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 案例分析共28页
国际法 案例分析共30页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国际法 案例分析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国际法案例及答案

一、案例分析(民间流传有答案的,但是只能参考用)A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该国由于军事政变而陷入内战。
B国以保卫边境安全为由出兵支持A国反政府武装。
在B国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反政府武装控制了A国领土一半的地区,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B国还在A国的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出动飞机袭击A国港口和石油设施。
根据以上案情,分析B国违反了哪些国际法原则?B国违反的国际法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1、禁止非法使用威胁或者武力原则。
《国际法原则宣言》中:各国在其国际关系上应该避免为侵害任何国家领土完整或者政治独立之目的或以与联合国宪章不符之任何其他方式使用威胁或者武力之原则。
每一国家有义务避免组织或者鼓励组织武装团队、包括雇佣兵,侵入他国领土,在涉及使用威胁或武力的限度内,每一国家都有义务避免在他国发动、煽动、协助或者参加内争或恐怖活动。
然而B国出兵支持A国反政府武装,且在A国几个重要港口布设水雷,出动飞机袭击A国港口和石油设施。
这一行为显然是使用了武力。
违反这一原则。
此外,假设B国是联合国成员国。
如果B国要行使自卫权,按照《联合国宪章》第5条规定:“在国家受到实际的武力攻击的时候,应立即向安全理事会报告,以便安理会判断该国自卫是否合法,或者采取调查以及控制局势的方法”而在此案中,B 国只是以保护边境为由,但B国是否受到实际攻击未知,而国际法严格反对假想防卫,先发制人,所以不对。
2、不干涉内政原则。
xx:各国依照宪章有不干涉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事件之义务之原则。
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均无权以任何理由直接或者间接干涉任何其他国家之内政或外交事务。
然而B国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反政府武装控制了A国领土一半的地区,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政府,这一行为显然对A国的内政形成了干涉。
3、民族平等与自决原则。
xx中规定:“各民族享有平等权利与自决权之原则”,且强调指出:“没一国均不得采取目的在局部或全部破坏一国国内统一以及领土完整之任何行动”,然而B国支持和直接参与下,反政府武装控制了A国领土一半的地区,并宣布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帕劳案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帕劳案案例2012年3月30日,帕劳警方称中国渔民非法入境捕鱼,开枪打死1名中国渔民,逮捕5人。
此次事件中,帕警方1架警用侦察机因在搜寻过程中耗尽燃油坠毁,机上三人失踪。
该事件引起中、帕双方的高度重视。
2012年4月5日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大使馆官员温振才就中国渔民在帕劳死亡以及遭扣押一事表示,中方已接到帕劳方面通报,使馆于2012年4月5日下午派遣领事官员前往帕劳调查事件真相。
据帕劳有关部门向中方通报的情况,3月31日,帕劳警方追捕涉嫌非法进入帕劳海域捕鱼的中国渔船时,误击中一名中国船员致其死亡,抓扣25名船员。
事件发生后,外交部高度重视。
因中国与帕劳未建立外交关系,代管帕劳事务的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使馆立即启动应急机制,敦促帕方向我通报案情,公正、妥善处理此事,并委托帕劳友好社团看望被扣船员。
中国驻密克罗尼西亚使馆领事官员于5日赴帕劳探视被扣船员,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提供必要协助,并敦促帕方公正、妥善处理。
分析“没有人故意瞄准该名(中枪)男子,一定是某一枚子弹从引擎盖上弹回击中了他。
”尽管未有报道提及帕方关于此事的调查,梅里安却如是辩称。
他表示,直至该渔船失去动力,帕劳海警上前拘捕了渔船上其余5名中国渔民,之后又将受伤渔民送往帕劳最近一个岛屿卡扬埃尔,但在转院至首都科罗尔一家较大医院前,受伤渔民因流血过多死亡。
梅里安称,海警判断这艘小型渔船来自一艘更大的母船,随即让总部出动侦察飞机搜寻母船。
母船已于同一日在附近水域被找到,上面还有20名渔民,梅里安指称这20名渔民纵火烧船“毁灭证据”并跳上没有引擎的附属小渔船准备离开,但随即被帕劳海警包围。
“我们现在拘押着25名渔民,另有一名渔民死亡。
”梅里安称。
帕劳警方宣布将以非法入境和非法在帕劳水域捕鱼等罪名起诉被拘中国渔民。
帕劳对非法入境罪的判罚可高达两年监禁和5万美元罚款。
国际法案例分析

