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究_基于_雁行理论_的视角

合集下载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基于产品内分工引言加工贸易是指各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下,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对商品进行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一种模式。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工贸易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模式。

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是指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调整和优化,加工贸易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转移的过程。

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劳动力成本差距、市场规模、政策环境等因素。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跨国公司的布局调整,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新的产业进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其次,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地区的劳动力市场。

这对于一些劳动力相对充裕的地区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支撑和社会保障。

然而,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可能导致原先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些产业受到冲击甚至丧失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也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等问题。

因此,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以实现区域和谐发展。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模式产品内分工是指在一个产业链中,不同地区或国家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进行分工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生产链。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推动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首先,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或国家在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优化效率,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这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提升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雁行理论——精选推荐

雁行理论——精选推荐

雁⾏理论⼀、“雁⾏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雁⾏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本经济学家⾚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

主要⽤来说明⽇本的⼯业成长模式。

⾚松要先⽣认为,⽇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当地⽣产+开拓出⼝→出⼝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产业随着进⼝的不断增加,国内⽣产和出⼝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雁展翅翱翔。

⼈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业化、重⼯业化和⾼加⼯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产业发展形态”。

在⼀国范围内,“雁⾏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见图(1)。

⽇本学者⼭泽逸平先⽣将⾚松要先⽣的“雁⾏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替代→出⼝成长→成熟→逆进⼝五个阶段。

从⽽更加详尽地展⽰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的⼯⼚进⾏⽣产以满⾜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见图(2)。

在引进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进⼊国内市场,该商品的国内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开始进⾏技术引进和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

由于进⼝商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因⽽该商品的国内市场被进⼝商品所垄断。

在进⼝替代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类商品利⽤引进技术及设备⽣产的国产货以更快的速度扩⼤。

并由于⽣产规模的扩⼤和成本的降低⽽实现国内替代⽣产,于是进⼝商品逐步被国产商品所代替。

以后随着商品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趋缓,使国产商品⽣产的继续扩⼤必须由出⼝的增加来维持,进⼊了出⼝成长阶段。

在成熟阶段中,国内需求下降,出⼝由减速增长逐渐转化为负增长,这⼜导致国内⽣产出现同样结果,出⼝的减速增长和负增长,是其他更后进国家“追赶”战略的结果。

随着这⼀过程的进⼀步发展,更后进国家的廉价进⼝商品将逐渐占领国内市场,从⽽导致国产商品⽣产的加速缩⼩,这就形成了最后的逆进⼝阶段。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概述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面临着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关的对策。

问题1.生产力不足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生产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为在供应链的某一环节,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供应链的要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若要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必须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增加企业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环保标准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中,仍存在一些企业未能严格遵守环保规定,导致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将对环境造成影响,还将阻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

3.缺乏自主创新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导致其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自主品牌缺失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中,许多企业都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的品牌效应差,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难以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的原因之一。

对策1.加大技术投入企业需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增强生产力。

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2.加强环保措施政府应该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纳入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管范围,并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3.培育自主品牌政府应该扶持加工贸易企业,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将自主品牌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代表之一,这将有助于促进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

4.推进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产业转移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结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面临着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况,企业需要提高生产力,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共同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发展,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

我国加工贸易地区转移梯度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地区转移梯度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地区转移梯度分析摘要你这叫摘要吗?哪有这么长的摘要?一百字左右摘要的下面还有关键词呢?你的怎么没有?关键词三到五个?你有没有看其他的论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规模的日渐扩大,加工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及加工贸易从发达国家转到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后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历程,追述我国的经济发展,并结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推移理论”,可以推断出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之路: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后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第一步由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转移到中西部较落后地区,是加工贸易在我国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一步转移将从“理论支持,梯度推移理论”、“完成转移的途径:产业结构升级”、“政策指导: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实际问题:加工贸易中农民工问题”四个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讨论;第二步由我国国内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我国由加工贸易过渡到一般贸易的必经之路,就现阶段而言是我国转移贸易顺差的有效途径,第二步转移将从“理论支持,梯度推移理论”、“完成转移途径,境外加工贸易”、“政策指导,走出去战略”与“实际问题,转移贸易顺差”四个方面理论结合实际展开分析讨论。

