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6清平乐村居 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清平乐·村居》的作者及其背景,理解诗歌的含义。

2.能够具有感情地朗读《清平乐·村居》。

3.能够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内容1.《清平乐·村居》全诗2.作者介绍及作品背景3.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简单地介绍《清平乐·村居》的背景、作者以及与农村有关的生活体验与问题引起兴趣,让学生了解到这首诗歌的重要性。

2. 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全诗,并向学生简要讲解生词、短语和句子;2.学生跟读全诗;3.学生分组朗读全诗;4.学生阅读全诗,在诗歌内找出所提到的每一种建筑以及作者对这种建筑的评价。

3. 深入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深入学习课文种出现的生词、短语和句子,并归纳总结。

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释,并各自讲解同组的小伙伴。

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深入掌握词语及句子运用。

4. 结束环节学生用对诗歌的理解和个人的生活体验,写一篇150字左右的读后感。

最后,邀请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谈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扩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导入环节将学生引入文学作品中,让学生对作品进行浅显易懂的阐释,并通过系统性的教学来深入学习生词使用,使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更快地掌握和运用词汇。

五、学情分析学生为五年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不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体较好,容易形成对作品的感性认识并互相分享感受。

六、教学评价1.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指导和帮助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朗读能力;2.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的讨论使其尝试学会自我表达和叙述;3.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检查教学中的不足,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七、教学方法1.导入式教学法;2.讲授式教学法;3.合作式教学法;4.任务式教学法。

八、教学效果此次教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学生在理解、掌握词汇运用以及朗读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学生的反馈也能够得到教师的改进和加强,使得课程效果得到了提高。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26课《清平乐·村居》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清平乐·村居》的背景和作者;2.学会朗读诗歌,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3.学习诗歌的运用和修辞;4.掌握生字词语,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理解诗歌的运用和修辞;3.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从诗歌中传递的意境;2.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多媒体投影仪;2.教学课件;3.学生课本《五年级上册》;4.黑白板、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相关图片,介绍《清平乐·村居》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跟读《清平乐·村居》的第一段,理解其中的意境。

感受诗歌的美(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教师释义其中含义。

2.学生诵读诗歌,加深理解。

探究诗歌中的修辞手法(20分钟)1.分发课件,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文学修辞手法,并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2.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的完整内容,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学习生字词语(15分钟)1.学习和记忆文章中的生字词语。

2.用小黑板演示生字词语的书写方式。

撰写心情笔记(10分钟)1.要求学生自己撰写对这首诗的感受与理解。

2.可以先写在草稿纸上,完成后,让几个学生上台分享。

课后作业(5分钟)完成背诵课文和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清平乐·村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学生对于文学修辞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建立更高层次的认识。

这次课还注重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让他们在课程结束后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有突破自我表达的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更多知识。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清平乐村居》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并背诵诗歌,学会正确朗读和默写。
2.通过分析诗句,让学生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学会用诗词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4.引导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环境,掌握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案例以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句,提高语文素养。
3.小组合作,提升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还使学生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和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村居之中,从而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共鸣。同时,我还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对于乡村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词。
第26课《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歌。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旨在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同时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美好生活。本案例将围绕这一目标,设计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人性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清平乐村居苏教版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一首闻名的词作,这首词以简炼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画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上阙第一句,作者只用了淡淡一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第二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白发翁媪和谐温顺的幸福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家的典型意义。

下阙采纳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亲小孩的不同形象。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的。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怀宋朝复原大业来看,他向往如此的农村生活,因而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明白得诗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重点:想象画面,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

难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预备:1、教前预备:课件、词卡。

2、学前预备:预习课文,搜集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明白诗题诗文1、研读课题,铺垫渲染;(1)情境导入,提示课题;(2)读题解题,简介作者;由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辛弃疾的资料。

2、整体诵读,疏通文意1、反复诵读,读准读音;○1指导读准,相机正音:乐(yuè)、醉(zuì)、媚(mèi)、翁媪(wēng ǎo)、剥(bāo)○2指导读出节奏2、交流词意,学生质疑○1自读课文,自悟词意,全班交流○2学生质疑,相机解疑(二)读明白诗文意境1、想象画面,品味诗意你最喜爱哪一句,把它扩写成一段话。