国际法案例分析国际法案例分析1、美国参议院通过所谓“西藏问题”修正案1987年,美国国会的少数议员,策动参、众两院通过欢迎达赖访美的决议,并且让达赖利⽤国会的讲坛发表⿎吹“西藏独⽴”,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论。
同年10⽉6⽇,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项关于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颠倒是⾮,污蔑中国在西藏侵犯⼈权。
对于美国国会少数⼈的恶劣⾏径,我们对相⽐表⽰极⼤的愤慨。
美国参议院通过的所谓“西藏问题”修正案涉及国际法的问题有以下⼏点:(⼀)所谓修正案是违反互不⼲涉内政原则的互不⼲涉内政原则是从国家主权原则引申出来的⼀项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它是指⼀国不准以任何借⼝⼲涉他国的内外事务,不准以任何⼿段强迫他国接受另⼀国的意志、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西藏是我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西藏⼈民是中华民族⼤家庭的成员之⼀。
因此,有关西藏的任何问题都是中国的内部事务。
别国是⽆权⼲涉的。
⽽美国国会的少数⼈围绕所谓“西藏问题”所进⾏的⼀系列活动,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涉。
任何国家或者任何⼈企图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都是中国政府和中国⼈民坚决反对的,也是永远不会得逞的。
事实上,⼀百多年来,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都把他们的魔⽖不断地伸向西藏,妄图把西藏从中国领⼟分裂出去,但是他们的阴谋始终未能得逞。
(⼆)所谓修正案侵犯了我国领⼟主权领⼟主权是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内容和表现。
西藏是我国领⼟不可分割的⼀部分,当然处于中国主权管辖之下,这早已为世界各国所承认。
现在,美国国会的所谓“西藏问题”的修正案,妄图把西藏从我国领⼟分裂出去,这就是破坏和分裂领⼟完整,侵犯我国领⼟主权。
(三)所谓修正案违背了美国承认的国际义务1972年2⽉28⽇中美在上海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庄严宣布:“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是双⽅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按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完整、不侵犯别国、不⼲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国际私法案例分析

28.中国公民于某,1980年与妻子离婚,所生两个子女由前妻抚养,1985年,于某到西班牙经商。
1991年与一西班牙女子结婚,按照天主教仪式举行了婚礼,按照西班牙婚姻法规定,天主教徒到天主教堂举行结婚仪式为双方缔结婚姻的形式要件。
婚后不久,于某将在西班牙经商所获部分利润作为投资,回国内办厂,并购有楼房一栋,另有一些古董及银行存款。
1995年2月,于某因车祸去世,未留下遗嘱,他的子女与他在西班牙的妻子之间对于遗产继承发生争执。
田的子女认为于某在西班牙结婚他们一无所知,于某的婚姻未登记,不符合我国婚姻法的规定,于某的西班牙妻子不是于某的继承人。
问:田其在西班牙的婚姻是否有效?答:于某在西班牙的婚姻是有效的。
我国对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问题的规定为,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结婚适用婚姻缔结地法律。
无论中国公民同在境外的外国人结婚或同在华的外国人结婚,均依该婚姻缔结地的法律。
本案中,于某在西班牙侨居多年,在西班牙,天主都徒以在教堂举行结婚仪式为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其婚姻符合婚姻缔结地即西班牙的法律,因此应认定他们之间的婚姻有效,符合婚姻缔结地即西班牙的有关法律规定。
29.2000年3月6日上午,俄罗斯商人艾立科与一中国朋友从宁波市开元大酒店打的到汽车南站,准备乘高速大巴到上海参加“华交会”。
车到南站后,艾立科与其朋友下车,交11元出租车费,拿起行李走了,把一个装有贵重物品的手提包遗忘在出租车内。
司机发现皮包后,开车回南站寻找失主,未果。
艾立科丢包后,在《宁波晚报》上刊登寻物启事,承诺将付给还包人酬金8888元,并公布了联系方式。
3月8日下午2时许,拾包司机在一男子陪同下,到艾立科住的客房送还皮包。
艾立科兑现承诺,付了酬金。
艾立科皮包失而复得后,委托中国籍的朱女士向宁波市公管处投诉。
公管处几经周折,查到收受酬金的出租车司机。
3月9日,公管处通知拾包司机到公管处说明情况。
拾包司机承认接受酬金的事实,并写下“拾物经过”。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15、1988年7月3日空中事件案伊朗诉美国国际法院,1996年1988年7月3日,美国驻扎在波斯湾的部队发射了两枚巡航导弹,在伊朗领海上空击中了一架伊朗民航客机“伊航655号,A—300”,飞机立即坠毁,造成290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严重空中事件。
伊朗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美国政府对飞机的损失和290多名遇难者的生命负国际责任并给予全部赔偿。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就此事件发表声明,指出这是由于过失造成的事故。
因美国拒绝给予赔偿,伊朗政府于1989年5月17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状告美国政府侵犯伊朗领空主权并造成严重的空难事故,请求国际法院宣布:(1)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1989年3月17日作出的裁定是错误的,因美国已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序言,第1、2、3条和第44条和附件十五的规定,并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中东地区航空大会”的第26/l号建议;(2)美国政府违反了《蒙特利尔公约》第1、3、10(1)等条的规定;(3)美国政府应负责赔偿伊朗国的损失,其数额应由国际法院根据伊朗国死难者家属所估计的损失来确定,应包括伊朗航空公司和死难者家属因活动受破坏所蒙受的损失。
国际法院接受了伊朗的请求书后,于1989年12月13日以命令规定双方递交诉状和辩诉状的时间表。
后来又根据双方的请求作了两次延长。
美国在这段期间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它的初步反对主,认为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医院规约》第79条第3款,征求伊朗方面的意见,并对初步反对主目进行初步判决。
初步判决与自外解决:完成当事国的书面诉讼程序后,国际法院对美国探出的初步反对主进行审理。
美国在反对主中认为双方不存在实质性的区争端,因而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在初步判决中判称,在本事件中,对于这件击落伊朗飞机和造成重大损失的空难事件,双方是没有争议的。
伊朗向国际法院起诉的要请法院判定美国应不应该对此事件负赔偿责任和如何赔偿。
国际法经典案例分析大全

