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品看人品

合集下载

书品文品皆人品作文

书品文品皆人品作文

书品文品皆人品作文人们常说:要写好文,先做好人。

通常情况下,做人与作文是一致的,文品与人品也是一致的。

文如其人。

做人与作文一致者,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特别是卓越的作家、文学家都是如此。

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不胜枚举。

他们做人正直,性格坚韧,文章也充满阳刚之气,不折不挠,令人感奋,激赏。

《离骚》《天问》是那么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也不仅仅是皇皇巨著《史记》,就是短篇如《报任安书》,都反映出太史公倔强而坚韧的思想性格。

李白生性豪迈洒脱,他的作品也就热情奔放。

杜甫为人深沉细致,他的作品也就沉郁顿挫。

韩愈一片赤诚,他在担当宣慰使时,孤身前往割据的军阀王庭凑的势力范围,在刀山剑林中,面对强悍而又狡狯的对手,慷慨陈词,终使对方折服,化解了一场危机。

更可贵的是,韩愈出使前,皇帝跟他说,你到敌境前,先估计一下形势,勿遽入;韩愈说:“止,君之仁;死,臣之义。

”他义无反顾,直入作乱的军阀王庭凑营地,陈述厉害,劝说他们归顺朝廷。

事情的发展竟也奇迹般地如韩愈所愿。

经过一番义正词严的说理,终于化危机为和平,使原本凶神恶煞般的将士心平气和。

韩愈那一番严厉而又晓之以厉害的说辞,堂堂正正,俨然一篇好文章。

这样的好文章,自然出于韩愈这样的优秀人物之手!当然,做人与作文不一致者,中外文化史上也屡见不鲜。

比如大魔头希特勒也曾写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我的奋斗》,其文采也为很多读者熟知。

他的帮凶戈培尔担任纳粹的宣传部长,也写得一手好文章,可是他们本质上是反人类的恶枭,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这是世相与文化复杂的一面。

还有一种情况是超越了文品与人品的“一致”或“不一致”,即一些奇人做人与作文所体现的:“做人要正直,作文要放荡。

”这里的“放荡”,其实是一种创新。

他们笔下的文章既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且完全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境界。

这种境界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妙境。

如能达到这样的妙境,可谓做人与作文的奇迹。

这样的人才可谓“奇才”,这样的文章堪称“奇文”。

从《论书绝句》看张宗祥对“人品即书品”论的态度

从《论书绝句》看张宗祥对“人品即书品”论的态度

从《论书绝句》看张宗祥对“人品即书品”论的态度作者:郭云飞“人品即书品”是中国书法批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论根源于儒家“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念,自宋中期正式形成后,便对其后的书法史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时至今日依旧在书法品评中发挥作用。

张宗祥博学多才,《论书绝句》是其所著的一部品评书家书作的诗集,共收诗103首,评鉴书家101人,每首诗下附有长短不一的注评,字句考究,议论精辟。

其中有些诗篇的内容涉及书家人品与书品之间关系的探讨,对其进行研究颇能深化对于“人品即书品”论的认识。

“人品即书品”论的基本内涵中国书法很早就关注到了人、书之间的关系,汉末魏晋以来形成的清谈玄理、品藻人物的风尚影响至书法领域,形成了“以人喻书”的赏鉴方式,此风至南朝不息。

从袁昂《古今书评》中可以看出,举凡人的仪表、风度、性情、气韵等诸多方面均可施之于书法风格的比况。

“以人喻书”发展到宋代,由于文人士大夫对气节的尊崇,“人”的内涵多侧重于道德修养和品行节操方面,于是经常以人品而论及书品。

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人品即书品”的批评传统。

欧阳修评颜真卿云:“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①颜氏忠贞义烈,故其书刚劲挺拔,表明人品可以决定书品。

