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微观经济学》第六讲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第六讲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价格决定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生产要素量。它也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1、特点:

①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引致需求)。

对产品的需求引起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是相互依存的。

②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相互依存的需求(联合的需求)。

任何生产都需要多种生产要素。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是互补的,要素合作进行生产。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是互替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2、生产要素需求的影响因素

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同方向)

②生产技术状况。如果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需求大;如果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需求大。

③生产要素价格。(反方向)

④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要素价格变动有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

要素是替代关系时:当机器价格下降,则替代效应导致劳动需求减少,产出效应(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则企业扩大产量)导致劳动需求增加,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大小。

要素是互补关系时:一要素价格变化,另一互补要素需求反向变动。

⑤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同方向)

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边际生产率(力)是指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或收益。如以实物来表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以货币来表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品价值(MRP)。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RP=M PP×MR

3、生产要素需求曲线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根据边际生产率(收益)递减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曲线(即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0Q 为要素需求量,0P 为要素价格,MPP 为边际物质产品曲线,即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生产力曲线,也就是要素需求曲线。

4、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

MFC(marginal factor cost)要素的边际成本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L l MP MC dL

dQ

dQ dC dL dC L C MFC ⋅=⋅==∆∆=→∆0lim

注意:边际要素成本MFC 和产品的边际成本MC 是不同的。

例:雇用1个农民工1天工资为100元,挑土50担,假设工具损耗为0,则每个人一天的MFC=100元,而每担土的MC=2元。

5、生产要素需求的原则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购买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支出的边际成本与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相等。即MRP=MFC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 1、要素的边际收益

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厂商只能接受,存在P=MR ,因此: MRP L =MR ·MP L =P ·MP L , 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产品价值VMP L , VMP L =P ·MP L

由于要素存在边际产量递减,因而边际产品价值递减。

Q 0

P

VMP MP

MP L 曲线和边际产品价值VMP L 曲线都是向右下倾斜。两线位置上下取决于价格P ,P >1,VMP 在上;P <1,VMP 在下;P=1,两线重合。

2、要素的边际成本

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要素价格由市场决定,厂商只能接受,要素L 的价格W 为既定常数,dW/dL=0,则:

W W L dL

dW

MFC L =+

⋅=

W

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要素供给曲线、要素价格线重合,为水平线。

3、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成本 VMP L =P·MP L =W

当VMP L >W ,说明厂商增加生产要素可提高利润; 当VMP L <W ,说明厂商减少生产要素可提高利润; 当VMP L =W ,说明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4、完全竞争厂商对要素的需求曲线

L

W

S L 是单个厂商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 D L 是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

要素需求量与要素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要素需求曲线上的每一点都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二、生产要素的供给 (一)要素供给

要素供给是指要素所有者在某一时期每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供应的生产要素量。 消费者对原始要素的供给的明显特点:

要素(资源)数量在一定时点上是既定的。 全部既定资源(要素)=供给市场部分+自用部分 (二)要素供给原则

消费者原始要素供给的直接目的是收入最大化,最终目的是效用最大化。 效用最大化的条件:

供给资源边际效用=自用的资源边际效用

作为要素供给的资源边际效用是要素收入用于消费可获得的效用。

自用的资源边际效用是指自用资源带来的间接效用与直接效用。如做家务,间接效用是省了钱,直接效用是健了身。

H,C H,C L H,L-H C U=U C,H C=W L-H U=U L-H,H U/H

/U/H

MRS =W MRS =

/W

U C

U C

∂∂=∂∂∂∂∂∂设:既定的资源劳动总量为,消费者自用资源量为要素供给量为,要素供给得到的收入用于消费为,则效用函数:() 约束条件:()则复合函数:()

它的一阶必要条件是dU/dH=0即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为0,

推导可得:

要素最优分配的条件:自用资源的边际效用与消费的边际效用的比率(即自用资源对消费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等于要素的价格。

(三)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分析

横轴H 表自用资源数量,纵轴C 表消费。图中直线为消费可能线,曲线表不同水平的无差异曲线。最优组合是消费可能线与无差异曲线的切点G*。

(四)要素供给曲线

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只是既定要素价格的接受者,不能影响要素价格,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有无穷弹性。

W

W E

E

AE W

W E

为平均支出曲线ME 为边际支出曲

三、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Q

P 0

P

P

Q

P

如果要素的市场价格高于要素的均衡价格,则就会有生产要素过剩; 如果要素的市场价格低于要素的均衡价格,则生产要素就会短缺。

第二节 垄断市场的要素价格决定

一、卖方垄断市场的要素价格决定 (一)要素的边际收益

卖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是垄断者而在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者。例:自来水公司招聘员工。

MRPL=MR ·MPL

垄断市场产品价格与边际收益不相等。随着要素使用量增加,要素边际产量MPL 递减,产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则边际收益MR 也下降,因此边际收益产品MRPL 递减(MRPL 曲线右下倾斜且斜率更大)

MRP L

2

1

2

5

8244

18363

32482505101MRP L MR MP L 要素量L

(二)要素的边际成本

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者,只能接受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要素价格为既定常数则:

W W L dL

dW

MFC L =+⋅=

W

厂商的边际要素成本曲线、平均要素成本曲线、要素供给曲线、要素价格线重合,为水平线。

(三)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要素的边际收益产品=要素的边际成本 MRP L =MFC L =W

