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画家林风眠(六上美术)

合集下载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4 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4 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2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4 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4 画家林风眠》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林风眠的艺术作品,使学生感受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林风眠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分析以及绘画技巧的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对绘画技巧和艺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林风眠这位画家,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其生平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认识其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2.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通过对林风眠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学习其绘画技巧。

2.难点:深入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学会欣赏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林风眠的生平、艺术成就和绘画技巧。

2.案例分析法:分析林风眠的代表作品,使学生感受其艺术特点。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尝试绘制林风眠风格的画作,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上册》2.教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画纸、画笔等3.素材:林风眠的作品图片、相关视频资料等七. 教学过程利用投影仪展示林风眠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分析其绘画技巧,让学生对其艺术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尝试绘制林风眠风格的画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其他画家的作品,比较其与林风眠的艺术特点,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

《画家林风眠》(六年级浙人美版艺术美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林风眠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形成的背景。

深入理解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包括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的特点,能够识别其典型作品。

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通过对林风眠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讨论林风眠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

在探究林风眠艺术风格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收集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林风眠艺术作品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对艺术大师的尊重和敬仰。

引导学生体会林风眠在融合中西艺术过程中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勇于探索和创新。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林风眠绘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林风眠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艺术元素,色彩上常运用强烈、鲜明的色彩对比,构图上打破传统,造型简洁而富有韵味。

例如,他善于将方形构图运用到国画中,使画面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感;在人物和静物造型上,既保留了一定的写实基础,又进行了大胆的变形和简化。

了解林风眠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其风格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教育背景、时代环境密切相关。

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深深眷恋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体验促使他在艺术创作中寻求中西融合之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林风眠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传达了他对人生、社会、文化的深刻思考。

例如,在一些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作品中,通过独特的画面表现,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表达,这需要学生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体会。

启发学生在欣赏林风眠作品的基础上,将其创新精神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尝试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不同的艺术元素,但又要保持作品的内在逻辑性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欣赏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林风眠的生平资料、图片、视频,制作PPT。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画家林风眠 |浙美版(2014秋)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4画家林风眠 |浙美版(2014秋)

4、画家林风眠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林风眠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初步学习彩墨画的表现方法。

2.通过对比欣赏、递进式体验感知作品的独特韵味,尝试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技巧。

3.感悟画家的人格魅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创新精神。

重难点重点:了解林风眠作品的艺术特点。

难点:彩墨画技法的运用。

一、设疑激趣。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伟大的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

他出生在广东的梅县;8岁时,他开始显露出自己的绘画天赋,他画的《松鹤图》被一位巨商高价买走;19岁时,一个人去法国勤工俭学;22岁时,他的祖父、父亲、妻子和儿子一并死去,永远离开了他,林风眠陷入了悲痛的深渊,他把悲伤埋藏,全心投入到绘画当中;26岁时,他回到祖国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成为世界上艺术高等学府最年轻的校长;28岁时,他来到杭州,在西子湖畔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学院;39岁的时候,因为日本鬼子的入侵杭州,他带着学生学生逃难到了重庆,在五年的时间里,他就在在一个破旧不堪的房间里,整天窝着画画,91岁去世。

他是谁?2、师:听了刚才老师的介绍,你对他有什么印象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风眠画家的世界,学习第4课画家林风眠。

揭题二、讲授新课。

(1)林风眠作品初赏伴随音乐。

①师生一起欣赏《三月梨》、《琵琶仕女》、《秋之湖》、《秋鹤》等作品,了解林风眠其人其画。

②教师提问。

(说一说)问题一: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静物、仕女、芦苇、鲜花等)问题二: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③学生欣赏、讨论。

(2)对比欣赏。

(比一比)①教师提问: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齐白石、徐悲鸿的作品有何不同?'②比较欣赏:为什么林风眠的画那么有名?作品与徐悲鸿《紫兰》、齐白石《公鸡》有什么异同点?学生通过对比欣赏找出独特表现形式。

不同点:a.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b.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

c.用笔:随意、干脆、简练、迅疾。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4画家林风眠 |浙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4画家林风眠 |浙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4画家林风眠|浙美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中国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2.了解中国画的纸、笔、墨、色的基本素材及其运用;3.掌握林风眠的寒枝秀色、千里江山等绘画技法;4.学会辨识林风眠的画作特点和艺术风格;5.鼓励学生勇敢尝试绘画创作。

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林风眠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手法,通过观察和模仿,让学生掌握基本画法和创作技巧。

2.1 林风眠简介林风眠(1900年—1991年),原名林宝瓶,字光子,号眠菴。

福建泉州人。

中国现代画家、篆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戏曲家。

林风眠是中国画坛的巨匠之一,是中国画花鸟画的提倡者,被誉为“中国鸟画第一人”。

林风眠的画作,画风古朴、自然,情趣纯洁、娴雅,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诗、书、画、印等多重意象,独具神韵,尤以花鸟、山水见长,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感受力。

