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十年新诗创作(一)

合集下载

现当代三十年目录

现当代三十年目录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一)1、“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①思想文化基础②语言基础③发生与发展及历史意义和局限④与封建复古派的几次斗争与林纾(琴南)的论辩、与“学衡派”的论辩、与“甲寅派”的论辩2、主要的新文学社团①文学研究会②创造社③新月社④语丝社⑤浅草—沉钟社⑥湖畔诗社3、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第二章鲁迅1、鲁迅的思想发展与创作道路①寻求真理的爱国主义者②战斗的革命民主主义者③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2、《呐喊》与《彷徨》的思想艺术特色①“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②“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3、改造民族灵魂的经典之作:《阿Q正传》①《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1、鲁迅:“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2、茅盾:“中国人品性的结晶”3、 30、40年代:“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上面三点关注的中心是“精神胜利法”)4、 50年代至70年代末:“落后的农民典型”(阶级分析)5、 80年代初:“国民性弱点”的典型6、近年来:人类精神现象的象征②阿Q的形象分析③《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4、《野草》与《朝花夕拾》①“独语体”的散文《野草》《野草》的思想倾向《野草》的艺术特色②“闲话风”的散文《朝花夕拾》第三章小说(一)1、“问题小说”的创作概况①“问题小说”形成的原因②冰心、王统照的创作③“问题小说”的衰落2、人生派写实小说①人生派写实小说②叶绍钧的创作《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3、乡土小说①乡土小说的特点和成就②代表作家及作品王鲁彦、彭家煌、台静农4、“自叙传”抒情小说及其他主观性叙述小说①“自叙传”抒情小说②郁达夫的小说创作30年代以前30年代以后第四章郭沫若1、郭沫若的生平与思想发展①郭沫若思想发展泛神论思想浪漫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作②《女神》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特色思想内容破旧立新爱国主义思想艺术特色局限③其它创作从《星空》、《瓶》到《前茅》与《恢复》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题材的剧作前期历史剧创作及特色 40年代的历史剧及成就第五章新诗(一)1、早期白话诗①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梁启超黄遵宪胡适②“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形态与局限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③“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浪漫新诗、小诗、情诗、冯至2、新诗的“规范化”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闻一多、徐志摩(思想内涵、个性风格)、朱湘、饶孟侃、杨世恩、孙大雨、刘梦苇3、早期象征派诗歌“纯诗”概念的提出李金发(诗歌特点)、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第六章散文(一)1、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①现代散文的建立与发展②周作人的抒情散文和小品文2、语丝派”和朱自清的散文①“语丝派”的散文②朱自清的抒情散文(特点)第七章戏剧(一)1、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①话剧的萌芽、诞生文明戏或新剧阶段(萌芽阶段)——“爱美剧”阶段(初创阶段)②早期话剧剧本创作大致分为三类2、田汉的戏剧创作3、丁西林的戏剧创作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二)1、革命文学的论争和左翼文艺运动①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②革命文学的论争产生、经过、结果、意义③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成立、功绩、缺失2、不同文学思潮的较量①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②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A与“新月派”的论争: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B与“论语派”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C与“京派”的论争D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第九章茅盾1、茅盾的小说成就2、《子夜》创作背景、主题、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资本家形象系列、封建地主系列)、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十章老舍1、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2、《骆驼祥子》及老舍作品的艺术成就第十一章巴金1、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特点《家》的杰出成就2、巴金后期小说创作特点《憩园》和《寒夜》第十二章沈从文1、边地湘西的叙述者、歌者湘西下层人民特异的“生命形式”2、乡村叙述总体及其对照的世界①《边城》的“牧歌”情味和感伤情绪②沈从文小说的文体特色③文学理想的寂寞小说(二)1、左翼小说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艾芜、萧红与东北作家群)2、京派小说京派小说的审美追求废名、凌叔华、萧乾,特点3、海派小说初期海派“新感觉派”张资平、叶灵凤;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第十四章新诗(二)1、中国诗歌会和臧克家的创作①中国诗歌会创作的特点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②臧克家的诗歌创作前期2、现代派诗歌创作①现代诗派特点②戴望舒、卞之琳的创作第十五章散文(二)1、概况①鲁迅派的杂文②李广田、何其芳等的抒情散文③丰子恺等的叙事散文④林语堂等的幽默小品⑤游记体散文⑥报告文学2、各流派代表散文创作①林语堂“闲适小品”②“鲁迅风”杂文③“京派”与开明同人散文第十六章曹禺1、《雷雨》①戏剧的矛盾方面、诗的视角②人物形象③结构④“序幕”与“尾声”2、《日出》、《原野》和《北京人》曹禺对中国话剧的贡献第十七章话剧(二)1、走向广场: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与农民戏剧的倡导①五大剧社②“无产阶级戏剧”③“红色戏剧”④国防戏剧⑤三大戏剧运动代表人物⑥农民戏剧实验2、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衍、李建吾的创作①剧场戏剧的确立②主要戏剧场作夏衍、洪深、李健吾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7月)第十八章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三)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孤岛文学;沦陷区文学3、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①文学思潮、论争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第十九章赵树理1、赵树理的文学道路及其意义“赵树理方向”、赵树理创作的主要特色和贡献2、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第二十章小说(三)1、国统区小说概况、张天翼、沙汀、钱钟书、路翎2、沦陷区小说孤岛文学、张爱玲、苏青、梅娘、徐訏、无名氏3、解放区小说“白洋淀”派的鼻祖:孙犁、康濯和孔厥、丁玲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高干大》、《种谷记》和《原动力》等反映工农业生产建设活动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等“新英雄传奇”第二十一章艾青1、艾青诗作的独特主题与意象2、忧郁的诗绪诗的艺术与形式3、艾青诗作的形式和历史地位第二十二章新诗(三)1、七月诗派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2、中国新诗派“中国新诗派”对“新式现代化”的探索、穆旦的诗歌创作一3、敌后根据的诗歌创作歌谣体新诗“歌颂”主调和对“抒情的放逐”2、《王贵与李香香》的主题和信天游形式第二十三章戏剧(三)1、“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①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②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③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活报剧2、“剧场戏剧”的兴起与繁荣①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再度兴起②沦陷区:职业化、商业化的“剧场戏剧”的繁荣。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个十年诗歌

