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三版新课文(孙健:中庸的修养)

合集下载

《桥》优秀课件

《桥》优秀课件

根据荷载分析和计算结果,对桥梁的结构进 行设计,包括承重构件、支撑体系、连接方 式等。
施工方法设计
维护与管理
根据结构设计,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包括 施工顺序、施工工艺、施工材料等。
根据结构设计和使用要求,制定合理的维护 与管理方案,包括定期检查、维修、更换等 。
03
桥的历史与文化
古代桥梁
木桥
木桥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桥梁形 式之一,多采用原木或粗加工 的木料进行搭建,结构简单,
结构加固
针对桥梁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采取加固措 施,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
支座加固
对桥梁支座进行加固和更换,确保桥梁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
抗震加固
针对地震等自然灾害,采取抗震加固措施,提高 桥梁的抗震性能。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本次课件涵盖了桥的发展历史、分类、结构、设计及维护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 学生全面了解桥梁工程。
,同时施工周期较短。
钢桥
钢桥是近代工业技术的又一重要 成果,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适用于大跨度桥梁建设。
悬索桥
悬索桥是一种利用悬索承受载荷的 桥梁形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有跨度大、自重轻、 造型美观等优点,是近代桥梁中的 一种重要形式。
现代桥梁
斜拉桥
斜拉桥是一种利用斜拉索承受载荷的桥梁形式,具有跨度大、自 重轻、抗风能力强等优点,是现代桥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预应力混凝土桥
预应力混凝土桥是一种采用预应力技术提高承载能力的桥梁形式 ,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组合桥梁
组合桥梁是一种采用多种材料和结构形式组合而成的桥梁形式, 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同时造型美观。
04
桥的工程实例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桥》一课。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阅读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熟练运用。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课文的阅读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座美丽的桥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桥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学习生字词(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新词并理解。

3. 阅读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

4. 例题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出题,进行讲解。

(2)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桥》2. 主要内容:生字词课文阅读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①课文中描述了哪些桥?②作者为什么说“桥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答案:(1)略。

(2)①课文中描述了石桥、木桥、铁桥、拱桥等。

②因为桥连接着两岸,方便人们出行,也象征着友谊、团结和进步。

2. 作业要求:书写工整,回答问题要语句通顺,表达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生字词学习、阅读理解、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课后收集关于桥的图片、故事、诗歌等,下节课分享。

(2)开展“我心中的桥”主题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2024年桥的教学反思7篇

2024年桥的教学反思7篇

2024年桥的教学反思7篇桥的教学反思篇1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

在教学实际中,笔者坚持以新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为指导,对“如何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进行以下思考: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以求获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

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

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育目标的虚幻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核实的不核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

教学工作顾此失彼。

所以每节课后,笔者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时?等等。

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

中学教材关于桥梁的课文

中学教材关于桥梁的课文

中学教材关于桥梁的课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桥梁,起源于人类的最早发展阶段。

古代人类为了跨越河流与峡谷,纷纷开创了搭建桥梁的技术。

而最初的桥梁,常常是简单的木条或草绳构成的吊桥或阶梯。

这些简陋的桥梁虽然易于建造,但也存在很明显的局限性,无法承载重量较大的交通和货物。

直到随着铁器和石料的出现,凝固的塑桥的时代,桥梁建造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桥梁的形式和结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梁桥、拱桥、吊桥、索桥等各种形式的桥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拱桥的建造技术被认为是桥梁建筑中的杰作。

拱桥以其自身的形状特性,在没有使用水泥和铁棒的情况下,能够支撑起巨大的重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当代的索桥,更是突破了传统桥梁建造的界限,以轻巧的结构和高承载力,成为现代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习桥梁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工程建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更可以启发他们对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热爱。

通过学习桥梁的设计和施工过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工程师们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体会到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

桥梁作为城市的“动脉”,也让学生们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城市建设中桥梁的重要性,以及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在中学教材中,桥梁这个话题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学习桥梁的相关知识,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作用,激发他们对科学与技术的热爱和探索。

希望未来的学生们能够以更加开放和创新的视角,探索桥梁建筑和工程技术领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数:566字】第二篇示例:从古至今,桥梁一直扮演着连接的角色。

在古代,桥梁是交通的重要通道,人们通过桥梁来往于各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在现代,桥梁不仅是人们出行的方式,更是城市的标志和景观。

一座座高大的桥梁横跨在城市之间,连接着不同的地理和文化,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材中,关于桥梁的课文通常包括桥梁的发展历程、建造材料、结构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桥教案模板汇总9篇