当MRP L >W ,说明厂商增加生产要素可提高利润; 当MRP L <W ,说明厂商减少生产要素可提高利润; 当MRP L =W ,说明厂商实现了利润最大化;

W L

二、买方垄断市场的要素价格决定 (一)要素的边际收益

买方垄断厂商是指厂商在产品市场是竞争者而在要素市场是完全垄断者。现实中少有,只有近似的,如某旅游景区招聘特型员工。

要素的边际收益(边际产品价值)=要素价格×要素边际产量 VMP L =P·MP L

VMP L

4

2

2

5

8244

12263

16282202101MRP L MR=P MP L 要素量L

(二)要素的边际成本

买方垄断厂商在要素市场是需求垄断者,但要素供给是买方垄断厂商不可控制的。随着要素使用量增加,边际要素成本是上升的,这既包括增量要素的成本,还包括要素价格上升

导致存量要素价格上涨:

()()()()dL L dW L L W L W L L :MFC L W L L C ⋅

+='⋅=⋅=][)

()(求导

()();

dL

L dW L ;

L W 的成本增加为要素价格上涨而引起为新增要素的成本⋅

L

W W 0

C

买方垄断厂商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三)买方垄断市场的要素供给曲线 要素的市场供给量随要素价格上升而增加。 如果要素供给函数为线性的,即W=a+bL,则:

bL a bL bL a dL

dW

L W MFC 2+=++=⋅

+= 要素边际成本曲线MFC 与要素供给曲线S L 在纵轴上的截距相等,但MFC 是S L 斜率的2倍。

W

买方垄断形成方式:一是厂商业务专业化即厂商购买的要素是其他厂商不需购买的;二是厂商在区域的唯一性;三是某一要素的所有购买者达成卡特尔式垄断协议。

要素市场的买方垄断厂商不存在确定的要素需求曲线。 (四)买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要素的边际成本 VMP L =MFC L

边际产品价值曲线VMPL 与边际要素成本曲线MFCL 相交于E 点,最优要素使用量或要素需求量为L0。

第三节 生产要素收入

一、工资

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取决于劳动市场的供求。 1、劳动的需求

(1)影响劳动需求的因素 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②劳动的价格即工资; ③劳动在生产中的重要性; ④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劳动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边际产量 )。

(2)劳动的需求曲线

§ 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

§

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反方向变动。

2、劳动的供给

(1)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①人口增长率;

W

②劳动力的流动性(移民的规模);

③劳动的成本(一是实际成本:维持本人及其家庭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的费用以及教育费用;二是心理成本:劳动是以牺牲闲暇的享受为代价的,劳动会给劳动者心理上带来负效用,补偿劳动者这种心理上负效用的费用就是劳动的心理成本。) ④劳动的价格即工资; 工资效应:

§ A 、替代效应。工资上升,工作替代闲暇。

§

B 、收入效应。工资更高,收入更多。会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还想有更

多的闲暇。

当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时,劳动的供给会增加; 当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时,劳动的供给会减少。 (2)劳动的供给曲线

劳动的供给通常指在一定的工资水平上,劳动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 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

3、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决定

§

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

4、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工资决定

劳动的供求是决定工资的关键性因素。但工会的存在会影响工资。因为工会控制了工人,

W

L0

W 0

L 0

是劳动供给的垄断者。

工会影响工资的方式

(1)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结果:增加对劳动的需求, 既可增加工资,

又可增加就业。 增加劳动需求的方法

⏹ 增加出口,限制进口

⏹ 反对用机器替代工人

⏹ 一人做的分给两个人做

(2)减少对劳动的供给

结果:工资上升,就业水平下降。

减少供给的方法

⏹ 强制退休;

⏹ 禁止使用童工;

⏹ 限制移民;

⏹ 减少工作时间;

⏹ 限制非工会会员受雇。

(3)最低工资法

W

L 0

L 1

W

L 0 L 1

• 工会迫使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最低工资,将工资维持在一定水平上。

• 可能会出现失业。

工会影响工资的限制条件

从劳动的需求来看受三种因素制约:

① 产品的需求弹性。弹性大,则工资难以增加;弹性小,则工资较易增加。

② 劳动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比重大,则工资增加有限;比重小,则工资增加较易。 ③ 劳动的可替代性。易替代,则工资增加有限;不易替代,则工资增加较易。

从劳动的供给来看受三种因素制约:

① 工会控制的工人的多少。多,则易于增加工资;少,则难以增加工资。

② 工人的流动性大小。大,则难以增加工资;小,则易于增加工资。

③ 工人基金的多少。多,则易于增加工资;少,则难以增加工资。

工会提高工资的斗争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整个经济形势的好坏,劳资双方的力量对比,政府干预的程度与倾向性,工会的斗争方式与艺术,社会对工会的同情和支持程度等。

