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榨油和浸出油比较
压榨油与浸出油有什么区别

1.加工工艺不同: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的加工工艺是“化学浸出法”。
2、营养成份不同:压榨花生油具有色、香、味齐全,保留了各种营养成份之特点;浸出油是无色、无味的,经加工后大部分营养成份被破坏。
3、原料的要求不同:“机榨花生油”由于采用的是纯物理压榨法,保留了花生和原汁原味,所以对花生原料要求非常严格,原料要求新鲜,酸价、过氧化值低,因而价格相对偏高;同时由于只进行压榨,花生饼中残油高,压榨油出油率相对偏低。所以压榨花生油的价格相对偏高。
慎买袋装酱油。市场中存在大量不合格的袋装酱油、醋是由水、糖色、工业用醋精勾兑成的,这种产品带有刺激性气味,并含有重金属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豆腐和鱼合吃好吗?
自古以来,豆腐就作为食药兼备的佳品,具有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力气、补虚、能食等多方面的功能。
据测定,一般100克豆腐含钙量为140~160毫克,豆腐又是植物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高的,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动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因此,常吃豆腐可以保护肝脏,促进机体代谢,增加免疫力并且有解毒作用。
米要多淘久泡吗?
大米不宜多淘,因为米中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维生素和无机盐,而且很大一部分在米粒的外层,多淘或用力搓洗、过度搅拌会使米粒表层的营养素大量随水流失掉。同时,米也不宜久泡。如果淘洗之前久泡,米粒中的无机盐和可溶性维生素会有一部分溶于水中,再经淘洗,损失更大。
在淘米过程中,硫胺素损失率可达40%-60%,核黄素和尼克酸损失率可达23%-25%,蛋白质、脂肪、糖等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失。除此之外,米久泡之后还易粉碎。因此,淘米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正确的吃法是:要将黄豆浸泡后再炒食。
如何挑选酱油?
纯压榨花生和精炼油在质量和口味上的差异

纯压榨花生和精炼油在质量和口味上的差异
最近很多购买小型榨油机的小作坊投资时常问道纯压榨花生和精炼油在质量和口味上的差异是什么?我请教了阳光榨油机械的王教授,他指出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清楚认识花生出油的基本工艺,出油基本是两种一个是浸出一个是压榨,两者口味大不一样。
纯压榨油和精炼的花生油不管是在质量还是我们使用口味上都不会一样,这种差异是天然工艺形成的。
浸出的花生油本身没有任何花生原料带来的香味,在汽油浸出的过程中把花生中带的所有影响气味和口味的物质元素都去除了,剩下的就是最纯粹的油脂成分了,所以不管是我们使用或者是用鼻子去问都得不到任何有关纯正的问道了。
而人们信赖的纯压榨花生油就有天然的香味吗?其实不然,用榨油机压榨出的花生油叫做毛油,也就是不经过任何提炼和精细加工的,比如大型油脂厂里压榨车间出来的半成品,比如我们农村常见到的榨油作坊压出的经过简单过滤机过滤的油,他们都属于纯压榨没有经经过任何处理的花生油,那么这些油闻起来当然香醇浓郁了。
可是如果是大型油厂他们做出的油脂不但要长时间储存还要灌装销售,既然是销售就要达到一定的国家级别,毛油里面的成分太多,比如黄曲霉素等物质都影响着花生油的长时间粗存和流通,这就是再经经过精炼工段的处理,而经过了精炼工段就基本把花生油所有的香味都出去了,这时的精炼花生油就和我们平时见到的浸出油没有区别了。
压榨油和浸出油的区别

压榨油和浸出油的区别
压榨油和浸出油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制作工艺的不同: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法是通过对原料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直接从油料中分离出来。
采用物理方法的压榨油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正。
但出油率低,对原料利用程度低,加工成本较高。
据了解,压榨制油工艺目前在国内主要用于花生油、紫苏油、坚果油、亚麻酸油等高档油品。
化学浸出法是采用某种溶剂将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再进行高温
提取,经过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后成为成品油。
浸出法制油具有出油率高、加工成本低等优势,常用于生产大豆油、玉米油、亚麻油。
只要合乎国家标准,以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其化学成分的残留很低,不会对健康有任何影响。
