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合集下载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

黎族人祖先黎族同胞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由于黎族没有文字记载,黎族的族源问题,专家们意见分岐,只能凭些民间传说,语言习俗进行分析形成不同几种传说: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遇到一次灭顶之灾的洪荒时各自逃生,兄妹俩天妃和观音躲进胡芦瓢内,被水冲入海中随处漂流。

一天漂流到海南岛昌化江畔的燕窝岭,被一颗榕树卡住而得以幸存。

洪水退却后,二人走出胡芒瓢登陆上岸。

她们走遍天涯海角,都是不见人迹。

随着时间的流逝,兄妹长大成人。

二人商量后,决定分头去寻找洪水冲散的亲人。

约定每逢农历的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来会面。

于是哥哥向东行,妹妹向西寻找。

艰难的旅程,兄妹俩寻遍天涯海角的山山水水,始终未找到一个亲人。

年复一年,妹妹察觉自己的青春即将逝去,家族灭绝,万般无奈。

为了繁衍后代,她横下一条心,从山上扯下一根红藤。

截去有尖刺的小段,走到水边,借水为明镜,用藤刺刺在脸上、四肢、胸腹部。

刺下道道根迹,涂上用碳灰等合成的黑汁涂抹,留下永久的纹迹。

当她来年三月三日回到燕窝岭时,其哥哥已认不出她。

春天山花烂漫,木棉花开之际兄妹俩结成夫妻。

生儿育女,黎族才得以新生,繁衍后代。

男的打猎开荒种粮,女的织布做饭相依为命生存,仍然居住在山洞中。

以后有了儿女,搬出洞外找来木料茅草、藤条搭成茅房避风挡雨生存。

二人恋旧结婚故地,只是每年的春节天妃和观音带着她们的儿孙们来这里欢集,纪念她们结婚的时候。

不知过多少个春天,天妃和观音沉睡在山洞内没有出现,待她们的子孙进去探视时,只见她们已化成了一对石头,永远地沉睡在山洞里。

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这永远沉睡的洞穴,此洞取名为“娘母洞”。

往后,每年的春暖花开之际黎人带着山兰稻酒,棕子,水果等礼品,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燕窝岭“娘母洞”进行祭拜。

大家集在一起欢乐无比。

然后,大家开始唱歌跳舞,热闹至次日开始陆续的离去。

久而久之有了时间的概念,时节习俗,为了大家统一日期,把它定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相集,这就有了每年三月三民族节日。

海南民间神话故事

海南民间神话故事

海南民间神话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海南民间神话故事大力神大力神射落天上的6个太阳和6个月亮,造化了人间万物。

他精疲力尽倒下后,仍高高举起巨掌,化为五指山。

(流传于乐东、琼中、保亭、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黎母的神话雷公把蛇卵放在海南的一座高山上,孵化出一女孩,起名叫黎母。

她长大后与外地渡海来琼的青年成婚,生下的后代成为黎族,黎母的出生地称为黎母山。

(流传于琼中、保亭、白沙、乐东、陵水、东方、昌江、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五指山的传说黎族老汉阿力按照梦中神仙的指点,在地下挖出了一把宝锄和一把宝剑,用它开垦出了一片片良田。

阿力临死时,嘱咐5个孩子管好良田,宝锄和宝剑要交还神仙。

5个儿子依照父亲的遗嘱,把宝锄和宝剑作为陪葬品,埋进了阿力的墓中。

后来坏人阿尾勾结海盗来霸占良田,追查宝锄和宝剑的下落,把5个儿子杀害。

四面八方的熊、豹、山鹰等山兽结群而来,把阿尾和海盗咬死,搬来泥土和石块掩埋5个儿子的尸体,后来变成了五指(子)山。

(流传于琼中、保亭、白沙、乐东、陵水、五指山、三亚等县市)鹿回头黎族一青年猎手,追赶一只梅花鹿到南海之滨,梅花鹿转回头,摇身一变,成为一少女,原来她是天上仙女下凡。

