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徐渭,画风]徐渭大写意花鸟画风及美学主张

合集下载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1521-1593),明代画家,生于苏州。

徐渭是明朝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大胆、豁达、意境古奇的气息。

特别是在花鸟画方面,他的表现手法更是采用了写意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风格。

一、富于极大写意性
徐渭的花鸟画,最为人所称赞的便是他的大写意。

徐渭所画的花鸟,不仅在形态上不受约束,而且在色彩、构图上也十分具有创新性。

他凭借不拘一格的思想,甚至把角度、经验和道德规范化诸多因素完全丢到脑后,这种放手一搏的大胆举措使得花鸟画得到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二、用笔境界高超
徐渭在笔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以笔力雄浑、韵秀多姿见名知意。

他的笔境不仅在构图上讲究方寸有度,而且在色彩中颜料丰富多样、墨色黑白明显等方面也举手投足自如。

三、直观感受与本真境界
在徐渭的花鸟画中,直观感受和本真境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他在每幅作品中都独具一格的表现了这些元素。

他所营造出的花鸟画境界,从根本上体现了大写意在境界上所表现的独到风格。

四、景祯《天启上刻版识》中评论
《天启上刻版识》中这样评价徐渭:“意致兼工,自成一家。

纤微之笔,显曜歧于他人。

精简之辞,别具一格究其奥妙,无不直指其万千。

”这充分说明了徐渭的画艺在当时的画坛中所取得的地位。

总之,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充满了自由、豁达、大胆创新和深邃。

他的艺术风格简短明了,清新悦目,独树一帜。

徐渭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明代文人画的艺术风范和历史价值都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赏析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赏析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赏析
徐渭,号青藤,是一个在中国写意花鸟画史上绝对值得大书特书的人。

他以其独特的笔触,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风,将传统的文人画提高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

无论是清初的八大山人,清前期的“扬州八怪”,近代的吴昌硕,现代的齐白石无不深受其影响。

徐渭笔下的花鸟作品豪放泼辣,水墨淋漓,一挥而就,但求神和,不求形似。

他那种热烈、豪放、沉雄而带霸悍的大写意画风格,与梁楷的冷逸、陈淳的潇洒、八大的恬淡萧索比较起来,更能激人心灵,壮人胸
怀”。

范画源自互联网,侵权立删。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文人画家,擅长花鸟画创作。

其画作具有浓厚的艺术风格和个
人特色,大写意是徐渭花鸟画的鲜明特色之一。

下面将从徐渭的艺术背景、大写意风格和
作品特点三方面进行浅析。

徐渭的艺术背景
徐渭是明朝中期一位硕学多才的文人,他曾担任过太学助教,后来官至河南参政。


了儒学,徐渭还深入研究了诗歌、书法、绘画等诸多艺术门类。

在绘画方面,他自幼就喜
欢画画,曾师从著名画家唐伯虎和文征明学画。

徐渭尤其擅长花鸟画,他的画作具有很高
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大写意风格
徐渭的大写意风格指的是他在花鸟画创作中非常强调笔墨的自由和写意性,尤其注重
笔墨的纵横、疏密和浓淡变化。

徐渭在创作花鸟画时,常常将花鸟形象放在一个光影丰富、朦胧的背景中,运用诸如淋漓、渐染、虚实等技法,追求笔墨之外的意境和气氛。

徐渭的
大写意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他重视诗画合一的理念,强
调画家对自然万物的情感共鸣和内心的表达。

作品特点
徐渭的花鸟画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和意境表现力,他在画作中更注重意象的感受和精
神境界的表达,而不是单纯的形式表现。

徐渭的画作笔调流畅、有韵律感,画境充满神韵,常常将植物、鸟虫、花石等不同元素结合起来,配合着光影效果,形成独特的自然风貌。

此外,徐渭的作品笔法多变,既有疏朗自然之笔,又有铁骨铮铮之势,这些特点都使得徐
渭的花鸟画作品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总之,大写意是徐渭花鸟画的鲜明特色之一,其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在花鸟画创作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特色浅析一、徐渭生平简介“一位运用笔墨的大师,他在点与线,水与墨,光与影的交响中,谱写着人生和艺术的乐章;一位师心独造的巨匠,他在飒飒风声,淋漓酣畅的疾笔狂扫中,开创着画坛新风,挺立在时代潮头。