更多资讯请关注:中国紫苏油交易网。
冷榨与热榨、浸出的区别

冷榨、热榨和浸出的区别1、什么是冷榨?冷榨是一种生产油的制作工艺。
近些年才被少数大企业引入,冷榨法要求高,一般冷榨法要求在低于60℃的环境下进行加工,营养成分保留最为完整。
由于冷榨法出油率只有热榨法的一半,因此大部分冷榨油的价格要高出热榨油50%左右。
冷榨出来的油因为没有受到破坏,一般也不需要加添加剂,就可以长时间的保存。
市值价值相对高端。
冷榨油主要用于山茶油、橄榄油等高端食用油。
2、什么是热榨?热榨是将油茶籽先粉碎,然后上屉蒸,最后再用稻草做成茶籽饼,用压榨机压榨出来茶油,手工作坊的传统压榨即是热榨。
优点:这种方式榨出来的茶油气味香浓(因为蒸熟了嘛)、颜色较深,产量比冷榨更高。
缺点:因为生产过程始终暴露在空气中,并有人工参与,如在做茶饼过程中使用脚踩,容易滋生细菌,卫生条件堪忧。
蒸熟过程中水分都进去了,生产的茶油含有更多水分。
另外此方法没有后续过滤环节,属于毛油,毛油中除了甘油三酯,还有一些其它的组分:游离脂肪酸、磷脂、油料渣末,以及在种植、收获、晾晒、储藏等各环节可能带入的多环芳烃、黄曲霉毒素及农药残留。
3、什么是浸出?浸出法是采用溶剂油(六号轻汽油))将油脂原料经过充分浸泡后进行高温提取,经过“六脱”工艺(即脱脂、脱胶、脱水、脱色、脱臭、脱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的价格要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但由于“六号轻汽油”属于石油化工产品,会在食用油中存在微量残留,更由于有些厂家不及时更换新鲜得抽提溶液,而可能造成油品的污染,因此用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品质不如压榨油纯。
而且浸出过程中,溶剂残留不可避免,在国标中规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许含有十毫克的溶剂残留。
总结:1、冷榨是针对某些油料作物的一种制取工艺。
比如山茶油、橄榄油,通过冷榨可以完整保留这些油料作物的营养成分。
其特征就是营养物质及活性成分完整保留,原色原香。
但是出油率较低,所以造成价格高昂。
2、热榨相对比冷榨出油率更高一些,采用的是将油料作物炒熟粉碎后进行压榨,气味较浓,毛油颜色很深,有沉淀物,需要进行再次精炼才可成品。
食用油压榨好还是浸出好

食用油压榨好还是浸出好我们知道是面上卖的食用油,制作工艺是不尽相同的制作工艺,直接关乎到食用油的售出价格,所以我们应该对于制作工艺有所了解,这样可以避免我们被商家欺骗,而且可以节约很多金钱,这样可以让我们的饮食更加健康。
享受美味的同时要对自己负责。
那么,食用油压榨好还是浸出好呢?一、压榨油与浸出油的区别现中国食用油的制作方法分压榨(物理)和浸出(化学)两种,浸出是用一种化学物质把油弄出来,产油率比压榨方式要高,但是但是用浸出法会使用溶剂油萃取,无法保持植物油原有风味,也存在安全隐患。
二、加工工艺不同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而浸出油的加工工艺是“化学浸出法”。
物理压榨法的生产工艺要求原料要精选,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机榨过程中添加炒籽,经榨机榨制后,采用高科技天然过滤提纯技术而制成的。
保持了花生的原汁原味,香味醇厚,富含维生素E,保质期长,且无任何添加剂,不含溶剂残留和含皂量,是一种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结合生产出的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化学浸出法是应用化学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通过与油料的接触(浸泡或喷淋),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来的一种制油方法。
浸出法制油具有粕中残油低(出油率高)、劳动强度低的优点,但浸出的毛油要经过脱腊、脱胶、脱水、脱臭、脱酸、脱色等化学处理后才能食用。
或者是达不到一级、二级压榨标准的花生油,加上部分通过浸出后再精炼的油,使其达到原标准一、二级或新标准浸出油三、四级,由于经过多道化学处理,油脂中的部分天然成分被破坏,且有溶剂残留。
三、营养成份不同压榨花生油具有色、香、味齐全,保留了各种营养成份之特点。
浸出油是无色、无味的,经加工后大部分营养成份被破坏。
由国家粮食局负责起草的花生油标准已出台实施,取消了我国目前使用的1986年、1988年制定的老标准,新标准规定:压榨花生油、浸出花生油要在产品标签中分别标识“压榨”、“浸出”字样。
基于微波预处理油菜籽的压榨油和浸出油理化品质比较

