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

韩非子人物分析: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其思想渊源于商鞅变法,思想体系完整,并对后来的法家学派有着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非常独特,本文将从韩非子思想的政治主张、社会观点以及治国理念三个方面对其思想特点进行分析。
一、韩非子思想的政治主张韩非子的政治主张可以概括为“势利”、“法术”和“纵横”。
他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应该利用势力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并通过法术手段来治理国家。
韩非子主张君主应以法制为基础,以法术为手段,通过对民众的激励和惩罚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主张依法治国,认为法律应代替人情,法治应当是国家稳定的基石。
二、韩非子思想的社会观点韩非子对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强调阶级差距,主张贵族治理国家。
他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等级体系,而贵族则拥有更高的智慧和统治能力。
韩非子认为,君主应该集中权力,减少群臣参与政务的干预,实行贵族私有制,以便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三、韩非子思想的治国理念韩非子的治国理念可以概括为“轻民重法”和“充分利用人才”。
他认为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并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性。
韩非子主张从百姓中寻找人才,充分利用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
他主张在管理国家的同时加强教育,注重人民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总结起来,韩非子的思想特点可以概括为政治主张强调势利、法术和纵横;社会观点突出贵族统治和阶级差距;治国理念注重轻民重法和充分利用人才。
韩非子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来的法家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法律、政治伦理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总结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总结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法治思想的贡献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法律的重视、法制建设的主张以及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等方面。
首先,韩非子强调了法律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是一种约束力强大的社会规范,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
他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认为法律制定的过程应当公正透明,法律的实施和执行要严格公正,不能为权贵所操纵。
他还提出了“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身份地位高低都要受到法律的制约和惩罚。
其次,韩非子主张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
他提出了以法治国的观点,并强调了法律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他主张制定全面的法典,通过法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还提出应当设立合适的法庭和相关机构,负责审判和执行法律,保障司法公正和权威。
他主张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此外,韩非子强调了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他认为法律应当具有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分贵贱、强弱。
他反对以德治国,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通过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不是凭借个人的善恶价值来决定。
他主张依法治国,遵守法律、遵守契约是一种道德义务,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最后,韩非子还对法律实施的方法和手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他主张通过重罚来惩罚罪犯,强调了法律的威慑作用。
他认为要严格遵守法律的规定,并对法律违反者进行严肃的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他还提出了“reward and punishment”(奖励和惩罚)的方式,通过奖励行为良好的人来激励其他人遵守法律,通过惩罚犯罪行为来警示他人。
总之,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和重要性,主张建立科学的法制体系,推行法治国家,并注重法律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基于《韩非子》的分析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治国要崇尚法治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
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
(《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3];(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二)、“法治”之立法1.原则:(1)遵循自然顺天道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浅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浅析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和整合、发展了法家前人的思想,还开创了自己思想的时代。
他提出的“法、术、势”的结合,为我国封建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独创性的法治思想,不单单为古代君王提供了治国之法,也成为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后世治理提供了借鉴。
标签:韩非子;法治;当代价值一、产生背景首先韩非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处于相当不稳定的时候,但是这种情况下也会恰好的为各家思想提供产生的土壤。
正是因为社会动荡混乱,因此对于思想方面的管制无暇顾及,才会产生诸子百家。
而且社会环境比较差,就激发了知识分子的救国热情,在这个礼崩乐坏,割据混乱的时期,各家纷纷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法,因此就比较容易形成了一些大家学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等等。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说,也同样的,因为春秋戰国时期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社会又混沌,因此思想界比较活跃,从而就产生了各种思想学派,而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子,他的法治思想为统治阶级提供了除“礼治”之外的其他方法,那就是“法治”。
