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技术

养蚕技术
养蚕技术

养蚕的方法:

1、收蚁:

同学们收到蚕宝宝的卵后,要把它继续保护在25°C左右的温度中(可以放在贴身的内衣囗袋内),2~3天后,小蚕就会从卵壳内钻出来,用很轻的手势,把它收引到嫩叶上。收蚁后就把蚕宝宝连同桑叶放在一个合适的盒子内(纸盒、微波盒等但不要太大),让它在嫩叶上摄食,不要太冷了。

2、喂桑叶:

小蚕期因为吃很少,只要桑叶不干瘪,可以1~2天喂一次,大蚕期喂桑叶要看剩下残叶有多少,吃完了就喂,不要浪费。另外蚕宝宝睡着时不要喂,等它醒再喂,开始少喂些,以后适当多些。大蚕时注意观察蚕的蜕皮过程、吃桑叶过程、体色、嘴、环节、气门、腹足、胸足、尾足、尾角、斑纹等形态特征并进行记录。

3、做茧:

当蚕宝宝蜕了4次皮后,再继续吃大约7、8天桑叶,它就不吃了,身体发亮,开始找做茧的位置,这时在养蚕盒内放些可以支撑的东西,让它做茧,两天后就会结成蚕茧。

4、化蛾:

当蚕宝宝做茧后,经过2星期,会化成蛾子,从茧一端穿出,身体胖是妈妈,瘦是爸爸。

5、产卵:

让蚕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几小时后,把蚕妈妈放到一张干净的纸上,倒扣一个杯子之类的东西,第2天早晨,就可以看到几百颗蚕卵,注意观察蚕卵颜色。如果保护得好,到第二年这些蚕卵可以再次孵化。

6、桑叶保管:

桑叶可能会有些发热或干瘪,可以放在自来水中清洗一下,沥干水,放入食品袋,扎紧袋囗,放入冰箱冷藏,需要时取出使用,冷藏一个星期后,把余叶取出稍稍加热后使用。

7、养蚕需要营养、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

①营养:蚕在不同龄期对营养要求不同,不同叶位的桑叶营养也不同。一般小蚕期用嫩叶,大蚕期用适熟叶,别把3、4龄叶混一起,把嫩叶先用,这能满足蚕体营养需要。

②温度:蚕是变温动物,全龄保持25~30°C,小蚕期(1—3龄)气温26-28℃,。大蚕期(4-5龄)温度24-26℃

③湿度:湿度的作用是保持桑叶新鲜。小蚕时,因为食桑少,桑叶嫩,注意保持环境湿度,可在养蚕盒外盖上湿布;大蚕湿度70%-75%为宜,不特别干燥。小蚕期湿度80%

④氧气:蚕与人一样要氧气。但小蚕期因为呼吸系统相对发达,一般不会发生缺氧,而大蚕期就不要太闷了。

1、卵期:

在卵上喷洒一些水,把卵放在温暖的地方。

2、幼虫期:

看到小蚕从卵中孵出时,用羽毛或毛笔把它扫在饲养盒;蚕小的时候喂碎桑叶,长大后再喂整块桑叶,桑叶要洁净新鲜,还要经常清理饲养盒中的蚕粪和皮。

3、成虫期:看到蚕蛾出茧以后,把蚕蛾放在一张纸上,让蚕蛾把卵产在纸上,以便保存。

小蚕期和大蚕期的特点:

1、小蚕期的特点:①小蚕喜高温多湿。②小蚕生长发育快。③小蚕抵抗病力弱。④小蚕移动范围小,对桑叶感知距离较短。⑤小蚕有趋光性和趋密性。

2、大蚕期的特点:①大蚕,尤其是5龄蚕对高温多湿的抵抗力弱。②5龄期食桑量大。③四龄蚕眠性慢并不齐。④大蚕呼吸量大

小蚕期和大蚕期的饲养关健:

1、小蚕期饲养关健:①提倡小蚕共育。②高温多湿饲养。③喂新鲜适熟营养丰富的桑叶。④提前扩座。⑤注意淘汰病蚕。

2、大蚕期饲养关健:①通风防闷,防止高温多湿。②蚕座疏放,食桑饱食。③不喂硬化叶、过嫩叶、黄叶、泥叶。

养蚕注意事项:

1. 蚕是饿不死的,只有生病它才会死;

2. 养蚕的技巧和心得:不要用手摸蚕;

3. 给它喂的桑叶要洗干净,但洗后一定要把水擦干不然它会死;

4. 蚕刚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用较嫩的桑叶喂,换叶时用软毛笔来移动它,注意力量;

5. 不要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

6. 蚕结茧子时,拿些麦秆札成枝桠就行;

7. 破茧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它们会在一起交尾产卵;

8. 有时因为蚕少,所以破茧时蛾子会有落单的,不用担心,只要一对成功也够养了。;

9. 桑叶要新鲜,每次采一塑料袋,每天用几片,其余的洒点水装在冰箱里保鲜。叶子会有灰尘,可以洗净后凉干,不凉干蚕吃了会拉肚子甚至死;

10. 千万不要对着蚕宝宝呼热气;

11. 最好多分为几个饲养盒;

12. 蚕卵孵化期间需透气避光;

13.蚕除喜食桑叶外,也吃枯叶、榆叶、鸭葱、薄公英和莴苣叶等;

14. 切叶要小,方叶边长为蚕体长的0.5~1倍;

15. 一般每天喂3餐,在7时、14时、21时;

16. 喂叶量:1龄1.5~2层,2龄2~2.5层,3龄2.5~3层,四龄3~4层,5龄4~8层;

17. 判断喂叶多少的方法,1~2龄剩20~15%,3龄剩10%,4龄剩5%,5龄剩2%;

18. 1龄喂长条叶、2龄喂梳状叶、3龄喂成片叶;

19. 各龄蚕座面积:收蚁0.3m2,1龄1m2, 2龄2m2, 3龄5m2,4龄15m2,5龄35m2 ;

20. 蚕出现眠蚕特征时,喂叶要偏少;

21. 少数蚕已眠时,切叶要小,方叶边长只能是蚕体长0.5~1倍,量要少,0.5~1层叶;

22. 蚕蜕皮又称眠起,当蚕100%脱皮,头部均由灰白色转为淡褐色时,才可喂食;

23. 要在蚕做茧前一天改喂片叶;

24. 高温多湿关门窗;低温多湿关门窗;自然温湿度开门窗;适温适湿开门窗;

25. 做茧后1~5天,是蚕吐丝和化蛹的时期,不得采茧;

26. 春、秋蚕在做茧6~7天采,夏、早秋蚕在做茧5~6天采。温度高早采,温度低迟采;

