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地层压力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共44张PPT)

中国石油大学油矿地质学第七章温压ppt(共44张PPT)
(假设:地层均质,油井生产条件相同)
A点压降: PA = P1 + P2 + P3
2. 油层静止压力的确定
井点处油层静止压力:实测
关井一段时间后,用深井压力计直接测量
•油井测压力恢复曲线,水井测压力降落曲线
3. 油层静止压力等压图的编制与应用
井点处不同时刻油层静止压力的换算
不同时测试
不同时刻的压力值换算为 同一时刻的压力值
约为1 104Pa/m。
4. 地层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
Pf
概念: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
又称孔隙流体压力。
•在含油、气区域内的地层压力 又叫油层压力或气层压力。
地层压力 - 井底压力
生产压差
二、异常地层压力预测
回顾
内容
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 压力,或称为压力异常。
1. 油层折算压力的概念
(1)折算压头
折算基准面
海平面 原始油-水(油-气界面) 或任意水平面
定义:井内静液面距某一折算基准面的垂直高度。
l=h+H-L
l----折算压头,m, h----静液柱高度,m;
L----井口至油层顶面(或中部) 的垂直距离,m;
H----井口海拔高度,m。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下,折算压头取负值; 静液面在折算面之上,折算压头取正值;)
r----研究点与井筒轴的距离,m;
rn ----井筒半径,m;
Q----油井产量(地层条件下) m3/s;
---- 地层原油密度,Pa·s;
K---- 油层渗透率,m2 ;
h----油层有效厚度,m。
压力降落
呈对数关系
压降漏斗示意图

油气藏动态分析: 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油气藏动态分析: 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2.生产压差
定义:生产压差又称为采油压差,是影响 油井产量的重要指标。 生产压差(∆P)=地层压力-流动压力
通常情况下,生产压差越大,油井产 量越高。
3.2.2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一、与压差有关的概念
2.生产压差
放大生产压差可以通过提高地层压力和降低流动压力两个途径来实现: (1)提高地层压力:
可通过加强注水来实现,但受到地层破裂压力及地层压力提高后流压随之上 升等因素的限制。
3.2.2 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3.2.2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压差的相关概念; 2.掌握引起油井压差变化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 3.根据具体的生产特征判断流饱压差情况。
3.2.2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一、与压差有关的概念
1.总压差 (1)天然能量开发油田的总压差
总压差=原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应合理使用地层能量,不致 地层压力下降过快。
3.2.2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一、与压差有关的概念
1.总压差 (2)注水开发油田的总压差
总压差=目前地层压力-原始地层压力 ①总压差为负值时,提高注水量,使地层压力回升; ②总压差为正值时,控制注水量,地层压力下降到元使地层压力附近; ③总压差等于0时,注采平衡。
3.2.2油井压变化分析
一、与压差有关的概念
油压波动不大。 ④井底温度高,流压梯度大,油井结蜡少,结蜡位置浅,生产管理容易。
3.2.2油井压差变化分析
一、与压差有关的概念
4.流饱压差
(2)流压低于饱和压力的生产特点 ①原油在油层内(在脱气半径范围内)呈两相流动,油流阻力大,原油黏度大。 ②由于原油在井底已经脱气,原油中分离出的气体,除进入油管外,还有相当多 的气体进入油套管环形空间,形成较大的气柱,使动液面下降,套压上升。 ③井筒内气油比高,抽油井易产生气锁,影响生产。 ④油井油压波动大,计量时油气变化大,同时油井结蜡位置深度增加。

现场地层压力计算

现场地层压力计算

六、地层压力计算1、地层孔隙压力与压力梯度(1)地层孔隙压力式中,P p—-地层孔隙压力(在正常压实状态下,地层孔隙压力等于静液柱压力),MPa;ρf-—地层流体密度,g/cm3;g—-重力加速度,9、81m/s2;H—-该点到水平面得重直高度(或等于静液柱高度),m、在陆上井中,H为目得层深度,起始点自转盘方钻杆补心算起,液体密度为钻井液密度ρm,则,式中,p h——静液柱压力,MPa;ρm—-钻井液密度,g/cm3;H-—目得层深度,m;g——重力加速度,9.81m/s2。