他,就是青藤山人徐渭。

”徐渭(1521—1593),字文长,初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居士,别署田水月,山阴布衣。

徐渭是一个擅长书画、诗文、戏剧的艺术天才,在很多领域都有传世佳作和突出贡献。

徐渭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的一生命运十分坎坷,怀才不遇。

因而他的书画作品有一种兀做不群之气,令世俗骇目。

它的山水、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无不精妙,是典型的文人画风格,尤其是他的泼墨大写意花鸟画,奔放淋漓,笔酣墨饱,形超神月,矫然独步千古,艺术造诣极高。

二、艺术渊源明代中叶,在绘画史上并称为“白阳青藤”的陈淳是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创者,徐渭把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

徐渭中年以后才开始学习绘画,不曾拜过某家某派为师,主要得力于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勤奋刻苦的精神,最终成为我国绘画史上的一代大家。

徐渭生性狂放,性格恣肆。

但是他在书法、绘画和戏剧等方面纷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他在53岁出狱之后才大量创作书画,不过他进入书画艺术领域的时间实际上要早得多。

他的绘画风格与其秉性和人生遭遇有着紧密的关系,也得力于他豪迈的个性以及在书法、文学上色深厚修养。

早年,他曾经向“越中十子”中的陈鹤学习绘画,向杨柯学习书法,这两个人的画风、书风对他有明显的影响。

徐渭擅书,且自视甚高,自诩“吾书第一,诗第二,文三,画四”。

从他的书迹看却有一股笔走龙蛇,腾挪驰纵的张力。

这种力量从于心,得于气,便成为一种驰骋挥洒、畅行无碍的气势。

徐渭因为被抛到了社会生活底层而天然的具有一种平民色彩。

日渐浓厚的思想个性、解放思潮又为他滋育出一股旺盛的反叛性情。

在艺术领域里,便日渐转换为一种不同于他人的艺术气质。

三、艺术特色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中年习画的徐渭特别擅长花鸟画,与此同时,兼擅山水和人物,其气势奔放洒脱。

浅析明代画家徐渭的写意花鸟画

浅析明代画家徐渭的写意花鸟画

浅析明代画家徐渭的写意花鸟画作者:张洁瑞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1期摘要:明代的徐渭开创了大写意画法,不但丰富了写意画的手法,并且大量的运用了破墨的方法,在墨色上也是对比夸张,章法起伏跌宕,意境鲜活而奔放。

在艺术史上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

关键词:徐渭;写意画;破墨法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26-01一、徐渭生平与写意作品(一)关于徐渭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山人。

他虽然出生在官宦家庭中,但徐文长童年的生活并不快乐。

他的生母是个婢女,在家中自然毫无地位,在如此坎坷的境遇中长成,自然容易养成执拗和偏激的性格。

但徐文长特别聪明。

他六岁读书,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惊呆了所有人。

被当地的人封了一个名词,神童。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被免职,徐阶出任内阁首辅。

在徐阶的策动下,胡宗宪受到参劾,并于次年被逮捕至京。

徐文长也就离开了总督府。

到嘉靖四十四年,胡宗宪再次被逮入狱,后来死于狱中,徐文长本来就有一些性格偏激,参加多次考试未被举荐,精神上有过多次打击,此时他对胡宗宪被构陷而死深感痛心,担忧自己也会性命不保,看不到人生未来,以至发狂。