1、同桌交流,互相补充2、分步解读,感受“醉”“喜”(1)交流画面,再悟诗情。

依照学生描述出示相应画面,引导学生感悟“村居”(2)深入解读,感受“醉”“喜”通过自读自悟,重点明白得“醉”“喜”:因什么而“醉”,而“喜”。

指导读好“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两句。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篇课文,这首词描绘了作者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这首词,让学生领略到我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知识深度,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图片展示、情景扮演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组织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小组竞赛活动,如诗词接龙、背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活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风景图片,配以轻松愉快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宁静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课文学习。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乡村生活场景,鼓励他们用语言、绘画等形式表达出来,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喜欢乡村生活?”“‘醉里吴音相媚好’体现了乡村生活的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课文背后的内涵。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学会欣赏自然、珍惜亲情。通过本章节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在情感、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清平乐村居一、教材分析1.1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1.熟悉古文《清平乐·村居》的内容;2.能够理解课文,了解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情感表达;3.学习古诗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4.口头表达和书写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

1.2 难点分析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古文《清平乐·村居》,理解文中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

但是难点在于:1.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与平时所接触的现代文明不同;2.古文中出现了大量与现代汉语使用不同的词语,比如“细腰红”,“眉峰锁半山”等;3.学生需要学习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二、教学过程2.1 导入环节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清平乐·村居》,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即人物比喻和描写的作用。

教师则巩固学生对人物比喻和描写的理解,让学生发现古人的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2.2 讲解课文在该环节,教师介绍古文的文学背景和作者,为学生打开了阅读课文的大门。

然后,老师帮助学生理解每个句子中的意思,引导学生了解田园生活的美好。

教师可以直接从每个段落入手,让学生对每个小部分的内容有所了解。

2.3 学习修辞手法在该环节,教师可以讲解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以中性的语言为例,让学生理解神尚高远、迷路弥甚等句子的表达方式。

2.4 创作环节在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仿写一些内容,以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为学生了解文字表达效果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使用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5 总结概括教师在总结概括的同时,再次强调课文的主题,从而巩固学生对“田园乐土”的理解。

同时,老师还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安排时间、分期分批认真整理好文稿的技巧,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习作的规律。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让学生学习了古文《清平乐·村居》的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有了更深的认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课《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课《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6课《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设计理念:遵循并凸显词的诗性、意象和共感,澄心直观得其象,会心吟诵得其韵,潜心涵咏得其意。

关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在有滋有味、情趣盎然的诵读表达中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在图文对照初步推测词语意思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工具书,引导学生确切理解“相媚好”、“无赖”、“翁媪”等词语的意思,大体把握整首词的词意。

3.扣住词眼“喜”、“醉”,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受词中乡村人家宁静优美、平和幸福的田园生活,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领悟作者对安宁美好的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4.在入境悟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有序地描述村居生活情景。

教学重点:感受并描述田园生活情趣,领悟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相媚好”和口语词“无赖”的理解。

教学准备:《村居》教学光盘、字典词典、小作文本、三个生字的田字格。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初识词牌,正确朗读课文1.揭题,读题,认识课题特点。

同学们,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艺术明珠,一颗是唐诗,一颗是宋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宋词,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

“乐”是多音字,在这里读“yuè”。

这个课题和我们以往所见的课题不太一样,有什么不同?词的题目一般由两部分组成,“清平乐”是这首词的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照这种格式写出的词,每首46个字,分上下两阕。

“村居”是词的题目。

因此在词牌和词题之间空一格,读的时候要做适当的停顿,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初释词题,扣题激疑。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142页,把这首词多读几遍,力争读得正确,流利。

读后能够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题目“村居”的意思。

(1)三个生字谁会读?看142页田字格中的生字,指名读,齐读。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灵活运用,不仅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还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效。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我期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或诗句,巩固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示对乡村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4.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展示和分享作业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导入新课的引人入胜,讲授新知的深入浅出,学生小组讨论的互动交流,总结归纳的系统全面,以及作业小结的实践应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我期望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他们的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情感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清平乐·村居》。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句,如“茅檐低小”、“醉里吴音相媚好”等。
四பைடு நூலகம்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乡村景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清平乐村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插图、古典音乐(古筝曲)。

教学课时:2课时
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
1、导语创设情境
同学们,三千多年前,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就开始了诗歌创作,他们用曼妙的歌声诉说着内心的快乐和忧伤。