在海上钻井中,液柱高度起始点自钻井液液面(出口管)高度算起,它与方补心高差约为0、6~3、3m,此高差在浅层地层孔隙压力计算中要引起重视,在深层可忽略不计。

(2)地层孔隙压力梯度式中Gp—-地层孔隙压力梯度,MPa/m、其它单位同上式。

2、上覆岩层压力及上覆岩层压力梯度(1)上覆岩层压力式中 P o-—上覆岩层压力,MPa;H-—目得层深度,m;Φ——岩石孔隙度,%;ρ——岩层孔隙流体密度,g/cm3;ρm—-岩石骨架密度,g/cm3。

(2)上覆岩层压力梯度式中,G o--上覆岩层压力梯度,MPa/m;P o——上覆岩层压力,MPa;H——深度(高度),m。

(3)压力间关系式中,Po-—上覆岩层压力,MPa;P p—-地层孔隙压力,MPa;σz--有效上覆岩层压力(骨架颗粒间压力或垂直得骨架应力),MPa。

3、地层破裂压力与压力梯度(1)地层破裂压力(伊顿法)式中, Pf-—地层破裂压力(为岩石裂缝开裂时得井内流体压力),MPa;μ——地层得泊松比;σz—-有效上覆岩层压力,MPa;P p——地层孔隙压力,MPa。

或式中,P f——地层破裂压力。

MPa;Ph——液柱压力,MPa;P试——试验时地层破裂时得立管压力,MPa。

(2)破裂压力当量密度式中,ρf-—破裂压力当量密度,g/cm3;ρm——试验时所用钻井液密度,g/cm3;PL—-试验时地层漏失压力,MPa;H——裸眼段中点井深,m。

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formation pressure)是指由于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地层中孔隙流体(油、气、水)所承受的压力,又称之孔隙流体压力(pore fluid pressure)或孔隙压力(pore pressure)。

正常压实情况下,孔隙流体压力与静水压力一致,其大小取决于流体的密度和液柱的垂直高度,凡是偏离静水压力的流体压力即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abnormal pres.sure),简称异常压力。

孔隙流体压力低于静水压力时称为异常低压或欠压,这种现象主要发现于某些致密气层砂岩和遭受较强烈剥蚀的盆地。

孔隙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时称为异常高压或超压,其上限为地层破裂压力(相当于最小水平应力),可接近甚至达到上覆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分类常用的指标是地层压力梯度(单位长度内随深度的地层压力增量,单位为MPa/km)和压力系数(实际地层压力与静水压力之比)。

本文来自: 博研石油论坛详细出处参考/thread-27166-1-5-1.html压力系数:指实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之比值。

压力系数是衡量地层压力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

压力系数为0.8~1.2为正常压力,大于1.2称高压异常,低于0.8为低压异常。

摘自《油气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压力梯度:首先理解什么是梯度:假设体系中某处的物理参数(如温度、速度、浓度等)为w,在与其垂直距离的dy处该参数为w+dw,则其变化称为该物理参数的梯度,也即该物理参数的变化率。

如果参数为速度、浓度或温度,则分别称为速度梯度、浓度梯度或温度梯度。

当涉及到压力的变化率时,即为压力梯度。

区别之处就在于,压力系数为衡量地层压力是否正常的一个指标,压力梯度为压力的变化率。

压力系数就是实际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压力之比。

压力梯度即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率。

地层的压力系数等于从地面算起,地层深度每增加10米时压力的增量。

压力梯度是指地层压力随地层深度的变化率。

储集层的基本特征是具孔隙性和渗透性,其孔隙渗透性的好坏、分布规律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量的主要因素。