27. 1龄28℃,2龄27℃,3龄26℃,4龄25℃,5龄24℃;

28. 在中午11:00后开门窗让暖气进入,下午6:00关门窗保暖;

29. 早上采叶,桑叶含水量多;

高效养蚕技术

养蚕技术 A 第一节小蚕共育技术 小蚕共育是由具有充足的蚕屋设备和桑园面积,技术过硬的单位或养蚕专业户统一饲养小蚕,三龄或四令分发给蚕户饲养大蚕的一种形式。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蚕儿护理,使蚕强健好养,可省工、省屋、省工具和燃料、省药品、成本低,所以小蚕共育是德产高产的先进技术,应大办推广。 一、桑园、蚕室、蚕具准备 1、桑园:1亩桑园盛产期可育8—10张小蚕,要选择比较肥沃的半旱水田或坡地种桑,施肥以生物有机肥为主。 2、蚕室、蚕具:小蚕共育室要求能保温保湿,上有天花板,下有水泥地面,墙面批灰,有南北对流窗。共育10张小蚕需蚕室10—15㎡,蚕簸或木制蚕筐80只和相应的蚕架、蚕网等工具,还要消特灵4包,氯霉素1盒,石灰25公斤,“防病一号”一包等蚕药。 二、小蚕共育技术 1、做好消毒工作:养蚕前5天把蚕屋及周围环境彻底清理干净,然后用消特灵2包加水50公斤消毒蚕室和所有蚕具及周围环境,过一个小时后进行清洗,等蚕室及蚕具晾干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消毒一次。 2、收蚁技术:蚕儿出壳喂叶叫收蚁,方法是蚕儿出壳当天早上4—5点钟感光,8—9点,把切细的桑叶直接撒在蚕儿上,让其吃叶20分钟后,把蚕儿和桑叶一起翻倒在蚕座纸上,整好蚕座。 3、各龄用叶标准: 一龄:黄中带绿,最大叶上第二或第三张。 二龄:绿叶带黄,最大叶上第三、第四张。 三龄:成熟的绿叶。 4、湿度标准: 1—2龄湿度27—28℃,干湿差1.5—2℃。 3龄湿度26—27℃,干湿差2—2.5℃。 5、做好眠起处理 (1)适时加眠网:在适温下各龄加眠网时间如下:1龄约为收成后2足天,蚕儿呈炒米色;2龄约为饷食后30—36小时;3龄约为饷食后2足天。 (2)提青分批,饱食就眠:如果蚕儿眠得不齐一,要加网提青分批,网上蚕继续喂叶,直至就眠。 (3)适时饷食:当有98%蚕儿已脱皮就可饷食喂叶了。 6、做好防病工作 (1)坚持“洗手换鞋”制度:即入蚕室前,采叶前,喂蚕前,除沙后要洗手,入蚕室、叶室要换鞋;(2)坚持蚕体蚕座消毒制度:收蚁时和各全饷食时撒“防病一号”一次,眠定后撒石灰一次;(3)坚持药物添食制度:各令饷食时添食氯霉素一次;(4)及时淘汰迟眠蚕和病弱蚕;(5)蚕室叶室及其周围环境在各令眠定后要进行地面消毒。 第二节大蚕饲养技术 大蚕饲养是指从共育室领回蚕儿饲养至结茧、卖茧的过程,主要技术要

养蚕科学小论文

养蚕科学小论文 徐奕乐实验小学四年级五班 科学课上,老师让观察养蚕的过程,并且发了蚕宝宝。怀着兴奋的心情,我把它带回了家,买了桑叶,为它准备了充足的粮食。我找了一个纸盒,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白纸,算是给它安顿了一个家。 蚕的生长过程: 1.成长 刚开始的蚕宝宝身上颜色有点暗,其中的两只颜色较重,而且身上有褐色的斑点。它们吃桑叶的样子有点着急,一口接着一口。随着身体的变大,它们的食量也越来越大,家里的桑叶有点供不应求了。 2.蜕皮 蚕的一生要经过四次蜕皮,而我只观察到了一次蜕皮,也许它们在晚上的时候也蜕皮呢!蜕皮后,它们的颜色变白了,吃的也多了,身体也愈来愈胖了。其中的两只颜色依然呈现为灰褐色。 3.结茧

长大的蚕就不再吃桑叶了,他会爬到纸盒的边上,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从嘴里吐出细丝来。先在外边织一个稀疏的大网,用来固定,再在里边织一个密密的小网,把自己严严的包裹起来。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的小球,椭圆形的,好可爱!而褐色的蚕吐出的丝竟然是金色的!多么神奇啊! 4.成蛾 经过三四天,从蚕茧里爬出来的不是蚕蛹,而是长了翅膀的蚕蛾。其中肚子大的是雌蛾,肚子小的是雄蛾,静静地呆上一天左右,就开始寻找交配了。

5.产卵 雌蛾与雄蛾尾部对在一起,完成交配。交配后,雌蛾尾部一点一点的产下小黑点,过一天,就发现一只雌蛾能产百只左右的卵。这些卵的颜色也由黑色变为了灰色。雌蛾与雄蛾之后也都死去了。这些小卵在合适的温度下变成了蚕宝宝。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自己观察了蚕的一生,感到大自然里这些昆虫的神奇。它的外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一生多么短暂,也是多么的让人感到惊奇呀!

新工艺新技术新应用

项目工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下面是建筑网为您带来详细的介绍。 **项目工程采取常规的施工技术、材料和工艺,将无法实现工程项目的综合目标,只有通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广应用和技术创新,方可优质高效地完成**项目项目,极其有效地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保证工程的过程精品,完全实现设计风格和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结合本工程的设计特点,投标人将全过程、全方位广泛应用科技成果,计划将建设部推广的十项新技术全部应用到本工程的建设上。除此之外,投标人还将结合本工程的施工实践,努力探索新的施工技术,总结新的施工工艺,应用新的建筑材料。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内容,投标人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章节时,已有详细论述。本章将综其所述,予以摘要性的说明。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本工程基础埋置深度很深,整个建筑物大部分结构处于地下,平均埋深约为26米,局部达到41米深,且地下水位较高,开挖12米后即遇上层潜水层,在20m以下是承压水层,且地下水渗透性强、流通性好,建筑物距人民大会堂和地铁仅100多米之遥。因此,护坡降水方案的成功与否是本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投标人拟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和土钉护坡技术和基坑工程信息化施工技术等。投标人认为,通过上述综合技术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应用,可确保**项目基础工程施工的顺利完成。上述综合技术还包括了以下内容: 1、旋挖钻机:由于地层多为砂卵石,采取常规的成孔方法比较困难。因此投标人采用旋挖钻机成孔,其施工速度是普通反循环钻机施工效率之七倍,特别是在砂卵石层更具优越性,不需要循环泥浆,可使施工操作面整洁,具有很好的环保特点。 2、压力分层型锚杆:压力分层型锚杆是在一个锚固段内有多个承载体,在卵石层成孔困难,锚杆长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用压力分层型锚杆技术,可很好的解决承载力不足之问题,具有降低成本作用。 3、内支撑技术:为了保证台仓基坑在土方开挖时,不穿插进行锚杆施工,减少工期,同时可节省造价,所以采用内支撑法。在台仓四角采用钢支支撑,防止连续墙侧向位移,达到基坑支护安全稳定之目的。 4、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和回灌井降水技术:在台仓范围采取深基坑承压水减压井