Research on the Gradient Transference of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AbstractProcessing trade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world economy with the deeper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ized economy .On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transference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to new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y of the mo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n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reas,and on the base of the theory“Gradient Transference”we can conclude a developing way of the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transfer from the East to tO the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reas.The first step is the need of the continual development both of the Midwest and then processing trade and the economy itself in China.The analysis will base on the structure,the relative policy and the workers of processing trade from rural area.The upgrade of step is the necessary way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rocessing trade to normal trade method of the transfer of China’S trade surplus.The analysis will base on the theory' the processing trade the effective abroad,the relative policy and the transfer of China’S trade surplus.Pay attention that the two steps are of no.order,it’11 all depend on the state of China econmy.文章写的太长了!缩减到5000字以内,另外基本格式都没有,标题的号和顺序都对不上,精简并参考别的文献?一、前言标点符号怎么用?加工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以及中小型补偿贸易加工,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为国际经济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

基于“雁行理论”统筹区域产业转移

基于“雁行理论”统筹区域产业转移

基于“雁行理论”统筹区域产业转移论文报告标题:基于“雁行理论”统筹区域产业转移的意义及必要性分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转移已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

如何实现产业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成为各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关注的问题。

然而,目前大多数地区的产业转移仍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

而本文将基于“雁行理论”来探讨如何在未来的转移过程中,实现更为顺利和可行的产业转移。

一、“雁行理论”简介“雁行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经验总结,它来源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保护候鸟的措施。

这个理论认为,候鸟迁徙时是以一字形和倒V字形飞行,领头雁负责领航、保卫和指引,而队尾的鸟负责加强队伍士气。

正如候鸟的顺畅迁移,产业转移也需要一定的秩序和指引,才能实现最终的成功。

二、雁行理论在产业转移中的应用1.建立政府组织机构,开展产业调查政府应该在组织内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开展有关产业转移的研究调查工作。

同时,政府也可以委托外部专业机构来制定详细的产业调查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了解本地区资源、人才、技术等各种发展条件和要素,为后续的产业转移作出充分的准备。

2.制定产业调整方案,推动产业转移政府应该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参照已有的成功案例和市场趋势,制定出可行的产业转移方案,并通过财政、税收、人才培养、土地等多种手段,扶持和推动产业转移的实施。

3.鼓励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实施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企业是其中最核心的参与者。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减税、补贴等方式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提升本地区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4.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员工权益产业转移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冲突和矛盾。

为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政府应该通过加强社会保障、加强就业培训、提高生活水平等手段来促进社会稳定,从而增强产业转移的可持续性。

5.强化产业链条,提高产业转移质量为了使产业转移更加顺利、快捷,政府应该加强各类产业链条的联系,并借助各类配套服务,如物流、通讯、金融、知识产权等,实现产业内部的互通有无,从而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加强各类资源的配置,提高转移的质量和效率。

雁行理论

雁行理论

一、“雁行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

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

赤松要先生认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

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

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

见图(1)。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

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

见图(2)。

在引进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该商品的国内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开始进行技术引进和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

由于进口商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占绝对优势,因而该商品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商品所垄断。

在进口替代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加,该类商品利用引进技术及设备生产的国产货以更快的速度扩大。

并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而实现国内替代生产,于是进口商品逐步被国产商品所代替。

以后随着商品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趋缓,使国产商品生产的继续扩大必须由出口的增加来维持,进入了出口成长阶段。

在成熟阶段中,国内需求下降,出口由减速增长逐渐转化为负增长,这又导致国内生产出现同样结果,出口的减速增长和负增长,是其他更后进国家“追赶”战略的结果。

随着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更后进国家的廉价进口商品将逐渐占领国内市场,从而导致国产商品生产的加速缩小,这就形成了最后的逆进口阶段。

结构协调视角下“沿海-内陆”产业优化路径——基于双重“雁行模式”的考察

结构协调视角下“沿海-内陆”产业优化路径——基于双重“雁行模式”的考察

结构协调视角下“沿海-内陆”产业优化路径——基于双重
“雁行模式”的考察
郭顺清
【期刊名称】《江科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2(17)1
【摘要】本文基于雁行形态理论,分析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至内陆的理论及实践路径。

一方面,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破解了产业升级壁垒,促使沿海的政策及技术的顺畅转移;另一方面,短期乃至中长期内,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仍需坚持雁行尾随模式,充分发挥动态比较优势。

进一步分析,内陆地区应当完善基础设施和人才引进政策,积极承
接符合自身优势的东部转移产业,同时打造特色性产业;沿海地区则应当腾挪不具备
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转而通过自主创新,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最终实现沿海与内陆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的“帕累托改进”。

【总页数】6页(P80-85)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雁行形态理论;产业转移;沿海内陆地区
【作者】郭顺清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务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
【相关文献】
1.区际产业转移视角下福建省内陆—沿海地区协调发展研究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基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视角
3.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4.“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
5.从产业集群视角研究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路径选择的力作——读王兆峰教授新著《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分析吕新刚(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连续多年实现高速增长,在经济增长的推动因素中,加工贸易不可忽视。