基于微波预处理油菜籽的压榨油和浸出油理化品质比较杨湄;李文林;刘昌盛;周琦;郑畅;黄凤洪【摘要】微波预处理油菜籽可显著提高压榨出油率,但压榨后的饼粕中仍残留油脂,可采用浸出法提取饼中残油.为比较压榨油和浸出油的主要理化品质,在2 450MHz、800W的微波条件下,分别对油菜籽预处理0~7min,冷却至室温后压榨制油,继而对饼粕中残油用正己烷萃取.结果表明,微波处理时间、压榨和浸出的制油方式对菜籽油酸价、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水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压榨油和浸出油的酸价、p-茴香胺值随微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过氧化值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浸出油酸价、过氧化值和p-茴香胺值高于压榨油.压榨油水分含量随微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浸出油的则减少,压榨油水分含量高于浸出油.压榨油和浸出油的色泽(罗维朋比色)随微波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深,浸出油色泽更深;加热试验(至280℃)中压榨油无析出物,而浸出油产生絮状析出物.由此可见基于微波预处理油菜籽的压榨油仅需水洗、过滤或离心分离即可满足国家标准,浸出油则需要进行脱胶、脱酸、脱色等精炼处理.【期刊名称】《中国油料作物学报》【年(卷),期】2014(036)002【总页数】6页(P263-268)【关键词】微波预处理;压榨;浸出;理化品质;菜籽油【作者】杨湄;李文林;刘昌盛;周琦;郑畅;黄凤洪【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脂质化学与营养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24.2;TS225.1+4油菜籽冷榨制油可显著提高油脂和饼粕质量,但与热榨相比,冷榨出油率偏低。
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网络竞赛参考答案

公务员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网络竞赛一、判断题1.市场销售的食用油根据加工工艺主要可分为“浸出油”和“压榨油”。
“浸出油”的加工工艺是“化学浸出法”,是通过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与油料的接触萃取出来的食用油。
“压榨油”的加工工艺是“物理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分离的食用油,因此压榨油比浸出油更加安全。
()答案:错误科学解析:"浸出油”和“压榨油”的加工方法不同,“浸出油”是应用化学萃取的原理,选用某种能够溶解油脂的有机溶剂,通过与油料的接触,使油料中的油脂被萃取出来。
“压榨油”是用物理压榨法,油料经去杂、去石后进行破碎、蒸炒、挤压,让油脂从油料中分离出来。
这个过程生产的油脂只是“毛油”,还需经过各种后序加工处理,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才是合格的油脂产品。
2.酒精度大于等于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味精等食品标签上可以免除标示保质期。
()答案:正确科学解析:《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中第4.3.1条规定“下列预包装食品可以免除标示保质期:酒精度大于等于10%的饮料酒、食醋、食用盐、固态食糖类、味精”。
这几种食品由于产品自身的特性使其质量不易变质,因此可以免除标示保质期。
但是,免除标示保质期并不代表对产品质量的放松。
相反,生产企业所承担的责任更大,因为生产企业必须保证这类产品只要存在于流通领域中,就要一直对产品质量负责。
3.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营养成分高,同时含有大量的免疫蛋白,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
()答案:错误科学解析:牛初乳是乳牛产崽后7天之内的乳汁,属于生理异常乳,其物理性质、成分与常乳差别很大,产量低,工业化收集较困难,质量不稳定,不适合用于加工婴幼儿配方食品。
我国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原料采取严格的安全性评估制度,列入婴幼儿配方食品相关标准后方准许使用。
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标准的首要原则是安全性。
长期食用牛初乳对婴幼儿健康影响的国内外科学研究较少,缺乏牛初乳作为婴幼儿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资料。
压榨、浸出利弊谈

油脂并不充分,原料中还会有部分剩余油脂,因此出油率低,制油成本高,因此市场上销售的压榨油价格通常较贵。
浸出油在制作过程引入有机溶剂进行油脂萃取。
从工艺上来讲,虽然浸出油在出厂前必须进行有机溶剂的检测,以保证有机溶剂不会残留,或者残留量控制在国家允许的风险把控范围内,但有些消费者在心理上还是难以接受。
相对于压榨法,浸出法可以处理的原材料的数量更多,油脂提取率更高,自动化程度高,因此成本更低。
这也是超市中浸出油的价格较为便宜的原因。
一些消费者既不想花高价买压榨油,又担心浸出油可能会出现有机溶剂残留问题,转而选择“家附近”的小作坊自制油,但这种做法并不可取。