二、利息

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取决于资本市场的供求。

1、对资本的需求

对资本的需求:企业(主要);居民;政府。

迂回生产理论指先生产生产资料(资本品),后用资本去生产消费品,可提高生产效率,且迂回过程越长,生产效率越高。

现代生产的特点就在于迂回生产,但迂回生产的实现就必须有资本。

迂回生产理论说明了资本需求方支付利息的必要性。

资本的需求量和利息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W

L 0 W 0W 1L 1

i

K i

2、资本的供给

资本的供给主要来自于消费者,部分也来自于企业。人们之所以放弃手中的现金,是因为可以获得利息收益。

时间偏好理论——人们喜爱现期消费。放弃现期消费把货币作为资本就应得到利息作为报酬。

时间偏好理论说明了资本供给方索要利息的合理性。

资本的供给主要是储蓄。

资本的供给量与利息率呈正向变动关系。

i

K i 0

3、利率的决定

对资本的需求和供给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均衡。

§ 利率取决于对资本的需求与供给。

§ 资本需求曲线D (投资)与供给曲线S (储蓄)相交于E ,决定:利息率水平为i 0,资

本量为K 0。

三、地租

i

K 0 i 0

1、土地、地租与地价

◆ 土地泛指各种自然资源。

特点:数量有限;位置不变;不能再生;

◆ 地租:土地使用者对使用土地所支付的价格;或者是土地所有者因出让土地使用权而

收取的报酬。地租的产生,源于土地本身具有生产力和土地的稀缺性。

◆ 地价:购买土地的市场价格。

地价与地租成正比,与市场利率成反比。

2、地租(R )的决定

(1)地租由土地的供给和需求决定。

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土地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减的。土地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土地的供给是固定的,因为在每个地区,可以利用的土地总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线。

(2)地租的发展趋势

◆ 土地的供给不会增加,只能在S 水平

◆ 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D 0→D 1

◆ 地租有不断上升趋势。

3、租金、准租金与经济租金

R

N 0 R 0

R 1

R

N 0 R 0

1、租金

“租金”就是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一般资源的服务价格。

地租是当所考虑的资源为土地时的租金,而租金则是一般化的地租。

2、准租金

准租金就是对供给量暂时固定的生产要素的支付,即固定生产要素的收益。

准租金为固定总成本与经济利润之和。当经济利润为0时,准租金便等于固定总成本。

当然,准租金也可能小于固定总成本——当厂商有经济亏损时。

当价格为P0时,产量为0Q0。可变总成本面积为0GBQ0;固定要素得到的剩余部分GP0CB 就是准租金。

3、经济租

•经济租——指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实际收入高于其所希望得到的收入的那部分收入。

•经济租也称为生产者剩余。

例:劳动市场上有AB两类工人各100人。A类工人素质高要求的工资为200元,B 类素质低所要求的工资为150元。如果某工作AB都可胜任,那么企业在雇用工人时,当然先雇用B 类工人。设某企业需要200人,他必须雇用AB两类工人,按A类工人的要求支付200元工资。这样B 类工人的收入就超过了他们的要求。B 类工人得到的高于150元的50元收入就

是经济租。

四、利润理论

◆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经济)利润。

1、正常利润

即企业家才能的价格,是一种特殊的工资。

●企业家才能需求很大;

●企业家才能供给很小;

●企业家才能的供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正常利润就会远远高于一般劳动者的工资。

●正常利润包括在经济学分析的成本之中,所以收支相抵就是获得了正常利润。

●完全竞争中,利润最大化就是获得正常利润。

●超过正常利润以后的超额利润在完全竞争时并不存在。

2、超额利润(经济利润)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只要达到均衡状态就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经济利润。

§超额利润,即超过正常利润部分的利润。

§企业获得超额利润途径

(1)承担风险的超额利润

§是对从事某项事业失败可能性的补偿,合理。

(2)垄断的超额利润

§卖方垄断:出售权

§买方垄断:购买权

§垄断对经济的发展没有好处,是一种剥削,不合理。

(3)创新的超额利润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创新是指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包括五种情况:

引入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获得一种原料的新来源;

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方式。

§创新的超额利润是合理的,应予以鼓励。

山东财经大学《微观经济学》习题七:第六章 要素市场

第六章要素市场 基本概念 1.边际产量价值,边际收益产品,边际要素成本。 2.经济租金,寻租。 单项选择题 1.劳动的边际产量和产品价格的乘积是()。 A.产品的边际收益 B.劳动的价格 C.劳动的边际产量 D.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 2.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A.MR=MC B.MRP=MFC C.VMP=MFC D.MP=MC 3.一种可变要素条件下,完全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将雇佣工人,直到()。 A.劳动的边际要素成本等于工资率 B.产品的边际收益等于工资率 C.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等于工资率 D.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等于产品的边际收益 4.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雇佣量小于完全竞争厂商对劳动雇佣量是因为()。 A.MRP L=w B.VMP L=w C.MFC L=w D.MRP L

6.竞争性市场中,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劳动需求曲线以及劳动的边际产量价值曲线都向下倾斜,这是因为,随着劳动雇佣量的增加:()。 A.边际收益下降 B.工资率上升 C.产品价格下降 D.劳动的边际产量下降 7.当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时,单个厂商所面临的要素供给曲线是()。 A.水平直线 B.向右上方倾斜 C.向右下方倾斜 D.垂直于横轴 8.完全竞争市场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要比厂商的生产要素需求曲线()。 A.更陡峭 B.更平缓 C.更水平 D.更弯曲 9.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是劳动的工资、()。 A.资本的红利和货币的利息 B.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地租 C.资本的利息和土地的准租金 D.货币的利息和土地的经济租金 10.工人在工资率为每小时3元时每周赚120元,而在每小时4元时每周赚140元。由此可以判断()。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C.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等 D.无法确定 11.提高工资会使个人的劳动时间()。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有可能增加,有可能减少 12.边际收益产品等于()。 A.MR×MP B.AR×MP C.AR×AP D.MR×AP