养蚕学教学大纲

《养蚕学》教学大纲 总学时:27学时学分:学分 理论学时:18学时实验学时:9学时 课程代码:1900050 面向专业:蚕学 大纲执笔人:王洪利大纲审定人:牟志美 一、说明 1、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养蚕学》是研究家蚕饲养、生产蚕茧,为纺织工业提供制丝原料的学科。养蚕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饲养环境的性质、规律与养蚕生产的关系,调控饲养环境和相应的饲养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等,以达到蚕茧生产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目标。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理论知识方面:《养蚕学》主要涉及养蚕的生态环境与饲养技术,要求学生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基本理论、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等,以适应将来从事养蚕生产的科技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 《养蚕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科学,学习《养蚕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学习养蚕的科学技术,掌握和运用消毒、催青、收蚁、养蚕布局、春蚕和夏秋蚕饲养及上簇、采茧等技术。 实践技能方面:《养蚕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主要以实习和实验结合在一起进行实习实验技能的锻炼。 要求学生对实习实验能够结合理论学习深入钻研、消化吸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写出实习实验的课程论文。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养蚕学》是蚕学专业的主干专业课,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生物学科基础知识、重点掌握《蚕体解剖生理学》、《蚕病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基础上,才能较好地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同时,本课程又是《家蚕良种繁育学》的基础。 二、教学大纲内容: (一)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养蚕前的准备(3学时) 养蚕前对全年饲养的次数、时期、比例等应进行合理布局,制定好生产计划,选用适合当地饲养的蚕品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和实习相结合进行。 第一节养蚕布局 第二节蚕品种选择及现行蚕品种 本章重点难点:1、养蚕合理布局。养蚕布局合理与否,关系到养蚕的成绩,要根据

大棚养蚕技术

大棚养蚕技术 大棚养蚕是蚕桑生产的一项新技术,山东、江苏已推广应用10多年。我省在桐乡、秀洲、湖州、德清、上虞等市县开展的试验饲养,获得了初步成功。 一、大棚养蚕的主要优点 一是建棚容易,有利于规模经营。建大棚可利用田头地边、宅基空地等,可解决经营大户养蚕面积不足的矛盾。二是投入少,经济效益高。一般3-5亩桑园建1只200-300平方米的大棚,一次可养5-7张蚕种,其投资约6000多元,简易大棚仅需2000元左右。冬季可利用大棚种蔬菜、食用菌或养鸡等增加收入。三是节约劳力工效高。大棚养蚕实行小蚕共育,大蚕条桑育,自动上蔟。据调查,1个劳力常规养蚕只能养1张左右5龄蚕,而大棚内可养2-3张,大大提高了工效。四是人蚕分离,适应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有利村镇现代化建设。 二、大棚型式及主要特点 目前我省养蚕大棚按结构分主要有简易蚕室、大棚和活动蚕室等3种,在嵊州市还有地坑育。 1、简易蚕室 大小一般为35米×8米,四周墙体为水泥砖,顶为石棉瓦,搭2层蚕台,造价约35元/平方米。主要特点是,使用时间长,便于养蚕操作,温湿度易控制,温差小。但一次性投资大,在综合利用上只能与养殖相结合。 2、大棚按大棚用料与结构又可细分为塑料大棚、稻草大棚和简易大棚3种。 (1)塑料大棚 大小根据场地和饲养量,一般为20-25米×7-8米,用直径22毫米左右的装配式镀锌薄壁大棚钢管作拱架,0.1毫米厚的塑料膜作棚顶覆盖材料,再覆1-2层遮阳网作隔热层。一般搭建2层蚕台,造价约30元/平方米。主要特点是,成本低,便于综合利用,但防高温性能较差,昼夜温差也较大。 (2)稻草大棚 在养鸭比较集中的地方,利用鸭棚养蚕。大小一般为12米×8米×6米,周围砌1.2米高的砖墙,搭2层蚕台,农村搭建约20元/平方米左右。主要

