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之父:成功与衰落的双重奏

原子弹之父:成功与衰落的双重奏
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是一位美国理论物理学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了曼哈顿计划,研制出了用于轰炸广岛和长崎的首批核武器。
他的成功和衰落都与这一角色紧密相关。
成功:
奥本海默的成功主要来自于他在物理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特别是在原子弹的研制方面。
他的领导力和专业知识使得美国在二战末期成功研制出了原子弹,并对日本进行了投放,从而结束了战争。
这一成就使得奥本海默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也使他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声誉和荣誉。
此外,奥本海默的成功还体现在他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上。
他一生都在致力于科学研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才华和决心使得他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也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衰落:
然而,奥本海默的衰落也同样引人注目。
在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他开始对自己的创造深感内疚和痛苦。
他意识到自己的发明可能带来的破坏和死亡,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心理困境。
此外,奥本海默还受到了来自政府和军方的压力。
由于他的亲友中有共产党员,他被质疑立场和忠诚,甚至被贴上了国家叛徒的标签。
他的安全特许权被剥夺,无法再接触美国原子弹的最先进、最尖端的科研工作。
这一系列的打击使得奥本海默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他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总的来说,奥本海默的成功和衰落都是与原子弹的研制和使用紧密相关的。
他的成功为他带来了声誉和荣誉,但同时也为他带来了深深的痛苦和困扰。
他的衰落则主要来自于他对自己的发明所带来的后果的反思,以及来自政府和军方的压力。
介绍奥本海默

4
1939年他领导着他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在美国建立了人类第一台核反应堆,为第一颗原子弹 的成功爆炸奠定基础,从此美国迈入原子时代,并避免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大战
2
6
作为美国曼哈顿计划的领导人,奥本海默凭借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决 心,成功地领导了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 具毁灭性的科技工程。该计划历时三年,花费了超过20亿美元,最终 成功制造出了三颗原子弹。其中一颗名为"小男孩"的原子弹于1945年8 月6日被投放到日本广岛市,瞬间摧毁了整个城市,约8万人死亡。另 外两颗原子弹分别于8月9日和8月15日投放到日本长崎市和东京市,造 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伤亡
在冷战期间,奥本海默成为了美国政府的重点监控对象。他被怀疑是苏联间谍和颠覆分 子,因此被限制了出国旅行和发表言论的权利。在1953年的一次听证会上,他被指控泄 露国家机密和颠覆国家安全,从此被软禁在家中。这一软禁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4
THANKS !
xxxxx
1 2 3
4
1
罗伯特·奥本海默,被誉为美国原子弹之父,1904年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富有家庭,父亲
1
是德裔犹太人,母亲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
2
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随后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1927年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
3
他学成后回到美国,投身于原子核裂变的研究
尽管奥本海默的成就备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领导和组织能 力为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战争结束后,他成为了国 际知名人士,并获得了美国政府颁发的各种荣誉奖项,包括美国最高 荣誉的国会勋章和国家科学奖章等
3
然而,奥本海默的成就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批评。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和领导者,为人类的和平和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位战争罪犯, 因为他领导的曼哈顿计划导致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和痛苦。在一些历史文献中,奥本海默 也被描述为一个冷酷无情、权力欲极强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
“曼哈顿计划”_人生故事

“曼哈顿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赶在德国之前造出原子弹,美国启动了“曼哈顿工程”。
这项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
除了无与伦比的科学家阵容,这项工程还建了一个小城??——橡树岭。