二、内容我们都知道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吸收了法家其他学者的精华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方法,那就是“法、术、势”三者相结合。
1、法。
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还是比较全面的。
首先是法的制定方面:韩非子曰:“法者,编著之图籍,设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
1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把由官府制定的法律编成书,然后发给百姓,这样让百姓都能够知道。
其次,法的执行方面,韩非子认为:“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
2也就是说赏罚要分明,有功劳的时候,如果确实是实情,那就应该给予奖赏,如果虚假上报功劳的话就应该惩罚他。
这也就是赏罚比较分明,当赏则赏,当罚则罚,是非分明。
当然了他还认为“刑胜而民静,赏繁而奸生”。
3也就是说他同时还认为还是刑罚比奖赏重要,多的刑罚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平静,但是如果奖赏太多的话就会生出很多奸佞之臣,会导致不好的现象出现。
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韩非子心目中好的法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性。
长效性! 法也者, 常者也。法必须尽量保持稳定不 变, 能够连续持久地反复适用在相同相类的事件中, 切忌朝令夕改。 客观性! 一民之轨, 莫如法。立法令者, 所以废私也。 法必须始终被作为一种具有严格标准的客观尺度, 用来衡量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切不可释法术而任心 治, 使法带有主观随意与偏袒私利的倾向。 公开性!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之于官府, 而布之百 姓者也。法令必须及时公布出来,以法为教、以吏 为师, 从而让法令能够得以广泛普及并深入人心。
2020/3/17
韩非子将法摆在第一位, 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 者最应注重的。他主张立法于君, 强调立法权 的集中。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当因天命、持大 体、守自然之道、 因道全法, 在立法权的行 使过程中, 要遵循和顺应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 规律天命和道, 使 法得以健全和完善, 尽量令 所制订的法追求公利而不逆人心。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主要体现出:
其一, 辩证的法治观点。他把前期法家商鞅、申不害、 慎到的治国政治理论进行了总结, 认为商鞅重法,“然而无 术以知奸”(《韩非子·定法》) ; 申不害重术, 但“不擅其 法, 不一其宪令则奸多”; 慎到重势, 但对势看得过于简单。 他把“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提出了以法为核心, 行 术, 处势并用的完整法治理论, 对前期法学理论进行了辩证 的思考。
2020/3/17
(一) 法——国家制订、百姓遵守之规范
“法者, 编著之图籍, 设立于官府, 而布之于百 姓也”。韩非子认为法是由国家来编订, 让官府来 具体设施,并让老百姓周知和遵守的规范。他在其 法治理论中最强调法的地位,“以法为本” (《韩非 子·饰邪》) , “以法为教”(《韩非子·五蠹》) 。他 竭力倡导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行为规范付诸实践, 掌握“刑”、“赏”二柄, 用严刑重罚使国安而暴 乱不起, 厉行赏罚, 奖励耕战。他还继承周以来法 家的平等思想, 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 人”的法制观,提出了“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夫”。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研究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研究韩非子,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始终,对后世的法律制度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法家思想的核心观点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的根本手段。
他提出了“三才之道”的思想,即君主、法治和谋略的统一。
君主要有智慧和思考能力,法治要有严明的法律制度,谋略要有正确的策略和行动力。
只有三者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稳定。
二、韩非子对法律的认识和定位在韩非子看来,法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工具。
他认为法律应该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不仅仅是凭借君主的意志进行判断和裁决。
他主张法律应该超越个人喜好和权力,以客观公正的理性规范来塑造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同时,韩非子也提出了刑法的重要性,认为刑法应该以威慑力为主要目的,防止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三、韩非子的社会政策思想除了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韩非子还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思想。
他主张对农民进行有效的政策扶持,鼓励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勤劳努力。
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只有农业稳定发展,国家才能有经济和社会的根基。
此外,韩非子还提出了改革财政制度的思想,包括征收合理的赋税和制定明确的财政预算。
这些政策思想体现了韩非子关注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的一面。
四、法家思想的影响和局限性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为汉代的刑法制度奠定了基础,塑造了中国古代法教化的传统。
他的观点也对后世法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然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他过于强调刑法的威慑作用,而忽视了人性因素和文化背景对行为的影响。
此外,他对法律的绝对性和权威性的追求,有时也容易导致法律的僵化和独裁主义的滋长。
五、现代社会的启示虽然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一些观点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他强调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客观公正性,提醒我们要建立高效健全的法治机制,保证社会公平和正义。
韩非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乃至法律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韩非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韩非子的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是权威的、科学的、公正的,并且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情况。
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格执行,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第二,他强调了“权力”和“责任”的二元对立。