而苏轼云:“吾观颜鲁公书,未尝不想见其风采,非徒得其为人而已,凛乎若见其诮卢杞而叱希烈。

”②由颜氏之书而想见其正气凛然之风采,则表明书品可以反映人品。

人品和书品之间的此种相互关系构成了“人品即书品”论的基本内涵。

由于以道德伦理标准来判定书法的优劣和风格,实际上造成了书法史上“书因人重”和“因人废书”的现象。

“苟非其人,虽工不贵”正是这一现象的经典表述。

道德高尚、人品高卓者,其书备受推重,传之久远;相反,道德低劣、人品卑浊者,其书多遭摒弃,难以流传。

“人品自人品,艺术自艺术”在张宗祥看来,“人品即书品”的书法批评观是极不能使人信服的。

他在“史道邻”条下的注评中说道:世人喜以书法论人品,偶有一二合者,即举以为公案,若颜字之刚劲,赵字之妩媚。

书品与人品

书品与人品

书品与人品近日仍须奔走,九月五日要在上海参加民间书院高峰论坛,六日会在交大海外国学与西方经典研修班讲《知行:从阳明心学谈起》。

接着要准备九月十八日在浙江美术馆的“墨家:龚鹏程书法展”了。

因贴书论一则,以广其意。

宣我情性:书品与人品龚鹏程一、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第十一首注:「唐人楷书手写本,莫不结体精严,点画飞动,有血有肉,转侧照人。

校以著名唐碑,虞、欧、褚、薛乃至王知敬、敬客诸名家,并无逊色。

所不及者,官耳。

官位愈高,则书名愈大」。

第十二首论宋四家苏黄米蔡,则说蔡不应是蔡襄,只能是蔡京蔡卞。

而古人所以以蔡襄代之,当是受「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传统儒家观念之影响。

所以启功先生痛批:「古之所谓德成者,率以其官高耳」。

其论书绝句自书本更有自序说:「又见古之得书名者,并不尽根于能。

官大者奴仆视家人、名高者生徒视侪辈,其势其地既优,其迹其声易播」。

先生反对以心术德行人品论书,论蔡京蔡卞如此,论王铎亦如此。

举倪云林题王黄鹤画之语以夸王铎曰:「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

评价可谓极高矣。

而在理论上,先生更直接驳斥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认为「笔下之美恶与心中之邪正,初无干涉」。

我有一篇文章论〈书法真精神〉,曾反驳过先生,认为先生胡涂了,自相矛盾,往往前言对不上后语。

例如他说书法史上得名者多半是因官大,则蔡京蔡卞不更是大官吗?为什么大家一般并不推崇他们,竟要劳先生来翻案?「德成而上」之德,又能解释成官吗?先生名高,恐遂放肆而言矣!至于「心正笔正」,本为柳公权劝谏之言,先生借题发挥,将人品与书迹分开,益可见先生宗旨只在书迹层面。

从前,刘勰品藻群言,题其书曰:「文心雕龙」。

先生论书,却是仅及其迹,不肯谈心的,令人有点莫名所以。

考《西京杂记》曾载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

曰:「……赋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

书品即人品

书品即人品

书品即人品
作者:
来源:《中国商人》2017年第02期
袁家世代书香门第,所以袁季新家藏书画作品上至明清,下至当代大家,可谓包罗万象。

一路藏集,墨宝连连,名作荟萃。

而袁季新对书法情有独钟,他的书法作品被很多鉴赏家认为有“二王”之神韵,这得益于他常常废寝忘食地临帖摹写,对于历代名帖百看不厌,对古今诸子百家书法韵味熟笃通晓、如数家珍。

几十年的勤奋苦练、临池不懈,让袁季新的书法作品造就了如今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袁季新的书法作品,内行人能从中细味出“二王”的俊美醇厚,章草的端庄质朴,怀素的练达老
辣。

博采众家之长,融入自己的艺术感悟,袁季新呈现给我们的作品,刚柔相济、对仗有效、
龙游蛇舞、俊秀连绵犹如侠士剑影、刀劈斧砍雕琢深古、一气呵成,其间精气神让人观之眼前一亮。