1943年2月,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以西30公里处的克林顿小镇,从事核武器试验研究的克林顿实验室破土动工(后改称为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
一年后,在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建成了一座秘密城市“橡树岭”以及用于核武器试验研究的国家实验室。
很长一段时间,在公开出版的地图上是找不到橡树岭的。
关于“曼哈顿工程”有这么几个重要的节点: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信中表明,已有数位美国科学家提出核裂变的发现可以导致制造原子弹的可能,同时有证据显示,德国已经开始着手核武器的研制;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1945年7月16日,哈顿工程的团队主导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几日后,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曼哈顿计划无疑是载入人类史册的一项工程,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它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是它触碰了人类历史上“核战时代”的按钮,如何真正做到“核不扩散”以及引导“原子能和平用途”,是留给今人的课题。
由于“曼哈顿计划”是绝密工程,因此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都要接受例行的测谎试验,图为一名女性工作人员接受测谎检测。
被誉为“原子弹之父”的罗伯特·;奥本海默。
1942年8月,奥本海默被任命为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的首席科学家。
1945年,他主导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橡树岭”里代号为“Y-12”的核设施中,在控制面板处操作的工作人员。
核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吗

核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吗
不是的,原子弹的发明则是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理论验证。
世界第一颗原子弹是1945年8月6日上午8时15分17秒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由此世人知道了这种核武器的巨大恐怖威力。
这颗原子弹是美国曼哈顿计划研制出来的,这个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是罗伯特·奥本海默。
因此,罗伯特·奥本海默被称为原子弹之父。
但一些人常常认为爱因斯坦才是原子弹之父,其实这是错误的。
但爱因斯坦却当之无愧的是发现质能转换奥秘的第一人,因此是人类核能利用的先驱。
质能方程
质能方程即描述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当量关系的方程。
在经典物理学中,质量和能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确定的当量关系,一定质量的物体可以具有不同的能量;能量概念也比较局限,力学中有动能、势能等。
在狭义相对论中,能量概念有了推广,质量和能量有确定的当量关系,物体的质量为m,则相应的能量为E=mc²。
《奥本海默》电影观后感

《奥本海默》电影观后感《奥本海默》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电影,它讲述了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中充满了感慨。
影片以奥本海默的视角展开,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二战期间美国曼哈顿计划的背景和过程。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奥本海默这位杰出科学家在面对原子弹研发任务时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他深知原子弹的巨大威力,但同时也意识到它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这种内心的冲突在他的表演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让人感受到他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挣扎。
影片的叙事方式独特而紧凑,通过快速切换的场景和紧张的节奏,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同时,电影中的画面和音效也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特别是在原子弹爆炸的场景中,那种震撼和恐惧让人难以忘怀。
然而,让我感到纳闷的是,之前为何有传闻说这部片子无法过审。
以奥本海默的故事为题材,本应是我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组织全国中小学生统一观看,以便让他们了解历史的教训和科技的双刃剑效应。
毕竟,这样的故事对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诺兰的叙事方式和审美风格在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方式塑造了众多角色,通过寥寥数语和一个场景,就能够交代清楚人物的动机、立场、性格、矛盾和张力,同时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种能力令人惊叹,让人不禁对他的创作才华拜服。
对于喜欢诺兰作品的观众来说,完整版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我相信,被剪掉的部分可能包含了更多丰富的内容、氛围和内涵。
而Cillian 的表演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他将“猥琐颈”的体态演绎出了优美孤独感,让人真正领略到了“品男人”的魅力。
在诺兰的镜头下,演员仿佛获得了新生,被赋予了独特的气质和生命力。
