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合集下载

把脉的经验(岭南妇科名家蔡仰高)

把脉的经验(岭南妇科名家蔡仰高)

把脉的经验(岭南妇科名家蔡仰高)把脉的经验(岭南妇科名家蔡仰高)蔡仰高(1891一1984年) 汕头市莲下镇程洋冈村人。

农工党员。

蔡仰高擅长妇科。

写有《脉学辑要》、《中医脉学经验》、《妇科学》、《补中固经汤治疗总结》等10多篇医学论著,所创制的“补中固经汤”制剂被选辑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他还把祖传13代的秘方献给国家。

其事迹载入《中医人物辞典》。

一、读脉书首先要说明的,是初时学习脉诊,必须将脉书读熟,王叔和的脉经,李濒湖的脉学。

所谓脉书不厌百回读,而且不仅要熟读,还要烂读,烂,像吃的肉一样,必须烂,才不要嚼。

这样,然后才可以谈切脉的道理。

二、关于呼吸定脉初学脉时,要仔仔细细的以呼吸定脉,后来纯熟了,就不必数呼吸,而且要闭住呼吸,再细心听脉。

切不要虚应故事,以为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

三、锻炼看脉知病的方法看脉知病,不是不可能的,但要苦打苦炼。

有极大部分的人,一面看脉,一面问病人:头痛吗,胸痛吗,这样,便不会看见脉,所以学习脉诊,要先看脉,切莫忙着问病,慢慢的自然便能够体会脉象所反映的病症了。

四、脉学的基本精神脉是两种相对的:有数,就有迟,有滑,就有涩,有大,也有小,有短,也有长。

从相对的当中,找出它所反映的病症和疾病的机理,作为诊断和处方的依据。

五、平人脉和病时脉常脉和病脉不同,以缓为平,以独为病。

这在张景岳已经有较详的论述。

独是什么,独就是不同。

脉有三部,两手六部;如五部同等,一部不同,那便是病。

所谓不同,是独大、独小、独虚、独实。

六、脉象可以反映生死和寿夭性情不但平人有平人的脉,病人有病人的脉,而且据脉断病,可知生死。

七怪脉如出现,那多数是死脉,不能得生。

久病的脉,有胃气则生。

所谓胃气的脉,就是所谓“‘阿阿缓若春杨柳’”,善状胃状者也。

六部俱如是象,则俱有胃气”。

此外,尺为生命之根,尺部无力细微,病状虽轻,而脉象所指示的真实病情,是岌岌可危的。

若是两尺无力,而又浮散,那么生命不能超过三天。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

老中医脉诊经验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老中医们经验丰富的重要表现之一。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可以了解病人的病情,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以下是老中医脉诊经验的一些分享。

1. 观察脉象脉象是指脉搏的质和量,是脉诊的重要依据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象的强弱、快慢、紧松、浮沉等特征,可以初步了解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病变部位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象弦紧,说明肝气郁结;如果脉象细弱,说明气血不足;如果脉象滑数,说明湿热内蕴;如果脉象沉迟,说明寒凝血滞等。

2. 区分左右脉左右脉的区分也是老中医们的一个经验。

在脉诊过程中,要分别触摸左手和右手的脉搏,以了解不同侧身体的情况。

例如,左手的脉象反映肝、脾、肾、胆等脏腑的情况,右手的脉象反映心、肺、胃、小肠等脏腑的情况。

左右脉的差异也可以反映出身体的偏盛偏衰、疾病的左右不对称等情况。

3. 观察脉搏的节律脉搏的节律也是脉诊的重要内容之一。

老中医们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可以了解病人的心脏功能、心情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的节律不齐,可能是心脏存在问题;如果脉搏的节律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情紧张或疲劳等。

4. 感知脉搏的温度脉搏的温度也是老中医们需要感知的一项内容。

通过触摸脉搏的温度,可以了解病人的体质、气血运行状况等信息。

例如,如果脉搏温度较高,可能是体内阳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较低,可能是体内阴气偏盛;如果脉搏温度不均匀,可能是气血不畅或病变部位存在问题等。

