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体育危机西方现代体育传入论文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武术正面临着现代化危机与传统再造的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武术在这种背景下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虽然中国武术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走向国际舞台,但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中国武术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却成为了中国武术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本文将从西方体育全球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的挑战以及中国武术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西方体育全球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西方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诸如足球、篮球、网球等西方体育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备受追捧,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武术的国际传播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
传统的中国武术项目,例如太极拳、八卦掌等,虽然在国内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国际市场上却并不具备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也导致了中国武术在西方体育全球化浪潮中的地位岌岌可危。
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的挑战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继承和传承传统文化,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传统武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传统武术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中国武术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之间进行平衡。
现代化的竞技体育项目对中国武术的传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过于追求实用性而忽视了武术的内在精神,导致了中国武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陷入僵化状态。
中国武术必须进行传统再造,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武术的传统再造为了应对现代化的挑战,中国武术必须进行传统再造,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传统武术项目如太极拳、八卦掌等,可以从技术、表演形式、赛事规则等方面进行改革,使之更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武术也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武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技水平。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也日益频繁。
在这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尤为引人关注。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的价值观。
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以其激烈竞争和高度专业化的特点,成为现代体育的主流。
这两种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与摩擦。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的冲突与互补。
我们将对两种体育文化的特点进行概述,分析其在价值观、教育理念、运动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将从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两种体育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在冲突中寻找互补的可能性。
本文将提出促进两种体育文化和谐共生的建议,以期在全球体育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希望能够增进对两种体育文化的理解,推动其在交流中不断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概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特色使其在世界体育文化的大舞台上独树一帜。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伦理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体育项目,如武术、气功、围棋、象棋、龙舟竞渡、舞龙舞狮等。
这些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健身强体的功能,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例如,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既是一种身体锻炼方式,也是一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的手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以柔克刚”的辩证智慧。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还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在体育活动中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这种顺应自然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对于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为世界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近年来,全球化的潮流加速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体育也不例外。
西方体育文化席卷全球,足球、篮球、网球等运动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全民运动。
与此同时,中国的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武术面临着现代化的危机和传统再造的困境。
一方面,中国武术的现代化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职业化的影响中国武术原本是一项传统文化体育运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化的影响,武术赛事逐渐成为了一项商业化运动,赛场上出现了职业选手和教练员。
这种趋势导致武术的竞技化和商业化程度加深,逐渐偏离了其传统精神和文化内涵。
二、文化驱逐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少的人关注传统文化。
此外,由于中国体育改革开放后的“跨足”政策,中国传统武术也被归为武术搏击的范畴,与其他体育项目处于同一层次。
这样的归类使得武术的文化属性逐渐淡化,甚至失去了原本的传统文化内涵。
三、奥运会的认可中国武术之所以希望被奥运会所认可,一方面是为了证明中国武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中国武术得到更多的国际认可和传播。
