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翻供问题探讨
翻供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在刑事诉讼中,被告人翻供现象较为常见,对案件的公正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从翻供的法律后果入手,分析翻供的原因、表现及对案件审理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一、引言刑事诉讼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而被告人的供述是查明案件事实、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关键证据。
然而,在实际案件中,部分被告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翻供,导致案件审理出现困难。
因此,研究翻供的法律后果及防范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翻供的法律后果1. 影响案件审理进程翻供可能导致案件审理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久拖不决的情况。
一方面,翻供使得原供述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法官需要重新调查取证,对案件事实进行核实;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原供述与现有证据存在矛盾,需要进一步调查、取证,以查明案件真相。
2. 影响案件审理结果翻供可能导致案件审理结果出现偏差。
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原供述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使得原供述无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使得案件无法达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3. 影响被告人权益翻供可能导致被告人权益受到侵害。
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被告人因无法提供真实供述而受到冤枉;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被告人因无法证明自己无罪而受到刑事处罚。
4. 影响司法公信力翻供可能导致司法公信力受到损害。
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公众对司法机关的信任度下降。
三、翻供的原因及表现1. 原因(1)被告人自身因素:如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不足、对自身权利的认识模糊等。
(2)外部因素:如律师、家属、同监犯等人的影响。
(3)司法机关因素:如侦查、起诉、审判等环节存在瑕疵。
2. 表现(1)翻供内容:包括翻供供述内容、翻供供述时间、翻供供述方式等。
(2)翻供动机:包括自认罪、争取从轻处罚、逃避法律制裁等。
四、防范措施1. 加强法制教育对被告人进行法制教育,使其充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律意识,减少翻供现象的发生。
民事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陈述是证据的一种,而翻供则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陈述进行了撤销或者修改。
民事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是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民事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民事案件翻供的定义民事案件翻供,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陈述进行了撤销或者修改。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各种原因对自己的陈述进行翻供,如事实错误、记忆错误、利益冲突等。
三、民事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1.影响案件审理民事案件翻供可能会对案件的审理产生重大影响。
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原有证据链的断裂,使得案件事实无法得到准确认定;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法官对当事人诚信度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2.加重当事人责任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对自己的陈述负有诚信义务。
翻供行为可能导致当事人失去法官的信任,从而加重其责任。
例如,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一方当事人翻供可能导致对方当事人获得违约赔偿。
3.增加诉讼成本民事案件翻供可能导致诉讼程序复杂化,增加诉讼成本。
一方面,翻供需要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陈述;另一方面,法官可能需要重新调查、取证,以查明案件事实。
4.损害司法权威民事案件翻供可能损害司法权威。
一方面,翻供行为可能使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司法公信力;另一方面,翻供行为可能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损害司法权威。
5.影响案件执行民事案件翻供可能导致案件执行困难。
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原有判决无法执行;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当事人对执行机关产生不信任,从而影响案件执行。
四、民事案件翻供的法律处理1.查明事实在民事案件中,法官应当查明案件事实,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对于当事人翻供的情况,法官应当通过审查证据、调查取证等方式,查明案件事实。
2.维护诚信原则在民事案件中,法官应当维护诚信原则,对翻供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对于恶意翻供的当事人,法官可以依法对其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行政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在行政案件中,翻供是指当事人对自己的陈述、证言、鉴定意见等证据进行变更或者撤销的行为。