反复自杀有九次之多。

嘉靖四十五年,徐文长在又一次狂病发作,在精神恍惚中怀疑妻子张氏不忠将她杀死,因此开始牢狱生活。

万历四年(1576)夏,徐文长年轻时代的朋友吴兑邀他北上,吴兑是边防要臣,他便欣然前去。

徐文长在府内待的时间不到一年,但却留下了很多描述边防风景的词赋。

六十岁时,张元忭把文长招到北京,由于张元忭是个严峻、重礼教的人,而徐文长却放纵不羁,不受传统的束缚,后来两人之间矛盾加深,好朋友变成了敌人。

由于和老朋友的这般,再加上在政治方面官僚的歧视与冷眼态度,使徐文长内心极为压抑,而后发病,便重新归隐家乡。

从这以后,徐文长就再没有离开过自己生活的地方,过上了近似隐居的生活。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Shu Hua Shi Jie·书画视界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赵伟伟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徐渭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他的大写意画善于比兴托物言志,以草书入画,笔墨技法酣畅淋漓,水墨变化丰富,使中国笔墨纸张的特殊效果得到空前的发挥,完成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革新,写意精神更加浓厚。

关键词:徐渭水墨大写意花鸟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8-0035-02徐渭,字文清,号天池,明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徐渭出生于正德十六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的父亲当时任夔州府同知。

徐渭在年轻的时候就具有积极、进取的精神,“自负才略,好奇计,谭兵多中”,他一直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抱负,受到兵部侍郎胡宗宪的赏识。

本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因胡宗宪为严嵩同党受牵连被捕入狱,徐渭受到刺激后狂病发作,先后尝试自杀九次,但都没有成功。

后来因杀死继室张氏,而下狱,度过七年牢狱生活。

五十三岁出狱后,开始大量作画。

这样的人生遭遇让他变得愤懑不平,加上他桀骜不驯的艺术个性,使他内心的情感一触即发,达到了徐渭绘画艺术的顶峰。

徐渭被认为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他8岁就攻八股文,但后来是八次乡试,八次均名落孙山,一直到四十一岁第八次乡试失败后才决心放弃科举。

而对于绘画,徐渭早年只不过是偶然为之,作为寄托闲情的消遣方式,孰料晚年却是以此为谋生的一种手段。

在徐渭死后,他的大写意花鸟画成就了他在绘画史上的历史地位。

他的绘画作品和作品中呈现的艺术风格,有着他独特个性和悲惨经历的抒发。

徐渭的人生境遇和从小积淀的文化修养与徐渭获得的绘画成就密切相关。

他的绘画之所以有着与常人不同的风格和面貌,是因为他放荡不羁、固执执拗的性格,历经磨难和曲折的经历,丰富细腻、卓越不凡的感情和学术气质。

正是这些要素才使徐渭的大写意画风具有不同流俗的格调。

一、横涂纵抹、以书入画让徐渭的画笔墨纵情挥洒、淋漓满纸中国画中笔墨是基本特征,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徐渭(1521年-1593年),字元仲,明代大画家,人称徐元仲。

他擅长绘制花鸟画,并创造了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被誉为“大写意花鸟之祖”。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徐渭的艺术风格。

一、笔墨酣畅,意境深远徐渭的花鸟画即使是写实的作品,眼前的事物也不是他描写的主题。

他已将笔淋湿了,意念±氤氲起来,蓦地画出一只百灵、一朵梅花,笔墨简略、酣畅淋漓,达到神韵之妙。

在画中,梅花即是梅花,瘦鹅即为瘦鹅,同时又是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以感召人心的姿态出现在作品中。

二、构图富有变化,布置雅致和谐徐渭的花鸟画构图始终以画面感为先,尤其是对比和借鉴日本绘画的大胆布局,更是为徐渭的花鸟画构思和创作带来了不少启示。

他往往将画中花鸟放入山石流水之中,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画面中的花鸟和背景相互呼应,既有对比之美,也有和谐之美。

三、色彩凝重素雅,气韵生动徐渭的花鸟画的色彩相对浓重,多以墨色为底,少用蓝、绿等高级色彩,而是以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红、黄、白等为主要色调,这样画出来的花鸟画色彩虽然不太华丽,但却有凝重素雅的美感。

通过笔墨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表现花卉的婉转柔美、鸟儿的灵动可爱,还能够把画面中天地之间的气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四、传统文化意境浓郁徐渭的花鸟画风格虽然大写意,但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意境。

他非常注重作品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深度,往往能够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寓意相结合,使作品既有追求自然美的品质,又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传统文化的珍品。