油藏动态分析实例应用

油藏动态分析实例应用
目前地层压力(P):油层静压(Pws)、井底 流压(Pwf),生产压差= Pws- Pwf
采油指数=日产油 / 生产压差
5、采收率
驱油效率:驱油剂波及范围内,所驱出的原 油体积与总含油体积的比值(%)
Np ER N EV ED
波及系数:驱油剂在油藏中波及到的孔隙体 积与油藏总孔隙体积的比值(%)
无 因 次 产 液/油 指 数
含水(%)
采出程度10%左右时含水上升率、递减率 与初期采油速度关系曲线
各年度投产井递减率情况表(单位:%)
投产时间 (年)
井数 (口)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95及以前 766
12.6 13.3 12.6 13.5 15.9 13.6 15.3
聚驱、深调、压裂
6、吸水指数
两种工作制度下日注水量之差
吸水指数= 两种工作制度下流压之差
日注水量
视吸水指数= 井口压力
7、开发方式和开发井网
开发方式:水驱开发 开发井网:面积井网
二、动态分析简介
1、我厂油田开发的几个基本规律 2、单井分析方法 3、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的几个问题
1、统计规律
不同油田产液、产油指数与含水关系曲线
储层岩石 Cf:1—2×10-6/MPa 地层原油 Cf:10—140×10-4/MPa 地 层 水 Cf:3.7—5× 10-4/MPa
4、地层压力
原始地层压力(Pi):与油藏形成的条件、埋 深及地表的连通状况有关。
压力系数(αp):原始地层压力/同深度静水柱 压力。
压力梯度(Gp) :地层海拔高程每相差一个 单位,相应的压力变化值。

油气藏动态分析: 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油气藏动态分析: 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井配注量。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三、流压变化应采取的措施
2.低流压情况下的措施
①静压合理,抽吸参数偏大的措施:下调 参数、换小泵、间歇抽油; ②静压高,近井地层渗流条件不好的措施: 提高抽吸参数; ③静压低的措施:加强注水、下调油井工 作参数。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谢谢欣赏
3.井底流动压力
定义:指油井在正产生产时所测得的油层中部 压力,也是流体从油层中渗流到井底后的剩余 压力,简称流压,通常用Pwf表示。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一、与压力有关的概念
4.油田平均地层压力
定义:指每一个独立的开发区内,地层压力的 平均值。它反映了油层总体上地层能量的大小。
pK
pK1
pK2 pK3 ...... pKn n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二、压力变化分析
1.地层压力变化
地层压力变化分析,主要分析注采比是否合 理,以及天然能量发育及利用情况。
油层压力下降:注采比小于1,出现亏空,适 当提高注入量,以达到注采平衡。
油层压力上升:注采比大于1,适当提高采液 量或者减少注水量。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二、压力变化分析
1.地层压力变化
(1)地层压力上升的原因
①注水井配注过高; ②注水井全井或层段超注; ③相邻油井堵水; ④油井工作制度调小; ⑤油井机、泵、杆工况差。
(2)地层压力下降的原因
①注水井配注过低; ②注水井全井或层段欠注; ③油井提液; ④油井采取增产措施见效。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二、压力变化分析
3.2.1 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3.2.1油井压力变化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压力的相关概念; 2.掌握引起油井压力变化的原因; 3.掌握油井压力变化应采取的措施。

油藏压力分析及油水界面确定

油藏压力分析及油水界面确定

设计三:油藏压力分析及油水界面确定
一、目的要求
理解油藏压力及压力系统概念,了解油藏压力分布特征及油水界面物理意义,掌握压力计算及油水界面确定方法。

二、步骤及要求
首先由已知条件推导油藏压力及油水界面深度计算公式,以加深对油藏油水界面及各压力概念的理解,推导步骤要求简要明晰;其次,对油藏油层压力、折算压力、压力梯度、压力系数、油水界面等基本概念做出具体文字解释。

三、题意及图示
设A 为水井,B 为油井,油藏油水界面介于二井之间。

已知: B 井测得油层中部压力为P B ,A 井测得水层中部压力为P A ,两井储层中部高差为H AB ,原油密度为ρo ,地层水密度为ρw 。

计算B 井油层中部到油水界面的深度h (参见图5)。

注:压力单位为MPa ;h 和H AB 等深度或高度等单位为m ;油、水密度单位均为t/m 3;
静液柱压力公式P=H ×ρ/100表示(ρ为流体密度,H 为液柱高度)
公示推导如下: P A +P h =P B -P (HAB-h) (1)
P h =h ×ρo /100 (2)
P (HAB-h)=(H AB -h) ×ρw /100 (3)
P=H ×ρ/100 (4)
P HAB =H AB ×ρ/100 (5)
B
图5 某油藏压力及油水界面分布示意
ρ为流体密度(ρo为油密度,ρw为地层水密度) H为油层中部深度
P静水柱压力
联立(1)、(2)、(3)解出h
得出h=(100(PB-PA)-HAB×ρw)/( ρo-ρw)。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地层油高压物性测定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地层油高压物性测定