5. 结合其他诊断手段脉诊虽然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并不是万能的。

老中医们在脉诊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望、闻、问等,综合分析判断病情。

例如,通过望诊可以了解病人的面色、舌苔等情况;通过闻诊可以了解病人的气味等情况;通过问诊可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史等情况。

结合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老中医们的脉诊经验丰富,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脉诊的基本知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好地保持健康。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

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张仲景脉诊十二字箴言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一。

在他的医学理论中,脉诊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他总结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脉诊的十二字箴言,这些箴言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沉浮:脉象沉浮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沉浮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沉浮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迟数:脉象迟数是指脉搏的频率和节律,迟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脉象迟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三、浮数:脉象浮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浮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浮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涩数:脉象涩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涩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涩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弦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滑数:脉象滑数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滑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滑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七、数数:脉象数数是指脉搏的频率和节律,数数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状态。

脉象数数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八、长短:脉象长短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长短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长短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九、远近:脉象远近是指脉搏的节律和力度,远近不一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情况。

脉象远近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

【张锡纯:诊脉经验】一代大师、近代名医,盐山张锡纯,是一位善于继承,又勇于开拓进取的医家。

他注重实践,临证辨治,精于脉法,且多深邃之见。

张氏有云:“医家四诊,以辨证为最要。

医者终身临证,而于诊脉之际,总觉游移而无确据。

此固因脉法之难学,实亦脉学之出,不能简要详明,令人一目了然也。

”余以研习张良之学,就《衷中参西录》中脉法,试为下述:(一)三部总看张氏诊脉常用寸关尺“三部总看”法,认为“脉虽分部位,而其大致实不分部位”,“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他虽宗寸关尺三部各配脏腑之说,但三部分诊以候脏腑诊法,却很少用。

著中记述脉象近三十种,其中以“弦浮数微细沉迟洪滑”九种论述为多,以各脉象主证为:1.弦脉:主肝血少,肝阴虚,肝火浮动,或疼痛。

常见:(1)左脉弦细、无力。

见于产后下血,血陷气陷,肺劳痰喘气虚。

兼硬为肝血虚、津液不足。

高年之脉多弦细,因气虚,故无甚起伏;又血虚,是以细而不濡。

亦见于肝疏泄减弱,而致小便小利,阴虚水肿。

(2)左脉弦硬、有力、长。

见于下元虚损,肝肾阴亏,阴虚不能潜阳,肝胆急火炎起,或肝火与肝气相并,冲激胃腑,致胃气不得下行,或冲气因虚上冲,并迫胃气上逆,吐血,咳逆。

脉似有力,而非真有力,李土材脉诀谓“直上直下,冲脉昭昭”者即此。

并见于肝胆火上冲过甚之中风证。

兼数者,见于热久竭涸阴血、液亏损甚。

弦硬而沉者,兼肝气郁结。

(3)左脉弦细、硬,而右脉濡兼沉者,湿痰留饮,中焦气化不足。

(4)右脉弦细、无力。

土为木伤,脾胃失于健运,胁痛,胃脘痛。

(5)右脉弦硬、有力、长,大于左脉。

冲气上冲,胃气不降,胃阴虚。

牙痛或外感热人阳明之府。

虚劳咳嗽,中风,吐血。

若重按不实者,皆有气血亏损。

(6)左右脉弦细、无力。

气血两亏,痢,肠炎。

阴阳两虚而阴虚为甚。

或脾胃湿寒,不能运化饮食下行,致成留饮。

或气血虚衰,又劳心过度而痰饮盛。

兼迟,则为寒饮结胸,阻塞气化。

弦细甚,则心肺脾胃阳分虚惫,不能运化精微,以生气血。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脈診經驗整理名家脈診經驗整理以下是蒐集各名家經驗集脈理的文章摘要,數量真的少的可憐,這些名老怎麼不肯透露多一點東西呢,而在我蒐集的一千多本中醫雜誌中也是一樣,脈診的相關文章實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脈象儀的文章。

倒是網路流傳的一篇脈診座談會的記錄,看了真是令人興奮不已,中醫如果不能用心在脈診那真是買櫝還珠,而且無法體會與進入最高深的中醫境界。

※一、醫話經驗集的脈診經驗高血壓脈象;高血壓陽亢不僅脈見弦象,而且力量較強。

舒張壓較高而收縮壓不大高者,輕按弦象不明顯,重案始見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顯,可以稱為沈弦。