翻供在行政案件中较为常见,可能是由于当事人对原陈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或者是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陈述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行政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
一、翻供的法律性质翻供在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可以将其理解为当事人对自己陈述、证言、鉴定意见等证据的变更或者撤销。
在行政案件中,翻供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1. 当事人对原陈述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认为原陈述与事实不符,要求变更或撤销;2.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陈述发生变化,如记忆模糊、误解等;3.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受到外界影响,导致陈述发生变化。
二、翻供的法律后果1. 影响证据效力翻供可能导致原证据的效力受到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证据应当真实、合法、充分。
如果当事人翻供,可能导致原证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从而影响证据的效力。
2. 增加诉讼成本翻供可能导致诉讼成本的增加。
在翻供的情况下,法院可能需要重新调查、鉴定、取证等,这些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金钱。
同时,当事人可能需要提供新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这也增加了诉讼成本。
3. 延长诉讼周期翻供可能导致诉讼周期的延长。
在翻供的情况下,法院需要重新审查证据,可能需要重新组织庭审、调解、判决等程序。
这些程序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从而导致诉讼周期延长。
4. 影响当事人信誉翻供可能导致当事人信誉受损。
在行政案件中,当事人翻供可能会被看作是不诚实、不诚信的表现,从而影响当事人的社会评价和信誉。
5. 影响案件判决翻供可能导致案件判决受到影响。
在翻供的情况下,法院可能需要对案件事实进行重新认定,这可能导致案件判决发生变化。
如果翻供的当事人是原告,可能导致原告败诉;如果翻供的当事人是被告,可能导致被告胜诉。
6. 追究法律责任在特定情况下,翻供可能构成虚假陈述,当事人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被告人翻供的原因及对策

办理起诉案件时,被告人在审查起诉或庭审过程中推翻原供述,否认自己犯罪的情形屡见不鲜,尤其是被告人当庭翻供,增加了公诉人出庭难度,如果对被告人当庭翻供的问题不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公诉人指控犯罪的公诉职能的完成,还会影响检察机关和国家公诉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制服被告人当庭翻供,是当前公诉机关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
鉴于此,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被告人当庭翻供的原因及对策加以研究,与同仁商榷。
一、被告人当庭翻供的原因(一)侦查工作疏忽,致使证据本身存在问题。
在侦查过程中,该取的证据应及时取得,注意证据的完整性,否则会给被告人的翻供提供条件。
如袁某某盗窃一案,侦查阶段,公安机关在没有接到任何报案的情况下,被告人如实供述了在丹阳市珥陵镇一村名民家中盗窃3万元的犯罪事实,并将其中的5千元借给同案犯丁某某买车。
经其指认找到了失主,失主也证实了家中确实少过3万元钱,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报案。
在整个侦查过程中,由于公安机关没能制作辨认笔录,对现场的指认也没有拍摄照片固定证据,致使被告人乘机翻供。
(二)律师介入,使被告人翻供的可能性增大。
少数律师在名利思想和不良动机支配下,置职业道德与法律于不顾,在会见被告人时,会将所了解的案件情况传达给被告人,被告人一旦得知公诉机关掌握的证据不充分或有矛盾,或者自己的罪行比预想的要严重时,就可能在侥幸心理和畏罪心理的驱使下翻供。
(三)监管部门管理不力,致使被告人串供后翻供。
由于被告人羁押场所看管不严,致使同案犯之间利用放风、劳动以及其它机会通过传纸条、打手势进行串供,订立功守同盟,造成几个被告人在法庭上同时翻供。
二、制服被告人翻供的对策(一)严格审查环节,充分做好庭前预测。
首先通过认真仔细的阅卷、审查,吃透案件事实、情节,分析、判断各类证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疑点,预测被告人可能翻供的情况。
应该说被告人当庭翻供并不是完全不可能预知的,大多数翻供都是有先兆的,有的在公诉人初次讯问被告人时,就已开始翻供,或者回答问题时不断试探公诉人,有了翻供的前兆,对此,公诉人应及时审查核实可能翻供事实的证据是否充足,若证据欠缺,应及时补充证据,全面固定和完善证据,把问题解决在提起公诉之前,为制服被告人翻供打好基础。
经济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3篇)

第1篇摘要:在经济案件中,当事人翻供现象时有发生。
翻供可能对案件的审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旨在分析经济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经济案件翻供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之前所作的陈述或证言进行否认或修正的行为。
翻供现象在经济案件中较为常见,原因复杂,包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发生变化等。
本文将从法律角度分析经济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二、经济案件翻供的法律性质1. 翻供的合法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应当如实作证、鉴定、翻译,不得作虚假陈述。
”由此可见,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有义务如实作证,不得虚假陈述。
因此,翻供本身并不具有合法性。
2. 翻供的正当性在司法实践中,翻供的正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翻供者对案件事实的认知发生变化,原陈述与事实不符;(2)原陈述存在重大失误或错误,影响案件审理;(3)翻供者受到外界压力,被迫作出原陈述。
三、经济案件翻供的法律后果1. 对当事人诉讼地位的影响(1)翻供者可能面临诉讼风险。
由于翻供可能导致原陈述与事实不符,法院可能会对翻供者的陈述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其诉讼地位。
