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课件ppt课件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思考:1、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2、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晓 舍 郑 (利于秦)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利 赐 晋 (负于秦)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 虚词辨析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4。行李之往来
4。助词,主谓之间
5。夫晋,何厌之有? 5。助词,宾语提前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为君,即晋惠公。
君图之。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 望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辩士
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没有那人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Leabharlann 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PPT教学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教学课件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 军。你觉得烛之武是如何利用这短短125字劝退 秦兵的?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以退为进,示弱臣服,消除敌意。
②“若 亡郑……君之薄也。”
亡郑有益于晋,无益于秦。
③“若舍郑……君亦无所害。”
存郑有益于秦。
投之以诚 说之以理 诱之以利
本文的中心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而使之退 军。你觉得烛之武是如何利用这短短125字劝退 秦兵的?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 与秦接触。


崤山
新郑
公元前630年

【识文断义】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 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 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书》。
• 6.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
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如《通鉴纪事本末》。
划分文章层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识文断义】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晋军函 陵,秦军氾南。
【交代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
以:因为,介词 于:对,介词 贰:从属二主(如逆子贰臣) 军:驻军(名用动)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
知人论世
• 左丘明(约公元前502—约公元前442),春秋末期鲁国人,史学
家、文学家、思想家和军事家。代表作《左传》以及现存最早的 国别体史书《国语》。
• 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
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司马迁称左丘明为“鲁君子”。 •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春秋列国形势图
深入研读
一、秦晋围郑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那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晋国想 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 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 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
春秋列国形势图
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返回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尝试总结烛之武的说理逻辑和说理技巧吗?
1、烛之武的说理逻辑是怎样的?
亡郑无利
2、烛之武在说理上有哪些技巧(方法)?
以退为进,消除对方的戒备 站在对方的立场,始终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
从过去、将来两个方面进行说理,引史为鉴,预想未来。
晋国退军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亡郑无利
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使郑国灭亡对秦国并没有 好处。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郑国灭亡 了,晋国的土地就增加了,那相对地,秦国势力 就变弱了。
烛之武智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呢?给段落划分层次,找出烛之武说理的角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假设论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烛之武
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矣。” 如礼貌、神情冷漠、拱手作揖等
公(
地)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如诚恳、充满歉意、着急等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2.波澜起伏。
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 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 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 添了文章的戏剧性。情节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评略得当。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守卫
பைடு நூலகம்
译文:秦伯高兴了,就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 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 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
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
其还也。”亦去之。
微:没有;夫人:那个人 因:依靠 敝:损害 与:结交,同盟 去:离开 知:通“智”,明智 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fán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w见éi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
用子,zh今uì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b,ǐ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b矣èi 。若亡郑而有益于b君ó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 之所知也。
为:给予
译文:况且,您曾经给予晋
赐:恩惠
惠公恩惠,他答应把焦、瑕二邑
朝、夕:在早上、在晚上(名作状) 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
济:过河
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文言虚词
①今急而求子
①(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②(表修饰,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表承接,不译)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表转折,但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 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 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 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戍之
翻译分析全文
背景介绍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 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 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恐惧,献上叔瞻 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总结跨文化交流中的技巧与策略,如尊重对方文化、寻找共同点等,为现代国际交流提供 借鉴。
06 思考与实践活动 设计
问题思考: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行为?
烛之武退秦师行为的背景
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晋围郑的原因、郑国面临的 危机等。
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阐述烛之武如何利用智慧和勇气,说服秦伯退兵,解除郑 国的危机。
02
烛之武以智慧化解危机,通过巧 妙的外交手段成功退秦师,展现 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谋略。
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价值观念
《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篇历史故事 ,传递了尊重历史、珍视历史遗产的 重要价值观。
通过学习该故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 于担当、积极应对。
学习烛之武的外交手段,可以提高当代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个 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04 艺术手法与审美 体验
叙事技巧及情节安排
巧妙的情节设置
01
通过描绘紧张的氛围和戏剧性的冲突,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
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悬念与伏笔的运用
02
在叙述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发听众的好奇心,同时通过伏笔为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 • 艺术手法与审美体验 • 知识拓展与跨文化对比 • 思考与实践活动设计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 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背景
社会变革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思想文化
战争频繁
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
秦穆公
贪婪、残暴、狡诈的君主形象。他企图吞并郑国,扩大自己的势力 范围,但最终被烛之武的智谋所挫败。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49张

作家作品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 的一些事件。 《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 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 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 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 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史书体例
1、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 载的中国史书体裁。如《左传》 《资治通鉴》
基础积累
7、积累成语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中,不直接表明自己态度。
整体感知
鉴赏第一段 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任 务 活 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 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 军( 驻扎 )函陵,秦军氾南。 活动2:解读内容 思考1:试概括这一段的内容及作用 ①写秦、晋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渲染紧张气氛,为人物出场提供背景。 ②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表明战争原因主要是晋国要报复郑国,秦国出兵可能是因为 秦、晋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提供了可能性。 ③交代“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并未合兵一处,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 了有利条件。
形容词→名词
基础积累
5、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基础积累
6、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一、善于利用矛盾。 机

