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ppt
林风眠

• 1937年,是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杭州 国立艺术院向西南转移,并与北平艺专合 并,身心俱疲的林风眠辞职离开,从此渐 渐退出中国近代美术教育主流。 •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打击迫害,为自保, 把自己珍藏的三千张画,亲手一张张泡到 浴缸里,站在上面踩烂。后因为与同乡叶 剑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搭救,所以 幸免。
•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学者苏立文曾说:“林风眠在 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已是世界公认 的”。而由林风眠首创的“方纸布阵”画法,源 自宋代“小品”和后来的册页,却饱含画家对生 活的思索和向往。他突破传统国画构图的立轴和 横卷形式,在方形的框架中描摹丹青,弱化了绘 画中的时间因素,呈现出一种平衡稳定的静态美。 他创作山水风景题材,追求的主要是宋画的自然 意境,比较特殊的是他用个人与天俱来的细腻观 察,营造诗情般的意境,并非完全依赖写生。在 林风眠风景图式里,总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绪与 理想性格,其中西湖的垂柳,意境可谓最富抒情 诗意的。
林风眠
• 林风眠原名凤鸣。1900年11月22日生于广东梅县,
1991年8月12日卒于香港。出身民间艺术世家,18 岁时赴上海,一年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先入第戎美 术学院,后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并游学德国柏林。 留法期间与留法同学组织霍普斯会,从事现代美术 活动。1925年冬回国,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 教授,后又任国民政府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 1928年创立杭州国立艺术院,任校长兼教授。抗日 战争爆发后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50年代 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 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出国探亲,两年后定居香港。
• 中国画真正走向现代与林风眠的探索与开 拓是分不开的。他在探索过程中,由比较 关注水墨和传统,渐渐倾向于关注现代和 色彩,逐渐形成了“林风眠格体”的彩墨 画。林风眠研究并吸收印象派以及立体主 义、表现主义、野兽派等西方现代绘画的 方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如皮影、民间 瓷绘的造型、线条及汉代画像砖的神韵, 刻画风景、静物、花卉、禽鸟、仕女人物 等,创造出中西贯通的艺术语言 .
清寂骛影——林风眠人物介绍

1
作者简介
2
作品风格
3
作品赏析
清寂骛影——林风眠
先欣赏几幅作品
1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林风眠(1900.11.22— 1991.8.12)
林风眠,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 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 顾问,常务理事
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是“中西融合”最早 的倡导者和最为主要的代表人,是中国美术 教育的开辟者和先驱,1925年回国后出任 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品赏析
背景中,垂阵线条切割构成墙面与窗户,左右两个‘十’字与撑满画幅的大圆勾勒出窗前的窗架和圆桌
倒置的梯形竖立于圆形的左半侧,从底部白网纹样判断,应为半束于侧的窗帘
简化为各种几何形体组合的对象,交错并置于桌案上:扁圆的水果与圆形仙人掌,于上下分别紧贴 中心轴线左右
菱形的陶罐与竖方形的盆栽,呈左右水平陈列
而方形的构图,对于色彩、光影 、透视等元素的重视,都已经透 露出他此后山水画创作的端倪
作品赏析
创作于1952年的《仙人掌、彩 陶与静物》,是目前林风眠传世 作品中少数有年代纪录的早期静 物精品,更是他自50年代初起, 对立体主义实验性表达的关键创 作,标志其对中国水墨画形式表 达的革新进入至一个全新的境界
作品赏析
中西美学的至臻凝炼
《白衣仕女》
《白衣仕女》采林氏典型的‘方形布阵’构图,大面积的黑白刷笔 ,将背景垂直分隔成具有明暗变化的三等分,流丽的线条和半 透明的阴影赋予画面一种光色照射下的逆光情境,为端坐于前 的白色仕女注入一股静幽柔美的空灵感。两笔弯眉、两画凤眼 、一点文鼻、两笔晕染而出的樱嘴薄唇,一个长笔勾勒的椭圆 脸型,用笔娴熟自信。流动的线条,浸透了艺术家的情思,同 时又率领着画中的色块,从线转到面,从实体转到空间,勾勒 仕女丰润的身姿及薄纱的轻盈,显示出艺术家是在对画中人物 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加以提炼才可到达纯熟、自信的表达境界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林风眠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深入理解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特点,能够识别其典型作品。
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通过对林风眠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讨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在探究林风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艺术大师的尊重和敬仰。
引导学生体会林风眠在融合中西艺术过程中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林风眠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色彩上常运用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构图上打破传统,造型简洁而富有韵味。
例如,他善于将方形构图运用到国画中,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在人物和静物造型上,既保留了一定的写实基础,又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和简化。
了解林风眠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其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深深眷恋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促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中西融合之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林风眠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传达了他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一些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中,通过独特的画面表现,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表达,这需要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会。
启发学生在欣赏林风眠作品的基础上,将其创新精神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但又要保持作品的内在逻辑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林风眠的生平资料、图片、视频,制作PPT。
林风眠ppt课件