因为无论是以压榨法还是浸出法生产出的油脂都叫做毛油,不能直接食用,还要进一步经过脱蜡、脱胶、脱水、脱臭、脱酸和脱色等工艺处理才可以食用。
这一系列步骤称为精炼。
精炼后的油脂才是纯净澄清的食用油。
油脂精炼之后,可以从色泽、气味、透明度、含皂量、不溶性杂质、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等项目,对成品油进行分级。
对于引入有机溶剂的浸出油,在最后成为成品油前,要对其进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强制性指标检测。
不达标的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可见精炼的重要性。
但是小作坊自制油并没有精炼这一必不可少的制油步骤。
这样的油能不能吃,质量如何,很难评判。
关于怎么选食用油,您不用太过纠结。
如果您担心有机物残留问题,经济条件又不差,那就选择压榨油;如果您不愿购买价格偏高的压榨油,就买可以安全食用的浸出油。
但无论如何,都不要选择小作坊的自制油。
现在,我们的餐桌上几乎不见动物油脂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脂。
古代使用猪、羊等动物脂肪炼油,工艺很简单,只需将肥膘肉扔进锅中反复煸炒,就能轻松得到动物油脂。
那么,我们现在所吃的植物油脂是怎么取得的呢?现代人从植物种子提炼油脂的方法有两种,压榨法和浸出法,得到的油脂分别是压榨油和浸出油。
从工艺上来讲,压榨油是通过传统的机械物理方法制得:向油料种子施加高压,将油脂从油料中挤压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榨油和浸出油比较食用油被外资垄断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外资通过浸出油加工工艺,危害国人的健康。
了解食用油的加工工艺后你就知道了,这不是无中生有,食用油加工分为物理压榨和化学浸出油两种加工方法,外资食用油企业基本上采用的是化学浸出法。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工艺:物理压榨工艺(本文用传统物理榨油举例,设备螺旋榨油机,原料菜籽)将菜籽加水破碎(加水的目的是防止炒焦)→然后入锅炒熟(炒到115摄氏度)→再入螺旋榨油机压榨→出毛油→将毛油沉淀→进行毛油精炼(传统工艺是将毛油加热到130-140摄氏度后,每100Kg毛油兑水3-5Kg进行提炼,脱磷脂、脱色、脱酸介)→最后制成食用油传统物理压榨法整个榨油和炼油过程未使用任何化学剂,所以不存在化学残留。
化学浸出油工艺先将菜籽压成碎薄片→用称为“六号抽提溶剂油”浸泡,使油脂溶解在轻汽油中形成混合油→然后对混合油进行加热,除去轻汽油,制成半成品油→菜籽毛油化学高温精炼脱胶、脱色、脱臭(用15波美度的碱液提炼;脱色用膨润白土,并适当加入活性炭)→最后制成食用油浸出油工艺从半成品油到毛油精炼,整个过程都在使用化学剂,有的提炼过程中甚至使用硫酸,所以浸出食用油中会残留化学物质,用最先进的浸出油设备也会有微量化学残留。
浸出油还残留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极强,其毒性为人们熟知的剧毒药KCN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知的致癌性最强的生物代谢产物。
毒性主要损害肝脏,可引起急性肝炎。
黄曲霉毒素还有明显的慢性毒性与致癌性,持续摄入可引起肝肿大、肝细胞重度脂肪病变并发生肝硬化。
物理压榨油工艺不使用化学剂,无化学残留,不破坏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产油率低,就拿油菜籽说只有33%,所以成本高;而化学浸出油工艺使用六号轻汽油、碱液、膨润白土等化学剂,有微量化学残留,可致癌,破坏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铁、锌等营养成分,产油率高,成本低。
看过两种工艺的介绍后,你就会知道如何选择食用油了,你还会购买外资品牌的浸出油吗?食用油压榨法和浸出法工艺的是是非非自xx年10月1日起,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油开始执行新的国家标准,对食用油外包装也进行了新规定,要求明确标出加工工艺、原料的原产地等。
这一举措充分尊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大家能够明白放心的买油吃油了,是件好事。
但是,非专业人士的普通消费者面对“压榨”和“浸出”等专业工艺名称也会一头雾水,这些专业名词到底意味着什么?仅从字面理解对吗?为此,我国著名的食用油专家、原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专家组组长丁福祺先生为我们讲述了食用油包装上标示的“压榨”油和“浸出”油的问题,也澄清了人们普遍对这两种油存在着误解。
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油料中榨油的方法。
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种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生产工艺。