总之,徐渭以其独特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赢得了艺术界的高度评价,也为后世花鸟画的发展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他的作品不仅精美绝伦,而且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是我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的艺术珍品。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浅析徐渭(1521年-1593年),字元仲,号木木园,明代画家,是中国画史上著名的文人画大师。

他的画风独特,擅长花鸟画,尤其擅长大写意花鸟画。

以下将对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进行浅析。

大写意是指在绘画中强调表达意境和情感,而不拘泥于形态外貌的细节,追求一种含蓄而深沉的艺术效果。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通常采用简练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创造出高度凝练的形态。

他的画作中,常常使用轻重、淡墨、倒笔等手法来处理线条,使画面极具节奏感和动感,增强了意境的表达。

徐渭的花鸟画注重寄情于物,通过对花鸟的刻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他擅长用简练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花鸟形态的本质特征,注重在整体构图中捕捉动态和静态的对比,烘托出意境的层次感。

通过大胆夸张的造型和装饰性的处理,使画面更加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度。

徐渭在运用墨色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他擅长运用墨的浓淡和水的湿润程度来营造画面的明暗、深浅和温度。

有时他选择淡墨点染,制造出一种虚实相生、模糊与清晰并存的艺术效果;有时他又使用浓重的墨色进行描绘,突出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

通过灵活运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徐渭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神秘的氛围,增加了画作的艺术魅力。

徐渭的大写意花鸟画艺术风格独特而精深,通过简练而富有变化的线条、灵活运用的墨色以及恰到好处的构图,传达出他独具特色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境界。

他对花鸟的刻画精准而深入,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

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不仅带有强烈的诗意,同时也融合了音乐、诗词和绘画的元素,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才情和艺术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渭大写意花鸟画风及美学主张[摘要]明代画坛奇才徐渭将诗、书、画融为一体,以狂草笔法入画,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满腔愤懑和激荡难平的心绪,作品凝结了他孤独落魄的人生经历,形成个性鲜明、狂放奇崛的艺术风格,开创了中国花鸟画大写意画风,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徐渭;大写意;花鸟画;美学主张明代画家徐渭有着不同寻常的孤独落魄的人生经历,他凭借特有的艺术才华,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开创了中国花鸟画大写意画风,将文人画以画为寄、抒写真性情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并且不同于以往文人画的文雅、含蓄、静、淡泊,形成了汪洋恣肆、狂放洒脱的笔墨风格,成为明代绘画革新的代表。

一、狂放泼辣的大写意画风徐渭可谓明代画坛的一位艺术奇才,自幼聪慧,才华横溢,诗文、书法、绘画皆有突出成就。

但一生坎坷,命运悲惨,半生奋斗,终与仕途无缘,空有才华,托足无门。

晚年以书画维持生计,穷困潦倒。

多舛的命运使他伤痕累累,孤独忧愤,他借诗文书画宣泄自己倍感压抑的情感和无法施展抱负的痛苦。

从他不拘一格的形式和充满张力的笔墨中,可以感受到他胸中的积郁和满腔愤懑。

他把这一切都融入到他的诗文书画中,形成了个性鲜明、情感强烈的独特风格。

徐渭大写意画风的形成不仅与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有关,也受到明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明代后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尤其是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受到推崇,文化思想领域冲破了程朱理学和封建文化的束缚,重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追求表达自我真情,成为明代中期以后的美学思潮,也成为文人和画家所信奉的美学趋向。

这种具有叛逆精神和崇尚表达真性情的艺术风尚,也影响了徐渭的绘画思想基础。

徐渭的水墨写意花卉还注意吸收借鉴前人的经验,对陈淳的写意花卉,粱楷的水墨减笔,林良的粗笔,以及倪瓒的简逸等,都研习揣摩,融会贯通,集众家之所长,又不为传统所囿,自成一家。

徐渭在明代重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影响下,集前人之所长,变革古人的正统画风,以他全面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非凡的艺术才华,加之他坎坷的身世遭遇和愤世嫉俗、孤独狂傲的内心,最终融合为他狂放不羁、汪洋恣肆的大写意花鸟画风。

