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候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主要探讨气候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农作物气候学、农田环境气象学、农业灾害气象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农业气象学的复习资料进行详细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气候要素观测与分析1.气温观测:气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气温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不同气温条件下作物的适应性和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2.降水观测:降水对于作物的生长和灌溉农业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通过观测和分析降水的时空分布、强度和类型等参数,为作物的生长管理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3.日照观测:日照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能量来源,对于作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至关重要。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日照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日照时数、光照强度等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4.风速观测:风速对于灌溉、植被生长和病虫害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风速进行观测和分析,研究风速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5.湿度观测:湿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生理过程。

农业气象学需要对湿度进行观测和分析,了解湿度对作物的影响机制及管理要点。

二、农作物气候学1.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作物对气候条件有一定的适应性,农业气象学需要研究作物的温度、降水、光照和湿度等条件要求,为种植合理作物和合理管理提供依据。

2.作物的生态适应特性:不同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生态适应特性,包括生长季节、耐旱耐涝性、光合作用强度和光合产物积累等方面。

农业气象学需要了解作物的生态特性,为作物种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作物的生产力模型:通过对气候、土壤和农作物的相互作用研究,农业气象学可以建立作物生产力模型,预测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变化。

这对于作物的种植决策、灌溉调度和病虫害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

农业气象学绪论1、气象:地球大气中每时每刻发生的风、云、雨、雪、雷电、旱涝、寒暑等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统称大气现象,简称气象。

2、气象要素: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常用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特征来描述,这些特征量,成为气象要素。

主要的气象要素有:辐射量、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大气压力、风、云、降水、蒸发、能见度等。

3、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气象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科学。

4、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条件):一定的照度和光照时间,一定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是植物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常被称为主要的农业气象要素或主要的农业气象条件。

5、农业气象学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五个定律):基本生活因子同等重要性环境因子对植物的非同等重要性限制因子最适阈限临界阈限6、农业气象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平行观测原则。

是区别于单纯农业研究和气象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

思考:1、农业气象学与气象学的根本区别在什么地方?2、气象学与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是什么?3、农业气象学常用哪些方法来研究?地理播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数理模拟法、田间试验法、统计数学法、遥感法等第一章地球大气1、氮气 78%氧气 21%氩气干洁大气二氧化碳臭氧大气的组成稀有气体水汽杂质2、对流层特点:(1)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大气中的各种天气现象(风云雨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对天气分析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2)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m 下降0.65℃γ为气温直减率,即气温铅直梯度。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γ=0时,表示气温不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γ<0时,表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逆温层)。

逆温是环境中很重要的大气现象,许多严重的污染事件都与之有关。

逆温现象出现时,气层稳定性强。

导致排放的气体污染物累积并产生污染事故3、对流层分层(0~16km )(1)下层:0~2km摩擦作用、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最强烈气温、空气湿度等有明显的日变化、水汽丰富,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

农业行业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点)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如何利用气象数据和气象知识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农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从事或对农业感兴趣的人士更好地了解农业气象学。

二、农业气象学概述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中气象因素对作物生长发育及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的学科。

通过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三、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对于不同农作物来说,适宜的生长温度是不同的。

2.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高温会导致作物蒸腾加剧,水分丧失过多;低温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3. 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温室等手段调节作物生长环境的温度,以提高生产效益。

四、光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光照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2. 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限,光合产物减少,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3. 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同,有的作物喜阴,有的作物喜光,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特性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

五、降水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降水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水资源,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2. 适宜的降水对作物生长有利,但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3.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情况,合理调控灌溉措施,提高耕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措施。

六、风对作物生长的影响1. 风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气象因素之一。

2. 强风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受阻,蒸腾加剧,影响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

3. 防风措施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搭建遮风网、种植防护林等手段可以有效减轻风害对作物的影响。

七、结语本文简要介绍了农业行业的农业气象学基础知识,包括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因素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合理利用气象数据和知识,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收入。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主要知识点绪论1.气象要素:表明大气物理状态,物理现象的各项要素。

主要有: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以及各种天气现象。

2.平行观测:同时观测气象要素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大气是由各种气体混合组成的,按其成分可分为干洁空气,水汽和气溶胶粒子3类。

