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力学与时空观
经典力学与时空观

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第一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2、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3、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对经典力学建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把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展现为历史的过程,即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并将科学家的成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承接,科学的发展也一样.2、通过收集和交流具体实例来分析说明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就某一观点或结论收集例证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查阅、对比、举例、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锻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途径.2、使学生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经典力学在人类认识自然以及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经典力学的概念,研究范围。
2、经典力学渗透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1.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对经典力学发展历程的了解建议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可以课前将学生分小组,布置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查找经典力学发展史,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经典力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提炼和分析:(1)领会力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原因.一是生产需要的推动,由于生产实践为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问题,促使许多科学家投身于地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因为力学研究的对象最简单,它抛开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只把它作为一个有质量的实体来看待,研究物体间的作用及在这一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四是有一系列科学家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科学基础,特别是:(1)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和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②“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产生的最重要的前提.(2)明确力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伽利略、牛顿时代之前,人们对力学现象的研究大多直接反映在技术之中或完全融合在哲学之内,物理学就整体而言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在这个阶段对力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阿基米德,在本节“实践和拓展”第l题中要求收集、整理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可参见课程资源《阿基米德》),并在班上和同学交流或展示.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有助于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当今科学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教学中要利用这类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第二阶段是从伽利略到牛顿,是经典力学从基本要领、基本定律到建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系列的科学家为经典力学打下重要基础.要让学生知道伽利略、笛卡儿、惠更斯、开普勒、牛顿各自有怎样的发现,他们对科学的杰出贡献与意义所在,可查询《中国科普》网站“科学人物”网页.例如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强调了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的惯性运动的直线性.他在《哲学原理》一书中这样描述:“所有的运动,其本身都是沿直线的.”笛卡儿认为惯性运动不仅仅局限于水平面上的运动,而且包括一切方向上的运动.又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hristiaan Huygens 1629一1695),全面细致地解决完全弹性碰撞问题,则为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奠定了基础.相关内容教材作了简要介绍,但最好能让学生查询和收集更多的这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并相互交流,使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科学家们忘我的献身精神和刻意追求的严谨作风,而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第三个阶段是牛顿之后,经典力学又有新的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后人对经典力学的表述形式和应用对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可参见课程资源《三大守恒原理的确立》).2.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1)把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牛顿把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后代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里可结合学生学习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情况对经典力学的成就做简单补充介绍(参见课程资源《经典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成就》).(2)经典力学的建立首次明确了一切自然科学理论应有的基本特征,这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也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牛顿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极其明晰地得出了完美的力学体系,被后人称为科学美的典范,显示出物理学家在研究物理时,都倾向于选择和谐与自洽的体系,追求最简洁、最理想的形式。
经典时空的成就与局限性

铁路在弯道处的内外轨道高低是不同的, 6、铁路在弯道处的内外轨道高低是不同的,已知内 外轨道对水平面倾角为θ,弯道处的圆弧半径为R ,若质量为m的火车转弯时速度小于 , 则 ( ) A.内轨对内侧车轮轮缘有挤压 gR tan θ B.外轨对外侧车轮轮缘有挤压 C.这时铁轨对火车的作用力等于mg/cosθ D.这时铁轨对火车的作用力小于mg/cosθ
、空间与物质及 其运动无关,时间与空间也完全无关,我 们称为绝对时空观。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 牛顿运动定律、绝对时空观和万有引力定 律,只适用于宏观(大于10-10米)、低速 (远小于光速)、弱引力场(例如地球附近)。 • 超出以上范围,要由相对论、量子论等来 取代。
• 2、一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正确的是 ( ) • A.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 B.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 C.任意时刻,加速度相同 • D.任意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 3、对于地球同步卫星的认识( ) • A.它们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不同卫星 的轨道半径可以不同, 卫星的加速度为零 • B.它们运行的角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 同,相对地球静止 • C.不同卫星的轨道半径都相同,且一定在 赤道的正上方,它们以第一宇宙速度运行 • D.它们可在我国北京上空运行,故用于我 国的电视广播 • •
4、狗拉着雪撬在水平冰面上沿着圆弧形的道 路匀速行驶, 路匀速行驶,下图为四个关于雪橇受到的牵 的示意图(O为圆心) (O为圆心 引力 F及摩擦力 f的示意图(O为圆心 ),其中 正确的是 ( )
• 一质量为m的物体以某一速度从倾角为30° 的斜面底端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 g,物 体在斜面上上滑的最大高度为h,则上滑过 程中 ( ) • A.重力势能增加了 mgh • B.重力做功为mgh • C.动能减少了 mgh • D.机械能减少了 mgh
经典力学时空观伽利略变换.