二刷完《奥本海默》后,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原子弹研发的历史剧,更是对人性、权力、责任和道德的深刻探讨。
影片通过奥本海默的故事,让我们反思科技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科学家在面对重大决策时所应承担的责任。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doc

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事件介绍曼哈顿计划的简介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而,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经过慎重考虑他同意了科学家的这种说法。
那么具体的曼哈顿计划是什么呢?关于曼哈顿计划是什么还要从美国制定这一计划开始说起。
在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治高层通过很长时间的决策,正式的制定了这一计划,并取名为曼哈顿绝密计划。
故而美国在之后,他们开始集结当时欧洲除了德国以外的所有国家的著名科学家。
终于,在历时半年的组织,这些科学家终于在1942年6月正式投入了这场研究之中,他们主要以核裂变反应为原理,设立一系列的研究方法,从而开始进行一步步实验。
美国政府当时对这一计划非常支持,而且投资了20亿美元。
终于,历时三年,在1945年7月16日这天,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而且依旧原计划制造出了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因此,整个计划圆满的完成了。
在整个曼哈顿计划中,由于两个负责人思路清晰,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整体指挥此次工程,最终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而且,也大大的缩短了整个工程的所耗用的时间。
不仅如此,曼哈顿计划更是促进了世界第二次大战以后关于核和原子弹的飞速发展。
曼哈顿计划的真实性历史上著名的曼哈顿计划发生在世界第二次大战后的美国,由于当时的美国和德国纳粹在珍珠港进行了一场大战,而后,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美国应该比德国纳粹率先造出原子弹这件事情。
因此,美国的政府高层经过商议,就制定了曼哈顿绝密计划。
然而,美国所拍摄的曼哈顿计划的影视剧一开播,就迅速掀起一股潮流,故而,令现代社会人们真正关心的就是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关于曼哈顿计划到底是真实存在的吗这个问题,根据各种历史数据统计以及资料显示,曼哈顿计划是真实存在的。
在1942年6月由欧洲各国除德国之外的所有著名的科学家都聚集在一起,进行研究原子弹的制造。
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是谁

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是谁曼哈顿计划是美国在1942年6月开始进行的一项绝密的工程。
曼哈顿计划耗资20多亿,历时三年,经过6000多名优秀人员的努力才将此工程完成。
然而,一个计划要能成功的完成,肯定也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
那么,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是谁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曼哈顿计划的领导者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他是美国犹太人。
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可以说,对奥本海默的一生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经常鼓励他认真的观察和学习艺术。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母亲在他七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而奥本海默并没有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努力的学习着。
奥本海默于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后又在剑桥大学深造。
之后,又去了德国著名的大学学习,他在大学期间一直在学习物理学。
而且奥本海默在此期间他还获得过很多奖项。
奥本海默于1929年回到美国,最后在美国两所著名的大学当教授。
终于,他在1942年被选入一个物理学的团体,继而从事着与原子弹有关的工作。
然而,由于奥本海默的才能以及他在物理学方面高深的造诣,最终被选入曼哈顿计划的参与者之中,最后,奥本海默直接成为了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
计划成功后,奥本海默被称为美国的“原子弹之父”。
曼哈顿计划的目的其实曼哈顿计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制造出实用性的原子弹,以及通过对核爆炸的深入研究,用来阻止德国纳粹的计划。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与欧洲各国为敌,想要称霸世界。
而且德国纳粹制定了一个关于原子弹以及核武器研究的计划,只要这个计划成功,就能用来对付欧洲各国,从而导致世界的毁灭。
而当这个消息被欧洲各国知道以后,美国就决定制造实用性原子弹以及核武器,因而,就有了著名的曼哈顿计划。
而在奥本海默的带领下,2000多名文职人员,以及3000多名军事学家,还有1000多名科学家共同经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这个伟大的计划,在1946年7月12日,核爆炸实验成功,两颗实用性的原子弹也成功的制造出来了。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公元1904至1967年),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母亲是一个天才画家,她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却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去世。