韩非子认为,拥有权力的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责任也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韩非子的政治观主张“善治必先设法制,以约法制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并且主张领导者应该“法律面前一视同仁”。
第三,他主张“罚恶劝善”。
“法术之用,唯在于治民”,“罚之以法,必信之以礼,毋使其疑蔽”。
韩非子认为,用法律来惩罚罪恶行为是必要的,但同样也需要通过劝导、启迪人的思想,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善恶得失为法之所尽”。
韩非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对随后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秦朝,法家学派的思想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法律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成为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
而在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韩非子的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其次,韩非子强调了“权力”和“责任”的对立,使得中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和滥用,创造了一定的制约机制。
韩非子提出的“以法制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等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中国政治实践中,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有效工具。
这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第三,韩非子主张“罚恶劝善”,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行为好坏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标准为准绳,严惩罪恶行为,劝导善良品性。
韩非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韩非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摘要:
一、韩非子的简介
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三、韩非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四、这句话的内涵与启示
正文: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法治,提倡国家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严格执行。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治国理念。
韩非子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这句话出自《韩非子·解老》篇,它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指出了民众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征收了过多的税收,从而导致了民众的生活困苦。
这句话的内涵在于强调了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韩非子看来,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建立在民众的福祉之上的,只有关心民众的疾苦,让民众过上幸福的生活,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关注民生问题,努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从而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对法治的坚定信仰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注。
他的法治思想主张国家制定法律要公平公正,保障民众的权益,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基于《韩非子》的分析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治国要崇尚法治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
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
(《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3];(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
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二)、“法治”之立法1.原则:(1)遵循自然顺天道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
“因道全法,君子乐而止大奸”(P314《大体》)这就是说,立法遵循自然的法则就能除暴安良。
(1)因时制宜应时势韩非子认为,立法也要因时制宜:“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P698《五蠹》)这就是说,治国要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P700《五蠹》)这就是说,政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措施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政事。
“古今易俗,新故异备”。
(P704《五蠹》)这就是说,古今的社会情况不同,因此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P759《心度》)这就是说,法律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国家就会治理好;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情况,就会有功效。
(2)权衡利弊讲实效韩非子强调,立法也要权衡利弊讲实效:“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
(P673《八说》)这就是说,法制的设立若有困难,估计它虽有困难但事情能办成,那么就设立它;事情的成功弱爆含有害的一面,估计它虽有害处但功绩很大,那么就去做。
“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
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1] P763[2] P741[3] P759[4] P516[5][6]常古之可与不可”。
(P169《南面》)这就是说,是否对古法常规加以改变,在于它们是否可行,在于运用它们能否治理好国家。
“圣王之为法,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必完法”。
(P295《守道》)这就是说,圣明的君主制定法律,要使足以鼓励人们做好事,威刑足以制服暴乱,措施足以保证法制完善。
也就是说,立法要讲实际的功效。
(1)符合人情合民心韩非子主张,立法还应符合人情合民心:“不伤情性”。
(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不伤害人的本性。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P681《八经》)这就是说,要治理好天下,必须依据人情。
“察士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令,夫民不尽察。
贤者然后能行之,不可以为法,夫民不尽贤”(P670《八说》)。
这就是说,不能以明察之士才能知晓的事物和贤能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作为制定法律和法令的依据,因为民众不一定都是能够明察和知晓的。
也就是说,要符合民众的本性。