袁季新时刻牢记家族祖训:做人秉执低调,内敛慧中。

在当今文化市场,他从不跟风浮夸,写字的人是在写做人的道理,信奉写好“书”必须先做好“人”,书品就是人品。

他常说:“一副好的作品就能从中窥得书者之人品”。

在日常的生活中,袁季新对自己的要求也很高,腹有诗书加上洁身自好的品行让他的书法之路越走越宽。

袁季新个人简历:
袁季新,1959年出生于上海,是上海民间本土资深收藏家、书法家。

中国书画院院士,上海西郊国际书画中心主任,存悔斋书画珍藏馆馆主,存悔斋书画院院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智永书画院理事、上海根桥竹社副社长等。

中国甲骨文之父罗振玉曾为袁季新收藏馆和书法工作室题字:“存悔斋”,他继承至今,从来不敢有丝毫懈怠。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看法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看法

书品与人品关系的看法咱中国人常说:“字如其人”,那书品是不是也能反映出品书人的人品呢?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琢磨的事儿。

你瞧啊,那些文字就像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扇小窗。

有的书,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与善良,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辈在跟你谈心,让你读着读着就感觉心里暖暖的。

这样的作者,想必在生活中也是个温暖善良的人吧。

而有的书呢,满满的都是虚伪和做作。

哎呀,那感觉就像是遇到了一个爱吹牛、不靠谱的家伙,让人忍不住想翻白眼。

那写出这样书的人,会不会在生活里也是个不靠谱的主儿呢?就好比说,有的作家写出来的故事,那情节紧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人物形象也是栩栩如生,仿佛能从书里走出来和你聊天似的。

这样的书品,不正反映了作者的才华横溢和用心良苦吗?那他在生活中大概率也是个对事情认真负责、充满创造力的人呀。

再想想那些写得乱七八糟、毫无头绪的书,读起来就像在一堆乱麻里找线头,让人烦躁不已。

这是不是说明作者自己的思维也是混乱的呢?那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不会也这么没条理呢?当然啦,这也不是绝对的。

人都是复杂的嘛,可能写了一本好书的人,在生活中也会有小缺点;而写了不怎么样的书的人,也可能有他的闪光点。

可总体来说,书品和人品还是有那么点儿关联的呀。

咱再从另一个角度想想,读书不也是在和作者交流吗?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这不就跟我们和人打交道一样嘛。

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反映出他的性格和品德,那书不也是作者言行举止的一种体现吗?你说,一个总是写正能量、积极向上内容的作者,他能是个消极悲观的人吗?反过来,一个老是写些阴暗、消极东西的作者,他的内心世界能有多阳光呢?这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书品就是人品的影子呀。

而且,咱读书的时候,不也会根据书品来评判作者嘛。

要是读了一本特别棒的书,我们会对作者充满敬意和好奇,想知道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是读到一本不咋地的书,我们可能就会对作者有点失望,甚至会怀疑他的能力和水平。

这不就是书品在影响我们对人品的看法吗?所以啊,咱可别小瞧了书品和人品的关系。

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

于右任的书品与人品

人. -f f#的 9 池
赴 家 摘下 ,为他重 题 r ·剐
J r fF jfIll^_lJJII 辍 , fIi他 l:{孑 法 jf11是——
J f 虽 贵为党 几 岂、 II1’砰 I 民政 府 监察 院
种运 动 、 ·种 乐趣 . 小 去 号虑书 法 以 外的一 些 东 院 K,ff『印 生受 穷 ~3(){} 代 .他患 f’j寒 , I 海 的
Jj【l r一 什 , 【Ju 1\Jj起 他十 脆 把7nj格取 消 了 所得 的 薪水 ,只够很 清 If{lI:l 家 川 .刽 东到 ,
大 儿仃 人 玖 他 的I宁 , 索 即 ,绝 小收 人 一 从 小", Iltrt-钱 . 身 上只带 一 ‘ 谜 袋 ’ .圳 人 址放
他的踪迹 . 他 iK(i-  ̄’了7 ,你 只衙腱 h纸 ,他就
I948年 ,国 民大会 选 , r仃仟竞选 剐总统

