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研究理论简介

合集下载

第五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五章新闻媒介的受众

二、新闻受众有哪些权益
1、知的权利 即新闻受众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从新闻媒介获
得各种信息。这是受众最基本的权利,媒介有 义务提供受众需知、应知、欲知的重要信息。 2、言的权利 即按照法律规定,有权通过新闻媒介充分表达 自己的意见和开展自由讨论。媒介应是公众发 表意见的重要渠道和进行交流的重要阵地。
化。 二、受众的分类(略)
第三节 受众需求和受众心理
一、新闻受众的需求 (一)物质功利需求 1、供给重要事物的消息及意见的需求 2、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需求 3、扩大社会接触面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 4、文化教育的需求
(二)精神情感需求
此类需求可与受众传媒接触的动机相联系。美 国传播学者墨利尔和罗文斯坦在其合著的《人、 媒介与讯息》一书中,认为受众有三种基本动 机:寂寞、好奇心和自我表现。他们认为,人 基本上是寂寞的,需要大众传媒做伴。传媒可 综合性地提供消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人们 渴望获得消息,目的在于获得他们偏见的佐证, 获得哲学与宗教的安全与指引,但他们最大的 目标是希望这些消息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就与快 乐。
2、受众个性差异论
受众个性差异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 学者梅尔文·德佛勒提出来的。
该理论认为,受众和媒介并非直接对接,还存 在“缓冲体”,即个性差异。受众存在着兴趣、 爱好、欲望、人格特征、心理结构等差异,对 同一信息会有不同的反应。个性差异论最重要 的发现是选择性注意和选择性理解这一观点的 提出,即受众会受他们预存立场的影响,只注 意与他们原有爱好、倾向相一致的新闻,并赋 予自己的解释。
二、如何进行受众定位 ——确定核心受众群
1、受众区域定位 2、受众职业和身份定位 3、受众的年龄定位 4、受众文化教育程度定位
感 谢
感 谢

受众理论~

受众理论~

谢谢观看
受众理论
满足需求论
受众
•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目的地“,是信 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受众是 传播效果的“显示器”,是职业传播 者是否够格的评判者。没有受众的反 应就不能真正地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 效能和效率。
受众特点及基本权利
特点: 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
基本权利: 选择权,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 督权,隐私权
Ps:接受VS接收 接收是对固有观点的巩固,接受是要改 变已有的成见。施拉姆指出:针对受众以 往没有的或不牢固的观念,媒介可以有直 接的效果,但对于改变受众已有的观念或 信仰,媒介就显得无能为力。
• 满足需求论的提出对于媒体的要求变得更 为严苛。大众媒介想要获得成功,就不仅 要尽力了解受众对什么感兴趣,还要了解 为什么感兴趣,以吸引受众,增加收视率 收听率,在商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只 有获得受众喜爱,让受众变接收为接受, 才能稳定受众数量,获得媒介成功。
受众研究的理论
• 个人差异论
• 社会类型论
• 社会关系论 • 满足需要论
• 社会参与论
“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 马克思
满足需要论
• 满足需要论又名使用与满足论,研究媒介 和受众的关系,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 理论的研究焦点是“受众”,主张以受众 为本位,强调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 导性作用,并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 求”的个人,同时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 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而受 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 得到“满足”的过程。
受众所需要求与媒介提供的满足
受众需要的社会根源
社会环境: •产生紧张与冲突 •创造要求注意的问题意识 •减少满足一定需要的机会 •突出一定的价值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受众理论

受众理论
2大众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以上四种不同的受传者理论各自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反应情况的一些因素虽然他们都不能面面俱到地解释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一切因素
第二节
受众研究经典理论
第101页
在西方大众传播研究初兴之时,曾经流行把 受众当做“靶子”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大众传播的受众是被动的、 相对而言无自卫能力的“靶子”,很容易被媒介 射出的“子弹”——信息——所击倒。但是,后 来的实证研究发现,受众往往并未被大众传播的 “子弹”击倒。研究结果表明几种类型的情况与 “靶子论”的描述全然不符。传播者提出了一系 列的新理论,这些新的受众理论承认受众的主观 能动性,承认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
不足 :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的受众成员并不见得 一定会对同一媒介信息作出同样的反应。例如同 是女性,许多女性非常关心有化妆品、时装等的 信息,但也有女性对这类信息兴趣平平,更关注 文化、艺术的信息。 社会群体的特征虽是对受众成员产生影响的 一种因素,但并非唯一的因素,而是和心理因素 等一系列共同影响受众的信息接受行为的。
社会关系论
四、受众的文化规范论
主要从传播媒介出发,认为大众传播的内容 会促使受众发生种种变化 主要观点: 1、传播媒介能够对受众产生很大的影响,足以使 受众长生新的观念,并按照媒介所树立的文化道 德规范行事,并依此对信息进行是非判断。 2、大众传播具有“议程设置”功能
结语……
以上四种不同的受传者理论,各自从不同的 侧面,探讨了影响受众对大众传播内容的接受和 反应情况的一些因素,虽然他们都不能面面俱到 地解释影响受众信息接收行为的一切因素。 大众传播的受众是由心理特点各异的成员组 成的,同时又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并都有自 己的生活圈子和种种社会关系,各受众又有自己 所属民族的文化传统及社会的影响……的确是一 种复杂的现象。为了更好理解这一现象,应该重 视对各种中介因素分析、研究。

