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敬业度的研究综述

摘要:通过对员工敬业度的研究背景、概念界定、理

关键词:员工敬业度;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一、研

现代企业管理的主导思想已经由早期科学管理向人本
“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要是员工有成就,
。而员工敬业度不仅是组织行

二、概念界定
目前的组织行为学中,关于员工敬业度概念通常集中在
?
“员工情绪和认知上的激励,对
[1]。
Kahn(1990)认为员工敬业度不同于上述角色概念,需
[2]。当员工从组织
[3]。员工在工作角色的表现中,分别在
[4]。
Maslach(2001)根据工作倦怠理论,提出敬业度是与工
job burnout)可以从
即耗竭(exhaustion)、疏离(cynicism)
(inefficacy)。耗竭指个体的心理资源(包括认知
[5]。所以敬业度则是感觉充满活力、认真对待工

Harter等(2002)认为员工敬业度是员工的一种投入,
[6]。Schaufeli(2002)等把敬业度定义为一种积极
[7]。其中活力指充足的精力,努
[8]。
May et al.(2004)认为员工敬业度在社会科学中与工作
job involvement)的概念联系最为紧密。员工敬业度
[9]。
Theresa Welbourne(2003)将其定义为:员工在工作中
[10]。Saks和Joseph(2006)
[11]。
目前国外的研究对敬业度的定义多种多样,这些定义有
[12]。
三、理论发展
(一)敬业度的最早研究源于1990年美国学者Kahn发
。Kahn 以人们可
有意义性、安全性、可获得性[13]。员工如果在体力上、
[14]。敬业的员工
并在角色中展现自我;相反,当员工的敬业度较低时,
[15]。
员工敬业行为涉及把个人精力转化为体力上、认知上和
认知上警觉以及和同事有情感上联系[16]。比如,
[17]。员工敬业度也会随着工作环境、工作内容、
。 (二)Maslach等把研究重心从工作倦怠过程
-工作匹配模型。
[19]。根据Maslach(2001)等的研究,工作-生
-生活

(三)Schaufeli和Bakker指出员工敬业度被认为是工作
而且和离职倾向有关。而员工敬业度只与离职倾向有关。
[21]。
(四)Theresa Welbourne根据角色理论提出,不同员工
1、工作承担者角色:员工按照职位描
2、团队成员角色:员工很好
、企业者角色:雇员能提出新的想法和过程,并推动这些
4、职业者角色:员工努力提高自身在组织中的
5、组织成员角色:员
这五种角色里,员工的敬业程度是逐渐增加的。她
即使待遇不是很好,员工还是会做好本职工作。
Theresa认为敬业度的提升是自上而下的,即从高层

(五)尽管Kahn(1990)和Maslach et al.(2001)的模
Saks和Joseph认为社
SET)则是一种很好的解释敬业度的理论原理。
只要团体间遵循某

种交换“规则”,

四、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因素
关于敬业度影响因素的研究,这里主要围绕Kahn和May

(一)Kahn认为人们会根据他们所得利益、有意义性、

(二)尽管Kahn指出员工敬业度具有三种心理状态,
May等对敬业度的影响因
Kanh(1990)的研究,在美国中

如图所示,“+”代表正相关,“-”代表负相关。
此外,在Saks的一项实证研究中,工作特征与工作敬业

综上所述,尽管员工敬业度越来越被企业重视,但关于

参考文献:
[1](加)麦克?沙恩,(美)玛丽?安?冯?格里诺.《组织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6.
[2][14][17][24]William A. Kahn.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 1990. Vol. 33. No. 4. 692-724, 第1
第9页,第12页. [3][20][23]Alan M. Saks,Joseph
, Vol. 21 No. 7, 2006pp.
, 第4页,第3页.
[4]方来坛等, 员工敬业度、工作绩效与工作满意度的
[J]. 管理评论, Vol.23.No.12(2011):108-115,第
页.
[5]Maslach et al.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 2001,52(3):397-422,第7页.
[6]赵欣艳,孙洁. 员工敬业度研究综述与展望[J]. 北京
, Vol.12,No.5,Oct.2010.
[7]Schaufeli.W B,M Salanova,V González Roma,and A B
: A

, 3: 71-92
[8]曾晖. 《员工敬业度的评价与开发》[M]. 南开大学出
2008,第25页
[9][25]Douglas R May, Richard L Gilson,and Lynn M
, safety

,77(1):11-37, 第2页,第1页.
[10][22]Theresa Welbourne. Employee Engagement:
, 2003-09-10, 第
页,第2页.
[11]刘勇. 员工敬业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J].
2009年1月号
[12]杨红明,廖建桥. 员工敬业度研究现状探析与未来展
[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05,第5期31卷
[13][18]方来坛,时勘,张风华. 员工敬业度的研究述评
管理评论, Vol.22.No.05(2010):47-55,第3页.
[15][19][26]刘小平, 员工敬业度的理论研究综述[J]. 软
2009年10月?第23卷?第10期, 第2页,第4页,
3页.
[16]William A. Kahn. To Be Fully There: Psychological
, Vol.45, No.4, 1992.
[21]Wilmar B. Schaufeli,Arnold B. Bakker. Job demand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burnout and
: a multi-sample study[J]. Journal of
, 2004, 25(3): 293-315,第2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