但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

(关键词)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工贸易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主要包括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以及中小型补偿贸易加工,这种贸易形式的出现和发展为国际经济合作增加了新的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贸易的扩大和跨国公司的兴起,加工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贸易方式,在充分发挥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扩大出口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加工贸易方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有效的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促进了本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现状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

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O世纪8O年代港澳台到9O 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

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贸易在我国的梯度转移加工贸易在我国的梯度转移的第一步是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较落后地区转移。

我国加工贸易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加工贸易区域格局的发展变化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的提高,我国产品低成本的优势下不断消失,因此,应不失时机地将有些产业向西部转移。

由于中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富集、劳动力丰富的相对优势,中国的资源性加工产业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7 0 960.90 96.42 026.40 2.65 09.27 0.93
1999 1 081.79 97.56 019.63 1.77 07.40 0.67
2001 1 441.55 97.79 021.92 1.49 10.59 0.72
2003 2 365.95 97.83 028.62 1.18 23.92 0.99
三、东亚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雁行”分析
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在经济史上 创造了一个经济发展的“东亚奇迹”(也称“东亚模 式”),并以持续的发展否定了“克鲁格曼质疑”。关于 “东亚奇迹”,学术界有基于政府、伦理、制度等多种
2011 年第 1 期
解读范式,但学术界忽视了加工贸易承接和转移在 创造“东亚奇迹”中的重要作用。东亚国家或地区的 一个重要特征是“强政府”(夏爽,2006),东亚奇迹呈 现出来的持续性高速经济增长,是政府强力推动产 业结构更新换代的结果(邹消娟,2007),而承接和转 移加工贸易是政府强力推动产业结构更新换代的重 要途径。
2011 年 1 月 第 25 卷 第 1 期
●百家点经
经济与管理 Economy and Management
Jan.,2011 Vol.25 No.1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究
— ——基于“雁行理论”的视角
曾 贵 1,李宏祥 2,田华荣 2
(1.湖南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2.重庆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
究方向为加工贸易;李宏祥(1977-),男,山东济宁人﹐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交易 模式及成本。
··
经济与管理(月刊)
势的变化或产品生命周期的改变而进行产业转移。 从已有的公开文献来看,“雁行理论”主要应用于解 释亚洲经济发展奇迹、分析亚洲国家的经济政治关 系和研究产业发展等三个方面。例如,张帆(2003) 用“雁行理论”研究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徐世刚 (2005)用“雁行理论”研究了东亚产业分工的新变 化;胡俊文(2004)用“雁行理论”研究了中国制造业 的战略选择。遗憾的是,国内尚没有学者从“雁行理 论”视角研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这一当前热点问题。 在国内已有的一些研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文献 中,除了罗建兵(2009)选取了产品内分工的理论视 角外,其他的论文都只是从资源、成本、政策等方面 论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背景、问题与对策,着力探 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党军, 2008;艾民,2009;马凌,2009;等等)。虽然已有的研 究不无意义,但大多只是泛泛而论,缺乏理论深度。
中图分类号:F7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1-0093-05
自 1978 年珠海市签订全国第一份来料加工合 同以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快速发展,加工贸易进出口 总额从 1981 年的 25 亿美元,增长到 2009 年 的 8 503 亿美元,增长 322 倍。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地 域分布严重不均,2010 年前 5 月,中西部地区加工 贸易占同期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仅为 3.9%①。要缩小地区差距和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就必须把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边际产业梯度转 移到中西部地区,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梯度转移, 东部做高端、中西部做中低端”的加工贸易产业转移 思路。因此,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 府的引导作用,促进加工贸易科学、合理而有序地进 行梯度转移,成了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说”,从而奠定了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基础(罗建兵, 2009)。后来,小岛清把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进一步区 分为原形和两种引申形(如图 1)(车维汉,2004)。引 申形 A 表示不同产品的“雁行”进口、生产和出口, 即国内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引申形 B 表示产品在不同国家的“雁行”进口、生产和出口,即 产品的跨区域梯度转移。后来,山泽逸平通过对东亚 经济圈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完善了赤松要和小岛清的 雁阵阶段划分,提出了东亚各国产业的发展普遍要 经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 五个阶段(孙高洁,2007)。“雁行理论”提出后,经大 来(Okita,1985)、Vernon(1966)和 小 岛 清(Kojima, 2000)等学者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融合了比较优势 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边际产业理论,已经形成 一个比较完整的关于产业区域转移的理论体系 (蔡 昉,2009)。从内涵上来看,“雁行”理论主张结合动态 比较优势和静态比较优势,谋求一国产业结构的高 级化和跨越式发展;主张根据生产成本的变化进行 地域分工,把边际产业向外转移,为产业转型升级提 供空间(董洁,2006)。
曾 贵,李宏祥,等 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究
治区、甘肃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则分别为 7.96 亿 美元和 3.0 亿美元,相差十分悬殊。
表 1 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地区分布及其比重 单位:亿美元,%
年份
东部地区 金额 比重
中部地区 金额 比重
西部地区 金额 比重
1995 0 706.93 95.90 020.53 2.79 09.72 1.32
·94·
百家点经
外转移、复进口等阶段。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表现 为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产业逐渐替代低附加值的加 工贸易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内,表现为加工贸易 边际产业向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转移(见图 2)。
比 较
纺化 织工
电 子
制 药
……