二、诗书画结合的绘画创作徐渭学识修养丰富深厚,多才多艺,诗文书画样样俱佳。

《明史?文苑传》记载徐渭“天才超轶”,十几岁时就仿杨雄文章《解嘲》作了《释毁》一文。

其文学功底非常深厚,诗文、戏剧都有很高造诣,诗歌创作以七律、七古见长,明代“公安派”领袖袁宏道对其诗文大加赞赏,称其“明代第一诗人”。

戏剧方面,徐渭是明代中后期影响最大的杂剧作家,创作了杂剧《四声猿》,被誉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

还著有研究宋元南戏的《南词叙录》,是我国最早研究宋元南戏的专著。

徐渭在书法方面造诣精深,他的书法成名早于绘画,自评其书法为第一,有“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之言,在《题自书一枝堂贴》跋文中说:“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非高书,此言亦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其书法学习张旭、怀素、苏轼、米芾等,集诸家所长,受米芾影响最大,尤以草书最佳,最具个性特色。

徐渭的草书运笔超脱,狂放不羁,字形大小参差,浑然天成,笔墨恣肆,章法纵横潇洒,草书也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

由于徐渭有着丰富深厚的学识修养,在绘画创作上诗文书画互相渗透,相得益彰,将文人画的抒情性和笔墨情趣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其绘画的艺术个性。

其一,诗画结合,缘物抒情,尽情宣泄胸中郁愤之气。

徐渭画作上常常题诗,从而深化了画的意境和思想内涵,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最为人们熟悉的《墨葡萄图》以墨为色,浓墨淡墨随意交织,墨线勾画出的葡萄枝条纷繁披下,干湿浓淡、大小不一的墨块表现出叶片,其间以墨点随意点染出几串疏密相间、浓淡相融的葡萄果实,晶莹剔透、新鲜欲滴。

画面上方以草书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诗画交融,珠联璧合,相互映衬,抒发了半生落魄、命运坎坷的悲哀,宣泄了怀才不遇、托足无门的孤愤。

《榴实图》以大写意的笔法画出一只饱满且已绽裂的石榴,上有狂草自题诗:“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

”同样以题诗增强画面寓意,借题发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郁闷。

不仅使画面构图完整,更以题诗寄情寓意,意味深长。

徐渭以诗画结合直抒胸臆,不仅表达对命运不公的愤懑,还有对明末黑暗政权的讽刺和对民众的同情。

《黄甲图》中题诗“稻熟江村鱼正肥,双鳌如戟挺青泥;若教纸上翻身看,应见团团董卓脐。

”暗喻横行一世的正是如东汉奸臣董卓之流。

在《墨花图卷》中题诗“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四时杂;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够差池。

”大胆指责明代政权。

其二,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题材局限。

《杂花图卷》是他长卷水墨大写意花卉杰作,其间牡丹、石榴、菊花、荷花、梧桐、芭蕉、紫藤、梅花、水仙、南瓜、豆角、葡萄、竹枝等,四季花果树木13种。

使花鸟画的题材大大拓展,无论清淡幽雅的梅兰竹石,还是平凡普通的四季花果,都成为他个性和激荡难平的胸臆的物化。

其三,以狂草用笔融入大写意笔法,气势奔放,豪迈潇洒。

将草书笔法融入花鸟画,正是徐渭狂放奇崛画风的特点之一。

元代画家赵孟大力提倡“以书入画”,为文人画家所接受,明代之前主要以楷书、隶书、行草入画,至明代后期更为提倡以草书入画,认为草书的书体更富于变化,更具有表意能力,也更为文人画家青睐。

他的《杂花图卷》便以狂草笔法入画,笔墨淋漓潇洒,以疏密、浓淡、疾徐、抑扬的构图和笔墨,形成起伏跌宕的韵律节奏。

徐渭深知书画相通的道理,并认为写意画的发展得益于草书,他曾说:“盖晋时顾、陆辈笔精,匀圆劲净,本古篆书家相形意,其后张僧繇、阎立本,最后乃有吴道子、李伯时,即稍变,犹知宗之。

