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文言词语方法(学习资料)

积累文言词语方法(学习资料)
积累文言词语方法(学习资料)

主备人张文武

课题文人墨客的“之乎者也”

——积累文言词语的方法

审核教研组课型讲评课课时 3 学习目标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积累并且归纳整理常用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一般分类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成语。

学习难点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理归纳《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三篇文言文

的实词虚词:

要求:通读课文三遍,读准字音,认准字形,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一)给加点字注音

曹刿.又何间.焉玉帛.轼.辙.乱旗靡.一鼓.作气

邹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期.年间.进

仞.惩.山北之塞迂.魁父

..孀.妻

..荷.担箕畚

始龀.智叟.穷匮.厝.

雎鸠

..

..寤寐

..芼.萋.蒹葭

..窈窕

..好逑.荇菜

溯洄

..未唏.湄.跻.坻.涘.沚.

(二)文言词语归纳:方法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记忆!加油!

《曹刿论战》

一、通假字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

二、古今异义词

1、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

2、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3、齐师伐我(古义:今义:砍伐)

4、又何间焉(古义: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

5、肉食者鄙(古义:今义:轻视,看不起)

6、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增加)

7、虽不能察(古义:今义:虽然)

8、再而衰(古义: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

9、必以信(古义:今义:书信)

10、忠之属也(古义:今义:忠诚)

三、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

2、一鼓作气鼓.:名词用作动词,

四、一词多义

1、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故:故克之()公问其故()

3、请:曹刿请见()战则请从()

4、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

5、以:何以战()必以分人()

6、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

五、成语

1、一鼓作气

2、辙乱旗靡

3、彼竭我盈

六、翻译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战,勇气也。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一、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今:讽刺)

2、窥.镜(窥:古:今:偷看)

3、明日

..,徐公来(明日:古:今:明天)

4、今齐地方

..千里(地方:古: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刺:古: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

..于市朝(谤讥:古: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私:古: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莫:古:今:不,不要)

二、词类活用: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汇总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初中文言文字词积累

初中文言文字词积累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之 ⑴【代词】他,她,它(们)。例: 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 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 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 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 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 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 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 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 ⑵翻译为:的。例: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⑶【动词】往,到......去。例: 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 ③诸将请所之。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字词积累

文言文 一、通假字 1、 尊君在不 “不”通“否” 语气助词 表询问 2、 不亦说乎 “说”通“悦” 愉悦 3、 吾十有五 “有”通“又”古代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 4、 《兑命》曰:“学学半。” “兑”通“说”殷商时期贤相傅说 5、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还”通“旋”转身 6、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坐”通“座”座右铭 二、古今异义字 1、 儿女 2、 因 3、 去 4、 顾 5、 朋 6、 君子 7、 三 古义:子侄辈 与儿女.. 讲今义:自己的儿女 古义:凭借 未若柳絮今义:连词 因为 古义:离开 太丘舍去. 今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朋友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去,与“来 今义:照顾 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义: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多次 吾每日三. 省吾身 今义:数词 “三”

8、 水 9、 匹夫 10、烈士 11、是 12、旨 13 、虽 14、困 15、长 16、 17、 古义:普通的人,男子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冷水 饭疏食饮水. 今义: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古义:有远大抱负的人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 今义:无学识,没有智谋的人 古义:甘美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这,此 代词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今义:判断词 是 今义:意义 古义:即使 虽有佳肴 今义:虽然 古义:促进 教学相长 今义:困难, 古义:不通,理解不了 教然后知困 今义:增长 今义:判断词 是 古义:判断词 是

18、 三、一词多义 1、不 2、为 3、知 4、而 5、其6期 7、学 8、其9、 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待君久不至表否定 可以为师矣当、做 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懂得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的连词,但 仁在其中矣它的代词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的连词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代词 温故而知新表顺成的连词 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期日中时间 学学半xué学习 学学半xiào 教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 不知其旨也它的代词 仁 仁