t ,ii 一I I,分 史小取 求 的人大都知 对 『.孙 科 、李 宗f■、 潜 人 选 票 , _义址晰

丛1 “f 有 此 ¨ 所以 人多带一点 产送给 他.. 义址送 礼 请 客用 汽 j:披 .提 供宾 馆 务 肝, 但 __r 任没 钱 只能 靠 “为万 外太平 ” 、 照
… II_墨 汁 观定 ‘ 川 人 I 成 ,要是 f I … 售的墨 汁 , 片 “{ ” 临近 选举 . 7 ¨占 儿桌 客 .蜥 川t
他一 进 ,绝 1 拨 纳 J 海 富 商 洲云逝 l_廿后 , 道 … rl 情 : “我 家 [I 没 一 个饯 ,昕 以没 仃 、
做 为 足 “T ffl 0:卡” 、 “中 书 法 个 程 碑 火 “小要 为难 他 ff J.' 台北 和平 东路 街 一商

人品和书品、画品

人品和书品、画品

人品和书品、画品人品和书品、画品■徐建融人品高尚则书品、画品必高尚,人品低下则书品、画品必低下。

何谓人品?通常解释为道德的善恶。

何谓书品、画品?通常解释为成就的高下。

所以,颜真卿忠烈刚毅,其书品高迈超群;而赵孟頫\失节仕元,其书品软美媚俗。

但赵的书品果然低下吗?如果不是低下而是高华,又怎样来解释他的人品呢?于是,对人品又有第二个解释,就是诗书的修养。

虽然,从道德的立场,赵的人品不高,但从诗书的立场,其人品又是高雅的,人品既高,故书品亦高。

更有甚者,为了肯定赵的书品,干脆把他的失节仕元认作是人品高尚,是推动了民族的团结。

这且按下不论,那么,敦煌莫高窟的画工,既无忠烈的品操,又无诗书的修养,难道能说莫高窟的壁画是品格不高的吗?总之,用道德的操守和诗书的修养来认识人品,并以这样的认识来认识书品、画品的成就,局限是非常大的,它势必误导对某些道德有亏、诗书欠缺的书画家的书品或画品成就的评定。

人品与书品、画品确实是有密切关联的。

但人品的层次有三,一是先天的秉性,或温婉,或豪迈,或缓和,或急躁;二是后天的道德和诗书,或道德高尚,或低下,或诗书满腹,或空如;三是与书画的因缘,或具先天的禀赋,或不具,或有后天的努力,或无有。

书品画品的层次则有二,一是艺术的风格,或精美,或雄放;二是艺术的成就,或高迈,或低劣。

概而言之,人品即是书品、画品,书品、画品即是人品,是就人品的第一层次与书品、画品的第一层次之关系而言,秉性温婉者,其风格一定亦温婉优美,秉性豪迈者,其风格一定亦豪迈雄杰,但与艺术的成就无关。

人品既高,书品、画品必高,人品低劣,书品、画品必低,反之亦然,是就人品的第三层次与书品、画品的第二层次之关系而言,一个人具有先天的书画禀赋,又有后天的努力用功,则其书画的成就必高;仅具一者,则成就次高;两者皆不具,则成就必低。

当然,先天的书画秉赋有差别,后天的努力用功更有差别,所以即使两者兼备或同具一者的不同人等,其书画的成就也有高下大小之分。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
论书法与人品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与人的品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许多古代文化名人都有卓越的书法成就,他们的作品不仅在艺术上令人惊叹,也展现了他们高尚的品格。

