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合大学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为团长
黄师岳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1938年2月20日,旅行团师生启程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2月20日,湘江直下洞庭,25日到常德,28日到桃源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3月6日到沅陵,12日到芷江,13日到晃县,17日过湘黔交界处鲶鱼堡
从长沙到昆明
西迁入滇
3月25日到达炉山(今凯里),访问了苗寨
从长沙到昆明
张伯苓
从长沙到昆明
长沙临时大学
筹备办校: 1937年9月10日,教育部令正式宣布成立长沙临时大学。就校舍、 经费、院系设臵、组织分工开始工作。 报到注册: 1937年10月18日正式开始报到,24号截止,25号开始注册选课。 到1938年底,学生数达到1500多人。 院系设臵:
文、理、工、法商
从长沙到昆明
西南联大奇迹
联 大 精 神
无私
人对事而言是奉献和敬业
什么是无私?
人对人而言是友爱和互助
西南联大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很艰苦,但当时师生在这 种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保持了一种很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敬 业精神。敬业精神表现在学术上,是对知识的不断追求, 在艰苦条件下不放弃科学研究。
西南联大奇迹
联 大 精 神
学生均个个出色。
西南联大奇迹
北大海 南开山 清华云
再如北大向来对体育不重视,而清华、南开则极重视。在西南
联大,体育也很受重视,是必修课,不及格不准毕业。但有时 又保持了一定的北大宽容之风,往往重在参与,学生只要坚持 上课,都能及格,所以联大在校风上往往体现出三校融合并存 的特点。北大的宽容自由、清华的规矩严谨、南开的活泼开拓, 合而为一。
钱穆
西南联大奇迹
北大海 南开山 清华云

西南联大简介(教学PPT)

西南联大简介(教学PPT)
• 党派形形色色 ,左、中、右云集 • 战国策派,国粹派或复古派,欧美派,正统派,激进左派,还有 “全
盘西化”论 • 无教学大纲,教师自编教材,讲授内容自定,发挥所长,独立讲授 • “挂牌上课” • 看书自由、上课自由、转系自由 • 北大传统、清华校风
2020/5/1
11
•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 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
• “教授治校”,顶撞陈立夫
•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 而百虑,岂可以刻板文章,勒令从同。”
• “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 规,行之多年,纵不敢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尚无流弊, 似不必轻易更张。”
• 教授不加入国民党
2020/5/1
孓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 自由之使命。昔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 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 于此注意也。”
2020/5/1
5
2020/5/1
6
1944年,学校财政 困难,被迫将校舍 铁皮屋顶卖掉,换 成茅草顶。
日军 1938年9月13日首次空袭昆明,此后轰炸不断,联 大屡遭损失。经费图书设施极度短缺,学生住房简陋, 人多拥挤不堪,每逢刮风下雨,经常屋漏墙倒。教师生 活状况同样窘迫,每当有断炊之虞,联大教授们甚至纷 纷典当衣物。
2020/5/1
16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J.依色雷尔
2020/5/1
15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 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 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 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 “一城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 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中文系教授罗膺中(罗庸)

暑期社会实践西南联大

暑期社会实践西南联大

正文: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

此次实践,我们选择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标——西南联大。

通过实地探访、访谈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所传承的精神,以此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1938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护国家的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国民政府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至昆明,合并组建西南联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1. 爱国主义教育:西南联大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

面对国家危难,广大师生纷纷表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2. 人文精神教育:西南联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精神教育。

学校开设了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3. 实践教育:西南联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许多毕业生在抗战胜利后,投身国家建设,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1. 爱国精神: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始终坚定爱国信念,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勤奋精神: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这种精神是我们应当发扬光大的。

3. 创新精神:西南联大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精神是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四、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和所传承的精神。

我们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了解了学校在抗战时期的办学情况;我们访谈了老校友,听到了他们关于西南联大的亲身经历;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西南联大在昆明关于饮食的故事

西南联大在昆明关于饮食的故事

西南联大在昆明关于饮食的故事西南联大在昆明的饮食故事西南联合大学(Western China United 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一所重要的临时大学,位于云南省昆明市。

在驻地昆明的西南联大,受到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是一个地处高原的城市,气候凉爽宜人,而这种气候条件也影响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由于昆明气候四季如春,许多蔬菜水果都可以全年收获,因此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的学生们能够享受到丰富多样的新鲜食材。

他们的饮食以蔬菜、水果、米面为主,健康而且营养丰富。

由于西南联大是一个由全国各地学生组成的临时大学,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带来了各自的饮食文化。

因此,联大食堂的菜品种类繁多,有川菜、湘菜、粤菜、鲁菜等各种各样的地方菜系。

同时,学生们也相互交流各自的家乡菜谱,共同探索和学习国内各地的美食。

除了本地和各地菜系的丰富选择外,西南联大还有一些特色小吃。

比如,过桥米线是昆明的著名特色,也是西南联大学生们喜爱的一道美食。

它由米线、各种蔬菜、肉类和调料组成,营养丰富。

这道菜的传说十分有趣,据说它是因为联大学生们学习忙碌,总是需要快速做一份简单而美味的餐点,而热气腾腾的过桥米线因此而诞生。

在西南联大期间,学生们不仅可以品尝各种美食,还可以通过一起烹饪和分享食物来增进彼此的友谊。

饮食文化在西南联大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成为了他们共同的记忆和回忆。

总的来说,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的饮食故事丰富多彩,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学生们的热情。

