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四集典雅千古

合集下载

第一集: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推荐下载

第一集: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推荐下载

2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欧洲的博物馆之夜,一年只有一次。

在这一天,卢浮宫和欧州四十一个国家的两千多座博物馆都会免费开放直至凌晨。

在深夜的呼吸里感受这些作品,这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午夜十二点,卢浮宫的博物馆之夜已接近尾声。

九千公里之外,北京早晨六点,两个小时后,这里又将迎来新一天的客人。

这天,卢浮宫第一次把文物搬到了古老的北京紫禁城,将要在午门为人们呈现拿破仑时代的艺术精华。

这次展展览跨越了千山万水,让两座宫殿相接,东方和西方接艺术相互对望。

卢浮宫和紫禁城由此相遇。

第一集:遇见04:18伊莎贝拉卢浮宫雕塑馆研究员,拿破仑一世展的策展人。

每天九点,她都会准时来到卢浮宫。

穿过藏满雕塑的皮热中庭和玛丽中庭,走进封存着艺术和历史的大门。

帝王的皇宫成为人民的博物院,在这点上卢浮宫和紫禁城有着相同的际遇。

断头台竖立在稍后一点儿,离这堆废墟几步远的地方,一个圆柱形的篮子用皮盖上,放在国王头颅要落下的地方,以便接住它。

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见闻录》中描绘了法国大革命中处事国王路易十六前的情景。

1793年1月21日上午十点,在狂热的呼喊中,国王路易十六被革命者押上了断头台。

也许他还想回望一眼他的家卢浮宫。

但是,这座他亲自参与设计的断头台非常高效,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这样的没落命运,也降临在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身上,不过与路易十六相比,他还是幸运的。

1924年11月5日下午四点,溥仪被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勒令搬出了紫禁城。

1925年10月10日,紫禁城的神武门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牌匾。

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博物官,在这一天成立了。

开放第一次尽管票价要花半个大洋,但整个北京城依然万人空巷,来此观赏的有两万五千多人。

曾经森严的皇家禁地,在这时起,开始走进了携家带口的平民百姓。

皇帝的家和家里的一切,成为可以观赏的古物,私藏于深宫高墙里的一件件国宝终于迎来了万千期待的目光。

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大量汲取西方博物馆的建馆体制,而同样,从皇宫变博物馆的卢浮宫也是故宫效仿的对象之一。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通过举办拿破仑一世展,卢浮宫和紫禁城就此相遇,这不仅将卢浮宫与紫禁城联系到一起,更将东西方文明联系到了一起。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无论是在叙事方式的选取,还是后期编辑中的画面处理和音响运用,都做到了真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遇见》作为一部社会题材的纪录片,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新鲜性,复杂性和深刻性。

在中法文化年的大背景下,在这个推崇文化的时代,《遇见》无疑将中法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以往的纪录片往往是记录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但是《遇见》将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巧妙地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则具有较强的新鲜性。

《遇见》将东西方文明做了巧妙地对比,为我们分析了两种文明各自的特点,使我们了解到了拿破仑和乾隆皇帝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遇见》通过讲述拿破仑与乾隆皇帝的事迹,来表现东西方文明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卢浮宫和紫禁城作为帝王的皇宫,后来都成为了人民的博物馆,他们都通过艺术品来表现自己的丰功伟绩。

都有着将自己的印迹,长久保留下来的强烈愿望。

东西方文明在艺术品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人偏爱形象,让人在具体的形象中直接感受,留给人们的是一尊尊的塑像,东方人偏爱文字,留给后代的是一幅幅牌匾。

通过这些对比,将东西方文明形象而又具体的表现出来。

《遇见》引用了许多的历史典故和珍贵的文物古迹。

对纪录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乾隆皇帝为了让世人记住他的功绩,向法国国王定制版画,由此创造了紫禁城与卢浮宫的初次相遇。

在介绍《拿破仑加冕礼》时,通过详细的解说词,让人们了解到了这幅画背后的政治意图。

通过讲述一幅幅精美的油画和一件件瓷器让人们感受到了艺术的真谛和它带给我们得美的享受。

《富春山居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代人高超的绘画工艺。

《遇见》采用的是复线结构,一共有三条线索来讲述卢浮宫与紫荆城的相遇和东西方文明的所擦出的火花。

罗浮宫遇见紫禁城9

罗浮宫遇见紫禁城9

拉开祖传的弓,把箭射到中国去。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颂歌》这是罗浮宫里的绘画,面孔是西洋的,背景是东方的。