从那以后,中国的诗歌就渐渐汇成了一条滔滔不息的河流,它流过古老的先秦,流过显赫的汉唐,流过文化高度发达的唐宋元明清,一直流到今天,流向未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清平乐村居》就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有名的宋词。

2、简介作者生平
辛弃疾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过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由宋。

历任扛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问曾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

64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

68岁病逝。

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热情。

本课所选《清平乐村居》就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振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江西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

3、初步了解宋词
(1)通过课前你搜集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词的了解吗?
(2)老师课前也去查到了一些关于词的知识。

(出示)
词:文体名称,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

我们今天要学的宋词,题目就叫:(学生齐读课题)聪明的同学猜猜看,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题目?(出示)
本课的“清平乐”(yue)即为词牌名,又名“忆萝月”、“醉东风”等。

“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照这个词牌写出的词,每首46字,分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字,下片有3个韵脚字。

“村居”是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

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词的学习还是第一次。

因此安排课前自己收集资料,课上汇报交流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既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深入了解“词”,主动接触“词”打下相关知识的基础。

二、读(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本节课以读为主,首先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看看自己能读懂多少?通过自己的努力无法解决的鼓励学生主动和同桌交流讨论。

1、学生自由读书,教师指导。

2、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第一次读课文的收获:
(1)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出示生字,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各种方法去学会生字词。

(2)相机理解文中生词:
茅檐:茅屋
醉里:酒后微醉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上饶。

春秋时代属于吴国。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

翁媪:老年夫妻
锄豆:在豆田里锄草。

(有农村来的孩子吗?)
无赖:顽皮。

村居:乡村闲居
(3)相机理解句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尊重、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低矮的茅屋前面,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着郁郁青青的小草。

不知谁家一对白发老人正用好听的吴地方言在亲密的交谈。

大儿子在小溪东面的豆地里锄草。

二儿子在家门前编织鸡笼。

最可爱的是顽皮的小儿子,正趴在溪头剥着莲蓬里的新莲子吃呢。

3、鼓励学生质疑
一个真正会学习的同学不仅能读懂问题,还能读出问题来。

下面就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词,(板书:读)看看有没有经过自己反复读,认真想还是读不懂的问题呢?
4、指名读课文。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想(放飞想象,再造情境)
具有创造性儿童的特点之一是有丰富的想象力。

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创新想象,自由交流。

优美的古筝伴奏,教者充满感情的朗诵,有助于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之中。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自由交流
3、集体汇报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品(入情入境,培养灵性)
过渡:同学们说的真好,想的真美。

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首歌,流淌着清新优美的旋律;有人说,生活更像一幅画,装点着我们心中的殿堂。

从这首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农家生活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让我们选择自己最喜欢或是最感兴趣的句子细细品味,如同品赏一杯淡淡飘香的清茶,让它慢慢的沁入我们的心里。

然后把你的感受说给自己听,说给同桌听,说给与自己情趣相投的学习伙伴听。

1、溪上青青草(宁静,优美)什么样的小溪?(溪水,游鱼,荷花,莲蓬)
2、一对白发老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呢?
3、你喜欢这个贪玩的小儿吗?
A、不喜欢。

因为小儿顽皮,不干活。

(你希望他跟着哥哥去劳动?)
(你爸爸妈妈有你这样的孩子真是幸福)
B、喜欢,因为他很有趣
(大哥、二哥在干活,他偷偷的溜到溪头,趴在草地上剥着莲蓬尝新鲜。

这个孩子童年生活中这份精彩的快乐是多么有趣,有多么令人向往。

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心中的那份羡慕之情,神往之意)
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美,去体验美,去发现美。

引导体味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教者或是作者的意见。

五、诵(反复吟诵,积淀语感)
对于古典诗词的开悟决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小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文修养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反复的熏染。

(同学们读的好,想的好,品的更好。

让我们齐声朗诵,将这清新秀丽的意境,质朴优美的词句,永远记在心里。


六、自我作业设计
学完课文,小学生意犹未尽,这时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一份课外作业,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今天学了这首词,回去你想做什么作业呢?)
1、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画
2、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散文
3、背诵
4、把它推荐给自己的好朋友
5、搜集更多的宋词
6、抄写生字词
这节课通过读—想—品—诵四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理解了内容,感悟了意境,发挥了想象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背诵、研究宋词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

当然,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不可能掌握得非常到位,这有待于课后拓展阅读的引导和巩固。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