这段历史留下了学生们对昆明风味和多样化菜品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展示了中国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

西南联大历史文化专题(一)

西南联大历史文化专题(一)

专题一:西南联大的缘起、分校设置和北返
第一节 迁滇论争
张治中知道临大决定西迁云南,表示反对,认为即使 长沙不安全,可考虑其他湖南城市。 临大学生反对迁校成为主流,学生高小文说: 正期弦歌不辍,不料竟有劳师动众,西迁昆明之议, 实属荒芜学识,劳民伤财。 国民政府军政部长陈诚演讲,认为抗战固然紧迫,但 建国更需要人才,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起未来的使命。
专题二:西南联大的教学制度
第一节 校务委员会
校务委员会由常委会主席召集,由常委梅贻琦、蒋梦 麟、张伯苓和秘书主任、教务长、总务长、训导长、各学 院院长以及教授代表11人共同组成。 其主要职能是讨论学校事务,包括审议学校经费使用、 院系设立与变动、规程制度、建筑、设备等有关学校建设 的重要工作,以及常委会交议的事项。
专题一:西南联大的缘起、分校设置和北返
第二章 再迁昆明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武汉告急,长沙面临战争的 严重威胁。 长沙临大不得不再次迁徙,经西南联大教授与云南地 方当局联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龚自知和云南省政府主席 龙云欢迎临大西迁昆明;同时,广西当局亦希望联大搬到 桂林或其他城市。 1938年1月,长沙临大常委会作出迁往昆明的决议。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专题一:西南联大的缘起、分校设置和北返
第三节 《公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归复校序》
《护国史》主纂、原云南大学教授白之翰撰文,弥勒 王景茀挥毫。 序文高度赞扬了西南联大师生的人格风范和治学精神; 同时对联大师生积极开展云南问题研究,使云南各方面情 况得以彰明表示感谢。 序文作为反映云南各族人民与联大深厚情谊的文字,得 到西南联大的回应,联大在《西南联大谢启》中说: 桃潭千尺,未足喻此深情;秋水一篇,差可方兹佳制。 室去临歧,难有琼瑶之报。瞻怀斯土,重晤何时?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简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1946)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组成,在昆八年期间,高举“爱国、科学、民主”的伟大旗帜,“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为促进云南的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7年“7·7”芦沟桥事件不久,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被迫南迁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简称临大)。

但临大办学局面并没维持多久,12月13日,南京沦陷。

武汉震动,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再次决定西迁昆明。

1938年2月临大师生分水、陆两路正式西迁。

4月胜利完成迁滇任务。

4月2日,奉教育部命令,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更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联大)。

5月4日开始上课,开始了联大在昆八年的历史。

联大基本沿用临大时的行政体制,仍由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组成校常务委员会总理校务(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是梅贻琦),下设总务长、训导长和教务长协助管理。

最初,联大工学院和理学院设于昆明,工学院借用拓东路迤西会馆、全蜀会馆和江西会馆上课,学生以盐仓货栈为宿舍;理学院租用昆华农校、昆华师范学校为校舍。

而文学院和法商学院因在昆校舍无着,只好暂设蒙自,一个学期后蒙自分校回迁昆明。

1939年夏,联大新校舍建成。

8月,遵照教育部令,西南联大增设师范学院。

1940年11月1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附属学校开学,包括中、小学两部分。

至此,西南联大成为了一个设有5个学院26个学系、2个专修科、一个先修班、附中、附小及相继恢复了各校研究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大学。

联大以“刚毅坚卓”作为校训,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刚强、有毅力而又卓尔不凡的人。

其校歌采用《满江红》的词牌名而填写,内容极赋爱国之情。

在八年艰苦办学环境中,校训和校歌极大地鼓舞着联大师生不断追求“爱国”、“科学”与“民主”的光明道路。

西南联大简介ppt课件

西南联大简介ppt课件
• 党派形形色色 ,左、中、右云集 • 战国策派,国粹派或复古派,欧美派,正统派,激进左派,还有 “全
盘西化”论 • 无教学大纲,教师自编教材,讲授内容自定,发挥所长,独立讲授 • “挂牌上课” • 看书自由、上课自由、转系自由 • 北大传统、清华校风
11
• “大学不是行政机构, 教授是这里的主人。有
教授才有大学,大学是 依赖教授而存在的”
梅贻琦
• “校务公开、责任分担、 师生合作”
• “教授治学、学生求学、 职员治事、校长治校”
蒋梦麟
张伯苓
12
• 西南联大集中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著名教授,可谓大师 云集,群星灿烂。他们大都有留学美欧、日本的经历,据统计, 联大179位教授中,仅23位未留过学。文科教授中有国学根底深 厚的学者,有学贯中西的大师,有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 家。如中文系有闻一多、朱自清、王力、罗庸、唐兰、刘文典、 沈从文等;历史系有雷海宗、陈寅恪、钱穆、吴晗等;外文系 有吴宓、冯至、钱钟书、吴达元、叶公超、闻家驷等;法商学 院有张奚若、陈岱孙、陈序经、钱端升、潘光旦等;哲学心理 系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等。理工学科有华罗庚、江泽涵、 杨武之、姜立夫、陈省身、周培源、吴有训、赵忠尧、吴大猷、 张文裕、王竹溪、杨石先、曾昭伦、苏国桢、李继侗、赵九章、 刘仙洲等。据统计,1948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61人,其中 曾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教师共27人,数理组28人中有11人,生 物组25人中有6人,人文组28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 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 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 响。”
• “我绝对不能再做那政府任 命的校长。”
•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 大学校长。”
• “世界上有这种不自由的大 学么,能甘心仰这些官僚的 鼻息么?” ——蔡元培

