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中华文化
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中华传统美德包括: 奉献精神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爱国情操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昂扬锐气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政风范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广阔胸襟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英雄气概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社会理想
崇高志趣
浩然正气
2、影响:中华传统美德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 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 神财富。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3、中华美德具有的品质
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4、对青少年的要求:
结合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继承和发 扬中华传统美德,是青年一代肩负 的光荣使命。
1、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 想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 2、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 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A、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B、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C、礼之用,和为贵 D、与人不求备,检身若 不及
3、捍卫道德尊严,“守 死善德”的精神气节
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
5、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
6、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 道德传统
E、志存高远
F、自胜者强 G、君子强学而力行
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 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充满哲理的谚语 或格言,请说说它们所蕴含的道理。
吃一堑,长一智 车到山前必有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 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 一分才智,是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 悠久的历史场合,从远古到现 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 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雨烟 尘的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 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 特的文化记忆。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诗词、书画、戏曲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汉字:汉字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及书法艺术。
2. 诗词:古典诗词的分类、特点、代表人物及名篇鉴赏。
3. 书画:中国画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画家简介。
4. 戏曲:中国戏曲的起源、分类、特点及著名剧种简介。
5. 民俗: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汉字、诗词、书画、戏曲、民俗的相关知识。
3. 分析:分析具体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讨论:引导学生就中华文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实践:让学生动手实践,如书写汉字、鉴赏诗词、绘画等,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书写、绘画、鉴赏等。
4.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试题,检验学生对中华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传统建筑: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风格及著名建筑简介。
2. 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的分类、特点、代表菜肴及烹饪技艺。
3. 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4. 科学技术: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5. 宗教信仰: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发展及文化内涵。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会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球视野。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3.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2.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材、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件,展示中华文化的图片,如故宫、长城、京剧等;(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中华文化?它有哪些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如汉字、诗词、书画、哲学等;(2)分析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3)介绍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如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4.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欣赏与实践(1)让学生欣赏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如诗词、书画、京剧等;(2)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尝试创作,如书写汉字、绘制山水画等;(3)教师点评作品,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总结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价值;(2)强调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3)能够从中华民族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提高全面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和产生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在了解中华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转化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实际行动。
【教学重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活动式、体验式、讲授式。
【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共同收集本地的文化资料;2.收集中国文学、军事、思想、天文等方面的史料;3.收集对自己的成长影响较大的传统格言、警句;4.收集有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报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隆重开幕。
开幕式主要分四部分进行:欢迎仪式、文艺演出、运动员入场仪式、点燃圣火。
近2万名中外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用奇妙的创意、高科技的手段、动人的表现手法,奉献给全世界一台经典的奥林匹克视听盛宴。
一张承载着中国文化精髓的“纸",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具匠心的构思。
当那张光电效果组合而成的“卷轴"缓缓打开时,青铜、古陶、玉器、水墨山水等等极具中国文化的符号——“写”在纸上.那一刻,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的观众都在惊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播放视频:《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有人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你同意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北京奥运会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还有就是5000多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
灿烂的中华文化 九年级思品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中华传统美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 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 质,为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2、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养成勤动脑勤动手 的好习惯。 3、要敢于质疑,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 4、要培养创新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力 和创新思维能力。 5、要使自己早日成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 奋斗。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 中华文化
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 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 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 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 故官: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 北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 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 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 慧和创造才能。 •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 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 杀家》等。 •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 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十四枚。 • 棕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屈原投江之后,每年农历 五月初五湖南等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
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 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 大的作用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作文800字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作文800字古代的中华文明,有着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优秀中华文明需要每个人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不断的生生不息。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灿烂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欢迎阅读。
灿烂的中华文化作文800字篇一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华美的楚辞,楚楚动人;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历史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
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在一页页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
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化子民时,北方的铁骑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
可是,我们的土地上蕴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色文明,我们有郑和去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于是,我们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渐落后了……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我们又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地审视……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
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
他,让我们深深的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识,不能用迷信取代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着陈腐的气息。
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
我们终于冲破了对情感的依恋,用一分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
我们的目光变得客观、理性而又智慧……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古曲声声,曾让西方震动;中秋赏月,七夕庙会,曾让世人感怀。
《灿烂的中华文化》PPT课件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 地上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 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感受中华文化 的魅力。
导航
·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 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什么? · 3、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其有何影响? · 4、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其有什么特 点?
回族
朝鲜族
蒙古族 ★
中 国 画
★
玉器
石 雕
木 雕
★
老子,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 立的道家学派,(自然无为,轻物重身)不 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思 想 家
孔子,整理《诗》《书》,编订 《春秋》,他的智慧正是中华文 化人与人和谐的人文思想的主要 代表。 孟子著有《孟子》;王夫 之及其著作《周易外传》《尚书 引义》等。
文 学 家
苏轼
巴 金
老 舍
孙 武
著有《孙子略解》、 《兵书接要》
曹 操
★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懂得: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 的一朵奇葩; 2、中华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文 化传统,也形成的代代相传的美德,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成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显示 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和辉煌!
