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希望能帮到大家。
一、有效教学情境应具备的几个方面1、方向性创设情境是为了高效地达到学习目标。
所以,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分析当学生身处该情境中时,学生是否会产生与该目标相关的各种预期的心理感受,学生会做些怎样的、与学习目标相关的事情,会说些怎样的话,会问些怎样的问题。
当这些心理感受、行为、言语反映的特征能说明学生的自主探究时,所创设的情境才是可行的、必需的。
2、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完成积极的意义建构。
因此,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使学生身处呈现的情景中时,能完整地体验"好奇"到"了解"再到"向往"的心理经历,然后在"向往"心理的驱动下,去主动完成任务的探究。
3、情感性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自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从中受到熏陶和启发。
4、延续性情境的创设不只是为了"激趣",同样须考虑"维趣"、"激趣"是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而"维趣"是为了让学生连续地动下去。
所以,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设计整堂课的情境创设,而不仅仅是局限于上课伊始的新课导人。
一些课让人感觉"作秀"的症结就在于忽视了后续阶段的情境创设和"激趣"与"维趣"的衔接问题。
以情动人,以情驭教——关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江淹 在《 别赋》 中说“ 感人 心者 , 莫先乎情 ” 。就职 高语文
教 材 中 的文 章 来 看 . 是 古 今 中 外 名 篇 精 粹 , 些 作 品 无 不 多 这
是 作 者 “ 动 于 衷 , 吐不 快 ” 力 作 , 不 是 “ ” 喷 涌 结 情 不 的 无 情 的 晶 :乡愁》 如音乐 中柔美 而略带哀 伤 的“ 《 有 回忆 曲 ” 是 海 外 , 游 子 深 情 而美 的 恋 歌 ;古 都 的秋 》 郁 达 夫 以 清静 悲 凉 的笔 《 是 调 给 北 国 之秋 唱 响 的 颂 歌 ;我 的母 亲 》 老 舍 写 给 母 亲 朴 实 《 是 真 挚 的 感 恩 之 歌 … … 语 文 是 一 个 情 的 世 界 ,是 一 个 爱 的世 界 , 一 个 真 的 世 界 。那 么 , 语 文 教 学 中 , 循 “ ” 条 固 是 在 遵 情 这 有 原 则 , 是 天 经 地 义 的事 了 。然 而 , 目前 职 高 语 文 教 学 的 就 就 现 状 来 看 , 恰 恰 忽 略 了 “ ” 语 文 教 学 中 的作 用 . 造 成 却 情 在 也 本 来 基 础 就 差 的职 高生 对 语 文 提 不 起 兴 趣 ,直 呼 :语 文 。 “ 想 说 爱 你不 容 易 !” 因此 ,要 想 激 发 职 高 生 对 语 文 的 兴 趣 ,提 高 语 文 课 堂 效 率 , 须 先 动 之 以情 , 到 以 情 动 人 , 必 做 以情 驭 教 , 起 学 生 心 灵 引 上 的共 鸣 , 而 使 学 生 真 正 地爱 上 语 文 。 进 那 么 在 语 文课 堂教 学 中怎 样 让 学 生 动情 呢 ? 激情 导 入 首 先 , 文 课 堂 上 教 学 导 语 的设 计 要 立 足 于 以情 动 人 . 语 以 情驭 教 , 学 生 缘 情 而 入 文 , 文 以 人情 。 使 披 如在教学《 福》 , 采 用了这样 的导语 : 雪漫 天 , 祝 时 我 大 狂 风 吼 吼 , 竹 声 声 。在 现 代 文 学 人 物 画 廊 里 , 难 地 走 出一 位 爆 艰 衣衫 褴褛 、 容憔 悴 、 色悲哀 、 面 神 白发 蓬 松 、 目光 呆 滞 的 四 十 上 下 的 女 人 。那 又 瘦 又 长 的左 手 提 着 一 个 装 着 只 破 碗 的 竹 篮 , 枯 的 右 手 拄 着 一 支 下 端 开 裂 的 长 竹 竿 。 她 , 是 祥 林 干 就 嫂— — 鲁 迅 著 名 小 说 《 福 》 的 主人 公 , 个 惨 遭 封 建 宗 法 祝 中 一 思 想 和封 建礼 教迫 害 的 旧 中 国农 村 劳 动妇 女 的 典 型 形 象 。今 天 我们 就 来 学 习鲁 迅 先 生 12 年 3 51发 表 在 《 方 杂 志 》 9 4 月2 3 东 上 的小 说 — — 《 福 》 祝 。这 样 在 学 习 课 文 之 前 就 已经 唤 起 学 生 对 祥 林 嫂 的 同 情 心 , 以及 对 鲁 四 为 代 表 的 封 建 卫 道 者 的 憎 恨 , 着 这 种 情 感 解 读 课 文 , 生 就 不 难 把 握 小 说 的 反 封 建 带 学
情景再现——激活语文课堂的好方法

情美我心,开启语文情感美教学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情美我心,开启语文情感美教学整理情美我心,开启语文情感美教学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教育渠道中的美是指人的情感的纯净、真挚、美妙等审美属性,是一种健康高尚的确定性情感。
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感情真挚、纯净、高尚,以情为体,以情感人。
对这些课文的学习令同学时而快乐欢畅时而难过愁闷时而悲愤,丰富了同学对情感的感受力、辨别力以及敏感度。
阅读活动中作为审美客体的文章“情”与作为审美主体的同学“情”完全是可以沟通、互动和共鸣的。
一、以情动情,以真求真。