她与青年猎手一见钟情,结成夫妻,在南海之滨安家。

那里被后人称为鹿回头。

(流传于海南岛的所有县市)甘工鸟黎族姑娘甘工被继母和父亲强迫嫁给满身长疮的男子,甘工无奈变成了甘工鸟,自由地飞翔。

(流传于琼中、保亭、乐东、白沙、五指山、三亚等县市的黎族地区)椰子的来由林邑王与越王为争夺海南岛这块地盘,常年交战。

越王因一次交战胜利冲昏头脑,贪杯大醉,被林邑王派去的刺客取了首级。

林邑王把越王的头挂在柱子上,以乱箭刺之,结果翎箭化为椰叶,越王的首级化为椰子。

(流传于海南岛所有县市)英雄花黎族英雄吉贝,为抗击异国侵略者英勇献身。

敌人把他缚在大树上杀害时,他的鲜血化作红艳艳的花朵,在大树上绽开。

海南鹿回头故事介绍

海南鹿回头故事介绍

海南鹿回头故事介绍
摘要:
一、海南鹿回头简介
二、故事起源与传说
三、鹿回头故事的象征意义
四、鹿回头景区的文化内涵
五、结论
正文:
海南鹿回头,位于我国海南省三亚市,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

它不仅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流传着一个浪漫动人的爱情传说。

鹿回头的故事起源于海南岛的黎族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名叫阿黑哥的猎人,在一次狩猎途中,误射杀死了一只美丽的梅花鹿。

梅花鹿受伤后,带着箭逃到了鹿回头山脚下,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姑娘。

姑娘为梅花鹿拔出了箭,两者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最后,梅花鹿化身成为一位美丽的女子,与阿黑哥共度余生。

这个故事传达了爱情、善良和勇敢的品质,深受人们喜爱。

鹿回头故事中,梅花鹿和阿黑哥的爱情象征了忠贞、纯洁和勇敢。

梅花鹿在受伤后,没有被恐惧和绝望打败,而是坚定地寻找生存的希望。

这与阿黑哥的善良和勇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

此外,故事中的鹿回头山也寓意着生活的困境和挑战,让人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鹿回头景区充分利用了这个传说,将其融入到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中。