压榨油和浸出油都须经过化学精炼才能成为可食用的成品油。
只经过压榨或浸出这第一步加工工艺得到的油叫毛油,毛油是不能吃的。
压榨油和浸出油在生产过程中都须通过碱炼、脱色、脱臭等化工过程进行精炼,去除油脂中的杂质,才能使之符合国家标准,成为可食用的成品油。
食用油国家标准是国家各部门协力,经过大量动物试验、医学临床研究,共同制定出来的。
符合国家标准的成品油,不管是用哪种工艺生产的,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认为用浸出法生产的油不如压榨法的纯,这种看法是极不确切的。
衡量食用成品油品质的根据不是制油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而是国家为各类食用油制定的指标体系。
国家标准的严格性、科学性保证了食用成品油的安全性。
1.食用植物油的制取工艺我国和国际上一样,食用植物油的制取一般有两种方法:压榨法和浸出法。
压榨法是用物理压榨方式,从油料中榨油的方法。
它渊源于传统作坊的制油方法,现今的压榨法是工业化的作业。
浸出法是用化工原理,用食用级溶剂从油料中抽提出油脂的一种方法。
从世界食用油脂制取工艺的发展历史来看,浸出制油工艺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生产工艺。
浸出法首先在发达国家得到应用和发展。
近年来,我国油脂科技工作者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浸出法制油技术在我国的油脂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浸出工艺在药品和其它食品的生产领域也有较广泛的使用。
对上述两种制油方法,生产企业按不同需要选用,用其所长,互作补充,往往在同一个企业内采用压榨和浸出两种方法。
例如,在生产风味油脂,如浓香花生油、芝麻油等时,为了保留油脂一定的浓香味,就得采取压榨法(通过压榨前的高温蒸炒才能出香味),而不采取浸出法。
但压榨后的“油饼”内存留着的油脂,还得用浸出法充分地抽提出来,再加工成成品油。
再如,一些专门从事大批量非风味油生产的大型企业,它可以只用浸出法,也可以在用浸出法之前,先有个“预榨”过程,即用压榨法从大量油料中榨出一部分油脂,再用浸出法从“油饼”中抽提出其余的油脂。
这样两种方法的互补,既充分利用了“来之不易”的原料,又减少了溶剂的用量。
除了上述两大生产工艺之外,在小批量风味油生产中,还有“水代法”、“水溶法”等工艺。
2.从毛油到成品油不管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都还不能吃,它被称作毛油。
毛油中含有种种杂质,包括原料中的,榨取或浸出过程中产生的。
有些杂质对人体极为有害(如棉籽油中的棉酚)。
毛油经过进一步加工(即精炼),去除杂质,成为可以食用的成品油。
从毛油到成品油的加工过程,一般指脱胶、中和、脱色、蒸馏脱臭。
也就是说,压榨和浸出只解决制取毛油,而使毛油变成成品油,都必须经过一个化工过程的精炼。
3.成品油品质的衡量关于食用成品油的质量,国家制定有一系列指标,称国家标准。
各类油脂都有相应的标准,一般都包含了“色泽”、“气味”、“透明度”、“含皂量”、“不溶性杂质”、“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等项目的指标。
其中“酸值”、“过氧化值”和“溶剂残留量”为强制性指标。
用国家标准检测,凡是达标的,就是可以食用的成品油。
成品油按达标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四级最低)。
如要得到成品油,如一级油(以前叫色拉油),不管是用压榨还是用浸出得到的毛油,都必须作到无色、无味、无臭,“溶剂残留量”的指标必须是“不得检出”。
国家标准是由粮食、商业、卫生、医学、轻工、化工以及公安等部门协力,经过大量动物试验、医学临床研究,共同制定出来的。
所以,能上市的成品油,不管是用哪种工艺生产的,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认为用浸出法生产的油不如压榨法的纯,这种看法是极不确切的。
衡量食用成品油品质的根据不是制油工艺(是压榨还是浸出),而是国家为各类食用油制定的指标体系。
国家标准的严格性、科学性保证了食用成品油的安全性。
附:专家简历丁福祺高级工程师(教授、研究员级),师从国际著名的油脂专家刘复光博士,我国自己培养的油脂专业第一个研究生。
曾任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院长、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粮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油脂》主编。
国内贸易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高级顾问、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名誉副会长、专家组组长。
最近,一些细心的消费者发现食用油的瓶签上多了一项内容,上面对产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及生产工艺进行了明确的标注,这个标注源自国家标准委和国家粮食局联合发布的食用植物油强制性国家标准。