也可稱為牢脈。

收縮壓較高,脈壓差較大的病人,輕按尌有弦象,脈來時明顯有力,脈去則相對減弱(近乎來盛去衰)。

【長江醫話72、柯雪帆】促脈;急促之中時一止,若陽氣盛,臟氣乖違,稽留凝澀,阻其運行之機,因而歇止者,其止為輕。

若真元衰憊,陽馳陰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為重。

結脈;結而不散,遲滯中時見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為結脈。

若結而有力者為積聚。

結而無力為真元衰弱。

疾脈;惟傷寒或溫病熱極,方見此脈,非它病之恆有也。

若勞瘵虛憊之人見之,屬陰髓下竭,陽光上亢,有日無月,可決之短期而終。

【黃河醫話163、脈診點滴、徐光先】看脈必須看出五個脈象才能診斷清楚,如浮滑數而按之細弦,浮滑數為風熱痰,弦為肝鬱,細為血虛,此為素來血虛肝鬱,目前風熱痰火。

診脈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與按沈所得脈象往往迴然不同,一般來說,浮中見其標象,按沈得其本質。

【燕山醫話9、論脈、趙紹琴】“脈脫入臟則死,入腑則癒“之我見。

【南方醫話51、廖崇文】虛脈;遲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虛脈浮大,中取稍按則明顯減弱或細微似無,沈取脈微細如絲或無脈,為裡虛,且陽氣有浮越之象。

若浮大之脈弦張無柔和之形,則表胃氣大傷。

【高忠英驗案精選201、浮脈圖解初探】肝脈;左關屬肝,如有獨弦,乃木火之熾盛。

左脈少藏,右脈欠暢者,當從肝脾著手。

龙江名医华庭芳先生脉诊经验谈

龙江名医华庭芳先生脉诊经验谈

龙江名医华庭芳先生脉诊经验谈肖相如按:这是我的研究生杨云松整理的华庭芳先生脉诊的经验,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脉诊是中医的四诊之一,其重要性自不待言,但也是最容易神秘化的方法之一,很多人将脉诊神秘化,无非是为了招摇撞骗,应该引起学术界的警惕。

华老一生精究医理,勤修医技,以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一方百姓的称颂。

他淡泊名利,热衷教育,成为我辈后学者之楷模。

由于整日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后人只能从他留下的医案中感悟和体会医道的玄妙和精深。

华老精通内、外、妇、儿各科,临床皆有很多治验和特色,它辨析脉象尤其精细,主张脉症参合考虑,处方用药有规有矩,方圆机活,可见,他对于脉诊有独到的理解和体会。

1. 同一疾病,症状相同,脉象不同在中医临床上,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相同的症状,这是经常可见的事情,按理说,我们是否应该采用完全一样的治疗呢?但是,事实上这样做的效果是不令人满意的。

中医强调治病求本,也就是说,临床治疗只有切合这个疾病根本才能有效。

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唯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其中,脉诊历来就被医家所重视,并且它们都一致强调脉症结合进行辨证。

所以,同样一种疾病,即便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出相似或相同的症状,如果脉象有差别,说明二者的疾病本质还是有差别的。

因此,在治疗用药上虽有大同,也有小异。

这一点从华老的临证实践中可见一斑。

比如同是小儿麻疹一病,两位病人都表现出发热、出疹、自汗、咳嗽,食欲不振,小便黄等相同症状,但是脉象有差别:一位病人诊得脉细数,一位病人诊得脉数。

华老给病人开出的方药基本相同,然而方中有几味药的用量有差别。

脉细数者,用丹皮一钱、黄芩二钱、寸冬二钱;脉数者,用丹皮二钱、黄芩三钱、寸冬一钱,同时添加了犀角、黄连、栀子。

理由是什么呢?华老认为,脉数者,气分热势尚盛,故当加重清解气分的药物,以防热入心营,扰乱心神。

加用麦冬一钱是为了顾护心营。

而脉细数说明心营已经耗损,邪热已经离开气分直奔营分,清解不可取,唯有透热转气,急急顾护心营,方为上上之策。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