第一个十年诗歌

第一个十年诗歌一般认为新诗的发展是两大趋向之间的此消彼长,也就是大众化“非诗化”和贵族化“纯诗化”之间的相生相克,推进新诗的演化。

一开始新文学的诗歌是完全的非诗化,和古典诗歌完全割裂而想要创作独属于白话文的诗歌,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只是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第二个阶段是新诗内部的结构性调整,针对“没有诗味”这个问题,新诗的创作者继续在初期白话诗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充分发展了其抒情功能,其代表是郭沫若的《女神》——但是在语言和形式上仍然不够成熟。

第三个阶段的发展则是对语言和形式的探索,新月派诗人讲究规范化,要求探索格律等新诗的形式规律,其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

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纯诗的追求和象征派的诗歌。

|新诗的诞生晚清的诗界革命从改革派开始兴起,其代表是黄遵宪,不过因为梁启超要求以“古典的形式出之”,导致其并没有能走到新诗白话诗的路上,而是止步于对宋诗的模仿。

而五四时代的新诗运动则对晚清的诗界革命有继承也有突破,继承的是求新的追求,而突破则是选择了旧诗界革命的极限之处。

在胡适的《谈新诗》中明确提出要推翻旧诗的种种束缚,也就是“作诗如作文”,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打破诗的格律,代以“自然的音节”,另一方面则要用白话写诗,实行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因此展开了对旧诗一次有组织的反叛。

胡适在倡导“诗体的解放”以外,还提出诗的经验主义,其核心是“言之有物”,要“有我”,表现诗人本人的情感和见解,还有“有人”,表现一般大众,这正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表现。

“学衡派”对新诗多有批评,其集中于对新诗缺乏格律和形式美的缺点,这其实还是比较中肯的。

在胡适新诗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新诗的尝试,其代表是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一开始的尝试还是以“以白话入诗”,尚未摆脱旧诗语音模式和结构法则,写出半文半白的诗歌。

从其翻译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的《关不住了》,并将其重命名为《在屋顶上》开始,其新诗的创作才真正开始。

虽然《尝试集》中的新诗还很少,但已经具备了现代汉语抒情诗形式法则的雏形。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名词解释

第一个十年诗界革命梁启超设想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但新语句要打破传统诗词格律与文言语法结构,这与保留古风格是背离的,于是退一步:把诗界革命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革,因而晚清诗界革命限制在传统诗歌范围内,而向“散文化”方向努力,背离了唐诗传统而向宋诗靠拢,最终止步于宋诗的模仿风气中。