这是紫禁城里的作品,不是中国水画,却是西洋油画。

卢浮宫拿破仑三世寝宫罗浮宫的房间摆放着中国的青花和彩瓷。

中国北京故宫紫禁城的寝宫,呈列着欧洲的西洋钟。

罗浮宫的舞会上,国王和贵族扮成中国人的形象翩翩起舞,紫禁城的行乐图,雍正皇帝带着假发,模仿西洋人的扮相粉墨登场,所有这些发生在三百年前,当时的东方人和西方人就是如此热忱于相互的猜测和模仿,从他们遗留下的资料里,我们发现他们彼此间竟然并不了解,所有的互相欣赏只是源于相遇时的惊讶。

东西对望:1918竹艺术空间上海谷文达工作室谷文达,当代中国先锋艺术代表人物,每年有一半的时间,他呆在上海莫干山路的工作室,另一半时间则在美国,当我们向他问及东西方跨文化的感受时,他向我们展示了一把奇怪的椅子,一半是欧式的一半是中式的。

谷文达:我感觉明代是一个高峰,那么路易十五也是一个高峰,我把它们两个结合在一起,那两个椅子尺寸都不一样,经过一段磨合做出来,这个椅子座位上有一个电视屏幕,就是说这个椅子实际上是一个文化思考,你坐在这个椅子上你就想着,两边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冲撞。

谷文达说这个椅子实际上是他的一个文化思考,坐在椅子上就想着两边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冲撞,我们带着对这把椅子的奇怪感受,到罗浮宫和紫禁城里去了解三百年前两个文化的那一次有趣的接触,明亮的房间里带着假发的男人,画着美人痣的少妇,可爱的孩子,一家法国人在温馨的氛围里共享早餐,法国画家布歇创作了油画《早餐》,描绘了十八世纪法国贵族家庭闲适的生活场景,画面的背景丰富、豪华。

卢浮宫绘画馆馆藏研究员Marie Catherine Sahut 评论这幅画道:光线和空间被赋予重要地位,我们看到艺术家画了巨大的窗户,光线透过窗户,照亮了纯粹洛可可风格的装饰。

卢浮宫拿破仑三世寝宫这幅画处处体现了布歇那个时代的风尚,C形、S形、漩涡形的造型,明亮轻松的色彩,温婉华丽的气质,爱情享乐的主题,人们把这种浪漫风格叫做洛可可,它的本意就是有着卷曲花纹的贝克装饰工艺,洛可可并不只在绘画中,那个时代,高谈阔论的男子身边,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到水晶器皿,从地毯到陈列柜到里面的餐具,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温婉华丽的时尚无所不在。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页PPT文档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页PPT文档
电影画面品质。 •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由知名纪录片导演周兵继《故宫》《台北
故宫》《敦煌》等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分集简介
• 第一集 • 《遇见》 • 以跨越时空的历史视野和宏大包容的文化
姿态,记录呈现了卢浮宫与紫禁城在现实 与历史不同层面的相遇。历史上,两座代 表东西方艺术典藏宝库的博物馆有着相似 的命运遭际;而当下,以拿破仑一世艺术 展为契机,他们之间生发出东西方文化动 人的邂逅。
凯旋门与玄武门 的对照来关照东 西文化。罗马的 嗜血娱乐与汉文 化中的玉……
• 第六集 《神圣无上》

