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资源概述
山东省旅游资源概述

⼭东省旅游资源概述题⽬:⼭东省主要旅游资源总体情况概述关键字:旅游地⼈⽂资源⾃然资源⽂化遗产国家旅游城市摘要:⼭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运河的中北段,省会济南。
⼭东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突,泰⼭是全境最⾼点;东部⼭东半岛伸⼊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本南部列岛。
由鲁中南丘陵和胶东丘陵组成的⼭地,分布于⼭地丘陵之间及其外围之地为平原,以鲁西北平原和胶东平原⾯积最⼤。
属于温带半湿润⽓候,东部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较湿润。
在鲁西平原与鲁中丘陵间低洼地带上湖泊成群分布,微⼭湖是省内最⼤的淡⽔湖。
⼭东历史悠久,是中国⽂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
⼭东省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化灿烂,⼈⽂和⾃然旅游资源独具特⾊,⽬前已经拥有旅游区696处,国家⾃然保护区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处,世界⾃然⽂化遗产2处,国家级历史⽂化名城7处。
正⽂:⼭东省旅游总体发展良好,以促进⼈与⾃然和谐相处为宗旨,以坚持严格保护,永久利⽤为原则,以历史⽂化、休闲度假、⽣态⾃然为主题,统⼀规划、合理配置和有序开发旅游资源。
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注重历史⽂化内涵,开发齐鲁⽂化,优化曲⾩、泰⼭等传统旅游产品的同时,还⼤⼒发展海上旅游度假、专项旅游、乡村观光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
在旅游景区布局上,重点开发建设“两带六区”,即“⼭⽔圣⼈”和“黄⾦海岸带”,共有六⼤旅游景区,他们是齐⽂化旅游区、民俗旅游区、⽔浒旅游区、沂蒙⼭旅游区、黄河⼝旅游区、古运河--微⼭湖旅游区。
主要景区建设分为三⼤部分,有鲁西⼭⽔圣⼈旅游区、胶东黄⾦海岸旅游区和鲁中齐⽂化和民俗风情旅游区。
鲁西⼭⽔圣⼈旅游区包括济南、泰安、曲⾩、邹城,并延伸⾄临沂。
其中济南是中国历史⽂化名城,中国游戏旅游城市。
位于鲁中南低⼭丘陵北缘,黄河下游南岸,受地下承压⽔构造影响,城区形成四⼤泉群,著名泉眼150余处。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资源调查报告1. 引言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增长,成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之一。
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旅游资源。
本文将对某特定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以评估其潜力和吸引力。
2. 调查区域介绍本文调查的区域位于某地,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
该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一个理想的旅游目的地。
3. 自然资源该区域的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和海岸线等。
这些自然景观为游客提供了探险、休闲和户外活动的机会。
例如,游客可以进行徒步旅行、登山、钓鱼、野生动物观察等活动。
此外,该区域还拥有独特的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
4. 历史和文化资源除了自然资源,该区域还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博物馆和艺术画廊等文化景点吸引了许多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并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
此外,该区域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音乐、舞蹈和手工艺制作等,吸引了对文化交流和体验感兴趣的游客。
5. 旅游设施和服务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该区域拥有完善的旅游设施和服务。
酒店、旅馆、民宿等各类住宿设施广泛分布,价格适中。
此外,还有旅行社、导游和租车服务等,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旅行支持。
食品和饮料方面,当地的特色美食吸引了许多游客,并且餐馆和小吃摊位也很常见。
6. 旅游活动和节庆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该区域还举办各种旅游活动和节庆。
例如,定期举办的自然探险活动、文化节和音乐演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与。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区域的独特魅力,还增强了游客对该地区的美好印象,提高了他们回访的概率。
7. 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通过对该区域旅游资源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该地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其自然和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为各类游客提供了满意的旅游体验。
此外,该地区的旅游设施和服务也较为完善。
然而,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相比,该地区仍面临着竞争的压力。
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加强宣传推广,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旅游资源概述

旅游资源概述(旅游资源类型种类、特色、数量、品位、组合关系、保护措施等)长寿山风景区是延寿县于2010年举全县之力,倾心打造的一处集“登山观光、养生度假、体验长寿”为一体的风景胜地。
景区位于县城东南十六公里处,占地面积102平方公里,自然景观奇特秀美,山水神韵引人入胜。
长寿山风景区旅游资源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类别多元、品位高而精,主要分为长寿湖和石林石海两大游览区。
长寿湖(前名新城水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群山环抱一潭碧水,灵动致极。
鹤寿峰依湖而立,高三十八米、宽十八米清乾隆御笔天下第一“寿”字摩刻峰体崖面,与湖水相映成趣,独具匠心的设计,堪称华夏之最。