桥教案模板汇总9篇

桥教案模板汇总9篇桥教案篇1活动目标:⒈能在高低不平的凳子桥上行走和运东西,练习手眼协调和平衡能力。

⒉积极动脑,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在椅子上运东西。

活动准备:高低不平的凳子若干、沙包、皮球、呼啦圈活动过程:㈠开始部分,热身运动。

⒈师:小朋友看,教室里有这么多凳子,今天我们就来和这些凳子玩一玩。

玩的时候啊要想一想,可以怎么玩,比比谁的玩法多,好吗?每人去找个凳子,开始吧。

教师边观察边指导,好的,有的小朋友趴在凳子上,像开飞机,有的小朋友跳下来了,像跳水运动员,好的。

⒉教师小结。

师:轻轻坐到凳子上,眼睛看好李老师。

刚才老师发现,小朋友想出了很多玩法,有的小朋友……⒊师:老师把你们刚才想的这么多方法连起来,就编成了一套有趣的凳子操,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做一做,玩一玩,好吗?⒋师幼共同跟音乐做凳子操。

(跪着、坐着、站着、撑着)㈡基本部分,幼儿练习各种过桥的方法。

⒈师:休息一下。

(教师叹口气)告诉你们一个坏消息,昨天晚上的一场大雨把小河上的桥冲走了,没有桥,小动物们就不能到河对面去找食物,请你们帮它们想个办法,怎样才可以顺利到达河的对面。

”⒉师:那今天我们小朋友就来当一次造桥工人。

请这边的小朋友,到这边来搭桥,那边的小朋友在那边搭桥。

比比哪组小朋友搭得又快又好,开始吧。

(教师事先分好组)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凳子搭成了两座长长的桥,请你们来看看这两座桥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所以啊,过这两座不一样的桥时都要注意安全了。

(教师实现分好组两队,各队中的椅子高低不平)⒊排好凳子的小朋友到这边来排队。

两座桥搭好了,我们要来试着过桥,看看你们搭得桥合格了没有。

想想看,这个桥我们可以怎么过呢?(幼儿先自由发言)等会儿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方法去试一试,注意了,过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踩在凳子的中间,稳稳的过桥,千万别从桥上摔下来哦,行不行?过完桥的小朋友就到那头去排队,准备好了吗?⒋教师边观察边指导,你是这样横着走的。

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这样把手伸平的过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平衡)我们刚才都顺利的过桥了,开不开心啊?说明你们搭的桥合格了。

桥的说课稿

桥的说课稿

桥的说课稿桥的说课稿(通用3篇)桥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

(课件1)《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2、学情分析。

(课件2)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3、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课件3)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课件4)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三、说课前准备搜集和了解生活中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

四、说课时安排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桥》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桥》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桥》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运用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表现手法;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我国桥梁建筑的特色与文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桥梁建筑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了解我国桥梁建筑的特色与文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桥梁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 讲解生字词:教师针对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为例,讲解作者如何运用景物描写、人物刻画等表现手法。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桥》2. 生字词:3. 课文结构:4. 桥梁建筑特色与文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描述作者在桥上看到的景象。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刻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答案:(1)作者在桥上看到了……(2)课文中的人物刻画表现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我国著名桥梁的资料,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了解我国桥梁建筑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桥》教学设计与反思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桥》教学设计与反思》,快快拿去用吧!《桥》教学设计与反思1再次播放桥的各种图片。

请你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你会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评价朗读情况。

说一说第二小节为我们介绍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在这一小节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根据学情进行教学。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桥都引发了你的那些思考?学生自由交流。

请全班同学朗读课文第三小节。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样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

全班交流。

四、总结: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先记在读书笔记上,再来背一背。

全班交流。

布置作业:把自己最喜欢的校节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收集于桥的材料,下节课交流。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小节讲的是造型优美的桥,再给人方便的同时,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为我们介绍了两种桥。

) (理解“幽静”“碧波粼粼”“回旋别致”“魅力”“巍峨雄伟”“浩然坦荡”等词的意思,从而进一步了解桥的美。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的读一读课文。

大家回去收集了很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二、全班交流收集的材料。

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

三、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对“幽”“粼”“魅”“叉”“巍”等字做重点指导。

《桥》教学设计与反思2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第三版新课文
28、中庸的修养
孔子的弟子子贡,有一次跟孔子谈论师兄弟的性格优劣时,禁不住向孔子提了个问题:“先生,子张与子夏两人哪一个更好些呢?”
孔子想了一会儿说:“子张过头了,子夏没有达到标准。


