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替普酶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

《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抗血栓药物围手术期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2020)要点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以及对血栓性疾病管理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患者在外科手术患者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和纤溶药物。
术前长期服用抗血栓药物(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围手术期如继续服用可增加手术出血风险,而停用则可致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增加。
鉴于出血和血栓栓塞对患者近远期预后均有重要不良影响,如何平衡两种风险至关重要,有时需多学科协作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患者管理方案。
一、临床常用抗血栓药物根据作用不同可分成3类:(1)抗凝药物:抑制凝血过程;(2)抗血小板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3)纤溶药物:通过诱导纤维蛋白降解使已经形成的血栓溶解。
(一)抗凝药物1.维生素K拮抗剂(VKA):华法林是VKA中最常用的一种,其治疗剂量区间较为狭窄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体重、饮食情况等均可影响患者对该药物的敏感性;同时华法林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途径代谢,这也使其易发生药物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临床抗凝治疗中需进行抗凝强度监测,以国际标准比值(INR)为监控目标,控制INR在2.0~3.0之间。
服用华法林后12~18h起效,36~48h 达到抗凝高峰,单次给药持续时间为2~5d,多次给药则可持续4~5d。
由于本品为间接作用的抗凝药,半衰期长,给药5~7d后疗效才可稳定,故维持量是否足够务必观察5~7d后才能判断。
2.非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抗凝药:这类药物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直接a因子抑制剂。
其中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艾多沙班、利伐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口服抗凝药,又称为非维生素K拮抗剂类口服抗凝剂(NOAC)。
3.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磺达肝癸钠):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结合和激活抗凝血酶,间接抑制凝血因子,主要是因子a和因子a的活性,从而起到抗凝作用。
瑞通立(瑞替普酶)资料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应用于心肌梗死治疗
1980s
• 证实梗死动脉血栓性栓塞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的主要原因
1959年
• 链激酶首次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2009年版)
溶 栓 治 疗 概 况
Switzerland/Austria Scandinavia Germany Italy Turkey Eastern Europe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rt-PA
消化道出血
Ⅱ期临床研究—安全性
2.4% 1.8% 1.6% 0.9% 0.8% 1.8% 1.8%
0.0%
rPA
35天内药物相关死亡率
rt-PA
7天内死亡率
两组间溶栓后7天、35天内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瑞通立安全性与rt-PA相当
相对于rt-PA,瑞通立具有以下特点
方便:两次静推,不需要根据体重调节剂量
2010.1.23
经与会专家充分讨论,一致认为该项目设计合理,研究资 料完整,数据真实可信。鉴于该产品有18个半胱氨酸,可 形成9对二硫键,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后复性极其困难。此
项目成功解决这一难题,建立高效的复性工艺并实现产业
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瑞通立上市后进一步证明该产 品起效迅速、再通率高、体内半衰期长、副作用小、使用
RAPID-1
临床研究
RAPID-2
Ⅱ期临床研究 国内其他临床观察
RAPID-I
试验目的
-瑞替普酶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和阿替普酶标准用法 治疗STEMI疗效的评价
研究方法 – 多中心、随机、平行的临床研究( 606例)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全文)

瑞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全文)【摘要】目的观察国产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将131例AMI患者随机分两组,瑞替普酶组72例,先给低分子肝素4250U皮下注射,之后给予瑞替普酶10U溶于10ml0.9%氯化钠溶液,5min静脉推注,如溶栓未成功30分钟后重复给药一次;尿激酶组59例,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100ml0.9%氯化钠溶液,30min静脉滴注。
两组均用皮下肝素,其余治疗也相同。
溶栓后1周后行冠脉造影,了解TIMI血流情况及血管狭窄情况。
结果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的血管总开通率、TIMI3级血流及开通时间分别为78.9%与56.3%;57.6%与41.7%;0.73±0.42)h与(1.61±0.63)h(P<0.05)。
副作用:轻度出血率在瑞替普酶与尿激酶组分别为4.8%与8.2%。
结论瑞替普酶治疗AMI血管开通率高,副作用小。
【关键词】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尿激酶;开通率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血管恢复再灌注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其优点有使用方便,快捷,方法简单,易于开展。
本文总结了使用国产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对131例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的观察结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科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住的131例ST 段抬高性AMI患者,期中急性前壁心梗79例(包括前间壁、局限前壁、广泛前壁),急性下壁52例(包括下壁、正后壁及右室)。
胸痛<6h入院者74例,6~12h者32例。
131例患者的诊断标准、溶栓适应证与禁忌证均符合“急性心梗溶栓治疗参考方案”[1]确定的标准。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瑞替普酶组与尿激酶组,瑞替普酶组72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41~74岁,平均(58.3±7.6)岁;尿激酶组59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45~75岁,平均(59.7±8.9)岁。