【张玉林:古脉法】中医师怎么把脉的,这篇文章总结全了!(纯干货,收藏)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

胡希恕先生解析仲景脉法(收藏版)对于诊脉辩证法,胡老强调“以常衡变”,首先医者应当熟知平脉之象,即平正无偏之脉,诊脉时,从脉动、脉体、血行三方面逐一细审,不断实践,仔细体会,方能做到指下明了,心中有数。

胡老对《伤寒论》脉象总结的特点是以八纲辨证为纲,将常见的脉分为太过与不及,使临证者把所见之脉与所见之证合参,得出所辨之证。

《脉学概要》亦为胡老研究《伤寒论》毕生之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科学价值。

一、平脉与病脉没病健康人之脉谓之平脉。

平即平正无偏之意,故不以象名。

人若生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名之以象,即为病脉。

我们平常所称浮、沉、迟、数、虚、实、大、细,滑、涩等,都皆是病脉的象名。

脉象的两大类别:人体生病千变万化,如以阴阳属性来分,则不外乎阴阳两类,同理脉象虽然复杂,但概而言之,则不外乎太过和不及两类。

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如浮、数、滑、大等即属太过的一类脉;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如沉、迟、细、涩等属于不及一类的脉象。

脉象可分为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是以脉动快慢来看,如脉数、迟;第二个是以脉体方面来看,如脉大或脉细是也;脉还有以血行方面来看者,如滑、涩是也。

脉动、脉体、血行即脉像生成的三个方面,这对于脉象的识别至关重要,依次释之如下:1.来自脉动方面的脉象浮和沉:这是来自脉动位置的深浅?若脉动的位置较浅,浮于外者,即谓浮脉;若脉动的位置深沉于内,即谓沉脉。

因故浮脉属于太过,沉脉属于不及。

数和迟:这是来自脉动次数的快慢多少?若脉动的次数,较多较快,即谓数脉;若脉动的次数,较少较慢,即谓迟脉。

故数脉属太过,迟脉属不及。

实和虚:这是来自脉动的强弱。

若按之脉较强实有力者,即谓实脉;若按之脉较虚弱无力者,即谓虚脉。

实脉属于太过,虚脉属于不及。

结和代:这是来自脉动节律上的间歇之象。

若脉动时一止,而止即复来,则谓结脉。

结者,如绳中间打结,前后仍相连系,间歇即是暂歇之意;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为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以下是搜集各名家经验集脉理的文章摘要,数量真的少的可怜,这些名老怎么不肯透露多一点东西呢,而在我搜集的一千多本中医杂志中也是一样,脉诊的相关文章实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脉象仪的文章。

倒是网络流传的一篇脉诊座谈会的记录,看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中医如果不能用心在脉诊那真是买椟还珠,而且无法体会与进入最高深的中医境界。

※一、医话经验集的脉诊经验高血压脉象;高血压阳亢不仅脉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

舒张压较高而收缩压不大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案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可以称为沈弦。

也可称为牢脉。

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力,脉去则相对减弱(近乎来盛去衰)。

【长江医话72、柯雪帆】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

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

若结而有力者为积聚。

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

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属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

【黄河医话163、脉诊点滴、徐光先】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象才能诊断清楚,如浮滑数而按之细弦,浮滑数为风热痰,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风热痰火。

诊脉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与按沈所得脉象往往回然不同,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沈得其本质。

【燕山医话9、论脉、赵绍琴】“脉脱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之我见。

【南方医话51、廖崇文】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虚脉浮大,中取稍按则明显减弱或细微似无,沈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为里虚,且阳气有浮越之象。

若浮大之脉弦张无柔和之形,则表胃气大伤。

【高忠英验案精选201、浮脉图解初探】肝脉;左关属肝,如有独弦,乃木火之炽盛。

左脉少藏,右脉欠畅者,当从肝脾着手。

右脉紧滑,左脉细弦,应以寒痛论治。

【金子久专辑70、辨脉泛论】【湛园医话36、何任、脉诊纂要】【钱塘医派216、张承烈主编、诊法研究的学术研究】【越医汇讲275、董汉良主编、王叔和《脉诀】质疑】【医者意也:认识中医21、廖育群、古脉法与道教医学】【中医诊治手册25、钱正贤、脉诊】久病有病脉可治,久病倦怠无神而脉见和缓则是败症。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