福寿长廊形态各异的百寿字、百福图与巨幅彩绘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欣赏之余更令人感受到了厚重的“寿”文化底蕴。
长寿湖分为水、陆两条游览路线,游客可乘船乘车从不同的角度游览长寿湖婀娜风光、亲近大自然。
湖畔村庄长寿村环境清幽、民风淳朴,是游客休息小憩、采摘果蔬、品味绿色食品、体验长寿理念的绝美之地。
“登延寿石林、赏天下奇观”,长寿山石林石海景区是一处以森林及地质奇观为中心的综合游览区,现开发面积约十平方公里。
石林地貌属中生代地质结构,大约生成于两亿年前印支期,后经燕山、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地震的断裂活动作用下,岩石沿着垂直节理面产生断裂、崩塌,残留的一些石柱、石峰形成了单面山体石林地貌景观,长寿山石林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花岗岩形成的石林地貌,极具地质科考和旅游开发价值。
石海位于长寿山脚下,面积一万多平方米。
石海底处山泉溪水,涓涓细流,长年不息。
石海内的奇异怪石,密密麻麻,相拥相迭,犹如大海波涛,起伏涌动,将大自然的奇妙体现得淋漓尽致。
周围各种树木或弯弯曲曲,或横卧石间,或相互缠绕,十分有趣。
主要景点有骆驼峰、长寿灵芝、功德碑、寿星石、一线天、姜公垂钓、养生床、金蟾望月和巨蟒窥宫等。
依山势而形成的长寿山天然滑雪场不仅早期培养了国家级专业滑雪冠军,也为现代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挑战寒冬、亲近冰雪的活动大舞台。
长江中下游旅游区概述

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 高,长江中下游旅游进入快速发 展期,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品质提升阶段
当前,长江中下游旅游正逐步从 快速发展向品质提升转变,注重 旅游品质和游客体验,推进旅游 产业升级和创新。
当前旅游市场分析
市场规模
01
长江中下游地区旅游市场规模庞大,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持续
该地区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 产,如苏州园林、南京明孝陵、杭州 西湖等,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02 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
长江风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壮丽的长江 风光,游客可以乘船游览长江,
欣赏沿岸的山水画卷。
湖泊与水库
该地区有许多湖泊和水库,如鄱 阳湖、巢湖、洪泽湖等,这些湖 泊和水库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
04 旅游管理与服务
旅游政策与法规
旅游政策
长江中下游地区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 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旅游政策,包 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市场推广等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旅游法规
为了规范旅游市场和保障游客权益, 长江中下游地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旅 游法规,包括旅游合同管理、旅游服 务质量标准、旅游安全管理制度等。
旅游设施与服务
住宿设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各种类型的住宿设施,包括星级酒店、经济 型酒店、民宿和农家乐等,能够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餐饮设施
该地区的餐饮业十分发达,有各种口味的美食供游客选择,包括地 方特色菜、小吃和各类中西式餐厅等。
交通设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交通便利,有发达的公路、铁路和水路网络,以及 航空和水运等多种交通方式,方便游客出行。
长江中下游地区还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如扬子鳄、中华鲟等珍稀物种,为生 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国旅游资源概况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三、地貌概况及特征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 3.地貌类型种类齐全
中国地势图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四、水体概况及特征
1.河流
2.湖泊
3.瀑布
4.泉水 5.海洋
我国水系流域分布示意图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壶口瀑布
吊水楼瀑布
黄庐
黄果树瀑布
河山
五 瀑布
壶三
口叠
瀑• 我国主要瀑布旅游资源: 布 河湖宏瀑: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
黑龙江吊水楼瀑布为我国三大名瀑。
山岳名瀑:庐山“三叠瀑”、“雁荡十三瀑” (大龙秋为主)
第三节 中国自然旅游资源
5.海滨旅游资源
(1)北戴河海滨 (2)青岛海滨
(3)三亚海滨
我国东部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域。同我 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
第二节 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二、人口和民族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现有人口约13亿,约 占世界总人口的1/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 人口约占93 .3 %,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6 .7 %(1996年 底数字,不包括台湾和港澳),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第四节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2.宫殿建筑 (1)北京故宫
(2)沈阳故宫
(3)布达拉宫
北京故宫
沈阳故宫
故宫
第四节 中国人文旅游资源
3.礼制建筑
分为以下三类:
一类:祭祀自然神。 二类:祭祀祖宗。 三类:
祭祀先哲先贤。(1)天坛
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pdf

区旅游资源分类表
以下是一个常见的旅游资源分类表,用于对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自然景观:
山脉、山峰和峡谷
河流、湖泊和瀑布