2023年瑞替普酶行业市场研究报告

2023年瑞替普酶行业市场研究报告瑞替普酶(Rituximab)是一种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蛋白质药物。
它是一种单克隆抗体,可以识别并结合淋巴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从而诱导细胞凋亡和颗粒化作用。
瑞替普酶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将对其行业市场进行详细分析。
一、瑞替普酶市场概况瑞替普酶是一种重要的抗癌药物,具有很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根据调查,截至2018年,全球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约有20万例,其中约有60%需要接受瑞替普酶治疗。
这个庞大的患者数量为瑞替普酶市场提供了巨大的需求。
二、瑞替普酶市场竞争目前,瑞替普酶市场上的竞争主要来自于其他类似的生物制剂,如曲妥珠单抗和利妥昔单抗。
这些药物具有类似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但瑞替普酶的疗效和安全性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此外,瑞替普酶具有较低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并已通过多个国家的药物监管机构的审批。
三、瑞替普酶市场发展趋势1. 不断增长的患者需求: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的增加,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预计在未来几年,瑞替普酶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2. 创新药物的研发:随着生物制剂研发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将进入市场。
这将为瑞替普酶市场带来新的竞争和发展机遇。
3. 医保政策的调整: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正在调整医保政策,力求提供更加普惠和可持续的医疗服务。
这将会影响瑞替普酶的市场定价和使用范围。
四、瑞替普酶市场风险和挑战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越来越多的生物制剂进入市场,瑞替普酶面临着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如何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将是一个关键问题。
2. 价格压力:瑞替普酶的定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产和研发成本。
随着生物制剂生产技术的进步和价格竞争的加剧,瑞替普酶的价格可能面临下降的压力。
3. 临床试验的风险:瑞替普酶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是一个长期而费用昂贵的过程。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包括CT血管成像(CTA)和MR血管成像(MRA ),可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04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与操 作规范
治疗方案制定原则
01
02
03
个体化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 卒中类型、病情严重程度 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
时间窗原则
在发病后尽早启动溶栓治 疗,通常建议在发病后4.5 小时内开始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替奈普酶静脉溶栓 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12-27
目录
• 引言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原理及机制 • 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与评估 • 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与操作规范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 专家共识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急性缺血性卒中概述
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是一种由于 脑部血管突然阻塞导致脑部缺血的急 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 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
替奈普酶药物特性及优势
替奈普酶是一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 活剂(rt-PA),具有选择性激活与纤 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的特性,能够产 生较强的局部溶栓作用。
与其他溶栓药物相比,替奈普酶具有更高的 纤维蛋白特异性,能够降低全身性出血的风 险。
替奈普酶还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较 低的免疫原性,使得其在临床应用 中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严密监测患者情况
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因素,精 确计算溶栓药物剂量,避免过量 使用导致出血风险增加。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 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的出血并发症。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血管再闭塞预防
在溶栓治疗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如抗血小板治疗等,以降低血管 再闭塞的风险。
急性STEMI再灌注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3.0 2.0 1.0 0.0
1.8%
1.6%
0.5% 0–1 2–3 4–6 7 – 12 12 – 24 Time from onset of symptoms to treatment (hours)
The Fibrinolytics Therapy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Lancet. 1994; 343:311.
STEMI再灌注治疗进展及 溶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0)
急性ST段抬高心梗治疗目标
恢复心肌水平再灌注 尽早、完全、持续
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LV功能 避免心力衰竭 解决残余狭窄 和心源性休克
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
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Yusuf S,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suppl II):II-117-II-134. Schrö der R,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5;26:1657-1664.