寡妇与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此乃情欲不遂,非妊娠脉,须细辨之。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非坚硬脉。

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

【连建伟中医文集383、连建伟、诊脉须识常与变】按:此篇文章为前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魏长春教授所作。

弱脉沈微欲绝,虽兼表象,如少阴之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即当从脉以救里,姑勿论其证之兼表者。

【杏林医选17、江西省卫生厅选编、脉证真假辨】按:此文作者系前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创办人姚国美先生,南昌至今仍流传“见了姚国美死了不后悔“。

中神琴溪;知脉有术,沈浮迟数滑涩,乃人人所知,其余之脉,则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后诊其脉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为经闭之病人,诊其脉而后始可以识经闭之脉,如是已知其为怀孕之人,诊其脉而后可识怀孕之脉,留心观察,习惯之后,则自能造于以脉知病之境,此吾门学脉之术也。

穷研脉经而欲以之知病则迂远迷离,终不能知其真处矣。

【姜春华论医集68、姜春华、脉诊之演进、脉学探讨】按:琴溪(1744~1833)每多奇验,自曰;予使法,不为法使,能为臣仲景、不为仲景臣。

引自(远眺皇汉医学)廖育群着。

五部皆虚,而一部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亦然。

【蒲辅周医疗经验14、中医研究院编】辽宁中医杂志1996、6之蒲辅周先生临诊四诊撷菁。

数脉;余以为数脉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

否则“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者,又如何解释?涩脉;参伍不调只经过参校模拟,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而非三五不调,中有歇止。

笔者以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涩脉的唯一特征。

芤脉;边实中空,是指中取时的感觉,此时上部之脉管已经按下,搏指之力顿减,现中空之感,而左右两边之脉壁抗指之力尚存,因而呈边实中空。

【相濡医集3、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悟、濒湖脉学索解】迟脉并非一定主寒。

盖五脏病变,凡气血亏虚、气滞血凝、或阳虚里寒、或痰湿阻络、或邪热结聚、阳明燥结、阻滞气血、使阳气遏伏于里,气机运行不畅、均可表现迟脉。

迟而和缓有力,尚可见于正常人。

濒湖脉学:迟司脏病或多痰。

仲景论迟脉尚有热入血室及阳明里实诸证。

【中医精华浅说72、迟脉并非一定主寒、许健】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

左关尺大,且左尺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

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

【麻瑞亭治验集439、麻瑞亭、脉诊一绝】虎脉:合谷穴,土家医称为生死脉,有此脉者病重可治,无此脉者病轻亦难救。

藏医:切太溪脉定生死、切颈脉诊上身部、切鼠蹊部诊下身脉,切腋部诊中间脉、切心前区诊寿夭。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605、黄龙祥、古代诊脉法】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

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

右关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

右关弦大,肝硬化。

左关弦大,因怒郁结或精神容易紧张。

左关浮弦而芤,腹有症瘕或脾肿大。

脉之前后大小不一,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出血。

女子尺脉较男子实大。

关后脉实有力禁用实药。

关后脉绝者多死。

吴甫堂曰: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

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

两尺浮沈有力,知其肠有积粪。

【中医临床家—马光亚283、梁明达整理、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二、杂志的脉诊经验新中医1994、2、数脉从寒论治琐谈。

摘要:阳虚而数,脉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

江苏中医1998、9论迟、数脉象数值的相对性摘要:绝对性迟数脉为脉率60、90次/分,以平素脉率为准的加快或减慢,称为相对性数、迟脉。

脏腑病的热证、寒证,出现绝对性迟数脉不多,而相对性迟数脉多见,所以应结合病人的平素脉率为准,不可拘泥于绝对性迟数脉。

辽宁中医杂志1997、7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摘要:脉经与千金的代脉脉象有两种,一为止有定数,一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长者,今以前者为定论。

