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现代的法制建设的作用
浅析法家韩非子的法制对现当代依法治国的启示与意义

尽 ,而龙 、蛇就 和蚯蚓 蚂蚁一样 了,这是 因为失 去所凭 借的
东西 ,一个 国家的领导者亦是如此 。所 以君 主在政治层 面上 必须要拥有绝对 的 “ 势”对权臣需要重点防范 ,底层 民众 的 力 量 也 要 加 以重 视 。 三、结 语
2 0 1 5 年 第 2 2 期
青 年 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 人 文社 会
・
浅析 法家 韩非子 的法制 对现 当代 依 法治 国 的启示与意义
王红玮
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 院 摘 陕西 咸阳 7 1 2 0 8 2 要 :中华民族上下午五千年 ,经历 了太多的昌盛与衰败的变迁 ,虽然那些朝代 已经成为过去 ,但 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们的思想文化
一
、
韩 非 子 的法 家思 想体 系
个 政权 早晚会解 析。
( 一 )法律面n -  ̄. L人平等 如果说文化是 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那么法 必然会 引起社会 的动荡不 安 ,这种动荡 与改变必然会 引起治 就 是这个 民族的脊梁 ,撑起 了整个 民族 的身躯 。全 面建成小 国理 念和通知方式 的产生与改变 ,随着各个 国家 的消亡 ,剩 康 社会 ,实现 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全 面推 动社 会主义法治 下 的基本 都是一些强 大的诸侯 国,他们也 意识到如果没有一 建设 ,把法律当作治 国之重器 。十八大 以来 ,上 到中央下到 地 方都讲法治看成重 中之重 ,法治是 国家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 个完 整的治 国理念做依靠 ,早晚也会被 吞并 ,而与此 同时 , 随着 奴隶主统治 的崩 溃新 型地主 阶级 的崛起 ,迫切需要各 国 力 的重要依 托。 顺应潮 流 ,在实践和理论 上都做 出重大变革 来巩 固统治 。在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法律也是保障社会 和谐 最强大的依 这种 大的条件下 ,各 家百 花齐放 ,纷纷 提出 自己的思想 ,而 仗 ,也是老百姓保护 自己切身利益 的强大保障。十八大以来之 法家亦 是就如何统一 如何 结束动荡不安 提出了 自己的学术 思 所 以有那么多的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纷纷落马 ,就是他们从思想 想 ,韩非 子正 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 上放 纵 自己 ,从 觉悟上放松 自己,将 自己手 中的权力 用为己 ( 二 )法 、术 、势结合 的治国之道 出 ,认为 自己就是权威 ,自己就是真理,对法律采取完全 的蔑 韩 非子是法家 的集大成者 ,在 战国末期 的乱世 中他将 商 视态度 ,认 为法律约束不 了他们 ,这种想法极其幼稚及其 无 鞅的 “ 法” ,申不害 的 “ 术”和慎子 的 “ 势 ”结合起来治 理 知 ,每个人手中的权利都是人民赋予的 ,是党和国家赋予 的, 国家 ,认 为三者缺一不可 ,在 “ 礼崩乐坏 ” “ 诸 侯争霸 ”的 当损害人 民利益,动摇党和 国家根基时,法绝对绝不会手软 , 局势 下 ,儒家经典所倡 导的圣贤道德 、孝悌友爱 的封建礼仪 谁敢以身试法,谁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身败名裂。 教条不 足以对社会形成规 范 ,不足 以对社会 的运行发挥支撑 ( 二 )当权 者要 学会 对势的运 用 稳 固作用 ,因而对各个诸侯 国没有太大 的吸引力 ,而韩非子 “ 势 ”是一个 国家 、一个 政权 的掌 控者必 须要 具备 的 直接从 经验 出发 ,对社会 现实 中实 际存在 的人性现象进行 客 种气 质与威 严 。每一 个 国家都需 要一 个强大 有智 慧 的领 观地描述 和概括 , “ 法者 ,宪令著于官府 ,刑罚必于 民心 , 导人 ,带领 这个 国家走 向辉煌与富强 。韩非子认 为 “ 飞龙 乘 赏存乎 慎法 ,而罚加乎奸令 者也 。此 臣之所 师也 。君无术则 云 ,腾 蛇游 雾 ,云罢雾霁 ,而龙蛇与蚓蚁 同矣 ,则失 其所乘 弊于上 ,臣无 法则 乱于下 ,此不可一无 ,皆帝 王之具也” 。 也 ” 。飞龙驾 云而 飞翔 ,腾蛇 漂游 雾 中 ,如果 云消 雾散 殆
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现代的法制建设的作用(推荐阅读)

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现代的法制建设的作用(推荐阅读)第一篇:韩非子的法制思想对现代的法制建设的作用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摘要:“喜刑名法术之学”的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有选择地继承、发展了先贤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治国理论,提出了以“法”为中心、“势”“术”为辅翼、三者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方略,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方式干预和参与现实的政治运作,结下了硕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法治思想不仅在事实上为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准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思想价值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起源(一)社会发展进化规律的要求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喜谈道德、忌讳刑法。
君主推行仁政会赢得仁德的美誉,推行法治则换来残暴的恶名。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韩非强调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性,呼吁因时制宜,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的改变及时更换统治策略,强调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旨在维护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国家,因时变法、实行法治的主张建立在人口增长较快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基础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变人治(仁治)为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建立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对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同时,又对前期法家“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整理才形成他的法治理。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核心:守法“法”归根结底要体现君主意志和利益。
其一,法要体现和维护君主的利益;其二,法要体现和维护君主的权利;其三,法要由君主制定。
法家坚持国家法律的绝对权威韩非则强调守法的绝对性,不允许人们对法律的任何叛逆。
他认为,法无论善恶,人们都要遵守,“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
韩非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启示

韩非的法治思想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启示摘要:“法家”韩非的法治思想本质是为君主专制体制服务的,具有很强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思想中仍然有许多闪光点可以为当今奉行“依法治国”方略的中国有所借鉴,目前,我国正处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需要用经济和法律手段作为主要的调节手段。
因此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加快了制法的步伐,也制订出了一大批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适用性的法律法规,法治思想成为当代的主流思想,而韩非子的思想对我们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有相当大的启迪作用。
(一)立法。
在《八说》篇中韩非指出:“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
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事。