20世纪80年代的考古,掘出卢浮宫的中世纪
城堡地基。我们在卢浮宫中寻找中世纪,那究竟
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在紫禁城,中国文化学者林
谷芳向我们讲述,大概同样的年代,意大利人利
玛窦带着圣母玛利亚画像来到北京,当他走进皇
第三集
由埃及展区的书记官切入,引向古老的埃及 文明,比较了埃及与中国在探求生命、死 亡、权利和永恒的故事。金字塔与故宫大 鼎,狮身人面像与龙的图腾,木乃伊和金 缕玉衣等等,他们的异同全部反映在艺术 品中。
对于解说词的创新:以书记官的楼问,即第 一人称的自述方式,赋予文物以生命。
• 第四集 《典雅千古》
强大的制作班底
• ◆顶级的创作团队: • 汇聚国内外纪录片顶尖创作,大型纪录片《故宫》、《敦煌》、
《台北故宫》原班人马。 • ◆国际化制作力量: • 特邀中、法、日、英等多个国家的制作精英人才参与。 • 赤平勉,日本一流摄影师,从业33年,被称 为“日本再现第一人”、
“再现的鬼才”。 • 最先进的数字高清设备。首部使用F23《逐荡两河》
• 故宫内收藏着甲骨文、卢浮宫内收藏 着楔形文字泥板汉莫拉比法典,通过对两 种文字的比较,揭示出世界文明发端时已 然走向不同的道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 关于文字的行为艺术则是思考“即使打破 了文字的羁绊,人类就可以沟通了么?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考试实用影评范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考试实用影评范文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考试实用影评范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向我们展示了中西方文化相遇时的交融,纪录片以紫禁城和卢浮宫的今夕为背景,以拿破仑和乾隆这两个都曾站在东西方顶峰的人物为题材,深刻探讨了东西方文化一次动人的邂逅。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第一集《遇见》以跨越时空的历史视野和宏大包容的文化姿态,记录呈现了卢浮宫与紫禁城在现实与历史不同层面的相遇。

历史上,两座代表东西方艺术典藏宝库的博物馆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际;而当下,以拿破仑一世艺术展为契机,他们之间生发出东西方文化动人的邂逅。

1拿破仑一世展是由中法双方竭力促成的一次艺术文物交流展出活动。

本片着重记录了以伊莎贝拉为首的卢浮宫筹展工作人员兢兢业业的努力。

这次展览,是当代历史中两座博物馆真正的平等的相逢,也是大型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创作灵感之源。

2本着东西方比较思维来回溯历史,纪录片创作者首先来比较两座博物馆的过往与今夕。

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回望与记录中,可以发现同由帝王宫殿变为平民博物馆的经历,同因帝王的个人爱好和政治理想而获得蓬勃发展的助力。

远隔时空的遥望有着惊人相似的前史,驻足当下的审视也有彼此交汇的今生。

紫禁城的现代转型借鉴了包括卢浮宫在内的西方博物馆的诸多经验,当代卢浮宫建筑格局的变化与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慧心灵感息息相关。

3在历史的具象比较中,去探寻抽象的艺术思维的异同,《遇见》这样来总结思考的结论:“西方人偏爱形象,让人在具体的形象中直接感受,他们留给后代的是一尊尊形象各异的雕像,而东方人偏爱文字,留下一幅幅牌匾,不断提醒自己警示后人。

”东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影响到艺术类型的不同偏好与思想诉求。

紫禁城,以他的宏伟和华丽枕居在东方的大地上;卢浮宫,以她的优雅和现实坐落在西方艺术之巅。

这是一篇中西方艺术的交响诗,更是连接中西方文化的纽带。

《遇见》是《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开篇之作,它遵循以人带史的思路,以伊莎贝拉的工作来记录筹展过程;讲述帝王爱好与抱负,谈两座博物馆前世今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影评

电视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评析摘要:卢浮宫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代表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卢浮宫与紫禁城,就此相遇……两座雄踞于首都中心、城市中轴线上的宫殿——卢浮宫与紫禁城,先后从皇家宫殿变为普通民众的博物馆。

这里我们将讲述两座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本文对纪录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进行分析。

关键词:题材选定,结构分析,细节刻画,这一切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卢浮宫要在故宫午门举办“拿破仑大展”。

作为整个展览的独家纪录者,他们慢慢发现这不仅是一次展览,它实际开启了一扇大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门。

于是,刚刚拍摄完《故宫》的创作者有了更进一步的想法——能否将两座博物院放在一个片子中,通过它们馆藏的文物对比整个中西文明。

而第一集《遇见》,以鲜亮的题目透视出两个历史悠久的博物馆的碰撞、相见以及擦出的火花。

中国的故宫和法国的卢浮宫同为世界著名博物馆,也是两国最大的博物馆。

2004年,故宫和卢浮宫开始进行接触,并于2005年10月10日在北京签署了“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2005-2010年合作协议”。