海滩和海岛
森林和自然保护区
草原和草原
历史文化遗产:
古城墙和城堡
古代建筑和宫殿
古镇和历史街区
古迹和遗址
博物馆和艺术馆
文化体验:
传统艺术和表演
民俗风情和节庆活动
手工艺品和工艺品制作
风味美食和特色餐饮
当地市场和购物区
户外活动:
徒步旅行和登山
自行车和骑行
水上运动和冲浪
钓鱼和划船
鸟类观察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健康休闲:
温泉和水疗中心
高尔夫球场和度假村
度假酒店和度假村
瑜伽和冥想
主题公园和娱乐:
游乐园和主题公园
水上乐园和游泳池
动物园和海洋馆
科学馆和探险乐园
教育和学习:
学习中心和科普馆
考古探险和探索活动
农场和农业示范区
大学和研究机构参观
这只是一个常见的分类表,旅游资源的分类还可以根据具体地区的特点进行调整和补充。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多样丰富,通过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规划旅游活动。
泸州旅游资源概况

民俗文化
泸州川剧
泸州民间艺术
作为中国四大戏曲之一的川剧,在泸 州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表演传统, 是了解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窗口。
如剪纸、刺绣、糖人等民间艺术形式 在泸州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展 现了当地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泸州苗族文化
泸州境内有多个苗族聚居村寨,保留 了丰富的苗族文化和传统习俗,为游 客提供了了解苗族文化的机会。
规划布局
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完善旅游 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政策支持
加大对泸州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财政投入、税收 优惠、金融扶持等方面,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以历史文化景观和城市休 闲为主,如泸州老窖景区、 江阳公园等。
南部水域地区
以长江景观和湿地公园为 主,如长江湿地公园、龙 马潭风景区等。
02 自然旅游资源
山岳景观
总结词
泸州的山岳景观以壮丽、险峻、秀美为特点,为游客提供登山、探险等户外活动体验。
详细描述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境内有众多山峰、峡谷、奇石等自然景观,如泸州最高峰雪顶 山、古蔺县的黄荆原始森林等。这些地方山势陡峭、峰峦叠嶂,形成了独特的山岳景观。
0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提升旅游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提升
泸州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A 制定科学规划
根据泸州旅游资源的特色和优势,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明
确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
B
C
D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体育等相关产 业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提高 综合效益。
东北旅游区概述

东北旅游区概述一、基本概况:1、位置:我国东北边疆,与朝鲜、俄罗斯相邻。
2、范围:黑、吉、辽三省,面积约80 万平方千米。
3、人口和民族:人口约1.07 亿。
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蒙古、朝鲜、达斡尔、鄂伦春、赫哲族等少数民族。
二、旅游地理环境1、山环水绕,平原辽阔(1)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黄海、渤海(2)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千山山脉(3)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2、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湿而短促,降水在七、八月份较集中。
春秋两季较短,春天多大风,少雨,秋季天高气爽。
3、便捷的交通运输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本区是我国最早发展铁路运输的区域,现已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包括公路、航空、内河及海上航运在内的交通网络。
(1)铁路:由滨州、滨绥及哈大线构成“丁”字形铁路骨架(2)高速公路:京哈、沈大、哈同、绥大、佳鹤、长春—珲春、长春——伊通,沈丹等。
(3)航空运输: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为中心(4)水运:河运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海运港口:大连、营口4、边境观光位置优越黑龙江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国界线;吉林与俄罗斯、朝鲜都有接壤;辽宁也与朝鲜相邻。
三、旅游资源特征1、气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1)寒冷漫长的冬季使东北拥有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
(2)冰雕、冰灯景观;滑冰、冰球、冰帆、冰橇、冰螺、狗拉爬犁等运动;以及吉林的雾凇。
(3)夏季东北是避暑的好去处,特别是在漠河的“北极村”,不但凉爽,还可欣赏“白夜”奇景。
2、火山熔岩地貌奇特(1)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群、龙岗火山群、伊通火山群以及镜泊湖等。
其中以五大连池素有“火山地貌博物馆”之称。
(2)火山活动区地热资源丰富,温泉相伴分布,主要有五大连池地热洞、长白山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本溪温泉、兴城温泉等。
3、生态旅游地域广阔(1)大、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是全国最大的林区:兴安落叶松、红松、冷杉、白桦树东北虎、紫貂、熊、梅花鹿、猞猁、狐等,(2)黑龙江的扎龙自然保护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保护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制作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体系:
