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虚词测试题与答案

合集下载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即时小练][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即时小练]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即时小练][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即时小练]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仔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①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①归卧:隐居。

②陲:边缘。

(1) 下列对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下马饮.君酒饮:使……喝B.问君何所之.之:哪里C.但.去莫复问但:只D.但去莫.复问莫:不(2) 下列对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友人的关切。

B.对俗世的厌弃。

C.对隐居的向往。

D.对官场的不舍。

2.解释加点字。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 但手熟.尔(3) 尔安.敢轻吾射3.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①,至北固,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②天为白。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③。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④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⑥,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

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

③漆静:昏暗、宁静。

④傒(xī):家奴。

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⑥喧阗:喧哗,热闹。

⑦摋(sà):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i 念.无与为乐者ii 盖.竹柏影iii 余道.镇江往究iv 剧完,将曙..(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100题(含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焉】未知生,焉死?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D解析: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2.【而】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E、【表因果】“因而”“所以”F、【表目的】G、【通假字】通“尔”,译为“你”“你的”H、【通假字】通“如”,译为“如同”“好像”答案:A解析:(表并列)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3.【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A、【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兼词】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C、【代词】相当于“之”D、【代词】哪里、怎么E、【句末语气词】“了”、“啊”、“呢”F、表停顿语气G、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答案:F解析: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

4.【而已】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

A、【表限止】相当于“罢了”B、“才”“方才”C、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D、“不久”“一会儿”答案:A解析: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5.【而】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表顺接】即连接的两部分在意义上是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可译作“就”“接着”“并且”,有时也可不译B、【表转折】“却”“但是”C、【表假设】“如果”“假如”D、【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虚词训练67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 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虚词训练67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虚词训练67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晓雾将歇.歇:消散B.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底的鱼C.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D.盖.竹柏影也盖:遮盖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B.自.非亭午夜分自.康乐以来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D.何陋之.有实是欲界之.仙都3.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无所事事的人罢了。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洒入窗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乱叫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本文是他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书,即书信,是古代一种应用性问题,本文句式以散句为主,间用骈句。

B.“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跃,写出热闹活泼的场景。

虚词考试题及答案

虚词考试题及答案

虚词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中的“而”字表示并列关系,而B项中的“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何解释?()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示“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中的“之”字表示“代词”,而C项中的“之”字表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其真无马邪?B. 其真不知马也。

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D.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A。

解析:B、C、D三项中的“其”字表示“大概”,而A 项中的“其”字表示“难道”。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何解释?()A. 苛政猛于虎也。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欲报之于陛下也。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示“在”,D项中的“于”字表示“比”,而C项中的“于”字表示“向”。

5.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何解释?()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 余船以次俱进。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以”字表示“因为”,B项中的“以”字表示“认为”,C项中的“以”字表示“把”,而D项中的“以”字表示“按照”。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空白处。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1)则;(2)而;(3)而。

7.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空白处。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长辈对晚辈的称谓)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C .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夕日欲颓.(坠落) 鸢飞戾.天者(叫)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B .不见曦.月(日光,文中指太阳) 从.流飘荡(跟、随)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良.多趣味(甚,很)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 .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 .丈夫之.冠也 B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 .往之.女家 D .与民由之.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B .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C .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D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趁、乘。

(《咏雪》)B .其人舍.然大喜。

舍:同释,解除、消除。

(《列子·杞人忧天》) C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论语·子罕》) D .目似瞑,意暇.甚。

暇:闲暇。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文言虚词(含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文言虚词(含答案)

