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

【01胡塞尔人本主义现象学探析】胡塞尔现象学基本观点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前者以逻辑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为主要代表,后者以现象学、存在主义为主要代表。
现象学是人本主义思潮中比较早的学派,其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
风行一时的存在主义就是从胡塞尔现象学那里得到其理论基础的。
目前我们理论界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大多集中于其现象学方法和意向性理论,很少有专文从总体上联系胡塞尔的人本主义来加以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步的尝试,以推进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深入研究。
一、‚欧洲危机‛的克服胡塞尔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有人的意义的科学,而现象学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种于人有意义的哲学,因为唯有当人具有绝对真理时,人才有意义。
哲学家应该是‚人类的公仆‛,他所肩负的人类历史责任就是寻找一种超时空的绝对真理,为各门科学提供依据,为重建人性准备基础。
因此,哲学应当是在自己的范围中独立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不应依靠其他科学。
然而近现代以来,欧洲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却造成了欧洲人性的危机,欧洲科学的危机和欧洲哲学的危机带来了欧洲的危机。
由于欧洲危机,西方文明越来越不关心人,把人当物看,脱离‚人的生活‛这一理性唯一正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遗忘。
‚‘人的生活’在这里不是就生理物理的意义上而言,而是指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一种在历史过程中的文化创造活动。
人总是不断地为自己提出任务和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人通过这种有目的的创造活动,不仅改造了周围世界,而且还改造了人本身。
由于人对他们在理论和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各样问题的不理解或所犯的错误而发生的危机,也将通过人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本身来解决。
人的有目的的生活是一个基础,危机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也将在这个基础上被人认识和克服。
‛[(1)]而现象学就是克服欧洲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因为,它使哲学和科学彻底回到主体性上来了,而纯粹的主体性乃是一切意义和价值的真正赋予者。
西方现代两大思潮

学科:西方哲学史姓名:付俊年级:数学系二班学号: 20091041220授课教师:李渝昆题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
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转变

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西方哲学两大思潮的转变实证主义哲学思潮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两大思潮,可以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两朵花。
从时间意义上来说,人文主义(humanism)作为一种思想,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就已经出现,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14世纪兴起于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意大利,15~16世纪在西欧其他一些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然而作为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种表现,人文主义哲学思潮却是在反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本文选取了从实证主义到人文主义转变这一题目的原因。
本文将概括性地谈谈20世纪西方哲学这两大思潮的演变和命运。
实证主义(positivism)自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以寻求科学、捍卫科学的面孔表现于世,尤其是这种学说在后来的发展中,不仅在理论上对“什么是科学”作了系统的论述,而且在方法论、研究程序、研究方法上也作了具体规范性的要求,如此情况必然引起世界学者对此种哲学的重视。
然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众多学者论述实证主义,实施实证主义方法论,但对什么是实证主义的则各行其是。
实证主义的基本信念是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无根本区别。
由于科学已经取代宗教成为无可争议的权威,将自然科学中卓人成效的方法运用于社会生活领域,建立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既势所必然,又合情合理。
孔德是最早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证主义的欧洲思想家。
他对“实证的”一词人含义作了这样的解释:(1)现实的而不是幻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时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关于实证哲学,孔德在那六卷本里给以详尽而系统的解说。
如果从总体上,尤其是从表现于圣西门、孔德和涂尔干思想中去论及法国的实证主义思想,其要旨可概括十二种之多。
但就其与本文所论述的内容而言,这里只择其有关孔德思想中的几点要旨。
第一,在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下,孔德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种类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绝对的观念,拒绝对本体论的研究。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后半叶哲学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对理论与实践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解析,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意义。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理论思考,他所提出的解构概念对诠释学和语言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构主义意味着对传统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观念进行批判分析,试图揭示文字、语言及演绎的内在结构中固有的矛盾与偏见。
在解构主义思潮中,强调的是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解构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与权力是不可分割的,社会结构与权力关系的存在使得某些观点或思想具有支配性。
解构主义试图消解这种支配,破坏二元对立,以此达到思想解放的目的。
二、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更为广义的概念,包含诸多领域和学科的思想与实践。
它在不同领域中表现出多样性,存在着反叛传统规范与权威的倾向,并对现代社会、文化和思维方式进行批判。
后现代主义不仅涉及哲学领域,还涵盖文学、艺术、建筑、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
它试图挑战现代主义的理性、中心性和稳定性,强调模糊性、分裂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追求的是拒绝固定的真理,提倡相对主义以及各种文化形式和历史表述间的辩证关系。
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解构主义可视为后现代思潮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它在后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解构主义的批判性和相对主义态度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导向相契合。
两者共同关注知识与权力、语言与文字的矛盾和偏见,都试图对主流思维方式进行颠覆与解构。
在文化领域中,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结合更加明显。
例如,在文学作品中,解构主义的思维方式常常运用在小说、诗歌等形式的改写和重组中,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并探索人类思维的边界。
后现代主义质疑大众文化的价值观,提倡不同的审美体验。
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四、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意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对传统观念和权威体系的挑战。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0、导论两大文艺主潮: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做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探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两次转移:当代西方文论在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人物: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其中最重要的是波德莱尔,主要作品《应和》,该诗被称为“象征主义的宪章”。
2、表现主义代表作家:就文学而言,剧作家斯特林堡、布莱希特、尤金·奥尼尔,以及小说家卡夫卡。
其中最重要的代表理论家为克罗齐。
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的主要理论为直觉与表现。