• 链激酶(SK)和尿激酶 (UK),无溶栓特异性, 开通率较低,出血发生 率较高
常用溶栓药物比较
溶栓药物 尿激酶 链激酶 阿替普酶 瑞替普酶
常规剂量 150万单 位,60min 150万单 位,30~60min 100mg,90min 10MU×2静推, 每次>2min
纤维蛋 白特异 性 否 否 是 是
抗原 性及 过敏 反应 无 有 无 无
纤维蛋 白原消 耗 明显 明显 轻度 中度
90min 再通率 (%) 未知 50 >80 >80
TIMI Ⅲ级 血流 (%) 未知 32 54 60
注:a.体重<60kg,剂量为30mg;每增加10kg,剂量增加5mg;直至体重>90kg,最大剂量为50mg.
2016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的若干注意事项
6、溶栓治疗失败者,应积极进行补救性PCI。 补救性PCI对高危患者有益,但仍有风险,低危患者(如症状缓解且ST 段有所改善,局限于3个心电图导联的下壁梗死)不建议常规造影。
7、临床判断溶栓成功者,3-24小时内进行血管造影,根据血管造影的结果 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一步决定后续的治疗。
如怀疑ICH:
(1)停止溶栓、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2)立即进行影像学检查排除ICH; (3)请神经科和(或)神经外科和血液学专家会诊; (4)确定为 ICH者,根据临床情况,应当输注冻干血浆、鱼精蛋白、血小板 或冷沉淀物。 (5)一旦明确脑实质出血或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出血或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 血肿,给予10单位冷凝蛋白质,新鲜冰冻血浆可以提供Ⅴ因子和Ⅷ因子, 并能增加血容量。 (6)使用普通肝素的患者,用药4小时内可给予鱼精蛋白(1mg鱼精蛋白对抗 100U普通肝素); (7)如果出血时间异常,可输入6~8U的血小板。 (8)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使用甘露醇、气管内插管和高通气降低颅内压力; 考虑外科抽吸血肿治疗。
剂量:
0.25 mg/kg冲击量后,12小时每小时静脉注射 0.5 mg/kg ,随后36小时每小时 0.25 mg/kg),如果12小时内APTT >75s应当减量。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
(1)STEMI症状出现12小时内,心电图两个胸前相邻导联ST段抬高 ≥0.2mV或肢体导联ST段抬高≥0.1mV或新出现的或可能新出 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 (2)STEMI症状出现12~24小时内,而且仍然有缺血症状以及心电 图仍然有ST段抬高。
8、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心绞痛,溶栓治疗不但无益,可能有害。 9、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溶栓可能无效 。
重组蛋白瑞替普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复性研究

重组蛋白瑞替普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复性研究
赵友春;赵淑梅;秦文;王革;张长铠
【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年(卷),期】2003(23)11
【摘要】重组蛋白瑞替普酶是重组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的缺失变异体(reteplase) ,为第三代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溶栓药物 ,具有半衰期长、出血副作用小的特点 ,是有前途的新型溶栓药物。
在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难点是含有 9对二硫键 ,难以提高复性率 ,综述了瑞替普酶的分子生物学及变性和复性研究进展。
【总页数】6页(P42-47)
【关键词】瑞替普酶;分子生物学;复性;血栓性疾病
【作者】赵友春;赵淑梅;秦文;王革;张长铠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枣庄矿业集团中心医院;山东元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64.15
【相关文献】
1.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重组缺失变体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J], 刘波;王文志
2.瑞替普酶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分子伴侣对其复性的影响 [J], 王伟;邹文艺;范清林;宋礼华
3.重组瑞替普酶包涵体制备及其体外复性 [J], 王俊雄;关怡新;姚善泾
4.瑞替普酶融合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条件的优化及其复性 [J], 孙石静;张新元;孙雄华;廖建民;沈子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PA组: 7.5% (P=0.54)