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解放后,任上海 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 《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仕女3》
人物生平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州市梅江区白宫镇阁公岭村,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 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1928年受到学界泰斗、学院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 首任院长,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为弘扬学院林风眠先生的高尚情 怀和艺术精神,自2010年起中国美术学院设立“林风眠奖学金”用于激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对艺术事业执 着追求、积极投身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优秀研究生。
林风 眠
1
目录
1.林风眠简介
1)详细资料 2)人物生平
2.林风眠部分作品欣赏 3、林风眠视频
2
林风眠简介
详细资料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 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 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 《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 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著 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

渔村
∗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并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 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 风眠经常描绘一些风景画题 材。 ∗ 这件《渔村》作品可以明显 这件《渔村》 看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 画中的用色, 响。画中的用色,蓝与黄的 配置,简单的构图, 配置,简单的构图,轻松的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 无不体现出作画者超凡的功 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力,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林风眠的作品
∗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 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 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 合的理想”的画家。 合的理想”的画家。 ∗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成为我国第 受到学界泰斗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 国立艺术院( 一所高等艺术学府 国立艺术院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学院前身)的首任院长。 ∗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张 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 广纳人才。 广纳人才。 ∗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培养出李可染、吴冠中、王朝闻、艾青、赵无极、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赵春翔、朱德群等一大批艺术名家。
谢谢!
林风眠 介绍
∗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 林风眠( )现代画家、 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 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 爱绘画, 岁赴法勤工俭学 岁赴法勤工俭学。 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 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 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 年回国后出任北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 年林风 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 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 年代定 居香港,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 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 得极大成功。 得极大成功。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4课 画家林风眠1∣ 浙美版 (共21张PPT)课件

第4课 画家林风眠
中国现代美术
画家林风眠
The painter Lin Fengmian
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 最早进行国画改革者 融合中西绘画的开拓者 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
● 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 ● 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 是一位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 ● 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 ● 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 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 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祖父 的年岁了,虽不敢说是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 故放下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1
2
3
4
1.梦开始的地方——1920年游学欧洲 2.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3.国立艺术院旧址 4.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
【林风眠爷爷的故事】 画家自述
●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
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 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 后来到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 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 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
人生充满起伏 一生勤奋笔耕
《白蛇传》
《伎乐》
【作业】
以彩墨画的方法创作一幅作品,看谁最能表现出彩墨的趣味和新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1.挑选一幅林风眠静物作品,临摹完成。 2.以写生的方式完成一幅静物彩墨画。
中国近现代绘画艺术 PPT