3、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名词解释)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联系区别:日常语言具有能指和所指功能,那么文学语言就只有能指功能。
4、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文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组成的,按照“快乐原则”活动;自我代表理性,它感受外界影响,满足本能要求,按“现实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准则,压抑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
20世纪两大文学思潮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20世纪两大文学思潮对西方文论的影响嗨,大家好啊!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20世纪的两大文学思潮对西方文论的影响。
这两大思潮就像两个调皮的小精灵,在西方文论的大花园里横冲直撞,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这两大思潮呢,一个是现代主义,一个是后现代主义。
我先来说说现代主义吧。
现代主义就像是一个穿着黑色长风衣、戴着墨镜的神秘人,总是透着一股酷劲儿。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教授叫老陈,他对现代主义那可是痴迷得很。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对西方文论的影响,那简直是手舞足蹈。
他说现代主义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作家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写作方式,就像一个叛逆的少年,要打破一切规则。
现代主义就这么在西方文论的地盘上搞起了大变革。
它让评论家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文学作品,关注作品中的象征、隐喻,以及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复杂情感。
然后呢,后现代主义就登场了。
后现代主义就像是一个玩世不恭的小顽童,把现代主义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些规则又给打乱了。
在读书分享会上,小王兴奋地给大家介绍这本书。
他说:“你们看,后现代主义就是这样,它消解了传统的意义。
在这个故事里,你找不到那种明确的善恶之分,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故事走向。
”这时候有个姑娘就皱着眉头说:“这还是白雪公主吗?感觉完全破坏了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小王笑着回答:“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魅力啊。
它让我们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不再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
”后现代主义对西方文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它让评论家们开始质疑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
以前大家觉得一部作品要有深刻的主题、严谨的结构,但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出来后,大家发现,原来文学还可以这样玩。
作品可以是碎片化的,可以是充满矛盾和不确定性的。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大思潮,就像接力赛的选手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改变着西方文论的风貌。
现代主义让西方文论关注人的内心和形式创新,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打破常规,让文学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题二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世界观C.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C解析: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2.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A.对于自然现象的基本观点B.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对于人生意义的独特见解D.对于社会问题的具体看法答案:B解析: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
3.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D.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答案:C解析: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是以人和他的能力为中心的一种理论思想强调人必须为了理解自己, 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在宇宙中的地位而发展自己理性的力量强调人必须真实的认识自己的局限和潜能发展对他人和自己爱的力量并以此经验所有生命存在的一致性并认识并把握和世界的关系其本质是以人和他的自律性为基础的与此哲学内核相一致的大部分哲学理论,观点的集合被近代哲学成为人本主义在宗教中人本主义往往和权威主义相对立所谓科学主义是近代思想中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个人十分反感这一词汇和它代表的意义它不承认科学的局限性将实用科学的精准性(如数学) 与真理的真混为一谈并驳斥哲学和它的内在逻辑并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在西方科学主义是贬义词4.认为原子是构成物质世界一切事物的最小单位,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答案:D解析:机械唯物主义又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它是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包含某些辩证法因素,但机械性、形而上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而且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义观点。
历史教案:世界两大现代政治思潮的比较

历史教案:世界两大现代政治思潮的比较一、引言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政治思潮对社会和人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比较并分析两大现代政治思潮: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探讨它们在政治理念、经济观点以及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异同。
二、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念1. 自由主义:自由主义是一种强调个人权利与自由的政治思潮。
其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权利、民主制度和法治国家。
自由主义追求最大程度地保护个人财产权利,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2.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强调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解放的政治思潮。
它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三、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1. 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自由主义的核心经济观点。
它主张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并认为经济活动应该在个人自由选择和竞争的基础上进行。
自由市场经济强调企业家精神、私有财产权以及供求关系的平衡。
2.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马克思主义倡导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即国家对经济资源进行全面调控和计划安排。
它追求公有制、生产资料社会化和资源均衡分配,认为这样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平等。
四、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1. 自由主义的社会变革: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推崇法治国家和民主机制。
通过选举与参与政治决策,个人可以对社会进行积极影响,实现改革和进步。
同时,自由组织与独立媒体也被视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将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并建立起以无产阶级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强调革命理论和组织形式的重要性。
五、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分析1. 政权观点: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政府受限,主张民主制度。
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国家是一个剥削者的工具,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与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西方哲学史
姓名:付俊
年级:数学系二班
学号: 20091041220
授课教师:李渝昆题目: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流派”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西方流行的各种哲学派别,是近代西方哲学的继续。