”意思即为了使所有人都能遵法、守法,以法为路,法要详细、具体。
法是“必然之道”,因为是必然之道,所以必须使天下人知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不之于百姓者也。
……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
”(《难三)))法一定要明确,要公诸于众,使社会成员都熟知法律才能真正守法。
今天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首先必须建立较为完备、科学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要积极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使得法律深入人心,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韩非主张赏罚要“合乎刑名”,“刑名者,言与事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二柄)))。
同时要“赏罚有度’,,赏罚作为法治手段必须使用恰当才能达到赏善罚恶的目的,否则“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
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饰邪》)。
反映到现代法律中,就是罪刑法定的原则,它要求法无明文不为罪,法无明文不处罚,这是刑法民主性的重要体现,也是依法治国的当然要求。
我们应该依法公正、公平办事,不能滥用法律,徇私枉法,对于违法者量刑要完全依据法律,总之,一切以法律为根本,“有法必依”。
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代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

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代依法治国的借鉴意义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法家思想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学说批判吸收借鉴了先秦法家思想的精华和儒墨道思想理论,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性的以“以法治国”为核心的法律理论体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极大改善,由传统的“青铜时代”进入到“铁器时代”,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遭到极大的破坏,社会秩序混乱,礼乐制度开始瓦解。
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法家思想就是在这种局势下发展壮大起来的。
法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由管仲、子产提出,到战国时期经过李俚、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发展,在秦朝时候达到鼎盛时期。
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融合了商鞅的“法”、慎到的“势”、申不害的“术”,形成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法治思想。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于我国依法治国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韩非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思想内容、历史影响以及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进行论述。
关键词:韩非子、法家思想、依法治国、意义引言:2015年3月,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坚定不移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已取得了新的突破,社会关系的各方面已经得到了强而有力的整合,在立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法治现状我们也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人治思想依然比较突出,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加强法制建设,在19世纪70年代仍然发生了文革就是最好的例证。
再加上法制体系的不完善,人们法制意识观念淡薄,执法不规范等现象大量存在,因此我国的法制建设都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
那么在面对种种法治层面问题时,我们该如何解决?很多人会说要创新,但我们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去汲取有利于当今法制建设的一些优秀成果。
韩非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乃至法律等领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韩非子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韩非子的思想特点韩非子的思想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
韩非子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应该是权威的、科学的、公正的,并且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情况。
他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格执行,才能保障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第二,他强调了“权力”和“责任”的二元对立。
韩非子认为,拥有权力的人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责任也是制约权力的有效手段。
因此,韩非子的政治观主张“善治必先设法制,以约法制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并且主张领导者应该“法律面前一视同仁”。
第三,他主张“罚恶劝善”。
“法术之用,唯在于治民”,“罚之以法,必信之以礼,毋使其疑蔽”。
韩非子认为,用法律来惩罚罪恶行为是必要的,但同样也需要通过劝导、启迪人的思想,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善恶得失为法之所尽”。
韩非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他提出了“法治”的理念,对随后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秦朝,法家学派的思想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法律被赋予了极高的权威,成为国家治理的有效手段。
而在汉朝,唐朝等历史时期,韩非子的思想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其次,韩非子强调了“权力”和“责任”的对立,使得中国政治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权力的过于集中和滥用,创造了一定的制约机制。
韩非子提出的“以法制制约权力”,“以责任制约权力”等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中国政治实践中,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有效工具。
这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第三,韩非子主张“罚恶劝善”,也对中国社会的道德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行为好坏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标准为准绳,严惩罪恶行为,劝导善良品性。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与对国家治理的影响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法学家。
他是韩国的开国元勋,也是春秋五百年来最重要的政治哲学家之一。
韩非子以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韩非子的国家理论韩非子的国家理论包括了法治、立国、赋税、军政等方面。
他提倡以法治国,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利器。
他主张以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统一。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法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韩非子的纲纪思想在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中,纲纪思想是核心部分。