5
与经典力学相对应的变换就是伽利略变换。
三、经典的时空观
时间是绝对的,空间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是 彼此独立,没有任何联系。从而同时也是绝对的。 绝对空间是指长度的量度与参照系无关,绝对时 间是指时间的量度与参照系无关。 同样两点的距离或同样的前后两个事件之间的 时间间隔无论在哪个惯性系中测量都是一样的,而 且时间和空间是彼此独立、没有任何联系的。
经典力学时空观 伽利略变换
1
一、伽利略变换
设有两个参照系S系和S’系,各 坐标轴相互平行。 S’ 系相对S系沿 ox 轴以 u 运动。
坐标轴原点O与O’点重合时作为公共计 t 0时两坐标重合 x x' 0 时起点。 t时刻,物体在P点(看成一事件)
S
S'
y
o z
y'
u
o'
P
x x'
z'
2
1)伽利略坐标变换 正变换 逆变换
S
y
o
S'
y'
o' z'
x' x ut
y' y z' z t' t
2)伽利略速度变换
x x'ut y y' z z' t t'
逆
u P
x
x'
z
正
vx ' vx u
vy ' vy
vx vx 'u
vz ' vz
S F m a F ma 经典时空中牛顿第二定 S F m a F ma 律适用于任何惯性系。
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经典力学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一、经典力学的时空观1. 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经典力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力学理论,其时空观是以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为基础的。
根据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时间是绝对的,所有物体的运动在一个共同的绝对时间下进行。
•空间是绝对的,存在一个共同的绝对空间,物体的位置可以准确地确定。
•物体的运动由牛顿的三定律描述,分别是惯性定律、动力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2.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在高速运动和强引力场的情况下,经典力学无法给出准确的预测。
这引发了人们对时空观的重新思考。
二、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1.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狭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物理理论,它基于不变速度光原理建立了新的时空观。
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不同参考系下的时间和空间测量可能是不一样的。
•光速是不变的,无论在任何参考系下,光速始终保持不变。
•物体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意味着需要无限的能量才能将物体加速到光速。
2. 狭义相对论的重要结果狭义相对论引入了著名的洛伦兹变换,它在描述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狭义相对论还得出了以下重要结果:•同步性是相对的,不同参考系下的时间同步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高速运动中,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观察者看来是不同时发生的。
•长度收缩效应,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长度在运动方向上会发生收缩。
这意味着物体在高速运动中看起来比实际要短。
•时间膨胀效应,当物体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物体的时间流逝会变慢,这意味着高速运动的物体的时间比静止观察者的时间要慢。
三、经典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对比1. 时间和空间观的差异在经典力学中,时间和空间被认为是绝对的,而在狭义相对论中,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
4-1 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系相对于“以太”的速度有关。
若此,如在地球上测光速,可能 > c或< c · 19世纪末,很多精确的实验和观察(最著
名的是Michelson-Morley实验)都得出完全否
定的结果,在任何参考系中测得的光在真空
中的速率均为c。
· 是 伽利略变换正确而电磁规律不符合 相对性原理? · 还是电磁规律符合相对性原理而伽利略 变换该修正? ·爱因斯坦(Einstein)深入分析了此问题, 于1905年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作出 了对整个物理学都有变革意义的回答。
vt
z'z'
x'
( x ' , y' , z ' )
z z
x' x
y s
y
o
s'
y'
y'
v
o 'x
* P ( x, y, z )
vt
z'z'
x'
( x ' , y' , z ' )
z z
x' x
速度变换公式
y s
y
o
s'
y'
y'
u x ux v uy u y uz uz
v
o 'x
* P ( x, y, z )
vt
z'z'
x'
( x ' , y' , z ' )
z z
x' x
讨论: 伽利略变换是建立在绝对时空观基础上的。
三、力学的相对性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牛顿运动定律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牛顿运动定律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一、什么是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牛顿著名的力学原理,首次在1687年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被提出。
它的核心思想是:“一个物体状态保持不变,除非它受到外力的作用”。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就会发生运动变化,反之,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它则保持平静。
这一结论,便是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物体的动量、力量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保持不变,即动量定理:总动量=零。
二、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经典力学主要研究的是运动学,它以物理性质为基础,将描述有关运动,位置,体积,速度,加速度,重力,张力等物理量作为动力学的考究对象。
由此可知,经典力学以物理时空为框架,从而发展出了它自身独特的时空观。
讲到经典力学的时空观,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牛顿第三定律”: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力常数与加速度的乘积才是对变的的量”。
这一定律明确指出了时空之间的耦合关系。
即物质的运动在时空定位上是有相互关联的:物质受力推动而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其在时空上的位置。