晚晴文学革新运动(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袭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鸳鸯蝴蝶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

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

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

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

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 1949 年才基本消失。

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春柳社中国文艺研究团体,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原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新诗

《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提纲新诗

新诗第一个十年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1.梁启超:由“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到把“诗界革命”的目标改为“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却拒绝引入“新语句”,对传统格律与语法进行任何变,这样,晚清的“诗界革命”就始终限制在传统诗歌的范围内。

2.黄遵宪作出了最大努力:做过转向古风、乐府,“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等多种实验,而向“散文化”方向的努力,则又显示了背离占主流地位的“唐诗”传统,向“宋诗”靠拢的倾向。

这也构成了“诗界革命”的一个极限:晚清诗界最终止步于宋诗派的摹仿风气中。

3.胡适提出“作诗如作文”的主张: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顺着诗意的自然曲折,自然轻重,自然高下”);二是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口语)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的新语法,也即实行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这实际上就是对发展得过分成熟、人们业已习惯、但已脱离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语言的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从而为新的诗歌语言与形式的创造开辟道路。

4.胡适还提出了“诗的经验主人”,其核心就是他所说的“言之有物”,也即“有我”与“有人”。

“有我”就是要表现著作人的性情见解,“有人”就是要与一般的人发生交涉”。

前者突出了写作者(知识分子)主体的性情与见解,后者强调了与“一般的人”即平民百姓的沟通与交流,这正是“五四”时期的文化(文学)启蒙主义在诗歌观念上的反映。

这种诗歌观重视的是“精神、观念”的“表达”,所谓“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的要求,诗的口语化、明白易懂的要求,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就是说,五四”新诗运动的“散文化”与“平民化”的目标,两者之间,是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的。

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1. 1922 年,叶绍钧、刘延陵、朱自清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一、现代诗歌的概念(一)定义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

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7-1937)第三个十年(1937-1949)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三)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诗作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天真、直率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四)小诗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短诗,在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一般以三五行为主,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我们熟悉的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就是小诗的一种。

(五)提倡格律的新月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新月派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指出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出新诗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上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另外,他们还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

第4章第一个十年新诗概述

第4章第一个十年新诗概述
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一)前期新月派简介
1927年以前,《晨报副刊》“诗镌”,闻一多、徐 志摩、朱湘等。
“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诗的形式格律化(新 格律派)。“和谐”“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 特征。
闻一多“三美”理论:“音乐美(音节、韵律),绘 画美(色彩、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 齐)”。

第一部个人新诗集《尝试集》(沟通新旧两 个时代的桥梁)。
第一批白话诗人:胡适、刘半农(《教我如 何不想她》)、周作人(《小河》,胡适称 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沈尹默(《三 弦》)、俞平伯(《冬夜》)、康白情 (《草儿》)等。
第一个新诗刊物:1922年叶绍钧、朱自清等 创办的《诗月刊》。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漫漫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 燕子,你说些什麽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 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早期白话诗艺术特色:白描/比喻/象 征
特点:明白平易 缺陷:缺乏飞腾的想象力。 诗歌的形式:散文化倾向。
三:一方面把“五四”新诗 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极至,一方面使诗的抒情 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 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
2、1922年湖畔诗派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 人等。《湖畔》、《蕙的风》;贡献:爱情诗的创 造。
生的信念 对爱情和青春的咏唱,对大自
然的赞美
三美理论:P92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排列组合 有规律
绘画美:辞藻华美、富有色彩、具有视 觉冲击力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第一章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一、文学革命的起因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是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③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