“要使同学真正在思想品行、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老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批文以入情。
”(于漪)老师必需钻研教学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深刻领悟和体验这种情感。
“入乎其内”方能“出乎其外”。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把情感信息传输给同学,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通过感悟、回味,就会使心灵得以净化,使情感获得升华。
二、用语激情,挖掘深层意蕴。
老师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语文老师的教学语言必需体现审美制造力,即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精确性、鲜亮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将同学带入语境。
“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同学的“思”进展同学的“智”。
三、境中育情,诱发审美心情。
心理学认为,情景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有直接的刺激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引入或创设一些与教学内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容相适应的详细场景和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由于这样能引起同学的感情体验,帮忙他们集中留意力,快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
情感总是在肯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详细的情境可以唤起同学相应的`情感,因此,为了唤起同学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感,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营造相应的氛围,正确处理好“境”与“情”的关系,使同学的情感处于状态。
(1)、制造条件,达到“境”与“情”的圆满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音乐、语言描述、动作演示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气氛,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使之耳听目视、口诵心动,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并与的思想产生共鸣。
教师动情以教学学生入情而乐学

教师动情以教学学生入情而乐学摘要:课堂教学中的动情是指教师调动各种手段,以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为后盾,用教师之情、教材之情唤起学生之情以达到三位一体的艺术。
①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巧用这一教学艺术以发挥情感的催化作用,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这是本论文论述的重点之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情艺术师爱语言激情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什么是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可见教育就放佛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认为“情”便是教育的魂,教育是一门动情的艺术。
语文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当教师在教学中倾注自己饱含人生阅历的理解和深厚的情感,才能感染和激励学生,才能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动情艺术《礼记·中庸》中说:“明则动”,“动”即“动人心”,动情即打动他人的感情。
课堂教学中的动情是指教师调动各种手段,以教师的人格和道德力量为后盾,用教师之情、教材之情唤起学生之情以达到三位一体的艺术。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师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与愤怒。
”而心理学家伊斯特布鲁克的研究表明:人在情绪饱满的时候,能更快地理解词语之间的异常关系,提取带有相应感情色彩的信息的速度加快,因而能更敏捷地思维。
可见课堂教学中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
海特菲尔曼(hatfield)等人经研究证实了这一说法,他们提出了情感的感染性理论:人与人之间会捕捉到彼此间的情感,一个人的情感唤起会作用于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并在这些人中产生相应的或补充性的情感。
②该理论不仅为课堂教学的动情艺术找到了直接的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动情艺术的操作策略找到了坚实的支撑。
激活语文课堂的情感

一
一
.