文言文常用词语整理

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w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 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谨拜表以闻。 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24.当:掌管,主持,如当权;判罪,如“犯法当死”,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对着,面对。 25.相:宰相;辅助,帮助;仔细看,审察;互相;表一方对另一方怎么样;容貌。 26.干:治理,如干国才;求取,如不干人;冒犯,冲犯;冲;干预;盾牌。 27.治:治理,管理;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惩处,如治罪;研究,如治学;医治。 28.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扰乱;叛乱;乐曲的最后一章。 29.平:社会太平;平定 30.奏:上奏,向君王上书或进言;奏章;进,如奏刀豁然;进献;奏乐。 31.疏:分条陈述,如细疏其能;给皇帝的奏议;疏通;分,分给,如仗义疏财;疏远 32.议:商议,讨论;议论,评论;主张,建议 33.论:研究,讨论,如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议论,评论,如每与臣论此事;辩论;判罪,如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34.表:上表推荐某人;外,与“里”相对;表扬,表彰;表明;标志。 35.案:考察,核实,如“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案问:审问,审查,如于是使御史案问诸生);巡行,巡视,如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文书,案卷;按照,依照;几案 36.坐:因犯------罪或错误,如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判罪,定罪,如犯法不坐,连坐;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通“座”,座位。 37.闻:使上级听到,报告上级;见闻,见识;名声,名誉; 38.罪:惩处,判罪 39.置:赦罪,释放,如赏亲阅,见十置一;放到一边,放弃,如沛公则置车骑,置之不理;搁,安放,如置之度外;摆,设,如置酒咸阳宫 40.赈:救济发:开仓放粮救灾 41.廉:查访(廉洁;正直)鞫:审讯听:治理,处理,如兼听万事;判决,如断狱听事;听从,接受;听任,任凭 42.报:断狱,判决罪人;报答,报复;给回信,答复,如谁可使报秦者;报告,告知,如遣使者还报;报应;酬报。 43.课:督促完成指定工作,如严课农桑;按规定的数额和时间征收赋税,如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44.典:主管,如承庆典选校百官;45.简:挑选,如简贤选能。 46.籍:登记,如籍府库;名册,户口册;通“藉”,凭借,如然往往籍是以谋私利。 47.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这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官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免除,避免;通“娩”,分娩。。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废:黜废,罢官,如不胜其官者废免;废弃,停止,如废寝忘食,半途而废;衰败,如达见废兴;残废。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荣衔。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如:

积累文言词语

一、积累文言词语 1.为楚造云梯()2.将以攻宋() 3.子墨子闻之()4.起于齐()5.而至于郢()6.何命焉为()7.愿借子杀之()8.公输盘不说()9.吾义固不杀人()10.请说之()11.宋何罪之有()12.不足于民()13.既已()14.不可谓智()15.知而不争()16.争而不得()17.知类()18.然,胡不已乎()19.子墨子见王()20.今有人于此()21.舍其文轩()22.邻有敝舆()23.此为何若人()24.方五千里()25.此犹文轩()26.臣以王吏()27.之攻宋也()28.为与此同类()29.解带为城()30.以牒为械()31.九设攻城()32.待楚寇()33.九距之()34.而曰:吾知……()35.所以距子矣()36.吾知子之所以()37.问其故()38.乃可攻也()39.不能绝也()40.虽杀臣()41.吾请无攻宋矣()42.文轩()44.兵革非不坚利也()45.委而去之()46.域民()47.三里之城()48.七里之郭()49.环而攻之()50.城非不高也()51.池非不深也()5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3.威天下()54.寡助之至()55.亲戚畔之()56.天下顺之()57.发于畎亩之中()58.管夷吾举于士()59.举于市()60.降大任()61.苦其心志()62.劳其筋骨()63.饿其体肤()64.空乏其身()65.行拂乱()66.动心忍性()67.人恒过()68.而后作()69.入则无法家()70.出则无敌国()71.法家()72.拂士()73.敌国()74.故不为苟得也()75.故有患所不避()7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77.呼尔而与之()

文言文词汇积累

一组特别值得重视的文言文“高频词” 高考文言文选段的题例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如全国卷内容为史传散文,这些史传散文大都出自“二十四史”。对历年来选文体例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出其中的规律以指导我们的复习。“二十四史”指清代乾隆时“钦定”为“正史”的从《史记》到《明史》等二十四部史书。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教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因为。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六年级语文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毕业升学专项复习卷(四)语文第一轮复习 古诗文积累与运用 你一定很喜欢古诗文吧,现在,就请你来检测一下自己吧!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填空。(10分)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作者郑燮,号________,________代书画家、诗人。本诗第一句用一个“________”字充分表现了竹子的________性格;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的________;后两句中“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表现了竹子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咏柳》一诗的作者是唐朝的________。在这首诗中,作者赞美了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_的无限热爱。 二、诗词积累。(38分) 1.将诗题、作者、诗句连起来。(5分) 《示儿》杜牧但悲不见九州同 《梅花》陆游孤光一点萤 《清明》查慎行凌寒独自开 《舟夜书所见》叶绍翁一枝红杏出墙来 《游园不值》王安石牧童遥指杏花村