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

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

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

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

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

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三、文学革命的意义1、宣告了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终结与新文学的诞生.2、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功劳,以从理论主张到创作,从文学内容到形式的全面革新,揭开了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学的光辉的第一页.3、使中国文学打破封闭走向世界,世界文学也开始走向中国,开启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进程。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思潮一、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1、文学主张认为文学是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蝴蝶》的艺术特色:
?朴实无华、清新流利、明白畅达。 ?语言朴素,但情景交融,有色调,
有情感。
拓展:
胡适与江东秀
江东秀趣事:
?泼辣果断:为梁实秋的妻子辩护。 ?曹诚英 “离婚可以,我先把两个孩子杀掉。我
同你生的孩子不要了。”
我喜欢你这颗顶大的星儿。 可惜我叫不出你的名字。 平日月明时,月光遮尽了满天 星,总不能遮住你。 今日风雨后,闷沉沉的天气, 遍天边,寻不见一点半点光明, 回转头来, 只有你在那杨柳高头依旧亮晶晶 地。
意义和价值:
湖畔诗人的爱情诗,显示了新的道德观 念和个性解放精神;塑造了天真、开朗 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其诗活泼自然, 如水出芙蓉,备受读者喜爱,因而也就 有它的时代价值和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冰心等的小诗创作
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代表作有冰 心的《繁星》和《春水》,宗白华的《流云 小诗》,梁宗岱的《晚祷》等。 是在日本短歌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 响下产生的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 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 种人生哲理或者美的情思。
【澄明清澈的心境】
一颗 星儿
处却蓦
。在然
——,灯
回 首
辛火,
弃阑那
疾珊人
3.难以摆脱旧诗词的影响
《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 臧晖先生昨夜作一个梦, 梦见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钟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第五章 第一个十年新诗创作
2013年10月11日
《希望》 胡适·1921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 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看花 人,苞也无一个。
眼看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 回,祝汝满盆花!
注: 熊秉三夫妇 清新、质朴,饱含对生命的期待与珍惜
本次课主要内容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简单了 解) 1.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2.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
诗歌鉴赏
?朗诵 ?意象分析 ?诗歌意蕴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夜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沈尹默(1883-1971)
?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诗 人,书法家。
?新诗代表《三弦》《月夜》。 诗歌追求意境,以含蓄著称。
文本解读
意象:霜风,月光,高树和“我” “月夜”场景 深广幽远:霜风、月光,构成全诗的背景。 具体突出:高树、“我”,构成整个场景的焦 点。
《尝试集》出版后的评价
?“驴鸣狗吠”——黄侃 ?“必死必朽”——胡先骕 ?“内容粗浅,艺术幼稚,这是试加在
《尝试集》上的八个大字”——朱湘 ?“诗家成林,作品满街”——章士钊
胡适与《尝试集》
1.浓重的尝试意味。《尝试集》里的新 诗带有明显的旧诗蜕变、转化的痕迹。
“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 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 一年,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 气。” ——《<尝试集>自序》
?针对于古典诗歌格律工整、注重对仗、 押韵的传统的一种战略选择和另辟蹊径 的方法。
?矫枉过正,破坏诗性。
二、“尝试”中的新诗 ——早期白话 诗
(一)发表新诗的刊物:《新青年》、《新 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 灯》、《觉悟》等。
出现第一个专门刊登新诗的刊物——《诗》 月刊。
二、“尝试”中的新诗 ——早期白话 诗
二是创立了自由体、无韵体和散文诗体, 将中国诗歌从旧的体式中解脱出来。 (形式的解放)
不足之处:
一方面,诗歌过于平实,情感浓度不 够,想象力不足,缺少诗歌的韵味; 另一方面,缺乏飞腾的艺术想象力。
小结:
※总体而言,早期白话诗注重“新”而不大 注意“诗”。
※胡适等人在新诗艺术上建设乏术,但却破坏 有功,这是他们对新诗历史的最大贡献。
你是荷塘里的水。 借荷叶做船儿,
率真地长是笑,
借荷梗做篙儿,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
来!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 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 我想捞回来, 烫得我手心痛。