2008年卢浮宫将在故宫举办一场关于拿破仑一世的展览,这是卢浮宫第一次在中国内地举行专场展览,故宫也希望此后能找到合适主题在卢浮宫举办展览。

故宫与卢浮宫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曾经都是皇宫,都有丰富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在发展和弘扬各自国家优秀文化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都要接待众多国内外游客。

影片的题材与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与历史和现实有直接的关系。

符合时代的特色,能够反映时代风貌、触及时代矛盾,揭示时代本质,体现时代精神。

适应现在的社会关系,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有益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遇见》以故宫午门的“拿破仑大展”作为题材,但主题并不是以故宫与卢浮宫、拿破仑为主,而是通过这一事件告诉、传递给观众,通过东方人的视角去深度探索西方的文化与文明。

展现出以艺术为线索,挖掘历史的传递与沈思。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观后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观后感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的观后感《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一):有认真的看完哩最开始给了五星,是因为很想看中西艺术史对比的纪录片,我觉得我这个目的达到了就很开心。

但是,看了别人的评价后,再仔细想想具体内容的话,我掉了2颗星。

1,确实历史沿革方面作为记录片的线程展开得不太严谨,反正把我搞懵了;2,的确有太多抒情散文式的描绘,玄妙煽情,我不知道每集出的人物对比恰不恰当,但是一组历史伟绩人物的对比,再加入一个与之相关的现代的中国艺术工作者,这样的方式我觉得很不错啊。

有古今的中西对比,又有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视角,我觉得已经相对多视角了3,大家都批判这个作为艺术启蒙太坑了,但是确实也让我这种没有系统学过中西艺术史的人了解多了一些古今人物,也对中西体系多了些直观的感受,好歹也能收获一点,也许也被下了毒而不自知哈哈。

不过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最初观看目的基本达到了,之余这对比好不好,我想随着我的见识和知识的增长,我能说得更清楚。

而且,艺术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这部片子还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时代背景与艺术的息息相关性。

4所以就是,想随意感受下中西对比的可能觉得达到目的了,想看干货的可能嫌弃它不够严谨不够干货多,想随意陶冶情操的应该也觉得不错吧(片尾曲听好的啊虽然词写得有点无意义的煽情哈哈),不太了解西亚,和中国画史上的巨旦的应该也能记下些零星笔记了。

讲真,卢浮宫里的太多都欣赏不来,唯一喜欢的是最后一个时代里梭罗的画了。

山林树体水影实虚结合,光影舒服。

还有就是德拉克罗瓦的日记还挺好玩的,年少时看得我阵阵扬起刻奇之感哈哈。

怪自己才疏学浅,以前完全不知道还有徐渭这号人物,比媒体上说烂了的梵高还悲惨还分裂这么多倍。

最后,看完之后,对深入了解传统这事的热忱已经抵不过想要好好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新体系的热忱大了,也可以和学的设计史多接上点轨了吧。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感(二):敢问:倪赞是谁?《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观后借卢浮宫里的展品来梳理整个人类历史还算是说得通,如果把故宫里的那些家当拿出来说世界史就有些勉强了,即便算上台北的故宫,也能看出国人的狭隘和自大。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八集观后感300

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第八集观后感300

第一讲:导言所谓的艺术史是基于西方甚至是还残留着德国学术语言的艺术史,它无法包含除西方外其他文明的解读,因此并不具有全球性和包容性。

因此,现在所说的‘艺术已死’,如果是真的话,那也只指西方艺术。

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人是什么一样,是无法解答的。

我们只能通过考察艺术是如何被诠释的来了解艺术的一些特征。

而什么是艺术品呢?基本有两种,—种是美的,如雕刻的花与乌;而另一种艺术品并不一定美,甚至可能丑恶并且无法被所有人理解,它的艺术性在于它所包含的可以被人所解读的含义,所要传达的思想。

但无论是哪种,艺术品都是要可以被人类所解释的东西。

第二讲:西亚西亚文明起源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国流域,在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它主要由旧巴比伦和新巴比伦文明为代表。

这块地域以前是水丰草茂,不同今天的大漠黄沙,因此是古文明的起源和群雄纷争之地。

在遗留的艺术品来看,不同于中国文明中向往上天的传统,西亚文明多看中实际功能,如汉谟拉比法典,记载的是法律条文,更多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

另外,描绘战争的石雕等遗物,也描述了旧巴比伦和新巴比伦之间亚述王朝的丰功伟绩。

而这些文物今天之所以被看作艺术品,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功能如残酷的战争和严苛的法律己被遗忘,因此,人们才能从它们的外形构造来发现美感。