省力化养蚕技术在蚕种生产上的运用

省力化养蚕技术在蚕种生产上的运用 发表时间:2019-03-18T10:29:45.110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2期作者:单洪君 [导读] 手工操作以及人工跟进是自古以来蚕种养殖使用的主要形式,在社会与技术不断进步的同时,该种方式中存在的矛盾与弊端日益暴露。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机械化以及自动化程序与蚕种生产养殖的结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一种直观体现。现阶段蚕种养殖行业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对蚕种生产种植的省力化养蚕制种技术的科学改善。该项技术的大面积使用,对养蚕人劳动强度以及劳动效率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黑龙江省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一、省力化养蚕技术的优势 1.成本低 省力化养蚕技术实施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资金,因此其生产成本整体较低。在经济效益方面占据绝对优势。通过对传统养蚕技术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杂交种、蚕室以及蚕具是构成完整蚕房的几个重要部分,上述内容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成本来支撑。生产杂交蚕种的成本在省力化养蚕技术的影响之下大幅度下降,最高可达到56%。 2.减轻劳动强度 首先,省力化养蚕技术操作便捷,有效减轻养蚕工人的劳动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在进行人工养蚕的时候,标准的养蚕流程中需要至少两个劳动人力,养蚕的花费大约58h,养殖的过程中每5个龄期除沙一次,两个人大约花费4h左右,整体的工作量相当于搬运3600kg的货物,对于养蚕的人员来说,养殖过程中的体力消耗较大,平均每个员工的休息时间不超过6h,整体的劳动强度巨大,高强度的养殖工作量无法确保最终的养殖效果。 其次,在实行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时候,省力化的生产技术大大提高了养蚕的效率,缩短了养蚕花费的时间,据统计,采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大约可以节约的工时为19h,按照60元/h计算,省力化养蚕技术可以节约的人工成本大约为1140元,在推行省力化养蚕技术的时候,相较于全人工养殖节省了除沙、蚕匾、给桑方便等等,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运转的效率. 二、省力化养蚕技术在蚕种生产上的应用措施探究 1.控制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 蚕种养殖对饲养环境温度以及湿度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必须在养殖过程当中科学调节整体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温度过高或者温度过低都会直接影响到养殖蚕种,这要求相关人员借助相应的措施与手段,将其影响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如果出现养殖温度过高的问题,需要及时降温,使用最为普遍的方式为将喷洒适量清水的草帘覆盖在屋面上。如果阳光照射强度较强,可利用遮阳网来改善日晒对于蚕种造成的影响。可将具备遮阳功效的树木合理种植在蚕房四周,这是长时间内有效改善蚕房温度的重要途径。太阳直射温度对室内的影响可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变,周围环境的温度借助树木得到有效维持。 人工饲养对温度的控制可在此种背景下不断减少,人为因素对蚕种饲养造成质量方面的影响得到有效降低。结合实际加装加温装置或者加湿装置,是改善温度过低问题的方式之一。环境过于干燥的现象也可在此种背景下得到较大幅度的完善。在附加上述装置时,必须注意全部加装定时装置,将更为自然的温度环境以及湿度环境提供给蚕种用于生长。蚕室温度要求极高,最高不可以超过24℃,最低不可以低于23℃。饲养环境对通风也提出一定要求,可将风扇或者抽风气扇合理安装在蚕房外部,保障风扇或者抽风气扇换气的良好性。温度以及湿度对蚕种生长的影响,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2.科学喂养 正确观察蚕种的生长规律,是喂养蚕种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准备工作,并在确认蚕种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喂养蚕种。一般情况下,蚕种在生长期间需要一天喂食两次桑叶食物,时间分别为上午十点以及晚上十点。饲养人员在准备桑叶时需要严格遵循以下条件。 首先是不能储存较长时间,一定要保持桑叶的新鲜程度。最大可能避免将凋零的桑叶提供给蚕种。以免因为桑叶新鲜程度问题对蚕种使用量造成影响。在准备桑叶食物时,还要高度重视外界的蚊虫问题。蚂蚁、蜘蛛以及螨虫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蚕种食物,所以必须通过有效的防御措施,保障蚕种食物的优质性。这也是避免上述危害动物对蚕种又种造成破坏性影响。 其次,在准备桑叶时同样要严格遵循养蚕的既定标准,不同新鲜程度的桑叶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蚕种为食。1.5-2倍的桑叶主要是喂养1-2龄段的蚕体。喂养过程中必须保障喂养的科学性,将桑叶品质以及蚕种成长阶段作为主要依据开展喂养工作。 最后,喂养蚕种时都不能完全喂养至十成饱,只有蚕种到盛食期时才能将其喂养程度控制在十成。蚕种同样存在减食阶段,需要逐步减少桑叶的供给,以便顺利完成减食。 3.省力化的养蚕技术在蚕室消毒技术方面的应用 首先,对于蚕室的环境要坚持每天消毒,使用鲜石灰粉或者是防僵粉对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剂和杀菌,及时清除弱小蚕种、病毙蚕在群体中的影响,及时清除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现象的出现,降低集体、大规模蚕病的发生,尤其是在蚕方内引入新的幼儿蚕种的时候,要对自上而下的对整体的环境进行一次清除和消毒,时间至少提前7-10d左右,杀菌的药液可以采用25%的漂白粉1kg对水24kg进行均匀的搅拌,加入0.5kg的新鲜石灰粉进行搅拌,均匀的喷洒在共育地面上、墙壁上以及后期的用具上,喷洒后保持室内30min以上的湿润,保持温度不低于10℃。 其次,在省力化养蚕技术推行的期间,消毒工作是十分频繁和消耗大量劳动力的工作,消毒药物对于养殖人员来说也是有较强刺激性的,为了减少消毒药物对于人体的损害,日常的消毒工作可以借助机动高压喷雾器和手扶拖拉机,二者机械设备结合在一起喷洒消毒药物,能够覆盖更广泛的消毒药物,喷洒药剂频次更高,解放了养殖人员的劳动力。在进行蚕种整理的过程中,借助先进的选种机和红外线蚕种称量机能够有效提高工作的效率,速度提升大约一倍,对于蚕种的筛选以及速度都在不断提高,配合消毒工作的执行,大大完善和提高了蚕种养殖的质量。 最后,在进行蚕种养殖的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蚕种进行科学的养殖,配比蚕的成活率,切实提高丝织品的质量。省力化的养蚕技术在标准化的养蚕模式下要提高蚕室的卫生、温度,实时防治病虫害,进行病害的检疫,提高产量和质量。资源配比可得到较为明显的优化,通过加强生态性的方式改善传统养蚕技术中存在的多种不足。科技化、绿色化以及自动化是养蚕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方向,在不断研究省力化技术的同时,我们可逐步构建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养殖模式。在短时间内优化养蚕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升级养蚕产业。

12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情况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情况 第一节信息化管理新方法 1.1档案信息化管理措施 一、图纸自审、会审与设计变更 收到图纸后,要求施工员、公司有关技术人员、质检人员认真学习图纸,领会设计意图,然后组织公司内部有关人员进行自审,交流学习体会及汇总图纸上存在的问题,做到自审记录;认真参加会审,将图纸上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在图纸会审时予以解决,为日后顺利施工扫清障碍;及时整理图纸会审纪要并办妥有关签证手续。任一设计变更均应经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签字和盖章后方可用于施工。 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 工程开工前应编制好施工组织设计,以指导施工,具体内容应包括工程概况、施工程序、施工方法、保证质量和安全的技术组织措施、主要材料用量、施工进度计划及总平面布置等。施工组织设计要经公司技术负责人审批。重要部位施工还要编制分部或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并须经报批。 三、施工日记

自工程开工起每天均要做施工日记,详细记录当天天气情况、工地的施工情况、技术质量措施的效果以及有关会议纪要等,记录人要签字。 四、技术交底 在每一个工序施工前,都应向班组进行书面技术交底。交底内容包括图纸要求、材料的技术和使用要求、施工操作要点、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和安全注意事项;交底人、记录人和接受交底的均要在记录上签字。 五、技术复核 结构工程模板、洞口、预埋件要进行技术复核、对超出规范要求的要进行整改,做好复核记录,并办理有关签证,若出现超、偏等不合格项目,施工员要及时落实整改,整改后再办理认证签字。 六、砼、砂浆施工内业 施工前应将有关材料送检测中心委托原材料检验和配合比试验。即施工前现场应收集好原材料(砂、石、水泥、外加剂)的合格证、检验报告及配合比试验报告单;要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计量,计量要经常复核,做好施工记录,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拌制、检测和取样,按标准要求制作试块和进行养护,及时送检,收集试块强度检验报告和进行强度评定。试块强度出现不合格要及时

