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并谈谈对你的启发意义不少于300字

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并谈谈对你的启发意义不少于300字孔子的哲学思想:1、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2、以“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3、以“仁”、“得”观点贯彻始终的伦理思想。
4、以“有教无类”为核心的教育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
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扩展资料孔子的人生观念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天命思想。
他认为,人们的命运由天地间的力量决定,上天给予人们不同的天命,而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天命来做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种观念要求人们要有敬畏之心,顺应天命的安排。
其次,孔子提倡仁义道德。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要尽忠尽义,践行道德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而义者行义,要求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要遵守道德规范。
第三,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以教育兴国”,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以建设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他还主张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最后,孔子重视仪礼制度。
他认为,仪礼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孔子提倡人们要遵守礼仪规范,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仁义道德、教育和仪礼制度。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引导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
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崇尚仁义、重视教育和仪礼制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_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不仅是教育家,更是一名政治家,孔子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主张,不怕艰辛去周游列国。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为臣要“尽忠”。
尽职尽责,奉公守法。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臣之忠首先表现在不忘恭敬,要“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子路》)恭发于外表,敬体现在做事,失去恭敬之心,则失人臣之体。
孔子强调为臣者应克尽职守,努力做事,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食。
”(《论语•卫灵公》)食为禄之义,君子出仕,先要做好本职工作,敬事无倦,然后求禄,而不是把衣食俸禄放在首位。
对待君王方面,孔子说:“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忠直之臣一要不能欺骗主上,事君以诚信;二要勇于匡君之过失,不要阿臾逢迎,知过不谏,忠臣要敢于犯颜但不是欺君。
孔子强调为民要“诚信”,民信则国治。
孔子认为“信”为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輗,辕端横木,用以缚轭驾牛,軏,辕端上曲,钩衡以驾马。
车无輗軏,就不可以行走,人而无信,就不可以处世。
人若有信,无论身处何地,都会行而无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行,孔子则从修身方面教导他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论语•卫灵公》)蛮貊之邦,指少数民族地区,州里,指教化施行之地。
人以忠信笃敬为先,居未开化之地亦不妨;人无忠信笃敬,居开化之区亦无以立身行事。
非但行事如此,在治国方面,人民守诚信更重要,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三者之中若不得已,先去兵,次去食,“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同上)孔子认为,民无食虽死,但死是人不可避免的,人若失去诚信,虽生而无以自立,不如死之为安。
一国之民若多奸狡少信,国家绝无得治之理。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思想政治主张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
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和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
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
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
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
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的仁政思想孔子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仁”“礼”,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上发展了“政”的思想形成并第一次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孔子的“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更恰当地说,是孔子的为政思想。
“学而第一”中说: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为政”第一章即为: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即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也就是以道德来教化臣民,已达到让人民都能“有耻且格”,而反对以法度、刑罚来治理国家。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
因此,孔子的政治思想也包含了他的礼的思想。
让人民都恪守“礼”的约束,以此来使国家有序。
“不学礼,无以立。
”、“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所以孔子的治国思想叫“德治”或“礼制”。
孟子发挥孔子“仁”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的主张。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爱人”。
因此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也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认为,仁政的基础是"制民之产",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这是政治稳定的基石。
孟子强调保护小农经济,以此来维持和改善老百姓的生计,从而奠定政权稳定的基础。
其具体措施包括"正经界"即实行"井田制""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等政策,以及"不违农时""深耕易耨"等遵循生产规律的主张。
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遭到彻底破坏,很多农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孔子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是著名的思想家,那么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在国家中实行仁政,治国之道推崇使用道德和礼教。
这也是后世所说的德治礼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限定了社会等级,社会阶层分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人司其职。
孔子的政治思想深受周礼的影响,但当时诸侯国的征战攻伐,严重的破坏了周王朝以来确立的统治制度。
造成了春秋时期精神碰撞,百家争鸣的灿烂文化。
孔子的德治礼治思想也是因为这种历史影响和社会渊源才得以发展成型。
孔子的政治理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个政治目标之中,即“小康社会”、“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天下为家,人们亲近自己的家庭友人,关爱和自己关系亲近的人,这种社会会产生不同阶层,有贫富差异,但是有着稳定的秩序,讲究礼义仁信,虽是私有制,人分等级,但也各司其职,相安和睦。
大同社会则主张天下为公,是完美的社会,人人无私,人人平等,是公有制的社会,每个人不管出身,不论健康,都是同样的快乐幸福,受到人们的关爱。
这是理想中的世界。
孔子政治思想中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对之后的政治家、改革家形成自己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影响深远,诸如洪秀全、孙中山等人都有受到孔子政治思想的熏陶影响。
孔子的思想观点孔子在思想方面的成就非常巨大,他不论在道德方面、政治方面、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美学方面、史学方面、旅游方面以及人生观念上都有着其自身的思想成就。
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
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
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中应该更为重视义,在获取利益前要考虑所做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
孔子还重视民生,强调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
儒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最早、影响最为广泛的一学派, 其创始人就是孔子。
她以后, "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学派时的称谓。
生于春秋晚期的孔子系统地整理,继承与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
相信人道主义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就是适用的,而秩序与制度社会则就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而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与秩序精神就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主要反映在她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六经"也反映了这一政治思想。
孔子死后,她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
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
战国时期的许多学者都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等。
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
孔子的政治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她重视传统,注重继承。
曾说她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对于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
她特别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政治与伦理结合。
对儒家说来,政治就是伦理的扩大,伦理就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
"(《论语,学而》)忠就是孝的扩大。
她们认为修身、齐家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
理想的君与"圣"就是一致的,政与"正"就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就是政治准则又就是道德规范。
在“德治”方面,孔子相信只要执政者在伦理道德做出了榜样,政治自然就能搞好。
当然,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
"(《述而》)她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可见孔于就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
一、“仁”义之说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与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提出要推己及人。
她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就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
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就是"仁道"。
这就是一种忍让与与人为善的精神。
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二、“礼治”的推行
孔子主张推行“礼治”的言论很多。
如在她回答言偃之问时,就明确表示:“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
”又如颜渊“请问其目”,孔子又答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礼与仪又就是统一的,礼就是根本的,仪就是从属的,仪就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就是用行动规范与礼节的形式来巩固与体现社会的秩序与制度。
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就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与乐相连。
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就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与制度社会"。
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
即用礼来治国。
就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的社会。
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她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她认为治国首要的就是礼,礼就是治国之本。
而孔子崇尚的礼又就是周礼。
三、“德治”观念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她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为政》)很明显,她认为用道德与礼教来治理国家就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与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重教化,轻刑罚。
郑国出现许多"盗贼",聚集在芦苇丛中。
执政者太叔发兵攻剿,把人全杀光了。
对这伴事,孔子的意见:治事光靠宽大不行,只有严厉也不行。
应当就是么"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就是以与。
"(《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与。
宽猛结合,就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互相补充。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
她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
为政需正己。
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己才能正人。
她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就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君与师应当就是一体。
举贤才。
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她认为国君要治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与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她的弟子仲弓问她如何搞好政治,她回答的要点之一,即"举贤才"。
简而言之,贤才就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与治国才能。
这就是一个德才兼备标准。
总的来说,孔子就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虽然有的说法与想法就是荒唐、让人质疑的,但在那样的时代终究无人超越她的作为。
其政治思想观念至今对我国的发展又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