而西亚文明被视为西方文明起源,也是从西方角度来看。

如从印度等其他文明角度来看,也能从中发现一些共性。

因此,文明的冲突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文化间可以互通,差异也可以弥补。

而从巴比伦塔的毁灭中,我们能看到的到底是什么?摧毁这座塔的到底是上帝,还是人性中的私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集:典雅千古卢浮宫,遥远古希腊诸神近在咫尺;紫禁城,古老东方文明依旧博大神秘,两种文明如何发展成今天这样截然不同的面貌?让我们一同探寻。

这是哪里,蔚蓝的海水向晨曦驶去的船炽烈的阳光下,海边白色的岩石,岩石建成的庙宇,岩石雕塑她的身体。

两千多年以前,她站在萨莫色雷斯岛祭坛剧场的上方,面向大海,她在这里庇护海员免于海难。

她也是一次盛大海战胜利的纪念碑。

第四集:典雅千古而今天这胜利的女神在卢浮宫,1863年从神庙的废墟中被发现后就移到了这里。

她不像别的雕塑那样被放置在展厅,她独自站立在达鲁楼梯的高处。

是的,她必须被独尊在此仿佛神庙之巅大声的宣示:“我永是胜利之象征”她迎着海风让衣裙紧裹着身躯,她站在船头引导着舰队破浪前行,她张开羽翼庇佑脚下的土地和人民。

她很伟大,可这座博物馆里的艺术品何止千件,为什么她能被成为镇馆之宝让卢浮宫甘愿把她放到最高处。

在胜利女神的故乡希腊这样一座神庙以这几根女像柱闻名,她们的姐妹很容易就能在卢浮宫找到。

在这件摆放希腊雕塑的展厅,因为入口的四根廊柱更是被俗称为女像柱厅。

卢浮宫希腊罗马馆馆藏研究主任:“确实西方文化法国文化接近希腊文化,因为她选择希腊文化作为参照。

还因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从窗口看出去,街道上,所使用的建筑语汇,即便是那些法国建筑,也都是科林斯柱式,爱奥尼亚柱式,都与希腊的艺术创造紧密相联。

”05:30自从皇宫变成了博物馆,希腊成了这里最重要的宝藏,凝望着它们,可以追溯远古的历史,凝望着它们,遥远的时间那头就仿佛亮了一盏灯光。

这些浮雕残片,正是来自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如果它们仍在希腊我们会看到一座更完整的建筑。

可随着希腊的衰落,它们被掠夺到各处却让希腊文明随之散播。

征服者征服希腊又被希腊的美所征服,那灿烂辉煌的古希腊文明正是今天西方文明之源。

几乎所有的西方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希腊的影子。

(中国)中央美院这里有一座巨大的雕塑教室,胜利女神从希腊飞过卢浮宫飞过西方,如今停在这里。

学习美术的学生们都要从画石膏开始,这是从头开始感受希腊。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隋建国:“大卢浮宫她是放在一个大阶梯,两个阶梯,对面的阶梯的上面。

很亮光线也很好。

你真看上去她有那个气势。

在这个地方,她就是当作一个观察和描写的对象而已。

为什么希腊女神要弄翅膀,而且这个翅膀是鸟的翅膀,那么她要飞就得弄一个真的鸟翅膀。

包括他们所有的天使,都是带着鸟的翅膀。

他把这个翅膀做得也可以活灵活现,也可以跟人的肉体结合得很好。

飞天就不用翅膀,飘带一飘你就知道她是在空中飞翔。

用不着翅膀,我觉得这就是由于世界观不同导致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的不同。

由于系统不同然后细节也不同。

”细节,让我们好好看看我们与他们的细节,让我们与他们直面相对。

差异如此明显如果忽略结构、材质、形式甚至主题,那终极的问题将更加清晰。

为什么?为什么会不同,西方与东方同在阳光之下,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世界观如此不同?故宫,东方这座伟大的博物馆蕴藏着无数艺术与历史的宝藏。

它们在时光中沉淀至今等待着人们的朝拜。

如果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根源而雕塑是她的符号那东方文明的符号是什么?他解答的也许不仅是靠什么飞翔的问题,它将指向文明的根源。