中国石油大学油层物理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实验七 地层油高压物性测定一、实验目的1.掌握地层油高压物性仪的结构及工作原理;2.掌握地层油的饱和压力、单次脱气的测定方法;3.掌握地层油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密度等参数的确定方法;4.掌握落球法测量地层油粘度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原理1.绘制地层油的体积随压力的关系,在泡点压力前后,曲线的斜率不同,拐点对应的应力即为泡点压力。

2.使PVT筒内的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保持压力不变将PVT筒内一定量的地层油放入分离瓶中,记录放出油的地下体积,记录分离瓶中分出的油、气的体积,便可计算地层油的溶解气油比、体积系数等数据。

3.在地层条件下,钢球在光滑的盛有地层油的标准管中自由下落,通过记录钢球的下落时间,由下式计算原油的粘度:其中 μ- 原油动力粘度,mPa·s; t- 钢球下落时间,s;ρ1、ρ2- 钢球和原油的密度,g/cm3;k- 粘度计常数,与标准管的倾角、钢球的尺寸及密度有关。

三、实验流程图一 高压物性试验装置流程图四、实验步骤1.泡点压力测定⑴粗测泡点压力从地层压力起以恒定的速度退泵,压力以恒定速度降低,当压力下降到速度减慢或不下降甚至回升时,停止退泵。

稳定后的压力即为粗测的泡点压力。

⑵细测泡点压力A.升压至地层压力,让析出的气体完全溶解到油中。

从地层压力开始降压,每降低一定压力(如2.0MPa)记录压力稳定后的泵体积读数。

B.当压力降至泡点压力以下时,油气混合物体积每次增大一定值(如5cm3),记录稳定后的压力(泡点压力前后至少安排四个测点)。

2.一次脱气⑴将PVT筒中的地层原油加压至地层压力,搅拌原油样品使温度、压力均衡,记录泵的读数;⑵取一个干燥洁净的分离瓶称重,将量气瓶充满饱和盐水;⑶将分离瓶安装在橡皮塞上,慢慢打开放油阀门,保持地层压力不变排出一定体积的地层油,当量气瓶液面下降200ml左右时,关闭放油阀门,停止排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t 0 e
cH
式中Δ t --深度为H的地层声波时差,μ s/m Δ t0 --深度为0的地层声波时差,μ s/m c--Δ t与深度H关系直线的斜率,c<0
将上式稍作变换不难得出:
压实地层的声波时差正常趋势线公式
lg t AH B
常用的地层孔隙 压力计算公式 经验系数法 Eaton法、
1 v2 e (1 )(1 2 ) 式中 E
--岩石波松比. 从上式可以看出,纵波传播速度与岩石密度. 弹性系数等有关.而岩石密度和弹性系数又 取决于岩石性质.结构.空隙度以及埋藏深度 等.因此,不同的地层岩性就有不同波速.这样, 只要能测得声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就能
C指数法
C指数法以相对平衡为出发点 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孔隙压力的增加使机械 钻速增加,如果增加泥浆密度使机械钻速恢 复到正常值,则增加的泥浆密度就是地层压 力当量泥浆密度的增量. 前提条件是在保持钻劲参数和岩性不变. C指数法是通过求岩石的压实行系数来求地 层压力的.
C指数法的基本计算公式.
( Ni ) T f (t ) e 200
其中 ε —转速指数,无因次 r1,r2,r3,r4--系数。
r4
2)地层孔隙压力与岩石强度关系模型的建立 岩石强度与井底压差的关系
ARS RS 0 f 3 (p) f 3 (p) a arctg[bp c] d
根据现场大量录井资料、地质资料和测试资料, 回归得出岩石强度与井底压差的关系如下
三、 钻后评估
意义
利用钻后的测井资料和钻井地质资料评价地层 孔隙压力的技术。
特点
测井评价是地层孔隙压力评价的有效方法之一 其方法简单、精度高,得到广泛的应用。
常用评价地层孔隙压力的测井方法
声波测井法 感应电导率测井法 密度测井法 中子测井法
声波在岩石中传播时,同时产生纵波和横波. 纵波波速均为横波的1.73倍,能较先到达接 收装置,目前声波测井主要研究纵波在地层 中的传播规律. 纵波在地层中传播速度表示如下:
dp指数法
1.dc指数法
dc指数法是在机械钻速法的基础上提出来 模式
3.282 lg( ) n NT dc 0.684 W m lg( ) D