(2)原陈述者可能面临不利后果。
在翻供者与原陈述者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原陈述者可能因原陈述被推翻而遭受不利后果。
2. 对案件审理的影响(1)影响案件事实认定。
翻供可能导致案件事实认定出现争议,增加案件审理难度。
(2)影响证据效力。
翻供可能使原陈述的证据效力降低,甚至失去效力。
(3)影响判决结果。
翻供可能导致案件审理结果发生变化,甚至出现错案。
3. 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1)损害司法公信力。
翻供可能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质疑,损害司法公信力。
(2)影响司法权威。
翻供可能导致司法权威受到挑战,影响司法权威的维护。
四、应对经济案件翻供的法律措施1. 强化证据审查(1)对翻供者提供的证据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
翻供法律的后果(3篇)

第1篇摘要:翻供,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对之前供述的否定或修改。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翻供现象并不少见,其法律后果也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翻供的法律后果,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罪犯的供述是认定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部分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出现翻供现象。
翻供不仅给案件审理带来困难,还可能影响司法公正。
因此,研究翻供的法律后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翻供的法律后果1. 影响案件审理进程翻供可能导致案件审理进程的延长。
一方面,法官需要重新审查案件材料,核实翻供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检察机关可能面临重新调查、取证的压力。
这不仅浪费司法资源,还可能延误案件审理。
2. 影响证据效力翻供可能导致原有证据的效力受到质疑。
一方面,翻供可能使原有供述的证明力降低;另一方面,翻供可能使其他证据出现矛盾,进而影响证据的证明力。
3. 影响案件事实认定翻供可能导致案件事实认定出现偏差。
一方面,翻供可能使法官对案件事实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另一方面,翻供可能使法官对案件证据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案件事实的认定。
4. 影响被告人的权益翻供可能导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被告人被错误定罪;另一方面,翻供可能导致被告人被判重刑。
5. 影响司法公信力翻供可能导致司法公信力受到损害。
一方面,翻供可能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翻供可能使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失望。
三、应对翻供的法律措施1. 严格审查翻供原因在审理翻供案件时,法官应严格审查翻供原因,确保翻供的真实性。
对于因刑讯逼供、诱供、骗供等非法手段导致的翻供,应依法予以排除。
2. 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在审理翻供案件时,应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包括辩护权、上诉权等。
同时,应确保被告人在庭审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3. 完善证据制度为应对翻供现象,应完善证据制度。
翻供原因及对策论文

论翻供的原因及对策摘要:翻供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我国的司法活动,不利于人权的保障及司法公正的实现,通过对翻供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通过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确立沉默权,扩大律师的程序参与程度,加强监管等途径,可以达到预防或减少翻供现象的目的。
关键词:翻供;控制;人权;公正一、什么是翻供翻供,是指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否定或改变先前所作的犯罪供述或辩解的行为。
在刑事诉讼中,翻供在侦查、起诉、法庭审理等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翻供以原供的存在为前提,主体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的内容是针对原供所作的供述或辩解,可能会涉及到定罪量刑的情节。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是证据的一种,若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享有辩护权,包括自行辩护和委托辩护,其中自行辩护权的行使贯穿于刑事诉讼各个阶段。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不论以何种理由、基于什么原因而推翻自己曾经作出的有罪、罪重的供述,均应当被视为行使辩护权。
但根据惩罚与犯罪性质、社会危害性、认罪悔罪态度等相适应的法律精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不当行使(滥用)辩护权情况下,应当承担作虚假陈述、妨害诉讼进行的不利法律后果。
二、翻供产生的主要原因(一)主观方面的原因1.基于畏罪心理引发翻供行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中,特别是在被拘押、审讯后由于所处恶劣环境的影响,摄于刑罚的威慑力,害怕一旦被定罪后,长期人身自由的丧失以及前途命运从此的改变,又或者看到别的犯罪嫌疑人陆续被判重罪,而产生孤立无助、惶恐不安的心理。
在这恐惧被定罪的心理的影响下,犯罪人希望逃避刑罚而进行了推翻先前所作的供述和辩解的行为。
2.基于侥幸心理引发翻供行为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刚开始时常常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司法机关未必收集到足够的证据证明其犯罪,所以铤而走险,在被审讯的时候,三箴其口,隐瞒罪行或者左右而言其他,以期能够脱罪而不受刑法处罚。
被告人当庭翻供成因及对策

被告人当庭翻供成因及对策在公诉实务中,被告人当庭翻供的现象屡见不鲜。