气溶胶是指大气中处于悬浮状的花粉和孢子,盐粒,火山和宇宙尘埃等固体小颗粒及小水滴冰晶等。

2.对流层的主要特点对流层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底层,夏季厚,冬季薄。

厚度占大气层厚度的1%,质量占大气质量的3∕4,是水汽的主要聚集区域。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直减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平均下降0.65℃。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受热多,气流上升,降水多;受热少,气流下沉,降水少。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受纬度,海陆,地形因素影响。

3.大气CO2浓度变化对作物的影响①环境中的CO2浓度升高将使光合速率加快,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

②CO2浓度升高,减小气孔导度,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水分利用率。

③CO2浓度升高,C3植物增产百分率高于C4植物。

④植物长期生长在高CO2浓度下,有利于减轻其它环境因子对植物的胁迫作用。

⑤CO2浓度升高,植物体内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能为叶绿素提供保护。

⑥高CO2浓度条件下,植物体内C素含量增加,使C/N比升高,影响作物品质。

⑦CO2浓度升高引起气温升高,导致虫害加剧,影响作物品质。

第二章辐射1.辐射概念:物质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这种放射方式成为辐射。

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能向外放出辐射。

四个特点:①辐射要有温度。

②辐射是一种物质运动。

③辐射具有热效应。

④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2.太阳高度角概念:是太阳光线与地球表面切线所成的夹角。

在0~90度之间变化。

太阳高度角越小,等量的太阳辐射能光束所分散的面积越大,地表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就越少。

计算方法:sin 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h:太阳高度角;φ:观测点纬度;δ:观测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δ的绝对值=23.5°sinN; N表示观测日期离春分或秋分中较短的日数。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土壤、气候、地形地势。

(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

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

(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

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I = I0 exp(-kF);k =(-ln(I/I0))/FI/I0即透光率。

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大学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汇总

农业气象学第一章地球大气1、大气圈: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的空气层,整个空气圈层称为大气圈。

2、大气组成: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3、水汽的作用:(1)在天气、气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保温效应4、气溶胶粒子的作用:(1)保温;(2)削弱太阳辐射;(3)降低大气透明度5、温室效应: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之后,也同时向宇宙和地面发射辐射,对地面起保暖增温作用。

6、气象要素:表征大气状态(温度、体积和压强等)和大气性质(风、云、雾、降水等)的物理量成为气象要素。

7、大气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散逸层。

(1)对流层特点: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对流运动。

③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于此。

(天气层)④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3)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4)热成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5)散逸层:温度随高度升高变化缓慢或基本不变。

第二章辐射1、辐射:通过辐射传输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常简称为辐射。

辐射的波粒二相性:波动性,粒子性。

2、辐射的基本度量单位(1)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单位J/s 或W。

(2)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单位J/(s•㎡)或W/㎡。

(辐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3)光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光能,单位为流明(lm)。

(4)光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单位为(lm/㎡)。

亦称为照度,单位勒克斯(lx)。

3、辐射的基本定律:(1)基尔荷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物体对某波长的吸收率等于该物体在同温度下对该波长的发射率。

(2)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说明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能力愈强。

(3)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表明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

农业气象学基础复习0714(景元书)

农业气象学基础复习0714(景元书)

练习3 一株绿色植物在单位时间内,在以下能量相等的
不同的光照下,使光合作用产物最多的光照是 ( )
A、红光 综合作用 B、蓝紫光 C、绿光 D、白光
(1) 最有效部分,红橙光与蓝紫光; (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三基点温度及其共同特征 ● 界限温度及其农业意义
● 二氧化碳饱和点与补偿点
● 群体上方和群体内CO2通量公式
及各项意义
● CO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 ● CO2气源及人工设施内适施时间与浓度 ● 风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第六章
农业气象模式简介
主Hale Waihona Puke 内容● 农业气象模式的定义、作用及其分类
● 农业气象系统的特征 ● 农业气象模式建立的步骤及应考虑的因素
● 近地层和土壤温度调控的理论基础
覆盖、灌溉、加热、农业技术措施
第四章
水分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水的农业意义 ● 农田土壤水分平衡方程及各分量的意义 ● 土壤中水的受力情况及土壤水分类型
● 土壤水分常数的定义及对作物的有效性
● 土壤水势及其组成 ● 渗透、径流和降水的关系 ● 影响水分入渗的因素 ● SPAC水分传输过程和水分流动规律 ●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滞后现象
● 作物蒸散及其影响因子 ● 作物需水量、表征参数及其组成 ● 作物水分临界期、水分关键期及其异同 ● 水分调控技术
干旱类型、涝害、湿害
汇集雨水、径流,蓄水保土技术,提高农业水分
效率
第五章 CO2、风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源和汇 ● 碳循环过程 ●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 ● 二氧化碳增加对植物的影响
● 生理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整理

