身心得到磨砺的期望。③对村庄的风情风物不能因现代化而丢弃的思考。④对大地无止无息地输出以滋养人类的感激。(每点1分) 9.甲组答案示例:①本文表面上是关于未来的想象,即父亲想象儿子长大后的一次旅行,②其实是父亲对过去的回忆。③为何交叠未来与过去?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带儿子重温自己的成长,并期待儿子也能够在其中找到自我。(每点2分) 乙组答案示例:①文章有很多抒情的意象,河流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②其表现就是,从爬上江堤到独坐河滩,儿子的板桥之旅始终与河流相伴。③那么河流究竟意味着什么?河流既是环境与风景,也代表着空间的延展和时间的流逝,并承载着人的思索。(每点2分) 10.CEG(每处1分)

2024年全国新课标1、2、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

2024年全国新课标1、2、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 2024年全国新课标1、2、3卷高考语文知识双向细目表 一、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 1、语言文字应用: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具备基本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2、古代诗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理解古代诗文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具备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文的能力。 3、现代文阅读:要求考生能够理解现代文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具备分析、比较和评价现代文的能力。 4、写作:要求考生能够根据题目要求,运用适当的文体和语言风格,进行规范的写作,表达清晰、准确、有逻辑的思想。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为150分。 2、试卷结构:试卷由选择题、填空题、阅读题和写作题等题型组成,其中选择题占30分,填空题占10分,阅读题占40分,写作题占70分。

三、知识点分布及分值 1、语言文字应用:涉及字音、字形、标点符号、词语搭配、病句辨析等知识点,共计20分。 2、古代诗文阅读:涉及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等知识点,共计30分。 3、现代文阅读: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共计40分。 4、写作:涉及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共计70分。 四、考试难度及题型分析 1、考试难度:整体难度适中,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察,同时也有部分题目涉及拓展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2、题型分析:选择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填空题注重对记忆和理解的考察,阅读题注重对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察,写作题注重对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察。 五、备考建议 1、全面复习:考生应全面复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言文字应用、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针对性备考:针对自身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比如加

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 知识点分布

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知识点分布 一、概述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高考数学 作为考生升学的关键,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项重要的考验。了 解高考数学试卷的知识点分布对于备战高考的学生和教师来说是至关 重要的。本文将对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的知识点分布进行详 细的分析和解读。 二、基础知识 1.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 2017年,我国出台了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新课标对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 考数学试卷的知识点分布也相应进行了调整。 2. 知识点分布的重要性 了解高考数学试卷的知识点分布,有助于学生合理进行复习,抓住重点,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说,通过了解知识点

分布,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备战高考,使学生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的知识点分布 根据最新的高考数学新课标1卷试卷分析,结合历年高考数学试卷的特点和趋势,对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的知识点分布进行如下分析: 1. 几何部分 几何部分一直是高考数学试卷中的难点和重点,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的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两个方面。 (1) 平面几何 平面几何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直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在2023年的高考数学新课标1卷中,平面几何部分依然占据了较大的比重,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角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圆的性质等方面。 (2) 立体几何

立体几何是高考数学试卷中的难点之一,它涉及到空间直线、平面、 立体图形的性质和计算等内容。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的立体几何部分主要考查了空间中的位置关系、多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知识点。 2. 代数部分 代数部分一直是高考数学试卷的重点之一,它包括了数列、函数、方程、不等式、概率等内容。在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中,代数 部分的知识点分布较为平均,主要考查了函数的性质、方程和不等式 的解法、数列的性质和概率的计算等方面。 3. 数学思维部分 数学思维部分是新课标中新增的一项内容,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 理能力、数学建模能力等方面。 (1)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新课标中新增的一项内容,2023年数学高考新课标1卷中也出现了相关的考查内容。数学建模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的实际问题分析和建模能力。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文字版)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 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I卷试题及答案 参考答案(网络版) 1. B 【解析】A项二者的目的不同。材料一是为了“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材料二中谈到深入了解农民的目的是证明“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这一观点。C项“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错误,原文说的是“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D项依据材料二第六段“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可知,不论社会研究者如何对待被研究者,都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 C 【解析】C项表述不合原文。材料二第6段指出调查的结果不论是好是坏,都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他们不能不防。 3. B 【解析】B项材料二第三段,指出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因子,分析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的原因。 4. ①“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是带有威胁、欺骗、斗争的行为,加引号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类似做法的不认同,并凸显出科学的社会研究应该持有的态度和方法:尊重对方并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进行调查研究。承接上文论述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充分合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新高考II卷)