2.在下列诗句中填上恰当的数字。(7分) (1)春种()粒粟,秋收()颗子。 (2)南朝()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人间()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4)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 (5)飞流直下()尺,疑是银河落()天。 3.填花名,将古诗补充完整。(4分) (1)人闲()落,夜静春山空。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别样红。 (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村。 (4)()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根据提示写古诗名句。(11分) (1)高适有两句诗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两句诗意思和它相反,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常引用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小时候听奶奶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只知道织女不仅漂亮,而且非常勤劳。《迢迢牵牛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是对织女形象的完美诠释。

文言常用词语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 从1994年以来,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文言词语分类积累

文言常用词语分类积累2 高考文言文选用的材料基本是人物传记。主人公多是正面的文臣武将,文章主要围绕该人物展开记叙,叙述其生平或几件突出的事迹,凸现该人物正直敬业、奉公孝顺的品行或卓越的才能;选材多来自全是纪传体的“二十四史”。《史记》正是这一体例的开创者。 选材的相对稳定,必然带来遣词用字的相对稳定。如果我们理解并牢记这些比较稳定的常用字,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会提高准确率。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举报,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

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常见实词分类归纳整理 史传类文言文重要实词汇编 按按诛五人/ 收摄按问(追究、查办) 当表奏皆当死/ 蒙毅当赵高法应死(判罪) 德⑴赵郡农民德之(感激)⑵周顺昌好为德于乡(恩惠) 衔乘文度深衔之(怀恨)李侃率之以乘 城/ 乘彼诡垣,以望复关。 (登上) 论于是论高辇死(判决) 可⑴后进文章无可意者(适合)⑵帝可其奏(准许)⑶可堪回首,佛狸祠下,片神鸦社 鼓。(岂,哪) 方⑴蜀虽险固,方胡为弱。将欲除之,先从 易者。(比较)⑵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比方)少⑴时论颇以此少之(轻视)⑵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稍微) 多时亦以此多之(赞扬) 视陶安事帝十余岁,视儒最旧。/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雅赵高雅得幸于胡亥。(平素) 课⑴劝课农桑。(督促)⑵课敛赋税(征 收)⑶昼课赋,夜课书。(学习)

简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选拔) 狱平法断狱,多所全宥。(案件) 聘梁王虚上位,遣使者,黄金千金,车百乘,往聘孟尝君。(招请) 克⑴凡百元首,承天景命,盖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够)⑵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约定) 坐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因犯罪) 略⑴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丝毫)⑵攻城略地(夺取) 亟⑴子亟去,勿污我。(赶快)⑵亟请武公,公弗许。(屡次) 干⑴干青云而直上。(冲上)⑵后每欲参干政事,太后辄相禁塞。(干预)⑶不鬻智以 干禄,不辞爵以吊名。(求取) 董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督察) 构王圣与吕丰共构太子(陷害) 摄⑴收摄按问(拘捕)⑵摄敝衣冠(整理) 恤⑴内省不疚,何恤人言(顾虑)⑵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顾念)⑶振贫穷而恤孤寡(救济) 稍积功稍迁(渐渐) 次⑴非次拔擢(次序)⑵次北固山下/ 师次彭模(停

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 (四)