当庭翻供现象的发生,往往会使案件审理工作复杂化,给出庭公诉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因此,如何应对被告人当庭翻供,提高出庭公诉水平,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出庭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被告人供述;当庭翻供;成因;对策一、被告人当庭翻供的定义及分类被告人供述,俗称口供,即被告人关于犯罪过程、犯罪事实、犯罪情节等的陈述。
由于言词证据性质,决定了被告人供述具有有真有假、时真时假、时供时翻、真假难辩的特性。
所谓被告人当庭翻供,是指被告人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当庭否认、推翻其在侦查阶段或者审查起诉阶段向侦查机关或司法机关所作的供述。
被告人当庭翻供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划分:(一)以性质上为标准,可以分为无理翻供与有理翻供。
所谓无理翻供是指被告人基于主观恶性和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力图逃避刑罚的制裁,从而或避重就轻或全盘否定推翻原本真实的供述;所谓有理翻供即被告人对原本不符合客观真实性、客观关联性、程序合法性,存在证据瑕疵的口供予以否认。
只要被告人翻供出于充分、确凿的案件事实,则翻供的内容可以成为有效的定案根据。
因此,应当允许有理翻供,这既是保障被告人合法辩护权的要求,也是查清案件事实的需要。
(二)以内容上为标准,可以分为有罪、罪重翻供与无罪、罪轻翻供。
前者是指被告人翻供后,把本不应该由其承担责任的事实揽在其身,其目的在于他人逃避法律的制裁,多见于具有特定关系的共同犯罪的共犯之间;后者是指被告人处于趋利避害的目的,而推翻原本客观、真实的供述。
(三)以类型上为标准,可以分为程序性翻供与实体性翻供。
所谓程序性翻供是指被告人对侦查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合法取证程序予以否认,多以刑事逼供为由进行翻供;所谓实体性翻供是指对其在侦查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的供述内容予以部分或者全盘否定。
二、被告人当庭翻供现象分析从被告人当庭翻供的现象来看,以下几类被告人当庭翻供的比例较大:(一)职务犯罪被告人当庭翻供的居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翻供问题探讨
由此可见,允许合理翻供,既是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合法辩护权的需要,也是查清案件事实的需要。
所以,侦查、司法机关应正确对待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翻供。
既不能简单笼统地一概加以否定,也不能不顾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其它充分、确凿的证据来轻易肯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翻供。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重证据、不轻信口供、严禁刑讯逼供的原则,应成为侦查、司法人员确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翻供是否有效的重要法律依据。
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往往会出于不同的原因而翻供。
故而就产生翻供形式的多样性。
较常见的翻供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前一诉讼阶段作了供述,但在后一诉讼阶段作了翻供,翻供的动机往往是对前一诉讼阶段所作的事实认定和法律定性不服或不满,为求得对自己有利或更有利的事实和法律认定及相应的诉讼结果而翻供,这种翻供形式是最普遍的心理动因。
常见的形式有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侦查阶段作了供述,但却在起诉阶段因不满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事实和对其行为的定性而翻供;也有的在侦查阶段、起诉阶段、一审阶段均作了供述。
但却在接到一审判决后开始翻供等。
2、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推翻前一次供述的部分内容,即只推翻原供述的部分事实。
但这里应注意区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所推翻的原供述内容是有关案件的一般事实还是涉及案件的
关键事实。
一般来说,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是想抵赖,只是想就原记忆错误所作供述的部分内容加以调整,则往往只推翻原供述的一些细枝末节的事实;反之,则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会推翻原供述的一些明显不应该有记忆错误的关键事实。
3、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推翻前一次供述的全部内容,称“彻底翻供”,即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重新产生新的内容,该供述内容可能反映与原供述内容完全无关的案件事实,也可能是反映与原供述内容完全相悖的案件事实,但总体上往往都产生一个共同的结果,即原供述所反映的案件事实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翻供所彻底否定。
这种翻供的心理动机很复杂,但绝大多数是出于侥幸心理。
既然造成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翻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侦查、司法人员就不能采用简单机械的对策来处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翻供,而应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1、最首要的对策是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
只要除口供以外的其它证据充分、确凿,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翻供也不能影响侦查、司法机关定案。
如果经审查发现,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原有的口供与侦查、司法机关所收集的其它证据能够相互印证,而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翻供却无法取证来印证或与原已收集的其它证据相互印证,则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翻供为无效翻供,司法机关仍可依据为口供以外的其它充分、确实的证据所印证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原有的供述定案。
2、针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无理翻供,侦查、司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