1、选出“之”用法不同的一项A.水陆草木之花B.何陋之有C.花之君子者也D.莲之爱答案:B2、下面句中划线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一贫,其一富B.其如土石何C.吾视其辙乱D.其真无马邪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且焉置土石(哪里)始一反焉(语气助词)兼与药相粘(并且)B.虽我之死(虽然)杂然相许(……的样子)旋刻之(随时,马上)C.冀州之南(的)跳往助之(助词,不译)持就火炀之(指铁板)D.面山而居(表并列)聚室而谋(表顺承)而山不加增(表转折)A4、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以其境过清(因为)B、茗饮以为酒(以为)C、着重裘以敌之(来)D、予以问予,予不能解矣(拿,用)B5、下列句中“为”字与其他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A.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B6、下面句中划线词与“其两膝相比者”中“其”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一贫,其一富B.其如土石何C.吾视其辙乱D.其真无马邪C7、选出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其真无马邪。

A.其真不知马也。

B.何足怪哉?C.顾不如蜀鄙之僧哉?D.天下事有难易乎?C8、选出与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人之食于虎也。

A.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B.于人不啻倍也。

C.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

D.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9、下列句中加粗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于的一项是A.当余之从师也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10、下列各句中“其”指代对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B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的“之”意为“的”,下面句中加粗的“之”字不是“的”的意思的一项是:A.属予作文以记之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前人之述备矣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A12、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朝而往,暮而归C、溪深而鱼肥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C13、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望天乞水以救之B.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也/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乃摘而藏之D.其事不一而足/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D14、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专项测试题一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面刺寡人之过B、公与之乘C、操蛇之神闻之D、故克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B、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C、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D、安陵君其许寡人!4、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徐公不若君之美妾之美我者C、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D、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5、下面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鱼之乐B、仰而视之C、庄子往见之D、其名为鹓鹪,子知之乎6、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愚公移山C、其妻献疑日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B、故逐之C、公问其故D、必以分人故克之公将驰之其乡人曰可以一战8、对下列加粗“之”字用法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A、(1)(2)B、(3)(4)C、(1)(3)D、(2)(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官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0、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14、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数日十夜而至于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答案】(1)—②(2)—①(3)—⑦(4)—③(5)—⑤(6)—⑥(7)—④虚词:其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 )(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 )(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7)—④(8)—⑧(9)—⑤(10)—⑦(11)—⑥(12)—③虚词:且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 )(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 )(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答案】(1)—③(2)—⑥(3)—①(4)—⑤(5)—②(6)—⑦(7)—④虚词: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项脊轩志》)(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1)—③(2)—②(3)—①虚词: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汉书》)(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 )【答案】(1)—⑥(2)—⑤(3)—②(4)—③(5)—④(6)—①虚词:为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齐桓晋文之事》)(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史记·货殖列传序》)( )(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答案】(1)—⑤(2)—③(3)—④(4)—②(5)—①虚词:焉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并序》)( )(7)吴之民方痛心焉(《五人墓碑记》)( )【答案】(1)—⑦(2)—⑥(3)—⑤(4)—③(5)—④(6)—②(7)—①虚词:也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答案】(1)—②(2)—⑤(3)—①(4)—③(5)—④虚词:以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6)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7)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8)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9)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 )(10)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1)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12)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1)—④(2)—③(3)—⑥(4)—②(5)—①(6)—⑤(7)—⑩(8)—⑨(9)—⑪(10)—⑫(11)—⑦(12)—⑧虚词:因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 )(4)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5)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 )(6)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答案】(1)—⑤(2)—⑦(3)—④(4)—②(5)—③(6)—①(7)—⑥虚词: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2)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4)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5)不拘于时(《师说》)(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答案】(1)—②(2)—③(3)—①(4)—⑥(5)—④(6)—⑤虚词: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2)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5)与前世而皆然兮(《涉江》)( )【答案】(1)—⑤(2)—④(3)—②(4)—①(5)—③虚词:则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 )【答案】(1)—④(2)—①(3)—②(4)—③虚词:者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 )(3)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报任安书》)( )(4)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读未来:(5)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答案】(1)—②(2)—⑤(3)—①(4)—③(5)—④虚词:之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3)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晋文之事》)( )(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5)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答案】(1)—⑤(2)—②(3)—④(4)—③(5)—⑦(6)—⑧(7)—①(8)—⑥读未来: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