首先,书法作品往往反映了书法家的个性特点。

书法家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融入到作品中,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反映出他刚毅、果敢的个性。

宋代书法家苏轼的书法作品则洒脱不羁、自由奔放,展现了他豁达、豪放的个性。

其次,书法家的高尚品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书法成就。

书法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必须具备勤奋、谦虚、诚实、坚韧不拔等品质,才能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例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在书法上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品格也备受赞誉。

他谦虚谨慎、勤奋好学、为人正直,这些品质都为他的书法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综上所述,书法与人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书法家通过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使作品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古代书法名家的经验,通过培养优秀的品德和人格,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同时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书品”看“人品”
——例谈在低年级写字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入眼、入心、入笔、入格”是写字教学的四个基本过程。

这四个过程,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写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入眼、入心、入笔、入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习写字的方法技巧,挖掘汉字特有的美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练习写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做人的道理渗透其中,塑造端正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小学写字教学德育
郭沫若先生曾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但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熟练、易认。

”这句话不但道出了写字教学的目的,而且也包含着对写字习惯的要求:规范、端正、易认。

写好字从表面上看是学会一种技能,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素质,本质上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和承袭。

我们的写字教学应充分发挥其陶冶性情之功,努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细心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大力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一名小学低段语文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写字对小学生的教育功能。

俗话说:字如其人。

在写字教学中,深切地感悟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

一、巧用资源,创设情境,让字“激趣”
汉字不是无情物,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古老文化。

一个汉字一幅画。

如象形字“日”、“月”就很像一轮红日和一弯新月高挂在空中;“山”字中间一峰突起,周围群山环抱,神形兼备。

汉字发展演变至今,很多指示字、会意字、形声字都可以让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如“乒乓”二字,不但象声,而且象形;“甩”字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背后还有故事:学生可以从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清水变“墨池”的故事中学到勤奋;从欧阳询露宿碑旁三天三夜,学到对书法的痴迷;从怀素写穿木板的故事中学到持之以恒等。

因此,写字不单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具有审美的价值。

写字教学中,教师要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书写美的规律,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汉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

二、直观演示,仔细观察,让字“入眼”
细心观察是写好字的重要前提。

实践证明,要想把字写正确,需要观察;要想把字写美观,更需要观察。

“观察”,不是让学生自己看着字,而是需要老师提供方法,要给学生展现一个完整的指导过程,即引导学生观察什么?怎么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利用投影、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观察汉字,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

即先从整体上看看要写的字的样子和特点,对字形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仔细观察字的各个部分,看看它是由哪些部件或哪些笔画组成的,这些部件、笔画是不是变形后组合在一起的;最后再综合观察字的框架结构,看看整个字是什么结构方式,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何。

只有这样全面观察,深入掌握汉字的笔画、部件及整体结构,才能使汉字以正确地视觉形象映入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感受美,为他们写好汉字打下“眼中有数”的基础,为写好字作充分的准备。

都说“一撇一捺写出人”,其实这撇捺之中蕴含着极为深广的做人道理。

在写字教学中,我时常和学生强调:横平竖直。

其实也就将做人的道理渗透给了他们。

我想通过写字教学,让学生们领悟到不简单的做人道理。

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写字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学生年纪小,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对于善恶美丑也只是停留在表层而已。

所以我很注重在写字教学时透过笔画去教育他们,教育学生写字如做人一样,要“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三、有效指导,以思助学,让字“入心”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识写分开”的精神,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让学生练写的字,都是学生基本了解字义,能在口头上和书面中初步运用的字。

这些字的字音、字义及其初步形态已留在学生心中了。

教学时,要在指导学生细心观察汉字的基础上,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经历“成字于胸”的心理过程:(1)这个字在哪里学过,有哪些意思?(2)这个字经常和哪些字用在一起,对我们说话、写作有什么作用?(3)要写好这
个字,必须重点写好哪些笔画或哪个部件?
学生思考上述问题,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心理图式,激活思维,进而将字的音、形、义有机地统一起来,对汉字进行新的认识与重组,又能引发学生的审美追求,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美化汉字的线条与结构,使汉字以完美的形象整体地、个性化地构建于学生心中。