养蚕种桑技术

养蚕技术 饲养过程中的关键点 一、养蚕重点:立足稳产,在此基础上争取高产;饲养关键做到六个一点 1、饲育温度标准一点; 2、通风透气做到位一点; 3、防病消毒认真一点; 4、各龄提青适当早一点; 5、用叶适熟略偏老一点; 6、大蚕期用叶量足一点; 二、养蚕要注意的温度、湿度、空气、光线 小蚕偏高,大蚕偏低饲养 1、发育的起点温度为7.5 ℃,最高温度得35 ℃,超过此温度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死亡 2、适温:有利于家蚕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叶丝转化率和养蚕的经济效益。 小蚕偏湿,大蚕偏干;食桑偏湿,眠中偏干 1、湿度过高:能延长桑叶凋零时间,使家蚕血液循环加快,生理代谢旺盛、龄期缩短,蚕体肥大,影响健康,特别对大蚕危害严重。 2、湿度过低:桑叶易干瘪,蚕体较小,发育迟缓,对小蚕发育不利, 3、合理的湿度环境,有利于家蚕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度的提高。 饲育温注意要点 1、 3 龄:只要微弱气流; 2、大蚕期:保持通风换气,以蚕室内悬挂的纸条微微飘到为宜。 3、蔟室:不通风换气,易造成茧质下降和产生不结茧蚕 3)光线 1、室内光线均匀 2、蚕分布不均; 3、蔟室减少,双宫茧及柴印茧的发生 三、家蚕主要病害,及预防方法 家蚕主要病害 1、病毒病 2、细菌病 3、真菌病 4、粒子病 1)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俗称“水白肚”亚急性传染病 发生时间:多发于3龄,特别是5龄中期至上蔟前后多,大多不吐丝,能营茧,成死笼茧。 症状:体躯肿大,节间高,狂躁爬行,皮肤易破流白脓等。 病程:小蚕3-4天,大蚕5-6天;温度越高,发病死亡越快。 病变:血液混浊,呈乳白色,正常蚕血液为淡黄色,透明状。 辨别方法:剪去家蚕尾角观察 2)中肠型脓病,俗称“干白肚”慢性传染病 症状:食桑,行动不活泼,常静伏于蚕座,生长发育缓慢,群体开差悬殊,大蚕胸部半透明,呈“空头”状,伴有起缩,下痢,严重时排出粪便有乳白色黏液; 病程:1龄染,2-3龄发病;2龄染,3-4龄发病;4龄染,5龄发病,5龄中后期染,基本可吐丝结茧,但部分为死笼茧。 病变:在中肠,病势慢,病程长,生产上大多在3、4龄感染,到 5龄饷食后大量发生。

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

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促进蚕农增收增效 发布日期:2007年5月27日来源:省园艺蚕桑站作者: 省力化养蚕是指依靠蚕桑科技进步,以优质、高产、高效、省力、低耗为目标,建立起省力化养蚕技术相关体系。 近年来,我省旬阳县、平利县、千阳县在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经验。笔者把他们的做法整理完善如下,供读者参考。 1 省力化养蚕有哪些好处? 过去一亩桑园养一张多种,要一片一片的采叶、喂蚕、扩座、除沙、搭蚕架、消毒,真是忙得要命,这种养蚕方法使得饲育人员十分辛苦、既费工、又费时、效率低、蚕茧产量和质量都上不去,经济效益也不高。利用省力化养蚕技术,一个人能养5张多种,多的能养7—8张种,功效提高近十倍,反而他们觉得养蚕并不辛苦,感觉比过去轻松,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这种养蚕方法为“快乐养蚕法”。省力化养蚕,适应蚕桑生产规模化,省工、省时、省力、省本、低耗,高产、优质、高效,也就是节省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不要专门的蚕室、蚕具,投入少、损耗小、见效快。采用省力化养蚕,蚕儿好养、蚕体强健、创伤小、蚕病少、蚕茧产量高、质量好、丝质好、蚕农收益好效益高。

2 省力化养蚕方法和技术要点 2.1 选用优良的桑品种、蚕品种要想蚕好养、发病少、蚕茧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必须首先要选用优良的桑树品种和蚕品种。我省目前推广的优良桑品种主要有:陕桑305、湖桑32号、农桑12、14号等;优良的家蚕品种:有871×872、873×874、浙蕾春晓、苏镇×春光、陕蚕四号等。蚕农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实际和蚕种场繁育的多丝量品种情况,选栽适宜的桑品种、选养适宜的蚕品种。 2.2 小蚕共育省力化育好小蚕是蚕茧高产、稳产、优质的基础。要育好小蚕,首选小蚕共育,用较好的饲养环境、规范的饲养技术确保小蚕发育匀整、健壮,确保张蚕头数足,为夺取蚕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小蚕共育,小蚕户、大蚕户都节省工省时,由过去的养一期蚕需22~25天,现在只要16~18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张种产量比原来提高10%以上。还要进一步提高小蚕共育率和省力化的共育技术,可以采用小蚕饲育箱、叠式蚕台育、塑料薄膜覆盖蚕匾育等。另外,还要加强补催青工作,采用隔日收蚁法,提高小蚕一日孵化率,为大蚕饲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2.1 小蚕饲育箱(又叫小蚕温育箱、抽屉式)的制作:选用无毒的木板条作原料。取3厘米见方(4棱柱)的木条做成长方形骨架,高190厘米,脚架(加温空间)高36厘米,饲育箱高154厘米,层高8厘