伊底眼 (1922) 汪静之
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 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 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伊底眼是解结的剪刀; 不然,何以伊一瞧着我, 我被镣铐的灵魂就自由了呢?
画面感:想一想,一个人在清幽寒冷的月夜在山林中与树相伴,是怎样一幅画面?
“却没有靠着” ——淡淡的孤独和遗世独立的 淡定从容。
体现五四时期追求个体独立与解放的时代风潮。
三、“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一)关于新诗的理论建树 1.成仿吾《诗的防御战》:认为“诗的本质专 在抒情。” 2.闻一多《<冬夜>评论》:批评早期白话诗 “不重想象”的平实化倾向。 3.郭沫若《论诗三札》:“诗=(直觉+情调+ 想象)+(适当的文字)”。
伊底眼是快乐的钥匙; 不然,何以伊一瞅着我, 我就住在乐园里了呢? 伊底眼变成忧愁的引火线了; 不然,何以伊一盯着我, 我就沉溺在愁海里了呢?
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 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 眊焉。 ”
—— 《孟子·离娄上》
山里的小诗(冯雪峰)
鸟儿出山去的时候, 我以一片花瓣放在它嘴里, 告诉那住在谷口的女郎, 说山里的花已开了。
七一 当我浮云般 自来自去的时候 真觉得宇宙太寂 寞了!
歌颂童真
《繁星》之二 童年呵! 是梦中的真, 是真中的梦, 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歌颂母爱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在她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3.挖掘诗歌的意蕴
?回归历史现场,把诗歌置于当时的审美标准 和艺术尺度中去考察、评判。 胡适的《蝴蝶》和郭沫若的《凤凰涅槃》 ?恢复诗歌所处的时代历史语境,把握其特殊的 主题形态。 比如第三代诗创作中,李亚伟的《中文系》:
“中文系也学外国文学/着重学鲍狄 埃学高尔基,有晚上/厕所里奔出一神 色慌张的讲师/大声喊:同学们/快撤, 里面有现代派”。 对文化与自我的解构与嘲讽,反讽的 可笑效果。
?几乎完全用口语写诗,写出一种自然朴素之美。 ?创立“她”字且首先在诗中使用。“伊”到
“她”的转变。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朗诵:视频
题解:
?《教我如何不想她》是刘半农1920年在伦敦留 学时写的一首白话诗,选自《扬鞭集》。
?主题:是一首表达思念之情的诗歌。 ?1926年赵元任先生将此诗谱曲。
八 残花缀在繁枝上 鸟儿飞去了。 撒的落红满地—— 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
《春水》节选 朗诵
一 春水! 又是一年了 还这般的微微吹动。 可以再照个影儿么? 春水温静的答谢我说 : “我的朋友! 我从来没留下一个影子 不但对你是如此。”
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六五 只是一颗孤星罢 了! 在无边的黑暗里 已写尽了宇宙的 寂寞。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对偶,萧索景象,内心饱尝孤寂的煎熬】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内心中永恒的不舍与眷恋】 教我如何不想她?
(四)早期白话诗的特色
(1)主要用白描和“比喻”“象征” 等托物寄兴手法;
(2)倾向于散文化和平实的风格。
早期白话诗人对中国诗歌的贡献:
一是以白话文作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 语体中解放出来;(语言的解放)
(二)新诗人:胡适、刘半农、周作人、 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
(三)代表作
1.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不仅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同时也是中 国新诗的最初倡导者与探索者。 深受欧美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影响,倡导新诗运 动。 1920年,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 白话诗集。
《尝试集》名字的由来: 陆游:“尝试成功自古无” 胡适:“自古成功在尝试” 《尝试集》收1916-1920年间创作的诗歌75 首,初版2年内发行万余册,到1940年,共 出版了16版
相亲相爱的。
小诗的代表诗人和诗作:
1.冰心《繁星》与《春水》 侧重于歌吟自然、童心、母爱,借对 一草一木、一花一石的歌吟表现作者 爱和美的哲学。风格纯静、细腻、柔 和、含蓄。
歌颂自然
《繁星》节选 一
繁星闪烁着—— 深蓝的太空 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话? 沉默中 微光里 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
《繁星》节选
4.要重视诵读
一、新诗的诞生 ——“五四”新诗运 动
(一)梁启超与“诗界革命”:
1.“新意境”、“新语句”与“古风格” 的主张没能落实。
2.创作实践没能跟上理论倡导的步伐。
(二)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
胡适在其《论新诗》一文中提出“作诗
如作文”的主张,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 二是用白话写诗;
俳句
海边日暮 大海边,暮色霭,野鸭声声叫微白。
蛙 寂寞里,古池塘,青蛙跳入水声响。
秋 秋时节,雨纷纷,我愿呼我为旅人。
《飞鸟集》(泰戈尔)
?世界用图画和我说话,我的心灵以沉默应答。 ?如果你因为错失太阳而难过,那么你也必将
错失星星。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 ?在梦中我们曾是陌生人,醒来才发现我们是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一说:“文学科学研究部”的年会上,胡适 指出文言文是一种“半死的语言”,而称白 话文为活的语言的观点,遭到了朋友的反对。 朱经农:“白话诗无甚可取。”
?另一说:这首诗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 声叹息。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 的前夕,对自己和韦莲司的感情的真实描摹。
?赵元任(1892-1982):汉族,江苏武进 人,著名语言学家,被称为“中国语言学 之父”,精通9国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