这些秘密在这些巨大的城中在那些建筑或文物的身上能找到吗?我们,当我们来到故宫被这里的点点滴滴吸引,我们是否想到冥冥中我们是被一种力量所牵引,一种血液中的直觉带我们来寻我们的根。

他们,当他们来到卢浮宫是否也意识到在这里看到的将不仅是文物,也是祖先,是他们的根,他们来的地方。

他们心中的那个自己一直在召唤:“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历史难以说清你会在卢浮宫里看到另一种希腊,他们来自更远的过去。

是不是觉得熟悉?他们古拙、简单似乎与我们文明的早期没什么不同,可为什么后来越走越远。

希腊走向了写实的形体,而我们走向了抽象的线条。

卢浮宫的三件镇馆珍宝之中有两件都来自希腊一件是胜利女神另一件便是她维纳斯,掌管生育、航海、爱与美之神。

其实叫她维纳斯并不准确,因为那是罗马神话里的名字,也许她的希腊名字更美阿佛洛狄忒。

“这件作品1821年到来之时,是法国收藏的唯一一尊大型希腊雕塑。

因为我们主要是通过罗马复制品来了解希腊雕塑的。

关于她的美感,雕塑表现的是阿佛洛狄忒一尊半裸的阿佛洛狄忒,最为出色的当然是衣袍的雕刻,我们从这个角度可以看清楚,雕塑家雕刻得非常充分,可以看到这样得皱褶。

这是一尊非常杰出的雕像,因为它的尺寸,因为它保存的完好程度,这些让他一直以来就享有了极大的声誉。

”在希腊神话中她诞生于海水洁白的泡沫,白瓷般的肌肤完美的身躯,她是天界中最美的神却嫁给了最丑的锻造之神。

于是她成了残暴的战神的情人,可不久又爱上了一个人类的少年。

愤怒的战神化身毒草毒死了少年,当她匆忙赶到一切都已经太迟。

难怪她如此哀伤,难怪她将自己凝固让人世间的爱情从此总与哀伤相连。

今天这样一个作品试图完成某种穿越,穿越神话穿越西方与东方穿越历史与现在,她将是一个特别的维纳斯。

它的灵感有一半来自这里今天江苏,古老的吴地南朝旧都。

江苏南部有座古城名曰丹阳这里是南朝齐高帝、梁武帝的故乡。

在丹阳的市郊曾经的皇陵掩于荒草之中,但这里隐藏着一些不易察觉的细节却正是作品构思的关键。

“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就是你如果在今天这个社会,你今天活着在咱们今天这个生活空间里面,你看事儿就是左是左,右是右。

那如果你不在这个世界,它是反的。

”这片荒凉的古皇陵如今只剩下神道上的两个石兽和两个石碑,它们工整的左右对称着,但最有趣的是其中一个石碑上的字也与另一个严格的对称,他们是左右反着刻下的。

为什么会这样,要这样刻下这样的文字?“你死了,你在过去的世界,或者你还没有出生你在未来的世界。

如果那时候你在你能存在的那个地方,你来看咱们今天这个世界。

跟我现在看的不一样。

就正好相反的,正好左是右,右是左。

前是后,后是前,它的意思是反着写,那个阴间的人才正着读,才正着读。

对他来说才是正的,因为他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面。

这个跟中国古代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关系的。

中国古代对世界的人认知是怎样的?什么是天地?什么是人?什么是左右?为什么如此规定?什么是时间?它如何构成宇宙的生命?从那两个石碑上我们到底能获得多少解答?冬天乘船离开雅典去往爱琴海上一个叫米诺斯的小岛,沿途一个个小岛如同爱琴海中的明珠。

阳光下的海水泛着金属的光泽很美,船拉出一道长长的白色泡沫,不知道里面又有多少个维纳斯诞生。

冬天去岛上的旅客很少,于是到处都难见人烟,呜呜的海风不知还有多久就要把远处岛屿上的一大片雨云吹过来。

野草和小灌木都摇头晃脑的等着呢,那些点缀着蓝色的白房子安静的在阳光下睡着了。

总觉得是神迹让我们来到这里,因为这里有那个作品的另一半灵感。

“你看西方这种文化,希腊的东西放在中国大概有七八十年了吧。

看着你好象已经很熟悉了,其实它的根源,它的来源其实往往是你很不清楚。

而你真要临的时候,并不像你顺着临的时候那么容易也许你这么反着临,你才知道她到底有多难。

那我就想把这个作品这样做过来,相当于你从另一个空间来看这个雕塑,我觉得这种相反其实是代表了咱们中国文化跟西方文化它的巨大的差距。

这种不同,其实中国这几千年的农业文明,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别完整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就是建立在这个人对土地的依赖,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你的粮食才能生产出来。