“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P293《安危》)。
这就是说,圣明君主的治国原则是适合于法,这个法又适合民心。
“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
”(P303《用人》)这就是说,英明君主设立臣民通过女里可以得到的奖赏,设立民众可以避免的刑罚。
“明主之表易见,故约立;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为,故令行”。
(P303《用人》)这就是说,英明的君主制定法律要让民众容易看见、理解和做到。
“利所禁,禁所利,虽神不行;誉所罪,毁所赏,虽尧不治”(P449外储说左下)这就是说,制定法律要顺应民众趋利避害的本性。
要保护对百姓有利的,禁止对百姓不利的,并且赏罚要公正。
2.要求:(1)专属于君:“赏罚者,利器也,君操之以制臣,臣得之以拥主;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P359《内除说下六微》)这就是说,赏罚是锐利的武器,国君掌握它用来控制臣下,臣下获得它用来蒙蔽君主;国家锐利的武器,不可以显示给人看。
也就是说,赏罚要专属于君主,而赏罚主要是由法律规定的,也就是说立法要专属于君主。
威不贰错,制不共门(P49《有度》)这就是说,威势不能君臣同时树立,权力不能君臣共同拥有。
也就是说,立法要专属于君主。
“赏罚共则禁令不行”(P499外储说右下)这就是说,君主和臣下共同掌握赏罚大权,法令就不能推行。
也就是说,赏罚大权以及作为其基础的立法还是要专属于君主,才能保证法令的推行。
(2)公开透明:法莫如显(P587《难三》。
这就是说,法律越公开越好。
(3)简明而详尽:简令谨诛P65《杨权》)。
这就是说,法令要简明,惩罚要谨慎;“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P298守道)这就是说,法令要明确清晰,这样才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明主之法必详尽事”(P677《八说》)。
这就是说,英明君主制定的法律一定要详尽规定所要裁决的事情。
(4)统一而稳定:“法莫如一而固”。
(P707)这就是说,法律不妨统一而固定。
“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P202《解老》)这就是说,懂得治国之道的君主推崇安静,不重视经常变动法律。
也就是说,要保持立法的相对稳定性。
二、法治之执法1.讲究正义,赏罚分明韩非子强调在执法过程中,要讲究正义,赏罚分明:“是以赏罚扰乱,邦道差误,刑赏之不白也”(P764)这就说,赏罚不明会使治国之道发生错误。
“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P620)这就是说,守法的就赏,违法的就罚。
“古之善用人这,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
(P301)这就是说,古代善于任用官吏的君主,一定是赏罚分明的。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P50)这就是说,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好事不漏掉普通百姓。
“治乱之理,宜务分刑赏之急”。
(P761)这就是说,决定国家是治还是乱的道理,应该把致力于区分刑、赏的界限作为最迫切的任务。
“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P178饰邪)这就是说,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群众,使用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
也就是,赏罚要分明、恰当。
“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形四邻;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
(P180饰邪)也就说,赏罚分明能使一个国家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
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
(P184饰邪)由此可见,赏罚分明,能够赢得民心,富国强兵,成就霸业。
“赏罚随是非”。
(P288《安危》)这就是说,赏罚要根据是非而定。
“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P536难一)这就是说,善于运用赏罚的君主,能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而侵犯他人的职守,也能使群臣不敢违背君臣的礼节。
也就是说,赏罚分明能够使君主很好地驾驭大臣。
“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
(P586难三)这就是说,对于君主亲自察见的事,赏罚一定要兑现。
1.讲究严厉,违法必究,轻罪重罚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P333《内储说上七术》)这就是说,因为不一定被抓住,即使被抓住后会被砍头分尸,所以偷采黄金的行为也不停止;知道一定会死,就算是据有天下也不愿意接受。
可见,只有严厉执法,违法必究才能有效制止犯罪行为。
“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P755)这就是说,执行刑罚,对轻罪用重刑,这样轻罪就不敢犯,重罪更不敢犯,这就叫做用刑罚去掉刑罚。
“以其所重禁其所轻,以其所难止其所易,故君子与小人俱正”(P296守道)这就是说,用重刑禁止轻罪,佣人们所难以违犯的法令制止人们容易犯的罪行,所以君子、小人都安分守己。
1.讲究平等,法不阿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P50)这就是说,法令不偏袒权贵,绳墨不迁就曲木。
也就是说,执法要讲究平等。
1.讲究独立,权不压法“且法术之士与当涂之臣,不相容也”(P751)这就是说,主张法治的大臣和掌握实权的大臣是水火不相容的。
由此从侧面可以看出,最好保持执法的独立性,避免行政权力的干预。
5.讲究实效,注重参验“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P132《奸劫弑臣》)”这就是说,在执法时,要注重实效6.讲究预防,防微杜渐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
禁先其本者治。
圣人之治民也,先治者强。
(P757心度)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
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而从事焉。
(P229喻老)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P467外储说右上)7.讲究信用,落实法令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P428外储说左上)庆赏信而刑罚必,故君举功于臣而奸不用于上(P533难一)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P184》)8,讲究效率,及时执行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弱。
(P754饬令)这就是说,三、“法治”之普法1.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P714五蠹)2.要加强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P627说疑)这就是说,三、“法治”之“法术势”三位一体1.法术势的含义和内容:法——宪令著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
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法者,编著之图集,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这也。
(P587)术——因人而授官,循名而责实。
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
(《定法》)(势——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禁止。
势者,胜众之资也。
(P681)势重者,人主之渊也;臣者,势重之鱼也。
鱼失于渊而不可复得也,人主失其势重于臣而不可复收也(P359)得势位,则不推进而名成(P309)权势不可以借人(P358)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