子贡接着问:“是不是子张要好些呢?”
孔子说:“过了头就像没有达到标准一样,都是没有掌握好分寸的表现。


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如何做到中庸,实在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有一回,孔子带领弟子们在鲁桓公的大庙里参观,看到一个特别容易倾斜翻倒的器物,孔子围着它转了好几圈,左看看,右看看,还用手摸摸,始终拿不准它究竟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问守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守庙人回答说:“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物。


孔子恍然大悟说:“我听说过这种器物,它什么都不装时就倾斜,装的东西适量就端端正正的,装满了就会翻倒。

国君把它当作自己最好的警戒物,所以总放在座位的右边。


孔子回过头对弟子说:“把水倒进去,试验一下。


子路很快取来了水,慢慢地往里倒,倒进一点儿水时,它还是倾斜的;倒进了适量的水,它就立正;装满了水,松开手后,它就翻了,多余的水都洒了出来。

孔子感慨地说:“哎呀!我明白了,哪里有装满了水而不倒的呢!”子路走上前去,说:“有保持满而不倒,也洒不出来的办法吗?”
孔子不慌不忙地说:“聪明、智慧,用笨拙来调节;威风无比,用软弱来调节;富可敌国,用谦逊来调节。

这就是抑制过分,达到适中的方法。

”子路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又问道:“古时候的国君,除了在右边放置这种器物警戒自己外,还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自己的行为过头呢?”
孔子侃侃而谈:“上天生了百姓又定下他们的国君,让国君治理百姓,不让百姓失去天性。

有了国君,又为他安排了辅佐的人,让辅佐的人规劝、保护国君。

朝廷上下的各级官员也都会有副手相互辅助。

读书人有朋友帮助,工人、农民、商人、放牧的以及干各种工作的人都有亲近的人相互帮助。

有功劳就奖励,有错
误就纠正,有灾难就救助。

自国君以下,人与人各有父兄子弟来观察、补救彼此的得失。

有人记载历史,有人写作诗歌,诵读劝诫大小官员的书信。

一般百姓提建议,商人在市场上议论,各种身份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规劝、提醒,从而使国君不至于骑在老百姓的头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意行使他的权利。

子路继续追问:“先生,您能不能举出一位具体的国君来?“
孔子回答道:“卫武公就是一个好的典型啊!他95岁时,还下令给他的各级官员:只要是拿着国家的薪水,正在职位上的就不要以为我已经昏庸老朽而丢开我不管,一定要不断地劝诫我;我乘车时,守护在旁边的保卫人员应提醒我,不能放松警惕;我处理国家大事时,有关官员应建议我查阅前朝的规章制度,并放置座右铭提醒我;我闲下来休息时,左右陪同应让我听听来自全国各地的声音。

卫武公就是这样让天下人时常鞭策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不至于走向极端。


弟子们听后一个个面露喜悦之色。

他们从孔子的话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情况下,人们都要调节自己,使自己的一言一行合乎标准,不过分,也不要达不到标准。

古人说,即使是给予恩惠,也不可以过分,因为过分地给予,是不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一旦中断,就会有怨恨产生;交往不可以过于密切,因为密切的交往是很难永久不变的,一旦中断,就让人有了疏远、冷淡的感觉。

当今的学者、研究者认为,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度”,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古今中外皆如此。

俄国的普希金在《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描写一个渔夫的妻子起初只是想要一个新木盆,因为家里用的那个太破旧了。

但得到了新木盆之后,她马上想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仆人。

这就太过分了,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破裂。

渔夫的妻子没有适可而止,因而受到惩罚,最后摆在她面前的依旧是那个破旧的木盆。

人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克制过分的欲望。

而克制过分的欲望,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法律和规章制度。

归根结底,人类社会千百年来就是以法律、宗教、道德、文学等形式与人的过分欲望的搏斗。

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损人利己的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要克制霸道的欲望才能实现。

一个人的欲望失去控制,可能酿成大祸;一个国家的欲望实际控制,那
就会酿成战争。

当今的世界充满了诱惑,我们只有端正自己的言行,时刻提醒自己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才能找到不倾斜也不满出来的平衡点,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周围和谐相处。

中庸,在孔子和整个儒家学派里,既是高深的学问,又是高深的修养。

追求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是做人处事的一种理想境界。

(作者:孙健。

有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