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合集下载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

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通用12篇)郁达夫《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故都的秋》。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了解作者郁达夫的背景和写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作者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的鉴赏。

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作品《故都的秋》。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生词和短语。

(2)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生词和短语的理解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探讨成果。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的故乡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调整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郁达夫的时代背景和《故都的秋》中的相关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中的一课,讲述了作者寄情于故都西安的秋天,展现了故都在秋的色彩中充满变幻的光影,充满着诗情画意的感觉。

本文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历史文化的内涵,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起到较好的作用。

同时,本文又充满了新时代的文化气息,结合生活,使阅读更加亲切自然,具体而微,因此该课来得非常得时候,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西安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1.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底蕴;2.阅读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4.展现中国文学传统和书写功底;5.理解作者的刻画形象、描绘细节;6.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使其更好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

三、教学设计一、预备知识学生具有阅读技巧,有一定的读写能力。

二、重点难点1.重点:本文的文化内涵、鲜明的色彩描绘以及生动的文学表现力;2.难点:感性认知、阅读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本课教师示范阅读,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教师可从西安市自古就是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展开,让学生了解其背景及其作用;2.事例展示。

教师可选择一些有关故都秋景的照片、画册或者图片,让学生看图作文,从画面中感受故都秋天的灵动美;3.文学表现力。

老师可以从王维、白居易等诗人中选取几篇适合作为例证的诗歌,展开诗歌分析,使学生在领悟了细节表现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这个题材的文学特质;4.写作的技巧。

教师可以教授几个写作的技巧,如采用对仗、双句等技巧。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自评主要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收获、学习方法和遇到的问题等;互评主要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意见;教师评价是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从反映规范动作、反应教学效果、指出学生短处并提出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

高中语文故都的秋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更多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导语】《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内心的眷念和落寞之情的抒情散文。

大范文网小编整理了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故都的秋》教案(3篇)

《故都的秋》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教学目标:1. 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 学习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并进一步掌握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

3.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感情。

4.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1.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2. 理解“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方法。

3. 掌握散文“形”和“神”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特征,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 提问:秋天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有哪些景物让你印象深刻?3. 引入课文《故都的秋》,介绍作者郁达夫及其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学生思考:文章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3. 学生思考: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哪些情感?三、课堂讨论1. 讨论文章中的景物描写,分析其特点。

2. 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探讨作者如何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

3. 分析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景”和“情”和谐统一的重要性。

2. 强调散文的“形”与“神”的关系,引导学生欣赏散文的美。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景”和“情”关系及散文“形”与“神”关系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深入分析1.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探讨作者为何对故都的秋天情有独钟。

2. 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爱国主义的寄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拓展阅读1. 鼓励学生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其思想和创作风格。

2. 鼓励学生阅读与秋天相关的文学作品,感受不同作家对秋天的描绘。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和爱国主义精神。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景物,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

《故都的秋》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5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透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资料,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透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融化在一齐,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潜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资料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潜力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潜力。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特征。

2. 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诵课文,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
2、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
2、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必修2散文单元第二篇,它是现代散文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适时对作者情况和背景进行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课文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并要带着美好的感情朗读。

朗读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就像朗读者自己在抒发感情一样。

一些优美的语句、精警的段落,最好能熟读成诵。

朗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春》等散文,高中又学过了《荷塘月色》,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也就是所谓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鉴赏各类散文作品的能力。

【教学方法】
1、移情法。

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

“书读千遍,其意自见”。

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合作探究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
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朗读感知、把握文章的结构。

由景入情,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第2课时:深入探究文本,研讨学习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大家还记得吗?(师生齐背)
这首小令通过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的思归之情。

那么大家能否再举出一些关于秋的诗句呢?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壮丽的湘江秋景图)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苍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读到的是冷清、凄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钟情于秋,秋在他们的笔下显得意蕴丰富,风情万种。

丹桂飘香,秋菊傲霜,秋有味;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故都的秋》,看看秋之于作者,又有怎样的秋色、秋声、秋味?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简介作者及作品
2检查字词
三、探究文本
(一)破题感知
提问:“故都”当时叫北平,即现在的北京,所谓故都的秋也是北平的秋,那么你觉得把题目改为北平的秋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

“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故都”与“秋”所组合,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眷恋和向往。

(二)梳理文章脉络
(三)分析选材视点
1、从标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浓厚的故都情结,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一二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浓厚的故都情结(生齐读)明确:我的不远万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提问:作者不远万里的目的是什么呢?
师生共同回答:尝秋味
3、那么是怎样的“秋味”让作者如此的着迷呢?这个秋味的特点是什么呢?
明确:清,净,悲凉。

4、为了表现这个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
明确:3段牵牛花,4段槐树,5段秋蝉,6—10段秋雨,11段果树。

同学们,这每一个景点都是一幅画,大家能不能给这五幅画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小院秋景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叫图
闲话秋凉图
秋果奇景图
(小组合作探究,然后每一组请一位同学来分析一幅图)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现在我们具体来看3—11段,看看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具体表现故都秋的清,净,悲凉的,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圈出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同时去饱尝故都的秋味。

1.观秋色
(1)现在大家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现秋天色彩的词语?
明确: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2)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3)面对这么多的冷色,作为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这样的色彩与景物,自然会产生一种冷清的感觉,这也正是作者所说的故都的秋的“清”。

正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选取这些色彩表明作者内心的冷清、孤独。

2.听秋声
(1)那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倾听故都的秋声。

主要有哪些声音?明确: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

(2)写这么多声音,是不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呢?为什么?
明确: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

——举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3.品秋味
(1)在秋天的故都,在那无际的青天下,连鸽子飞这样细微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不正反衬出故都的寂静吗?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冷清、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悲凉。

这“悲凉”就是故都的秋味。

(2)在故都,秋天,可选取的景物非常多,火一样的香山红叶,秀丽的北海公园,金碧辉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可是,作者只字不提,偏偏选取那些灰暗的景物,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和作者经历有关。

他喜欢这样的景物,因为与他心情相合。

1934年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全国上下笼罩着白色恐怖。

作者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与哀痛,所以选择这些景物的目的,恐怕是借此抒发生命的悲苦、家国的忧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这些景物正暗合了此时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对故都的秋色、秋声、秋味展开描绘,并以此抒发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眷恋之情,为了留住故都的秋作者甚至“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表现了浓厚的故都情结。

郁达夫还将个人的不幸、政局的动荡都融入到这故都的秋的描绘中,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思。

【作业布置】:
背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试着仿其格式(也可以自由选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过一把当诗人的瘾,但要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参考:
长草小院牵牛,槐蕊枣树驯鸽。

残蝉风雨人声,故都景物,胜过南国许多。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秋色——清秋味——悲凉
鸽飞声蝉声风雨声互答声
秋声——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