T--钻时,min/m N--转盘转速,r/min W--钻压,KN D--钻头直径,m ρ n--地层水密度,g/cm3 ρ m--实际使用的钻井液密度, g/cm3
局限性
预测精度不高 预测结果只能作为钻井设计的参考
原理
纵波速度是预测地层孔隙压力的 主要依据。 影响地震纵波传播速度的因素
岩石的类型 埋深和结构
地震预测地层孔隙压力模式
直接预测法、 等效深度法、 和图板预测法
提高地震预测的精度的措施
地震资料的质量 解释工作水平 建立合理有效的地震层速度模型 钻井和地质资料越全面
等效深度法
声波时差曲线
1)经验系数法
计算公式
该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对于低的正压差值Δ P, 它具有近似 的指数形式,这个特性可在随钻录井中得 到很好的验证。 第二,当Δ P为高值时,岩石强度达到最大 值,这种性质在实验室对页岩作三轴实验 时得到了证明。 第三,在欠平衡钻井条件下,Δ P的微小变 化可引起岩石强度显著的变化,也就是说 本模型对异常压力地层反应非常敏感。
可根据邻井或本井上部井段录井数据, 确定式中的参数a,b,c,d的值。
根据录井资料,计算出岩石强度与其对应的井 底压差数据,对所的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可得如 下函数关系模型:
p a tg{ [(ARs
RS 0 ) /( RSmax / RS 0 )] c} b
式中 Δ P—压差,Mpa; Rsmax—在过平衡钻井条件下的最大岩石 强度,kPa; ARS—平均岩石强度, kPa; RS0—压差为零时的岩石强度, kPa; a,b,c--常数。
井号 Q002 Q002 Q002 Q3 Q3 Q001A Q001A J1
井深 (m) 3560 4098 4777 3360 3990 3360 4480 3820
5)特点
岩石强度法通过在渤海油田和新疆塔西南油田 两探区多口井的现场试验,具体可归纳出如下 特点:
克服了常用的 dc 指数法的不足,考虑了钻头类型、钻 头水力工况及水力因素的影响;不需建立趋势线,人 为影响因素少。 岩石强度法是建立在对岩石物性的研究的基础上的, 从理论上讲,它对所检测地层岩性没有太严格的限制, 它的使用范围广。 岩石强度法检测地层孔隙压力,经过现场初步应用, 其检测结果精度高,大大高于常用的 dc 指数法,证明 该方法是一有效、可行的随钻地层孔隙压力检测方法
根据实际钻速和泥浆密度,求出各岩层的压 实性系数c值. 在钻遇可能的压力过渡带时,求出使钻速恢 复到正常压力段作序的泥浆密度,也叫达到 新平衡所需的泥浆密度. 计算出泥浆密度增量. 根据本地区的正常压力,计算要求的孔隙压 力.
使用c指数法的注意事项
泥浆密度的确定.在计算c 指数和地层压力时,应采用井底 压力当量泥浆密度. 钻遇压力过渡带时,为避免很快钻遇高压过渡带,往往把钻 压转速降低,已达到减慢钻速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用c指 数法监测地层压力需要对机械钻速加以校正 ,修正公式如 h e v K P' N a 下: 当泥浆密度较底时,c值对地层压力变化很敏感,只要地层压 力稍有变化,C值变化很大.计算C值时不要选用压力过度带 的数据来计算,应在正常压力井段或地层压力基本不变的 井段计算C值,同时,还可用实测压力加以校核
1)岩石强度模型的建立
岩石强度是根据现场随钻采集的钻井地质 数据,包括井深、钻压、转速、钻井液密 度、排量、钻头扭矩、钻头特性及地层岩 性等参数来评估岩石强度 用岩石强度与地层孔隙压力之间的关系模 型来计算地层孔隙压力。
(1)岩石强度模型
RS Af W) f2 (N) f3 (R) f4 (Bs ) f5 (Eff ) 1( f6 (BT ) f7 (Lith) f8 (p) f9 (Hyd )
地层压力评估技术
概述 原始地层压力评估
钻前评估技术 随钻评估技术 钻后评估技术
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地层压力预测
一、钻前评估技术
意义
无钻井资料的新探区来说,是获得孔隙压力数 据的重要途径
方法
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地层孔隙压力及破裂压力
根据地层中声波速度和地层中孔隙压力之间的关系, 计算出地层孔隙压力。
钻头水利因素 钻头类型 地质情况等因素
目前对这些问题正在进行研究解决
2. 岩石强度法
岩石强度法检测地层压力原理
正常地层在其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随着岩层埋 藏深度的增加,岩石的压实程度相应增加,地 层的孔隙度减小,钻进时岩石所表现出的强度 增加。 大多数类型的岩石,其岩石强度的变化与地层 的孔隙压力有必然的联系. 利用这一规律可在钻进过程中及时发现井下异 常压力。
2 计 算 dc 3. 绘制dc-H曲线图