纲纪是指国家制度和国家行为的基准。
韩非子主张国家应该以纲纪为基础,通过制度的完善和监察机构的建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和管理,以确保政府的正当性和公正性。
三、韩非子的权谋思想韩非子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权谋家之一,他将权谋与政治治理相结合。
他认为政治家要具备杰出的智慧和策略,善于利用权谋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强调政治家必须深谙人性和权力的本质,善于运用利益诱惑和威慑来控制政治局势。
四、韩非子的赋税思想在经济管理方面,韩非子有独到的赋税思想。
他主张要根据人民的收入和财富状况来确定赋税标准,避免对贫困人口的过大压力,同时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
这一思想为后世的税收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五、韩非子对军政的影响韩非子对军政的思考也对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认为君主必须重视军政,充分利用军事资源来巩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他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军事思想,如兵员制度的改革、训练的重要性、战争策略等。
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国家军事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六、韩非子的影响与传承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广为流传,后来成为了中华文明中重要的智慧财富。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被后世的学者广泛研究和传承,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治理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结语总之,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对于中国的国家治理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他提出了法治、纲纪、权谋、赋税和军政等一系列重要的政治理论。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

《韩非子》中的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1. 引言1.1 概述《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一部重要的法家经典著作,也是韩非子作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性著作。
本文将探讨《韩非子》中所呈现的法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和意义。
通过分析韩非子的生平、学术背景以及他所提出的核心理念,我们将更深入地理解法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国家治理中的实际应用,并进一步思考这些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研究目的,明确撰写文章的结构框架。
接着,第二部分将回顾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背景,包括他的学术背景以及当时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背景。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法家思想核心理念,包括爱民思想、法治思想和功利主义思想。
第四部分将着眼于法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应用实践,包括君主集权、司法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军功爵禄制度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法家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及启示和借鉴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韩非子》中法家思想与国家治理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精髓,并揭示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智慧,为现实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撰写,请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来适应您撰写长文所需。
2. 韩非子的生平与思想背景2.1 生平简介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法家思想家,也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但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对学问的热爱,得以进入齐国任职。
后来,韩非子因为继母的陷害而被流放到赵国,在那里他开始了自己对政治和权力的深刻思考,并且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法家思想。
2.2 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混乱无序、统治割据并存在着无数城邦争斗的时代。
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韩非法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韩非是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集大成者,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世家,后世又称其韩非子,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一篇关于韩非法治思想研究的论文范文,欢迎前来阅读了解。
一、韩非"法治"思想概述(一)韩非"法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韩非生活在由诸侯割据向大一统的君主集权制过渡的时代。
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结构的深刻变化和思想文化的繁荣对韩非法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政治格局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奴隶制经济基础的井田制逐渐瓦解。
与私田相适应的封建生产关系萌芽,地主经济逐渐发展,地主阶级为保证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运用自己的实力和权力改革传统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观念。
2. 政治上:宗法分封制的动摇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旧体制不断瓦解,与之相适应的新体制逐渐产生。
西周时期,以周王为代表的奴隶制阶级在政治上实行的是宗法分封制。
进入春秋战国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出现。
随着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血缘关系日益疏远,分封制度实际上已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3. 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政治结构的调整,使得当时各派思想家对此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引起思想领域的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特别辉煌灿烂的时期。
当时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诸子学说都见解独到。
身为王室公子的韩非有机会广泛了解当时社会各个学派的各种思想。
因此,他的思想深受各个学派的影响。
(二)韩非"法治"思想的内容1. 法术势相结合韩非的思想亦是在广泛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