景区内的雕塑、壁画和表演,都将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给了游客。

游客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了解了海南黎族的文化传统。

总之,海南鹿回头故事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和象征意义的传说。

它传达了爱情、善良和勇敢的品质,为我们树立了生活的榜样。

鹿回头景区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寻找灵感,感受这片神奇的土地所散发出的魅力。

海南民间神话故事5个

海南民间神话故事5个

海南民间神话故事5个奥桃堆黎族姑娘奥桃堆,答应亩头儿子哈劳帕洛泽的求婚,但他却误娶了丑女奥幸芬。

奥桃堆坚决另找情人而出嫁他乡。

哈劳帕洛泽发现自己娶错了人,新婚之夜便出走寻找奥桃堆。

他发现奥桃堆已嫁人,劝诱她重归于好而遭到拒绝。

他用学来的妖术将奥桃堆变成盎哇鸟,而他自己也因失算变成了公盎哇。

若干年后,奥桃堆在丈夫的帮助下又恢复成人,夫妻再次团聚,过上幸福的生活。

(流传于琼中、保亭、陵水、白沙、乐东、五指山、三亚等县市) 长妮娘长妮娘(长臂猿)装扮成妈妈骗得孩子开门,把弟弟吃掉。

姐姐想出一计,骗长妮娘藏到大缸里,用开水将它烫死。

(流传于海南岛大部分汉族地区)诺实和玉丹勇敢的猎手诺实与纺织能手玉丹相爱。

峒官的儿子却要强抢玉丹为妻。

玉丹宁死不屈,咬舌而死。

诺实从灰鼠用丹桂树叶救活死白鼠受启发,也用丹桂树叶煮水洒在玉丹尸体上,使她复活,重得团圆。

(流传于东方、昌江、白沙、儋县、乐东等县市)尔蔚从小失去爹娘的少女尔蔚,受狠心嫂嫂的迫害。

尔蔚与龙王的儿子相亲相爱,遭到嫂嫂的刁难。

嫂嫂贪财,强迫她嫁给财主,并乔装成尔蔚,将龙子杀死。

尔蔚决心殉情,用银针刺喉自缢,死后与龙子葬于深潭之中。

(流传于保亭、琼中、白沙、陵水、三亚、五指山等县市)百兽衣黎族姑娘阿娜与青年猎手劳丹相亲相爱。

峒官却抢阿娜去当小老婆。

阿娜与劳丹约定,让他以后穿着百兽皮制成的衣服找她。

劳丹依计而行。

阿娜设法让峒官脱下官服,换上百兽衣,身着官服的劳丹立即令差役杀死穿百兽衣的人。

他们终得成亲。

【民间故事】海南民间故事:龙子和妹妹

【民间故事】海南民间故事:龙子和妹妹

【民间故事】海南民间故事:龙子和妹妹----b1f8bf2c-7879-11ec-9802-7cb59b590d7d一很久以前,在海南岛的五指山区,有一个又深又宽的龙潭。

一条年轻的龙统治着龙潭的水上民族。

它总是和湖边的黎族人相处得很好。

相反,龙潭的绿水常年灌溉黎族农村的农作物,帮助黎族人民年年获得丰收。

湖边的黎族人,男女老少,都喜欢这个湖,被称为“婴儿湖”。

二在池塘的东岸,在一棵古老的槐树下,住着一个李家和两个兄弟姐妹。

我哥哥是个势利凶猛的人,但我妹妹则完全不同。

她天生美丽。

她有一头浓密的黑发,一张鹅蛋形状的红脸,一双黑眼睛,洁白的牙齿,健康苗条的身材,纯洁如珍珠的心。

美丽的姐姐,有着很好的刺绣技巧和银色的铃铛般的嗓音。

她的歌声清脆圆润。

当她唱歌时,鸟儿会停止飞翔,鱼会停止玩耍,狗和小猫也会出现异常规则。

他们静静地听着她的歌声,悠闲地被美妙的歌声迷住了!三一个早春的傍晚,壮丽的彩云映照着沿海的山川,处处呈现金黄色,一切都显得异常美丽。

就在这个美丽的傍晚,年轻的龙子变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来到了陆上。

他一边轻轻地吹着黎族的“嘴弓”,一边仔细地欣赏着世界的山水。

①口弓:黎族的一种乐器,声音低沉。

这时,远处一首清脆柔和的歌声随风飘进了龙的耳朵。

他被这首甜美的歌迷住了。

于是我跟着这首歌,走进了椰林和香蕉园,来到了我美丽的妹妹正在纺纱的那棵古老的槐树旁。

英俊的龙子,遇见了美丽的妹妹。

妹妹的美丽吸引了英俊的龙,英俊的龙也吸引了美丽的妹妹。

他们各自献出那美玉一样的无瑕的爱情,他们相爱从那个傍晚起,这对纯洁而又年轻的恋人,形影不离,经常在一起。

在椰子林里,在潭岸的芭蕉树下,时常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

树上的鹦鹉,潭里的鱼虾,门前的古槐树,仿佛都在为这对年轻恋人的幸福尽情歌唱,尽情游弋,尽情地吐露着芳香。

虽然他们中的一个是海洋国家的龙,另一个是世界的美,但他们深深地相爱了。

他们发誓:爱到老,爱到死,男女生,男女死。

四不幸的是,这个消息传给了凶猛的兄弟。

海南民间故事

海南民间故事

海南民间故事海南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这里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传承了海南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海南民间故事。

在海南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传说中的美丽女子,她名叫黎明。

黎明是村里最漂亮的女孩,她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和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她温柔贤惠,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然而,命运却对她开了一个玩笑。

一天,一位来自外地的恶霸看中了黎明,他想要将她带走,但黎明却深爱着村里的小伙子阿明。

恶霸对阿明发起了挑战,要他和自己进行比武,如果阿明胜利,就可以娶走黎明,如果失败,就要离开村庄。

阿明接受了挑战,他和恶霸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比武,最终,阿明战胜了恶霸,赢得了黎明的芳心,也守护了村庄的和平。