然而,奥运会对武术的认可也带来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
有利的一方面是,能够让武术摆脱传统文化的束缚,吸收更多的现代电子科技,使得武术变得更加现代化。
而不利的一方面则是,认可会强制规范化训练,使得武术运动员成为了训练机器,而不是传承人。
这样的现象有可能使得武术运动员忽视了武术的传统内涵,丧失了武术的文化精神。
二方面,传统再造的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传统文化的丧失由于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认知,导致他们对武术的传统内涵缺乏理解和尊重。
二、传统文化的重新定义近年来,很多人都在重新定义中国武术的意义和价值。
有的人把武术看作是技击表演,有的人认为武术就是赛事,还有人把武术看作是休闲娱乐。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趋势论文根植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中、西方体育,在各自不同环境下经过长期的发展,表现出迥然相异的特性,但二者之间也不乏相互借鉴、补充的成分,恰如太极的阴阳两仪,此消彼长,互斥互补,如今正殊途同归……。
基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而互斥的传统文化,对于完整性地描述身体活动的过程,认识其本质,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理解人生真谛极具互补性,缺一不可。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热潮,我们的任务不是去悲叹过去,而是要试图在这种文化交融出现的极不平凡的多样性中发现某种统一的线索,通过寻求秩序与混沌之间的古典和谐,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新的和谐,以唤醒深藏在文化中的原始冲动和创造性。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无论从数量、种类、特征上都堪称世界之最,是一种深厚的古文化遗存的积淀。
从现代与未来科学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它们,富有活力,富有创造性,具有文化蕴涵和生命魅力的一面,正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目标之一。
“民族传统体育”的萌生与现代体育的成熟在人类文化的原始积淀期,现在分得很清楚的门类是混在一起的。
因此,在某种对象中,可以发现诸种成分宗教、艺术、教育,当然还有体育,他们是混沌的、朦胧的,具有萌芽和本源的意义。
“混沌”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指宇宙之初尚未分化的状态,不同时代产生不同的混沌观,代表了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理解。
人类早期萌生的“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西方体育并非产生的文化基础不同,不过是人类身体运动文化在农耕文明与工业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
通过长此以往的习练和竞技,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和区分有了这样一种判断:前者侧重内修(此说是书斋式冥想的形态描述,不解决任何问题),后者表现外竞。
二者不是一种“对抗”的关系,而是混沌与清晰的两种状态。
只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二者在“碰撞与融合”中保持着“共存”状态,官方倡导的一方会强势一阵,此起彼伏而已。
梳理和辨识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体育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以军事武艺为主干,以保健养生为经络,进而形成各地村落中汉族民间乡土游戏与类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两大特色。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面临着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的双重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使中国武术面临着来自西方体育的竞争,并且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消失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武术需要进行现代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保持其独特的传统价值。
西方体育全球化对中国武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竞争层面。
西方体育蕴含着更为科学化的训练方法和竞技规则,以及更大规模的体育产业化模式。
这使得中国武术在竞技体育领域中面临着来自西方体育项目的竞争。
中国武术长期以来注重内功修炼和技击技能的掌握,缺乏与西方体育项目相适应的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
这使得中国武术在与西方体育项目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难以获得国际影响力。
中国武术在全球化过程中也面临着传统价值的消失风险。
随着西方体育的影响,一些商业化和功利化的因素开始渗透到中国武术中。
一些武馆将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注重商业演出和娱乐性表演,逐渐丧失了功夫技艺的传承和纯粹性。
由于社会快节奏和生活压力的加大,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愿意投入到武术的学习和修炼中,导致传统武术的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为了应对现代危机,中国武术需要进行传统再造的努力。
应该注重强化与西方体育项目相适应的训练方法和竞技规则的研究与创新,提高中国武术在国际竞技体育中的表现。
应该加强中国武术的文化教育与普及工作,提高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更多热爱武术的人才。
应该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承工作,鼓励年轻人投入到武术的学习与修炼中,并重视培养武术师承和传人的机制。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

西方体育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武术的现代危机与传统再造中国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地位相对较低。
由于中国武术注重实用性和传统文化内涵,其比赛形式与西方传统体育项目相差较大。
中国武术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地位较低,国际比赛和赛事的机会和资源相对有限,无法与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竞争。
中国武术的商业化程度较低。
与西方体育产业相比,中国武术的商业化程度较低,相关的市场开发和经营模式相对滞后。
这导致中国武术的经济价值无法得到充分挖掘,无法形成对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的有效支持。
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传统武术的传承通常依靠师徒传承,这种方式存在着信息传递不畅、传统技术和知识难以延续的问题。
现代社会的变化使得大量年轻人更加倾向于选择时尚的、有趣的体育项目,对传统武术的兴趣和投入度大幅下降,为传承造成了困难。
面对这些现代危机,中国武术需要进行传统再造,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和发展。
传统再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武术需要与国际体育规则接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和交流,争取更多的国际比赛和赛事机会。
通过与西方体育项目的接触和交流,借鉴其组织运作模式和商业化经验,提高中国武术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中国武术需要加强商业化运作,积极开拓市场,发展相关的衍生产品和服务。