奥本海默是早慧的天才,三年读完大学,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哈佛大学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
随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开始攻读理论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波恩(M. Born,1882-1970)作科学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
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克(Zürich)和荷兰的莱登(Leiden)作进一步的研究。
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镇附近的一个农场上养病。
后来他在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奥本海默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
他有辩才,长于组织管理能力,精通八种语言,尤爱读梵文《薄伽梵歌》经典,为此自修梵文。
1940年,他跟生物学家凯塞琳·哈利生(Katherine Harrison)结婚。
1942年,奥本海默入选一个物理学家团体,评估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
主持美国政府这个“曼哈顿计划”的戈罗夫斯将军(Gen. Leslie R. Groves)深为奥本海默的思想和才华所吸引,他不顾监督“曼哈顿计划”的一些安全官员的反对,将奥本海默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the Los Alamos Scientific Laboratory)的主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与“曼哈顿计划”罗伯特·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公元1904至1967年),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
母亲是一个天才画家,她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却在奥本海默九岁时去世。
奥本海默是早慧的天才,三年读完大学,192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以哈佛大学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
随后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开始攻读理论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波恩(M. Born,1882-1970)作科学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
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克(Zürich)和荷兰的莱登(Leiden)作进一步的研究。
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Los Alamos)镇附近的一个农场上养病。
后来他在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奥本海默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
他有辩才,长于组织管理能力,精通八种语言,尤爱读梵文《薄伽梵歌》经典,为此自修梵文。
1940年,他跟生物学家凯塞琳·哈利生(Katherine Harrison)结婚。
1942年,奥本海默入选一个物理学家团体,评估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
主持美国政府这个“曼哈顿计划”的戈罗夫斯将军(Gen. Leslie R. Groves)深为奥本海默的思想和才华所吸引,他不顾监督“曼哈顿计划”的一些安全官员的反对,将奥本海默任命为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the Los Alamos Scientific Laboratory)的主任。
这个新的实验机构在1943年4月成立的时候只有几百名科学家,但是迅即发展成一个拥有六千名男女专家的“秘密之城”。
二十七个月以后,这些专家在他们昵称为“奥匹”的奥本海默领导下,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原子弹。
洛斯·阿拉莫斯的人们一致认为,没有奥本海默的非凡领导才能,原子弹赶在战争结束之前实验成功,并且投入使用,是不可能的。
对于成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来说,这是一种骄傲,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旷野中的“秘密之城”洛斯·阿拉莫斯范围很大,星散着许多低矮的办公室、实验室。
奥本海默不是驾驶一辆军用吉普,就是开着他自己的那辆大型黑色别克,在这些办公室、实验室之间出没。
每到一处,他总是坐在房间的最后面,不停地抽烟,静静地聆听大家的讨论。
他的出现常常可以激活人们的更高想像能力。
物理学家威斯科夫(Victor Weisskopf)说:“每当一个新的计划开始试行,或者一个新的概念开始酝酿,奥本海默就会出现在那个实验室或者讨论会现场。
大部分时候,他都不会提出他自己的见解或者建议。
他的重大影响来自其他方面。
他的连续、长时间出现,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他是和我们直接在一起的。
”理论物理部主任贝舍(Hans Bethe)回忆起一次讨论会,主题是已经辩论过多次没有得到结论的熔化钚的容器问题。
听了辩论以后,奥本海默站起来做了一个总结。
他没有直接说哪一种意见是对的,但是当他离开会场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明白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了。