一
一
:
~
~
…
一
…
一
l 艾 | 立 繇
叶澜 教授说 : 语文教学 和情感是水 感 的老师首先 就应把文章语 言作为 最好 亲切 ;教 学语言 富有 激情能鼓 舞学生奋 “ 乳交融 的关系 ,关 注语 文教 学中的情感 的情感突破 口。 也就是触及 了语文教学 的真谛 。” 要教好 发 向上 ;教学语言 幽默寓教于 乐能让学 在教 《 愚公移 山》时 ,本人 曾经在 生在愉快 轻松 中形成 健康情感 ……一名
被满足 的愉 悦 ,感觉 到师生 间情感交 流 谐 的情境 ,让学生置 身于这样 的氛围 中 解词 中“ 谁怕 , 一蓑 烟雨任平 生” 的理趣 ,
的融洽 , 堂上有 良好 的情绪 , 课 活跃 的气 把 教师和教 学内容 中蕴 含的情感 传导给 引导学生联 系 自己经历 ,从 而得到诗 歌 氛, 师生 间怎能不见真情 。 作 学 生 , 学生产生情感 体验 和共 鸣 , 而 真义 , 者真情 。 使 从
的教学效果。
其 妄愚 ; 年事 已高 , 妻也 疑 , 要 移 山 连 仍
其次教师 可利 用现代 技术手段创设
语文世界 美丽而丰 富 , 其诗歌 、 尤 散 更 见 其顽 愚 ; 叟 “ ” , 智 妙 言 愚公 不 “ ” 情境 ,让学生 置身于情境 之 中,融情 于 省 文、 小说 、 戏剧 这些文学 作品包含着 浓厚 足见其 痴愚 。 愚 ” 多次被 渲染 , 愚公 理 、 “ 字 “ 以情动人 、 以情 感人。 的情感色彩 。从 “ 能摧眉折腰侍 权贵 ” 何 愚 ” 主 旨凸显 。学 生很 容 易理解 文 安 的
巧用情境教学 激活生活语文课堂——以人教版生活语文第五册《鞋》一课为例

巧用情境教学激活生活语文课堂——以人教版生活语文第五册《鞋》一课为例摘要:笔者在长期的生活语文教学中发现,智障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普遍较弱,若教师未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课堂现状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具体阐述了在教学中巧用视频情境创设教学环境、巧用生活情境展现教学内容、巧用游戏情境体验阅读过程、巧用主题情境拓展教学内容、巧用音乐情境营造教学氛围等情境教学,能将学生视听等多感官融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有效激活;语文课堂《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生活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学习应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载体,也是培智学校学生发展思维、改善功能、学习文化知识和形成生活技能的基础。
但由于智障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差,自控能力弱,若教师未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课堂现状往往不尽如人意,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能将多感官融于一体,满足学生视听等多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生活语文课堂教学新的生命力,帮助智障学生学好语文。
一、巧用视频情境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语文教学中特殊的情感体验使创设教学情境显得极为重要,而视频情境能集多种感官体验于一身。
将视频情境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直接展现事物的多面性,呈现出图文并茂的画面,从而将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统编人教版《生活语文》第五册《鞋》,是选自第二单元主题《个人生活》中的一篇课文,通过文本的学习,使智障学生认识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鞋子。
教学伊始,为了能让智障学生直观地感受家的味道,教师首先创设了一个主题人物形象“天天哥哥”,“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去天天哥哥家做客哦”,然后教师播放一段微视频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交流“你在天天哥哥家门口看到了什么呢?”引出课题《鞋》。
语文课要以“情”施教

语文课要以“情”施教作者:陈慧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1年第09期实践证明,语文课堂应该注入情,语文课堂离不开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要想语文课堂教学有实效,首先要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
那么,语文课上,教师如何从“情”字入手,以情施教呢?一、入境动情教师要在教学中用教学内容的情感打动、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所打动、感染,能情不自禁地为作品中的主人公爱而爱,恨而恨,忧而忧。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也为这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同感。
”如果教师对他们自己的感受毫不在乎,麻木不仁,课堂教学必定是蜻蜓点水,感情苍白。
教师对文本理解得越透彻,感受越深,那么,教师带给学生的感染也就越深。
教师要把蕴含在教材中的思想情感成功地传达给学生,感染学生,首先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感悟。
要使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要使学生获得美感,教师必须先有美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通理明情,“入境动情”,真心地体味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和美的内涵。
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做到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调动学生情思,开发学生智力。
二、以情激情不同课文蕴含着不同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教师若能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或用深情,或用忧伤,或用悲壮,或用激昂的贯穿全文的语调来感染学生,就很容易带领学生进入如痴如醉的课堂情境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会成为架设在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容易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以及对语义思维、记忆和想象而进入特定的情境。
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中,在学生深读、品味、感悟之后,教师用饱满深情的语言说道:“泉声听在耳里,泉水流进心里,这是多么深刻而美妙的印象啊!这样的泉水叫人不忍离去,这样的泉声叫人难以忘怀。
愿它永远清澈明净,愿它永远如音乐般美妙,愿它永远流进我们的心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情激活语文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这里强调的就是在课堂上的情感教育。