卒中发生率:
rt-PA组: 1.64% r-PA组: 1.79%
结果:两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Topol EJ,Ohman EM,et al.Circulation. 2000;102:1761-1765
25
试 验 单 位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 –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丁文惠) – 辽宁省人民医院(李占全) –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于波) –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孙跃民) – 山东省立医院(商德亚) –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郝玉明) – 河北省人民医院(韩玉平) –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马爱群) –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总医院(张明旭) – 湖南湘雅第三医院(阳国平) – 青海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边惠萍)
INJECT试验 (n=6010)
International Joint Efficacy Comparison of Thrombolytics多中心、随机、 平行对照临床试验
rPA与链激酶死亡率的比较
35 天
14 12 10
6 个月
12.05% 11.02%
8 6 4 2 0
8.90%
9.43%
给药方式
– 瑞替普酶组:10 MU+10 MU,隔30min静推一次 – 阿替普酶组:100 mg,静滴90min
Topol EJ,Ohman EM,et al.Circulation. 2000;102:1761-1765
GUSTO-III 试验结果
30天死亡率:
rt-PA组: 7.2%
纤维蛋白亲和力
纤维蛋白特异性
低
高
高
高
Smalling RW, Hanna GP. In: Califf RM, ed. Thrombolytic Therapy: New Standards of Care. Part 1. 1996:9-15. Weaver WD. Eur Heart J. 1996:17 (suppl F):9-15.
– 瑞替普酶15 MU(单次静推) – 瑞替普酶10 MU+5 MU 给药方式 – 瑞替普酶10 MU+10 MU – 阿替普酶100 mg(第一小时60 mg,其中6-10 mg静推 其余1小时内静滴完,而后以20 mg/h静滴2个小时)
Smalling RW et al. Circulation. 1995;91:2725-2732, with permission.
STEMI治疗演变
4
STEMI现代治疗目标
Yusuf S,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suppl II):II-117-II-134. Schrö der R,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95;26:1657-1664.
5
STEMI再灌注方法
11
不同溶栓药物的比较
溶栓药物 尿激酶 链激酶 阿替普酶 瑞替普酶 替奈普酶 常规剂量 150万单 位,60min 纤维蛋 抗原性 白特异 及过敏 性 反应 否 无 有 无 无 无 纤维蛋 白原消 耗 明显 明显 轻度 中度 极小 90min 再通 率(%) 53 50 >80 >80 75 TIMI 3级 血流(%) 28 32 54 60 63
试验方法
– 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平行的临床研究
入选病例 – 240例(有效统计224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试验方法
– 随机入组瑞通立组与rt-PA组 –瑞替普酶:静脉推注18mg+18mg –rt-PA(阿替普酶):静脉滴注100mg(加速给药法) – 以临床判断指征和90分钟冠脉造影判断溶栓效果
2
STEMI血栓学说
1910年 苏联Obraztsov和Strazhesko首次 描述5例AMI,3例尸解发现冠状动脉有血栓形 成
直至70年代,血栓的作用意见不一 1980年 Dewood等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 表的文章 具有划时代意义 发生时间 血栓检出率 4h 87% STEMI 12-24h 65% 不稳定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血栓形成
150万单 否 位,30~60min 100mg,90min 是 10MU×2,每次 是 >2min 30~50mg根据 是 a 体重
注:a.体重<60kg,剂量为30mg;每增加10kg,剂量增加5mg;直至体重>90kg,最大剂量为50mg.
12
瑞通立的作用机理
纤维蛋白
溶栓
纤溶酶原
r-PA
瑞替普酶(rPA)主要通过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G)形成纤 溶酶(Pm),继而溶解纤维蛋白,成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降解 产物(FDP),达到溶栓的目的。
Adapted from INJECT. Lancet. 1995;346:329-336.