微观经济学第第6章参考答案

第6章参考答案 一、基本概念 1、引致需求:生产者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我们称之为引致需求。 2、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如果生产要素市场中要素买卖双方人数众多,并且买卖双方信息对称;要素没有任何区别,并且可以充分自由流动,那么这种市场被称作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市场。 3、边际收益产品:生产者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用字母MRP 表示。 4、卖方垄断:在产品市场上是垄断卖方,在要素市场上是完全竞争买方的生产者。 5、买方垄断: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卖方,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买方的生产者。 6、利息率:资本的收益增值与资本的价格之比,用公式表示为:/Z P γ=。 7、补偿性工资差别: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即使能力和受教育程度无差别的劳动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也会存在工资差别。 8、垄断性工资差别:由于劳动者的特殊素质或特殊阶层,使其在某些工作上处于垄断地位而产生的工资差别。 9、极差地租:经营较优土地的农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并最终归土地所有者所占有的超额利润。 10、准租金:对供给数量暂时不变或长期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支付。 11、经济租金:支付给生产者或要素的所有者的超额报酬,等于生产者或要素的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减去其机会成本的余额。 12、洛伦兹曲线:将一国总人口根据其收入由低到高排序,然后考虑收入最低的百分比的人口所得到的收入的百分比,最后将人口累计百分比和收入累计百分比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图形上所得到的曲线。 13、基尼系数:衡量一国或一地区贫富差距的标准,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虑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14、产量分配净尽定理:当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时,如果生产函数为线性齐次函数,即规模报酬不变,那么各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恰好等于全部产品。 二、分析简答 1、论述完全竞争生产者、卖方垄断生产者、买方垄断生产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答:完全竞争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生产者购买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等于要素价格。 卖方垄断生产者利润最大的化条件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要素价格。 买方垄断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产品等于边际要素成本。 2、在什么市场条件下,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并说明原因。 答:在买方垄断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不存在。这是因为:买方垄断的生产者在要素市场上是垄断者,在垄断情况下,价格不是既定的,生产者可以通过改变需求量来使价格处于一个特定值,这时只要随意改动一下就可以找到同一个价格对应多个需求量或者同一个需求量对应多个价格的情况,所以价格与需求量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函数关系,因此不存在买方垄断的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曲线。 3、劳动要素供给曲线为什么向后弯曲?

微观经济学分配理论

第八章分配理论 总体介绍:本章的中心是用价格理论来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即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种生产要素共同造了社会财富。分配就是把社会的财富分配给这四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劳动得到工资、资本得到利息,土地得到租金,企业家才能得到正常利润。收入分配理论就是要研究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所得到的收入到底是如何决定的。 生产要素的收入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要素的数量. 二是要素的价格,当拥有的要素数量既定时,要素的价格越高,则得到的收入也就越多。 和普通商品一样,生产要素价格也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因此,分配理论实际上就是一般价格决定理论在收入分配中的运用。 第一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性质 1.派生需求(也叫引致需求)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需求者是厂商不是消费者 2.联合需求。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联合的需求或相互依存的需求。★(二)影响生产要素需求的因素 1.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 2.生产技术状况。 3.生产要素的价格。 分析生产要素需求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产品市场的类型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 第二,一家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整个行业对生产要素需求的联系和区别。第三,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变动与多种生产要素变动的情况。 第四,生产要素本身的市场结构是完全竞争还是不完全竞争的。 (三)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生产要素需求 ★1.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原则。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就是要实现边际收益、边际成本与价格相等。即:MC=MR=P。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对一家厂商来说,要素价格是不变的。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 ★2.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如果以实物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果以货币来表示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 边际收益产品不同既不同于边际收益,也不同于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反映的是产出与生产要素投入之间的关系. ▲边际收益反映的是产品销售量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6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价格上限(price ceiling) 答:价格上限又称限制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如果价格上限高于均衡价格,这种价格上限对价格或销售没有影响,被称为没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如果价格上限低于均衡价格,则价格上限会导致经济偏离均衡状态,使得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引起短缺,这种价格上限属于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上限。政府解决供给不足主要有两种方法:配给制和排队。在实行价格上限时还必然出现黑市交易。在这样的政策下,得益的是能以低廉的价格买到商品的消费者,而生产者和买不到商品的消费者的利益则受到损害。 2.价格下限(price floor) 答:价格下限又称支持价格,指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如果价格下限低于均衡价格时,这种价格下限对价格或销售量没有影响,可以称为没有限制作用的价下限;如果价格下限高于均衡价格时,价格下限会使得经济偏离均衡状态,最终价格等于价格下限规定的水平,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引起过剩,这种价格下限被称为有限制作用的价格下限。许多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支持价格和最低工资都属于价格下限。就农产品支持价格而言,目的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有其积极意义,但这也导致了农产品过剩,不利于市场调节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3.税收归宿(tax incidence)(深圳大学2009研) 答:税收归宿是指税收负担的最终归属点或税负转嫁的最后结果。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分配的问题,指税收最终导致哪些人的福利损失,也就是税收最终由哪些人负担了。在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一种物品征税时,税收由买者和卖者共同承担,也就是说税收有两个归宿:买者和卖者。但税收对买者和卖者的影响不同,这取决于该物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供给弹性较小而需求弹性较大时,税收更多地由卖者承担;需求弹性较小而供给弹性较大时,税收更多地由买者承担。 二、复习题 1.举出一个价格上限的例子和一个价格下限的例子。 答:(1)价格上限的例子 为了保障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对城镇居民中的安居工程售房制定最高限价。这种限制价格政策有利于社会平等的实现,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但这种政策会引起严重的不利后果,主要有:

6《微观经济学》第六讲 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第六讲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第一节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价格决定 一、生产要素的需求 (一)生产要素需求 生产要素的需求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生产要素量。它也是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的统一。 1、特点: ①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引致需求)。 对产品的需求引起对生产要素的需求。 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是相互依存的。 ②生产要素的需求是相互依存的需求(联合的需求)。 任何生产都需要多种生产要素。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是互补的,要素合作进行生产。 各种生产要素之间是互替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 2、生产要素需求的影响因素 ①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及产品的价格。(同方向) ②生产技术状况。如果是资本密集型的,则对资本需求大;如果是劳动密集型的,则对劳动需求大。 ③生产要素价格。(反方向) ④其他生产要素的价格。 要素价格变动有替代效应和产出效应。 要素是替代关系时:当机器价格下降,则替代效应导致劳动需求减少,产出效应(企业生产成本下降则企业扩大产量)导致劳动需求增加,净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大小。 要素是互补关系时:一要素价格变化,另一互补要素需求反向变动。 ⑤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同方向) 决定生产要素需求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边际生产率(力)是指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或收益。如以实物来表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物质产品(MPP),如以货币来表示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则称为边际收益产品或边际产品价值(MRP)。 边际收益产品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和边际收益的乘积,即:MRP=M PP×MR

3、生产要素需求曲线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 根据边际生产率(收益)递减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曲线(即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0Q 为要素需求量,0P 为要素价格,MPP 为边际物质产品曲线,即向右下方倾斜的边际生产力曲线,也就是要素需求曲线。 4、生产要素的边际成本 MFC(marginal factor cost)要素的边际成本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 L l MP MC dL dQ dQ dC dL dC L C MFC ⋅=⋅==∆∆=→∆0lim 注意:边际要素成本MFC 和产品的边际成本MC 是不同的。 例:雇用1个农民工1天工资为100元,挑土50担,假设工具损耗为0,则每个人一天的MFC=100元,而每担土的MC=2元。 5、生产要素需求的原则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购买最后一单位生产要素所支出的边际成本与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相等。即MRP=MFC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要素需求 1、要素的边际收益 完全竞争市场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厂商只能接受,存在P=MR ,因此: MRP L =MR ·MP L =P ·MP L , 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产品价值VMP L , VMP L =P ·MP L 由于要素存在边际产量递减,因而边际产品价值递减。 Q 0 P

微观经济学第六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课后复习题(含答案)

第6章: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一、单项选择 1、企业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是因为( A ) A.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 B.规模收益递减 C.规模收益递增 D.以上都不对 2、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 D )。 A.派生的需求 B.联合的需求 C.最终产品的需求 D.A、B两者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某企业投入的要素价格为5元,该要素的边际产量为0.5,利润极大化时的产品价格为( D ) A.2.5元 B.1元 C.0.1元 D.10元 4、就单个劳动者而言,一般情况下,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劳动供给量随工资率的上升而( A )。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D.不能确定 5、有关工资率变动的收入效应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它是指工资率对于劳动者的收入,从而对劳动时间产生的影响 B.若劳动时间不变,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的收入提高 C.若劳动时间不变,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有能力消费更多的闲暇 D.工资率提高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供给量增加 6、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替代效应是指( C )。 A.工作同样长的时间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 B.工作较短的时间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收入 C.工人宁愿工作更长的时间,用劳动收入带来的享受替代闲暇带来的享受 D.以上均对 7、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土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分别是( D )状。 A.水平、垂直 B.向左下方倾斜 C.向右下方倾斜,向左下方倾斜 D.向右下方倾斜,垂直于数量轴 8.当厂商面对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时,【D】 A.边际收益等于产品价格 B.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要素价格 C.边际产品价值等于要素价格 D.都对 9.如果产品价格为10单位,目前增加1单位劳动的边际产品是2单位产品,那么,该厂商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C】 A.10 B.5 C.20 D.100 10.地租的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B ) A.对土地的占有 B.土地稀缺且固定不变 C.土地是一种重要财富 D.土地有生产力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大一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大一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和市 场机制的运行规律。作为一名大一学生,了解一些微观经济学的 基本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分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 一、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之一。供应指的是商品或服 务的市场上能够提供出售的数量,而需求则是指市场上购买该商 品或服务的数量。供求关系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反映市场上的供给 和需求。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价格会下降;当供应量小于需 求量时,价格会上涨。供求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市场的均 衡状态及其对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二、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益 或损失。在决策中,我们通常会考虑边际效应来权衡利益。比如,在消费决策中,当我们购买某个商品时,我们会考虑最后一单位

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与价格的关系。如果边际效应大于价格,我们会购买;反之,如果边际效应小于价格,我们就会考虑放弃购买。 三、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指的是市场中各个供应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常见的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等。不同的市场结构会对价格、数量和资源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了解市场结构有助于我们分析企业行为和市场效率,并为政府干预提供依据。 四、成本与收益 成本与收益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概念。成本指企业为生产或提供服务而支付的费用,包括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收益则是企业通过销售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企业在生产中会根据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做出决策,以追求最大化的利润。了解成本与收益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企业行为、对市场竞争进行分析,并为自己的决策提供参考。