西方受众理论研究发展综述图

西方受众理论研究发展综述图

西方受众理论研究发展综述图一、引论:受众研究的不同传统和不同的受众观传播学中有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的区分。

而这样的区分还有一段故事。

1938年,阿多诺应拉扎斯菲尔德的邀请到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所担任音乐部门的负责人。

但阿多诺在两方面很不适应:一是洛克菲勒财团赞助研究所,使得研究不能批评美国现存的商业广播体制;二是研究所的经验研究方法。

1939年,洛克菲勒财团停止赞助,阿多诺也离开了研究所。

1941年,拉扎斯菲尔德发表了一篇题为《传播学的管理研究和批判研究》的论文,首次命名了批判研究。

经验研究和批判研究这两种泾渭分明的传统,不仅仅是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区别问题,也是受众观的问题。

1、什么是受众?受众(audience)一语,最初指演讲的听众,后来也兼指观看戏剧、体育竞技的观众。

1456年,德国人古滕堡在羊皮纸上印刷了《圣经》,使受众的意义有了实质性的扩张。

信息通过机械几乎无限地复制,受众的数量大大增加了,受众也不再需要和传播者处于同一时空内。

现在意义上的“受众”,是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的统称,是随着大众传播的产生而产生的。

大众传播的“大众”,本意只是“大规模的”。

但是,在西方社会学中,大众是一个有着严格界定和特殊含义的术语。

对大众传播的受众的考察,首先就必须从对“大众”这个概念的考察开始。

原因很简单,没有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英、美、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得人口城市化,工商业发达,广告增多;印刷、造纸技术的革新,降低了报纸的发行成本;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报纸的读者面,广大市民(无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成为报纸的读者对象。

此外,资本主义的政治民主化,也削弱了对媒介的政治控制。

报纸成为商品,媒介成为经济上独立的企业,其直接目的是赚取利润,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广告费。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新闻面广、文字通俗的商业报纸(廉价报纸)取代政党报纸成为主流,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报纸大众化时期(商业报刊时期)。

受众研究二2

受众研究二2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 子看见缠绵,留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革 命家看见排满。
——鲁迅
对传播的启示:
大众传播媒介的效果既非一致的、强大 的,也非直接的;个人间的相互影响极大 地制约和影响着媒介效果。 意见领袖在传播中的重要中介作用。
5、文化规范论德弗勒提出的一Fra bibliotek传播效果理论。
印刷媒介
实用动机、 休息动机、
夸耀动机、 逃避动机等
受众研究
(2)调查研究
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4年美国学者赫佐格对收听广播连 续剧的女性听众进行了调查,并撰写了题 为《我们对于白天播放的连续节目的听众 究竟知道什么?》论文。
广播媒介
竞争、求知、 自我评价
逃避日常的烦恼、 寻找代理参加的幻觉
对传播的启示:
大众媒介根据受众的社会类型性进行有针 对性的信息传播,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 力,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而不同社会类 型的受众,也会将接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 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
4、社会关系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不是孤立的个体,也不仅仅 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被种种社会关系左右他们对信息的选择。一方 面,受众个体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另一方面, 受众与有关社会群体之间也不断地相互影响。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 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 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 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5、“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积极意义
• 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 媒介内容进行的选择活动,具有“能动 性”,纠正了大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 动”的观点。 • 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 了受众对于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 • 强调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效用, 是对20世纪40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 无力的“有限效果论”的一种有益矫正。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

受众研究得主要理论:一、大众传播得“受众”:所有信息接受者得群体二、早期得受众研究:受众就是非常被动得,信息传播出去就会产生效果。

后认识到不那么被动得。

三、受众研究得经典理论:1、个人差异论:认为每个人成长环境与社会经济都不同,后天形成得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在媒介提供信息得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差异而做出不同选择、理解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受众得社会关系对媒介得接受有很强得影响。