2.2 纸、笔、墨、色中国画纸的种类有很多,如毛笔纸、宣纸、绢纸等。

而对于绘画时使用的毛笔,要求松软且有弹性,以便能够掌握用笔的力度,而不至于书写生硬。

墨是传统中国绘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画材,使用墨的深浅、湿度和温度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另外,颜色也是中国画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可以使用水墨、颜料等表现。

2.3 林风眠的寒枝秀色《寒枝秀色》是林风眠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国冬季的寒冷气息和草木在冬季对生命的执着。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观察其画作,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法。

•画枝用混合水墨画出枝干的形态,注意笔触轻重、用笔数量,以及笔信的堆叠方式。

在枝干的部分,用不同浓淡的墨渲染,最后用淡墨渲染枝干处的花苞。

•画花在花的部分,要注重表现清晰的纹饰,花朵的颜色则可以选择橙黄、朱色等颜色样式。

使用不同浓淡的墨渲染,多次交替画成花瓣,使花瓣自然而生动。

2.4 林风眠的千里江山《千里江山》是林风眠的山水画作品,画作中由塑造具象山水意象呈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卧蚕填虚、旁出之趣,展示了林风眠的画艺成就。

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4画家林风眠-(教案)

浙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4画家林风眠-(教案)

4 画家林风眠1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林风眠绘画的艺术特色,感受画家的艺术思想。

通过观察、对比、实践等方式学习如何欣赏画家的艺术作品。

引导学生对杭州美术文化及人文环境的关注,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

2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美术课堂中已学习了《水墨游戏》、《水墨画鱼》、《泼墨画》、《齐白石笔下的蔬果》、《徐悲鸿与奔马》、《水墨人物》等,了解了水墨画用具的使用方法及水墨的基本特点,认识了水墨画的基本概念。

能控制水墨线条的变化,懂得调配墨色的浓淡层次,用水墨的基本技法做自由的造型练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林风眠的作品,体会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自然、人文及个人经历对画家作品的影响。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画家林风眠一、引入学习,揭示课题初识林风眠,揭示课题。

老师结合图片与旁白的叙述方式,向学生介绍曾经有一位绝代风华的青年(出现林青年时期的照片),他28岁就被聘为杭州国立艺专、就是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首任校长,然后又在颠峰中沉寂于艺术的孤独与探索(出现老年作画的照片),并开辟了现代中国画的创造之河。

让学生猜一猜他是谁吗?从而揭示课题。

课程解读:这段就要让学生的去感受、感知,在文化与历史的铺陈中拓展学生的知识、感受和理解,增强对画家林风眠的了解。

二、欣赏观察,初步感受走进林风眠的艺术世界,初步了解画家生平、艺术特色、艺术成就。

课程解读:这里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林风眠的艺术人生,并表达自己对林风眠最真切的感受与认识,是美术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方面,视频是直觉性的,可以激发学生自我更丰富、更细微、更多样、更生动的对林风眠的理解与感受,并形成自我的视觉世界与情感积奠。

三、鉴赏作品深入感受1.整体感受,作品比较分析三位画家作品的异同(简介:这是齐白石的国画作品《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是法国著名画家塞尚的油画作品《静物》、这是林风眠的作品)。

课程解读:通过欣赏画家作品,并展开简单的分析与交流,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林风眠作品彩墨意象的理解,及进行艺术表现的方法性和创造性。

4-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浙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4-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浙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上册

4-画家林风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画家林风眠的生平、艺术成就,发现其对中国画的贡献。

2.认识“写意山水”这一艺术流派,了解写意山水的特点和精神内涵。

3.通过学习林风眠作品,学生能够感知工笔画和写意画的不同,了解它们传达出的情绪和气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林风眠简介和生平。

2.林风眠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3.学习林风眠代表作品《高山流水》、《折枝禅院》、《秋山行旅》等,了解写意山水的特点。

4.模仿和创作山水画,体验写意山水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林风眠生平介绍1.讲述: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这位中国近现代画坛上的著名画家。

2.呈现:林风眠的代表作品和家族藏品,让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和特点。

3.引导:带领学生感受林风眠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底蕴,探讨影响林风眠艺术风格的因素。

第二课:林风眠的写意山水1.讲述:写意山水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中国近现代画家钟南山、黄宾虹、吴湖帆等代表画家及其作品。

2.呈现:林风眠代表作品《高山流水》、《折枝禅院》、《秋山行旅》等,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艺术语言和意境。

3.引导:带领学生了解工笔画和写意画的区别,体验写意山水的艺术魅力。

第三课:模仿和创作山水画1.指导:教师现场模拟山水画的绘制过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

2.实践:让学生模仿林风眠的代表作品或课堂教师的示范作品,进行山水画的绘制。

3.创作:以写意山水为主题,让学生自主创作一幅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审美意识。

第四课:作品展示和点评1.展示:学生展示各自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点评。

2.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从构图、色调、线条、气韵等方面进行点评,着重强调批评的积极意义和方法。

3.总结: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进行总结,回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展望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四、教学评价1.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包括书面作业、实际操作、作品评选等。