现代西方流行的哲学流派虽形形色色,但大致分属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哲学思潮渊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强调归纳、实证、逻辑、实用,关注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
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第一代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流行于十九世纪下半期和二十世纪初的马赫主义是孔德实证主义的后裔,是现代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第二代;实用主义与实证主义有理论联系,而逻辑实证主义则是马赫主义的直接后裔,是实证主义的第三代;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一度代替逻辑实证主义而兴起的是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逐渐衰落,代之而兴的是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的历史主义或科学哲学的历史学派。
现代西方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则渊源于欧洲大陆的唯理主义,强调演绎、普遍、绝对、直觉、关注人的存在意义。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发端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流行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第一代是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第二代是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与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另一个哲学流派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第三代是海德格尔、萨特尔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
在当今西方流行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中,比较特殊的是新托马斯主义和人格主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一种反人本主义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与上述两大思潮密切相联系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流派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19世纪中期(黑格尔逝世)前后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西方哲学经历了一段可谓冷落、凋零,甚至动摇和混乱的岁月。
这一时期正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
随着黑格尔的逝世,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哲学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一个是马克思哲学的产生和传播,一个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出现。
现代西方哲学是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的一个总称。
他们思想各异,流派纷呈。
从思想倾向上来看,可分为两股思潮:一个是人本主义思潮,另一个是科学主义思潮(又称实证主义思潮)。
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孔德,他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所研究的那些所谓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也就是用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辩概念。
他宣称实证哲学及一切实证科学的任务,就是要“精确的发现”自然规律。
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自然规律的存在,承认人的思想必须服从外部世界的规律,具有合理因素,甚至与唯物主义相近。
但是,孔德的自然规律不是指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内部规律性、必然性、本质,而是指现象之间的外部联系。
他认为科学只能叙述事实,而不能说明事实,科学只问是什么,而不问为什么,这些问题我们无法解决。
人
意志主义,
人本主义思潮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理性主义哲学的片面性和内在矛盾的激化及对其批判浪潮的兴起。
对理性主义的批判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激烈,因为黑格尔哲学被公认是近代西方理性主义思潮的顶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标志着对传统理性主义思潮的批判,因此,人本主义思潮也以德国为中心。
德国的哲学家叔本华被公认是这一思潮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奥1788—1860年),是最早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思辨形而上学进行全面批判,并明确提出要从根本上改变西方哲学发展方向的德国哲学家。
他出生于但泽(今波兰格但斯克)一个银行家的家庭,1813年毕业于耶拿大学,以《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的论文获哲学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他就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意志主义思想。
1820年后在柏林任讲师,他偏偏选择了与黑格尔授课时间相同的时间开课,以示向黑格尔的权威地位挑战。
但他根本不能动摇黑格尔的统治地位,据说只有三个学生选他的课。
在柏林大学任教的24个学期,但开课的时间还不足一学期。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1848年革命以前的德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尚未明显暴露,以批判理性,宣传悲观主义为特征的叔本华哲学显然不合时益,他只好自我解嘲的宣称他的著作不是为当代人,而是为后人写的,他相信他的哲学受人欢迎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事实恰好如此,1848年革命以后,叔本华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批判逐渐的被人们接受了,并受到极大的欢迎。
1858年叔本华70寿辰时,许多人都来颂扬,称他为“伟大的哲学家”。
叔
中的哲学家,他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并无特殊建树,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特别是传统理性主义、基督教道德和启蒙主义的文化加以猛烈评击,在他自传中曾说,我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战士,攻击是我的本能。
在新旧交替之际,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和以“强力意志”为标准的“超人”价值观。
尼采是个语言天才家,他把语言艺术和哲学批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位“诗人哲学家”。
他的著作语言精辟尖锐,有很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对20世纪的文化和哲学影响很大,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都写过题为《尼采》的著作。
“五四”时期,尼采思想传入中国,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影响,鲁迅、郭沫若和矛盾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可见其痕迹。
“
口号,也是他《权利意志》一书的副标题。
这句话的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想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他们的权威。
他
的另一重要著作《偶像的黄昏》的副标题为“如何用铁锤从事哲学”,意在把上述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当作偶像打倒。
尼采认为,要成为一个创造价值、判定善恶的人,首先要推翻以往价值,这也是对人的最高的自我肯定。
尼采称自己是以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的“炸药”、“真正的破坏者”。
他奋力批判旧价值观和真理观,甚至达到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程度,成为同时代西方哲学家中公开宣布与旧传统决裂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为
然上帝已死,那就要为人寻找新的上帝。
这个新的上帝不是彼岸世界的造物主,而是处于现实世界的、有血有肉的“超人”,“上帝已死,我们现在希望超人诞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同现代西方这两大哲学思潮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科学主义思潮推崇科学知识,主张哲学仿效自然科学,放弃和排斥形而上学(世界观)的研究,致力于对科学知识的综合或逻辑语言分析,把哲学变成对科学进行分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人本主义思潮则反对科学和理性,认为科学不能回答人的价值问题,主张哲学应抛弃对外界的认识而回到人的存在本身,回到自我,注重对人的内心世界的非理性的发掘,重建“现代性”崩溃后人类的精神价值,强调人的存在的本体论,具有非理性主义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科学主义也反对抽象人本主义;既强调世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又充分考虑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和要求;反对科学主义但重视科学精神,反对抽象人本主义但重视人文精神,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