15、1988年7月3日空中事件案伊朗诉美国国际法院,1996年1988年7月3日,美国驻扎在波斯湾的部队发射了两枚巡航导弹,在伊朗领海上空击中了一架伊朗民航客机“伊航655号,A—300”,飞机立即坠毁,造成290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全部遇难的严重空中事件。
伊朗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美国政府对飞机的损失和290多名遇难者的生命负国际责任并给予全部赔偿。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就此事件发表声明,指出这是由于过失造成的事故。
因美国拒绝给予赔偿,伊朗政府于1989年5月17日向国际法院提出请求书,状告美国政府侵犯伊朗领空主权并造成严重的空难事故,请求国际法院宣布:(1)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在1989年3月17日作出的裁定是错误的,因美国已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的序言,第1、2、3条和第44条和附件十五的规定,并违反了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中东地区航空大会”的第26/l号建议;(2)美国政府违反了《蒙特利尔公约》第1、3、10(1)等条的规定;(3)美国政府应负责赔偿伊朗国的损失,其数额应由国际法院根据伊朗国死难者家属所估计的损失来确定,应包括伊朗航空公司和死难者家属因活动受破坏所蒙受的损失。
国际法院接受了伊朗的请求书后,于1989年12月13日以命令规定双方递交诉状和辩诉状的时间表。
后来又根据双方的请求作了两次延长。
美国在这段期间向国际法院提出了它的初步反对主,认为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根据《国际法医院规约》第79条第3款,征求伊朗方面的意见,并对初步反对主目进行初步判决。
初步判决与自外解决:完成当事国的书面诉讼程序后,国际法院对美国探出的初步反对主进行审理。
美国在反对主中认为双方不存在实质性的区争端,因而国际法院对此争端没有管辖权。
国际法院在初步判决中判称,在本事件中,对于这件击落伊朗飞机和造成重大损失的空难事件,双方是没有争议的。
伊朗向国际法院起诉的要请法院判定美国应不应该对此事件负赔偿责任和如何赔偿。
国际法案例评析

国际法案例评析咱今儿个来唠唠英阿马岛争端这个国际法上的大案子。
一、案件背景。
马岛,也就是马尔维纳斯群岛,这地儿在南大西洋。
阿根廷一直觉得这岛是自己的,毕竟从地理位置啥的来看,它就在阿根廷的家门口。
而且阿根廷觉得自己有历史依据,老早就对这个岛有管辖权之类的想法。
但是英国呢,也说这岛是它的,英国觉得自己从很早就开始在岛上搞管理啥的,还说岛上有不少英国后裔居民,得保护他们的权益。
这就好比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对一个宝贝有所有权,矛盾就这么开始激化了。
二、战争爆发。
1982年,阿根廷人先动手了,他们出兵占领了马岛。
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英国那哪能忍啊,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它,马上就组织了一支特遣舰队,大老远地跑到南大西洋去要夺回马岛。
这一场战争那打得是相当激烈,海上战舰互相开火,空中飞机你来我往,陆地上也是各种战斗。
这就涉及到国际法中的一个大问题:武力使用的合法性。
三、国际法分析。
1. 领土主权。
阿根廷的说法:阿根廷认为马岛在它的大陆架上,按照国际法上关于领土取得的一些理论,像临近性原则之类的,马岛应该属于阿根廷。
而且阿根廷从西班牙殖民统治独立后,就继承了对马岛的某些权利,毕竟西班牙在殖民时期对这一片区域有过管辖。
英国的说法:英国说自己从1833年就开始对马岛进行实际的管理和控制,岛上还有英国的总督啥的,居民也认同自己是英国人。
英国觉得按照国际法中的有效占领原则,这岛就是它的。
这就像是两个人拿着不同的规则手册,都说自己有理。
2. 武力使用的合法性。
阿根廷出兵:阿根廷出兵占领马岛,从国际法的角度看有些冲动了。
虽然阿根廷觉得这是收复自己的领土,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先通过和平的外交途径去解决这个争端,就直接动武,这在国际社会上很多国家看来是不太合适的。
国际社会还是更提倡和平解决争端,像谈判、仲裁之类的方法。
英国反击:英国虽然是为了夺回自己认为的领土而发动战争,但这也引发了很多关于武力使用是否过度的讨论。
联合国宪章是提倡各成员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英国直接派舰队远征,虽然它说自己是为了保护岛上居民和领土主权,但这种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战争正义性的不同看法。