微观经济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微观经济学1 第一章导言 一、经济学 Economy,一词有节约之意。N.G.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说: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 经济学无疑是关于经济的学问。而经济问题总面临着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即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无法得到其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一个稀缺的问题。 稀缺性(Scarcity)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的资源。经济活动就是人们克服稀缺性的活动,经济学当然就是关于资源稀缺性的学问。 萨缪尔森:“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并在不同集团之间分配这些产品(的学科)。” 曼昆: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牛津经济学辞典》:Economics:一种有关稀缺的资源如何被或应该被分配的研究。 总之,经济学就是关于人们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经济包括经济主体和市场。 经济活动中的主体(Economic Agents)是作出最优化的选择或经济决策的一方。基本经济主体包括:居民户(Households)、厂商(Firms)、政府(Goverments)。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就是市场。 市场是任何一种方便于买卖的安排。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产品市场是产品和劳务买卖的市场。要素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生产要素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资本。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生产与消费、收入分配、就业、货币、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表述方法分为实证的和规范的两种。以实证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即关于“是什么”的表达。以规范表述为内容的经济学为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即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由于资源是稀缺的,也就限制了所能生产的结果,即,能生产某一数量和不能生产某一数量。 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之间的界线。 假设,一个社会的资源仅生产黄油(或消费品)和大炮(或生产资料品)两种产品。 1参考书目:梁小民,《微观经济学》(课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民大学出版社;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上海人民。

西方经济学(马工程第二版)上(微观经济)-教学大纲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上册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三、课程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1. 课程目标任务 根据微观经济学课程所面对的教学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 ②掌握需求和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作用原理; ③掌握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④掌握生产要素合理投入的分析方法; ⑤掌握成本和收益理论及其分析方法; ⑥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 ⑦掌握市场失灵原因和各种微观经济政策。 (2)技能目标 ①能运用需求、供给分析方法对简单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②能运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对消费者行为进行简单分析; ③能对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进行分析; ④能运用成本与收益理论对企业的长期和短期成本进行分析; ⑤能运用市场理论对四种市场结构类型中产量和价格的确定进行分析; ⑥能运用各种微观经济政策、市场因素和政府作用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进行分析。 2. 基本要求 本课程重在讲授微观经济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培养起学生对现代经济理论的兴趣和经济学思维,并能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贯彻精讲的原则,突出重点,简化推导,图文并貌,重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3)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讲述中辅以一定量的习题讨论课,给学生出一定量的思考题和习题,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以提高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 (4)分析与总结相结合,宏观讲授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对讲授内容及时总结,对重点内容深入分析,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1.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2. 供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政府价格政策及其应用; 3. 需求价格弹性的概念及运用,其他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 4. 边际效用分析法和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消费者剩余的概念,消费者的其他决策; 5. 企业生产要素最优投入与规模经济,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6. 短期成本概念与分类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长期成本概念,机会成本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7. 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完全竞争市场上的短期与长期均衡,垄断市场上的歧视价格,垄断竞争市场上的产品差别竞争,寡头市场均衡的特点,围绕垄断的争论; 8. 衡量收入分配平等状况的标准与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 9. 市场失灵的原因及相关微观经济政策。 五、授课内容及要求 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西方经济学?怎样学习和对待西方经济学?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的重点是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及外延、稀缺性的含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态度;难点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区别、实证分析方法中假设与理论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1.教学内容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5)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2.教学要求 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过程,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想演变经历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视角下的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 在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以创造经济价值的各 种资源。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和资本。而收入分配则是描 述社会中如何将生产要素的报酬分配给不同参与者的过程。 一、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劳动力是指人们通过工作和努力所提供的力量和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生产 效率和经济增长。劳动力的报酬往往以工资的形式给予。 然而,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供给和劳动力的 需求。供给方面,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技能状况、就业机会等因素都 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需求方面,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市场需求 等因素都会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决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当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水平会下降;反之,当劳动力需求超过供给时,工资水平会上升。因此,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劳动力的报酬直接关系到收入的分配。 二、土地作为生产要素 土地是指自然界的土壤、地面和地下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土地是 无法再生的生产要素。土地的质量和位置对生产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特殊性,地理位置的优势或劣势会导致土地的价 值差异。

土地的报酬主要以租金的形式给予。土地的租金收入与土地的地理 位置、土地面积和土地的用途密切相关。例如,一个地理位置独特且 资源丰富的城市的土地价值往往高于偏远地区的土地价值。 然而,土地的所有权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中可能存在争议和不平等的 情况。土地所有权的分配不均可能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从而影响 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三、资本作为生产要素 资本是指人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货币、设备、工具和建筑物等实 物和非实物资产。资本的投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资本投资的回报往往以利润的形式给予。 资本的报酬主要取决于资本的投资效益和风险。高风险投资往往伴 随着高回报,而低风险投资则可能获得相对较低的回报。因此,资本 的报酬往往是不平等的,富人通常拥有更多的资本并从中获得更高的 回报。 然而,资本的积累和分配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从 而引发社会不满和不稳定。 综上所述,劳动力、土地和资本是微观经济学中的重要生产要素。 这些要素的供求关系、市场结构和所有权分配直接影响着收入的分配。因此,促进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收入分配机制是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 者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改革和创新,我们可以不断完善收入分 配体制,实现社会的经济繁荣与公平正义的双赢。