有加强有削弱4、使用与满足论受众得心里选择过程:一、选择性注意与接触:受众对媒介有极强得接受性,她们会从自己原有得意见、兴趣出发,接触与原有态度较为一致得信息,而尽量回避那些与己见不一致得信息。

二、选择性理解:人们在选择接触某种信息后,总就是倾向将信息内容瞧作就是与自己原有意见相一致得,即使在接受到与自己观点相侼得信息时,人们也会将她们曲解为与自己观点相一致得观点。

三、选择性记忆:人们倾向于记住传播内容中与自己观点一致得一部分,而忘掉与自己观点不一致得部分。

传播内容:一、信息得概念: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得反映1、普通含义上得消息、情况等2、信息科学中得信息3、哲学角度得信息二、信息得分类:1、维持性信息:只告诉我们事件,不需要我们做什么2、指导或教育性信息:3、复原性与刺激性信息:娱乐三、对信息流量得控制:过低:导致国家生产力落后过高:使社会节奏过快,人们会处在压力心里状态,造成人们心理麻木、恐慌四、从信息社会到知识经济社会:符号:一、符号得概念:(信息就是以符号得形式传播得)二、符号得构成:能指:声响、形象-———偶然得、约定俗成、变动所指:意义、内容三、语言符号得陷阱:1、语言就是静态得,实际就是动态得2、语言就是有限得,实际就是无限得3、语言就是抽象得,实际就是具体得四、语言失当现象:1、死线抽象。

只能在抽象范围、抽象水平瞧问题,详略不得当2、忽视差异。

3、非此即彼。

4、自我投射。

五、非语言符号:直接刺激人感官得符号1、作用:(1)补充语言符号得不足(4)否定(2)替代(5)重复(3)强调(6)调节2、类型:(1)体语:动作姿势表情(2)类语言:外貌与衣着(3)类语言:人们发出得有声但无固定语义得符号(4)空间与距离:(5)艺术符号:音乐舞蹈视觉艺术媒介分析:一、著作:《帝国与传播》《传播得偏向》二、传播得两大类:传统得与现代得(口语、书面语与大众传播)三、传播媒介得偏倚性:1、时间与空间媒介:(1)具有长久保存倾向,可克服时间限制(2)具有远距离运送得倾向,可克服空间得现实2、传播得偏倚与社会:(1)偏倚:培养人们历史感养成对宗教得尊重(2)偏倚世俗社会兴起,有利于科技发展麦克卢汉得媒体决定论:一、麦克卢汉与她得著作,过分强调了媒体作用,缺乏论证。