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四) 军事和人际交往 伐:讨伐,进攻;声讨,如口诛笔伐;功劳; 袭:偷袭;继承,随封爵或职;因循,沿袭 克:战胜,攻破;能够;克制,如克已复礼为仁;约定或限定(时间),如克日会战 拔:攻取;提拔;突出,超出,如出类拔萃 破:打败,攻克; 敌:仇敌,敌人;抵挡,抵抗,如寡不敌众;相当,匹敌,如势均力敌 距:通“拒”,抗拒,抵御;距离; 次:临时驻扎和住宿 怀:安抚,如怀敌附远;(人心)归向,如黎民怀之;想念,怀念,如思乡怀远;心意,情怀;关心,如“少者怀之”。 部:统率,指挥;部队;官署,行政机关; 将:带领;扶,持,如出郭相扶将;将要,行将,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拿,用,如将功赎罪;且,又,发将信将疑 间:离间;隔阂,疏远;间或,断断续续地,如时时而间进;秘密地,悄悄地,如屏(屏退)人间语;从小路,如道芷阳间行。 引:率领,引导;拉开弓,如引而不发;延长,伸长,如引领西望;避开,退却,如秦军引而去;取过来,如引酒而饮之;引用,如旁征博引 徇:示众,如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巡行,如籍为裨将,徇下县。 次:驻扎,士卒次舍。 勒:率领,三日而勒兵。 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如秦孝公据肴函之固(险要地势);坚持,如管仲固谏;固执,顽固,如汝心之固;固定,稳固,如固本清源;鄙陋,如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本来,如人固有一死。 人际交往 诣:到-----去 造:到-----去,造访;制造;成就,造就 谒:拜见,请见;请求;告诉,陈述 过:拜访,探望;责备,批评;错误,过失;胜过,超越 存:看望,问候,如越陌度阡,枉用相存;抚恤,如养幼少,存诸孤;思念; 劳:慰劳,如帝亲自劳军;功劳;费力,吃力;疲劳 访:看望,拜访;询问;查访,侦察 问:问候;问,询问;追究,考察(问罪);管,干预 顾:探望,拜访,如三顾茅庐;关心,照顾,如大臣争于私而不顾于民;思念,如顾恋慈母;回头看,如瞻前顾后;看,如君臣相顾,泣下沾巾;回头,如康顾视日影;只是,不过,如顾吾念之。 吊:慰问,如吊民伐罪;悼念死者; 延:邀请;引进,迎接;蔓延,扩展;伸长,延长 遇:对待,接待;待遇;会见;接触,感触,如臣以神遇;遇合,逢时,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如怀才不遇。 通:交往;交换,如通财货;通报,传达,如不肯为通;得志;地位显贵,显达;通晓,如通于兵事;共同的,通常的,如前代通则。

小升初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积累

一、常用实词 知识点总结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 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 (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 (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 (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小升初复习必备知识之古诗文阅读与积累-课件+练习-(含答案)

小升初复习必备知识之 古诗文阅读与积累(含答案) 课前小测: 一、古诗词填空。 1、白毛浮绿水,。——《咏鹅》唐·骆宾王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仙人垂双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大明夜已残。,天人清且安。,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古朗月行》唐·李白 4、爆竹声中一岁除,。,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北宋·王安石 5、,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 6、,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7、葡萄美酒夜光杯,。,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唐·王翰 8、,。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唐·李白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 10、,。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唐·李商隐 1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塞下曲》唐·卢纶 12、九曲黄河万里沙,。如今直上银河去,。——《浪淘沙》唐·刘禹锡 1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1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唐·杜牧 15、春城无处不飞花,。日暮汉宫传蜡烛,。——《寒食》唐·韩翃 16、,。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南宋·朱熹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1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南宋·苏轼 1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唐·王昌龄 20、,。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21、,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22、,乌衣巷口夕阳斜。,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唐·刘禹锡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词语

积累文言词语, 在反复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达到熟读成诵。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3.感知三峡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诵读课文2-3次,默读1-2次,参阅课文下面注释本文作者是 (填朝代) 学家 ,选自《 》。课文标题所指的“三峡”是 峡、 峡和 峡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 之间。、良多趣味()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引凄异 荔波县甲良中学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属引凄异()良多趣味()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6、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②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③回清倒影。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④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如果,假如,今义:自己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思路梳理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把《三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 1 段): 总写三峡的形势第二部分(2~4段):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文本探究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1.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6、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本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的两方面的景象:先写三峡的 ,后写三峡的 。文章通过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山水景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三峡的无比 之情。.作者运用哪些语句来描写三峡春冬的景色的?观察角度有何不同?作者描绘三峡秋天的景象时选取了怎样的时间和事物?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其特点。1.“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则容易让我们想起李白的诗句,。