三、牛顿运动定律对经典力学时空观的影响牛顿运动定律对经典力学时空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物理学家们研究和理解时空关系的基石。
它指出,物体被推动运动时,物体位置和动量之间的耦合作用,即时空之间有相互关系。
牛顿运动定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力量定律:总冲力=零。
它普遍提出的,在物体不受外界力的影响时,物体状态是不变的,当外界力存在时,它就会发生变化。
该定律再次强调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外力作用于物体,物体位置和动量就会发生变化。
最后,还有牛顿运动定律: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它清楚地表达了物体的动量,力量的变量关系,从而使经典力学时空观得以更深刻地发展。
总结牛顿运动定律对经典力学的时空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它阐明了物体的动量,力量和时空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外力作用时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变量关系。
这些都为现代物理学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为研究时空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课件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经典时空观 (1)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①惯性系: 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相对于惯性系静止 或做匀速直线 运动的参考系都是惯性系. ②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 不成立的参考系,相对于惯性系做变速运动 的 参考系是非惯性系.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对于所有的惯性系,力学规律都是相同的,或者说,一切惯性系都是等效的. (3)经典时空观(绝对时空观) 时间永远均匀地流逝,与任何外界无关 ;空间与任何外界事物无关,从不 运动,永远不变.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长度收缩效应
按照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空间也与运动密切相关,即对某物体空间广延性
的观测,与观测者和该物体的相对运动有关.观测长度 l′与静止长度 l 之间的
关系:l′=l 1-vc22,由于 v<c,所以 l′<l.这种长度观测效应被称为长度收缩.
3.质速关系
在相对物体静止的参考系中测量,物体具有最小的质量 m0(称为静止质量);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再判断] 1.在经典力学中,时间、长度和质量与运动没有关系.(√) 2.相对论,完全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理论.(×) 3.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它的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变大.(√)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后思考] 若一列火车的速度是 10 m/s,一个人在车上相对于车以 10 m/s 的速度向前 跑,那么他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 20 m/s.若火车的速度为 0.9c(c 为光速),火车上 的人向前发出一束激光(相对于车的速度为 c).激光相对于地面的速度是否为 1.9c?
上一页
返回首页
《物理学教学课件》4-1经典力学的时空观

为了解决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 的不兼容性,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一 种量子引力理论,以统一描述微观粒 子和宏观引力。
超越经典时空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 时空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未来,我 们可能会超越经典力学的时空观,建 立更加精确和完备的物理理论体系。
THANKS
感谢观看
绝对时空观的物理意义
绝对时空观为经典力学提供了 基础,使得牛顿的运动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得以成立。
它解释了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 方式,使得人们能够准确地预 测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状 态。
它也使得人们能够建立绝对坐 标系,从而对物体进行准确的 定位和描述。
绝对时空观的局限性
绝对时空观无法解释光速不变的现象, 因为光速在不同的惯性参考系中是相 同的,这与绝对时空观相矛盾。
详细描述
米氏-摩雷森实验通过测量光在运动介 质中的速度,验证了光速在不同参考 系下是否恒定。该实验结果支持了狭 义相对论的预言,表明光速在不同惯 性参考系下是恒定的。
原子干涉实验
总结词
原子干涉实验是验证时空相对性的另一种方法。
详细描述
原子干涉实验通过观察原子在干涉条纹中的分布,验证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该实验结果支持了狭义相对论的 预言,表明时间和空间在不同的参考系下是相对的。
05
时空观的现代发展
量子力学对时空观的挑战
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
量子力学中的粒子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整个宇宙中同时存在,这与经典力学的时空观相冲突。
波函数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描述了粒子的状态,但波函数的存在并不直接对应于物理实在, 这使得量子力学的时空观变得模糊。
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经典力学与物理学的革命第一节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知道经典力学发展历程中有哪些物理学家作出了突出贡献.2、了解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及其对当时自然科学、社会发展的影响.3、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对经典力学建立作出重要贡献的物理学家的故事,把科学成果的发现过程展现为历史的过程,即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并将科学家的成果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说,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承接,科学的发展也一样.2、通过收集和交流具体实例来分析说明经典力学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就某一观点或结论收集例证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查阅、对比、举例、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善于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习惯,锻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与合作学习的途径.2、使学生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体会经典力学在人类认识自然以及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和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经典力学的概念,研究范围。