1944年底,盟军登陆诺曼底六个月以后,形势已经非常清楚:欧洲战事行将结束。
洛斯·阿拉莫斯的科学家们开始从道德角度,思考继续研制这种大规模杀人武器的必要性。
实验物理部主任威尔森(Robert Wilson )就此问题和奥本海默进行了长时间谈话。
他建议,举行一个正式的会议来公开讨论原子弹是否必要的问题。
威尔森发现奥本海默面有难色:“他建议我们说点别的什么,因为他不想让那些安全人员来找我的麻烦。
”尽管对奥本海默心怀尊敬,威尔森还是在洛斯·阿拉莫斯遍贴告示,宣布举行一次公开会议,讨论“原子弹对文明的冲击”问题。
那次会议有二十个人参加。
令威尔森意外的是,奥本海默准时出席会议,聆听了大家的讨论。
威尔森回忆道:“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入畅快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大战胜利在即,为什么还要制造原子弹。
”年轻的爆炸技术物理学家罗森(Louis Rosen)记得奥本海默在一次讨论会上的演讲,题目是“美国对人类社会使用这样的武器是否正确”。
奥本海默强调,身为科学家,在如何使用原子弹这样的问题上,我们发表意见的权利和普通公民是一样的。
罗森说,奥本海默是一个“非常雄辩而且有说服力的人”。
化学专家赫契菲尔德(Joseph O. Hirschfelder)也记得一次类似的讨论会,举行地点是洛斯·阿拉莫斯一处矮小的木屋。
那是1945年初一个寒冷的星期天黄昏,天降暴雨。
奥本海默说,尽管我们大家都注定生活在永久的恐惧之中,但是,这样一颗炸弹有可能结束所有的战争。
这样的一个希望对于许多正在组装原子弹的科学家们有相当的说服力。
在另外的场合,奥本海默也说过,如果世界上的人们不了解这样一种新型武器已经问世,这场战争是不应该结束的。
如果原子弹依旧是一个军事秘密,那么下一次大战必定是一场原子弹战争,并且会被用来进行突然袭击。
科学家必须走在前面,他解释道,立足在一个至少已经检测过的地方。
1945年4月12日,正好是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建立两周年,传来了罗斯福总统逝世的消息。
奥本海默在吊唁罗斯福总统的会议上说,多年来我们大家都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恐惧,罗斯福总统使得全世界亿万人民有了信心:我们在这场战争中所做出的牺牲,将使一个更加适合人类文明的新世界诞生。
他的结论是:“我们应该献身于这个理想,使这个壮丽事业不会因为罗斯福总统的死亡而中止。
”他始终相信,罗斯福总统和他的手下,对这个威力恐怖的新武器的使用需要一个新思路这个事实是了解的。
吊唁会后,他对助手霍金斯(David Hawkins)说:“罗斯福是个伟大的建筑师。
现在,杜鲁门也许会是个好工匠吧。
” 杜鲁门入主白宫以后,太平洋战场进入了最血腥的杀戮阶段。
1945年3月9日晚上,三百三十四架B-29轰炸机向东京投下了无数吨凝固汽油弹和高爆炸弹,高温火焰杀死了十万人,将东京十六平方公里的地区一举夷为平地。
这样的火焰轰炸袭击一直持续到七月。
日本数十万平民丧生,仅剩下五个城市没有毁灭。
这是纯粹的战争行动,轰炸不再仅仅针对军事设施,盟军的目标是摧毁整个国家。
火海轰炸对普通美国人来说不是秘密。
大家从每天的报纸上都可以看到具体的报道。
这种整体摧毁城市的战略势必引起人们的道德反思。
奥本海默回忆起战争部长斯汀生(Henry Stimson)对他说过的话:“他告诉我,如果没有人起来抗议我们现在对日本进行的空中轰炸所造成的异常重大生命牺牲,那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他没有说,我们应该停止对日本轰炸,只是觉得,在美国居然没有人起来抗议,事情有点不对头……”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
七天以后,德国投降。
物理学家西格瑞(Emilio Segre)的第一个反应是“我们动手得太晚了”。
他认为,制造原子弹的惟一目的就是轰炸德国。
西格瑞的想法代表了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大多数科学家的意见。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原子弹不能再用来对付纳粹,大家疑虑丛生。
这种疑虑在正式报告中是看不出来的。
我们在各种私下的场合讨论这个问题。
” 5月31日,奥本海默出席了斯汀生组织的内务委员会(Interim Committee)会议。
这是一个由政府官员组成的特别机构,目的是为战争部长参谋未来的原子能计划。
斯汀生权势熏天,控制了舆论宣传大权。
不过,原子弹是否投向日本这个问题没有结论。
事实上,这是一个早已经决定了的问题,决策者是白宫,而不是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
战争部长告诉奥本海默和别的科学家,他和内务委员会的其他官员都认为,原子弹“不但是一种新型武器,而且使得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种革命性变化”,“原子弹是一种科学怪物,可能将人类吞噬”。
斯汀生强调,原子弹可以巩固世界和平。
原子弹的出现,“从各种角度来看,都远远超越了这场正在进行的战争的需要”。
斯汀生询及原子能的非战争用途时,奥本海默开始发言。
他首先强调,在现在阶段,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如何缩短战争。
由于原子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他指出,美国最明智的做法是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方法和各国共享。
“如果我们能够在原子弹真正使用以前将原子能利用的资讯公开,美国的道德力量将会大大加强。
”午餐以后,与会者开始提出对日本投掷原子弹的问题。
当时的会议没有正式记录留存。
一直到正式会议结束以后,人们还在讨论原子弹可能造成的效果。
有人提出来,投掷一颗原子弹的话,其作用看起来可能和春天以来对日本的大规模轰炸差不多。
奥本海默同意这个说法,他补充道:“从视觉效果来说,原子弹爆炸是极具威慑性的。
”他说,爆炸将形成一个高亮度的发光体,上升到三千至六千公尺高度。
半径一公里以内的生命都有危险威胁。
这次会议上,对于有关投掷原子弹的“所有可能目标和所有可能后果”都做了详尽讨论。
战争部长斯汀生将与会者的意见综合为:“……事先不能给日本警告;不能针对平民,但是,必须有尽可能大的杀伤数量以增加精神威慑力量。
”斯汀生说,他赞成哈佛大学校长康纳特(James Conant)的意见:“最理想的目标是一个雇用大量工人的军事工厂,邻近有大量工人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