微观经济学练习与思考的参考答案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

第6章 完全竞争市场 【练习及思考】参考答案要点 1)决定市场类型划分的四个因素是市场上买卖者的数目、市场上交易产品的差别程度、单个厂商对产品价格的控制和影响程度和厂商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生产者剩余是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3)完全竞争厂商实现长期均衡的条件是MR = LMC ___=SMC =__LAC___=SAC 。 2.判断题(下列判断正确的在括号内打√,不正确的打 ╳) (1)(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AR 、边际收益曲线MR 和需求曲线d 三条线重叠。 (2)( ╳)只要厂商把产量确定在MR MC =的水平上,它就一定能获得利润。 (3)( ╳)如果厂商亏损,它就应该停止生产以减少损失。 (4)(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它的短期边际成本曲线。 (5)( ╳)完全竞争行业的需求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6)( √)当厂商处于关闭点时,AR =AVC 。 (1)根据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下列哪个行业最接近完全竞争行业( B )? (2)李四租用一临街店铺经营餐馆,每日租金200元,采购原料和支付工资等开支合计每日180元,如每日营业收入为320元,他( C )。 (3)在完全竞争厂商的停业点( C )。 A.平均收益等于平均成本 B.平均收益等于平均不变成本 C.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 D.厂商必须停业 (4)下列哪一条不是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或特征( C )? A .单个厂商没有任何可以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 B .厂商可以自由进入市场 C .每个厂商向市场提供一种独特的信息 D .每个买者和卖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5)在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产量水平上( D )。 A. MR LMC = B. MR LAC = C. MR SMC SAC == (6)在AVC 达到最小值时( D )。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9002832.html,C 上升 B.AC 下降 C.MC (1)已知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总成本函数为32+10Q+5,试求: ①当市场价格P=10元时,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和利润; ②当市场价格为多少时,厂商应该停业? ③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解: ①MR=P=10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第六章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完全价格弹性,则( )。 ①它可通过降价来扩大需求量 ②它可以通过提价来增加总收益 ③它面临一条向右倾斜的平均收益曲线 ④它的边际收益等于产品的价格 2.当一企业的MC = MR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经济利润大于零 ②经济利润为零 ③经济利润小于零 ④以上说法均有可能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产品的价格刚好处于企业的最低平均可变成本,那么,该企业()。 ①有亏损,为弥补亏损而继续生产 ②其经济效益不能弥补固定成本,停止生产 ③其亏损为全部可变成本 ④其亏损为全部总成本 4.一完全竞争的厂商现能生产产品Q = 100,其价格P = 5,总成本TC = 200,其规模收益不变,则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将()。 ①进行技术创新 ②将价格定为6 ③扩大生产规模,以期在长期内获得超额利润 ④将价格定为4 5.下列哪个市场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①糖果②小麦③邮电④汽车 6.下列条件中与完全竞争市场中短期均衡条件不相符的是()。 ①P = MP ②MC = MR ③ P = MC ④MC = AR 7.某完全竞争厂商在一定产量Q = 12,TC = 780时,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为P = 65,若厂商在该产量上实现短期均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得到了超额利润②得到正常利润 ③得到了最大利润④得到了最少利润 8.假如某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从水平线变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 ①既有厂商进入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②完全竞争被不完全竞争所取代 ③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 ④原有厂商退出了该行业 9.厂商的关门点在() ①企业的总损失等于TFC ②商品价格等于平均固定成本 ③总收益等于总成本 ④以上都不对 10.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已知某厂商的产量是500单位,总收益是500美元,总成本是

《微观经济学》第六章笔记 ——完全竞争市场

《微观经济学》第六章笔记——完全竞争市场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 6.1市场的及市场结构类型 一、市场的含义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 •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物品的交易场所(如:菜市场、百货商场); 也可以是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物品交易的接洽点(如:股票市场、外汇市场)。 二、划分市场结构类型的标准 三、四种类型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

•寡头市场 •垄断市场 6.2完全竞争市场概述及利润最大化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 •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完全同质的 •所有的资源都具有完全的流动性 •信息是完全的 [注]真正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因此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有比较接近的市场。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1.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含义

•是单个厂商所面临的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需求曲线 •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移动 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1.厂商的收益 厂商的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可分为总收益TR、平均收益AR、边际收益MR •总收益TR: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TR(Q)=P×Q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P:既定的价市场价格;Q:销售总量 •平均收益AR:厂商平均每销售一单位产品所获得的收入 •边际收益MR: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2.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总收益TR曲线 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斜率为P)的上升的曲线 •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的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个销售量上,厂商的销售价格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有:AR=MR=P

生产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生产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的学科,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主要研究个体、家庭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微观经济学中,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是两个重要的议题。 一、生产要素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是指劳动力、资本、土地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市场中的交换 和配置过程。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供求关系决定了其价格和数量的形成。劳动力市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来自劳动者,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来自企业和雇主,需求的数量和价格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曲线。供求的交汇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反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稀缺性。高技能、高素质 的劳动力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价格,而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力则相对较低。此外,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价格也受到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劳动力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 资本市场是另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资本的供给来自资本所有者,供给的 数量和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供给曲线。资本市场的需求来自企业和投资者,需求的数量和价格决定了资本市场的需求曲线。供求的交汇决定了资本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资本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反映了资本的价值和稀缺性。高效率、高回报的资 本往往具有较高的市场价格,而低效率、低回报的资本则相对较低。资本市场的均衡价格也受到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资本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等因素的影响。二、收入分配