最新小学科学养蚕教学设计

《养蚕》教学设计 贵州省贵阳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盛晶晶执教并评点 [盛晶晶老师所写的关于《养蚕》一课的教学,是她多年来指导学生养蚕的经验总结,内容既有教学指导意义。又具有资料价值。全文近9000字,限于篇幅,这里所发表的只是新课教学部分。——编者] 第一课时 1。让学生了解我国养蚕的悠久历史,知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利用蚕丝来织丝绸。200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前二世纪我国就有大量的蚕丝和丝织品运往国外,有“丝绸之国”之称。外国人学到养蚕抽丝技术已比我们晚了两千多年。 中国丝绸在国际上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外国人争相购买,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起了重要作用。 2。了解学生的养蚕经验 谈话: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些养蚕知识和技能(板书课题),谁养过蚕?蚕吃什么?蚕的一生是怎样变化的? 3。指导学生养蚕 (1)卵期的管理 讲解:养蚕要准备蚕卵和养蚕的纸盒。(出示纸盒)盒里面铺一层干净的白纸,把蚕卵放在纸盒内,放在温暖的地方,如果气候比较干燥,每天喷洒少量的水。盒内不用放棉花,更不要把蚕卵放在火炉上烤,随着天气逐渐变暖,小蚕自己就会出来,我们这里一般3月底或4月初是小蚕孵出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每天都要看看有新出的小蚕没有。小蚕一般上午出得最多。小蚕一出卵壳就要吃,因此要赶快用毛笔或羽毛轻轻把它刷到桑叶上。 (2)幼虫期的饲养和管理 蚕最好的食物是桑树叶。桑树是一种落叶乔本,叶卵形,边缘有锯齿(出示标本),叶片比较光滑。在喂蚕时,一定要确认是桑叶的,才能给小蚕吃。如果找不到桑叶不要紧,莴笋叶也可以养蚕。吃莴笋叶的蚕虽然身体不那样白,但一样生长发育,能吐丝结茧变蛹化蛾,并产卵繁殖后代。有人做过实验。蚕小时候用莴笋叶喂,最后一段时间用桑叶喂,效果很好。 无论用桑叶还是莴笋叶喂蚕,叶子都要洗净擦干。不要用变黄腐败的叶喂蚕。为使富余的叶不至于很快萎蔫。可以把它装入塑料袋内扎紧袋口,放在阴凉处,可保鲜好几天。 给蚕喂叶,每天至少4次,清早、中午、下午、晚上。每次量要适当,以免造成浪费。但晚上要多放些叶子,因为蚕整夜都在吃桑叶。小蚕要用嫩叶喂,叶不一定切碎。给小蚕换叶时,可以直接把新叶盖在旧叶上。等小蚕都爬到新叶上,就把新叶拿开放在一边,再检查旧叶上是否还剩有蚕。这样可减少蚕的伤亡和丢失,同时也便于清除残叶和蚕粪,蚕盒要保持清洁,及时消除残叶和蚕粪,特别是用莴笋叶养蚕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发

栽桑养蚕简明技术

桑树种植技术 一、桑园规划:选择运叶方便、土层深厚的水田、旱地、缓坡地种植,避免在厂矿、砖瓦窑、烟草地附近1公里范围内种桑。宜连片集中种植,可减少虫害、农药中毒,且方便管理。桑园应距离果园50米、水稻田10米以上为好,避免其喷农药时污染桑叶。工厂氟化物、农药、烟草等可使蚕中毒。 二、种桑时期: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应选择凉天雨季种植,避免夏植或旱季种植。一般以冬春植为主(12~3月),也可秋植9~10月。 三、良种和壮苗:选用桂桑优62、桂桑优12、沙二×伦109桑品种。选用壮苗,根系完整,无传染性病虫害。“桂桑优62”比“沙二×伦109”增产15~25%,叶片大而厚,叶质与“沙二×伦109”相近,亩产桑叶达3200kg,适种于水田。“桂桑优12”比“沙二×伦109”增产10~17%,且叶质比“沙二×伦109”优良,亩产桑叶达3000kg,抗旱力较强,可种于旱地。 四、栽前假植: 桑苗买回家后,2~4天内能种下的,可堆放在阴凉潮湿处,捆与捆之间留些空隙,最上层盖一层稻草。经常浇少量水于稻草上,以防桑苗干枯,但浇水也不能太多,水太多桑会长出新芽,降低栽植成活率。堆放高度不能超过50cm,以防发热而死。 1、4~10天内才能种下的,可选避风处,挖深40cm,宽35cm的假植沟,将桑苗成把(100株)直立或斜放在沟内,理直苗根,先填细土,使苗根和土壤密接,再填土踏实,要把苗干的1/3~1/2埋入土中。按下图进行假植 2、若半个月之内无法栽种下地的,要选浇水方便的地块,按行距10cm开沟,沟深15cm,桑苗分株沿沟按株距1cm斜放,盖土埋根即可。 五、栽桑要求:深耕、厚肥、壮苗、浅植。 1、耕地:栽桑地要深耕25~30cm。 2、施基肥:按行距用石灰粉划线,沿线开沟深30cm、宽30cm,施放农家肥每亩3000公斤或河塘泥150~300担,填回表土,略高出地面。时间紧也可不施基肥。 3、栽植:栽前按大小苗分级,将过长根系修剪,留10~12cm,然后将根部粘塘泥浆后即可栽植。按行距拉线,铲插法沿线浅栽植,扶正桑苗,使根系舒展,培土到根茎部,踏实桑根周围土,离地面10~15cm剪定,淋足定根水。大小苗要分行种植。栽植后遇旱要淋水保苗5~7天,每两天淋水一次。 六、栽桑密度:每亩5000~6000株。行距70~80cm,株距15~20cm。肥地要偏疏,瘦地要偏密。单行种植可按株行距70cm×18cm=5300株、80cm×16cm=5200株。宽窄行种植80cm×40cm×20cm=6000株。亩株数越多越高产,但叶片稍小。亩产500~600斤蚕茧的桑园一般栽8000~10000株。 七、栽后管理: 1、桑地积水时,应开沟排水。 2、桑长出4~5片叶后,趁小雨撒施尿素10~20斤/亩,均匀撒到桑根周围。新枝长到30~40cm高时追施一次重肥,亩施尿素30斤+复合肥40斤,距桑20cm开沟,沟深15cm,施后盖土。此时可出库蚕种,准备养蚕。追肥后最好隔15天后再采叶喂蚕,以防尿素在叶片中形成缩二尿致使蚕中毒。 3、除草结合施肥同时进行。 4、有虫害时及时喷药防治。 (注:本文中的“cm”表示“厘米”,“kg”表示“公斤”,“m”表示“米”。)