所以人就必须是跟自然协调的。

这就变成了一个由于你生存的必须性,然后你所有的世界观都根据这个建立了起来。

“她的躯壳上满是这里的泥土,或者说用这里的泥土雕塑了一个那里的女神。

这个西方的形象按照东方的逻辑被反转过来,她因此来到我们中间来看看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文明。

作为交换,她正指引着我们去她的家乡去寻她的身世,1820年她被一个农夫挖出来,法国与土耳其几乎为她开战,海上风暴大作,抢夺的过程中她丢失了手臂。

软硬兼施最终去了巴黎。

这些遥远的故事夹杂着传说就是她要告诉我们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以这个小岛命名的,可是当地人似乎并不太在意。

没有路标我们只能猜测着前行,直到走到路的尽头仍是一间紧锁的没有任何标识的门。

这就是发现她的地方吗?或者、也许她并不需要我们找到什么只是来看一看诞生她的这片土地。

而土地又在告诉我们什么?午后的阳光强烈,卢浮宫的这件展厅把卷帘全部垂下,它要保护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历史。

“这件陶器大约制作于公元前510年左右是古希腊发明红纹画法的时期。

这是已经彻底消失的一种艺术,不像雕塑一直为我们所知。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希腊陶瓶全部被掩埋在墓穴中。

柏拉图说:模仿是艺术的本质,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艺术是现实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

在这些希腊的陶罐上描绘着希腊人的生活。

当然,也有神的生活,但到底是人在模仿神还是神在模仿人,或者他们已经混淆了。

他是最英俊健美的战神但嗜血成性,她爱好和平充满智慧,却无法容忍别人超过自己,她经常对人一见倾心但却忍不住偷情因为她掌管的正是爱情。

还有她、他、他们这些腊人的神,都有着人的弱点。

人的残缺,完美原来不存在,神且如此何次于人。

奥林匹克这是神的宫殿,也是人的竞技场。

什么是竞技,希腊人看来如果你在某方面接近完美那就是神。

于是在希腊的奥运会开幕式上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个放大的人。

这是另一个开幕式,被称为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一次让我们倍感骄傲。

它诉说着我们的文明诉说着我们的价值观,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个缩小的人,但是他们组成了集体一个整体震撼了世界。

站在紫禁城的刹那那巨大的城让人唯有叹服和谦恭。

我们感到的是它的宏伟和自己的渺小。

这不仅是建筑问题更是人在价值观的尺度问题。

一如我们广袤的国家,这个千年来绝大部分由农民组成的国家,丰饶的土地让我们能年复一年的播种然后收获的喜悦。

所以我们重农,重农则敬天。

因为天时地利决定收成决定土地上人的生存,于是艺术便指向天意,越模糊甚至抽象的难以名状可能才更接近天意。

希腊,欧洲大陆南部那一小块略显贫瘠的土地有的是海水和岛屿海峰和岩石。

它们物产稀少最适合种植的也就是橄榄,收获了橄榄再拿去做贸易换来别的生计,所以他们重商重契约。

他们的土地,神并没有眷顾。

他们是依靠人自己的力量,于是他们相信人相信自己。

他们建造神庙供奉那些和人差不多的神。

这里的感觉与供奉着人的紫禁城不同,走进希腊的神庙置身于诸神之中看到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影子自己的气息自己就是这神庙的一部分。

你会感到神庙的伟大但站在这里你也会感受到自己的伟大,因为与神同行自尊,因为与神同高而自信,人因此与神一样可以成为万物的尺度。

如何生存、如何看待自己还有思想、艺术、心灵。

遥远的过去我们与他们曾如此不同,但都产生了灿烂的文明传扬到今天。

希腊雅典的宪法广场这样的卫兵交接仪式仍然保持着。

他们的动作看上去很特别甚至有些可笑但他们严肃的表情中总觉得有种力量。

也许那就是与文明的自信和坚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