除了这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海南还有许多关于英雄的传说。

在海南的一个古老村庄里,有一位叫做李白的勇士。

李白是村里最勇敢的人,他曾经在一次海上救援行动中,救下了数十条生命。

据说,当时海上发生了一场风暴,一艘渔船在暴风雨中失去了控制,李白毫不犹豫地跳入了汹涌的海水中,用尽全力将渔船上的渔民们一个个救了上来。

他的勇敢行为感动了上天,最终风暴停止了,渔船安全返回了港口。

村民们对李白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成为了村里的英雄。

除此之外,海南还有许多关于神话传说的故事。

在海南的一个山洞里,据说住着一个传说中的神仙。

他能掌控风雨,能治病救人,还能带来好运。

有一次,村里发生了旱灾,庄稼都枯萎了,村民们无法生存下去。

于是,他们纷纷来到神仙的山洞前,请求他带来雨水。

神仙听到了村民们的请求,他化作一位老者,来到了村庄,他用自己的力量带来了雨水,让村庄重新焕发了生机。

这些海南的民间故事,承载着海南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一种传说,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激励着海南人民不断向前,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美丽的故事,传承下去,让它们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民族风情:三月三—黎族的爱情节

民族风情:三月三—黎族的爱情节

; 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黎族地区过三月三,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他们的农作、狩猎丰收。

传说,远古时代,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一次特大洪灾,淹没了高山和村寨,人死兽亡,只剩下一对恋人,他俩坐在一个大葫芦瓢里,漂流到燕窝岭边。

三月初三这天,大水已退,两人海誓山盟,结为夫妻。

婚后,他们在燕窝岭上纺纱织布,生儿育女,开荒种田,挖塘养鱼,为黎族人民繁衍了后代。

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集合在昌化江畔对歌,播种爱情,代代沿袭,成为节日。

节日这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山乡来到燕窝岭一带。

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

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

当夜晚来临,河岸边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

人们对歌、摔跤、拔河、射击、有的还荡秋千。

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黎族青年们翩翩起舞,跳起了打柴舞,打猎舞。

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

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海南黎族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传说故事

海南黎族传说故事1(来源地:五指山市番阳镇)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叫老益,一个叫老爱。

老益种瓜,老爱种白藤,他们准备用白藤来捆种的瓜。

老益先后种了四次,都被老鼠吃光了,第5次下了籽才发芽生长,14天后长出一个很大很大的瓜来。

这个大瓜用5个大岭盛起来。

大瓜老了,他们两人就破开大瓜,装进人,水牛,黄牛,蛇,蜈蚣,飞鸟,猪,鸡各一只,谷子,玉米各两粒。

不久,老天下了5天大雨,5个大岭被浸没了,那时出现了一个脚上有红白黄黑等色的巨人,牵起白藤捆好的大瓜,安全地浮在水面上。

水渐渐退了,地面上的人和动物都死光了,原来的5个大岭不知道去了哪,剩下来的只是由巨人变成的大岭,和大瓜中的动植物(据说由巨人变成的大岭在现在的白沙境内,岭名不详)。

天下没有别人了,大瓜内的兄妹俩不得已就结了婚。

婚后生下一块肉团。

最初用刀劈成5块,用水洗过后即变成面貌相同的人,兄妹两人认为不好相互杂婚,又把他们劈开5串,结果生成了汉,苗,“黎”,“ha”,“细”等种人。

当时汉人和苗人都有衣服穿,“黎”人则穿麻做的上衣,下体前后掩上2片麻布;“ha”人亦穿麻织上衣,下着包卵三角裤;“细”人除上衣用麻织外,下体只有一片遮盖布。

当时,另有一个五颜六色的脚底巨人出现了,他拖着自制的铁耙,把海南岛沿边的山岭都耙平了,但耙至乐东县附近,铁耙的绳索断了,所以五指山区仍系崇山峻岭。

由此,各种人随处居住,汉族争取了平地,住在大陆那边;“黎”,“ha”住在乐东以下地区;“细”人则住元门乡。

2从前有个人,他靠织簸箕出卖过生活。

有一天,他挑了簸箕去卖,上村不要,下村也不买,不得已他就转回家里。

中途路过一个水湾,湾上有一块大石,他便放下担子,同时取附近山岭的小竹来做口琴,躺在大石上吹。

不一会,水湾的水汹涌起来,随着见水面上出现了一条龙。

他见了,举步想走。

龙就与他交谈,问他吹的是什么。

他说是口琴。

龙又说:“你吹得很动听。

”并叫他回龙宫教他的龙子学口琴。

龙劝他不要怕,两人遂拜为同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黎族经典的民间传说故事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