社会心理学受众

社会心理学受众
社会心理学受众
5
第5页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
三、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态 势看,受众特点有哪些?
1、众多性。 2、混杂性。 3、分散性。 4、隐匿性。
4/21/2024
社会心理学受众
6
第6页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
四、就受众接收信息内在机制看,受众 有什么特点?
1、受众含有自在性。 2、受众含有自主性。 3、受众含有自述性。 4、受众含有归属性。
八、受众心理效应是什么?
受众心理效应是指传输活动中一些心理现
象对传输过程和传输效果影响。受众心理效应 主要有以下六种:
1、威信效应
2、“名片”效应。
3、“自己人”效应
4、晕轮效应 5、投射效应
6、从众效应
4/21/2024
社会心理学受众
32
第32页
九、受众心理倾向有哪些? 第三节 受众心理 1、共性心理。这是指受众在信息接收中所含 有大致相同心理活动倾向。 2、个性心理。受传者因为先天遗传和后天习 惯与实践不一样,使其在兴趣、兴趣、气质、 性格等方面形成了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心理特 征,这就叫个性心理。 3、顺向心理。这是一个含有主动、正面意义 和顺应传者或媒介意愿心理活动倾向。 4、逆向心理。这指受众受某种预存立场、思 维定势影响产生了与传输者正确观点相抵牾思 想情绪或心理倾向。
4/21/2024
社会心理学受众
20
第20页
第二节 受众研究理论
五、什么是社会参加论?
社会参加论又叫受众介入论。其主要观点 归纳以下:
1、大众传输媒介应是公众讲坛,而不是少数 人传声筒;
2、公民及其团体既是讯息接收者,又是讯息 传输者;
4/21/202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受众理论的贡献 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虽然属于传播 学中效果研究的一个环节,但实质上是对 群体中的人进行关注。 在方法上,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 研究。
2.霍夫兰:控制实验的态度研究 2.霍夫兰:控制实验的态度研究 研究社会交往以及态度和信念改变的先驱,耶鲁 学派的领导人。 第一,最早注意到个人差异的心理学家,后经德 弗勒(1970)修改——个人差异论 弗勒(1970)修改——个人差异论 第二,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打破了“魔弹论” 第二,对军事教育电影的研究打破了“魔弹论” 的神话 第三, 第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完善了把心理学控制实 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形成了与“ 验的方法用于传播效果的研究,形成了与“实地 研究”相对应的“实验室研究” 研究”相对应的“实验室研究”
奥斯古德的调和理论 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和谐理论: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注意、选择性记忆 卡茨:态度改变的功能取向研究 说服的新模式
(三)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研究
心理学家关注个体“态度、认知” 心理学家关注个体“态度、认知”,社会学 家更关注的是群体的“行为” 家更关注的是群体的“行为”。 1.拉扎斯菲尔德:大众媒介与选举行为 1.拉扎斯菲尔德:大众媒介与选举行为 两级传播 受众分割 2.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多级传播 2.罗杰斯-休梅克:创新的扩散——多级传播
受众研究理论
受众学说: 受众学说:多维学术视野的观照与启迪 作 者:臧海群,张晨阳 著 出 版 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出版时间:2007年12月
1.批判学派认为,迷现象的产生,是传媒进行操纵和剥削的明证, 1.批判学派认为,迷现象的产生,是传媒进行操纵和剥削的明证, 批判学派认为 费斯克认为,迷现象反映出不是媒介操纵,而是受众的“ 费斯克认为,迷现象反映出不是媒介操纵,而是受众的“生产 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说法,结合实例予以说。 力”,你是如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说法,结合实例予以说。 2.收视率既然无法真正反映受众需要?那它反映了什么?为什么 2.收视率既然无法真正反映受众需要 那它反映了什么? 收视率既然无法真正反映受众需要? 还要坚持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呢? 还要坚持以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依据呢? 3.研究重复收视有何意义? 3.研究重复收视有何意义 研究重复收视有何意义? 4.效果研究中的受众,与作为受众研究的受众有何不同?你能结 4.效果研究中的受众 与作为受众研究的受众有何不同? 效果研究中的受众, 合传播效果研究,谈谈效果研究中的受众演变的过程吗? 合传播效果研究,谈谈效果研究中的受众演变的过程吗? 5.你在消费媒介的时候积极性如何?例如,会仔细考虑选择什么 5.你在消费媒介的时候积极性如何 例如, 你在消费媒介的时候积极性如何? 电视节目或网站吗?会对某一种媒介更积极些吗?为什么? 电视节目或网站吗?会对某一种媒介更积极些吗?为什么? 6.请描述你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使用行为,如,什么时候什么情境 6.请描述你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使用行为 请描述你日常生活中的媒介使用行为, 你会使用某一种媒介,是否带有目的性,如果是有目的的, 你会使用某一种媒介,是否带有目的性,如果是有目的的,请问 你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列举你经常使用的媒介(具体频道、 你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列举你经常使用的媒介(具体频道、 节目、报纸、网站),并写出你并结合所学知识, ),并写出你并结合所学知识 节目、报纸、网站),并写出你并结合所学知识,并分析影响你 的媒介使用行为产生的各种因素。 的媒介使用行为产生的各种因素。
认知心理学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和西方兴起,70年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和西方兴起,70年 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研究一个主要方向。 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和学 习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 维和语言等。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 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 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 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 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 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 两种取向:社会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方向的社会心理学
(二)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的批判 文化工业: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 单向度的人
(三)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 1.公共领域:从批判的大众到消费的大众 1.公共领域:从批判的大众到消费的大众 2. 社会交往与行为理论
四、受众:市场、商品与意义生产者的学说
(一)作为市场的大众 (二)作为商品的受众 (三)作为意义生产者的阅听人 1.两种经济: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 1.两种经济: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
纽科姆的对称理论 纽科姆A 模式(Newcomb‘ A纽科姆A-B-X模式(Newcomb‘s A-B-X Model) 一种关于认知过程中人际互动与认知系统的变化及 态度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假说。 它由3种要素、4 它由3种要素、4种关系构成。 3种要素是: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 种要素是: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 4种关系是:A-B感情关系,A-X 认知关系, 种关系是:A 感情关系,A- B—A感情反馈(B对A-B感情关系的认知),B-X 感情反馈(B 感情关系的认知),B- 认知反馈(B 认知反馈(B对A-X认知关系的认知)。