迨草书盛行,乃始有写意画,又一变也。

”他也自认为其写意花鸟画得之于自身书法修养,草书的写意性与大写意相得益彰,使他的写意花鸟画具有了大刀阔斧、纵横自如、沉雄健拔的特色,书画相济,将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清代张岱在《跋徐青藤小品画》中说:“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

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

昔人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余谓青藤之书,书中有画,青藤之画,画中有书。

”道出了徐渭书画的共通性。

三、“不求形似求生韵”的美学主张徐渭没有专门的绘画理论著作,其美学主张散见于他的诗文题跋和各种评论中,也体现于他的创作实践中。

徐渭的艺术创作重视抒写性情,他笔下的形象都饱含着他的痛苦和沧桑,他的绘画、诗文、书法创作,无不流露着他内心的孤愤和情感的率真。

徐渭强调艺术的独创性。

明代后期,印刷出版业开始发达,各种画谱纷纷出现,如梅谱、竹谱、翎毛谱、石谱等,徐渭不愿创造力因此受到束缚,《题画梅》一诗正体现了他对独创性的重视:“从来不看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且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从来不看梅花谱”并非完全排除前人优秀传统,而“信手拈来自有神”与徐渭的“不求形似求生韵”异曲同工。

徐渭追求“不求形似求生韵”“舍形而悦影”的美学主张,“不求形似求生韵”体现了他对艺术造型的观点,由此也更强调了绘画的写意性。

“世间无事无三昧,老来戏谑涂花卉,腾长刺阔臂几枯,三合茅柴不成醉。

葫芦依样不胜揩,能如造化绝安排,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五指栽。

胡为乎,区区枝减而叶裁?君莫猜,墨色淋漓雨拔开。

”(《画百花卷与史甥》)从中可见徐渭的创作主张和创作手法。

写意画不是“枝减叶裁”,也不能“葫芦依样”,而要“能如造化绝安排”,徐渭以自然造化为本,不求形似,但得气韵。

他笔下的葡萄、石榴、花果、瓜豆、鱼蟹等等,都不追求形似,但栩栩如生,生机勃勃,形象简洁概括,气韵生动,信笔挥洒,淋漓酣畅,横涂竖抹,浑然天成。

“笔有未到而意已足,形有不备而神已全”。

徐渭不是仅关注自然物象的外在形象,而是更注重于物象内在的本质和精神内涵,以及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和个性意趣的抒发。

不仅传达出物象的神韵,也达到了文人画追求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最高境界。

徐渭的诗文及书画评序中,有他关于艺术形象的美学观点,如对“影”的认识,可参看他的画竹诗《写竹赠李长公歌》:“山人写竹略形似,只取叶底潇潇意。

譬如影里看丛梢,那得分明成个字。

”可见在绘画中善于表现“影”;还有在观画中欣赏“影”,在《夏圭山林图卷》题跋中,评价夏圭“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

”赞夏圭山林图能使观者忘掉山林之形而获得山林影的美感享受。

徐渭还强调“本色”,创作要见“真性情”,要直抒胸臆,这些也都成就了他的大写意画风。

徐渭把宋元文人画理论中强调书写主观意趣的传统与明代后期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吸取宋元文人画及粱楷、林良、陈淳等人的长处,将狂草笔法融入大写意,以狂怪奇拙的形态,突破了题材的局限,作画常常随性所至,信手拈来,跌宕跳跃,脱略形似,并以墨气淋漓滋润的泼墨,尽情表达了他内心压抑悲愤的强烈情感。

他开创了花鸟画大写意画风,完成了写意花鸟画技法的变革,使其后的花鸟画家为之膜拜,如石涛说“青藤笔墨人间宝”,郑燮说“奇哉,造物无不有画工独出青藤手。

青藤作画能通神……”并说自己愿为“青藤门下牛马走”。

后世画家朱耷、石涛、扬州八怪的家及海派画家,直至现代齐白石、李苦禅等人,无不受到他的影响,从中可见徐渭的创造力和大写意花鸟画风给后人的启发和激励。

[参考文献][1]苏东天.徐渭[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2]单国强.中国美术?明清至近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明]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3.[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徐建融.元明清绘画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6]薛永年、邵彦.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