四、描摹仿影,精心历练,让字“入笔”
入眼、入心为的是入笔。

要入笔,还需反复练写。

练写就应该坚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指导学生进行精心练习,首先教师进行范写并辅以生动简要的讲解,给学生实践美以最直观、最形象、最切实的指导。

让学生从范写中感受到运笔应有轻重之别、快慢之分;体会到要使整个字结构美观,应在关键部件的书写上摆好位置。

接着,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写字,做到坐立端正,凝神精心,笔无虚“发”。

最后,让学生进行描字和仿影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整个书写过程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每写一遍就巩固一遍字的结构方法和笔画的基本写法。

从练写的整个过程看,应先练习笔画和部件,再练习框架结构。

同时,对其中的每一步训练都必须环环过关,步步到位。

如练写笔画,一定要从怎样下笔、怎样运笔、怎样收笔抓起,并通过反复操练来掌握要领和技巧。

就写一个字而言,先要将一个字写正确、写规范,然后再通过美化某些笔画、优化整体结构等措施,把整个字写好、写美。

在范写指导时,教师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把笔画书写的方法寓于节奏训练中,通过编顺口溜、打比方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住笔画和字的特点。

如写“横”时,“落笔轻,行笔畅,收笔回”,要求学生做到念口诀与做运笔动作协调一致,培养学生的书写动感和节奏感。

练字是件磨炼意志力的事儿,尤其是好动的小学生,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书法家苦练书法的故事,经常开展“我讲书法家故事”活动,如,池水尽黑的王羲之、巧穿木板的怀素等,这些书法家的故事给了学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使他们逐渐养成“提笔即是练字时”、“动笔就不苟、逢写必规范”的好习惯。

无论什么作业、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提笔写字,就要态度认真,力争最好。

五、引导熏陶,动笔有情,让字“入格”
“格”是一种心理镜像。

这种镜像是长期观察、思索、历练、感悟的结果。

“格”具有渐进性,坚持练习,持续发展,不断积累,“格”就越来越高,越来越完美;“格”具有差异性,不同的人,心中的“格”各不相同,这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的人写出来的字有不同的个性特点。

有的人写字平整方正,有的人写字秀逸典雅,有的人写字纵横飞扬,有的人写字紧凑有力。

这都源于人的情感、态度和气质的不同。

“字如其人”、“见字知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也就是说,人的感情、态度和气质对练字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所以,指导学生写字,先要引导学生以美好的情感、良好的态度和上佳的气质表现来写好每一个字,历经每一次写字过程。

只要逐步引导、熏陶,让学生渐渐形成动笔有情、情中书写的良好写字心理,他们就一定能写出充满个性的字来。

当学生在书写练习中逐步感悟发现,在引导熏陶中慢慢成长,进而步入“用情写字,乐在字中”的写字境界时,好字之“格”也就在他们心中形成了。

综述所述,“入眼、入心、入笔、入格”是写字教学的四个基本过程。

这四个过程系统设计,形成一个相互衔接、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教学过程。

我们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美观的过程中,把“书品”和“人品”结合起来,把写字教学变成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人文教育、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的过程。

所以,写字教学必须引导学生经历“入眼、入心、入笔、入格”的过程,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中,学习写字的方法技巧,培养写字的情趣,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写字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韩盼山《书法艺术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1,34.
【2】季伏昆《中国书论》[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117.
【3】阎海波《谈书法教学中的悟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A].
于植元,栾传益《书法教育研究文集》[C].大连出版社,2000,91.
【4】徐惠仁《用过程思想引领教学创新》,上海教育科研,2010,70
【5】刘武宏《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高效教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