通过商业合作和品牌建设,将中国武术打造成为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品牌,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具备。
中国武术需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来弥补传统师徒传承的不足。
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武术的知识和技术传播开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武术的学习和传承中。
中国武术需要注重文化内涵的传承和弘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
通过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加强对武术的文化认同和传承。
在西方体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武术面临着现代危机和传统再造的双重挑战。
通过与国际体育规则接轨、加强商业化运作、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和注重文化传承,中国武术可以实现现代化的转型和发展,为其继承和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走向世界的对策

基本内容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寻找自己的出路。首先,政府 应加大支持力度,提供资金和政策扶持,帮助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国门,与世界分 享。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形成政府、市场、社 会协同推进的局面。其次,传统体育项目应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化元 素,实现创新发展。这样不仅能提高传统体育的吸引力,还能为其传承与发展拓 展更广阔的空间。
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各种传统 体育项目如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 部分。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体育文化大量涌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逐 渐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加之社会变迁、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等多种因素,传统体育 的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
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早在先秦时期, 华夏先民们就热衷于角抵、蹴鞠、击鼓等体育活动。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文化 逐渐发展壮大,衍生出诸多特色鲜明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舞龙、舞狮、龙舟 等。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人们的身体,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
基内容
基本内容
三、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产业相结合,通过市 场化的运作,提高传统体育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注重保持传统体育 项目的原汁原味,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
基本内容
四、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 的保护和传承。同时,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为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创造 良好的环境。
基本内容
首先,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人对传统体育 项目的兴趣不高,使得项目传承面临断层。其次,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体育项 目也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冲击。许多项目缺乏创新和适应能力,无法与现代体育项 目竞争市场份额。此外,政府部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程度也不够,缺乏有效 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论文

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论文社会演变过程中的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论文一、中西体育文化历史根源的相似性1.中西方体育都曾是依附宗教文化的体育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宗教的思想禁锢着人们的思维,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也依附宗教且根深蒂固。
中国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摆手舞”、“茅古斯舞”、“划龙舟”、“东巴跳”、“绕三灵”等,在远古只是作为该民族图腾崇拜、祭奠祖先时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一种仪式。
而作为西方体育发源地的古希腊,在克里特时期出现的体育活动,如角斗、掷石饼、赛跑、跳跃、拳击、赛车和舞蹈等,也同样是宗教祭祀、国家庆典中的一种活动形式。
因此,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依附于宗教的一种祭祀礼仪和活动形式。
2.中西方体育都曾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就是主张群体本位。
在这种哲学理念和社会关系中,个人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存在,个人依附于群体,群体主宰着个人。
儒家伦理对人生的目的和任务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个人的修身只是作为手段而存在,个体只是作为群体的附属物而存在,国家的治理和天下的太平才是最终的目的。
古希腊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国家优先于个人,个人从属于国家。
亚里士多德根据希腊城邦生活的经验指出:“城邦,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
”这种城邦(即国家或社会)至上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
因此,现在既具有独立文化形态,又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西方体育,在远古都是强调群体本位的体育。
3.中西方体育都曾是内敛的体育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体育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极其相似,都是一种内敛的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从文化结构上理解,应该是依附于宗教、感性至上、强调群体,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育文化。
而古希腊克里特时期的体育活动,虽然在活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甚至出现初期的竞技性倾向,但是基本浸渍在宗教文化之中。
此时的体育活动以游戏、风俗习惯、宗教为主题,表现出明显的娱乐性、传承性、神秘性、神圣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中国传统体育的危机与西方现代体育的传入摘要:古代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并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