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

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 摘要介绍了全程化省力养蚕技术,包括小蚕饲养、大蚕饲养、塑料折簇自动上簇等内容,以期为蚕的省力化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蚕;省力化;小蚕养殖;大蚕养殖;自动上簇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非农产业,而养蚕业又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劳动力的缺乏成为制约蚕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宜丰县芳溪镇南田村某养蚕专业大户,现有桑园1.33 hm2,2011年春蚕因请不到劳动力仅饲养蚕种6张,造成大量桑叶浪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大力推广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从传统的养蚕业过渡至现代养蚕业,才能提高养蚕劳动效率,减轻养蚕劳动强度,实现蚕桑业又好又快发展[1]。笔者根据20多年从事蚕桑生产的经验,现将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介绍如下。 1 小蚕饲养 小蚕是指1~3龄蚕,这一阶段实行小蚕共育,采取防干饲养。 1.1 小蚕共育 根据蚕种量的多少,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联户为单位,将每一户蚕农的蚕种集中到一起,从中遴选出养蚕技术好、有责任心、会管理的人员,进行蚕种补催青、孵化和小蚕饲养工作,化千家万户养小蚕为少数人专门从事小蚕饲养,从而解放了劳动力。 1.2 防干饲养 小蚕防干育是根据小蚕对高温多湿适应性强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其目的是使饲育环境保湿,从而保持桑叶新鲜,使小蚕吃好、吃饱,发育齐一,体质强健,且节约用桑,节省劳力。 1.2.1 防干膜。以市售聚乙烯塑料薄膜为原料,根据蚕匾的规格每张剪成略大于蚕匾,然后在薄膜上打通气孔制成小蚕防干膜,孔距5 cm,孔径0.1 cm (以1龄小蚕钻不出为适度)。其特点是坚韧耐用,容易消毒,能通气,能保桑叶新鲜,可以多次使用,是一种优良的覆盖防干材料。 1.2.2 覆盖育。1~2龄蚕,防干膜上盖下垫,3龄只盖不垫,饲育时,每次给桑前30 min揭开上盖的防干膜,当各龄期蚕开始眠下时就不盖,至下龄饷食后再覆盖,下雨天不盖。各龄蚕座最大面积为:1龄1 m2,2龄2 m2,3龄6 m2。 1.2.3 给桑。传统养蚕每天给桑4~6次,但采用了防干饲育每天给桑2~

科学养蚕技术探讨(一)

科学养蚕技术探讨(一) 摘要阐述了养蚕过程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包括养蚕过程中的蚕种催青和补催青、领种、提青分批、补水保湿、喂蚕、簇具消毒,桑园管理中的施肥、防止农药污染等内容,以提高养蚕效益。 关健词养蚕业;养蚕技术;桑园管理 养蚕业是比较特殊的行业,它是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体,其最终经济效益的获得必然是种养皆成功的结果,同时养蚕又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而消毒技术需贯穿整个养蚕过程。但是,近几年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蚕农在养蚕中已按规定消毒,但养出的蚕还是病多、茧层薄、产量低。养蚕是一项细致活,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不容忽视。为此,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蚕农生产中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行总结,以促进养蚕业的发展。 1养蚕 1.1蚕种的催青和补催青 无小蚕共育条件的地区,在早春气温较低时,蚕农领种回家后往往没有进行补催青工作,使蚕种在自然气候条件下自然孵化,结果往往造成出蚁迟、不整齐或严重的不出蚁等现象,给下一步养蚕工作带来困难或直接导致养蚕失败。因此,早春室外气温低于20℃时进行补催青工作十分重要,一般可用木炭或电炉进行加温,有条件的也可用专用加温设备,温度一般保持在25.0~25.5℃,转青后要求温度在26.5~27.0℃,收蚁当天把温度适当调高到28℃,加温的同时要注意煮水保湿防干燥,干湿差保持 1.0~1.5℃,用木炭加温的一定要注意让木炭燃烧完全,以免产生CO中毒。另外,光线对蚕卵的孵化有着极大的影响,在点青到感光收蚁期间,蚕室要保持绝对黑暗,促使孵化齐一;当出蚁不齐时,只要黑暗保护,隔日收蚁对已孵化的蚁蚕无不良反应1]。 1.2领种 领种时,早春气温较低,可在中午较暖和时领种;夏秋季节高温,要在清晨或傍晚领种,以免高温影响蚕卵发育,日晒、雨淋、闷热及刺激性气味的熏蒸都会对蚕卵发育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领种时间的选择是养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项措施。 1.3提青分批 一批蚕在养殖过程中会出现蚕发育参差不齐的现象,如龄期不同、有的眠有的醒,从而容易交叉感染病菌,引发蚕病。可采取提青分批的方式让眠蚕与不眠蚕分离,分批饲养,以防眠蚕被桑叶埋压。弱小蚕往往是病菌的易感群,在提青分批过程中,淘汰弱小蚕是很重要的一道工序,可以降低整批蚕的病菌感染率。选蚕时不要用手直接拣蚕,要用专用拣蚕的筷子把弱小蚕夹到石灰碗中,拣出的蚕不能随地乱扔,更不能拿来喂鸡、喂鸭,选择一个远离养蚕及种桑的区域深埋,防止二次感染。 1.4补水保湿 夏秋季节气温高、空气干燥,容易导致桑叶失水、蚕儿食桑不均匀、发育不整齐、大小蚕现象多2]。1~2龄小蚕要用薄膜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小蚕采取只盖不垫半防干育;同时注意蚕室通风,防止闷热小气候产生,为防止桑叶因空气干燥而失水变质,可适当添食水叶,补充水分,或在室内墙壁上适当喷井水降温,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桑叶水分。 1.5喂蚕 进入蚕房喂蚕一定要洗手、换鞋,蚕室门口可撒上一层稍厚的石灰粉,进入蚕室前双脚踏上石灰粉再进入蚕室。不要刚除完沙或用手捏过病、死蚕后又抓桑叶喂蚕,以免病菌通过手或鞋传染给健康蚕。 1.6簇具消毒 有的蚕农采茧后不及时消毒簇具,而是把簇具堆放在蚕室周围或蚕室内,等下批蚕要上簇时才匆忙用火烧去簇具上的残丝,随即用来上簇,这样很难达到彻底消毒的目的,很多病菌就是通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我们来养蚕》优质教案

《1. 我们来养蚕》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边养蚕边研究; 观察蚕卵和蚁蚕; 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 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知道卵是蚕生命的开始; 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讨论“关于养蚕我们知道些什么”、“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 (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蚕宝宝吃什么? 如果没有桑叶,可以用什么代替桑叶? (告诉学生可以用莴笋叶代替桑叶,但要记住不可以两种叶子混吃,如果用莴笋叶,一开始就用并不要改变。) 观察蚕卵,说一说蚕卵是什么样的 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 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观察蚁蚕,说一说蚁蚕是什么样的 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看书上第15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用语言描述蚁蚕。 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谈谈科学课养蚕的教学活动