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

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族人民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伟绩,并告诫后人:女子绣面、纹身是祖先定下的规矩,女人如不绣面、纹身,死后祖先不相认。

绣面、纹身
多于十二岁左右起纹,黎族人称为“开面”。

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逃难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分头在岛上寻找人烟,说好见到当地人就或嫁或娶,但却始终都没有找到。

为了延续后代,妹妹将自己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结成夫妇....这就是黎族的创世纪...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

黎族女人绣面纹身的习俗,由来已久。

我看到最有理有据的文章说,这个习俗是从唐
末宋初开始的。

据说那个年代,海南当地烽火战乱,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受害最多的当属黎族百姓,尤其妇女,
是烧杀掠夺的受害者..于是,渐渐形成了纹面纹身的习俗..慢慢更赋予了很多关于族
群的文化习俗
我国目前只有黎族和独龙族发现了女人纹面的习惯...不过自从新中国之后,这个习
惯慢慢消失..
所以今天见到的纹面女,大多至少在70岁以上...
黎族女孩,长到12、3岁可以开始纹身纹面,据说还有一个正规的仪式。

纹身的蓝色液体,是用干香草加炭灰炮制的,然后用竹刺一针一针绣到脸上和身上。

下面这个阿婆,12岁纹了脸,15岁纹了双腿。

绣面用了好几天时间。

而纹腿用了一星期,纹后阿婆也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个星期。

在海南,黎族有五大族群, 近百年来, 只有赛黎加茂黎没有发现妇女纹面的现象,
其他四个族群
润黎本地黎、美孚黎、杞黎、哈黎妇女都有纹面的历史,
据说,黎族不同的族群, 不仅方言有差异, 纹面的图式也不相同。

在我们看来分别不
大的绣面纹身,在族群人看来区别很多..他们能一眼分别出这是哪个族群、哪个村落的纹面...
当一个黎族女孩子纹面后, 由于审美观念上的巨大反差, 她会被外来的汉人甚至非本
族群的男同胞视为丑陋的一类。

这样, 外族的男同胞就不会对她有任何企图, 而她也因此
达到了自我保护的目的。

妇女这种自我保护的结果, 就是她被本族群的男性同胞所接受,
因而可以正常地结婚, 生子, 有人养老送终。

这使得同一族群的妇女尽可能地刺相同的图式, 以保持一致性。

因为, 只有这样,
才会使外族人感觉愈丑, 本族人感觉愈美。

纹面女脸上的纹路通常相对简单,腿上的纹身就复杂很多
不过据说每个族群的习惯也不同,有的族群简单,有的复杂,也有不纹腿的..
据说,有些女人腿上的纹身甚至会看起来很狰狞~
有人说,黎族妇女纹面, 从现象上看, 是出于妇女自我保护的需要,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 则是来自本族群男性同胞强大的精神压力, 是维护本族群男性同胞共同自尊的需要。

更为重要的是, 纹面使黎族各族群内部增强了凝聚力, 在血缘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纯洁性, 并一直繁衍生育至今。

一个部族的繁衍,要女人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
黎族的孩子,到了13-15岁之后,就不能再与父母同住,男孩儿要自己上山砍木料盖
房子,女孩儿就由父母帮忙在自家附近盖上一间‘隆闺’,表示她已经长大,可以自由跟
男孩儿来往...
传说,海南十八怪里,抱着孩子谈恋爱这一怪,说的就是黎族的女子.
信仰
黎族传统社会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处在原始宗教阶段。

黎族信奉万物有灵,盛
行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从事宗教活动的巫师称为“道公”、“娘母”,他们
一般不脱离生产,在需要时才主持送鬼、占卜等活动。