收入分配是指经济中各个参与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如何分配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主要通过生产要素市场的交换和价格形成来实现。 劳动者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收入,而资本所有者通过出租或出售自己的资本获得利息、股息或资本收益。土地所有者通过出租或出售自己的土地获得地租收入,而自然资源所有者通过出售自己的自然资源获得资源收益。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主要通过市场竞争和法律法规来实现。市场竞争可以保证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由供求关系决定,从而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法律法规可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避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 然而,市场经济中的收入分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收入分配可能出现不均衡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收入分配可能出现不稳定现象。 为了实现更加公平和稳定的收入分配,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手段来调节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和就业政策等手段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增加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和收入。 总结起来,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两个重要议题。生产要素市场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而收入分配决定了各个参与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如何分配。通过市场竞争和法律法规的作用,可以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但仍然需要政府的调节和干预来实现更加公平和稳定的收入分配。

生产要素理论

第六章生产要素理论 一、名词解释 引致需求边际生产力边际产品价值边际收益产品边际物质产品边际要素成本基尼系数洛伦茨曲线经济租金准地租 劳动的供给曲线均衡利息率 二、填空题 1.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一种的需求,影响要素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2.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土地和资本。劳动得到的收入是,土地得到的收入是,资本得到的收入是。 3.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 4.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1单位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称为。如果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发现增加1单位劳动所增加的总收益大于工资,企业就会劳动使用量。 5.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劳动的需求曲线是一条,这表明劳动的需求量与工资成变动。 6.工资增加对居民户劳动供给量有两种影响。收入效应使劳动供给量,替代效应使劳动供给量。 7.资本的需求来自,它是由决定的,资本的需求曲线是一条。8.土地的供给曲线是一条的线,它表明。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需求弹性越高,对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的需求弹性。生产中用资本替代劳动越容易,长期的劳动需求弹性。 10.正常利润是对的报酬。 三、选择题 1.要素的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 A.要素生产的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B.要素的边际收益产量递减;C.要素参加的生产规模报酬递减; D.B和C;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取决于() A.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 B.该要素的平均收益; C.该要素的价格水平; D.都不对; 3.某种生产要素的市场(或行业)需求曲线与单个厂商对该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相比较() A.前者与后者重合; B.前者比后者陡; C.前者比后者平坦; D.无法确定;

经济学原理 教学大纲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PUMA3001 大类基础课本科生 3.0 54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财经类的专业课程及将来从事经济工作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分析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知识,即根据实际情况有分析地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课程目标: 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旨在经济学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应用。 。 1.1 掌握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 1.2 掌握经济体制、价格机制。 。 2.1 掌握需求、供给、需求理论和供给理论的定义。 2.2 掌握供求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和数量。 。 3.1 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3.2 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 4.1 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

4.2 掌握成本分析和生产者均衡的条件。 。 5.1 掌握四种市场结构的特征。 5.2 掌握市场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小四号黑体) (五号宋体) 经济学概述 1.教学目标:掌握稀缺性与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学基本的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 理解 经济体制、价格机制, 2.教学重难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含义,两个基本经济模型,经济学的十大原理 4.教学方法:教授、互动 毕业要求 1、4 毕业要求 2 毕业要求 2 毕业要求 3、5 毕业要求 2 毕业要求 3、4 毕业要求 1、5 毕业要求 2 毕业要求 1、4 毕业要求 3 第 1 章 第 2 章 第 3 章 第 3 章 第 4 章 第 4 章 第 5 章 第 5 章 第 6 章 第 6 章 1.1 1.2 2.1 2.2 3.1 3.2 4.1 4.2 5.1 5.2 课程目标 1 课程目标 2 课程目标 3 课程目标 4 课程目标 5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第六章

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答案第六章

第六章习题 一、名词解释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行业短期均衡收支相抵点停止营业点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成本不变行业 二、选择题 1、最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是以下哪个市场( ) A、农产品市场 B、轻工业品市场 C、重工业品市场 D、旅遊产品市场 2、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某行业的厂商的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那么( )。 A、既有厂商进入该行业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B、新的厂商进入该行业 C、既无厂商进入该行业也无厂商退出该行业 D、原有厂商退出该行业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单个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 )。

A、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B、与横轴平行的线 C、与横轴垂直的线 D、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4、完全竞争市场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是( )。 A、平均收益大于边际收益 B、平均收益等于边际收益 C、平均收益小于边际收益 D、以上都不对 5、假如某厂商的收益只能弥补厂商所花掉的平均可变成本,这表明该厂商( ) 。 A、如果继续生产亏损一定更大 B、如果停止生产则不会发生亏损 C、无论生产与否亏损是一样的 D、如果继续生产,企业可以获得一定的利润 6、假如某厂商的收益不足以弥补厂商所花掉的平均可变成本,为了损失最小化,他应该( )。 A、减少产量 B、增加产量 C、停止生产

D、扩大生产 7、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厂商把产量调整到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所对应的水平()。 A、他获得了最大经济利润; B、他没有获得最大经利润; C、他是否获得了最大经济利润还无法确定; D、他的经济利润为零。 8、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 。 A、MR=MC B、AR=AC C、MR=MC=AR=AC D、MR=MC=P 9、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的形状取决于()。 A、S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B、S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C、LA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D、LMC曲线最低点的轨迹。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7.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