农业气象学复习资料整理

绪论气象:大气中时刻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出现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如风、云、雨雪、霜等物理现象,俗称气象。

气象学:是研究地球大气中所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气候:是在一较长时间阶段中大气的统计状态。

一般用气象要素(包括太阳辐射、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云、降水)的统计量来表示。

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规律,综合分析、评价各地气候资源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天气: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由各项气象要素一定的结合所决定的大气状态。

天气学:是研究天气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预报未来天气的学科。

天气是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天气的总和;天气是短时间内的大气过程,而其后是长时间的天气状况,气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与天气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2、各种农作物每个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量的光照时数、热量和水分条件;3、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也依赖于气象因子的配合;4、光热水分条件决定地区气候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决定了作物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种植制度与耕作方法;5、各种自然灾害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损失;农业气象学:是研究气象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气象科学为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农业高产、稳产、优质的科学。

气象学常用研究分法地理播种法;地理移植法或小气候栽种法;分期播种法;地理分期播种法;人工气候实验法;气候分析法;(此外还有卫星遥感和计算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如聚类分析;线性规划;模糊数学;系统论;决策论等。

)第一章地球大气干洁大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杂志后混合气体叫干洁大气。

其成分主要是N、O、Ar,约占干洁大气总容积的99.97%。

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臭氧和其他气体。

干洁大气中几种气体在气象学上的作用(1)二氧化碳:具有较强的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其含量的增减能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的变化。

温室效应。

(2)臭氧:能对紫外线辐射的吸收比较强,一方面可使得40-50km高度上的气温显著增加,同时对地面生物起着保护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产生温室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大气
本章重点和难点:明确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掌握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

了解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各个层次的主要特点。

1.1 大气的组成
1.1.1 干洁大气的组成主要成分(前四种成分排序);氧和臭氧的作用;二氧
化碳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1.1.2 水汽的作用
1.2 大气的铅直结构
大气铅直方向的分层依据;层次名称;各层温度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特点
第二章辐射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辐射定律、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学会太阳高度角、可照时间、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光和有效辐射的计算方法
2.1 辐射的基本知识
2.1.1 辐射的基本概念辐射单位:;黑体和灰体
2.1.2 辐射的基本定律
普朗克定律的意义、基尔霍夫定律推论、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意义、计算;
维恩定律意义。