谈谈科学课养蚕的教学活动 科学课实验教材(江苏版和北京版)三年级下册养蚕的教堂活动,我校先行一步,三月初就积极准备,开始养蚕,经历一个多月,基本结束,现把本单元的做法、经验总结如下:一、养蚕指导学生养蚕成功是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从卵→蚕宝宝→蛹→蚕蛾→卵这一生命轮回,历经一个多月时间,特别是蚕宝宝的生长,要用心呵护、精心养育。因此,确保养蚕成功要付出一定的努力。1、孵卵:在孵卵之前,我们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寻找桑树,联系蚕饲料,目的是保证蚕出生时有“粮食”。三月份,深圳气温在20℃以上,偶尔还下雨,空气湿润,非常适合孵卵。把蚕卵铺在白纸上,放在一个纸盒里,盖上扎了小孔的盖子,放在桌子上(不要晒太阳)。一天打开盒子5~6次,观察卵孵化的情况。第三天,气温突然下降到14℃,为了使蚕卵孵化顺利,我们用衣服把盒子包起来,放在电水壶旁边,在电水壶里装满水,通电后保温,利用电水壶散发出的热取暖,保证孵化的温度,效果非常好。蚕卵逐渐变大、变白、透明,能看清蚕宝宝在壳里卷曲的样子,蚕宝宝快要出壳了。在第五天早晨打开盒盖,蚁蚕开始出壳,第六天上午基本孵完,把嫩桑叶或饲料放在一边,蚁蚕一出壳就会爬过来,一头扎在食物上吃起来。蚁蚕首选吃桑叶。2、养蚕:(1)用桑叶喂养:把采来的嫩桑叶洗干净,晾干水份,用湿毛巾包住,保湿、保鲜,有条件的放在冰箱中冷藏。把桑叶用剪刀横剪成细条,蚁蚕爬上来就很容易吃,把爬在桑叶上的蚁蚕放在另一个盒子。

白天,喂小蚁蚕的桑叶少量多次,放多了,桑叶很快就会干,浪费很多。晚上,多放一些碎桑叶,上面盖一块湿毛巾,保湿,防蚊虫、透气。二龄蚕就好养很多了,不用剪碎可整片桑叶喂食。等蚕宝宝爬到新桑叶上后移在新纸上,少数没爬上去的用毛笔扫下来放在新叶上,少数蚕宝宝被干叶包住,小心地用细竹签挟出来,然后把蚕粪、旧叶、干叶除去。要关注天气的变化,不要让蚕宝宝受凉。随着蚕宝宝的长大,要不断扩座,使蚕座疏密适当。(2)用饲料喂养:把小烧杯、玻璃棒洗干净,用开水消毒后,取适量饲养粉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矿泉水调成像牙膏那样的“面团”,水多太稀蚕宝宝会拉肚子,太硬容易干。把“面团”装入尾部开口的旧牙膏袋中,挤出一条条铺在纸上,有一定的厚度,不容易干,并且蚕宝宝拉的粪掉到纸上,饲料能保持干净。如果用小刀铺成桑叶状的一片片,很薄,易干,蚕粪拉在上面,很快就无法吃了。一龄、二龄蚕一天喂二次新食,三龄蚕开始一天喂三次新食。换食时,把旧食扳下来放在新食旁边,蚕宝宝就会爬到新食上,再把旧食去掉。个别被饲料、细丝粘住的蚕宝宝用毛笔或竹签挑下来。随着蚕宝宝的长大,饲料铺成一段段,避免吃食时拥挤、困难。(3)两种方法对比:优点/缺点桑叶喂食、清理方便,观察桑叶就能知道蚕宝宝有没有吃,是否还要给它喂食。吃的姿势多,看起来很可爱。要天天采新鲜桑叶,并保存一定量的桑叶,及时给蚕宝宝喂,小蚁蚕要吃嫩桑叶。饲料能清楚地观察到蚕宝宝的一举一动,特别是脱皮现象看得很清楚;蚕宝宝长的壮,长的快,说明营养丰富,科学喂养。要调饲料,要铺新食,要让蚕宝宝从旧食爬到或转移到新食上,蚕宝宝埋头吃食,饲料表面容易干,吃掉很少,扔掉很多,更要注意卫生。(4)生长情况记录:

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

新时期新技术新方法 ———课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目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已融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它以语言、文字、视频信号和声音等新颖独特的方式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誉为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因此,作为教育教学的内容及方式也必须随着改变,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教学,要善于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教和学都能高效进行。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在各校都得到空前重视,有的学校规定:凡是公开课必须用多媒体。这就使得有些教师为了证明自己是在用现代信息技术,就用电脑展示几道口算题,感觉自己也是现代化教学。就连平时的日常教学,用多媒体觉得是一种时髦,以至于有的老师课课都运用信息技术,造成老师们抢占多媒体教室的现象。这样的做法不仅“大材小用”,而且浪费了教师们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形成“高成本,低收效”的不和谐局面。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正确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呢? 一、创设情境,开拓思维 儿童是想象力最丰富、最活泼时期。儿童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

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巴贝工厂化养蚕的探索与启示

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巴贝工厂化养蚕的探索与启示 董久鸣,潘美良,吴海平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310020) 摘要:通过总结分析浙江巴贝集团探索和发展工厂化养蚕的实践及启示意义,提出了加强工厂化养蚕产业化支 持力度、加强科技协作攻关、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加强产业模式创新等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蚕桑产业;工厂化养蚕;转型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S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8-4069[2018]02-014-03 Thinking on Speeding up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riculture Industry ——The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Based on the BABEI's silkworm rearing in the factory DONG Jiu-ming,PAN Mei-liang,WU Hai-ping (Extension Center for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20,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presented som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on strengthening the support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sericulture,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riculture base,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y model through the summariz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Zhejiang BABEI group in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utomatic silkworm rearing system. Key words:Sericulture industry;Industrialized silkworm rearing;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董久鸣(1982-),男,吉林集安人,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E-mail :jiuming0828@https://www.360docs.net/doc/6c386505.html, 蚕桑是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和极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长期以来对农民增收、丝绸业发展和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彰显浙江历史文化底蕴的一张“金名片”。浙江省是全国优质茧的主要产区,蚕茧产量曾长期位居全国首位。但从2008年开始,全省桑园面积、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均连年下降,蚕桑产业出现了持续萎缩下滑态势。据统计,2016年全省桑园面积5万hm 2,生产蚕茧3.3万t ,蚕茧产量较2010年缩减了48.2%。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蚕桑产业的传统生产与发展模式已日渐式微,集约化程度偏低、现代化科技含量不足、产业化机制缺失等瓶颈问题越发突出,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差距明显,蚕桑产业急需寻求一条突破口来实现转型发展。近年浙江巴贝集团通过创新研发人工饲料工 厂化养蚕,以工业化思维改造变革蚕桑产业的创新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在行业内赢得广泛关注和热议,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因此,本文结合浙江巴贝集团工厂化养蚕的探索和实践,对如何进一步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发展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供参考。 1人工饲料养蚕研发应用概况 人工饲料养蚕是蚕桑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革新, 也是实现现代蚕业的重要途径。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开发始于日本,也最先在日本研究成功和推广应用。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家蚕人工饲料研究。直至1960年,福田和伊藤成功实现全龄人工饲料养蚕。1977年在生产上推广小蚕人工饲料共育,此后在农村逐渐推广,应用率逐年增 第49卷第2期2018年5月Vol.49No.2May,2018 Bulletin of Sericulture · ·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