一、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的经验研究
(一)效果研究中的受众 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 强效果—弱效果—适度效果—强大效果 纯粹被动—主动— 纯粹被动—主动—相对主动 关注点:受众认知、态度和行为 受众类型统计等 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扩展到政治制度、 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扩展到政治制度、 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社会意识形态等和受众之间 关联的宏观效果,如U&G理论、议程设置、沉默螺 关联的宏观效果,如U&G理论、议程设置、沉默螺 旋、知识沟、涵化效果等。 方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等
现举例说明这种三角关系。 今有认知主体P(女 今有认知主体P 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 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 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 (男青年O 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 1.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这是一种平衡状态。 2.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这也是一种平衡 状态。 3.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这就 持赞成态度,对X 造成了不平衡状态。 在第三种情况下,P 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 1.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 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 2.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 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 作的需要; 3.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 劝说O
2.诠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communities 2.诠释共同体interpretive 费什认为,诠释共同体是由具有共有诠释 策略的人们所组成的阅读群体。 诠释策略是理解诠释共同体的关键概念, 它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阅读文本的方式, 而是关于写作文本、构造文本特性、指定 文本意图的策略。 诠释策略先于阅读行为而存在,并且决定 了所读之物的意义和形态。
(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研究 1.勒温:团体动力学 1.勒温:团体动力学 团体决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的集合,而是有 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作为团体它不是由 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取决于团体成员相 互依存的那种内在的关系。由此认为,虽然团体 的行动要看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 来的一个团体有着很强的纽带使个体成员的动机 与团体目标几乎混为一体,难以区分。所以一般 说来,引起社会团体变化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 改变个体容易得多。这就是整体比部分重要得多 的场论的基本思想。 把关现象
(四)传播学中的受众研究
1.使用与满足理论 1.使用与满足理论 2.涵化理论:主流化与共鸣效果 2.涵化理论:主流化与共鸣效果 3.知沟理论 3.知沟理论 4.议程设置理论 4.议程设置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5.沉默的螺旋理论
二、受众:公众、文化工业与公共 领域的理论
(一)作为公民的受众 1.社会责任论 1.社会责任论 2.受众的权利 2.受众的权利 知情权、隐私权、媒介接近权
3.认知一致理论 3.认知一致理论 海德的平衡理论 海德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 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 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他以 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 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 ,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 闭系统,被称为P 闭系统,被称为P-O-X三角 。处在三角某一端点的 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 有两种可能 —— 正的或负的 。它们都是由主体P的 。它们都是由主体P 认知和态度决定的。判断当前起作用的P 认知和态度决定的。判断当前起作用的P-O-X三角是 处在何种状态,首先将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按其 正负特点分别取+1或-1 正负特点分别取+1或-1为标志;然后将三角上所 有+1或-1的值相乘,如果所得之积的结果是+1 有+1或-1的值相乘,如果所得之积的结果是+1, 则此三角的状态是平衡的,反之,三角的状态是不平 衡的。 当人与他人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处在不平衡状 态时,人体验到不愉快。不愉快的体验可以作为一种 动机,驱使人采用多种方式,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 衡状态。
(二)研究的学术背景简介 社会学、心理学的联姻 (1)社会学:大众和大众社会理论 (2)心理学:行为主义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S(刺激)—R(反应) (刺激)— 对传播心理研究的影响: 采用客观的实证的研究方法,通过可观察和 测量的行为或态度变化来研究传播现象,只 强调客观、完全排斥内省,忽视了受众的任 何主动性的作用 实验法进行社会研究,只能以即时短期效果 作为研究对象,当未能发现态度的改变时, 就只能解释为效果是强化而不是改变或是没 有效果 重视习惯研究,认为“人格是习惯的派生物” 重视习惯研究,认为“人格是习惯的派生物”
五、审美经验和文化研究中的“阅听人”
(一)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 作者——文本——读者 作者——文本——读者 1.接受美学 1.接受美学 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亦被称为“接受理 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亦被称为“ 论”、“接受与效果研究” 接受与效果研究” 这种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范畴是,部分受众的“ 这种内容分析法的研究范畴是,部分受众的“协商 "(negotiation)与 反对"(opposition)。 "(negotiation)与"反对"(opposition)。这意味着文献 (可能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其他创作型作品)的内容 可能是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其他创作型作品) 不是为受众被动接受的,而是读者、 不是为受众被动接受的,而是读者、观众基于他们各自文 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主动解读的。 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之上主动解读的。简而言之,文本意义 并不在文字本身,而是在文字和读者两者互动的过程中解 读出来的。 读者和作者的共同点越少,读者就越难理解作者的意图。 从而可以推出,如果两个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区别 从而可以推出,如果两个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区别 很大,他们读到的文本便会有极大差异。 很大,他们读到的文本便会有极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