2.2 太阳辐射
2.2.1 太阳常数和太阳辐射光谱
2.2.2 太阳辐射在大气的减弱
2.2.2.1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吸收辐射的物质;吸收的量很少(不是大气的主要热源)
2.2.2.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
散射的概念;分子散射规律(能解释天空和海洋的颜色);粗粒散射规律2.2.3 太阳视运动
太阳高度角定义、计算(特别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2.2.4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2.4.1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
大气质量数与透明系数的概念;
水平面与坡面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表达式;影响因素
散射辐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总辐射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2.2.4.2 地面反射辐射
反射率的影响因素
2.3 地面和大气辐射
2.3.1 地面辐射
地面长波辐射谱、强度、作用
2.3.2 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波噗谱、长度、作用;温室效应概念
2.3.3 地面有效辐射、概念、影响因素
2.3.4 地面净辐射
地面净辐射的概念与表达式
2.4 辐射与农业
光合有效辐射的概念与表达式
可照时间定义、可照时间及日出日落时间计算;光照时间的概念;光照
时间和可照时间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第三章温度
本章重点和难点:深刻认识物质热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土温和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掌握温度与农业生物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学会积温学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3.1 大气温度
3.1.1 空气的绝热变化
定义、绝热变化是温度变化的原因,空气的绝热直减率(γ
d ,γ
m
的意义)
3.1.2 气温的时间变化
表示温度变化的特征量:平均温度、振幅(年、日较差)、相位的定义和意义气温日变化特征:影响日较差的因素(纬度)
气温年变化影响因素(纬度)
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原因——天气突变或冷暖空气活动
3.1.3 气温的垂直分布
表层铅直分布的方法(铅直梯度γ);贴底层气温铅直分布类型;逆温及其在农业上的意义
3.1.4 大气稳定度
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3.2 土壤温度
3.2.1 物质的热特性
3.2.1.1 热容量:概念、意义、土壤热容量的影响因素(能解释土壤翻耕与
灌溉的效应)
3.2.1.2 热导率:概念、意义、土壤热导率的影响因素
3.2.1.3 热扩散率:概念、意义
3.3 土温的变化
土温的时间变化(两种规律);土温的铅直分布(四种型式)
3.4 温度与农业生物
积温:积温的概念,积温的计算,积温的应用(预报发预期)
第四章水分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大气中各湿度特征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各种凝结物和降水形成的原因,学会降水变率,干燥度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4.1 空气湿度
4.1.1 表示空气湿度的物理量:
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的定义、表达式
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饱和差、露点温度之间的飞、换算方法;
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的条件;干湿球测湿法的计算
4.1.2 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水汽压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4.2 蒸发和蒸腾
水面蒸发:水面蒸发速率及影响因素;土壤水分蒸发方式
4.3 水汽凝结
4.3.1 水汽凝结条件
水汽达到过饱和的途径;凝结核的作用
4.3.2 凝结物:
霜和露形成的有利条件;雾的分类、成因;云的主要成因
4.4 降水
4.4.1 降水的形成:自然降水形成——凝结增长是两种有利条件
4.4.2 降水特征量与种类:降水量;降水强度
4.4.3 降水距平与降水变率:降水绝对变率、相对变率;降水变率意义
第五章气压和风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气压的变化规律与气压场的表示方法、作用于大气中的力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深刻认识风与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季风及其他地方性环流形成的基本原因
5.1 气压
5.1.1 气压的概念
5.1.2 气压的垂直变化: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5.1.3 气压场及其表示方法:等压线的概念,海平面气压场的表示方法;等压面与等高线、
高空气压场的表示方法;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5.2 大气水平运动
5.2.1 风的概念
5.2.2 作用于空气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产生原因表
达式及性质
5.2.3 大气层中的风
自由大气层中风与风压定律;地转风概念与计算摩擦层中的风与风压定律;
高、低气
压中的气流
5.3 大气环流
5.3.1 三圈环流:成因
5.3.2 行星风系和大气活动中心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于排列顺序
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
5.3.3 季风环流:季风环流的成因,中国的季风环流的成因
5.3.4 地方性环流:海陆丰、山谷风、焚风的形成原因、焚风的计算
第六章天气及灾害性天气
本章重点和难点:掌握各种天气系统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和天气特点,深刻认识几种主要灾害天气的形成原因,天气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6.1 天气和天气系统的基本概念:天气、天气系统概念
6.2 天气系统
6.2.1 气团:气团的概念;气团的分类和变性;我国境内各季的主要气团活动及其天气
6.2.2 锋:锋的概念;锋面的特征;锋的分类与锋面天气
6.3 气旋和反气旋
6.3.1 反气旋:反气旋的概念;气流与天气;太平洋高压(内部及四周的天气、成因);蒙古
高压
6.4 高空天气系统
6.4.1 高空槽脊:前后的划分、气流与天气
6.4.1切变线和低涡:概念、天气
6.5 灾害性天气
6.5.1 水分异常
干旱天气:中国各季节干旱出现的原因
连阴雨天气:中国东部雨带的成因与移动规律;梅雨的概念、形成原因、梅雨锋特点
6.5.2 温度异常
低温冷空气活动天气: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冻害、冷害、霜冻的概念,霜冻的成因,分类
6.5.3 气流异常
台风雨热带风带的结构、水平分区
第七章气候和农业气候
本章重点和难点:深刻认识气候和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了解各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掌握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中国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特点
7.1 气候的形成因素
7.1.1 辐射因素: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7.1.2 下垫面因素: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中国下垫面气候的特点7.1.3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7.1.4 人类活动
7.2 气候带
概念,副热带、热带、暖温带位置;世界上降水量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7.2.2 气候型: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山地气候与高原气候7.4 中国气候
7.4.1 中国气候特征
7.4.1.1 季风性显著:季风成因与气候特征;我国气候季风性在风、温度、降水上的反映7.4.1.2 大陆性强:大陆度概念,我国气候大陆性在温度、降水上的反映
7.4.3 节气与季节:24节气时间、意义;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温度指标)
7.5 农业气候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六大特点,利弊
7.6 农业小气候
小气候:小气候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