除道教在黎族社会中影响较大外,
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影响有限。

黎族普遍相信巫术,认为巫术能使人害病死亡。

被诬指行使这种巫术的人,男性叫
“禁公”,女性叫“禁母”。

新中国建立前,“禁公”、“禁母”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
和惧怕。

黎族传统禁忌很多,涉及生活、生产、生育、节日、丧葬、婚姻、宗教、狩猎等方面,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的情况已发生较大的改变。

服饰
黎族传统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各方言区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女子服饰,在历史上曾经
是区分不同血缘集团和部落群体的重要标志。

在传统服饰中,黎族妇女常穿直领、无领、无纽对襟上衣,有的地方穿贯头式上衣,
下穿长短不同的筒裙,束发脑后,插以骨簪或银簪,披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

男子传统装束一般结发于额前或脑后,上衣无领、对胸开襟,下着腰布吊襜,部分美
孚黎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多大分别。

在哈、杞、美孚、润黎少数健在的老年妇女中还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文身习俗。

饮食
黎族一般日食三餐,以大米为主,“山栏”香米是黎区特产。

把生鱼、肉掺以炒米粉,加入少许食盐,用陶罐封存制作而成的肉茶、鱼茶是黎家腌
制的特色风味食品。

黎族男子喜好烟、酒。

槟榔是妇女的嗜品,吃时和以贝壳灰,用一种青蒌叶包着吃,吃后口唇染红。

建筑
黎族传统民居多是简陋的茅草房,在五指山腹地住传
统的船形房屋,船形屋以竹木扎架,用茅草覆盖,以藤条或竹做地板,离地约半公尺
左右。

一般居屋是用竹条或树枝为墙架,外糊以泥土。

“隆闺”即“寮房”是黎寨中比较独
特的一种房屋建筑形式,黎族青年成年后一般十几岁就自行或在别人的帮助下,在父母家
旁或村边搭建仅几平方米的小房子,即“隆闺”供自己居住,它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吹
奏乐器和对歌定情的场所。

语言
黎语与古越语在语法结构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黎语明显地保留了古越语在语法方面
多用倒装的痕迹,即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的结构方式。

东汉袁康《越绝书》载:“朱余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余。

”“朱余”由两个名词结合,后者修饰前者,这正是黎语
语法的主要特点。

清道光《琼州府志》卷3《舆地志》亦载:黎语“虚上而实下,如‘鸡肉’曰‘肉鸡’,‘县前’曰‘前县”’。

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中的黎语支,与同一语族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
语等有较为密切的亲属关系,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都有共同特征。

语音方面,声母都较简单,韵母较复杂,每一个音节都有一个辅音起头的声母,没有
真正元音起头的音节;语法方面,语序基本与汉语相同,但多用定语于中心词之后的倒装
语法,如“大哥”说成“哥大”,“白马”说成“马白”等。

在壮侗语族的壮傣、侗水、
黎3个语支中,有不少基本词汇是同源词,如水、火、鸡、狗、猪、田、臂等都是同源词,其声母、元音、韵尾都有对应关系。

文学
黎族口头文学丰富,民间故事和歌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这些民间文学中,如《大力神》、《鹿回头》、《勇敢的打拖》、《甘工鸟》、《五指山大仙》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通过文学艺术形式,歌颂了人们理想中的英雄人物,记录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事迹,描绘了黎族的风土人情,表达了黎族人民的爱憎情感。

黎族人民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多能触景生情,出口成章,他们把民歌当作自己的抒情工具。

民歌的句子,比较常见的有五言或七言两种,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很讲究节奏韵律,易于上口传颂。

婚恋
黎族婚姻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

新中国成立前,婚姻多由父母做主,但姨表及同宗均不得通婚。

部分地区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女子出嫁后不久就返回娘家,一直到怀孕,才回夫家定居。

“玩隆闺”又称“放寮”是黎族地区普遍存在的恋爱习俗,黎族青年男女成年后常在“隆闺”约会,经过一定时间,情投意合的双方常能终成眷属。

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旧习俗已逐渐被废除。

丧葬
黎族一般实行土葬,葬俗因地区、方言不同而存在差异。

在五指山腹地,人死后,则鸣枪报丧,男人用独木棺葬于本村氏族公共墓地,外村嫁来的女子,则需抬回其娘家由娘家料理丧事,并葬在娘家的墓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