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联合编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征求意见稿)》(附后)中关于旅游资源类型分类的体系,在籍贯所在地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该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区域旅游资源分类体系表。
表格如下:
二、区域旅游资源形成的条件:
(一)自然地理条件
莆田市,古称“兴化”,又称“莆阳”、“莆仙”,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境域北连福州,南接泉州,靠近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
西依戴云山脉,东南濒临台湾海峡。
莆田市有纵横交织的山脉,波状起伏的丘陵,错综其间的河谷沟渠,广袤肥沃的平原和宽阔绵长的海域,以及许多半岛、港湾和岛屿,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网格状地形,属福建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倾斜。
西部和北部以山地为主,低山、峡谷、盆地相错杂其间;中部和东部为冲积平原和海积平原;东南部沿海为半岛和丘陵台地,地势低平,港湾环抱。
这里土地肥沃,较大的平原有莆田的南北洋平原和仙游东西乡平原,面积共816.70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0.6%左右。
这里水源充沛,水系发达,具有流程短、流速快、水量丰富、相对落差大等特点。
境内河流多数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径,主要有木兰溪、延寿溪和萩芦溪三大溪流水系。
陆域面积3781平方公里,拥有“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湄洲湾秀屿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枫亭等辅助港,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个岛屿。
管辖莆田、仙游两县,城厢、涵江两区和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
(二)人文地理条件
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誉。
自唐代以来的13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莆仙人文荟萃,代代流传,历史上蔡襄的德政,郑樵的著述,刘克庄的文学,陈文龙的忠贞,郑纪的清正,江春霖的刚直,一大批仁人志士,青史留芳,声名远扬。
近、现代,莆仙又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现有莆田市籍高级人才2000多名,分布在国内外。
可见,莆仙籍的人才精英,在各条战线上龙虎际会,群星灿烂。
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使境内文物古迹灿若星河。
有雄伟的寺庙,庄严的殿宇城堡,巍巍的石塔、石坊,还有壮观的陂堤、桥梁,轩昂的府第、古街、古树,以及遗存丰富的古遗址、古墓葬、摩崖石刻、出土文物、革命纪念地、革命文物等,不但种类齐全,而且保护完好,其中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
据考证,在西天尾、江口、城郊、灵川、大济、园庄等地有石器时代遗址,在南日岛、石山庄有商周文化遗址。
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周代的古铜锛、窄弧刀;有汉代的遗址越王台、蛇湾城、鸡子城;有南朝陈的名刹广化寺,隋朝的古刹龙华寺、三会寺;有唐代的文物遗址,千年古荔宋家香,古建筑之花道观三清殿以及国欢寺、凤山寺大殿、九座寺大殿和无尘塔;有宋代建的中国水利史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木兰陂,以及神奇的释迦文佛塔和名楼伟观的古谯楼等。
这些古迹遗址,艺术精湛,华光焕发,造诣深邃,以其古朴、雅致的风姿,在国内外古建筑类别中独领风骚,璀灿夺目。
历代名流蔡襄、郑樵、朱熹、文天祥、陆秀夫、戚继光、徐霞客、郭沫若、谢觉哉等,皆在这里留下足迹及珍贵的诗文墨宝。
三、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1、莆田市境内山海旅游资源兼备,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拥有众多的名山旅游地
和丰富的海滨旅游资源。
2、莆田市文化多元,拥有众多的文化类型,有莆仙民俗文化、妈祖文化、宗教文化、戏曲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名人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等。
3、莆田市人文荟萃,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
自唐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为莆田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总体评价
(一)优势分析
莆田山清水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景色独特,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妈祖文化是莆田独具特色的人文优势,是福建五大旅游品牌之一,发展妈祖文化旅游,优势十分明显。
我们要抓好湄洲岛妈祖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以妈祖习俗为核心的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娱乐、民间文艺旅游活动,提升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整体功能。
同时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形成以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南少林寺、九鲤湖景区为两翼的旅游新体系,努力使旅游业成为莆田的重要产业。
2、莆田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誉,自唐代以来的1300多年间,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
还有保持唐章宋韵的莆仙方言,被誉为“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
3、莆田是全国著名的侨乡之一,旅居在外的侨胞70万人以上,在全国其它地方经商务工人员有50多万人,涌现出一大批业界精英。
充分利用在外乡亲众多和民资雄厚优势,采用亲情、友情、真情、热情“四情”招商,大力实施民