★
汉族
畅所欲言:
列举谚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1、吃一堑,长一智 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

《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灿烂的中华文化》优秀教案知识目标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能力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使之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对中华文化的认识教学难点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结合课前音乐古筝曲《化蝶》导入中华文化【学习新课】一、展示自学提纲(用幻灯片展示)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2、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3、灿烂的中华文化是由什么构成的?4、中华文化总的特点是什么?5、中华文化有何影响?二、活动小结活动一:1、要求学生阅读p64第一幅图并思考: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2、教师组织学生回答。
3、教师展示能代表中华文化的图片:4、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是怎样产生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二:1、要求学生讨论方块字、故宫、京剧、编钟、粽子等的来历。
2、教师展示巴比伦、印度、埃及的图片3、得出结论: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原因是什么?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活动三:1、要求学生思考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成就,提问回答。
2、教师提出问题:A、中华文化的构成: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B、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活动四:1、要求学生按p66最上面的内容做2、教师边提问边归纳总结。
3、提出问题: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时期,我国的数学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当时的( C )一书中,就出现了“勾三股四弦五” 这一有关“勾股定理”的描述,比西方早了大约 500年。 A.《国语》 C.《周髀算经》 B.《韩非子》 D.《左传》
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所描 写的人物和作者分别是 ( ) 。 C
知识梳理
中华文化总的特点: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知识梳理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 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 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 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 用
规则: 1、任选两道题作答,答对者即挑战 成功。 2、答错即挑战失败。 3、有一次机会求助现场同学。 4、每题限时30秒。
总结:
作为传统道德的精华,中华 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 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 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 断丰富和发展。(p67相关链接)
当堂训练:
1、下列不能体现“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爱国主 义精神的人物是:( D ) A、屈原 B、林则徐 C、岳飞 D、李鸿章
2、当前,社会上一些人越来越热衷于过愚人节、 圣诞节等洋节日,而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节日,如端 午节、中秋节等,却被逐渐淡忘。上述现象,我们应 该怎样认识?( C ) A、外国节日比中国节日更时尚、更有意义 B、弘扬民族文化必须杜绝一切外来文化 C、不应以外来文化取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你还知道世界上其他古老的文化吗?
古巴比伦
巴比伦文化--空中花园
古埃及
埃及文化----金字塔
古印度
印度---婆罗门文化
巴比伦文化最悠久,但巴比伦国家早已夭折;
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
埃及的文化渊源甚古,但历经希腊化、罗马 化,伊斯兰化,已与古代面目全非。
结论:它们都曾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但都 因历史(灾害、入侵、内乱等)的中断没能延 续至今,成为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的遗憾!
德有哪些?
表
现
内
容
奉献精神 爱国情操 崇高志趣 昂扬锐气 浩然正气
为政风范
广阔胸襟 英雄气概
社会理想 ……
敬业乐群、公而忘私……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自强不息、艰苦奋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厚德载物、道济天下…… 奋不顾身、舍生取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 • • • • 汉族 饺子、年糕 藏族 酥油茶、青稞 维吾尔族 哈密瓜、葡萄 蒙古族 手抓羊肉 朝鲜族 泡菜、冷面
• 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 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 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 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 间珍品。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 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 上的反映。
有一种文明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是世界 文明发展史上惟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你 知道这是哪个文明吗?
中华文明
P65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谁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 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知识梳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011年9月20日
1、懂得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特点;
2、知晓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 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3、了解肩负的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
文化的含义及其理解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等具有意识形态的部分,又包括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 意识形态的部分。
C.裴秀
D.祖冲之
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 紫金山天文 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宋朝时 期《 梦溪笔谈 》的作者命名。 《 梦溪笔谈 》 是一部古典科技著作,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 坐标。请问这位科学家是( )B A.宋应星 B.沈括 C.王安石 D.欧阳修
快乐学习
A(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
)。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B.《老子》、《庄子》、《孟子》、《墨子》 C.《老子》、《庄子》、《孟子》、《孙子》 D.《周易》、《论语》、《孟子》、《大学》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誉为 A ?( “六经之首”。下列哪个句子出自《周易》 )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 物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C.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D.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
中国建筑艺术 世界最大的宫殿-故宫,旧称“紫 禁城”,是明清 两代的王宫
故宫是我国现 存规模最大、最完 整的古建筑群,集 中体现了我国古代 建筑艺术的优良传 统和独特风格。
1.中华文化如何产生?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 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 文化。
A.刘备 杜甫 B.关羽 D.张飞 李白 辛弃疾
C.诸葛亮 杜甫
在下列宗教中,起源于中国本土的是( B )。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 A )所著的《水经 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 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从中我们得知中国最早 使用石油。 A.郦道元 B.徐霞客
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 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 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 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知识梳理 中华文化的构成: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 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 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 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 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 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 2.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 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3.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 的精神气节 4.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 精神 5.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 6.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 道德传统
①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②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③礼之用,和为贵 ④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⑤志存高远 ⑥自胜者强 ⑦君子强学而力行
利用3分钟时间,默读课本64-66“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部分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2、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3、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中 国 武 术
玉器
石 雕
木 雕
中国民族 服饰文化
汉族
中国旗袍别致新颖
中 国 画
民族饮食文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鲁迅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珍视 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 民族的尊重,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 败之地!
中国古代音乐中的“五音”指的是B (
)。
A.仁、义、礼、智、信B.宫、商、角、徵、羽
C.天、地、君、亲、师D.麻、黍、稷、麦、菽
请说出我国的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D、改革开放的需要
3、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的是:( D ) ①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 ① ② C、 ① ② ③ B、 ① ② ④ D、 ② ③ ④
昆 曲
古 琴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包 括风、雅、颂三个部分,它创造了赋、比、兴的艺 术表现手法,对我国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 中,首篇《关雎》就有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 洲,( D )。”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C.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D.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一年级音乐
五年级艺术 二年级诗歌 四年级文学 三年级语文
一年级数学三年级Biblioteka 史 五年级宗教 四年级地理 二年级科学
利用5分钟时间,默读课本66-67“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部分的内容。完成:
1、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
2、完成67页中间部分的连线题。
二、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
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