2023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新课标II卷) 适用省份 辽宁、重庆、海南、安徽、吉林、黑龙江、山西、云南 2023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4套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考试内容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服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鼓励学生在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厚植情怀、锤炼品德、砥砺心志,引导广大青少年勇于创新、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新时代扬帆起航,笃志前行。 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 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广大青少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体悟真理力量,掌握思想方法。全国乙卷写作试题和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摘自习近平总书记讲话。 新课标I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一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11月16日在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谈谈调查研究》。该文文风雄辩切要,论证“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以及如何“学习和掌握正确方法,努力提高调查研究水平和成效”,相关精神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讲话中不断得到贯彻和深化。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材料一选取的是讲话中关于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要言不烦,观点明确,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育人育心,弘扬劳动精神

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

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 导言: 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即将来临,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是考生们备战高考中最重要的一份试卷之一。本文将对该试卷的各大题型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帮助考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挑战。 第一部分:选择题 选择题是数学试卷中常见的题型,也是考生们容易拿到分数的一种题型。本次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的选择题题量适中,共有20道题目。考生们需要在限定时间内选择正确答案,并填涂在答题卡上。这部分试题主要考察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题能力。 第二部分:填空题 填空题是数学试卷中一种常见的题型,考生们需要根据给定的条件和要求,填写出符合要求的答案。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的填空题共有10道题目。这部分试题注重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题过程中需要考生们运用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思路,有效地填写出正确答案。

第三部分:解答题 解答题是数学试卷中较为复杂和综合性的题型,要求考生们结合所学 知识,通过连贯的文字和详细的计算,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的解答题共有4道,包含了数学的各个分支,如 代数、几何、概率等。这部分试题考察考生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结语: 2023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是一份考察考生数学综合能 力的试卷。在备考过程中,考生们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 时也要注重解题思路和策略的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各类题型。除此之外,考生们还需要注重解题过程和答案的书写规范,完整详细 地呈现解题步骤,以避免因书写不清晰而丢分。祝愿所有考生都能在2023年的新课标数学全国1卷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并顺利实现高考之梦。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总(附答案)

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I 卷、新课标Ⅱ卷、甲卷、乙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汇总 附答案 新课标I 卷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 ,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0、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3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线部分,都有“像……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1)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1卷)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新课标全国1卷)WORD版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 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靶√�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 空前的繁荣。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 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 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 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 眉之急的需要。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质属于动产担保, 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债务 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 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 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 行赊买赊卖。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 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语文含答案解析和文言文 翻译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卷Ⅱ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D、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现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ψ鞯闹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 “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田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

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I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竞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竞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B.在接受美学诞生以前,人们一股的认识是:整个创作过程就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不断结晶的过程,艺术品 一旦形成,创作也就大功告成。

2021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理综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

2021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理综试题含答案解析word版 高三年级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时间(150分钟)满分(300分) 注息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 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Al27 P31 S32 Ca40 Fe56 Cu64 Br80 Ag108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当细胞衰老时,其细胞膜的通透性会 发生改变 C.甘油是极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透过细胞膜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 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 胞的叶绿体内不可 能发生的现象是 A.O2的产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 降 D.NADPH/NDP+比值下降 3. 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 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 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1卷文档版Word版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新课标1卷文档版Word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1卷) 语言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卷(阅读问题)和第二卷(表达问题)。 2.候选人必须在 答题纸上填写姓名和候选人编号。3.回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这张试卷上是无 效的。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纸一起退回。 第i卷阅读题 必考 一、现代文阅读(9分,靶√3分) 阅读以下文本并完成1?3个问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 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 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朝的存在。在历史上,司马迁的《尹本吉史记》系统地记述了 商代的历史,但该书的写作时间与商代相去甚远。尽管人们已经认识到,保留了更多商业 语言的《尚书盘歌》也与西周时期的词语混合在一起,这显然是一篇修改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以古代史为研究对象,可以“缩短二三千年,从三百首诗开始”。从甲骨文的 发现,商人书写和雕刻的文字被展示在学者面前,这将商代的历史从传说时代分离出来, 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下了《殷书第一公第一王考》和《续考》,证 明《殷本纪》和《世本史记》中几乎所有的殷王世系都能被甲骨文资料所证实,基本可靠。本文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殷本记》中所包含的商朝是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提高了《史记》等历史文献中中国古代历史记录的可信度。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历史学家们认为,既然 殷本记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料确实是刘翔和杨雄所说的“真实记录”,司 马迁在《史记》中记录的夏朝和夏王世系可能不是虚构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盛行 的怀疑古代思潮中,历史学家对《史家文》的信心得到了恢复,史家文的可靠性开始得到 证实。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 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 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 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

2021新课标全国卷2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 语文 考前须知: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局部。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完毕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考虑:航海与瓷器同时到达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尔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消费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到达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开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假如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泼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消费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开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那么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外乡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形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场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外乡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那么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考虑和认识。假如说以往人们所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那么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顶峰亲密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顶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那么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消费、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开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外乡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开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说明但是社会比拟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拟,论证了瓷器开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阐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解析

2021年高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 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 1——3 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 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 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 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 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 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 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 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 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 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 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

2021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

2021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新课标1)2021年全国卷1(即新课标I 卷、乙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山东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于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