但代脉主病以滑寿所说为主,主脏器衰微、风证痛证、跌打损伤、七情惊恐。

但验之临床是未见,是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较长者。

现在代脉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以及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浙江中医杂志1996、9促结代脉辨析摘要: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结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老痰结滞,可见于各种积聚、痈肿、症瘕。

浮结为寒邪滞经、沈结为积气在内。

代脉:代脉之止,止有常数。

间歇时间较长。

浙江中医杂志2001、12弦滑脉之我见。

摘要:弦脉是血管壁搏动的体现,滑脉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体现,所以弦滑脉可同时出现。

浙江中医杂志2001、2朱秀峰话弦滑脉。

中医杂志2001、11常见脉象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参数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7、10中医脉象分类的频谱特征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1995、10正常人脉象图频域指标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4、2弦脉的血液动力学机理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1994、8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与临床应用。

辽宁中医杂志1992、11细脉客观化研究。

用脉象仪检测。

新中医1987、4,脉图主波幅变化与阴虚证中医药研究1991、5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

用脉象仪检测。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探讨。

用Doppler检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4涩脉的多普勒脉搏图及舌分光改变。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脉诊浮沈虚实的客观指标探讨。

广州中医院学报1990、2中医脉证计量研究近况。

中医药讯息1991、3脉诊研究进展。

脉象仪检测。

山西中医1991、4弦脉的现代研究。

脉象仪检测。

新疆中医药1990、4脉象客观化研究的现况及设想。

中国医药学报1993、2脉诊举按寻三候客观标准的初步研究。

江苏中医1998、1仲景脉法特点浅论。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仲景浮脉探析。

山西中医1988、1伤寒杂病论的平脉辩证法则。

中华医史杂志1988、2扁鹊脉学研究。

山西中医1990、2对景岳脉学的初探。

山西中医、1990、4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

江苏中医2001、10疑经辨伪托古开新—廖平“脉学”学术思想探析。

中华医史杂志1992、1崔嘉彦西原脉学及其学术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脉诊研究的成就。

中医杂志1989、7脉诊研究进展。

云南中医杂志1989、4简论脉诊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江苏中医1998、4常见脉象息至失常病证及其辨治。

中医杂志1992、11跗阳脉新用。

用于手部烧烫伤患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话说“弹”脉。

※三:脉学专著专论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199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脉经、晋、王叔和玉函经、清、杜光庭重订太素脉秘诀、清、刘伯祥脉语、清、吴昆11医灯续焰、明、王邵隆12脉说、清、叶子雨重订诊家直诀、清、周学海脉学辑要评、日、丹波元简增补珍本医书集成、裘吉生编、1982、台湾世界书局。

4订正太素脉秘诀、张太素5脉诀乳海、王邦傅脉诊三十二辨、管玉衡脉诀刊误、戴启宗脉书要语、汪机矫世惑脉论、汪机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郑金生编、2002、人民卫生出版社。

包括;1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宋、刘元宾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宋、刘元宾脉诀理玄秘要、宋、刘开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宋、吴洪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金、张元素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段逸山编、200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脉理集要、明、汪宦脉学类编、宋、崔家彦医经病源诊法名着集成、高文铸编、1997、华夏出版社。

包括;脉经、晋、王叔和崔氏脉诀、宋、崔嘉彦察病指南、宋、施发、1241诊家枢要、元、滑寿、1304~1386濒湖脉学、明、李时珍、15694诊家正眼、明、李中梓、1588~1655四诊抉微、清、林之瀚三指禅、清、周学海、1771~1834脉学名著十二种、郝恩恩编、2005、中医古籍出版社。

包括;崔氏脉诀、元、张道中诊家枢要、元、滑寿濒湖脉学、明、李时珍诊家正眼、明、李中梓脉诀阐微、清、陈士铎诊宗三昧、清、张璐脉确、清、黄碄脉理求真、清、黄宫绣脉象统类、清、沈金鳌诸脉主病诗、清、沈金鳌脉理会参、清、余之隽脉说、清、叶霖徐灵胎医书全集、清、徐灵胎、1980、台湾五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