其实早在2002年5月28日,来自全国的30多位权威专家聚集莱阳鲁花,对鲁花独创的5S物理压榨工艺和产品质量标准进行了认真探讨研究,决定参照鲁花企业标准,对国家标准进行重新修订。
于10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食用油新标准中,除规定产品原料来源、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外,还明确了一个往往被消费者忽视的问题,那就是食用油的生产工艺。
压榨油浸出油工艺截然不同如今市场上销售的桶装食用油,从表面看基本差不多,如果未加注明,一般人并不知道其中的差异。
目前,国内流行的食用油加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化学浸出”法。
浸取法是应用“六号轻汽油”提取,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浸泡,高温精炼等6道工艺,造成一些营养成分的损失。
大部分色拉油、调和油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这种工艺的最大特点是出油率高,生产成本低,这也是浸出油价格低于压榨油的原因之一。
另一种是以鲁花为代表的物理压榨法。
这种工艺的原理是靠巨大的机械压力让油脂从原料中分离出来,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确保产品的原汁原味、安全、卫生、无污染,天然营养不被破坏。
压榨油、浸出油,究竟哪种油更利于人体健康呢?中国植物油行业协会秘书长王俊籽说,从安全和环保上看,压榨油由于能够保持原料原有营养,油的品质比较纯;从人们追求食品天然环保的目标来看,浸出油已经很难吻合人们的消费心理。
目前,市场上的玉米油、菜籽油、葵花籽油、茶油、大豆色拉油大都用浸出法,只有花生油是压榨的。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毛文岳教授介绍说,中国花生油压榨技术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掌握5S纯物理压榨工艺核心技术的鲁花花生油就是典范。
该公司18年致力压榨工艺,现已出口33个国家和地区。
在国外浸出法生产的食用油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鲁花却以其独特的压榨工艺、高贵的品质,走出国门。
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很多消费者非鲁花不用,他们看中的就是鲁花的压榨工艺和健康品质。
压榨油花生油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健康油据美国营养学会、美国辛辛那提医学院的研究表明,食用花生油的人群中,血脂低、有害胆固醇低、有益胆固醇高。
通过对美国80082名妇女长达几年的调查发现:花生油中的主要成分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冠心病的重要保护因素。
美国心脏协会在对现代饮食的研究中发现:食用花生油的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惟一显著的差别是这类人群摄取的脂肪类别不同。
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低的国家,花生油中含有的单不饱和脂肪酸被大量摄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毛文岳教授告诉笔者:食用油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组成,国内外营养学家一致认为,判断一种食用油的优劣主要参照该油品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越高。
在我国主要食用油中,花生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而玉米油、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大部分调和油、葵花子油、红花子油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只相当于花生油的1/3-1/2。
花生油当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不只降低“坏胆固醇”的含量,还能显著增加“好胆固醇”含量,从而防止胆固醇沉积,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
据中国营养学会理事、美国营养学会会员徐贵发教授介绍,花生油中含有多种抗衰老成分,尤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白藜芦醇、贝塔植物固醇、叶酸和微量元素锌5种抗衰老成分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