23
GUSTO-III
(全球应用链激酶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开放阻塞性冠状动脉研 究-Ⅲ)
试验目的 – 比较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AMI患者的疗效差异
研究方法
– 随机、开放,随访30天合1年; – 15059例AMI患者,自症状首发时间>30min
栓
患者就诊早(发病≤3h)而不能及时进行介入或虽具急诊PCI,但就 诊至球囊扩张时间与就诊至溶栓开始时间相差>60min且就诊至球囊扩
张时间>90min,应优先考虑溶栓
STEMI
急诊血管重建 (急诊PCI、CABG)
溶栓
溶栓治疗
优点:
快速、有效、经济、简便易行、
无需特殊设备及技术,易于广泛推广
7
溶栓治疗概况
溶栓治疗概况
2000年 后 90年代 急诊PCI的出 现使溶栓临 床应用有所 下降
80年代 证实梗死动脉 血栓栓塞是 STEMI主要原 链激酶首次 因,溶栓开始 用于治疗血栓 用于STEM I 8 栓塞性疾病
更有效:80%以上开通率明显高于尿激酶、链激酶! 更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尿激酶、链激酶! 更方便:两次静推,使用方便
更经济:价格便宜
STEMI患者溶栓适应证
发病12h以内到不具备急诊PCI医院就诊、 不能迅速转运、无溶栓禁
忌证的患者应进行溶栓
发病12~24h仍有进行性缺血性疼痛和至少2个胸前导联或肢体导联 ST段抬高>0.1mV的患者,若无急诊PCI条件,在经过选择的患者也可溶
国内Ⅱ期临床研究—有效性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60min 90min 120min 50.90% 39.30% 77.30% 72.30% rt-PA rPA 96.40% 94.60%
开通更早:rPA的60分钟内临床判断再通率比rt-PA高11.6%
15
临床研究
RAPID-1
临床研究
RAPID-2
国内Ⅱ期临床研究
RAPID-1
(血管造影期Ⅱ期国际瑞替普酶剂量探索研究)
试验目的 -瑞替普酶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和阿替普酶标准用法 治疗STEMI疗效的评价
– 多中心、随机、平行的临床研究(606例) 研究方法 – 18-75岁,急性心梗自症状首发时间<6小时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的分子结构对比
去除糖基化结构,进 一步延长半衰期
(阿替普酶)
(瑞替酶)
溶栓更快速 给药更方便
14
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药理学特性比较
Reteplase (rPA) 分子 非糖基化 小 半衰期 给药方式 12~16 min 静脉注射2次 /30 min Alteplase(tPA) 糖基化 大 3 ~ 6 min 90min 静脉滴注
受试者为发病12h内 AMI患者。 试验组予r-PA: 10MU+10MU; 对照组予链激酶:150 万U静点/60min
链激酶 1.5 MU/60 min (n=2971)
死亡率 (%)
rPA 10 U + 10 U (n=2965)
链激酶 1.5 MU/60 min (n=2971)
rPA 10 U + 10 U (n=2965)
Smalling RW et al. Circulation. 1995;91:2725-2732, with permission.
20
RAPID-2
(心肌梗死时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冠脉再通率比对研究)
试验目的
– 瑞替普酶静脉推注与加速型阿替普酶静脉滴注 对STEMI梗塞动脉再通的疗效比较
研究方法
8
1959年
溶栓广泛 应用于 STEMI
国外仍有近40%患 者接受溶栓;国 内CREATE研究 (2001-2004年中国 )11.5%患者接受 PCI, 52.5%溶栓 ,37.6%未行再灌注
溶栓药物的选择
9
理想的溶栓药物 起效快速 高效 (TIMI 3级血流比例高) 再闭塞率低 半衰期较长,可静脉推注 具有较高纤维蛋白特异性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出血发生率低 无抗原性,过敏反应少见 性价比高
国内Ⅱ期临床研究—安全性
两组间出血发生率及严重程度,P=0.913,无统计学差异
发 生 率 %
瑞替普酶安全性与rt-PA相当
国内Ⅱ期临床研究—安全性
两组间溶栓后7天、35天内死亡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瑞替普酶安全性与rt-PA相当
瑞替普酶特点
更快速:治疗时间35分钟,更快给药;渗透性溶栓,更快开通犯罪血管
83.4
66.1
†
†
81.8*
†
60min
90min 73.3
开 通 率 %
r-PA:10MU+10MU;rt-PA:加速给药法100mg/90min*P<0.01 vs alteplase P<0.05 vs altepl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