四 中国 小
越 ……
本 龙 大陆 南
时间 同一国家或地区加工贸
易产业“雁行”转移。
时间 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加工
贸易产业“雁行”转移
图 2 东亚加工贸易“雁行”转移图示
“雁行理论”是建立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的关 于产业追赶、升级和转移的理论。东亚国家和地区 的静态比较优势是加工贸易“雁行”分布的内在原 因,而动态比较优势决定了东亚加工贸易的“雁行” 转移。一方面,作为宏观调控主体的东亚国家和地 区政府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或指定新的 产业规划,辅之以相关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升级或转 移;另一方面,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加工贸易企业根 据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寻找更具比较优势的国家 和地区进行转移。通过加工贸易的转移,东亚加工 贸易不断调整“雁阵”,充分利用了东亚各国家和地 区的比较优势。
价 格
原形
进口 生产 出口
引申形 A 价 格
时间 价 引申形 B 格 A国 B国 C国
时间
时间
图 1 雁行形态的三种类型
资料来源:松石达彦(2002);转引自车维汉:《“雁行理论”研究
评述》,《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 年第 3 期,第 88 页。
“雁行理论”非常适用于分析加工贸易梯度转 移,其原因在于:第一,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实质上是 加工贸易产业的梯度转移,而“雁行理论”主要适用 于分析产业的转移;第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深层 原因在于产品生命周期和比较优势的改变,而“雁行 理论”就是融合了生命周期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 理论体系;第三,东亚和国内加工贸易的转移呈现明 显的“雁行”形态。“雁行理论”应用于区域产业分析 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该区域内部存在着相对领先 与落后的地区,它们之间保持着产业升级的先后次 序;存在着从相对领先地区向落后地区的大规模产 业转移现象(金戈,2010),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正好 具备这两个特征。
二、相关文献综述
“雁行理论”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影响深远的 产业经济理论。1932 年 , 日 本 经 济 学 家 赤 松 要 (Kaname Akamatsu)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原理》 一文中首提“雁行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 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指出日本的产 业发展通常要经历进口新产品、进口替代、出口、重 新进口等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这四个阶段在图表 上呈倒 V 形,酷似飞行中的雁阵(胡俊文,2000)。也 有国内学者指出,赤松要是在 1936 年以棉纺织业为 例分析产业跨国梯度转移时提出了“雁行发展形态
四、中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雁行”分析
(一)中国加工贸易区域分布的“雁行”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开放 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地域差别 巨大,加工贸易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而远离港口、运输成本高、产业配套程度差的中西部 地区,尽管地域广阔,存在资源、劳动力相对廉价的 优势,但加工贸易在全国所占的比例非常小。以加 工贸易出口额为例,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 巨大的悬殊,1995—2007 年,95%以上的加工贸易 出口额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见表 1)。2007 年,东 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 9 609.3 亿美元,为 中西部地区 251.1 亿美元的近 38 倍。2005—2007 年,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 额的比重基本稳定在 97.5%左右,而中西部地区仅 为 2.5%②。2008 年,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 3 559.41 亿美元,相比之下,2008 年湖南省加工贸 易进出口总额为 11.37 亿美元,2008 年广西壮族自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资金的积累,东亚“四小 龙”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逐渐转向电 脑、通信、医药等高附加值产业,而把服装、皮革、玩 具、家具、鞋帽等边际产业转向具有劳动力、资源、政 策优势的中国大陆、印度、越南等。因此,日本的加工 贸易主要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四小龙” 加工贸易的产业水平次之,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 加工贸易则集中在中国大陆、印度、越南等。整体上, 东亚加工贸易产业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向
从以上综述中不难得出,“雁行理论”最初以一 个形象的“经济比喻”的面貌出现,通过后来学者充 实和拓展后,成为了一种产业转移理论。在宏观上, “雁行理论”能为国家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提供理论 指导;在微观上,“雁行理论”能指导企业根据比较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