2、经典力学渗透的研究方法。
三、教学过程:1.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对经典力学发展历程的了解建议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可以课前将学生分小组,布置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查找经典力学发展史,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经典力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线索,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提炼和分析:(1)领会力学体系得以建立的原因.一是生产需要的推动,由于生产实践为力学研究提出了许多问题,促使许多科学家投身于地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二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三是因为力学研究的对象最简单,它抛开物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只把它作为一个有质量的实体来看待,研究物体间的作用及在这一作用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四是有一系列科学家为牛顿力学的建立打下了重要的科学基础,特别是:(1)伽利略发现了惯性定律和重力作用下的匀加速运动,奠定了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本思想.②“天空的立法者”——开普勒所发现的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产生的最重要的前提.(2)明确力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伽利略、牛顿时代之前,人们对力学现象的研究大多直接反映在技术之中或完全融合在哲学之内,物理学就整体而言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在这个阶段对力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是阿基米德,在本节“实践和拓展”第l题中要求收集、整理阿基米德在力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有关他的故事(可参见课程资源《阿基米德》),并在班上和同学交流或展示.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有助于对科学过程的理解,当今科学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教学中要利用这类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意识和沟通、交往的能力,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第二阶段是从伽利略到牛顿,是经典力学从基本要领、基本定律到建成理论体系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一系列的科学家为经典力学打下重要基础.要让学生知道伽利略、笛卡儿、惠更斯、开普勒、牛顿各自有怎样的发现,他们对科学的杰出贡献与意义所在,可查询《中国科普》网站“科学人物”网页.例如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1596—1650)补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观点;强调了伽利略没有明确表述的惯性运动的直线性.他在《哲学原理》一书中这样描述:“所有的运动,其本身都是沿直线的.”笛卡儿认为惯性运动不仅仅局限于水平面上的运动,而且包括一切方向上的运动.又如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hristiaan Huygens 1629一1695),全面细致地解决完全弹性碰撞问题,则为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奠定了基础.相关内容教材作了简要介绍,但最好能让学生查询和收集更多的这些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故事,并相互交流,使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史的过程中更深地体会科学家们忘我的献身精神和刻意追求的严谨作风,而了解科学家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求索的,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科学探究的本质.第三个阶段是牛顿之后,经典力学又有新的发展,这一阶段主要是后人对经典力学的表述形式和应用对象进行了拓展和完善(可参见课程资源《三大守恒原理的确立》).2.经典力学的伟大成就(1)把人类对整个自然界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牛顿把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综合,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统一性.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的第一次大飞跃和理论大综合.它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并对科学发展的进程以及后代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里可结合学生学习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情况对经典力学的成就做简单补充介绍(参见课程资源《经典力学在科学史上的成就》).(2)经典力学的建立首次明确了一切自然科学理论应有的基本特征,这标志着近代理论自然科学的诞生,也成为其他各门自然科学的典范.牛顿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的方法极其明晰地得出了完美的力学体系,被后人称为科学美的典范,显示出物理学家在研究物理时,都倾向于选择和谐与自洽的体系,追求最简洁、最理想的形式。