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奇葩”的求爱

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奇葩”的求爱

大学38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由于长沙连遭日机轰炸,1938年2月中旬,经中华民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1938年4月,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也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平日不苟言笑,偏有学生“调皮”,给他出一个题。

梅贻琦与韩咏华育有五个子女:梅祖彬、梅祖彤、梅祖杉、梅祖彦、梅祖芬。

长女梅祖彬读联大外文系,次女梅祖彤读生物系,三女梅祖杉读经济系。

独子梅祖彦读机械工程系,在参军热潮中,他应征入伍做翻译官。

他的二姐梅祖彤也应征参加了英国人组织的战地志愿医疗队,她是西南联大唯一参军的女生。

梅祖彬在联大很活跃,参加文艺演出、举办募捐。

她长得亭亭玉立,相貌清秀姣好,在联大不论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到众多爱慕的目光。

她不乏追求者,其中一个特别奇葩。

赵宝煦接受张曼菱采访时,讲到这个“奇葩”追求梅祖彬的故事。

赵宝煦说:这是一个“宝贝”学生,不太动脑子,一根筋,只知道吃喝玩乐。

同学们都拿他穷开心。

有一天,他宣布,要追求梅祖彬。

这不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吗?同学们都觉得好玩又好笑,这下有好戏看了,还“热心”帮他出谋划策。

“同学哄他,说你追啊,你得送花。

还说,街上买的花太一般了。

咱们宿舍外种了好多花,送这个就行,还省钱。

”这个“奇葩”马上跑到宿舍外边,打算摘花,付诸行动。

一个同学追出去对他说,这怎么行,你追求梅小姐,得写呈文,得到梅校长的批准后,再摘花去送。

这个“花痴”果真听从了这个建西南联大校园里,那些“奇葩”的求爱/刘义庆大学39议,按照格式写了一个呈文。

这样一个近乎调侃的条呈,日理万机的梅校长并没有回避,照样给了明确的批复——不准。

他维护了呈请制度的一贯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时的教授和师生到达蒙自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 热烈欢迎。蒙自县政府纷纷为师生们安排校舍和住宿,当 地士绅也热情地为师生提供服务。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教室 和师生宿舍分散于蒙自城区各地,现存旧址5处,即哥胪 士洋行、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法国领事府、周家宅院、王 家旧宅。其中,哥胪士洋行、周家宅院、王家旧宅为联大 师生宿舍,法国领事府、蒙自海关税务司署为教室并住有 部分师生。 1938年,由于中央初级航空军官学校由广西桂林迁到蒙 自,需要占用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校舍和附近的空地,西 南联大校总部指示让出蒙自。8月底,学生考试完毕后, 师生便陆续迁往昆明。9月3日,朱自清教授由蒙自迁到 昆明。至此,西南联大蒙自分校全部迁出蒙自。
西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4日,西南联合大学建于昆明
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
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卢沟桥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发动侵华战争。为保 存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免遭毁灭,华北及 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 抗战八年间,迁入云南的高校有10余所, 其中最著名的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
73年前的5月4日,在全国地无分 南北、人无分老幼、共赴国难、 一致抗战的烽火岁月里,一群怀 着教育救国梦想的莘莘学子和专 家教授辗转数千公里,经过陆路、 海路,沿途克服千难万险来到云 南,其中文法学院的师生来到蒙 自,并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们 的学习之路。 1938年5月4日,西南联大蒙自分 校文法学院正式开学。这些学者 师生在蒙自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 月,同时也给蒙自当地带来了巨 大影响。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 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 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 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 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 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 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谢谢观赏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南联大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 大学联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 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 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 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的高 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 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 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 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 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 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 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 天津复校。
由于昆明的校舍紧张,校务委员会到 处打听,准备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分 校。后来,当时的北大校长蒋梦麟从 一位朋友那里了解到,蒙自海关和哥 卢士洋行闲置,可以做分校校舍。经 过校委会考察后决定,把一部分学院 迁到蒙自,开办一个分校。西南联大 设文学院、法商学院、理学院、工学 院、师范学院,共26个系,以及两个 专修科、1个选修班,其中文学院、法 商学院于1938年4月迁至蒙自办学, 合并为“文法学院”,又称西南联大 蒙自分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