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那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景,语文课堂要走向情感生活中去
语文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于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背景。
我往往让学生写自己的亲身的直接的体验、感想、感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各种形式的练笔方式记录下来。
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以课堂为起点实现语文的生活化(例如凭借生活创设问题情景、联系生活进行思想感悟、模拟生活进行语文实践)。
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生活处处有语文”,类似“替父母洗脚”的生活情景无不是语文学习的契机,亲身体验,身心投入,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
然后将语文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标。
如,在组织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些情景来引导学生走入情感生活中:你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是否遇到一些困难,你是怎样把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再联系到课文中的一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这有什么好处?“走了这一步,在走下一步”,又意味着什么?这样,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审美乐趣。
同时,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引到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情感生活中去。
我们在教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就可以这样摄入情感生活。
在诗中,诗人呼喊道:“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这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就是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然后,作者笔锋一转,“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一种悲愤痛苦的情感久久的萦绕在“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此时,其情之切怎能不引起我们中学生的强烈共鸣呢?
二、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定的,其中不乏渗透情感的内容。
但语文教材毕竟不是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不是那样直白和露骨,那样一目了然,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筛选,将其中的内涵拓展起来。
要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们,其情感是不同的,你这样理解,
他那样理解。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经历少,一份很好的教材摆在面前,但他们也往往辨别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很好引导。
纵览初中语文教科书,可以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并不少,像《我的信念》《行道树》可对学生进行服务人民教育;《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景,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可用来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教育;《陈太丘与友期》《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可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又如《论语十则》《爱的教育》。
只要我们很好把握,有机结合,巧妙渗透,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以身示范,做一个有“情感”的教师
1、热情。
一个人只有对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一个教师也只有对教育工作充满了热情,才能把教学工作做好。
而教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势必会感染学生,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2、真情。
这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
无论是课上的知识情感交流,还是课下的思想交流,教师都必须对学生充满一腔真情。
情真才能感人,情真才能动人,任何虚情假意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只有情真,才会赢得学生的信赖。
一句贴心话,一个会意的眼神,一句真诚地赞美,一个安抚的动作,都可以是教师表达真情的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能仅仅停留于生活物质方面,而应该是精神的、心理的,这样学生才会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对所有学生都应一视同
仁,让每个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3、激情。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对生活对工作充满激情,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
他能够挖掘出蕴藏在每篇课文中情感,并引导大家去体会。
这种激情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内在的充满张力的,即应保持含蓄的有节制的奔放,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夸张,张狂或嚣张。
教师应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进而师生交流达到默契和谐;他的冷静心会让他理智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他都会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学生健康的、持久的情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急于求成,一定要耐心、细心的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师富于感情色彩的活动可使学生受到情感的震动,切身的体验,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熏陶,达到了“润物细无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