二、善于分析利弊。
善 辩
三、善于揣摩心理。
的 外

四、讲究语言艺术。 家
亡郑 舍郑 亡郑
对秦 对秦 对秦
无利,有小害 分



无害,有小利 ,



将有大害

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晋师撤离 晋忘恩负义,
不可共事
常用实词、虚词:
天下的事情靠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也一定因 利益而离散。秦国、晋国联合军队攻打郑国, 郑国将要灭亡了,烛之武出使游说秦穆公,短 时间内使郑国在快要灭亡的关头得以保全,不 只是退了秦军,还又和他结盟后才离开,秦穆 公的策略为什么改变这么快呢!烛之武一番话 使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附郑国,放弃强大的 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放弃旧恩惠、招致新 的怨恨;放弃成功、历经危难。不是利害关系 深中秦穆公的心理,怎么能有这样的结果呢?
⒉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B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D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阅读训练
⒊下列“其”字作人称代词使用的是(D )
A君知其难也 B失其所与 C又欲肆其西封 D工欲善其事
⒋与“许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是C( )
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好像 • 若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如果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说出 • 说 2、故为之说,以俟夫……指“说”这一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
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不接受,请
• 辞 2、停数日,辞去。 告别
求离去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向东(边;向西边 )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君亦无所害( 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臣之壮也( 壮年) 越国以鄙远( 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词类活用
省略句
(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主语) ( 晋惠公)许君焦、瑕 (主语)
秦穆公对于晋国,相互依附也很久了,相互信 任也很深了,相互情谊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 武的利害所诱惑,放弃晋国就像眼泪唾液一样, 对郑国又有什么信度呢?以后(如果)利益有 大于烛之武的,我知道秦穆公一定会很快地听 从他!
3、不辞劳苦 躲避、推托
1、言语粗鄙 粗俗 • 鄙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把……作为边邑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目光短浅
1、人微言轻 地位低下 • 微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约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稍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1、辍耕之垄上
2、子犯请击之
之 3、是寡人之过也
说秦步骤:其三
阐明晋忘恩负义而且包藏野心,不可与之共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yuè):通“悦”。高兴。 与:介词,和。 戍(shù):防守。 乃:副词,于是。
秦王放弃攻郑,为什么还要派兵 助郑国防守?(用原文回答)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
课文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郑国有两 件事得罪了晋国:
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 以礼相待;
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 此役楚国失败。
由此,晋联合秦围攻弱小的郑国,大军压境,郑国 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郑伯希望能通过外交途径 来解决困境,危难之际,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去秦国进行交涉。
古今异义词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今义:请客的主人 古义:出使的人
行李之往来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 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夫(fú):发语词。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满足。厌:满足 既…又…:一边…一边… 东:在东方。 封:使…成为疆界。/名词,疆界。
肆:扩张。 阙(quē):侵损,削减。 焉:哪里。 之:土地。 利:使……得利。 唯:句首语气词,表希望。 图:谋划。
到,往……去 代词,指代秦军 助词,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取消句子独立性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顺承连词,不译
而 2、夜缒而出 顺承连词,不译
3、今急而求子 副词,才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意动,把……)作为边邑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同上)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附。 知:通“智”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循的道义准则。
讨论:
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吾君派吾来,意在劝君退兵。吾以 为亡郑于君好处不多也。越国以鄙远, 君无法统治也。获益多者,晋国也。若 舍郑以为东道主,吾国将盛情款待君之 使者。君如派兵保护郑国,郑国将感激 不尽,财宝、美女任君挑选,不知君意 下如何?
春 秋 楚晋秦宋齐 五 庄文穆襄桓 霸 王公公公公 :




退
︽ 左
秦 师
传︾

《左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 秋》,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是我国第一部 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 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 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 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焉:副词,表反问,“怎么”,“为什么”。 以:顺承连词,不译。 陪:增加。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说秦步骤:其二
阐明“亡郑”并不能给秦国带来利益,相反会使秦国的势力相 对削弱。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放弃。 以为:实为“以之为”。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往宾客的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
阅读训练
⒍本文选自《 左传 》。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 细的 编年 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与《 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阅读训练
⒎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秦晋围郑 ;② 临危受命 ; ③ 说退秦军 ;④ 晋师撤离 。
课后练习第三题,参考译文:
字词注音
➢氾(fàn)南 ➢佚(yì)之狐 ➢阙(quē)秦 ➢缒(zhuì) ➢不知(zhì) ➢杞(qǐ)
➢秦伯说(yuè) ➢共 ( gōng ) 其 乏 困 ➢逢(páng)孙 ➢夫(fú)晋 ➢戍(shù)
春秋诸侯形势图
晋 秦


春秋时期形势图
结构思路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
而:以致,就。 于:介词,对。 敢:谦敬副词。冒昧。 以:介词,拿。 执事:对人的敬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国:晋国。 以:顺承连词,不译。 鄙:边邑。这里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远:远地。这里指郑国。 其:指示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也:表肯定语气。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辞:推辞。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犹:副词,尚且。 也已:复合语气词,表肯定延缓语气。
烛之武为什么拒绝郑文公的请求?
烛之武对郑文公没有早点起用他心存怨愤, 借机发了一通牢骚!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 烛之武 )而出(宾语)
敢以( 之)烦执事 (宾语) 晋军( 于)函陵,秦军( 于)氾南 (介词)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 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同上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
特殊句式
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末助词 共其乏困(通“供”,)提供 秦伯说(通“悦”,高)兴、喜悦 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晋侯、秦伯:晋文公重耳、秦穆公任好。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 五等爵位。
郑:郑国国都新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其:代郑国 于:对 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后省略了“于”字
晋 秦
新郑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 之。
于:介词,对。 若:连词,如果。 见:拜见。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夫晋,何厌之有
C敢以(之)烦执事
D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⒌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
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子:对人的尊称,您。 而:副词,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