一般使用半对数座标。 横坐标用对数座标代表 dc 值。纵座标用线 性座标代表井深H dc-H曲线的组成。 1)正常压力带:H 越大 则dc越大 2)过渡带:钻速开始增加,dc逐渐变 小。 3) 异常高压带:钻速达到最大, dc 指数降 到最小并趋于稳定。
式中 A--系数; W--井底压力,KN; N--转速,r/min; R--钻速,m/h; BS--钻头直径,m; BT--钻头类型; Lith--地层岩性; Δ P--井底压差,Mpa; Hyd--水利因素; Eff--钻头磨损因素。
(2)对公式可作进一步简化得
W N Q r2 r1 RS A ( Ed ) ( ) f (t ) r3 Dh Dn R ( Bs )
判别出地层的性质.
1.声波测井法
地层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关系 t t ma t f t ma
式中 φ -- 岩石孔隙度,%; Δ t--岩层声波时差测量值,μ s/m; Δ tma --岩层骨架声波时差,μ s/m; Δ tf--岩层孔隙中的流体声波时 差,μ s/m 。
地层声波时差与孔隙度在正常压实的地层 中的相似公式:
d ch 1)反算法: p h dc0 式中 dch 正常趋势线上的dc值 dco- 实际计算的dc值 p-所求深度的地层当量泥密度。 h-正常压力当量密度。 2) 等效深度法 p p H AG0 H0 (G0 GH )
Dc指数法的适用条件
dc指数法只适用于正常沉积压实的泥 页岩地层 受其它许多因素的影响
4)现场应用
在新疆塔西南巴楚地区琼002井、琼001A井、伽1井和琼3井,对岩石 强度法进行实验,将其试验结果与现场地层测试资料分别进行了对比
岩石强度法 dc 指数法预测值一实测值对比 岩石强度法 Dc 指数法 实测压力梯 度当量密度 压力梯度 误差 压力梯度 误差 (g/cm3) (g/cm3) (%) (g/cm3) (%) 1.56 1.59 1.92 1.46 6.41 1.83 1.86 1.64 1.61 12.02 1.81 1.83 1.11 1.55 8.84 1.12 1.20 7.14 1.32 17.86 1.50 1.62 8.0 1.36 9.33 1.53 1.54 0.65 1.45 5.23 1.58 1.648 4.44 1.68 6.33 1.20 1.24 3.33 1.36 13.33
logvh1 logvh 2
c 1 c 2
1,2--泥浆密度; vh1,vh2--机械钻速, c--岩石压实密度. C值取决于岩石的压实性.对于同一岩性地层其c值 是不变的.
log(3.28vh1 ) 2 1 log(3.28vh 2 )
1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