《群马图》
《愚公移山》
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 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 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 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泰戈尔像
《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
完成于1930年,取材于《史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四方响应。田横所部也 是抗秦的队伍之一。汉高祖刘邦歼灭群雄之后,田横同他的战友500人在一个岛上, 刘邦下诏书说:“田横来,封王或侯,不来,便把你们统统消灭掉。”田横为保全岛 上500人的性命,便同两个部下前往洛阳。他在离洛阳30里的地方拔剑自刎,以表示 自己不受屈辱。500人闻田横死,亦皆自刎而死。作品表现了田横与众人悲壮别离时 的情景。
南湘潭,57岁后定居北京。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 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 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 蛙 声 十 里 出 山 泉 》
齐白石
(1864─1957)
《虾》
黄宾虹(1865 ——1955 ),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 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
融合型
漫画 年画
素描 油画
版画
王式廓《血衣》
罗中立《父亲》董希文《开国大典》吴作人《齐白石》陈丹青 《进城—西藏组画之一》 胡一川《到前线去》李桦《怒吼吧,中国》古元《一湾解冻的 湖水》彦涵《当敌人搜山的时候》
林风眠《白衣女》《樱花小鸟》《油灯花果》吴冠中《根扎南 新形式绘画(彩墨画) 国》《春雪》
李 可 染
《杏花春雨江南》
林风眠(1900--1991),画家、艺术
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 白 衣 女 》
六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画家林风眠》-浙美版(共10张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同学们再见
谢谢欣赏
秋林
林风眠的“秋”系列风景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比较注重用色彩营造一种特殊的意境。此幅《秋林》中所看到的,画面中存在着多种色彩的对比关系,背景处浓重的群山与逆光的亮黄秋叶形成了一种截然的对比关系;同时,黑色的树干与金黄、中黄或柠檬黄的树叶,也构成了一种色彩对比关系。这样的处理使画面意境深远,使人很容易产生一种秋日黄昏,落日西沉的视觉感受。虽然画的只是山村秋色的小景,却似乎有了一种“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意境。
画家林风眠
林风眠 介绍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
渔村
林风眠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林风眠经常描绘一些风景画题材。 这件《渔村》作品可以明显看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影响。画中的用色,蓝与黄的配置,简单的构图,轻松的描绘,寥寥几笔却意境尽显,无不体现出作画者超凡的功力,是林风眠难得之作。
双鹭
此幅《双鹭》,简化的姿态中精准地传达了鹭鸶灵动的身形,以浓淡曲线勾画的羽、尾、足、嘴及屈伸的颈部,除了流畅劲柔的线条功力之外,更体现出在磁州窑瓷器上朴拙却又奔放不拘的淋漓畅快,一种生命与自然互动的生机悠然而生,芦苇的三两交错,逸笔涂刷,皆营造出毫不作态的空间美感。
林风眠的作品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 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1.林风眠简介
1)详细资料
2)人物生平
2.林风眠部分作品欣赏
3、林风眠视频林风眠简介Fra bibliotek详细资料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 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 术学院)首任院长。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 《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 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著 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林 风 眠 部 分 作 品 欣 赏
《枫林》
《荷塘》
《捧莲少女》
《秋林栖禽图》
《花果静物》
Thanks for watching.
《仕女》
人物生平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州市梅江区白宫镇阁公岭村,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 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了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 消息,遂告别父老前往上海和林文铮一同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前往法国留学。 1921年两人转入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学习,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 并得以进入柯尔蒙的工作室学习,并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当时欧洲艺术界认为的“东方艺术”。 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1928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后来的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解放后,任上海 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作品有《春晴》、 《江畔》、《仕女》、《山水》、《静物》等。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 1928年受到学界泰斗、学院创办人蔡元培的赏识与提携,被聘任为我国第一所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学院 首任院长,他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为弘扬学院林风眠先生的高尚情 怀和艺术精神,自2010年起中国美术学院设立“林风眠奖学金”用于激励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对艺术事业执 着追求、积极投身艺术创作和研究的优秀研究生。 林风眠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承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波澜,倡导新艺术运动,积极担负起以美育代提高和完 善民众道德,进而促成社会改造与进步的重任。他锐意革新艺术教育,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 请法国教授克罗多讲授西画,并提出了“提倡全民族的各阶级共享的艺术”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