六年级美术上册《画家林风眠》优秀教学案例

六年级美术上册《画家林风眠》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林风眠的艺术风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4.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创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4.突出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探讨,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还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着重反思与评价,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本案例注重反思与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2.强调林风眠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美、发现美、创造美。
3.提醒学生注意绘画技巧的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五)作业小结
1.课后作业:
a.欣赏林风眠的其他作品,选择一幅自己喜欢并进行临摹。
b.结合本节课所学,创作一幅以林风眠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要求运用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和风格。
本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学习《画家林风眠》这一章节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林风眠的艺术成就,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林风眠的艺术作品,配合优美的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氛围。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画家林风眠》浙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画家林风眠》浙美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4课画家林风眠》浙美版一. 教材分析《第4课画家林风眠》是浙美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著名画家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通过学习林风眠的作品,让学生了解他的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林风眠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欣赏、绘画技巧分析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审美能力,但对林风眠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可能已经学习过其他画家的作品,对绘画风格和技巧有一定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林风眠的作品。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认识他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引导学生学习林风眠的绘画技巧,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4.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林风眠的生平和艺术成就,欣赏他的绘画作品,学习他的绘画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林风眠的绘画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林风眠的生平、作品特点和绘画技巧。

2.欣赏法:学生欣赏林风眠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实践法:学生动手绘画,模仿林风眠的绘画风格。

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林风眠的作品图片、生平介绍、绘画技巧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林风眠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提问:“你们认为这幅画有什么独特之处?请大家猜一猜这位画家是谁?”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林风眠的生平介绍,呈现他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提问:“请大家说一说,你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林风眠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充满起伏 一生勤奋笔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如当年我祖父雕刻石头的精神。现在,我已活到祖父
的年岁了,虽不敢说是像他一样的勤劳,但也从未无 故放下画笔,永远描写出我的感受。




1.梦开始的地方——1920年游学欧洲 2.1925年回国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 3.国立艺术院旧址 4.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
彩墨画的用笔用墨用色体验
【作画步骤】
1. 2.
1 2
第一步,勾线打形; 第二步,淡墨敷色;
3. 4.
第三步,添加重彩;
第四步,深入调整。
3 4
【同龄人作品欣赏】
同学们,临摹林风眠的作品是不是充满趣味?
【林风眠静物作品欣赏】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静物》之一
《静物》之二
【林风眠人物作品欣赏】 人物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
【比一比】用笔有何不同?
1.徐悲鸿 2.林风眠
3.齐白石



用笔:概括、简练、干脆,线条极具笔意。
【比一比】用色有何不同?
1.徐悲鸿

2.齐白石 3.林风眠


用色: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林风眠作品的特点】
与传统国画相比有不同之处: ● ①构图:以正方形为主; ● ②造型:不是纯写生,有装饰意味; ● ③用笔:概括、干脆、简练、迅疾; ● ④用色:色彩浓重,彩墨交融; ● ⑤落款:落款简单,基本只有姓名与印章。
我们把这种彩墨交融的具有独特效果的作品称为彩墨画。
【彩墨画】
● 在中国画里,以“水墨画”为基底, 在其上敷色、点彩,使画面较之水墨画在色彩 上较为丰富、明快、鲜亮。以墨色为主,以墨 显色,以色助墨。
● 涉及工具材料 毛笔(水彩笔)、墨、砚、宣纸、 国画 颜料 (水彩、水粉)等。
【试一试】 局部临摹
第 4课
画家林风眠
课件设计、制作:傅水平
课件设计制作:傅水平
中国现代美术
画家林风眠
The painter Lin Fengmian
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 最早进行国画改革者 融合中西绘画的开拓者 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先驱
● 被称为中国现代画坛杰出的艺术大师 ● 当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 ● 是一位中国现代绘画的启蒙者 ● 开创了彩墨画的新纪元 ● 至今仍极深远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画家
【林风眠爷爷的故事】 画家自述
● 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
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强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 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 后来到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
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
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我感到万物在生长…… ● 记得很久以前,傅雷先生说我对艺术的追求有
《白蛇传》
《伎乐》
【作业】
以彩墨画的方法创作一幅作品,看谁最能表现出彩墨的趣味和新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1.挑选一幅林风眠静物作品,临摹完成。 2.以写生的方式完成一幅静物彩墨画。
【拓展】
● 艺术观念的变革是艺术创造的前
提。林风眠作品为何有如此强大的影
响力,在于他一生勤奋笔耕,和“融 汇中西”的创新思想。 ● 同学们,欣赏林风眠的作品,带 给你什么样的美感?他对后世的中国 画家和艺术有着怎么样的影响?
【说一说】
《三月梨》
《琵琶仕女 》
1.画家林风眠的作品表现了哪些内容?
2.你能感受到作品中彩墨交融的独特效果吗?
【比一比】
林风眠作品和其他画家相比,构图有何不同?


1.徐悲鸿
2.林风眠 3.齐白石
2 3
构图:以正方形为主,落款简单。
【比一比】造型有何不同?
1.徐悲鸿 2.林风眠 3.齐白石

课件制作:傅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