(3)经典力学的建立对自然科学和科技的发展、社会进步具有深远影响.这部分的教学思路应突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经典力学形成的科学研究方法推广应用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上,对经典物理学的建立意义重大.二是经典力学与其他基础科学相结合产生了许多交叉学科,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经典力学在科学技术上有广泛的应用,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3.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五)小结(六)作业:课本练习3第二节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伽利略相对性原理,知道时空观与参考系的联系.2、了解经典时空观及其基本推论,知道牛顿引入绝对时空观的原因.3、了解狭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与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几个推论,知道相对论时空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影响.4、知道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关于参考系和运动的“讨论与交流”,认识惯性系的概念与伽利略相对性原理.2、解读并分析教材图5-2-1和图5-2-2,了解绝对时空观与实验事实的矛盾.3、通过了解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学习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提出假设”.4、解读并分析教材图5-2-3和图5-2-4,通过“讨论与交流”理解同时的相对性.5、对比经典时空观的推论与相对论时空观的推论,认识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区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讨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2、通过了解时空观的变革,从中认识物理学的发展和变革,体会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感受物理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的作用.二、教学重难点:1知道狭义相对论的实验基础,基本原理和主要结论。
2、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
三、教学过程:1.经典时空观从参考系的概念引入经典时空观,是为了介绍牛顿引入经典时空观的理论出发点,使学生领会经典时空观是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讨论与交流](1)我们所说的匀速运动实际上是以地面为参考系,物体不受外力或者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的惯性运动.(2)一个物体的运动对两个相互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来说,速度、加速度以及所遵循的力学规律都是相同的.了解牛顿引入绝对时空观的缘由,教学中要注意理清以下思路:(1)经典力学是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改变的,而所有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的,机械运动是物体的位置移动,位置涉及空间概念,移动涉及速度,涉及时间概念,所以牛顿力学必定与一定的时空观相联系.(2)机械运动的描述离不开参考系,然而牛顿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参考系(后人把牛顿定律适用的参考系叫做惯性参考系),但是经典力学的理论框架本身并不能能明确给出什么是惯性参考系,牛顿的解决办法是引入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空间,用以判断各物体足处于静止、匀速运动还是加速运动状态.参见课程资源——《牛顿对绝对空间的设想》.对绝对时空观及其三个推论的教学建议采用举例和联想、比喻的方式,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了解和领会.对经典时空观的几个具体结论,教材没有做更多的介绍,教学中可举例说明:(1)同时的绝对性.绝对时空观中的同时是绝对的.就是说,在两个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个事件,只要对一个惯性参考系来说是同时,那无论对什么惯性参考系来说都是同时的,例如,有一辆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火车,车厢内观察者看到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那站在站台上的观察者也必定看到两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反过来说也如此.在这点上,经典时空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似乎是一致的.(2)时间间隔的绝对性.例如一个人看到自己的手表走过一分钟,往往以为世界上所的钟和表也都同样地走过一分钟,而不管是在哪一种运动状态的钟.这就是时间间隔的绝对性.(3)空间距离的绝对性.例如一把直尺的长度,如果从某一个参考系测量它是一尺.那么,我们的日常经验会以为从任何参考系来测量它,它仍旧是一尺,而与参考系的运动状态无关.显然以上结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符,所以绝对时空观很容易被人们接受;而且绝对时空观与经典力学是一致的,所以在经典力学广泛应用的过程中,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广为流传,在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都以绝对时空观去认识和思考世界.2.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论时空观的教学可分三个层次:狭义相对论的提出、相对论时空观、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本节开篇直接指出:光在空间是如何传播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目的是交代理论变革的线索,教学时应使学生对19世纪末物理实验与理论的矛盾有所了解,可参见课程资源《以太危机》、《相对论“出世”》.教学中应结合教材图5—2—1、图5—2—2使学生理解光的传播与经典力学的矛盾,使学生体会科学强调和尊重经验事实对理论的检验,实验验证是物理学的生命线.视学生程度来把握对“同时的相对性”探讨的深度,可参见课程资源——《关于“同时”的概念》及《同时的相对性》.“运动的时钟变慢、运动的尺子缩短、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这三种相对论效应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解释.(1)运动的时钟变慢,其实质是指在相对论中每位观察者都有自身的时间测度,即如果一时钟在天空高速飞驰,对静止不动的观察者来说似乎钟的时间走得慢了.时钟飞驰得越快,钟的时间走得越慢;在与光速相等的时候,钟将似乎完全停止,时间就会停顿了.这种效应得到了实验的验证.(2)运动的尺子缩短.在对教材图5—2—6解释时,应注意指出左图中A尺相对于B 尺静止,右图中A尺相对于B尺运动,在B尺看来A尺长度缩短,尺缩和钟慢一样,是对称的.即如果A、B之间有相对运动,那么,A看B的尺缩短了,B看A的尺缩短了.这个结论表示空间的大小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3)物体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爱因斯坦在时空观的彻底变革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论力学,指出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趋于无穷大.他给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