韩非糅合了前期法家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的思想,创立了自己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摘要:“喜刑名法术之学”的韩非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有选择地继承、发展了先贤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治国理论,提出了以“法”为中心、“势”“术”为辅翼、三者结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方略,以自己独特的理论方式干预和参与现实的政治运作,结下了硕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法治思想不仅在事实上为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准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思想价值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进化规律的要求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喜谈道德、忌讳刑法。
君主推行仁政会赢得仁德的美誉,推行法治则换来残暴的恶名。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韩非强调时代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性,呼吁因时制宜,随着时代和社会历史的改变及时更换统治策略,强调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旨在维护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统治阶级更好地统治国家,因时变法、实行法治的主张建立在人口增长较快而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基础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变革,变人治(仁治)为法治,推动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建立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基础上的,对儒家、墨家、道家等思想进行批判、吸收的同时,又对前期法家“法”、“术”“势”思想进行系统整理才形成他的法治理。
二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核心:守法
“法”归根结底要体现君主意志和利益。
其一,法要体现和维护君主的利益;其二,法要体现和维护君主的权利;其三,法要由君主制定。
法家坚持国家法律
的绝对权威韩非则强调守法的绝对性,不允许人们对法律的任何叛逆。
他认为,法无论善恶,人们都要遵守,“法虽不善,犹善于无法”。
在法家看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体现公利、公义的法是至高无上的。
任何利益都要服从公利,任何行为都要接受法律评判,任何是非功过都要受法律赏罚。
法高于人,守法是最高的道德。
(二).韩非子法治主张的实质
韩非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公开的客观尺度。
他极力提倡“法不阿贵”(《有度》),“法行所爱”(《外储说右上》),也就是臣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重视法在生活中的地位,主张“任法不任智”
(《大体》)。
这是韩非法治思想的精华,值得我们汲取。
但是,韩非的法治主张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根本的不同。
韩非的法治主张,实际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的一人之治,缺乏必要的权力制衡思想和组织机制,因而徒具法治之名,而没有法治之实。
因此,韩非所说的法治根本不能和现代所说的法治相提并论,它实质上仍是一种人治,或者准确地说是一种人治下的法治。
韩非是一个主张法治的思想家,他并没有进入权力的核心,不具备制作法律的资格。
但是他的主张却对君主的统治具有借鉴意义。
其法治思想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比较严肃的法制精神,但仍属专制制度的思想意识形态。
(三).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境界
韩非子的法治境界即禁心、禁言、禁事,他公开排斥百家之学,防止其他思想观念妨碍人们
对法家思想的接纳和认同。
在此,他企图通过法律的普及达到人们不仅要知法懂法,而且要执法服法的目的。
韩非把知法懂法视为教育的唯一内容和动机,使普及法律成为教育的唯一目的。
所以韩非的教育其实是法教,而德教被忽视了。
法律从禁止的角度规定了做人的最低点,那就是不要做什么,然后才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力。
因为道德所感召的恰恰是那些安纪守法、循规蹈矩的人。
在阶级社会中,法律比道德更具有普适性。
法律则规定了为人的时空限度,使人变得实际和真实。
法家思想与儒家相比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批判性。
用带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比用建议性的道德引导要现实和迫切得多。
法律不仅可以杜绝君主以自己的好恶强加于国,而且可以使群臣为官廉洁、防止腐败。
三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评价
韩非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反映了战国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愿望,适应了由诸候割据向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过渡的历史要求,虽然仍带有阶级局限性和形而上学的错误,但是他的法治思想不仅在事实上为秦帝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准备,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我国正在实行的依法治国方略仍具有借鉴意义。
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与当时的社会现实分不开的。
当然,韩非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固然有利于法律的普及,但以法律为唯一的教育内容,显然不利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的发展,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播诗书而明法令”更是一种极端的高压政策,对思想的禁锢带有愚民政策的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传播的倒退,应引以为戒。
在韩非看来,大多数人不可能有自律,必须依赖他律,韩非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并结合李惺、吴起、商靴等前辈法家的学说,在“慎赏”的同时,比商靴更系统地提出“以刑去刑”,以重刑止轻罪的学说,但是,这似乎从来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理想境界,实际上很难达到。
在“谁来操这个赏罚之柄呢?”这个问题上,在韩非的经验世界中,自然只能是君王一人而己。
造法的权在什么人,变法废法的权自然也在那人。
君主承认的便算法律,他感觉不便时,不承认他,当然失去了法律的资格。
他们主张法律万能,结果成了君主万能。
四韩非子法治思想对当代法治建设的借鉴意义
“明主治吏不治民”一一依法治理腐败,预防全民性腐败治吏思想是韩非子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
首先,以法治吏是治国的关键。
其次,治国用能人,而不用贤人。
再次,治国要以人性为基础。
当下,官员的贪腐问题已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最大问题,已经严重损害执政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损害。
根据统计,每年因官员贪腐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党和政府将反腐败确定为一场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采取了许多措施坚决治理腐败。
韩非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吏”的思想,并设计了一系列选拔任免、考察考核、奖功罚过、防奸止奸以加强君主对官吏控制的措施和策略。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以法选拔和任用干部,循名责实,按职责考核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杜绝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赏当其功,罚当其过,实行赏罚分明的公务员奖惩制度;以法治吏,依法治权,从根源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等方面,均有很强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