19世纪中叶后期,随着中国社会内外的剧烈变化,中国体育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思想、内容、方法和制度渐渐传入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
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活动虽然仍广泛存在,但却渐渐退居次要位置。
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生存与发展空间,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与挑战。
关键词:中国传统体育危机西方现代体育
一、19世纪中叶中国传统体育生活的危机
从1840年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多次侵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无情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中华帝国开始逐步丧失其独立地位,逐步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中国传统体育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列强强行进入中国,逐步打破了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
一批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继建立,大量的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被引进。
随着传统宗法社会结构的日益松弛和小农经济的破产,越来越多的农民生活困难,加剧了社会动乱的程度,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传统体育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农村在传统体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渐渐让位于城市。
传统体育的危机还表现在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巨大冲
击上。
19世纪时,基督教开始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就威胁到许多依附于民间信仰的庙会活动和香会组织。
这种情况的出现从根本上反映出对两种体育文化精神内涵差异性的取舍。
二、洋务运动及其对中国体育变革的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人在同侵略者的较量中,逐渐认识到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办洋务,学习一些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训练方法,以“求强求富”,因而被称为“洋务派”。
在洋务运动中,近代体育的某些内容作为军事训练和军事教育的内容而被引进中国,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端,对中国的体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洋务运动期间,西方兵操的引进,使得中国这块古老而自闭的土地,第一次有组织的接受了西方近代体育的内容,对中国体育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洋务派仿照西方创办新式学堂这一举措,对我国体育尤其是学校体操的发展又是一个重大的发展。
那时的体操最初为德国操及军操,后来到了戊戌年间就改为英国操了。
洋务运动的又一项重大举措是派遣出国留学生。
19世纪70年代清朝政府先后派遣120名幼童到美国留学,他们迅速学会了棒球,足球,橄榄球,溜冰,划船等运动。
洋务派的这些举措,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维新运动与中国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维新运动是由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一场旨在通过“变法图存”,走上“自强富国”的社会政治运动。
维新派人士在传播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同时,对学校体育的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认为体育是培养“信任”不可缺少的内容。
其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康有为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无论是上书还是呈折,他都将兴学育才作为维新救国的基本措施。
他在1891—1894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时,就很强调体育。
他要求学生每间一日有体操,每年假时从事游历。
他的体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884—1902年间成书的《大同书》中。
在这本书中他设想的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里,无不注重卫生、体育设备及环境布置。
他认为儿童阶段应把体育放在第一位,“专业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
梁启超也非常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意义,甚至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新民”,“新民”包括功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精神、权利思想、自由、进步等方面之新,“尚武”是新国民的特征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
梁启超为了宣传尚武思想,改造中国重文轻武的国民性,还写过一本《中国之武士道》的小册子,将尚武强国精神作为培养全面发展恶毒“新民”的重要途径。
书中列举中国历代尚武事例,以激励国人的尚武精神。
严复强调身体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是国家富强的基础,他提出的“鼓民力”,就是要使人民有“血气体力之强”。
这一方面要通过
体育和其他劳动“练体力”,一方面要讲卫生。
严复的体育思想含有体力中心的色彩,强调体育对于救民救国的重要价值,对清末民初的体育思想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
四、西方现代体育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军人、商人越来越多,同时也带来了各自国家中的体育运动,并逐渐开辟了抛球场、滚球场、板球场、高尔夫球场等场地,组织过侨民的拔河、田径比赛等。
1840年以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始建立教会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这些学校的运动成绩突出。
1876年以后基督教青年会开始在中国建立,创办体育刊物、举办体育讲习班、建造运动场、组织运动竞赛是他们的主要活动。
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有力地冲击了中国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传统的文化意识,促进了世人体育观念的转变和中国学校体育的兴起,使中国体育开始走向现代化。
面对这些危机与挑战,社会各阶层都应自己的方式作出回应。
尽管这些回应并不都明确地指向体育或以体育为工具,但其中多少都包含着对体育性质,功能与方法的重新认识。
在这种认识和社会需要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体育以不断解决当时的现实需要的形式,艰难地寻求着体育的现代化之路。
参考文献:
[1]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关文明.中国体育思想史[m].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4]蔡扬武.上海的租界体育[m]. 北京:体育文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