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用词归类

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常用词归类 一、表时间的常用词 古代的文言文中除了用干支记年、月、日,用国君的年号记年,用季节时令等方式表时间外,还常常用一些词语来表示时间,理解掌握这样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有助于我们阅读理解文言文,笔者现将这些常用的表示时间的词语示例如下。 1、朔:农历的每月初一。《左传·桓公十七年》:“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2、望:农历的每月十五。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农历的每月十六)。” 3、晦:农历的每月最后一天。姚鼐《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4、少间、少时:稍过片刻,过了一会儿。蒲松龄《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蒲松龄《狼》:“少时,一狼径去。” 5、斯须:一会儿,一刻工夫。蒲松龄《促织》:“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 6、未几:不久。蒲松龄《促织》:“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林嗣环《口技》:“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蒲松龄《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7、既而:一会儿。蒲松龄《促织》:“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林嗣环《口技》:“既而儿醒,大啼。”蒲松龄《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 8、俄、俄而:一会儿,不多久,片刻。蒲松龄《促织》:“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李朝威《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俄而祥风庆云,融融恰恰,幢节玲珑,箫韶以随。”林嗣环《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9、翼日、翌日:次日,第二天。蒲松龄《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10、食顷:一顿饭工夫。蒲松龄《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11、少顷:一会儿,一刻工夫。林嗣环《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12、逾时:过了一会儿。蒲松龄《山市》:“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 13、有顷:过了一会儿。李朝威《柳毅传》:“有顷,君复出,与毅饮食。” 14、顷刻:一会儿,不多久。蒲松龄《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5、须臾:不久。李朝威《柳毅传》:“须臾,宫中皆恸哭。”“须臾,又闻怨苦,久而不已。”姚鼐《登泰山记》:“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16、向:从前,先前,往昔。李朝威《柳毅传》:“向者辰发灵虚,巳到泾阳,午战于彼,未还于此。”柳宗元《捕蛇者说》:“向我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17、良久:很久。李朝威《柳毅传》:“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 ; 18、夕:傍晚,日落的时候。李朝威《柳毅传》:“其夕,至邑而别其友。” 19、曩:以往,过去,从前。柳宗元《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20、他日:往后的某一天。《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在浔阳楼题的诗句:“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21、不日:往后没几天。李白《书情题蔡舍人雄》诗:“层飙振六翮,不日思腾骞。” 22、夜阑:深夜。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3、旦日:第二天。司马迁《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 24、旦旦:天天。柳宗元《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018高考文言文高频词分类积累与训练

高考文言阅读(史传类)高频词归类 一、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俸:俸禄,薪俸。旧官吏所得的薪金。 如《韩非子·奸劫弑臣》:立名誉,以取尊官厚俸。 2、禄:官吏的薪俸。 如《韩非子·人主》:有功者受重禄。 3、秩:官吏的俸禄。 如《后汉书·百官志二》: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4、饷:军粮及军队的俸给。 如《史记·高祖本纪》: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罢:通“疲”,疲劳。转饷:运输军粮。) 二、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亡 1、治:治理得好,太平,与“乱”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2、乱:无秩序,不太平,与“治”相对 如《战国策·秦策三》:以乱攻治者亡。 3、兴:兴起,建立,与“衰”或“亡”相反。 如《史记·文帝本纪》: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 4、盛:旺盛,兴盛。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衰:力量减退,衰落,没落。 如《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6、亡:灭亡。 如苏洵《六国论》: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三、表人物地位:贵、贱、卑、豪 1、贵:显贵,禄位高,与“卑贱”相对。 如《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本:根本。基:基础。) 2、贱:地位低下,卑贱,与“高贵”相对。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素贱人。 3、卑:地位低微,卑贱。 如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鄙:见识短浅。) 豪:收天下之豪杰。所居郡,必夷其豪。 卓越的人,豪杰。 强横的人,豪强。 四、表人物个性的:鲠(gěng)、耿(介)、厚、(仁)矜、悫(qua)、刚、毅、恺(kǎi)悌、鲠切、聪、慧、敏、木讷、奸、佞(nìng)、诈、(chǎn )、谲( ju?)

文言文字词积累

文言文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给通假字注音并解释。 1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2窥谷忘反()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3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4才美不外见()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5其真无马邪?()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6四支僵劲不能动()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7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8百废具兴()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9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10玉盘珍羞直万钱()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实词_ 练习册、课本的注释和课后练习中解释加点字词都是很重要的内容,结合句子掌握意思。(一)一词多义 许1、一百许里()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3、曳屋许许声()尽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之不能尽其材() 策1执策而临之()2、策之不以其道() 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不知马也()3、() 能1、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 食1、一食或尽粟一石()2、食马者()3、食不饱()因1、余因得遍观群书()2、因势像形() 虽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游人虽未盛() 复1、不敢出一言以复()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益1、益慕圣贤之道()2、开卷有益() 乃1、久而乃和()2、乃重修岳阳楼()3乃不知有汉()绝1、天下独绝()2、猿则百叫无绝()3、佛印绝类弥勒()4、群响毕绝()5、巧妙绝伦() 故1、故余虽愚()2、故使人问之() 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2、明灭可见() 去1、去国还乡()2、西蜀之去南海()3、委而去之()(二)古今异义 1几欲先走走:古义()今义()2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文:古义()今义()3而或长烟一空或:古义()今义()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古义()今义()5是进亦忧退亦忧是:古义()今义()6主人日再食再:古义()今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泉而茗者,壘而歌者,红妆二蹇者亦时时有 (二)名词用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三)使动用法使之怎么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作则飞沙走砾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神寒骨 3名词的使动用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意动用法可译为认为。。。。。。,以。。。。。。。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