资回归和民智回归工程,是莆田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4、莆田具有工艺美术文化优势,以莆田工艺美术城为中心,发挥“中国古典家具之都”、“全国珠宝玉石首饰产业基地”、“木雕之城”、“银饰之乡”和“海西国际油画艺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
5、自然风光秀丽奇特。
我市风光旖旎,山川如画,自然奇观处处可见。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湄洲岛黄金沙滩以及湄屿潮音、海蚀地貌、滨海风光,优美独特;被称为“福建三绝”之一的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鲤湖及其周围的九龙谷、麦斜岩、菜溪岩、天马山景区,峰峦起伏,万木葱茏,飞瀑流泉,景致迷人;南北洋河流纵横,两岸荔枝成林,花果飘香;鬼斧神工的永兴岩、天云洞和被称为莆田二十四景的“石室藏烟”、“白塘秋月”、“九华叠翠”、“东山晓旭”等诸多大自然胜景,千姿百态,别具一格。
6、人文胜迹丰富多彩。
发祥迄今一千多年的妈祖文化,现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奉祀海神妈祖而建的湄洲祖庙是世界上5000多座妈祖庙的祖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水利工程木兰陂是我国至今保护较完好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唐代建筑物玄妙观三清殿被专家赞誉为我国古建筑杰作,集宋代建筑技术和石刻艺术于一体的释迦文佛塔是我国石构建筑中的珍品,造型独特的天中万寿塔是我省仅存的阿育王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山无尘塔是我省已发现的最古石塔,典雅宏伟的东门石坊是省内石雕建筑的精品,形象各异的盖尾龙纪寺500尊陶瓷罗汉是全省唯一留存的清代德化陶瓷的代表作,塔尖上灌铅以作为避雷装置的北宋建筑龙华双塔为古塔建筑工程史上所罕见;广化寺是我省四大禅林之一和“十佳”风景区之一;东岩山“三一教”祖祠,其分祠遍布我国港澳台及华东、华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与河南嵩山少林
寺遥相呼应的林山南少林寺,以其传奇般的历史,被海内外武术界公认为我国南方的武术圣地。
7、民俗风情古朴独特。
我市有过年初二不登门、初四(五)做大岁、贴白额春联等习俗,为全国所独有,其形成与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掌故有关;元宵节的请神出游,伴以摆棕轿、踏火炭等古老的民间傩舞表演,极富地方传统特色;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是妈祖的诞辰和升天日,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游客和海峡两岸的朝拜者;古老的莆仙戏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是中国地方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莆仙民间音乐“十音”、“八乐”、“大鼓吹”、“俚歌”等,堪称民间音乐中的奇葩。
(二)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莆田市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但是仍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整个莆田市旅游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旅游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景点除了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外,呈现出小而散的现象。
景区缺乏整体连贯性和互应性,非常的凌乱与分散。
而且大多数的旅游景区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有的景区甚至在本区和本省内的知名度都很低,旅游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名头没有打出去。
旅游综合功能尚未形成,旅游形式单一、收入来源单一,“游、购、吃、住、行、娱”等六大要素的文化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气候,整个旅游产业链相对滞后。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1、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步伐缓慢。
绝大部分景区景点仍处在原始状态,旅游景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薄弱,特别是旅游交通问题十分突出,许多景区公路等级偏低、质量不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存在一定困难。
2、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叫得响的品牌少。
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精品不多,内容单调,造成游客结构单一,游客逗留时间有限,过夜游客人次偏少。
2005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人次仅占游客总量的21%,所获经济效益甚微。
3、旅游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旅行社存在“少、弱、散、差”的状况,缺乏有实力的组团社,全市旅行社年组团外地入莆游客量不足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的5%。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不顺,大部分景点由群众自发组织和有关寺庙自行开发和管理,建设水平低,管理不规范。
4、旅游经济总量偏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2005年我市旅游总收入仅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6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93%,所占份额还不理想,与全省的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厦门、福州、泉州等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未发挥我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作用,作为支柱产业的地位尚不成熟。
5、旅游人才匮乏,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全市缺乏精通旅游业务、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的旅游企业家队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